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专插本考试资料总结

上传人:gui****hi 文档编号:124763756 上传时间:2022-07-2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史专插本考试资料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古代文学史专插本考试资料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古代文学史专插本考试资料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神话的概念: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 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主人公: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情节:一般表 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 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神话的意义:神话对于原始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人们讲述神话,为的是保 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神话在维系人们的社会性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其次,由于生产力低下,面临着令人敬畏的自然界,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强有力的精神纽带。再次,人们往往以神话的形式在对世界假想性的把握中宣泄了种种令人不安的情绪。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也是我国古代保存 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 卷,内容极其驳杂。山海经中的神话虽然也是片断的,但不少故事已具有清晰的轮廓,如夸父逐日,大禹、帝俊和西王母的传说,以及圣地昆仑山的神奇景象等。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 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就是保留在淮南子中的。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隐藏参考答案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四为婚恋歌谣,一般都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如周易。屯六二。五是战争歌谣,如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同人,由其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杀伐声,看到了上古战争的礼仪、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悲哀和胜利的欢欣。2、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一是它的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二是它再现生活的直接性。三是句式简单、语言简朴、节奏流畅。四是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神话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特征首先,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在这些神话中,我们能看到先民 对生存环境的警惧之情。为了顺利地生存和发展,我们的先民们在满怀希望中必须切实地体验现实的艰难,并作不懈的努力,这与奥林匹斯诸神的享乐 精神形成鲜明的对比。其次,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中国古代神话在展示人类恶劣的生存境遇的同时,还为人类塑造了一些保护神,如前所说之女娲、后羿等。此外,还有一些神话形象如龙、凤等,“见则天下安宁”(山 海经南山经),它们的出现给人带来了祥瑞和安慰。重生意识还包括对个体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延续的渴望。人们对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在本质上也是对保护和发展生命的希冀。再次,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如山海经海外西经中所载的刑天:“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首先,以己观物、以己感物 的神话思维特征。这是因为原始先民在思维中尚未将自身同自然界截然分开,因此,他们在 感知自然时,往往将自身属性不自觉地移到自然之上。这在解释自然现象时表现得更为特出。其次,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由于原始先民的抽象思维能力尚 处在最初的发展阶段,因此,思维还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象,不能脱离那些具体的 感性材料。比如东方被表现为春神勾芒、春天、青色、木等,而北方则与冬神颛顼、冬天、黑夜、黑色、水等不能分开。再次,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在先民看来,自然万物或是神秘的,或是恐怖的,或是有魔力的。这些具有意志、 情感的自然万物,它们之间以及它们和人类的交往,也正是构成神话故事的根本原因。古代神话对后世作家的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或直接载录,或利用神话形象和神话情节进行再创作。一是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欣赏效果等。这些神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民族性的情感体验,当屈原在现实世界 中屡遭打击而悲苦无依的时候,他就毅然地转向古老的神话:龙凤结驷,巡游天 界,四方求女。是神话世界巨大的力量,使他从现实世界中超越出来,支持他的人格,抚慰他心灵的创伤。第二章诗经的篇目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 篇,另有篇笙诗,有目无辞。诗经创作的时间: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世纪。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 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作者 :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 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诗经的编集:采诗说:刘歆、班固多言古有采诗之官,献于朝廷,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但后代否定此说的颇多。