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冀教版)

上传人:积*** 文档编号:120893389 上传时间:2022-07-18 格式:DOC 页数:114 大小:1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冀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河北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冀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河北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冀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曹妃甸临港商务区实验小学.9-.7小学三年级科学义务教育课程原则实验教科书备 课 教 案 科目:科学河北人民教育出版社亲历科学1、亲历科学 结识自己2、结识自己动物和植物3、寻找动物和植物4、蚯蚓5、凤仙花土壤6、观测土壤7、土壤的保护水8、水和生命9、浮与沉10、流动的水11、节省用水空气12、结识空气13、风14、纸飞翼食物与健康15、食物的营养16、食品的加工17、保持健康1、亲历科学一、 活动目的1、能从“为什么会这样”的角度对周边事物提出问题。2、能对周边常用的现象产生好奇。3、能从周边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二、教学过程1、通过观测书上的“风雨雷电是如何形成的厂、“秋天里树叶为什么会飘落?”、“人为什么不会掉下来?”三幅图,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对探究周边事物中的奥妙产生好奇心。通过组织学生对生活中常用的电视机提出问题的活动,训练学生学习提出问题的措施和意识。 2、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把自己有关电视最想懂得的问题记录下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最多。 3、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像,引导学生提出更多的有关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中自己最想懂得的问题,从而巩固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措施和意识的训练。4、本活动的重点是提出问题的训练,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训练,教学中不要把重要精力放在寻找学生提出问题的答案上。诸多问题的答案要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逐渐获得。吹纸片一、活动目的能在教师指引下,对问题进行假设、实验、解释实验现象,交流、体验科学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二、教学过程1、这个活动可以两个人一组进行,一人进行实验,一人进行记录。接着再变换角色反复一次实验。2、这个活动的难点是对实验现象原理的解释。由于科学地解释这个现象波及到空气流动和大气压力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尚不具有这方面的知识。因此,学生只要能说出这个现象与空气的流动有关即可。同步,容许学生对这种现象有不同的解释措施,教师不要纠缠学生答案的“对与错”。3、这个教学环节的重点是引起学生探究的爱好,培养学习科学课的爱好。通过猜想、实验、记录、思考、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初步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大部分学生的猜想也许与实际观测到的现象不一致,这正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爱好的良好机会。2、结识自己学时安排: 用23学时完毕。第一学时完毕活动第二学时完毕活动(二)2;第三学时完毕拓展活动。记下目前的我一、活动目的1、能找出一种措施描述目前的自己,并进行简朴记录。2、能说出自己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3、能用勾画轮廓图的措施对观测的成果进行记录。4、遇到自己一种人不能完毕的事时,可以请别人帮忙,同步也能协助别人解决困难。 二、教学过程1、四人一组,活动时间约30口35分钟。2、教材中采用组织学生勾画轮廓图的措施。教室四周或教室外围的墙壁可供学生勾画轮廓图时站靠,可以参照教材中的示意图。注意提示学生,在勾画轮廓图时,组内同窗要分工合伙,最佳用较粗的彩笔并与纸保持垂直的角度沿被画学生的身体轮廓勾画;观测身体可分为哪几部分,标在各自的轮廓图上。3、当学生只凭眼睛进行观测得不到更多更准的信息时,可引导学生先 进行估算,再体验用秤、尺测量体重、身高、腰围以及其她感爱好的部分的长度,如腿长、手长等。测量人体各个部分的数据时,最佳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用什么措施,要启发学生思考没有卷尺时如何量腰围(可用绳子量,之后用直尺量绳子的长度,为下一单元中测量盘曲着的蚯蚓打基本);还可测一分钟心跳次数等,并将成果记录在各自的轮廓图上。4、勾画轮廓图时需要一定的活动空间,给教学活动的组织带来一定的 困难;如果在课堂上勾画轮廓图需要时间太多或不易组织,可让学生请家长协助在家中完毕,再带到课堂上,完毕其她内容。5、学生也许会对身体的内部构造产生爱好,提出问题,教师可告诉学生此课只理解身体的外形特性。测量时,读数可以不很精确。记录外形轮廓时只规定勾画大体轮廓,衣服的影响可以忽视不计。仔细观测找特性一、活动目的 1、能借助尺子或放大镜观测用眼睛不能精确看出的物体。2、能举例阐明有些形态特性是会变化的,有些是不会变化的c3、能较对的地用图和文字描述自己的身体特性。二、教学过程1、四人一组,找特性约10分钟,记录约10分钟,按照轮廓图猜人游戏约15分钟。