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先》思想探微

上传人:众众****夺宝 文档编号:120801122 上传时间:2022-07-1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恒先》思想探微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恒先》思想探微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恒先》思想探微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恒先?思想探微前不久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三册中有?恒先?一篇,学者已对其作了不少探讨,成果发表在简帛研究网上。笔者对这篇佚文也有一些看法,如今写出来,敬请学界指教。?恒先?主要讲了两方面内容,一是讲宇宙生成论,一是讲天下之作为。下面就从这两方面来考察?恒先?的思想内涵,并谈谈笔者对这篇文献的学派性质的看法。一关于宇宙论,前不久笔者在讨论?太一生水?时,提出古代宇宙论大致包含三个环节,无、有、无有之间,“无是世界的本原,“有是现实的存在,从无到有之间是“无有之间。各学派对这三个环节的内涵及互相关系认识不一,就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宇宙论。?恒先?篇也包含上述三个环节,即恒、气、有。恒与无相当,恒是最早的存在,其状态是太质、太静、太虚。恒虽有三种性状,但只是一,所谓“未有天地,未有作行,出生虚静,为一假设寂是也。学者或将“恒先理解为道,或将“恒先解释为极先。孤立地看,这些解释都有道理,但?恒先?有“天下之作也,无不得其恒而果遂,这与?老子?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的寓意相近,只不过,一作得恒,一作得一。笔者以为,恒与一两词含义相通,得恒也可以理解为得一。准此,恒与一相似,既可以是元始,又可以无处不在。“恒先无有可以解释为恒之先无有,甚至连“无也没有,恒相当于无。?恒先?的气属于无有之间的存在。?恒先?特别指出,气是自生,而不是从恒生出的,所谓“恒莫生气。值得注意的是,在恒、气之间,?恒先?提出了“域,“有域焉有气。李学勤先生指出,“域相当于宇宙的“宇,是指空间,是很对的。气虽是自生自作,但作为物质性的存在,它必须以有空间为其前提,所以说“有域焉有气。当然,气并非由域而生,域不能生气,它只是气自生自作的空间条件。作为空间的域也是永久的,所以?恒先?讲“域,恒焉,生域者同焉。生域者是恒,恒“自厌不自忍,域作,域从恒演化而来,所以域也具有恒久性。这里产生一个问题,在宇宙生成的三个环节中,域是属于无,还是属于无有之间?从“未有天地,未有作行为无,而域却是“作的结果的角度讲,域不能属于无。但从“有气焉有有、“浊气生地、清气生天,气为天地本原,并且域也有永久的特性的角度讲,域似乎又不应该属于无有之间。不过,?恒先?有“有出于域之说,将域理解为无有之间也许更适宜一点。这样,?恒先?的无有之间就包含两项内容,一是域,一是气,域上承恒,而为生有、生天地的气的诞生做准备,这是值得注意的。关于有的阶段,?恒先?有两种提法,一是“有气焉有有,根据“浊气生地、清气生天之说,这里的“有是指天地万物。所谓“有始“有往者,笔者理解就是不废之复的有始有往。有了有,就有了循环往复,万物即由此而生。另一个“有是出于域的“有,这个序列是有、生、音、言、名、事。?恒先?的宇宙生成序列,与?鶡冠子环流?的“有一而有气,有气而有意,有意而有图,有图而有名,有名而有形,有形而有事,有事而有约,约决而时生,时生而物立,有相似之处。不过,?鶡冠子环流?似乎是综合?恒先?关于“有的两个序列而成的,它的“一相当于无,气相当于无有之间,意、图、名、形、事、约、时、物等,那么是有,整个序列有虚有实,笔者将它列为宇宙生成形式的第三种,即虚实兼顾的生成形式。这种序列是有其来历的。将?恒先?与?鶡冠子环流?相比,一与恒相当,气那么一致,意图名形事约时物与有生音言名事相当,二者的生成序列很接近。但这些内容?鶡冠子环流?是在一个生成序列中描绘的,而?恒先?