献诗说:国语周语中有公卿列士献诗之说。“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 公卿列士所献之诗既有自己的创作,也未必没有采集来的作品。删诗说:汉人认为古时诗有3000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凡305篇。此说唐人以来否定者颇多,并不可信。但是孔子在音乐和内容上对它做修订和整理则是由可能的。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三家诗”与毛诗 :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 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鲁人毛亨做毛诗训诂传30卷授予赵人毛苌,是为古文“毛诗”,虽晚出, 在西汉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 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3、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一七月这首诗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二全诗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修缮房屋和年关祭祀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一年四季适应不同节候的各种劳作,也反映了农夫在衣、食、住等方面的情况,有较大的史料价值。诗经的内容诗经中的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 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以下几个类别 :祭祀类:农事诗例如七月:燕飨诗:怨刺诗征役诗:婚恋类:其他:如王风黍离描写故国之思,鄘风载驰抒发爱国之情,都是传诵千古的名篇1、举例谈谈诗经的主要内容。参考答案:诗经思想内容广阔,主要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表现恋爱、婚姻题材的婚恋诗。这类诗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同时也是全书中写得最为精彩的部分。或写男女子相爱时的和谐欢乐,失恋时的痛苦忧伤,赞扬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勇敢追求,如关雎、静女、蒹葭、柏舟等。或写爱情和婚姻的不幸,表现女性在当时社会所受迫害、凌辱及被遗弃的痛苦,如日月、谷风、将仲子、氓等。二是描写农业生产的农事诗。这类诗也很多,有的赞颂农业成就,夸耀田土广大、农夫众多、收获丰盛,如周颂中的臣工、隐嘻、载芟、良耜、噫嘻等;有的描写欢快的劳动场面,如周南芣苡;有的描写劳动生活的繁忙,如豳风七月等。三是关于战争和徭役的征役诗。这类诗主要表现战争和徭役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灾难和痛苦,或以征夫之口出之,或以思妇口吻言之,写来都感情真挚,声调凄楚,情节悲惨,如东山、东方未明、何草不黄、君子于役等。也有少数表现爱国思想的作品,如秦风无衣、鄘风载驰、小雅采薇等。四是颂歌。这类诗大都出自公卿列士或乐官之手,在三颂中保存最多,雅诗中也有不少。有的颂帝王歌天命,为周王统治的合理性寻求神学依据,如维天之命、文王;有的颂战功扬王威,如殷武、江汉;有的颂宴饮赞嘉宾,如鹿鸣、南有嘉鱼等。五是反映社会矛盾、揭露批判现实的怨刺诗。这类诗主要存于雅诗和国风中,带有乱世的鲜明印记。“二雅”中的怨刺诗多为公卿列士的讽谕劝戒之作,的借古讽今,如荡、正月。更多的是针砭时弊,指斥昏君,如民劳、板、荡。还有一些以斥责奸佞为主题,如巷伯、正月等。国风中的怨刺诗多出自民间,更直接地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其内容更深广,怨愤更强烈,讽刺也更尖刻,具有更激烈的批判精神,如硕鼠、伐檀、新台、南山、黄鸟。六是周民族的史诗。大雅里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以粗线条较完整地勾画出周族发祥、创业、建国、兴盛的光辉历史。远古传世的史诗极少,此组诗显得格外珍贵。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诗经它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 神话,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其他诗对时政世风、 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开了当时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的形象画卷。同时也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可以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诗经的艺术特点1.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2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重章叠唱: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 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双声叠韵:双声如“参差”、“踊跃”、“黾勉”、“栗烈” 等等,叠韵如“委蛇”、“差池”、“绸缪”、“栖迟”等等。押韵: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 韵脚在偶句上,这是我国后世诗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3.语言上,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如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节奏鲜明,音韵谐恰,有天然的音乐美感。词汇丰富、大量的双声迭韵的连绵词和迭字,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一,从诗经开始,就显示出我国抒情诗 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从此以后,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二,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屈原、唐宋诸位诗人,如陈子昂、杜甫、元白、梅尧臣、陆游等无不受其影响。