中国民族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28862257 上传时间:2022-08-0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民族文化旅游研究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民族文化旅游研究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民族文化旅游研究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题 目: 中国民族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姓 名: 宦秋娟 学 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 业: 旅游管理 班 级: 42班 学 号: 2224219 指引教师: 秦淳霞 职称: 讲师 年 6 月 30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中国民族文化旅游研究综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宦秋娟 指引教师 秦淳霞摘要:旅游地的民族文化历来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运用少数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异质性来吸引旅游者,成为近年来许多地区旅游开发商的积极行动,民族文化旅游已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查阅了1985年以来有关民族文化旅游的研究文献,从民族文化旅游的概念界定、民族文化旅游的社会影响研究、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以及民族文化旅游的市场研究四个方面对民族文化旅游研究进行了综述。文章反映了中国民族文化旅游研究的进展和学术动态,提出了此后需进一步注重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核心词:民族文化旅游;民族地区;旅游开发 Review of researches on ethnic cultural tourism of ChinaStudent majoring in the department of the tourism management Huan QiujuanTutor Qin ChunxiaAbstract: The ethnic culture of the destination is always an important factor which grasps the tourists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tourism exploiters have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thnic culture and the main culture on which they develop the tourism. Ethnic cultural touris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his article makes a systematic summary of the definition of conceptions, research on the social effect, the market and the exploitation of the ethnic cultural tourism through documents concerning the ethnic cultural tourism since 1985.The article reflects the progress and dynamic learning of the ethnic cultural tourism, and puts forward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questions tha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n the future.Key Words: Ethnic Cultural tourism;Ethnic Area;Development of Tourism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被称为“无烟工业”和“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已经成为国内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成为带动其她产业链滚动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国内旅游事业的迅速发展,运用少数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异质性来吸引旅游者的民族文化旅游已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除汉族外尚有55个少数民族,它们有本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是一笔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同步也是一宗价值极高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是增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有效方式之一,特别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开展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是民族地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发展经济、扩大就业、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金毅()提出,随着民族文化旅游的日益开展,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及文化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有些民族的特色甚至面临消灭的威胁。