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25925199 上传时间:2022-07-27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小学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小学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考点归纳(1)教育与教育学复习提纲本章概括地简介了教育和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不同步期的特点、代表人物及重要思想。知识点梳理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重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规定,有目的、有筹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她们朝着盼望方向变化的活动。2.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正规教育的重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初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抱负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加强学前教育并注重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一般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互相渗入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线逐渐淡化;教育制度有助于国际交流;3.古代中国教育中国早在4000近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后来,学校教育制度已经比较完备,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隋唐后来盛行科举制度。宋代后来,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典型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根据,明代后来,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始终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4.20世纪后来世界教育的特性进入20世纪后来,教育在数量上获得更大的发展,义务教育普遍向中档教育延伸,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普遍注重,政治道德教育普遍呈现出国家主义的特性。二次大战后来,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某些新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5.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开办私学,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原则,注重因材施教。她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步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佳的教育。战国后期,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主张启发式教学,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在西方,教育学的思想来源,以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苏格拉底以问答法出名。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挖苦,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柏拉图把人提成三种集团或级别:哲学家、军人、劳动者。她觉得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培养将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乃是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这种抱负的正义国家的工具。其代表作为抱负国。亚里士多德禀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觉得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她觉得,教育应当是国家的,主张按照小朋友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小朋友进行分阶段教育,倡导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她的教育思想代表作是政治学。6.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提出“泛智教育”,她的教育思想反映在大教学论中。(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一般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一般教育学为标志。杜威和她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赫尔巴特的奉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本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本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本。在教学上,她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老式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杜威与她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杜威强调小朋友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小朋友中心主义著称。重点难点提示本章的重点是识记教育和教育学发展历程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事件和人物以及她们的重要思想,理解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和20世纪后来世界教育的特性。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考点归纳(2)小学教育复习提纲本章简要地简介了国内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具体地论述了义务教育的意义、法律保证以及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的地位,并论述小学教育的目的和素质教育,。知识点梳理1.国内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小学教育一般是指一种国家学制中第一种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岁12岁的小朋友。小学教育是基本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行的基本的一般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1)国内古代的小学教育国内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2)国内近现代的小学教育1878年,张焕纶所开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近代小学的开端。19,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设初等小学堂,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1840年后来,国内的小学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发展变化的基本特性是: .逐渐明确了小学教育为一般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她国家接近,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的“42”学制。逐渐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本的教育。从小学堂到小学校均有了公立和私立两类。(3)建国后来的小学教育建国之后,从1986年开始履行九年义务教育。2.义务教育(1)义务教育的概念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小朋友、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世界上有的国家或地区又称逼迫教育、公民教育。(2)义务教育的意义标志着一种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增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体现着一种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增进现代文明的提高。可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3)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如下简称义务教育法)是实行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3.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内容与实行义务教育法共18条,对义务教育的指引思想、实行对象及年限、学制、管理体制、办学条件、各方应履行的责任与义务等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1)义务教育的指引思想“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小朋友、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抱负、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本。”