三,比兴在艺术表现手 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经过后世发展,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特别是兼有比义的兴,更为后代诗人所广泛继承,一些触物动情,运用形象思维的比兴,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成为后世诗歌中的兴象、意境的先声,逐渐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四,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第三章历史散文尚书即上古之书,是商周记言史 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虞书、夏书,是后人的追述,不是当时人的记录。虞书尧 典等记载了尧、舜、禹等人的传说。商书、周书基本上是殷商、西周时期的作品,但也经过后人的加工。商 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周书主要 是诰与誓两种文体,记周公言论最多。周书的金縢和顾命以记事为主。尚书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甲 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而且这些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历史叙 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的影响。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 的编年史。它记载了自鲁哀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前)的历史。叙事特点:1,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 事件,记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杜预春 秋左传集解序),属于简洁的大纲式的叙述,但是简而有法。 2,叙事中体现鲜明的思想倾向。,常常通过用语和行文寄寓爱憎褒贬裁定是非曲直。春秋是“礼义之大宗”(史记太史公自序),维护周礼,反对僭 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是为“春秋笔法”。关于左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左传为传述春秋而作。也有认为左传是独立成书的。近来研究多从前者。记事时间:起于鲁隐 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基本与春秋重合,但比春秋多出13年。作者:司马迁和班固认为是左丘明,后人对此颇多疑义,至少应该不是孔子时代的左丘明。成书年代: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也有人为是战国中期。关于国语: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成书约在战国初年。国语的思想: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但也有强调天命、求神问卜的言论。国语的记言:国语以记言为主,所记多为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关于战国策:凡三十三卷,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 宋、卫、中山诸国军政大事。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主要记载了谋臣策 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其中文章不是一人所作, 作者大多是战国后期纵横家,也可能有若干篇章是秦汉间人所作。最后由西汉刘 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春秋三传: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三部书的合称。左传的叙事艺术特征左传历来被认为是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1.其叙事方法,也多种多样,有正叙、顺叙、倒叙、补叙、插叙、陪叙、明叙、带叙等二十余种,奇正变化,神妙难测。2.左传叙事,往往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作者不重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而总是围绕某一主题,侧重写战争的背景、战前准备、双方兵力部署、力量的对比、将帅士兵的活动、战略战术的运用、胜负的原因等与人谋有关的情节来描写,从而使文章矛盾错综复杂,情节跌宕起伏,张弛有致,环环相扣,结构谨严,层次清楚,而又中心突出。如著名的“崤之战”、“城濮之战”、3.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礼、义、德等道德因素,都被作者当作影 响事件成败的重要原因加以叙述,而且叙述中往往还带有神秘因素。4.叙事的故事性与戏剧性。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代的文学创作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它们的叙事传统和语言艺术对史传文学、散文和小说创作的滋养, 尤为明显。 一:先秦叙事散文的体例、思想、写作艺术等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 史记体例是在先秦编年史、国别史的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而汉纪、 资治通鉴等,则是春秋、左传编年体史书的直接继承。二:先秦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左传、国语、战国策 等,成为后世散文写作的楷模。汉初散文,尚有战国遗风, 贾谊,邹阳等西汉前期散文家的作品中,更是可以明显看出战国策文风的余绪。宋人把 左传与史记、韩文、杜诗相提并论,同作为文学范本。三:先秦叙事散文的叙事艺术,对我国古代小说的产生发展及其独特的艺术个性 的形成,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先秦叙事散文叙述中褒贬分明的倾向性,对我国古代小说注重教化作用有直接的影响。其次,先秦叙事散文奠定了我国古代小说基本的叙事结构。比如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串联情节、重视对故事起因过程结果的完整, 倒叙、插叙、补叙预叙等叙事手法。第三,我国古代小说写人的基本手法在先秦叙事散文中已初具规模。比如用人物个性化的言行,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性格,而较少长篇的外貌描写、心理 描写。第四,我国古代小说和戏曲作品对历史题材的重视,也是受先秦叙事散文的启示。第四章诸子散文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春秋末、战国初为第一阶段,代表作有论语、墨子,文章多为语录体,或为简明的议论短章。 