思考约510分钟。2、启发学生通过观测比较找出日已与其她同窗有哪些不同特性。用镜子、放大镜进行仔细观测找出自己与其她同窗在外部形态上明显不同的特性,如有无酒窝、有无红记、指纹的差别、与否梳小辫等,并将这些特性标在自己的轮廓图中相应的位置上。3、引导学生猜想在“每个人的毕生中”,人体的多种特性哪些会发生变化,哪些不会变化。4、向同窗展示自己的轮廓图(图中不要写出姓名)。与其她小组同窗一起,将各自的轮廓图重新排列顺序后,从中任取一张,根据图中所具有的信息,猜一猜勾画的是谁?二、教学过程 让学生填出所找到的特性,并在与否会变化的相应栏中打“”。留指纹一、活动目的1、通过观测能发现不同人的指纹是不相似的。2、能举例阐明指纹辨认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二、教学过程1、四人一组,留指纹活动约25分钟,讨论约15分钟。2、小组同窗分别将自己右手食指的指纹按在小组每位同窗的书上,并在下面相应的位置上写下各自的名字,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仔细观测每个人的指纹与否同样。3、小组同窗打乱刚刚按指纹的顺序,再次将右手食指的指纹按在另张半透明的白纸上(不要让其她同窗看到所按的位置),不再写出名字。设法找出与前一次的指纹中哪个相似,判断是小组中谁的指纹。这是指纹辨认的基本道理。4、组织学生讨论指纹的特性能协助人们做什么,可从阅读“科学在线”中得到启示。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指纹辨认技术在计算机、银行等领域的应用。记录自己的生长变化一、活动目的1、能将观测记录的图表做长保存。2、能关注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二、教学过程 将自己的轮廓图保存好。当每年开学时,在保存的轮廓图上再次勾画出身体的轮廓,并与旧图相比,找出相似点和不同点。记录自己的生长变化。此活动为课下拓展活动。在学生找出的特性中,胎记、指纹、耳垂、有无酒窝、平舌卷舌、额头发际与否有“美人尖”、大拇指能否向背侧弯曲等是不易变化的。而有些特性如有无小辫、指甲长短等是容易变化的。在知识上,教师要刻意强调,“不能变化”的特性仅仅是指在某个个体的毕生中才成立,由于到了此个体的下一代,这些“不能变化”的特性也也许会变化。教学后记: 学生可以按规定完毕活动任务。,通过学习,学生能说出自己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通过观测学生能发现不同人的指纹是不相似的。3、寻找动物和植物学时安排: 用23学时完毕。第一学时完毕活动1,做好初步记录。第二学时汇总小组记录,进行报告交流。第三学时进行拓展活动,训练综合运用感官结识事物的措施。寻找身边的动植物一、活动目的1、能用感官结识周边常用的动植物的特点。2、能把自己看到的动植物给别人看,还能关注别人看到了什么。3、能与小组其她同窗分工做寻找和记录等活动。4、可以做到不采摘植物,不捕获小动物。5、能辨认两种以上动植物的名称。二、教学过程1、建议本课活动分小组进行,一般可分为四人一组,这样便于学生合作进行寻找、观测和记录活动。每组准备一套工具。2、活动开始前要制定活动筹划。小组内进行分工与协作。还要对寻找动植物的区域进行划分。此外,要鼓励学生在观测动植物时进行发散性的提问,同步把问题记录下来;回来后再与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多数学生感爱好的、可进行探究的问题。3、学生在进行寻找动植物的活动时,由于是在大自然中进行,学生也许对此类活动非常感爱好。在开始寻找前,教师必须把注意事项交代清晰,以避免危险的事情发生。并强调,观测时不能打扰小动物的正常生活,不能破坏动植物的生活环境。4、活动时,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和她们一起解决活动中浮现的问题。对于不结识的动植物,要及时画下来或者用文字描述记录、下来。在进行小组汇总、整顿观测记录时,由于学生第一次学习记录、整顿观测到的信息的措施,也许会浮现困难,这时教师应注意进行措施提示,引导学生做出比较规范的书面材料。此外,课文中给出了记录卡(文字可写在记录卡中,图可画在记录卡右侧的放大镜中)和观测报告的范例,学生可以参照范例填写空白的报告,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做出与书上形式不同的报告。教师一定不要限制学生的想法。5在进行报告交流时,由每个小组向全班进行报告,同步进行简朴的自评和小组间的互评。对于用哪种形式交流自己探究的成果,课文也给出了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只是一种提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状况选择合适的交流形式。6、活动后应让学生结识到:科学观测不同于一般的观测、科学观测是有目的、有筹划的观测。感官在观测中的作用很重要,综合运用多种感官能精确、全面地结识周边常用的动植物。猜一猜一、活动目的1、能综合运用12种感官辨别事物。2、能告诉其她同窗自己是如何听对、摸对的经验。二、教学过程这是弹性的内容,教师根据自己学校和学生的状况进行取舍。活动时间在15分钟和30分钟之间。分小组进行活动,教材的插图只是一种活动提示,教师根据学校条件自行设计活动,只要能达到活动目的的规定即可。例如,可以把要辨认的物体放在布袋里,让学生通过摸、闻来辨认。选择辨认材料时,应注意选择那些本地便于寻找到的几种小动物和植物,以及便于用感官辨认的物体。此外,不要选择那些容易伤害学生身体的动植物。例如,带刺或有毒的植物等。教学后记:学生能结识周边常用的动植物的特点,能把自己看到的动植物给别人看,还能关注别人看到了什么,与小组其她同窗分工做寻找和记录等活动,可以做到不采摘植物,不捕获小动物,辨认两种以上动植物的名称。4、蚯蚓学时安排: 用2学时完毕。第一学时完毕活动1的教学;第二学时完毕活动2的教学。观测蚯蚓一、活动目的1、能用感官估测蚯蚓的长度、重量。2、能设法测量出蚯蚓的实际长度。3、能对的用放大镜观测蚯蚓的细微构造。4、能与其她同窗配合测量蚯蚓的长度。5、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蚯蚓的运动方式和生活习性。二、教学过程1、在活动开始前,先选一种小动物,本课以蚯蚓为例。