(2)义务教育的实行对象及年限凡年满6周岁的小朋友,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均为适龄义务教育学生;条件不具有的地区,小朋友的入年龄可推迟到7周岁;国内义务教育的年限为9年。(3)义务教育的学制“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档教育两个阶段。”国内义务教育的学制年限一般有“六三学制”、“五四学制”、“九年一贯制”。(4)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国内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4.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重要表目前如下三个方面:普及性、基本性、强制性。5.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一种设计。小学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盼望,即人们但愿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如何的成果。狭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规定。 小学教育目的是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小学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小学教育活动具有指引意义,它具有导向作用、鼓励作用和评价作用。6.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根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少年小朋友身心发展的规律(3)人们的教育抱负7.国内小学教育目的表述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有关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决定(如下简称决定),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抱负、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部分。8.全面推动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增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重点难点提示本章的重点是识记义务教育的基本内容,理解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和小学教育的目的,难点是理解素质教育以及素质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关系。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考点归纳(3)教育与个人的发展复习提纲本章概述了小朋友身心发展的动因和一般规律、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着重论述了学校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所起的特殊作用。知识点梳理1.身心发展的概念人的身心发展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涉及身高体重的增长,骨骼构造的变化,神经组织的变化等。二是心理的发展,涉及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发展;意向的发展.指需要、爱好、情感、意志等的发展。2.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内发论者一般强凋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重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2)外铄论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重要依托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规定、她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国内古代的苟子、英国哲学家洛克、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都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外铄论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习。(3)多因素互相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觉得,人的发展足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等)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等)在个体活动巾产生作用的成果。3.身心发展的一一般规律(1)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核心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合适于形成的时期。(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构成部分的互相关系,它一方面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她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别性4.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1)遗传及其作用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它的作用表目前: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也许遗传素质的差别是导致个体间个别差别的因素之一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2)环境及其作用人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在很大限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环境涉及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人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悲观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环境对人的作用表目前: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也许性变成现实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别 (3)学校教育及其作用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涉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因素是: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筹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多种因素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干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个体在社会实践中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得以实现,从潜在的也许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个体的实践活动体系中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基本的是认知活动。第三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是人与环境之间最富有能动性的互换活动,是一种能量的互换,体现了人的积极选择。5.童年期小朋友发展的重要特性(1)童年期小朋友生理发展的重要特性童年期是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平衡的时期,身高、体重、肌肉的强度和耐力、肺活量的增长都相称均匀。(2)童年期小朋友心理发展的重要特性观测。教师应引导小朋友从观测知觉事物表面特性发展到知觉事物的本质特性。注意。小学生的故意注意不断发展,需要教师及时提示和提出规定。记忆。小学生记忆的重要方式是形象记忆。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学,使记忆系统化。思维。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情感。小学生的道德感比较模糊,理智感大多和具体事物相联系。自我意识。小学低年级小朋友独立评价自己的能力相对较差,中年级开始逐渐学会把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加以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行为。(3)童年期小朋友的学习特性低年级小朋友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学习动机是但愿得到教师的夸奖、父母的夸奖低年级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形式感爱好,而对学习内容和成果的爱好相对较弱对学习成果的注重限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6.小学教育的特殊任务小学教育是基本教育,主线任务就是打好基本,即规定学好语文、数学,打好读、写、算的基本;全面推动素质教育,为全面发展奠定基本;使小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自己的手和脑,运用自己的智慧与体力,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公民打下基本,为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打下基本。重点难点提示本章的重点是识记有关概念,理解小朋友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因素和作用以及小学教育的特殊任务,难点是运用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理论分析教育的重要性。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考点归纳(4)学生与教师复习提纲本章简介了学生的本质属性、社会地位以及教师的人格特性、职业性质与特点、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论述了学生与教师在教学、人格和社会道德上的互相关系。