那么分为两个序列,可以将?恒先?的宇宙生成用图式表示如下:恒域天气地域有生音言名事从这两个图式看,?鶡冠子环流?的生成序列确实是将这两个序列进展综合而成的。从这个角度讲,?恒先?的发现是很有意义的,它使我们对古代宇宙论的认识更加全面。这里需要重申的是,?恒先?之“恒是终极的起点。?恒先?两次提到“恒气之生,“恒气之生,不独有与也,“恒气之生,因。恒气,学者或将其当作一个词来理解,以为是终极之气;或将其分开来理解,恒气之生就是恒与气的产生。笔者赞成将“恒气分开来理解。学者之所以将其作为一个词理解,是因为假设将其分为两个词来解读,是指恒与气的产生,但恒先无有,所以恒的存在是自明的,无所谓产生的问题。这样,将“恒气分开解读似乎就与恒的终极性不能自牵不过,笔者以为,恒气之生是指恒与气所生,恒生域,气生天地万物。恒代表的是世界的终极本原,气那么是“有的本原。从上图式可以看出,恒与气分别代表两个层面,一是无的层面,一是有的层面,无的层面由恒生域组成,有的层面由气生天地组成。无、有两个层面相当独立,无的层面是有的层面的前提。马王堆帛书?系辞传?有与传世本“易有大极一段相应的文字,但“大极作“大恒,饶宗颐先生曾撰文讨论,认为作“大恒是汉以前?系辞传?本来面目,并列举了“恒字在楚学中受到重视与使用的情况。?恒先?的出现对饶先生之说是有利的,因为在?恒先?中,恒本身就是一个带有终极意义的词,这样,“易有大恒就可以理解了。二如今谈?恒先?的另一方面内容,即讲天下之作为。关于天下之作为,?恒先?将其与宇宙生成联络起来,这个联络就是上文提到的关于“有的第二个序列,即域、有、生、音、言、名、事这个序列。这里域是先天存在的,其后是天地形成及其以后的存在,可以称之为后天的存在。所谓天下之作为,是指后天的生成序列。后天的生成序列,可以“言名为界分为两段,“言名先者,有疑妄;言之后者,考比焉。言之前是自然属性的存在,言之后是人为属性的存在。天下之作为兼有两个阶段的生成行为,这样作者就把自然行为与人的行为联络起来了。?恒先?将自然行为与人的行为联络起来是有其目的的,人的行为既然是从自然行为推衍而来,它应该与自然行为一致。在没有人的阶段,世界上只有善与治,没有乱。人世间的乱是从人开始的。假设人的行为符合自然行为的法那么,世间便不会有乱。?恒先?确立的自然行为的法那么,就是“天道既载之天道,“惟一以犹一,惟复以犹复。这是从宇宙生成论中归纳出来的,“一是恒的特征,“复是气的特征。所谓“一,表如今万物的生成中,笔者理解就是“异生异、畏生畏,以及“有非有,无谓有的意思,用今天的语言表达,就是万物自身的同一性。复,笔者理解就是循环往复的意思,它是气的特征。在气的循环往复的运行中,天地万物出现了。世间万物同出于气而性状各异,所以说是“同出而异生。天下之作为蕴涵着天道,?恒先?“天下之作也,无许不恒,无非其所。举天下之作也,无不得其恒而果述遂,前面已提到,这里的恒就是“一。又“举天下之生,同也,其事无不复。天下之作为遵循天道“惟一以犹一,惟复以犹复的规律,最终的表现就是自作为,“举天下之事,自作为,“举天下之为也,无夜也,无与也,而能自为也。天下之作为虽是自作为,但并非无序,而是有着先后的秩序,?恒先?“先有中焉有外,先有小焉有大,先有柔焉有刚,先有圆焉有方,先有晦焉有明,先有短焉有长。世间万物虽是循环往复,但其先后次序不能变。对于人事的立场,?恒先?没有展开讨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恒先?作者对人的行为的判断当与其对自然行为的判断一致,认为人的行为也是自作为,也是“惟一以犹一,惟复以犹复。基于这样的判断,明王、明君、明士该如何做呢??恒先?没有交代,笔者认为就是“因。这也是取法于自然的。天下所以能自作为,在于“恒气之生,因。关于“恒气之生因,李零先生将“因与第10简“言名先者连读,但未作解释;或以为“因后有缺文。笔者按,“因属下读,语气不顺。“恒气之生因这支简首尾比较完好,所以就这支简而言,不会有缺文。假设有缺文,也是中间整简缺失,或者编连不当。不过,笔者细观简文照片,“因下似有断句符号。准此,“恒气之生,因,当读断,意思是说恒与气生成事物,遵循“因的法那么。这样,“恒气之生,不独,有与也也可以得到比较好的解释,不独就是不专,“有与是指有所因,与“恒气之生,因正相合。学者或将“独理解为孤独,有失牵强。