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理论指导:突触前抑制概述

上传人:ba****u 文档编号:127666820 上传时间:2022-07-30 格式:DOCX 页数:1 大小:7.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理论指导:突触前抑制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当突触后膜受到突触前轴突末梢的影响,使后膜上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减小,导致突触后神 经元不易或不能兴奋而呈现抑制,称为突触前抑制。这种抑制的发生不在突触后膜而在突触 前的轴突末梢,因为此时的突触后膜并不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前抑制是通过轴一轴 突触的活动而发生的。当轴突I与运动神经元构成轴一体突触;轴突II与轴突I构成轴一轴 突触,轴突II不直接接触运动神经元。当轴突II单独兴奋时该运动神经元没有反应,但可使 轴突I发生部分去极化,使静息电位变小。而当轴突I单独兴奋时,则可使运动神经元产生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约10mV)。如果轴突II先兴奋,接着轴突I兴奋,则该运动神经元的兴 奋性突触后电位将减小(5mV),可见轴突II的活动能抑制轴突I对运动神经元的兴奋作用。关于突触前抑制发生的原因,在兴奋性突触传递中已提到,动作电位是触发递质释放的 因素,动作电位大递质释放量多,动作电位小递质释放量就少。而动作电位的大小又决定于 安静时膜电位的大小。膜电位大产生的动作电位就大,反之则小。当轴突II兴奋时,将引起 轴突I发生较小程度的去极化,使轴突I的膜电位减小,因而轴突I兴奋时所产生的动作电 位就变小,释放的兴奋性递质也就减少,从而引起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也随之降低,达不到 阈电位水平,故突触后神经元不能进入兴奋状态,而呈现抑制。因此,突触前膜的去极化程 度越大,突触后膜上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就越小,抑制的程度也就越强。突触前抑制是由于 突触前膜的去极化引起的,故也称去极化抑制。现已证明,突触前抑制多见于脊髓背角的感觉传入途径中,使初级传入神经末梢发生去 极化。其递质为Y氨基丁酸,它能使初级传入神经末梢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增大。突触前抑 制的作用在于:当机体同时受到不同刺激时,通过它抑制掉那些次要的神经元的活动,以 突出对机体最有意义的神经元的活动。大脑皮质、脑干、小脑等发出的后行纤维通过脑干 和脊髓,也可分出侧支对感觉传入冲动发生突触前抑制,这可能是高级中枢控制感觉信息的 传入,产生清晰感觉和“注意力”集中的原理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