1因此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被提上了日程,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有关民族文化旅游的研究,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搜索学术论文共64篇(截至时间为5月)。尽管研究者的出发点也许各不相似,有的从旅游资源的开发角度进行研究,有的从旅游的社会影响加以评价,尚有的则从纯正的人类学加以透视。纵观所搜索的文献,可以发现民族文化旅游研究重要集中在概念研究、民族文化旅游的社会影响研究、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研究以及民族文化旅游的市场研究四个方面,从中可以把握到此后需要进一步注重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以进行合理的开发和保护,增进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一、民族文化旅游的概念界定在旅游学界和业界,对民族文化旅游有多种叫法。吴必虎,余青()提出,除“民族文化旅游”外,尚有“民族旅游”“民族地区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民族风情旅游”“少数民族风情旅游”“少数民族旅游”等概念。2这些概念互有反复,有些含义略有不同,反映了研究者们对某些基本概念的使用还存在分歧,尚未达到一致。笔者发现学者们使用的术语事实上可以提成两个术语群,即“民族文化旅游”术语群和“民俗旅游”术语群。但笔者觉得两者事实上是兼容的,民俗是一种国家或一种民族老式文化的承载体。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民族文化的外在体现形式,是较易观测到的文化现象,是理解民族文化最佳的窗口。因此民俗文化旅游研究也就成为民族文化研究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领域。目前国内许多民族文化旅游的文献集中在民俗文化旅游方面,反映了民俗文化的直观外在特性更加直接转化为旅游产品的现象使其成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的一种热点。对于民俗旅游概念的研究学者之间有不同观点,李慕寒(1991)提出,民俗旅游是以一种国家或地区的民俗事象和民俗活动为旅游资源,为满足旅游者开阔知识视野,增进人类互相理解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3陶思炎(1997)觉得,民俗旅游是以特定地区或特定民族的老式风俗为资源而加以保护和开发的旅游产品。4西敬亭(1990)觉得,民俗旅游是以民俗事项为主题内容的旅游活动。5综上所述,可见对民族文化旅游的某些概念,学者们尚未形成较一致的概念界定。但从总体上来看,它们都以某一地区的民族文化为基本,通过某种方式或从某种角度对民族文化形式及内涵加以产品化体现,构成为旅游者提供旅游经历的一种吸引物。因此本文统一使用“民族文化旅游”这一概念来统称以上多种术语。二、民族文化旅游的社会影响研究随着旅游开发的不断进一步,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影响越来越突出,由于民族地区的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有较大的差别,这种社会影响更为明显。对于民族文化旅游的社会影响研究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研究中的热点。观测西方的状况,在20世纪60年代已开始了对旅游影响的研究,到了70年代旅游影响研究形成了经济的文化的和生态环境的三个影响研究领域。西方旅游界及社会学、人类学界予以了特别的关注,为旅游影响研究奠定了比较坚实的理论基本。John Brohman(1996)提出,旅游作为第三世界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呈现出了诸多问题:例如环境的破坏,波及到不可再生资源的灭失和基本设施的破坏;本地居民由于环境的拥挤、犯罪率上升而引起的疏远和不和;社会经济上的不平等和空间的不均匀加剧等等问题。6目前,国内许多学者正逐渐对旅游的社会影响予以很大的关注,任媛媛()从民族文化旅游健康发展的途径角度来揭示了当今民族文化旅游产生的社会影响。7陈宇波()从目前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其存在的负面效应。8安颖()从民族文化保护与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角度谈到了民族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9牛迪()则从保护民族文化重要性方面陈述了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双刃剑作用。10综合她们的研究来看,对民族文化旅游的社会影响重要有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个方面:(一)民族文化对民族地区的正面影响1增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增长本地居民的经济收入。有助于产业构造的调节,民族文化旅游使得自身由于科技发展产生的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转移,从而使民族地区的经济构造向着合理性的方向发展。2 有助于民族老式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旅游者一方面学习本地居民的老式文化,并使之得到传播,另一方面又会给本地人带来她们自身不同背景的文化,使得民族之间的文化得到交流,并且民族地区的老式文化由于吸取外来的文化而不会被裁减。3 有助于民族地区文化、历史的保护基于合理的开发,许多面临消灭或者已不复存在的老式文化都得到较好的开发或保护,并且由于开发运用,给本地人带来了经济利益,因此本地政府部门以及居民对本民族的老式文化的价值结识提高,增强了自身的保护意识,民族文化的主题意识性增强。