2、先引导学生提出有关蚯蚓的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梳理,找出可以研究的问题。在此基本上,根据学生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分组。例如,可以分为“研究蚯蚓如何运动组”、“研究如何测量蚯蚓身长组”、“观测蚯蚓的外部形态构造组”等等。教师应提示学生:在小组进行实际研究之前,应先做一种研究筹划(涉及如何研究、用哪些工具观测、如何分工等)。3、对于活动时也许浮现的困难,教师应注意提示,例如“如何测量处在盘曲状态的蚯蚓的长度?”可以提示学生先用线绳比着蚯蚓身体盘一下,再量线绳的长度。需要阐明的是,本活动的重点不是要测量出蚯蚓的精确身长,而是让学生学习使用某些测量的措施。4、把研究的成果记录在学生用书的表格中。5、将观测后的蚯蚓继续养在潮湿的土壤里,以备下一种活动继续观测。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一、活动目的1、能与其她同窗共同设计探究蚯蚓生活习性的方案。2、能在教师的指引下,写出观测报告。3、能说出蚯蚓对农作物生长的益处。4、能将实验用的蚯蚓放回大自然。二、教学过程1、此活动是活动1的延伸,活动开始前,对上节课的观测成果进行小组报告交流,在交流后引入本节课要研究的课题。2、让学生对蚯蚓喜欢的生活环境进行预测,根据不同的预测进行分组。 3、实验时,教师只对措施进行提示,不做过多干涉。例如,在研究蚯蚓喜欢干燥的还是湿润的土壤时,要把蚯蚓放在干土与湿土的分界线上,看蚯蚓爬向哪一边。要注意提示学生不能把一次实验现象就当作结论,要进行反复实验才干得出可靠的结论。4、指引学生根据实验成果检查预测,按教材的提示写出观测报告,并进行小组交流报告。5、课后组织学生把观测过的蚯蚓(或其她小动物)放回大自然,这一点非常重要,是培养学生爱惜生命、热爱大自然的好机会。蚯蚓适合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土壤里。教学后记:通过观测学生理解到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土壤里。由于环境问题有个别学生没有找到蚯蚓,导致活动浮现一定的困难。第5课凤仙花学时安排用2学时完毕。第一学时完毕活动1的教学。第二学时完毕活动2和活动3的教学。观测凤仙花。一、活动目的1、能用感官或借助观测工具观测植物的细微构造。2、能说出绿色开花植物都是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构成的。3、能与其她同窗分工进行观测凤仙花的活动。二、教学过程1、活动分组进行,一般四人一组为宜。小组内要进行分工,有人负责测量,有人负责记录。教师要注意提示安全事项,例如,“不能损害花草树木”,“不能破坏植物的生活环境”等。教师还应提示学生,观测时要注意植物的细微构造,指引学生结识构成植物体的各个器官的名称。2、建议在室外花园或温室中进行,农村有条件的地方最佳在鲜花较多的大自然中进行,课文第18页上图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对观测的对象有尽量多的选择余地,二是让学生对植物有一种初步的结识,比较它们的相似与不同。3、要让学生先对所观测的植物提出问题。根据提出的问题,选择所要观测的植物。课文中给出的凤仙花只是一种提示,各地应根据本地的状况和学生的爱好,选择所要观测的植物。4、把观测成果填写在事先准备好的记录图表中。值得一提的是,书中 规定的是画一株凤仙花的图。在实际活动中,应当让学生画出所观测植物的草图,没有必要都去画凤仙花。5、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交流。通过交流、思考,学生会发现不仅自己观测的植物,并且其她植物也是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构成的。课后教师可以把学生的记录、图文收集起来,以板报或文献夹的形式展示出来,增进学生进行交流。种子植物都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构成,不同种子植物的各个器官的外形特性也有所不同。标出下列植物的各个器官一、活动目的1、能找出不同种类植物的相似点与不同点。2、能辨别绿色开花植物的六种基本器官。3、能与其她同窗交流自己的观测成果。二、教学过程1、通过标出教材中第20页上图中植物的器官,巩固活动1对植物的结识。同步,对几种植物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外形上的不同点。2、进行交流时,教师应指引学生倾听和尊重其她同窗的不同观点。活动后使学生能意识到与其她同窗的交流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能力。爱惜花草树木一、活动目的1、运用学到的植物知识,对保护周边植物提出合理的建议2、能在课后做一两件保护周边植物的事情。3、能从植物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植物。二、教学过程1、欣赏植物给环境带来的美。2、引导学生保护植物。3、引导学生参照书中的实例,提出保护植物的建议。教学后记: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用感官和简朴工具结识植物;能模仿别人的筹划指定本组的筹划;能用图画记录所观测的植物;能说出绿色开花植物的相似点和不同点。第六课、土 壤学时安排:用23学时完毕。先用两学时完毕活动1、活动2和拓展活动的学习,再在大概三周后来安排且学时讨论、分析拓展活动的成果。前面两学时采用如下两种方式进行:(1)第一学时完毕活动1和拓展活动,第二学时完毕活动2;(2)第一学时完毕活动1,第二学时完毕活动2和拓展活动。观测土壤一、活动目的1、能用感官和简朴工具能对土壤进行观测、记录。2、能说出土壤的重要构成。3、能用对的的措施采集土样。4、可以分工合伙进行活动。5、在观测活动结束时,能积极将小动物放回大自然。二、教学过程1、本活动在室外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组长负责,分工合伙。2、采集的土样中如果有小动物,应把土样放进带孔的塑料袋里,观测完土壤后来再把小动物放回大自然;如果采集的土样中没有小动物,应把土壤放进无孔的塑料袋中。