战国中期为第二阶段,代表作是孟子、庄子,文章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 战国后期为第三个阶段,荀子、韩非子是其代表作,其文章基本上都是宏篇巨制的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先秦诸子具有鲜明的特点。A) 思想上,它们都坚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放言无惮。如孔子提倡仁义礼乐,墨子主张兼爱尚贤,庄子主张自然无为,韩非子则大倡法术势。B) 文风上也各具个性和风格。如论语简括平易、迂徐含蓄,墨子质朴明快、善于类推,孟子气势恢宏、辞锋雄辩,庄子汪洋恣肆、文思奇幻,荀子浑厚缜密、比喻繁富,韩非子严峻峭拔、论辩透辟。C) 语言上,它们都善用比兴,深于取象。如庄子“寓言十九”,引物连类,取象之深厚,为诸子之最。D) 文体发展上,先秦诸子散文首先确立了论说文的体制。从语录体的有观点无论证,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专题论说文,显示了我国论说文发展的大致风貌。此外,先秦诸子散文中一些故事叙述,颇类小说,为后世的叙事文学提供了营养。孟子散文成就1、孟子的文章表现出高超的论辩的艺术。在论辩之中,孟子往往善于抓住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诱其就范他还常常采取迂回的战术,先设好圈套,让对方钻进去,然后乘其不备,突然袭击孟子的一些正面的论述也颇有特色。往往能够围绕中心的论点,严谨而又细密的展开论述,例如“天时不如地利”,虽然尚未独立成篇,但是已经具备完整严密的论说文的雏形,2、孟子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充分反映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也体现了作者鲜明的个性。3、常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又加强了说服力。4、孟子的文章语言浅显而又明快畅达。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赵歧孟子题辞),作品词汇丰富,富于表现力。往往情态逼真,宛然如见。文中大量使用语气词和排比、感叹、反问的句式。庄子的艺术成就表现在什么地方?参考答案:庄子在诸子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首先,它善于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情节性强的寓言故事说理,将文学与哲理熔为一炉,使深邃的哲理形象生动,充满情趣。庄子自言寓言占十分之九,现在统计有180余则。这些寓言想象丰富,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浪漫色彩和说服力、感染力。其次,庄子想象丰富,构思奇特,选象组象,大胆夸张,波诡云谲,意境雄阔,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如逍遥游中的大鹏展翅图景写来异常雄阔。再次,庄子的语言,在诸子中成就也最高,不仅嘻笑怒骂,激情澎湃,气势磅礴,而且语汇丰富,造语新词,如“逍遥”、“浑沌”、“造化”、“志怪”、“小说”、“寓言”、“运斤成风”、“游刃有余”、“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等等,至今还广为运用。第五章屈原与楚辞楚辞体是战国中晚期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由楚国的诗人吸收南方民歌的精华,融合上古神话传说,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楚辞体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是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次大的解放,也开启了我国史诗上的第二个春天。关于离骚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全诗共373多句,近2490字。九歌是楚辞篇名。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屈原的作品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汉书 艺文志记载屈原赋篇,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认为屈原所作有离骚、 九歌(篇)、天问、九章(篇)、招魂共 3篇。试论离骚的思想内容。一“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屈原向往“前圣”治国君明臣贤、君臣和谐的境界,提出“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具体治国方略。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贵族大臣群起而攻,迫害屈原,但屈原仁不放弃他的政治理想而苦苦追求,离骚写他上天入地,寻求出路,就是他追求理想实现的形象描绘。批判精神在于他坚定不移地追求光明理想的同时,也直接揭批黑暗、指斥奸佞屈原对后世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一:屈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首先是他那砥励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之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突破了儒家明哲保身、温柔敦厚等处世原则,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股深沉而刚烈之气,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二:屈赋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说屈原的 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首先,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这种诗歌形式无论是在句式还是在结 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 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就句式而言,楚辞以杂言为主,词语繁富,很重视外在 形式的美感,这为汉代赋体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其次,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这种浪漫精神主要表现为感情的 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凸现,想象的奇幻等。楚辞中另一浪漫特征表现在它通过幻想、神话等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使得诗歌显出飘渺迷离、谲怪 神奇的美学特征,对李白、李贺等后世诗人有巨大的影响。再次,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 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 富,也更有艺术魅力。