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数学说课稿集锦5篇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22276758 上传时间:2022-07-20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38.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高中数学说课稿集锦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关于高中数学说课稿集锦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关于高中数学说课稿集锦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高中数学说课稿集锦5篇 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1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条件语句,内容选自于新课程人教A版必修3第一章第二节,课时安排为一个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教学过程分析等四大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算法的概念、程序框图与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输入语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这一节课主要的内容为条件语句表示方法、结构以及用法。条件语句与程序图中的条件结构相对应,它是五种基本算法语句中的一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更加了解算法语句,并能用更全面的眼光看待前面学过的语句,并为以后的学习作好必要的准备。本节课对学生算法语言能力、有条理的思考与清晰地表达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综合提升具有重要作用。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条件语句的表示方法、结构和用法;用条件语句表示算法。难点:理解条件语句的表示方法、结构和用法。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理解条件语句的概念,并掌握其结构。会应用条件语句编写程序。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发展对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与步骤进行分析的能力。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设计算法、设计框图、编写程序以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发展应用算法的能力。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条件语句,感受算法的重要意义。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能通过具体实例,感受和体会算法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意义,进一步体会算法思想的重要性,体验算法的有效性,增进对数学的了解,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通过感受和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和威力,形成自觉地将数学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思想。在编写程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养成扎实严谨的科学态度。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1教学方法:根据本节内容逻辑性强,学生不易理解的特点,本节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辅以观察法、发现法、练习法、讲解法。采用这种方法的原因是学生的逻辑能力不是很强,只能通过对实例的认真领会及一定的练习才能掌握本节知识。2教学手段:运用计算机、图形计算器辅助教学四、教学过程分析1创设情境(约4分钟)首先,我要求学生们编写程序,输入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输出它的实数根。这样可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因为要解决这一问题,根据我们之前所学的三种算法语句是无法解决的,这样就引出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2探究新知(约8分钟)为了引入概念,我首先给出了一个基本的应用条件语句能够解决的例题:例1 编写一个程序,求实数x的绝对值。整个过程由师生共同分析完成。老师要引导学生分析、研究例题中的两个程序,既要让学生们看到已知的三种语句,更要注意到未知的语句,即条件语句。总结上述例题的程序可得出条件语句的两种一般格式,接下来由师生共同对这两种格式进行研究.3知识应用(约15分钟)此环节有两个例题例2 编写程序,写出输入两个数a和b,将较大的数打印出来例3 编写程序,使任意输入的3个整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输出.先把解决问题的思路用程序框图表示出来,然后再根据程序框图给出的算法步骤,逐步把算法用对应的程序语句表达出来。(程序框图先由学生讨论,再统一,然后利用图形计算器演示,学生会惊喜的发现:自己也是个编程高手了!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4练习巩固(约4分钟)课本第30页第3题练习可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可在练习中发现问题,使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5课堂小结(约5分钟)条件语句的步骤、结构及功能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6布置作业课本练习第3、4题设计意图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实际接受情况,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对作业实施分层设置,分必做和选做,利于拓展学生的自主发展的空间。7板书设计1.2.2条件语句1、条件语句的一般格式(1)IF-THEN-ELSE语句格式: 框图:(2)IF-THEN语句格式: 框图:2、小结(1)(2)(3)2、例1 引例例2 例4例3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2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A版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对数函数。我尝试利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和评价分析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的设计,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一、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_学习是在学生完成函数的第一阶段学习(初中)的基础上,进行第二阶段的函数学习。