3、把采集的土样放在教室窗台上晒干,让学生观测并与晒干前土壤的颜色、手感和气味相比较,分析土壤中的重要成分。只要土壤晒干,学生课下右随时观测。4、指引学生把观测到的成果及时填写在报告中,并组织学生进行报告、总结和交流。找出土壤中的砂和粘土一、活动目的1、可以在教师的指引下,完毕探究土壤成分的活动。2、能运用筛子等工具把砂和粘土辨别开。3、能归纳总结出土壤的重要成分。二、教学过程1、先组织学生猜想土壤里尚有什么?如何将土壤中的砂和粘土分开?2、启发学生运用教材中提供的工具,设计实验操作的过程。鼓励学生想出多种措施辨别砂和粘土。3、如果学生设计使用沉降的措施将砂和粘土分开,应让学生按顺序操作。由于这个实验当堂不能出成果,应合适要学生前一天准备好,沉淀8小时的实验成果,让学生自己观测。4、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辨别开的砂和粘土有什么不同?沉降物大体提成几层?每层的重要成分是什么?这与用小筛子做的实验成果与否相似?5、教师可以根据状况鼓励学行进一步研究,观测分析除了砂和粘土之外,土壤中尚有什么。沉降杯中为什么有气泡向上冒?什么浮在水面上?土壤以上的水是什么颜色的?让学生用小勺,把浮在水面上的东西撇出来,分散在纸巾上,用放大镜观测它们是什么?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观测。这个活动与“埋垃圾”活动有联系,待埋垃圾的成果出来后来,教师最佳把在土壤里能腐烂的东西和腐殖质的关系讲一下。6、在以上研究的基本上指引学生结识砂和粘土的特性,研究的措施重要是比较。教师应启以学生从颗粒的大小、粘性等性质上进行比较实验。进一步结识土壤成分中的砂颗粒较大、粘性较大。7、最后各小组报告,与全班同窗交流各自的实验措施和成果。此环节为归纳能力和体现力的训练,可以协助学生体验集体比个人的分析更全面。如果学生不能说出腐殖质,可以在埋垃圾活动中再协助学生理解。8、鼓励学生自己选择工具和材料,设计实验,运用多种措施对土壤成分进行研究是本活动的重点。埋垃圾一、活动目的1、能应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物体在土壤中的腐烂状况做出测。2、体验到用证据阐明问题的重要性。3、能举例说出在土壤中能腐烂和不能腐烂的物体对土壤和植物生长的影响。二、教学过程1、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猜想生活垃圾中哪些物体在土壤里能腐烂,哪些不能腐烂,并把猜想成果记录在表格中。2、将某些生活垃圾放到装有一半土壤的塑料桶式铁桶中,底部和周边的孔会协助加快腐烂的过程。3、让学生再用比较多的土把这些垃圾埋起来,然且用小喷壶往土壤上喷水,直到土壤变得潮湿为止。4、每隔几日,在上面再喷些水。5、几种星期后来,将土挖开,观测几周前掩埋的垃圾哪些腐烂了?哪些不能腐烂?6、把实验成果填写在表格中。7、将实验成果与猜想对照。8、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向学生简介什么是腐殖质。教学后记:本课以学生熟悉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继续培养学生用感官和简朴工具结识事物的能力,理解土壤的成分和基本性质。第七课 土壤的保护学时安排:用2学时完毕。第一学时完毕活动1的实验,并通过度析资料找出黄河中下游河水发黄的因素;第二学时完毕保护土壤的拓展活动。水土流失实验一、活动目的1、能猜想出导致黄河水变黄的因素,并能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2、能意识到土壤遭到破坏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导致水土流失的因素。4、能与小组其她同窗合伙进行实验。二、教学过程1、本活动先引导学生看教科书中的图或有关黄河的影像资料,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黄河中下游的水为什么是黄的?在此基本上,引导学生分组开展水土流失的实验。2、在一种浅盒子中填满壤土,并拍实;在另一种盒子中放入种有草皮的壤土。分别在两个盒子一端的下面放一块砖,使其倾斜,在另一端的下面各放一种托盘式盆。3、在盘上方同样的高度,同步用喷壶往两个盘上分别浇同样多的水。在向两个盒子喷水时,应使喷壶所处的高度、倾斜的角度、壶嘴孔直径、喷洒时间保持同样,以保证明验的科学性。4、让学生仔细观测并比较两个盒子中的壤土发生了什么变化,把成果实事求是地记录在表中,并讨论草对土壤的作用。5、让学生看森林被砍伐的图,设想一下如果森林都像图中那样被砍伐了,暴雨或洪水对土壤会有什么影响呢?讨论水、土壤、植物之部的关系?6、根据以上事实,引导学生分析黄河流经的地方是什么样的?找出黄河中下游水发黄的砂因。7、在本课结束时,布置调查和收集资料,理解周边的土壤受破坏的状况,为下一节课的拓展活动做准备。保护土壤一、活动目的1、能调查周边土壤遭到破坏的因素,并做好记录。2、意识到保护国内土壤资源的重要性。3、联系本地实际状况,提出一条保护土壤、避免水土壤流失的建议。二、教学过程1、教师课前要充足理解学生开展调查的实际状况,安排本课的教学方式和具体过程。2、在课室开一种展示会,展示学生的调查成果和收集到的图片、文字等资实,对学生收集到的音像资料,可以有选择地播放给学生看。对学生的调查活动,要给与积极的评价,做得好的重点表扬,做得一般的也要鼓励。3、在交流调查成果和收集资料的基本上,组织学生讨论,提出保护土壤的建议,并以书面形式展示,进行评比。对于那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可以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教学后记:通过模拟实验学生结识了自然界水土流失的现象,并通过度析懂得黄河水中携带大量泥沙的因素。通过调查土壤受到破坏的拓展活动,鼓励学生提出保护土壤的建议。第八课 水学时安排:建议用3完毕。第一学时完毕活动1的教学;第二学时完毕活动2的教学;第三学时完毕拓展部分的教学。一、活动目的1、可以用五种感官综合感知水的基本物理性质。2、可以把观测到的现象实事哺育是地记录下来。3、乐意将自己的发现与同窗交流。4、能具体说出水有哪些基本物理性质。二、教学过程1、活动开始,教师可简朴提一引些活动规定,如:小组内要分工合伙,充足运用眼、耳、鼻、舌、手等感官,想的措施要多,记录要真实等。