(二)民族文化旅游对民族地区的负面影响1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导致了环境污染不同素质、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去民族文化地区体验本地的老式文化的多种不文明行为,加上景区自身的不合理开发和规划进行的掠夺式开发,导致的建设性破坏,已对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导致严重污染,不利于本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2 民族文化旅游导致了一定的社会污染民族文化旅游的不断开展使得民族老式文化商品化、庸俗化。本地居民萌发了商品意识,替代了原本民族地区淳朴的民风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老式美德,甚至浮现了本地人抢劫游客财物的遗憾现象。3 民族文化旅游引起了少数民族老式文化的消失有些旅游人类学家曾把旅游者的活动成为“殖民帝国主义式”的文化影响不同旅游者将多种多样的文化背景带到旅游地,她们的现代文化对本地的老式民族文化产生了一定限度的碰撞和冲击,促使本地民族文化产生异化,有些民族文化则面临着消灭的威胁,本地居民由于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冲击而效仿外来游客的生活方式,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模式,从而逐渐失去了我省的一套老式的生活习惯,导致了民族文化的变异和消灭。三、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一)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依托一定的开发模式,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亦是如此。任冠文()、金毅()、陆军()等人对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进行了总结及评价。11具体有如下几种:1直接运用型任冠文觉得这是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最早的形式,它直接把现实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除增添必要的旅游设施、设备外,对原有的资源不再进行加工改造。例如说民族文化村,游客们在黎族山寨里边吃黎家饭边欣赏民族歌舞,还饶有爱好地学习黎族妇女的老式刺绣工艺;在黔东南苗乡侗寨,可以领略到唐代发型、宋代服饰、魏晋遗风、明清建筑,体验独特的苗族“鼓里文化”,考察本地村民的婚丧嫁娶,挑花刺绣,蜡染纺织以及大小农贸集市等;此外尚有民族老式节日的形式。11 旅游地民族文化历来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金毅()觉得,生态旅游者最重要的旅游目的是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和对原生态异质文化的新鲜刺激,这正是直接运用型开发模式的长处所在,游客可以领略到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找到了释放自己的空间,享有高质量的旅游经历。1但是这种开发模式“顺其自然”,民俗事项浮现的时间和场合无法控制,并且多数保存民族文化较原始的地区,交通的欠发达也限制了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未考虑到旅游者的时间制约因素以及便利的旅游环境。此外,金颖若()觉得,旅游活动的开展也会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无形之中成为商品,民族文化的商品化、庸俗化在所难免,文化老式与变异的矛盾难以克服。122整合提高运用型任冠文觉得,这种开发模式是整顿提炼民族文化中有旅游吸引力,便于加工浓缩的因素、事项集中体现,有的借民族老式节庆活动的形式,如云南西双版纳的民族风情园,每年泼水节期间举办佤族剽牛活动和傣族老式婚礼典礼,并于每周一、六晚上举办群众性的“跳歌”“跳舞”“傣族舞蹈”“哈尼族舞蹈”等多项娱乐活动;有的纯正是人工造节,更多的则是将散步于一定地区范畴内的民俗事项集中体现于一种主题公园。在这种开发模式中,有通过整顿、加工、提高的民俗歌舞表演,有通过信息收集、整顿、建设、再现已不复存在的民族文化。有的建设在民族地区即民族文化的发祥地,将本地区已经淡化了的一种或几种民族的民族文化事项,如民族建筑、民族服饰、民族民俗活动等集中提高再现;有的则将众多种民族文化典型代表事项集中展示在远离民族文化发祥地之外。11采用整合提高运用型开发模式,可以把有关的旅游资源加以整合、提高、集中呈现,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特别是对历史上的民族文化的恢复再现,对保护民族文化不失有重大意义。同步对于旅游者来说,可以在短时间内领略到一种或多种民族文化的风采,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人造景观毕竟是仿制品,民族文化脱离了其依托的原有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割离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其真实感与到民族地区去亲自体会民族文化有较大差别,高燕,王艳()觉得,这样使游客产生了“旅游空间和真实性质疑”。此外,此类景观是人造的,容易抄袭,导致民族文化旅游的雷同开发,会缩短此类景观的寿命。133复原历史型金颖若觉得,这种开发模式是对已失传的民族文化,通过信息收集、整顿建设、再现,让游客理解过去的民族文化。这种开发模式首要的是真实性,必须有老祖宗留下来的实物遗产,或是有历史文献记载,至少要有口头传说的凭据。在这些基本上,又必须在本地或进行复原,或根据记载、传说恢复民族文化遗产,如拟建的“贵州六枝夜郎古国民族文化旅游主题公园”将集中展示古夜郎时期的民风民俗、建筑风格、礼仪文化和服饰文化。这种开发模式所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既有垄断性,同步又有较强的生命力,也易被广大旅游者接受。但开发技术规定高,难度大,开发成本也大,并且这种开发更多还在于显性文化的显示,保存的仅是古城、古建筑之类,至于深层次的民族文化是无法保存与展示的。4一种新的开发模式集市旅游 以上三种开发模式各有长短,在实践中各有成功与失败的案例。金颖若()又提出了一种新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模式集市旅游。集市对于旅游业的意义在于,它是“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经济文化盛会。