知识点梳理1.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学生是能动的主体,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具有独特的发明价值。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的也许性和发展的需要。(2)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生的发展性与学生的不成熟性是一种问题的两个方面,正由于不成熟,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学校和教师才大有可为。学生学习的特殊性表目前:学生以学习为重要任务,学生在教师指引下学习,学生所参与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2.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承认的各级各类中档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在教育领域中,中小学生享有未成年公民所享有的一切权利,如身心健康权、隐私权、受教育权等,并受到学校的特殊保护;作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中小学生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协助权等。固然,学生负有接受教育和管理的义务。3.少年小朋友的合法权利(1)学生的受教育权学生的受教育权涉及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学习权和公正评价权。(2)学生的人身权国家除了对未成年学生的人身权进行一般保护外,还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进行特殊保护,并规定教师、学校、家庭、社会尽到特殊的保护责任。为了保障学生的人身权,学校和教师的职责是:第一,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第二,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第三,学校和本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共同做好校舍维护和防护工作。第四,对侵害学生各项人身权的行为应积极予以劝阻、制止或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4.学生的义务一是遵守法律、法规。二是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三是努力学习,完毕规定的学习任务。四是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她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5.教师职业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如下简称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当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第一次从法律上确认了教师的社会地位的专业性。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增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6.教师职业的特点(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父母与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7.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教师的专业素养是现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教师要具有学科知识素养、广泛的文化素养、教育专业素养。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涉及:(1)敬业。敬业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第一要素。(2)树立对的的教育观念。要具有时代特性的教育观、学生观、教育质量观。(3)掌握教育理论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4)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8.教师的人格特性教师的人格特性是指教师个性的品质特性,良好的个性品质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一名称职的教师或优秀教师必须具有如下人格特性: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爱好广泛;坚定的意志和积极的进取精神;心胸开阔,兼容并包。9.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互相关系,涉及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互相看待的态度。(1)教学上的授受关系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对学生指引、引导的目的是增进学生的自主发展(2)人格上的平等关系学生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严格规定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和谐协助的关系(3)社会道德上的互相增进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教师对成长中的小朋友和青少年有着巨大的又是潜移默化的影响。重点难点提示本章的重点是识记学生的本质特点和教师的职业特点,理解学生的权利、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内容和重要性,难点是运用师生关系的理论来分析在教学中如何增进师生关系的发展。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考点归纳(5)课程复习提纲本章简介了课程的一般概念、类型和重要制约因素,分析了课程设计中的课程筹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具体论述了小学课程的性质、课程设计及发展趋势。知识点梳理1.课程的一般概念“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问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一般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的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在国内,课程具体体现为课程筹划、教学大纲(学科课程原则)和教科书。2.制约课程的重要因素社会、知识和小朋友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具体的制约因素有:(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规定及提供的也许(2)一定期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性,知识、能力基本及其可接受性(4)课程理论3.课程类型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根据任务,可以把课程分为基本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根据课程的制定者,可以把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根据课程的组织方式,课程可分为科目本位课程、有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经验本位课程。4.课程设计的概念课程设计是指课程构造的编制,既涉及课程体系构造整体的编制,也涉及具体课程的编制。前者重要解决根据培养目的设立哪些课程和如何设立这些课程的问题,波及到基本的理论规定和不同形式的优化组合;后者重要解决课程原则问题,这事实上即指课程筹划(或教学筹划)和教学大纲。5.课程筹划(1)课程筹划的概念课程筹划是课程设立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立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学时分派,并对学期、年、假期进行划分。课程筹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的制定的。(2)课程筹划的内容教学科目的设立学科顺序学时分派年编制与学周安排(3)课程筹划编制的原则一是保证明现教育目的与任务,体现课程构造的完整性。二是根据科学的课程理论,解决好课程系统内部范畴的几种基本关系,体现基本性和多样性。三是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精简课程,加强基本和有助于发展学生特长;知识体系相对完整,保证学科间的合理关系;注重统一性与灵活性、稳定与变革相结合。(4)课程筹划对学校和教师的指引意义课程筹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教育的统一规定,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拟定工作步调的根据,是指引教师进行教学和其她活动的根据。6.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即学科课程原则,是课程筹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引性文献。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的范畴、深度和构造、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规定。教学大纲是课程筹划的分学科展开。教学大纲是国家对各门学科的教学提出的统一规定和具体规格,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根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则。7.教科书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原则)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第一,按照不同窗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第二,强调内容的基本性。第三,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合用性。