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可启发学生尽量用与其她人不同的措施观测,不要直接教具体措施。当学生无从下手时,可让学生参照教材中的插图。2、教师指引学生往塑料袋内灌水,感知水会流动,无固定形状的性质;通过将水和牛奶、石头比较,引导学生感知水是无色的、会流动的;通过把手放到水槽中,一方面感知水是透明的,另一方面提示学生直接用手去抓水、捧水;尝味道时,要用舌的前部,注意提示学生对不懂得的东西不能随便尝。3、教材中未波及到的闻气味、听声音的措施,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活动状况予以启发和指引。4、学生活动时,切忌由教师带着学生按一看、二闻、三尝的顺序一步一步操作。具体观测措施的指引,可在组织讨论时给学生某些启发。5、活动1结束后,可安排学生课后环绕水与生命的关系开展调查。水和生命一、活动目的1、能意识到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2、能和同窗交流自己对于水与生命脉关系的不同见解。3、大胆想像没有水的世界会是如何的。二、教学过程1、课前应先让学生做某些有关水与生命的调查,如询问家长、查阅资料、收集图片等。2、一般分为4人一组,活动时间为一学时。3、活动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结识填写教材上的关系图。然后,通过交流将关系图填写得更充实,引导学生发现水与生命之间既有直接的关系,又有间接的关系。最且,让学生充足展开想像,讨论“如果没有水,我们的生活和周边环境会变成什么样?”4、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可展示学生和教师收集到的有关图片,如:干旱地区龟裂的土地、枯黄的庄稼,湿润地区繁茂的植被、优美的风光。如果的条件,还可以播放某些的关水与生命的影像资料片。5、讨论结束后,可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画一幅以“没有水的世界”为题的想像画,或写一篇同样题材的短文。榨果汁一、活动目的1、能完毕解剖、挤汁等基七的操作活动。2、能用观测、比较的措施阐明水与植物的密切关系。二、教学过程3、一般可四人一组,活动总时间为一学时,也可安排学生在家里完毕。4、教师可引导学生用更多的材料和措施来开展榨果汁的活动。5、如有条件,可运用天平来分别比较几种不同的果实或茎叶在榨取前后水分和残渣的质量。质量的变化可以反映植物含水量的多少。教学后记:本课以学生熟悉的水为探究对象,继续培养学生用感官结识事物的能力,以及选择问题、收集整顿信息、设计实验及简朴制作等方面的能力,协助学生理解水与生命的关系。第九课 浮与沉学时安排用2学时完毕。第一学时完毕活动1的教学;第二学时完毕活动2和活动3的教学。物体的浮与沉一、活动目的1、能对由常风材料制成的物体的沉浮进行预测。2、能运用实验的措施判断物体的沉浮。3、能根据沉浮状态对物体进行分类。二、教学过程1、活动可4人一组,合伙进行。2、在本课导入部分,引导学生对照插图说说“哪些物体会浮起来”,“哪些物体会沉下去”,以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在学生回答对的或对答案产生争议时,可自然开始本次活动。3、学生预测某物体的沉浮特点时,如棉花、海绵、小瓶(有盖与无盖)、废纸等,如果有争议,教师应鼓励学生说出预测的根据,再让学生根据预测将材料在实验桌上分门别类地摆开。4、指引学生实验时,一定要强调操作措施,如轻轻地将材料贴近水面后再放入水中,每次放一种材料,注意观测实验中浮现的现象等。A)教师在巡视的时候,可根据各组实验状况,适时提出某些有关沉浮原理的问题,如:是不是所有能浮在水上的物体都比沉下去的物体小?为什么有的物体能浮在水上,有的却要沉下去?B)可以边实验边记录,也可以在实验结束后集中记录。如材料较多,可以给物体编号,记录时只记某物体的号码即可。C)活动结束时,教师应指引学生分析预测与否对的,并初步体会实验的重要性。变化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活动目的1、能选择一种恰当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制定简朴的究筹划。2、能尝试用不同的措施变化物体沉浮。3、能意识到把人们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是最佳的成果。二、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选择问题,燕自由结组。教师要对学生选择的问题做个简朴的记录,明确各组的任务。2、实验前先要设计好实验方案,每次尝试都可作为一种措施记录下来。3、交流时,要指引学生说清过程和成果(即说清晰实验环节和看到的现象),更要启发学生说清从失败到成功的实验过程。4、可让学生用刚获得的经验尝试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如:设计打捞沉船的方案、推测潜水艇的沉浮原理等。感受浮力一、活动目的1、能用不同措施感受到浮力的存在。2、能说出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3、能举例阐明浮力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二、教学过程1、提成4人一组。2、在上一活动的基本上自然进行。例如,学生交流时也许会提到:“我把瓶子向下按,有顶手的感觉”;“橡皮泥在水里变轻了”等现象。教师可适时提示其她同窗与否也有同样的感受,从而开始本活动。3、规定每个学生都要按顺序认真体验12次,要轻轻往下按物体,再慢慢将手抬起。4、活动后可引导学生具体谈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感觉,在平常生活中有无过类似的感觉。如果学生始终没提到过浮力这个概念,此时要告诉学生,在水中感觉到的那种往上顶手的力,科学上称为浮力。5、活动结束后,可引导学生在插图的启发下,举某些平常生产生活中和浮力有关的实例。如:船、游泳圈、救生衣、救生衣、淘米、煮饺子等。教学后记:学生以有的平常生活的基本上,判断“物体的浮沉”、“变化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感受浮力”这三项逐级递进的活动。