而对数函数作为这一阶段的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指数函数及对数的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对数函数”这节教材,是在没有学习反函数的基础上研究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同时对数函数作为常用数学模型在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例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参加生产和实际生活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二、目标分析(一)、教学目标根据对数函数在教材内容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学情分析,本节课教学应实现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2)、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掌握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3)、由实际问题出发,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和抽象概括知识等方面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探寻变量和变量的对应关系,通过归纳、抽象、概括,自主建构对数函数的概念;体验结合旧知识探索新知识,研究新问题的快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对数函数函数图像和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不断超越的创新品质。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二)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1、重点: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在教学中只有突出这个重点,才能使教材脉络分明,才能有利于学生联系旧知识,学习新知识。2、 难点:底数a对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影响。关键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类比教学。由指数函数的图像过渡到对数函数的图像,通过类比分析达到深刻地了解对数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是掌握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关键,在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的思考紧紧围绕图像,数形结合,加强直观教学,使学生能形成以图像为根本,以性质为主体的知识网络,同时在立体的.讲解中,重视加强题组的设计和变形,使教学真正体现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特点,从而突破重点、突破难点。三、教法、学法分析(一)、教法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1、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实验、探索、归纳;2、采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3、体现“对比联系”、“数形结合”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4、投影仪演示法。在整个过程中,应以学生看,学生想,学生议,学生练为主体,教师在学生仔细观察、类比、想象的基础上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加以引导点拨,与指数函数性质对照,归纳,整理,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回忆,自觉地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使新学知识更牢固,理解更深刻。(二)、学法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1、对照比较学习法:学习对数函数,处处与指数函数相对照;2、探究式学习法: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得出对数函数的定义;3、自主性学习法:通过实验画出函数图像、观察图像自得其性质;4、反馈练习法: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四、教学过程分析(一)、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某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个数y是分裂次数x的函数y=2x,因此,知道x的值(输入值是分裂次数)就能求出y的值(输出值为细胞的个数),这样就建立了一个细胞个数和分裂次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问题一:这是一个怎样的函数模型类型呢?设计意图复习指数函数问题二:现在我们来研究相反的问题,如果知道了细胞的个数y,如何求分裂的次数x呢?这将会是我们研究的哪类问题?设计意图为了引出对数函数问题三:在关系式x=log2y每输入一个细胞的个数y的值,是否一定都能得到唯一一个分裂次数x的值呢?设计意图(1)、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函数;(2)、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2、引导探究,建构概念。(1)、对数函数的概念:同样,在前面提到的发射性物质,经过的时间x年与物质剩余量y的关系式为y=0.84x,我们也可以把它改成对数式x=log0.84y,其中x年夜可以看作物质剩余量y的函数,可见这样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的。设计意图前面的问题情景的底数为2,而这个问题情景的底数是0.84,我认为这个情景并不是多余的,其实它暗示了对数函数的底数与指数函数的底数一样有两类。但是在习惯上,我们用x表示自变量,用y表示函数值。问题一:你能把以上两个函数表示出来吗?问题二:你能得到此类函数的一般式吗?设计意图体现出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问题三:在y=logax中,a有什么限制条件吗?请结合指数式给以解释。问题四:你能根据指数函数的定义给出对数函数的定义吗?问题五:x=logay与y=ax中的x,y的相同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是什么?设计意图前四个问题是为了引导出对数函数的概念,然而,光有前四个问题还是不够的,学生最容易忽略或最不容易理解的是函数的定义域,所以设计这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域。(2)、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问题:有了研究指数函数的经历,你觉得下面该学习什么内容了?设计意图提示学生进行类比学习合作探究1:借助计算器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两组函数的图像,并观察各族函数图像,探求他们之间的关系。y=2x;y=log2x y=( )x,y=log x合作探究2:当a0,a 1,函数y=ax与y=logax图像之间有什么关系?设计意图在这儿体现“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合作探究3:分析你所画的两组函数的图像,对照指数函数的性质,总结归纳对数函数的性质。设计意图学生讨论并交流各自的而发现成果,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适时归纳总结,并板书对数函数的性质)。问题1:对数函数y=logax( a0,a1,)是否具有奇偶性,为什么?问题2:对数函数y=logax( a0,a1,),当a1时,x取何值,y0,x取何值,y0,当0问题3:对数式logab的值的符号与a,b的取值之间有何关系?知识拓展:函数y=ax称为y=logax的反函数,反之,也成立,一般地,如果函数y=f(x)存在反函数,那么它的反函数记作y=f-1(x)。3、自我尝试,初步应用。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y=log0.2(4-x)(该题主要考查对函数y=logax的定义域(0,+)这一限制条件,根据函数的解析式求得不等式,解对应的不等式。)