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以男女君臣 相比况的常见的创作手法。第二篇第一章李斯 秦代唯一可以称为作家的人物是李斯(?前),他的主要作品是作 于秦始皇十年(前)的谏逐客书。这篇文章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音节流暢,理气充足,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秦始皇巡游各地并刻石表功。刻石大都出自李斯之手,以四字为句的韵文写成,文辞整饬简洁,是秦文学的独创。吕氏春秋 秦相吕不韦(?前)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 写而成的,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年左右。全书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以为可以备论天地古今万物之理,号曰吕氏春秋。汉书 艺文志把它列为“杂家”, 相比较 而言道家、儒家、阴阳家思想更多些。吕氏春秋有严密的体系,全书条分理顺, 篇章划分十分整齐。风格:吕氏春秋因为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一。但仍然可以称称得上是优秀的文学散文。吕氏春秋在文学上的另一个突出成就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与门客集体编著一部的系统论说散文集。今存内书二十一篇,也称淮南鸿烈,约完成于武帝即位初。其编撰的目的是要总结古今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探寻天道、人事的规律,以备帝王之道。全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先秦诸家,文风不拘一格。它是汉代学者对古代文化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汇集和综合。陆贾:汉初,著文篇纵论秦所以失天下、汉所以得天下和古代帝王的兴衰成败之理,号为 新语。贾谊:(前前)贾谊是汉初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最杰出的文人。他的政论散文,全面地阐述了 深刻的政治思想和高瞻远瞩的治国方略,鲜明地体现了汉初知识分子在大一统封建帝国创始时期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标志着中国散文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代表汉初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贾谊散文共篇,收录于新书。其作品大体可 分为三类,一类是专题政论文,如过秦论;一类是就具体问题所写的疏牍文, 如陈政事疏;还有一些是杂论。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这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文章取名“过秦”,实则是借此来警告汉朝皇帝不要重蹈亡秦覆辙,故全文取一句野谚结尾: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感情充沛,行文流暢,可视为汉初散文的典范之作贾谊另一类有特色的散文是疏牍文,其中的代表作是论积贮疏和陈政 事疏。晁错(前前)是比贾谊稍后的另一个较重要的汉初政论散文家,很受文帝很赏识。他的名作论贵粟疏,立论深刻,逻辑严密,说服力强。文风朴素无华,但质实恳切,故多被后人所称道。晁错(前前)是比贾谊稍后的另一个较重要的汉初政论散文家,很受文帝很赏识。他的名作论贵粟疏,立论深刻,逻辑严密,说服力强。文风朴素无华,但质实恳切,故多被后人所称道。扬雄(前5318年),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市)人。历成、哀、平三世,皆为黄门郎。王莽时,升为太中大夫。天凤五卒。他是西汉末年最重要的赋家。其辞赋今存11篇。扬雄的辞赋创作,以成帝去世为界可分前后两期。前期即蛰居成都和游走京师为成帝制作辞赋时期,主要有蜀都赋、反离骚、甘泉赋、河东赋、校猎赋和长杨赋,后四篇是他的代表作。作品洋溢着昂扬乐观情调,表现出作者的用世追求和政治理想。扬雄赋尤其是大赋,铺陈夸张,且讽且劝,在艺术上主要继承了司马相如赋的写作范式和表现手法。但在题材和艺术上也有自己的特点。汉赋四大家:指汉代以创作大赋出名的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前二人为西汉赋家,后二人是东汉赋家。班固是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彪长子。自幼聪慧好学,有文才,博览百家。其赋分京都赋、答难赋、山水赋、咏物赋四类,多模拟之作。两都赋是其代表作 张衡是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其文学创作以诗、赋为主,尤以赋著称。其赋今存十三篇,以二京赋、归田赋最负盛名,前者创汉赋长篇之极轨,后者开后世抒情赋之先河。简述过秦论的内容和艺术特点。隐藏参考答案参考答案:过秦论是贾谊论说散文中最著名、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分上、中、下三篇,基本内容是指斥秦始皇、秦二世和子婴的过失,分析秦灭亡之因在于不行仁义。文章围绕中心论点,使用铺陈描写和对照手法,将秦自孝公以来的逐渐强大过程,特别是秦始皇时的显赫声势作了极力铺张和渲染,然后笔锋陡转,极写陈涉领导的义军力量之小,而响应者之多,终于推翻秦朝。文中又多设伏笔和照应,多用排比、对偶和比喻,逻辑严密,结构严谨,雄辩滔滔,感情充沛,气势磅礴,文辞富丽,既有纵横家的余风,又有汉代散文句式趋向骈偶的文辞之美的新特点。谈谈汉代论说散文的发展概况。隐藏参考答案参考答案:汉代论说散文的发展大体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高祖建汉到汉武帝即位前。此时的政论文形式多样,内容充实,多发政见,或指陈时弊,或总结秦亡教训,或劝告诸侯不要谋反,一般还都有战国纵横家余风,畅所欲言,铺陈壮大,感情充沛,气势逼人。重要作家有贾谊、晁错、邹阳、枚乘等。第二阶段从汉武帝到元、成之世。此期政论文大都依经立义,讲说灾异,论证君权神授、专制合理,征引繁复,文气迟缓,思想禁锢,少有个性,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天人三策及刘向的谏营起昌陵疏是其代表作。也有一些直陈时事、不傍经典的政论文,如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难蜀父老、桓宽的盐铁论等是其著名的作品。此外,淮南王刘安君臣的淮南子不同于众,别具一格。第三阶段从成、哀之世到东汉中期。此期论说散文大都明白晓畅、不傍经典。刘歆的让太常博士书、扬雄自叙书传、桓谭新论、王充论衡是期代表作。第四阶段是东汉后期。此期论说散文多发愤之作,指切时弊,不但富于激情,颇有气势,而且骈散相间,注意文采。王符潜夫论、崔寔政论、仲长统昌言是其代表著作。汉大赋的特点(1)篇幅较长,结构宏大,一般都在千字以上。(2)善于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富丽的辞藻。(3)侧重铺写宫苑、京都、宫殿、山川等壮丽事物,帝王的政治、军事、祭祀等重大活动,以及帝王贵族声色犬马、畋猎驰逐等生活。