学生结识浮沉现象,对浮力有一种切身的感受。第十课 流动的水学时安排:建议用2学时完毕。第一学时完毕活动1和活动2中的制作小水轮,部分。第二学时完毕活动2,研究如何使小水轮转得更快,并完毕拓展活动。感受流水和静水一、活动目的:1、能亲身体验到流水的力量。2、能用文学语言描述自然界中不同水体的美丽。二、活动过程:1、4人一组开展活动。2、一方面组织学生观测教材引入部分的4幅插图。让学生发目前自然界的水体中,有的水平如镜,有的奔腾吼叫,蕴藏着巨大的力量。进而让学生实际去感受这种力量。3、让学生通过控制烧杯的高下和水量,反复体验流水的力量。体验静水和流水可交*进行。,4、鼓励学生运用既有材料模拟海浪、瀑布的状态,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在充足活动的基本上,组织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让小水轮转起来一、活动目的:1、可以在教师的指引下,分工合伙制作一种供实验用的小水轮。2、能想出2种以上让小水轮转得更快的措施。二、活动过程:1、4人一组开展活动。2、制作小水轮是学生学习科学课以来的第一次较完整的制作活动,在教学中尽量协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感觉。3、如何让水轮转得快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绝好机会,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自己想措施,自己尝试并判断措施的可行性,自己比较哪种措施更好些,教学中不要带着学生齐步走。4、交流时,注意启发学生倾听其她小组的意见,虚心学习更好的措施。对那些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尝试让她们对想到的措施进行归纳。制作小水轮的第一种措施:1、把水轮图样放在塑料片上,在片上刻一种与水轮图样完全相似的圆圈。2、沿着所画线往下剪。3、教师帮忙在中心处打一孔。4、把吸管插入轮中心。调节叶片,使轮的每一种叶片都能转动接水。5、把竹扦插入吸管。6、把插上了竹扦的轮子放在水流下面,看与否转动灵活。制作小水轮的第二种措施:1、模仿教材拓展部分的水轮插图。2、切一段萝卜,周边插上几片较硬的材料(牙膏皮、剪开的塑料瓶壁),沿萝卜中心插一根自行车辐条。3、将西瓜皮削成圆形,沿周边刻开几种缺口,中心插上自行车辐条。评价建议运用如下问题对学生进行评价:1、你会制作小水轮了吗?2、你是如何让小水轮转起来的?3、水流很急时水轮转得如何?4、水流很慢时水轮转得如何?5、你懂得哪些运用流水的例子?流水能协助我们做什么一、活动目的:能举例说出水的力量对人既有有益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二、活动过程:1、在活动2的基本上,启发学生思考哪些地方可以运用流水的力量。2、让学生结合图片说说“流水的力量能协助我们做什么,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除生产方面的内容外,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哪些体育项目与流水有关,如:游泳、划船、冲浪、漂流、钓鱼等。3、教师还可补充某些有关资料,能结合目前或本地的实际更好。如: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进展状况、各类媒体的有关报道等。教学后记:通过活动,学生亲身体验到流水是有力量。第十一课 节省用水学时安排:活动安排:用2学时完毕。海水和淡水一、活动目的:1、能举例说出常用的信息资料的体现形式。2、能尝试用填图和填表格的形式整顿已知数据。3、能概述水资源的分布状况。4、能提出某些合理使用水资源的建议。二、活动过程:1、 4人一组开展活动。2、活动前先组织学生讨论:地球表面是水多还是陆地多,讨论时引导学牛对自己的见解尽量说出自己的根据。3、规定学生在读懂资料的基本上,用彩笔将海水、冰、可运用淡水的份数在坐标图上表达出来。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多一点”和“局限性”应怎么表达。4、告诉学生“科学在线”内的圆形记录图也是数据整顿的一种措施。5、在使用教材上资料的过程中,适时地运用师生共同准备的有关资料作补充。6、学生对水资源的现状有了较全面的结识后,再让学生进行如何合理地运用水资源的讨论,鼓励学生把本组的建议记录下来。评价建议关注学生用颜色填涂表格与否对的,提出的合理运用水资源的建议与否可行。家庭用水调查一、活动目的I、能举例说出生活中挥霍水的现象。2、能实事求是地进行科学调查。3、能提出某些节省用水的措施.活动1、调查活动由学生在课前分头进行,约需23天,可请家长帮忙。2、学生讨论时,引导学生结识到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量不挥霍水。如刷牙时关上水龙头等。3、教师可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具体状况调节调查表的内容。记录家庭用水量,并计算人均用水量一、活动目的1、能坚持6个月调查家庭用水量。2、树立节省用水的意识。实行建议1、课上要用一定的时间教给学生如何认读水表,简要简介登记表中各栏目的内容。2、教师要定期关注学生的调查状况,下一种学期要安排时间总结。3、农村不用水表的地区,教师可灵活布置其她内容的长期调查活动,能达到活动目的即可。调查周边挥霍水的现象一、活动目的1、能从平常生活中选择要研究的问题。2、体验数据在调查中的重要作用。3、树立节省用水意识。实行建议1、可在活动2的基本上再让学生列举更多的挥霍水的现象,提出若干可调查的专项,每组学生选择一种调查专项,各组尽量不反复。2、设计调查筹划时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措施进行调查。3、完毕调查后,要及时组织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将调查成果和建议送交有关部门。可供调查的专项:(1)学校水龙头漏水状况;(2)农田灌溉问题;(3)公厕冲水状况;(4)玩水游戏。教学后记:学生能切合实际举例说出生活中挥霍水的现象,并能提出某些节省用水的措施。第十二课 结识空气学时安排本课教学可分2学时进行。