例2: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数的大小:(1)、2 3.4,log2 3.8;(2)、log0.5 1.8,log0.5 2.1;(3)、log7 5,log6 7(在这儿要求学生通过回顾指数函数的有关性质比较大小的步骤和方法,完成完成前两题,最后一题可以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完成解答,最后进行归纳总结比较数的大小常用的方法)合作探究4:已知logm 4设计意图该题不仅运用了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还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4、当堂训练,巩固深化。通过学生的主体性参与,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方法,从而实现对知识的再次深化。采用课后习题1,2,3.5、小结归纳,回顾反思。小结归纳不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回顾,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知识、方法、经验等方面进行总结。(1)、小结:对数函数的概念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和步骤,(2)、反思我设计了三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技能?(二)、作业设计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学生知识水平的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延伸与连贯,强调学以致用。通过作业设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的形成。我设计了以下作业:必做题:课后习题A 1,2,3;选做题:课后习题B 1,2,3;(三)、板书设计板书要基本体现课堂的内容和方法,体现课堂进程,能简明扼要反映知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能指导教师的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通过使用幻灯片辅助板书,节省课堂时间,使课堂进程更加连贯。五、评价分析学生学习的结果评价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我采用了及时点评、延时点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全面考查学生在知识、思想、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在质疑探究的过程中,评价学生是否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和顽强的理性精神,在概念反思过程中评价学生的归纳猜想能力是否得到发展,通过巩固练习考查学生对本节是否有一个完整的集训,并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补充。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谢谢!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3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第?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一,教材分析这部分我主要从3各方面阐述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是北师大版必修?第?章第?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同学们已经学习了、,这些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定的铺垫作用,同是学好本节的内容不仅加深前面所学习的知识,而且为后面我们将要学习的?知识打好基础,?所以说本节课的学习在整个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2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学对象的实情我确定了如下3维教学目标(i)知识目标:II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归纳,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III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的探索,史学生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发现生活的数学,培养不断超越的创新品质,提高数学素养。3, 结合以上分析以及高一学生的人知水平我确定啦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二,教法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恰当的学者教学方法至关重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考虑到高一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一定的探索能力,并喜欢挑战问题的实际情况,为啦更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知道思想。我主要采用 问题探究法 引导发现发,案例教学法,讲授法,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满足学生探索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来自学生主体最有利的动力。并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更形象直观,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加大啦课堂密度!学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运用讯息渐进,逐步升入,理论联系实际的规律,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总结,运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完成从感性认识 到理性思维的质的飞跃,史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都有所提高。三,教学程序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学生试着利用以前的知识经验,同化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机。2, 引导探究,直奔主题。(揭示概念)参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各小组派代表发表成果,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给予肯定的评价,并给出一定的指导,最后师生共同得出?!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整个过程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兴趣,更让学生在思考学术问题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上有更深的交流。3, 自我尝试,初步应用在讲解是,不仅在于怎样接,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及时引导学生探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 .当堂训练,巩固深化(反馈矫正)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实现对知识再认识的以及在数学解题思想方法层面上进一步升华5,归纳小结,回顾反思从知识,方法,经验等方面进行总结。让学生思考本节课学到啦那些知识,还有那些疑问。本节课最大的体验。本节课你学会那些技能。