(4)主旨则既美且刺。其效果往往是“劝百讽一”。(5)多采用主客问答式,赋文一般由序、正文(主客彼此夸耀)、结尾(往往以一方向另一方诚服作结)。序和结尾一般用散文,正文以韵文为主。谈谈汉赋的分类及其发展概况。隐藏参考答案参考答案: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可分为骚赋、大赋和小赋三类,三者之中,大赋又是汉赋的代表。汉赋的发展,可分三个阶段看:第一个阶段是从汉初到武帝即位。这一阶段流行骚体赋,贾谊是其代表作家,大赋也开始形成,出现了枚乘的七发。此时辞赋创作中心不在朝廷而在藩国。第二个阶段从汉武帝到东汉中期,此期大赋创作最为兴盛,著名的汉赋四大家皆出此期,骚赋和小赋创作无法与之相比,但亦未中止。第三个阶段从东汉中叶以后至汉末,这是大赋衰微期,抒情小赋的勃兴期,直启魏晋的抒情赋创作。第二章司马迁、谈谈司马迁的家世、生平遭遇与史记创作的关系。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1)史官家世使他有一种创作史书的使命感和深厚的史官文化积淀;(2)少年的从师学习及青壮年的游历与仕宦,使他思想系统,视野开阔,知识渊博通达,为史记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3)其父的临终嘱托和孔子的榜样作用,激励了其创作使命感和自信心;(4)史官身份及皇家图书的便利;(5)李陵之祸对他生死观和思想感情的改变,使他对历史的认识更加深刻,感情更加枝猎激愤。史记创作的目的,据司马迁自言,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体例: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其中本纪、世家、列传是全书的主体。其中十二 本纪是纲领,统摄上自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代年的兴衰沿革。十表、 八书作为十二本纪的补充,形成纵横交错的叙事网络。三十世家围绕十二本纪而展开,用司马迁自己的话来说,世家与本纪的关系,犹如“二十八宿环北拱,三 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太史公自序)。十二本纪按帝王世代顺序记叙各朝兴衰终始,十表排列帝王侯国间大事,八书是有关经济、文化、 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专门论述,世家主要是贵族之家的历史,列传是不同阶层、 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3、简论史记的艺术成就。隐藏参考答案参考答案:史记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历史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史记描写人物多,范围广,形神兼备,大多具有典型性。其塑造人物形象,善于准确捕捉历史人物的特征和精心选材,善于通过矛盾冲突描写、虚实相生手法、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对比映衬等来刻划人物。(2)叙事和场面描写悲壮慷慨,诙谐滑稽。史记塑造的人物多是具有悲壮之美悲剧人物,与此相应,其叙事与场面描写多具有悲壮色彩。史记的叙事和场面描写,还有诙谐滑稽的喜剧美。这类描写虽不及前者多,但也不在少数,最集中的表现是滑稽列传,其中的人物言谈行事,均注重讽谏,诙谐风趣,轻松幽默,逗人发笑。(3)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的不幸遭遇使他满怀悲愤,他将这种浓郁的感情融入史记创作中,因而其笔下的人物刻划和论赞中都跳跃着太史公诗人般的激情。如屈原列传是一支屈原伟大人格的赞歌,项羽本纪是一首充满悲壮叹惋之情的英雄史诗,伯夷列传是一首喷发出愤激不平之情的怨刺诗。(4)刚柔相济,以刚为主的艺术风格。史记的艺术风格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既有阴柔之美,又有阳刚之美。而总体上看,全书则以阳刚之美为主。这主要表现在:气魄宏伟,笔力千钧;内容奇伟,惊心动魄;气势凌厉,一泻千里。(5)结构和语言。史记整体结构系统宏伟,人物传记的结构,一般开头先介绍人物姓氏、籍贯,中间是记叙主体,选择与人物性格、事功最相关的几事件进行叙述,结尾以太史公曰表作者自己之意见。具体每篇传记的写作,有时又比较灵活。其人物传记,又有分传、合传、寄传、杂传,这也是作者根据人物的性格及事功,进行的结构安排。其结构对后世史书及传记文学的创作有深远影响。语言上也取得了很高成就。首先是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化特征。如正直口吃的周昌廷争之言、毛遂自荐之语,最突出的是陈涉、项羽、刘邦表述早年的抱负之语的不同表现。其次是作者的叙述语言通俗、简洁、精炼,富于感情,有很强的表现力。有些语言接近当时口语,有的直接用民谣、谚语,这使其语言更丰富,富于表现力。史记的叙事艺术史记的叙事一:史记的叙事非常重视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探究,追根溯源,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具有敏锐的目光和正确的判断力。他批判项羽“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说法,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自矜功伐,奋其私智”、“欲以力征经营天下”(项羽本纪)。在分析造成吴起乱箭穿身悲惨结局的原因时,认为这缘于他的“刻暴少恩” (孙子吴起列传。以上见解都是很精辟的。二:史记人物传记写了许多生活琐事,司马迁之所以对这些生活琐事详加叙述, 就在于它们在人物的活动中带有原始动因的性质,是诸多事象得以生成的根源。李斯列传开头写了李斯这样一件事:“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 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各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 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学成之后前往秦国游说,在和荀子告别时又说道:“故 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史记各篇都有贯穿始终的主线,和主线相关的事件都是详写的对象。商君 列传一文以任法为线索,司马迁认为这是决定商鞅命运的根本原因,他的成功 源于变法用法,他的人生悲剧也由此而引发。三:司马迁有很强的驾驭材料的能力,无论是头绪众多的历史事件,还是人物错杂的重大场面,他写起来都条理清晰,显得游刃有余。如陈涉世家,把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形势、千头万绪的事件非常 清晰地勾勒出来。西汉前期的重大事件莫过于诸吕之乱和七国之反,这两个事件分别见于吕后本纪、孝文本纪、绛侯周勃世家、吴王濞列传等 篇目。 作者对事态的轻重缓急明于心而应于手,成功地运用了顺叙、倒叙、正叙、侧叙等手法,使人应接不暇而又无不了然。四:史记的场面描写也很精彩。写荆轲刺秦王(刺客列传);写鸿门宴是剑拔弩张,司马迁采用白描、铺陈、渲染等笔法,传达出了各种宏大 场面的实况及自己的独特感受。史记固然时而穿插生活琐事,但司马迁更善 于写复杂事件、重大场面,这也是史记一书的厚重之处。