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教学设计

上传人:回**** 文档编号:123580808 上传时间:2022-07-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蜡烛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蜡烛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蜡烛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题 蜡烛补充设计教材分析:新课标中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战争为主题的叙事性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理解历史,结识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两个极端,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蜡烛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位在炮火中挣扎的老妇人几乎耗尽所有的心力埋葬苏联红军,并将一对凝结着爱的蜡烛点在红军战士的坟头的故事。学习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理解超越国界的母爱,欣赏文章悲壮的意境,明确非正义战争必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学生分析: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她们通过初中一年的学习,对记叙文的文体已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但她们是第一次接触通讯这一文学体裁,要让她们自己去通过互联网查找这一有关信息。八年级的同窗已经初步具有运用网络的能力,但上学时不能信马由僵,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网络来查找并在规定期间内完毕任务。此外,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体验、欣赏、评价文章的能力,只要激起她们的爱好,她们一定有诸多的感想。教师要鼓励她们在网络平台上刊登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教学设想:这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措施有诗情画意导入法,自主阅读教学法、心灵体验阅读教学法,学习措施重要是自主合伙学习以及网上讨论法。诗情画意导入法其实就是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为学生沉浸到课文意境中去做一种铺垫。自主阅读教学法就是组织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实践,由整体感知到进一步地品味文章的意蕴。心灵体验阅读法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体会语言的深邃的内涵,体验作品呈现的生活,体验作品震撼人心的意境。自主合伙学习和网上讨论法基本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在自主阅读和心灵体验的过程中都要用上,重要是让同窗与同窗之间、同窗与教师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生成思想的火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都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探究教学目的: 1.把握记叙的要素,理解通讯的文体特性,逐渐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2. 揣摩语言,着重品味核心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体现作用,提高理解能力。3. 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4.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5.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友谊,在跃动的烛火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人类光明的将来。学习本文,应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教学重点: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探究这篇通讯动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教学措施:1.朗读法与讨论法相结合。2.联想拓展法。3.点拨教学法。教学时数:三学时 教学过程: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的: 朗读课文,把握字词 ,梳理层次。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窗们,今天我们来上第三课蜡烛。你们应当均有用过蜡烛吧,那我考考你们:我们常常什么时候、什么场合用到蜡烛?蜡烛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时间都代表不同的寓意。例如:我们过生日,家里办喜事时要用蜡烛-这里蜡烛起着烘托喜庆氛围、祝愿的作用;当发生意外事故,家人亲朋好友不幸去世时,人们点蜡烛是用来寄托怀念、哀思。此外,我们由“蜡烛”还可以联想到人们常常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写辞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歌颂妈妈(烛光里的妈妈)。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带着这个问题,同窗们用5分钟时间浏览下这篇课文,并给每段段落标上序号。)二、简介时代背景: 有关二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战,从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正式开始,到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正式结束。六十一种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概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第二次世界大战重要由欧洲战场反德、意大利法西斯的战争和国内及太平洋地区反日本军国主义法西斯的斗争构成。 有关贝尔格莱德战役:1944年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到合同。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筹划,10月日,签订了有关保加利亚军队参与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去驻希腊的“”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发明了有利条件。 三、简介作者及本文体裁:作者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9年任军事记者,后来始终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1959年至1971年刊登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四、解决字词1、偷袭(x) 黎明(f xio) 瓦砾(w l) 地窖(jio)鞠躬(j gng) 颤巍巍(chn wi) 匍匐(p f)2、【黎明】天快亮的时候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倦,身上一点力气也没有【名副其实】名称与实质相合一致 【颤巍巍】震颤而动作不精确的样子【肃穆】严肃而安静,庄严肃穆 永垂不朽:(多指姓名、事业、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 五、点难拨疑:1速读课文,复述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重要内容。(复述内容,交流讨论)本文描写一种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近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黎明的动人故事。 2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起因),南斯拉夫妈妈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通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哀悼烈士体现敬意。 (成果) 3梳理文章思路:从叙事过程看,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1-7)讲红军战士偷袭牺牲。