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以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转化为学生的素养,数学思想发放的小结,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发放在解题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6,变式延伸,布置作业必做题,对本届课学生知识水平的反馈。选作题,对本节课知识内容的延伸。使不同层次学生都可以收获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做到人人学数学,人人学不同的数学。7板书设计力图简洁,形象,直观,概括以便学生易于掌握。四,教学评价学生学习结果评价当然重要,但是学习过程的评价更加重要。本节课中高度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自信心,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数学发现的能力,以及学习的兴趣和成就感,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串的设计可以让更多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对话可以实现师生合作,适度的研讨可以驻京生生交流,知识的生成和问题的解决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缜密的思考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在教室评价,学生评价以及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积累,探索能力的长进和思维品质的提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不当之处,希望各位老师给予指正。谢谢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幸苦啦!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4大家好,今天我向大家说课的题目是正弦定理。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我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知识是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基本关系有密切的联系与判定三角形的全等也有密切联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也时常有解三角形的问题,而且解三角形和三角函数联系在高考当中也时常考一些解答题。因此,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知识非常重要。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平,制定如下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推证正弦定理及简单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问题。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观察与逻辑思维能力,能体会用向量作为数形结合的工具,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情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创造平等的教学氛围,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内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基本应用。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及证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二 教法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的特点,为是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空破难点,以学业生的发展为本,遵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讲遵照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 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正弦定理的发现”为基本探究内容,以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猜想的得出,猜想的探究,定理的推导,并逐步得到深化。突破重点的手段:抓住学生情感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索,以及及时地鼓励,使他们知难而进。另外,抓知识选择的切入点,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所需的知识特点入手,教师在学生主体下给以适当的提示和指导。突破难点的方法:抓住学生的能力线联系方法与技能使学生较易证明正弦定理,另外通过例题和练习来突破难点三 学法: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采取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对任意三角形性质的探究。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学习,观察,类比,思考,探究,概括,动手尝试相结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能力,形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四 教学过程第一:创设情景,大概用2分钟第二:实践探究,形成概念,大约用25分钟第三:应用概念,拓展反思,大约用13分钟(一)创设情境,布疑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节课有个好的开头,那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本节课由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工人师傅的一个三角形的模型坏了,只剩下如右图所示的部分,A=47,B=53,AB长为1m,想修好这个零件,但他不知道AC和BC的长度是多少好去截料,你能帮师傅这个忙吗?”激发学生帮助别人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从而进入今天的学习课题。(二)探寻特例,提出猜想1激发学生思维,从自身熟悉的特例(直角三角形)入手进行研究,发现正弦定理。2那结论对任意三角形都适用吗?指导学生分小组用刻度尺、量角器、计算器等工具对一般三角形进行验证。3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猜想:在三角形中,角与所对的边满足关系这为下一步证明树立信心,不断的使学生对结论的认识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三)逻辑推理,证明猜想1强调将猜想转化为定理,需要严格的理论证明。2鼓励学生通过作高转化为熟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证明。3提示学生思考哪些知识能把长度和三角函数联系起来,继而思考向量分析层面,用数量积作为工具证明定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4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证明正弦定理,布置课后练习,提示,做三角形的外接圆构造直角三角形,或用坐标法来证明(四)归纳总结,简单应用1让学生用文字叙述正弦定理,引导学生发现定理具有对称和谐美,提升对数学美的享受。2正弦定理的内容,讨论可以解决哪几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3运用正弦定理求解本节课引引入的三角形零件边长的问题。自己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激发学生知识后用于实际的价值观。