史记的人物刻画本纪、世家、列传中的人物来自不同阶层,上自帝 王将相,下至市井细民,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应有尽有,所涉人物四千多个, 重要人物数百名。一:闾巷之人的入传,表现出司马迁进步的历史观及开阔的视野密不可分。对那些在历史上虽有卓越表现、终因无人奖掖而难以扬名 的布衣平民怀有深切的同情,为他们鸣不平。他在伯夷列传中写道:“伯夷、 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闾巷之人,欲 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司马迁对儒墨等学派由于门户之见排斥这些出自平民的刺客、游侠、商人、方士立传,并且都刻画得栩栩如生。二:史记中的人物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普遍的共性,是共性与个性完美的结合。个性: 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具姿态,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不但不同类型的人物迥然有别,就是同一类型的人物,形象也罕有雷同。同是以好士闻名的贵公子,信陵君和其他三公子在人格上高下之别,而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也各有各的风貌。同为战国策士,苏秦主要是一位发奋者的形象,而张仪身上更多的 却是狡诈权谋。同是刘邦的重要谋士,张良令人莫测 高深,带有几分神异;而陈平这位智囊却富有人情味,没有张良那种仙风道气。又往往对人物的基本特征加以渲染,使许多人物形象的个性非常突出。万石张叔列传突出石奋祖孙三代的谨小慎微,唯命是从。李将军列传在描写李广时着意表现他高超的祖传射艺,他射匈奴射雕者、射白马将、射追击者、射猎、 射石、射敌方裨将,百发百中,矢能饮羽。共性: 人物身上表现出的得到到社会广泛认可、并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某些共性。这是史记在刻画人物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最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1:是知恩图报,以德报德。苏秦之于宗族、朋友,刘邦之于萧何,陈平之于魏无知,韩信之于漂母、亭 长,王陵之于张苍,都是受人之惠而报人之恩。苏秦佩六国相印后,“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及得富贵,以百金偿之。”(苏 秦列传)。刘邦为泗水亭长时,前往咸阳行役,一般的小吏都赠钱三百,唯独萧 何送给刘邦五百钱。汉初封侯,刘邦为萧何益封二千户,用以报答先前多送二百钱的恩惠。(萧相国世家) 。韩信为布衣时从人寄食,一位漂母曾接济他数十 日,韩信封楚王之后,“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淮阴侯列传)。王陵对张苍有不杀之恩,“及苍贵,常父事王陵。陵死 后,苍为丞相,洗沐常先朝陵夫人,上食,然后敢归家。”(张丞相列传)2:是以牙还牙,以怨报怨。这是和知恩图报、以德报德相对应的一种行为。伍子胥之于楚平王,李广之于霸陵尉、主父偃之于昆弟 宾客,采取的都是这种做法。伍子胥父兄均被楚平王无辜杀害,伍子胥奔亡吴国, 借吴之力攻入楚都,“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伍子 胥列传)主父偃为齐相, 到达齐地之后,向昆弟宾客散发五百金,从此和他们断绝关系,不许再入家门, 用以报复他在贫困时所遭到的冷遇。(平津侯主父列传)3:是士为知己者死,为报答知遇之 恩而赴汤蹈火,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是知恩图报的升华,是它的极端形 式。司马迁在刺客列传和报任安书中两次提到“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 己者容”,他本人是赞成这一信条的。刺客列传中的专诸、豫让、聂政、荆 轲等人都是为知己者死;魏公子列传中的侯嬴。4衣锦还乡者 项羽在焚烧秦都咸阳后一心想 东归,说道:“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项羽本纪),苏秦、刘邦、司马相如、主父偃等人的传记都有这方面的记载。三: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采用多维透视的方法,刻画出复杂的、饱和浑圆、多棱角的人物形象。项羽是司马迁着力最多的一位英雄人物,在他身上就可以发现多重人格。他喑噁叱咤,又言语呕呕。他爱人礼士,又妒贤嫉能。 他是残暴的,焚烧咸阳,坑杀俘虏;他又是仁爱的,鸿门宴有恻隐之心,不杀刘 邦,还时常虑念百姓疾苦。他有时与部下同甘共苦,分衣推食;有时又非常吝啬, 已经刻好的官印不肯发给功臣,放在手里反复把玩。至于和虞姬悲歌唱和的场面, 则兼有风云气和兒女情。史记的风格特征:宏廓画面和深邃意蕴 浓郁的悲剧气氛 强烈的传奇色彩史记索使用的旁见侧出法,又称互见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纪传体;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通史”可以理解为贯通的历史,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或世界的从最早文明到现在的历史。本纪本纪或简称纪,是东亚纪传体史书中帝王传记的专用名词,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列传:简而言之,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是记载历史上重要人物的一种题材。世家:用以记载侯王家世的一种传记。“第三章两汉乐府诗1、 乐府:本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机构,秦代已有之。六朝时,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演变成为一种诗体名称。沿用到后世,涵义进一步扩大,如宋人把词,元、明人把散曲也称作乐府陌上桑:汉乐府民歌,属相和歌辞,五言。题名出自郭茂倩乐府诗集,又叫艳歌罗敷行、日出东南隅行。诗通过罗敷拒绝使君调戏故事的叙述,歌颂了她坚贞的品质和不慕权贵、敢于反抗的精神,鞭挞了上层人物的荒淫,表达了劳动人民维护自己爱情与家庭生活的凛然正气。孔雀东南飞:汉乐府民歌,属杂曲歌辞,五言,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最早见于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乐府诗集题作焦仲卿妻,后人常取诗的首句,称作孔雀东南飞。作于东汉末年。它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的残酷迫害,歌颂了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他们为反封建礼教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叙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它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与小说戏剧相比,它的情节一般较为简单。