建议第一学时完毕活动1和活动2的教学;第二学时完毕活动3的教学。找空气一、活动目的1、能用不同的措施证明空气的存在。2、能独立用对的的措施收集空气。3、能举例阐明空气对我们生存的重要性。二、活动过程:1、活动从问题开始,提出“哪里有空气?的问题导人本活动。学生可采用的找空气的措施有:用塑料袋装空气、直接察觉空气、将粉笔或土块放进水中观测粉笔或土块中冒出的空气。除此之外,还应导学生想出更多的措施证明空气的存在。2、活动后,应让学生结识到:地球表面到处均有空气,空气是的确存在的,人是可以感觉到的。比较空气和水一、活动目的1、能用多种感官从颜色、气味、味道等方面比较水和空气的异同点。2、能对的地用语言描述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二、活动过程:1、空气与水具有许多相似的基本物理性质,在水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用感官结识水,理解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2、观测、比较水和空气的相似点。教师为各组准备一杯清洁的水、每人一根吸管。活动时规定学生按照研究水的措施,从颜色、气味、味道等几种方面观测空气是什么样的,然后再和水比较,找出空气和水的相似点。空气的流动是看不见的,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运用找空气的实验,或根据到处均有空气的事实推理,结识空气的流动。3、活动后,应让学生结识到:空气是无颜色、无味道、无气味、透明的气体。它和水都具有无颜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性质。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注意:空气(气体)与水(液体)的不同,只规定学生凭生活经验能从感官上辨别即可。教学时不要在“气体”、“液体”的定义上纠缠不放。空气占据空间吗?一、活动目的1、在教师的指引下,能按对的的措施设计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 2、能感受到与小组同窗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的好处。二、活动过程:1、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是进一步证明空气存在的探究活动。这一研究内容既有助于训练学生提出假设的能力,又有助于训练学生设计实验的探究能力。教学时一定要组织学生经独立思考后再提出自己的假设。2、研究空气与否占据空间。教学应从水占据空间的实验开始,实验中应让学生清晰地观测到:水占据了烧杯里的空间;钩码进入烧杯后来,水让出了一部分空间,让出空间的水流出了烧杯。3、组织学生对空气与否占据空间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并对假设对的与否进行预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提出两种不同的预测,并讨论。讨论过程还可觉得设计实验打下基本。教材中实验设计提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从水的实验类推。4、学生提出假设之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设计实验,设计实验时学生可依托教师提供的材料想自己的措施。设计实验的思维过程可提示学生一方面考虑把空气装在什么容器里?用什么措施验证空气占据了容器的空间?5、实验时,教师应指引学生观测清晰实验的过程和实验的现象,并思考实验的结论。6、实验后,应组织学生描述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为填写实验报告打下基本。实验报告虽然文字量少,但内容和格式一定要规范。7、对实验成果或现象的解释和交流过程,是探究学习的重要过程。但本课不做重点训练,如教学时间容许可做简朴的交流。8、实验报告书写之前,不妨先组织小组讨论,在学生口头修改了表述句子的基本上,再动笔填写。教学后记:学生通过动手,用不同的措施证明空气的存在,并能举例阐明空气对我们生存的重要性。第十三课 风学时安排:用2学时完毕。第一学时完毕活动1和活动2的制作部分:第二学时完毕活动2的实验,进行分析,不讨论人类对风的运用。让我们来感受风的力量一、活动目的:1、感受到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2、感受到风有力量。二、活动过程:1、本活动采用分组的方式进行,4人一组。2、建议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用多种不同的措施感受空气的流动。3、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想措施去感知空气的流动,不要约束学生仅仅按教材提供的措施进行活动。可以有两类方式使人感受到空气的流动:一是通过皮肤直接感受空气的流动;二是通过观测被风吹动的物体来感知空气的流动。做风车模型一、活动目的1、能按图示制作出可正常运转的风车模型。2、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能体会到分工与合伙的重要性。3、能用自制的模型证明风有力量。4、能举例说出风有力量,以及人类能运用风的力量做事情。5、能坚持较长时间地观测并记录风力的状况。二、活动过程:1、引导学生观测风车提水图,初步理解人运用风力提水的基本原理和风车的基本构造。2、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活动,观测风车模型图、分析模型的构造,并提出自己制作风车的方案(画图、拟定打孔位置)。教师应注意让学生充足发挥自己的想像能力,独立制作。应鼓励学生用多种措施设计制作风车模型。3、组织各组学生通过度工与合伙制作风车。在每一小组内,先由每人完毕一种部件,然后照图将各人制作的部件组装成风车模型,通过调试使风车转动灵活。在第一学时结束时,各小组应合伙完毕风车的制作,并对风车进行初步调试。4、(第二学时)引导学生运用在前一节课制作的风车模型做实验,在小组之间进行比赛,看看谁的风车提起的物体最重。