第四,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规定的统一。第五,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助于学生的学习。第六,教科书的编排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8.国内小学课程(1)小学阶段课程的性质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本性和发展性。(2)国内小学课程设计的原则高度的科学性和高度的思想性的统一要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的为最后目的要适合小学小朋友身心发展的特点贯彻幼儿、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衔接的原则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等等(3)国内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摸索性学习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重点难点提示本章的重点是识记课程等有关概念,理解制约课程的因素和课程筹划、教科书编写的原则,难点是结合小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分析如何合理安排小学课程。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考点归纳(6)教学(上)复习提纲本章简介了教学的概念、意义以及小学教学的任务,着重论述了教学过程的概念、特点和构造。知识点梳理1.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2.教学的意义第一,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增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第二,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的的基本途径。第三,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3.小学教学的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发明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4)培养小学生崇高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本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4.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规定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引学生有目的地、有筹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步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结识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学生个体的结识具有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是教师领导下的结识,这是其特殊性。5.教学过程的特点(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学生结识的重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本。(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互相依存,互相增进,两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本,避免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本,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她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在教学中要避免两种偏向,即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现代教学论强调教与学两者的辩证关系,承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在组织者的地位,充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承认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足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建立合伙、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6.教学过程的构造教学过程的构造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教学过程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式,且呈现多样综合的特点。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中所规定实现的不同结识任务,可以划分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结识的不同阶段。即引起学习动机、领略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涉及技能与多种结识能力)五个阶段。重点难点提示本章的重点是教学和教学过程的概念,理解教学的意义、任务以及教学过程的特点和构造,难点是运用教学过程的理论分析具体的教育现象。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考点归纳(7)教学(下)复习提纲本章概述了教学原则、教学措施、教学组织形式等概念,重点论述了小学的教学原则、使用的教学措施和教学组织形式,并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方式措施作了简介。知识点梳理1.教学原则的概念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规定。2.国内目前小学教学原则有:(1)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测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她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她们可以对的理解课本知识和发展结识能力。(2)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她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她们独立思考,积极摸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巩固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本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期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4)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结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5)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状况、个别差别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本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3.教学措施(1)概念教学措施是为完毕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措施。它涉及教师教的措施和学生学的措施,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措施。(2)选择与运用教学措施的基本根据一是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规定,二是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三是学生特点,四是教学时间、设备、条件,五是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3)小学常用的教学措施国内小学常用的教学措施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和练习法等。4.教学组织形式(1)概念和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毕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规定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构造。在教学史上先后浮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2)班级授课制是国内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的长处一是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二是有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三是有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四是可以充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班级授课的类型和构造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根据一节课所完毕的任务的数量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根据使用的教学措施来分有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复习课等。课的构造是指课的构成部分顺序和时间分派。综合课的构造一般涉及: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理解学生;设计教法。写好三种筹划:学期教学进度筹划;单元筹划;学时筹划,即教案。(2)上课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一堂好课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对的的教学内容,恰当的教学措施,富有体现力的语言和整洁的板书,有严密组织的教学过程。