(五)讲解例题,巩固定理1例1。在ABC中,已知A=32,B=81.8,a=42.9cm.解三角形.例1简单,结果为唯一解,如果已知三角形两角两角所夹的边,以及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都可利用正弦定理来解三角形。2 例2. 在ABC中,已知a=20cm,b=28cm,A=40,解三角形.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5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奇偶性是人教A版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的第3节函数的基本性质的第2小节。奇偶性是函数的一条重要性质,教材从学生熟悉的 及入手,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函数的奇偶性。从知识结构看,它既是函数概念的拓展和深化,又是后续研究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的基础。因此,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2、学情分析从学生的认知基础看,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并且有了一定数量的简单函数的储备。同时,刚刚学习了函数单调性,已经积累了研究函数的基本方法与初步经验。从学生的思维发展看,高一学生思维能力正在由形象经验型向抽象理论型转变,能够用假设、推理来思考和解决问题、3、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以及新课标理念,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奇偶性。2、能运用函数奇偶性的代数特征和几何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奇偶性概念的形成过程,提高观察抽象能力以及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探索,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感受数学的对称美。从课堂反应看,基本上达到了预期效果。4、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和几何意义。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虽然函数奇偶性这一节知识点并不是很难理解,但知识点掌握不全面的学生容易出现下面的错误。他们往往流于表面形式,只根据奇偶性的定义检验成立即可,而忽视了考虑函数定义域的问题。因此,在介绍奇、偶函数的定义时,一定要揭示定义的隐含条件,从正反两方面讲清定义的内涵和外延。因此,我把函数的奇偶性概念设计为本节课的重点。在这个问题上我除了注意概念的讲解,还特意安排了一道例题,来加强本节课重点问题的讲解。难点:奇偶性概念的数学化提炼过程。由于,学生看待问题还是静止的、片面的,抽象概括能力比较薄弱,这对建构奇偶性的概念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我把奇偶性概念的数学化提炼过程设计为本节课的难点。二、教法与学法分析1、教法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引导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类比法为辅。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从课堂反应看,基本上达到了预期效果。2、学法让学生在观察一归纳一检验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三、教学过程具体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共分六个环节:设疑导入、观图激趣;指导观察、形成概念;学生探索、领会定义;知识应用,巩固提高;总结反馈;分层作业,学以致用。下面我对这六个环节进行说明。(一)设疑导入、观图激趣由于本节内容相对独立,专题性较强,所以我采用了开门见山导入方式,直接点明要学的内容,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定向,达到开始就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的效果。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对称美。再让学生观察几个特殊函数图象。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二)指导观察、形成概念在这一环节中共设计了2个探究活动。探究1 、2 数学中对称的形式也很多,这节课我们就以函数和=x以及和为例展开探究。这个探究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来实现的,由于有图片的铺垫,绝大多数学生很快就说出函数图象关于Y轴(原点)对称。接着学生填表,从数值角度研究图象的这种特征,体现在自变量与函数值之间有何规律? 引导学生先把它们具体化,再用数学符号表示。借助课件演示(令 比较 得出等式 , 再令 ,得到 ) 让学生发现两个函数的对称性反应到函数值上具有的特性, ()然后通过解析式给出严格证明,进一步说明这个特性对定义域内任意一个 都成立。 最后给出偶函数(奇函数)定义(板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把对图形规律的感性认识,转化成数量的规律性,从而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切实经历了一次从特殊归纳出一般的过程体验。(三) 学生探索、领会定义探究3 下列函数图象具有奇偶性吗?设计意图:深化对奇偶性概念的理解。强调: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前提条件是-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四)知识应用,巩固提高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4道题例1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选例1的第(1)及(3)小题板书来示范解题步骤,其他小题让学生在下面完成。例1设计意图是归纳出判断奇偶性的步骤:(1) 先求定义域,看是否关于原点对称;(2) 再判断f(-x)=-f(x) 还是 f(-x)=f(x)。例2 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例3 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例2、3设计意图是探究一个函数奇偶性的可能情况有几种类型?例4(1)判断函数的奇偶性。(2)如图给出函数图象的一部分,你能根据函数的奇偶性画出它在y轴左边的图象吗?例4设计意图加强函数奇偶性的几何意义的应用。在这个过程中,我重点关注了学生的推理过程的表述。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学生对函数的奇偶性认识、理解和应用都能提升很大一个高度,达到当堂消化吸收的效果。(五)总结反馈在以上课堂实录中充分展示了教法、学法中的互动模式,问题贯穿于探究过程的始终,切实体现了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法的特色。在本节课的最后对知识点进行了简单回顾,并引导学生总结出本节课应积累的解题经验。知识在于积累,而学习数学更在于知识的应用经验的积累。所以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增强错误的预见能力是提高数学综合能力的很重要的策略。(六)分层作业,学以致用必做题:课本第36页练习第1-2题。选做题:课本第39页习题1、3A组第6题。思考题:课本第39页习题1、3B组第3题。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人差异,加强作业的针对性,对学生进行分层作业,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进一步达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生活常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