第四章东汉的散文王充论衡作者的发愤之作宗旨在于“疾虚妄”,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全书篇,现存篇,缺招致篇。一书是论辩性著作,是一部“实论”型散文。语言:比较接近汉代口语,既准确精练,又通俗易懂,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它的体例沿用史记,又略有改变,改书为志,并世家入传,由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四部分组成,全书一百篇,八十余万字。主要记载高帝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的历史,目的是宣扬“汉德”。第五章东汉文人诗以五言诗为主的文人诗歌的初步兴盛在汉代文人文学中一向并不显得重要的诗歌创作,到了东汉中后期,由于乐府民歌的长期影响与时代、生活的需要,开始出现初步兴盛的局面。尤其是五言诗,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五言诗的发展过程中,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张衡同样起了重要的作用。他的同声歌,是班固之后的又一首完整保存至今的文人五言诗,而且较之班固,语言技巧更为成熟: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文选卷二十九,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地所作,它的作者也不是一人,而是多人。古诗十 九首的好几篇作品在意境和用语上与秦嘉的赠妇诗多有相似之处,二者产 生的年代不会相去太远,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最迟不晚于桓帝时期。古诗十九首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是它的基本内容。二者相互补充思乡情结:古诗十九首的作者绝大多数是漂泊在外的游子,他们身在他乡,胸怀故土,心系家园,每个人都有无法消释的思乡情结。涉江采芙蓉的主人公采撷 芳草想要赠给远方的妻子,并且苦苦吟叹:“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 离居,忧伤以终老。”明月何皎皎的作者在明月高照的夜晚忧愁难眠,揽衣徘徊,深切地感到:“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游子思乡作品在诗经 中有多篇,诗经中游子的思念对象有他们的妻子,但更多的是想到父母双亲, 桑梓情中渗透亲子之爱;古诗十九首思乡焦点则集中在妻子身上,思乡和怀 内密不可分,乡情和男女恋情是融汇在一起的。古思妇心态:这些思妇诗的作者未必都是女性,大部分可能是游子揣摹思妇心理而作, 但都写得情态逼真,如同出自思妇之手。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重在表现思妇独 处的精神苦闷有的非常珍视自己的婚姻,对游子的爱恋极深,远方捎回书信,她会 置之怀中,“三岁字不灭”(孟冬寒气至);远方寄回一端绮,她会裁制成 象征夫妻恩爱的合欢被(客从远方来)。有的觉察到“游子不顾返”的苗头, 思妇日感衰老、消瘦,只好宽慰自己“努力加餐饭”(行行重行行)。也有的思妇在春光明媚的季节经受不住寂寞,发出“空床难独守”(青青河畔草) 的感叹,她们担心游子喜新厌旧,担心自己的真情不被对方省察,担心外力离间。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多为羁旅他乡的游子,漂泊不定的生活使他们在诸多 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脆弱的神经、文人的情愫)敏锐的节序感。诗人以感伤的情调回应季节的变化,不同季节的多种物候都被轻烟薄雾般的愁思所笼罩。萧瑟的秋风固然引起游子的苍凉之感,就是“东风摇百草”的春天,在他们心中产生的也不是欢快喜悦,而是“所遇无故物”(回车驾言迈)的失落和孤独。 微妙的空间感。“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客从 远方来),这是远距离的心灵沟通,是天涯咫尺。“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这是近距离的感情交流受阻,是咫尺天涯。 深切的世态炎凉感。古诗十九首的许多作者寓居他乡,饱经忧患,他们 需要同情和帮助,对人间冷暖的感受特别深切。西北有高楼的作者被楼上飘 下来的歌声所吸引,心有所感:“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脆弱的神经实在难以承受这样的打击,抚今追昔带来的只有悲伤和怨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谈到包括古诗十九首在内的“古诗”时称:“观其结体 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一、 古诗十九首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它长于抒情,却不径直言之,而是委曲宛转,反复低徊。古诗十九首以写景叙事发端,极其自然地转入抒情, 水到渠成,而且又抑扬有致。二、娴熟地运用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感伤的艺术境界。三、古诗十九首的语言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钟嵘诗品卷上称它“惊心 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古诗十九首不作艰深之语,无冷僻之词,而是 用最明白晓暢的语言道出真情至理。浅浅寄言,深深道款,用意曲尽而造语新警, 从而形成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丰富的表现力。诗中有许多名言警句,简洁生动,哲理深而诗意浓。诗中化用了许多古代典故,却不给人以晦涩生硬之感第三编魏晋南北朝从公元196年(汉献帝建安元年)至公元589年约近四百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北朝,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魏晋南北朝文学,也有称为中国中古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是一个承上启下,走向繁荣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在文学思想、文学的题材、体裁以及整体风貌上,都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是同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哲学思想、文艺思潮密切相关的。这一时期在哲学思想领域的特点是,思想活跃,各种思潮纷纷兴起。约而言之,则可概括为儒学式微、玄学兴起,佛、道二教广泛传播流行。文艺思潮魏晋南北朝时期哲学思想的活跃,也带动了这一时期文艺思潮的活跃。其主要特征,有以下数端:1、这一时期文学批评著作大量涌现。文学批评著作的大量涌现,是文学思想、文学思潮活跃的最直接、最显著的表现之一。其中有代表性者如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诗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