6.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1)学生学业评价的概念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种重要环节。所谓学业评价,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的为根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学校通过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可以检查教学的完毕状况,从检查中获得反馈信息,可以用来指引和调节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从而改善教学,提高质量。(2)学生学业评价的措施观测法测验法测验的质量指标重要有信度、效度、难度与辨别度。常用的测验有:论文式测验、客观性测验、问题情境测验和原则化测验。调查法自我评价法(3)学生学业评价的方式常用的评价方式有考察和考试。考察与考试的成果一般都量化为分数显示出来,常用的记分法有百分制和级别制两种。重点难点提示本章的重点是识记有关概念,理解小学教学原则、教学措施、教学组织形式中的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 的基本环节等内容,难点是可以运用教学原则分析实际案例或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使用合适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评价。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考点归纳(8)德育复习提纲本章概述了小学德育的构成、意义、目的和内容,重点论述了小学德育过程的特点、原则、途径和措施。知识点梳理1.德育和学校德育德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筹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涉及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 即教育者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有目的、有筹划、有系统 的影响。学校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活动,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历史继承性、全球性特性。小学 德育是针对小朋友的思想品德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它具有鲜明的特点,体现为小学德育的基本性和奠基性。2.小学德育的构成国内小学德育重要由如下三部分构成: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三者互相联系、互相增进又互相区别,政治、思想教育是目的,是方向,它完毕的是小朋友发展的定向性任务,而道德教育则是基本,是核心,它完毕的是教人做“人”的思想及行为上的准备。3.小学德育的意义(1)小学德育是实现国内教育目的的基本和保障(2)小学德育是小朋友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小学德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奠基工程和将来保证4.国内小学德育目的小学德育目的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在小朋友品德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和规定,亦即小学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成果。国内小学德育目的具体涉及:一方面,培养小朋友对的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再次,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5.小学德育的内容小学德育内容是教育者根据小学德育目的所选择的、用以形成小朋友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原理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小学德育内容重要涉及爱国主义教育、抱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6.小学德育过程(1)概念及构成要素小学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小学德育目的对小朋友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规定,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措施,对小朋友的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小朋友进行自我教育,从而增进小朋友品德发展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措施四个互相制约的要素构成。德育过程中的各要素,通过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活动而发生一定的联系和互相作用,并在这种矛盾运动中推动受教育者的品德发生预期变化。德育过程的重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规定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2)小学德育过程的特点德育过程是一种促使小朋友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种促使小朋友品德构造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种多种因素互动、反复且长期的逐渐提高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种小朋友自我教育能力逐渐提高的过程7.国内中小学德育的重要原则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的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引德育工作的基本规定。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拟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措施,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引作用。国内小学德育的重要原则有:(1)导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抱负性和方向性,以指引学生向对的的方向发展。(2)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结识人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她们积极向上。(3)严格规定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它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她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规定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规定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4)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筹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规定发展。(5)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结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她们的年龄特性和个性差别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佳的发展。8.德育的途径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行渠道或形式。国内小学德育的途径有多种,如思想品德课与其她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少先队活动,班主任工作等等。其中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与其她学科教学。学校应全面运用各个德育途径的作用,使其科学地配合起来,以便发挥德育途径的最大的整体功能。9.德育的措施德育措施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涉及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国内小学德育措施重要有:说服、楷模、锻炼、陶冶以及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重点难点提示本章的重点是掌握小学德育过程的特点、原则、途径和措施的具体内容和操作原理,难点是运用德育基本原理分析、解释、阐明并解决德育实践中的有关问题。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考点归纳(9)班主任工作复习提纲本章简介了班主任的作用、职责以及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知识点梳理1.班主任的历史班主任是指全面负责一种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班主任产生于班级授课制。国内1862年在北京的京师同文馆一方面采用这一形式。20世纪初,全国普遍采用班级授课制。2.班主任的作用(1)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2)班主任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3)班主任是各任课教师的协调者(4)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3.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小学班主任的职责是对全班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全面负责。具体任务涉及: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教育学生努力学习;指引学生课外、校外生活和活动;管理班集体,指引少先队工作;协调各任课教师的工作。4.