12在某些相对落后、偏僻、居住分散的少数民族地区,集市是生活中因周期性浮现的大事,就像小节日同样,不仅是做买卖的日子,并且是全面、系统、集中的民俗展示。在赶集那天,人们穿上自己好看的衣服甚至是节日盛装,戴上首饰,上街找朋友,看热闹,看人或被看这正好是一场世界众生的大展演。在此,某些逐渐淡化的民族风俗在集市上可以得到一定限度的恢复和强化。民族文化旅游归根究竟是要体验和感受一种不同文化背景的生活方式,满足游客的新颖特的心里规定,集市上浮现的多种民俗事项,以它浓厚的民族味、地方味、生活味让外来游客新颖无比,是一种天然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为民族文化旅游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研究不断开发的民族文化旅游给民族地区带来了一定的社会影响,民族文化旅游是一把双刃剑,在增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步,又给本地的老式文化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并且这种负面影响越来越突出。因此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纳入研究,学者们就如何解决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获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目前有关民族文化旅游的市场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是此后需要研究的重要方面。1对的解决民族文化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是一对矛盾,不合理的旅游开发会给旅游地的民族文化带来许多悲观影响和负面效应,如民族文化的同化、庸俗化等。但郑向敏(1996)觉得,但合理、科学的旅游开发也能促使优秀的老式文化得到挖掘、保护,民族文化的精髓得到提炼、弘扬和发展。如果通过细致分析、科学规划、合适管理,可以使现代旅游业与少数民族社会“嫁接”,使其越过工业化过程,而直接进入符合生态理念的后工业化社会。14郑凡(1997)提出,其中一种有效的措施就是对于文化遗迹与“活文化”采用并重的方针,一方面要树立和采用保护地方文物资料的意识和手段,另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民族老式的文化精神。152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毋庸置疑,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存在一定限度的冲突。我们无法在把民族文化冻结起来的状况下进行旅游开发,而旅游者一旦涌入,又会使民族文化受到威胁,导致民族文化的退化和萎缩。如何在保护民族文化与旅游业发展之间找到一种平衡点,以保持民族文化的纯洁性,并保持民族文化精髓的传承和动态的向前发展,人们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经历数十年的摸索并尝试了民族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和民族(民俗)文化村等形式后来,人们发现了民族生态博物馆这种可持续发展模式。博讯(1997)提出,生态博物馆是对社区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的一种博物馆新形式,它以多种方式记载和保护社区的文化精髓,并推动社区的向前发展。16苏东海(1995)觉得,民族生态博物馆则是把少数民族自然、社会、文化进行整体保护、传承和研究的生态博物馆。17吴必虎,余青()提出,它的基本建设理念是:(1)文化遗产应原状地保护和保存在去所属社区及环境之中,从这种意义上讲,生态博物馆的面积等于社区的面积;(2)生态博物馆非常强调“尊重”,既要尊重本民族的文化,也要尊重其她民族的文化,从而形成一种自尊、自信、自豪、自重的社区文化价值观,这是一种社区文化赖以长期保存的思想基本。(3)生态博物馆是一种为将来而保护某种文化整体的手段,因此强调一切有关的文化记忆要原始地保存着,作为这一种文化延续和继承的见证,以排除因实物的征集而破坏了社区记忆的完整性。(4)生态博物馆强调地方政府和本地人民的参与,社区的居民是文化的拥有者和主人,不能将她们从生态博物馆的社区里分离出去。这种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模式一浮现,既被誉为“一种可持续旅游模式”。但从它开发建设的基本理念不难看出,仍未挣脱“直接运用型”的开发模式,只但是是加入了博物馆的成分而已。虽然向通过博物馆的形式,既要对文化遗迹进行保护,同步也想对“活文化”进行保护,但由于其保护的范畴、运营的方式与“直接运用型”开发基本上没有大的区别,因而,保护也将成为一种美好的愿望。2在此基本上,任冠文()又提出了一种可以实现保护与开发民族文化双重目的的新型旅游模式-民族文化旅游博物馆。11这种模式的开发,应采用如下措施:(1)在民族地区选用最有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村(寨)作为民族文化旅游博物馆,应当将村(寨)民众迁出,另行安顿。(2)收集、整顿本地一种或几种民族现行的和历史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充实其中。(3)本着来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则,将原有的建筑合适加工改造,或增长某些新的建筑,但必须遵循真实性的原则,使民族文化旅游博物馆形成一定规模。也可以考虑运用现代光、声、电技术体现提高有关内容和项目。表面上看它有点像今天的文化主题园,但不同的是它具有垄断性,由于它运用的是原始的村落,一定限度上是原汁原味的。同步它以博物馆形式保护了民族文化的真实性,使其免除了变异的危机。固然,客观上它也成为一种或几种民族理解自己文化传承的活生生的博物馆。四、民族文化旅游的市场研究查阅的文献中对民族文化旅游的市场研究,或曰需求角度的研究,为数不多,但仍然显示出一定的增长趋势。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旅游者消费行为,为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提供及时、精确的信息,在民族文化旅游研究中还是一种全新的、尚待开发的领域,目前只有某些零星研究。薛群慧,邓永进(1998)提出,旅游消费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具有普遍性,但民族风情旅游消费行为除了具有旅游消费行为的共性特性之外,还具有如下特性:第一、时间性。