第二部分(8-31)讲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烈士。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核心。 第一层(8-13)炮火余生,发现烈士。 第二层(14-26)冒着炮火,掩埋烈士。 第三层(27-31)点燃蜡烛,守护烈士。第三部分(32-42)老妇人的英雄行为感动了红军战士。第四部分(43-44)再现并赞美蜡烛的火焰。六、反思学习: 理解文体:战地通讯。(可与第一课比较阅读)(一)通讯的特点 通讯与消息比,不仅需要六个新闻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因素、通过和成果)齐全,还要报道新闻事实的情节、细节。通讯分事件通讯和人物通讯。通讯的体现方式,不仅用论述,还要较多地采用描写。议论、抒情等。 (二)通讯与消息的区别同:用事实说话。 异:1.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尽、具体、形象。2.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发明性强。从构造上看,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构成,通讯跟一般记叙文相似,没有固定格式,每一篇均有自己独特的构造形式。在体现方面,消息重要用论述。通讯体现方式丰富多样在语言上,消息简洁朴素。通讯具体具体。3. 时效上,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七、布置课外作业:1.用“黎明、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等五个词写一段话,规定自然合理。第二学时 教学目的:感悟老妇人的人物形象,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一、复习导入。二、精读课文: 感悟老妇人的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这篇战地通讯非常动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提示:事件动人、人物动人(选材上、写法上如突出环境、突出蜡烛等细节)三、弄清疑难:1. 事件动人的因素: 提示: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2引导讨论:作品中反复描写战争的场面,在文章中有何作用?“附近一带”一段环境描写,渲染了法西斯匪徒屠杀人民导致的恐怖氛围,烘托了主人公的无私和勇敢。她早已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了。在剧烈的炮火下,育乞西安静地整顿烈士的遗体,清理墓坑,吻别死者,掩埋烈士,守护英灵。这些是只有妈妈才有的对儿子的动作,我们能真切感受到的是老妇人育乞西满心的哀痛。“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她声音。”再次渲染了浓重的恐怖和哀痛的氛围,烘托了老人失去爱子般的伤痛。3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如何的描写措施来体现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丰富的内心世界(动作和心理)。规定学生展开想像,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动作方面:动词见文中,作者通过这些细腻的动作描写,呈现了老妇人美好的心灵,体现了这位南斯拉夫妈妈对红军烈士的至情至爱,十分动人。让我们从中感知这位南斯拉夫妈妈的伟大内心世界。) 心理活动方面:提示:选择典型画面推想,如“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兵,看了好久,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种活东西都没有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她想告诉人们什么?“她想了半天”,心里是怎么想的?再如“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她轻轻理好了她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她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她的胸前。然后她在她旁边坐了下来她坐在那里,静静地,一小时,也许两小时。”老妇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她做这一切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她坐在那里,静静地。”她想了些什么?又如,黎明前,红军战士来寻找契柯拉耶夫的尸体,老妇人又拿出一支蜡烛点燃在烈士的坟头。“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但是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她们深深一鞠躬”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为什么鞠躬?五、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鼓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珍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体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爱。 老妇人思想感情概括起来就是“敬爱”和“哀痛”。六、分析文中的描写: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1 .文章不断对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4)、老妇人的动作“跪”、“爬” (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她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她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德国人的炮火始终轰到太阳落山。 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同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她声音。 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同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但是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称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对蜡烛的六次描写 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但是抖了一下。 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矗立着一种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尚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沉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仍然在闪烁。 她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徐徐暗淡下去的烛光。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妈妈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种苏联青年的坟头。 .对黑围巾的四次交代 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时候,一种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 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三次写“爬” 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三次写“跪” 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2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的作用:为人物活动设立了一种典型环境,既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又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崇高品格,同步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对“蜡烛”的多次描写,阐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A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B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C是两国人民战斗友谊的见证。