5、在比赛的基本上,引导各小组分析本组和其她构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组织小组之间进行交流。6、有关人对风力的运用,教师可组织学生在教材上的三幅图的启发下,说一说自己理解的有关人运用风力的具体事例。教学后记:通过活动学生感受到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感受到风有力量第十四课 纸飞翼一、活动目的:1、能用不同的放法控制条件进行实验。2、能使用自己的措施进性定量二、活动过程:1、按图纸尺寸每组制作一种飞翼,教师指到要细,不要在制作上耗费过多时间。2、作好飞翼在空中停留时间的实验,记录并计算平均值。3、提出影响飞翼再空中停留时间长短的因素。4、按自己提出的因素逐个改造飞翼并做实验,记录成果并计算平均值。5、实验时应指引学生注意把握:(1) 每次只能变化纸飞翼的一种条件。(2) 每次实验时,下降的起始高度都应同样。(3)每次实验时,虽然措施都应同样。计时可采用秒表、手表计时,也可以采用摆捶计时,还可以采用等计时。实验时,教室内可播放节拍较强的音乐,协助学生精确计时。(4)教师不要过度强调计时的精确性和计时求平均数的实验过程,重要的是要学生学习体验一种科学的措施。三、活动目的:对学生再这实验中的学习水平,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评价:1、与否会做纸飞翼的对比实验。(1) 懂得对比实验,但如何控制对比实验的条件不太清晰。(2) 懂得如何控制对比实验的条件(3) 实验操作较精确。2、与否懂得影响纸飞翼下降快慢的重要因素。(4) 飞翼的翼面大小(5) 飞翼的质量。降落伞的研究一、活动目的:1、能用不同的方式控制实验的条件,进行实验。2、能客观的看待实验现象。3、能举例阐明下降物体的下落速度与质量大小的关系。 二、活动过程:1、制作一种降落伞。2、测量降落伞再空中停留的时间。3、模仿纸飞翼的研究措施和过程。按教材中的提示,选择一种问题或几种问题进行对立研究。学生还可以独立提出新的问题进行研究。4、研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交流。教学后记:能过活动学生理解到影响纸飞翼下降快慢的重要因素和飞翼的翼面大小、飞翼的质量等因数有关。第十五课 食物的营养一、活动目的:1、能通过食品包装上的有关阐明,收集食物营养的信息 。2、能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并进行简朴分析。 3、乐意与小组其她同窗交流自己的想法。 4、能倾听家长的意见,共同制定营养合理的食谱。5、能举例阐明人类需要那些营养及其来源。 学时安排:用2-3学时完毕。第一学时完毕活动1:第二学时完毕活动2:第三学时完毕拓展活动。1选择一日三餐的食物活动目的:1、能根据合理的营养需要选择一日三餐的食物。2、能与小组同窗交流自己选择食物的理由。活动过程:1、由问题导入,让学生想象中吃了多少种不同的食物?让学生从四组食物中根据自己的理由选择一日三查的食物,并且填或画在相应的栏中。2、与小组同窗说说自己所选的理由。教师不必评价学生所选食物与否合理,但有必要协助学生理解所吃的食物被分别归到四组食物中去。3、教师可将图中的食物自制成食物卡片,共学生选择。4、解食物中营养的成分一、活动目的1、能对的的阅读表有营养成分的食物标签,并进行简朴分析和记录。2、能说出几种常用食物中的重要营养成分。二、活动过程:1、次活动的重点是协助学生通过收集、阅读食物标签或包装纸上印制的内容,学习收集分析信息资料的措施和过程,让学生阅读食品包装纸上应制的内容能理解食物中所含的营养2、教材中选用了运用分析食品标签理解营养成分的措施,鼓励学生想出更多措施来研究,并列出研究筹划试一试。可组织学生对收集到标签进行分,找出标有营养成分的标签,仔细阅读,并进行记录。可先有个人完毕,再小组讨论后共同完善登记表。3、再填完登记表后,可引导学生对记录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并围饶教材中的问题4、将人们研究过的食品标签或包装汇集粘贴在一张大纸上或板报上,可下课完毕。设计营养合理的食谱一、活动目的:1、能与家长共同协商,结合所里解的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合理饮食的知识,设计营养合理的食谱。2、能对其她同窗的设计进行评议。3、能举例阐明“不调食:的重要性。二、活动过程:1、在小组讨论的基本上,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毕。2、可由问题引入,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再线中有关维生素及合理饮食的秘决,思考并回答导入时提出的问题。3、结合所理解的食物营养成分及合理饮食的秘决,参照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设计出对自己来说营养合理的食谱,并及也许贯彻在此后的生活中。4、小组同窗对各自的设计互相评价,看看谁的设计更合理;并与自己再活动1中选择的食物相比较,看看哪次更合理。5、建议教师将科学再线及有关的内容制成课件,并让学生可以 通过计算机进行查阅。6、学生每人选择一道菜或一种面食,回家看看家长是如何煮的,仔细观测加工环节、用到的橱具等。教学后记:1、学生能对的的阅读表有营养成分的食物标签,并进行简朴分析和记录。2、可以说出几种常用食物中的重要营养成分。第十六课 食品的加工活动目的:1、能将收集到的同一种食品的多种包装按照自己制定的原则进行分类。 2、能设计一种新的食品,并能想别人简介自己设计的新食品。 学时安排:用2学时完毕。第一学时完毕活动1、拓展活动1几拓展活动2的部分内容;第二学时完毕活动2。协助牛奶上餐桌一、活动目的:1、能描述牛奶加工、运送等过程,并阐明再这些过程中用到了那些技术和设备。2、能结识到家庭亨饪也是食品加工的一种形式。二、活动过程:1、问题导入:我们每天吃到许多食物,多数食物是通过加工后使用的,那么食品是如何被加工的,又是如何保鲜的?学生也许没有关注过,有的同窗甚至觉得牛奶是从楼下的牛奶箱中来的。2、组织学生观测牛奶加工和运送过程 图或卡片,分析每副图的内容,并将这些图的对的顺序排列出来。3、可引导小组同窗进行讨论,说说那些人在为我们能喝道纯净的牛奶而忙碌,以及牛奶的加工和运送过程中会用到那些技术和设备。描述一道常吃的菜是如何制作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