民俗旅游资源具有节律性特点,从而使民俗风情旅游消费行为具有节日性、季节性。第二、民间性。民俗风情旅游消费者往往可以直接从寻常百姓家购买旅游产品,旅游消费的食、宿、行、游、购、娱六大要素都可以从旅游地居民家中得到满足。第三、大众性。民族风情旅游者与其她旅游者的区别在于,她们不是由于主观上经济拮据而选择大众性旅游消费方式,是为了体验而融入到旅游地的大众生活中,选择了大众型旅游消费方式。第四、可反复性。民俗风情旅游者在体验民俗文化时,与旅游地居民会有比较进一步的人际交往,易产生比较深厚的感情,而往往会故地重游。第五、文化性。民俗风情旅游者的受教育限度一般都比较高,她们比一般旅游者更为追求文化享有。18张建新 (1991)运用旅游心理学理论,从另一种侧面即民俗陈列进行了研究和摸索,觉得民俗陈列是把旧的东西给新的人看,这里面有时间差,有文化积淀与反弹,有审美价值取向等问题,应当认真研究。对于民俗陈列的研究,她觉得应当涉及三个方面:第一、学术性与欣赏性。学术性与欣赏性是一种矛盾主体的两个方面,民俗陈列波及到旅游者层次修养和审美观问题,对此要认真研究,力求使陈列从内容到形式做到雅俗共赏。第二、民俗陈列的分类。民俗陈列的分类既要选择旅游者最感爱好的民俗事象陈列,也要重点突出、构造完整。针对老式的陈列方式存在的局限性,她提出了一种新的陈列分类方式,即衣食住行娱信分类法。第三、展示手段。老式的展示手法强调从内容到形式的高度统一,但从旅游者的审美心理看,单一的展示手段容易产生单调乏味感,减少审美情趣和效果。应采用更多的现代化展示手段使古老的习俗风情予以生动鲜活的体现。19五、结语通过对民族文化旅游的探讨,笔者提出自己的某些尚不成熟的观点和建议:一方面,我们需要建立某种概念体系,来规范波及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和管理的学术研究,使各自独立的研究可以交流到更加广泛的领域,并发挥其更大的应用效益,同步增长中国民族学、旅游学、资源学等学科的学术积累。另一方面,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应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将民族文化旅游积极的社会影响发挥到最大化,而将负面效应和悲观影响减至最小,增进民族文化旅游的良性发展。其三,在已有的资源研究、产品研究的基本上,逐渐扩大对旅游者及其与旅游接待地区关系的研 究,注重对旅游流、游客消费行为规律、旅游承载力等旅游基本理论探讨,深化对民族文化旅游市场需求的理解,提高旅游产品的服务水平。其四,民族文化旅游除了民族生态博物馆和民族文化旅游博物馆之外,尚有无此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呢?持续旅游不仅仅是一种地区的总体目的,同步也是民族文化旅游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不同性质的旅游地,其合适的持续发展模式一定会存在某种不同,我们要做的,不仅是懂得这种不同的存在,更重要的是需要指出不同的地方,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发现来指引此后的开发与管理工作。参照文献:1 金毅.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J.民族论坛,(10).2 吴必虎,余青. 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综述J.民族研究,(4).3 李慕寒.试论民俗旅游的类型及区域特性J.民俗研究,1991(2).4 陶思炎.略论民俗旅游J.旅游学刊,1997(2). 5 西敬亭.民俗旅游:一种尚未开拓的领域J.民间文艺季刊,1990(3).6 John Brohman.New directions in tourism for third world development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3).7 任媛媛.试论民族文化旅游健康发展的途径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3).8 陈宇波.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理论与实践J.宁夏党校学报,9(2). 9 安颖.论民族文化保护与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J.黑龙江民族丛刊,(3).10 牛迪.浅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的保护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3).11 任冠文.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广西民族研究,(1). 金毅.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与评价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陆军.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主题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7(4) 12 金颖若.集市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新形式J.贵州民族研究,(3).13 高燕,王艳.民族文化旅游中的“旅游空间和舞台质疑” J.沿海公司与科技,(2). 14 郑向敏.旅游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悲观影响及对策研究J.旅游学刊,1996(3). 15 郑凡.旅游业中地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J.云南社会科学,1997(2). 16 博讯.江泽民主席和挪威国王、王后出席贵州生态博物馆合同签字典礼J.中国博物馆通讯,1997(11).17 苏东海.有关生态博物馆的思考J.中国博物馆,1995(2).18 薛群慧,邓永进.论民俗风情旅游消费需求的激发及其行为特性J.贵州社会科学,1998(5)19 张建新.从旅游心理学论民俗陈列J.民俗研究,1991(4).专业文献综述成绩评阅表学院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旅游管理姓名宦秋娟题目中国民俗文化研究综述指引教师意见:论文评估成绩: 指引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