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体现了沉痛哀悼的庄严情感,渲染了肃穆氛围,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妈妈般的爱。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七、揣摩语句,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1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把这句话改成“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好不好?为什么?)提示:改后效果不太好。原句的描述,情景历历在目,仿佛老妇人的喘息声都能听得见,十分动人。改后过于笼统,不够细致。 2“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始终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文中三词有何意义?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阐明?文中三词有何意义?提示:文中用了“45年”“舍不得用”“珍藏”等词,可见蜡烛非比寻常的意义。老妇人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贵重,今天却把这份过日子贵重的感情献给一种异国的烈士。它点燃起的火焰是“永远不会熄灭的”。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妈妈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本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补充阐明了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体现了老妇人给红军战士献出的是一份最贵重的感情。3“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提示:黑色,表达沉痛哀悼的庄严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氛围,体现了老夫人的哀悼之情。4“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种妈妈的眼泪,正像一种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如何理解这句话?提示:“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单薄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种妈妈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5“虽然是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但是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她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如何理解这句话?提示:这句话描写了老妇人的动作。虽然没有说话,但是此时她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牺牲的哀痛,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由于她饱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大恨,因此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这些为了南斯拉夫人民幸福而奉献了自己所有生命的战士,她深怀敬意,因此她对红军战士庄严地“深深一鞠躬”。6“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为南斯拉夫妈妈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种苏联青年的坟头。”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好不好,为什么?提示:不好。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画了烛光的背景,“炮火烧焦了的土地”“炸弯了的铁器”“烧死了的树木”,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原句再次点出这支蜡烛的非常来历,足以体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原句不写老妇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说“南斯拉夫妈妈”和“一种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体现,这种感情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7师生共同品味结尾“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种妈妈的眼泪,正像一种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的含义。提示:这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妈妈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本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8文章中的蜡烛除了实指“蜡烛”外,尚有无其她深刻的含义?提示: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友谊的象征。作业:写一篇读后感 500字左右第三学时教学目的:探究写法,指引写作。一、探究思考: 这篇战地通讯非常动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是如何呈现出人物的形象美的?请找出具体例句并谈谈你的见解。(学生自由谈阅读感受) 提示:有人觉得:“文章突出小小的烛光,意蕴深远。”有人觉得:“事件自身很动人。” 有人觉得:“文章多次写德国人的炮火,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更突出老妇人行为的动人。”有人觉得“老妇人把毕生中最珍爱的结婚喜烛献给红军战士,这一点很动人。”总结:一方面作者着力描写了动人的因素。动人的因素有四点。一 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不顾个人生死(叫人始终为老妇人的安危揪着心,老妇人在炮火之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动人); 德国人又在开炮了“老妇人想了半天慢慢地爬出了地窖。“(14段) “她不会匍匐迈进她太衰老了走进了方场。”(15段) 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异常吃力(这样描写,情景历历在目,仿佛老妇人的喘息声都听得见,烈士牺牲的精神是老妇人力量的源泉真是动人肺腑); 老妇人“把她拖走。路并不远休息了三次。”(23段) “几小时的功夫,她一捧又一捧的坟堆。”(26段)三是视若亲人,沉痛哀悼,体现出母子亲情; “她轻轻理好了她的头发她在她的旁边坐了下来,”(17段) “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嘴唇和前额。”(25段)四是点燃婚烛,真情祭悼。 “做好了坟堆后摸出怀里的东西”、“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老妇人对着这烛光那黑色的大围巾。”(28、29段) “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插在那老地方。”(40段)另一方面,突出蜡烛,突出烛光,更是作品成功的核心。 在这样一种特殊的环境里,特殊的氛围中,烛光显示了特别的意义,导致一种诗的意境,结尾像抒情诗一般赞美烛光,让人沉浸在这个意境之中,眼前总是那一点烛光,久久不能忘怀。总结老妇人形象:对苏联红军布满敬意;忘我;不惧危险,安葬烈士;慈祥;对法西斯布满仇恨;有着强烈深沉的妈妈般的爱。 二、反思学习,归纳主旨: 这篇战地通讯,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头。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体现对南斯拉夫妈妈的崇拜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三、布置作业1完毕课后练习题二 板书设计: 蜡 烛 西蒙诺夫一、战士偷袭牺牲 二、老妇人掩埋战士 发现烈士 掩埋烈士 守护战士精心选材 三、老妇人英雄行为感动战士 四、再现并赞美火焰。环境描写: 渲染氛围 烘托人物心情动作描写 整顿 清理 吻别 掩埋 守护母对子:敬意与哀痛特定语境中句子的含意妈妈对烈士 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人类最美好的感情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各类标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