小学班主任的重要工作(1)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内容非常多,重要有八方面的工作:理解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建立学生档案个别教育、班会活动、协调多种教育影响、操行评估、写好工作筹划与总结。(2)个别教育工作 先进生工作在一种班中那些思想好、学习好、纪律好、劳动好、身体好的学生一般被称作先进生。她们一般有如下心理特点:自尊好强,布满自信;强烈的荣誉感;较强的超群愿望与竞争意识。先进生的教育,应做到:严格规定,避免自满不断鼓励,弥补挫折消除嫉妒,公平竞争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后进生一般指那些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临时落后、不太守纪律的学生。后进生是一种相对概念。后进生一般具有如下心理特性:不适度的自尊心、学习动机不强、意志力单薄。做好后进生工作,在班主任的个别教育工作中处在首要地位。班主任应注意关怀爱惜后进生,尊重她们的人格;培养和激发她们的学习动机。(3)班会活动的组织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指引之下,一般由学生干部主持进行的全班性会务活动。班会有三个特点:集体性、自主性、针对性。班会一般有三类:常规班会、生活会和主题班会。(4)班集体的培养班集体的特性班集体必须具有四个基本特性:明确的共同目的,一定的组织构造,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班集体的教育作用在学校教育中,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任何一种班集体的形成,都会经历组建、形成、发展的过程,这样一种过程,事实上也是一种教育培养与类化的过程。拟定班集体的发展目的;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V培养对的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重点难点提示本章的重点是纯熟掌握班主任的职责任务和重要工作内容,难点是运用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原理论述和解决班级中的实际问题。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考点归纳(10)课外活动复习提纲本章简要简介了课外活动的含义与特点、任务与作用、内容和形式,论述了教师如何指引学生的课外活动。知识点梳理1.课外活动的含义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筹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它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形式。2.课外活动的特点(1)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2)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灵活多样性(3)学生在课外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3.课外活动的任务与作用课外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课外活动有其自身特点,有独特的教育作用。(1)充实学生的生活,扩大学生活动领域,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2)激发学生的爱好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3)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摸索意识和发明才干4.课外活动的内容课外活动范畴广泛,形式多样,按其性质可分为六类,即科技活动、学科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社会活动、老式的节假日活动。5.课外活动的彤式(1)群众性活动群众性课外活动是组织多数或全体学生参与的一种带有普及性质的活动。它涉及:报告和讲座;多种集会;多种比赛;参观、访问、调查、旅行;社会公益活动。(2)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重要涉及学科小组、技术小组、艺术小组、体育小组。(3)个人活动个人活动是学生在课外进行单独活动的形式。它往往与小组或群众性活动相结合,由小组或班级分派任务,根据个人的爱好、才干,个别单独地进行。个人活动是课外活动的基本,充足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特点,课外活动不可忽视的重要形式和措施。课外活动的形式和措施,根据时间长短,可分为长期性活动、短期性活动、临时性活动;根据活动场地,可分为室内活动、室外活动、校外活动;根据活动机能分,可分为接受性活动、发明性活动、训练性活动。6.课外活动的指引(1)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规定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筹划性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充足发挥学生的积极积极性和发明精神(2)课外活动的组织对教师的规定第一,教师至少要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和爱好爱好。第二,教师要对自己指引的活动领域有足够的、超过于学生的理解。第三,教师要调节与学生的关系。第四,课外活动规定教师有比课堂教学更强的组织能力。第五,教师还需注意收集有关资料和认真记录、总结自己所指引的课外活动,不断提高活动质量。重点难点提示本章的重点是识记课外活动的含义、特点和作用,理解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和基本规定,难点是运用有关理论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课外活动筹划。教师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考点要点归纳(11)心理健康教育复习提纲本章简介了心理健康的含义、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类型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具体阐明了心理评估、心理辅导的意义、具体措施和目的。知识点梳理1.心理健康的含义世界卫生组织曾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做过这样的描述: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体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可以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2.小学生中易产生的心理障碍(1)小朋友多动综合征(简称多动症)(2)学习困难综合征(3)小朋友过度焦急反映(4)小朋友厌学症(5)小朋友逼迫行为3.心理评估及其意义4.心理评估的措施(1)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收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按照所要测量的特性可把测验提成认知测验、人格测验和神经心理测验。认知测验涉及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发明力测验和成就测验。人格测验涉及多相人风格查表、爱好测验、成就动机测验、态度量表等。(2)评估性会谈会谈是心理征询与辅导的基本措施。为了使会谈富有成效,除了要注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外,辅导教师还要运用些专门的技术,如倾听、鼓励、询问、反映。(3)其她措施观测法自述法5.心理辅导及其目的所谓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协助学生对的地结识自己、结识环境,根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的;协助学生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6.影响学生行为变化的措施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如下基本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避免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个别化看待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1)行为变化的基本措施重要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临时隔离法、自我控制法。(2)行为演习的基本措施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重点难点提示本章的重点是掌握小学生易产生的几种心理障碍类型、心理评估和心理辅导的措施。难点是结合实例论述变化学生不良行为和消除心理障碍的方略和措施。教师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考点要点归纳(12)教学设计复习提纲本章简介了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设立教学目的组织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略。其中具体简介了教学目的的分类和表述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如教学措施等基本要素以及教学方略的类型。知识点梳理1.教学目的及其意义教学目的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成果。在教学中,教学目的有助于指引教师进行教学测量和评价、选择和使用教学方略、指引学生学习等功能。2.教学目的的分类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的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的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1)认知目的分为知识、领略、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六个层次,形成由低到高的阶梯。(2)情感目的根据价值内化的限度而分为五个级别,即接受、反映、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3)动作技能目的一指预期教学后在学生动作技能方面所应达到的目的,即知觉、模仿、操作、精确、连贯、习惯化。3.教学目的的表述(1)行为目的(2)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的4.组织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