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恒在生域、气在生天地万物之时,都是遵循了“因之道,“自厌不自忍是恒之因,“昏昏不宁,求其所生、“因生其所欲是气之因。将“不独有与理解为“因,与“举天下之为也,无夜也,无与也,而能自为也并不矛盾。前者是讲恒气生它物之道,后者是讲万物自为的状况,两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的。与此思想相应,百姓的行为是自为的,君主治百姓就要“因,一切政策行为要建立在百姓自作为这个事实的根底之上。古文献中有以“因为道以及贵“因的记载。如?管子白心?:“无为之道,因也,因也者,无益无损也。以其形因为之名,此因之术也。“故道贵因,因者,因其能者。?吕氏春秋慎大览?有?贵因?专篇,说“三代所宝莫如因,因那么无敌。必须指出的是,?管子白心?的“贵因与?吕氏春秋贵因?内涵并不一致,?吕氏春秋?的贵因是就君主的行为而论的,而?管子白心?是就形名而论的。?恒先?未明言“因之着眼点,笔者体会,作者所要阐述的是因名。“举天下之名,无有废者,“举天下之名虚树,习以不可改也,天下之名虽是虚树,但人们已习惯了,所以不能修改与废除。这是作者对名的基本观点。这与?白心?的因名又稍有不同,?白心?讲的是立名的原那么,?恒先?讲的是对现实之名的态度。如今可以简单回忆一下?恒先?的根本内容。首先,?恒先?虽有颇具特色的宇宙论的内容,但宇宙论本身不是它表达的重点,它是通过宇宙生成归纳天道,从而得出人事的立常作者最后提醒明王、明君、明士注意的,是对天下之生、天下之作为、天下之名的考虑,而作者最根本的主张是“因。三最后,简单讨论一下?恒先?篇的学派性质。首先,?恒先?无疑是道家作品,强调天下之事自作为,并以因循为用,都是道家思想特征。此外,学者还注意到其中的刑名思想与名辨学色彩,这大致也是可信的。此外,笔者以为,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恒先?对天道的强调。?恒先?只出现一个“道字,即“天道既载,而从其反复阐述天下之事、之作、之为、之名等等来看,它对天是特别重视的。?恒先?“明明天行,唯复以不废,作为天道之复,是从天行中悟出来的。前面提到的?恒先?重视先后序列,也是由对天行的认识而来的。?庄子天道?:“末学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从先也。君先而臣从,父先而子从,兄先而弟从,长先而少从,男先而女从,夫先而妇从。夫尊卑先后,天地之行也,故圣人取象焉。这里着重阐述人道的先后,但其先后关系显然是从天地之行“取象而来的。?恒先?讲先后,笔者以为也是“取象天行而来的。?恒先?对“因的强调,与其重视天道也是严密相连的。?荀子解蔽?“由天谓之道,尽因也,意思是说,将天的运行视为道,最终的结果就是强调因循之用。?恒先?似乎正是荀子所说的“由天谓之道者。道家中本有一派重视天甚于重视道德的,?庄子天道?:“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而仁义次之,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又说:“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本,以无为为常。?庄子天地?:“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庄子在宥?:“节而不可不积者,礼也;中而不可不高者,德也;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神而不可不为者,天也。这里天在道德之先,可见其对天的重视,或者说其学说是建立在天之运行即天行的根底上的。笔者以为,?恒先?与上引?庄子天道?诸篇,同属一个学派,对天的重视超过对作为根源的道德的重视,事实上正如刘笑敢先生所论,这里的“道不再是独立于天地之外的绝对,而是贯穿于天地万物的普遍规律。准此,学术界认为的恒先为道的认识就须重新审视,恒与道之间不能划等号。这里有一个问题必须解释,即?恒先?对天非常重视,为什么其宇宙论从恒开始?笔者以为,这与其天道中的“一有关系,而天道中所以要有“一,又与其形名思想有关。?恒先?关于形名的思想,与?庄子天道?的形名有本的思想是一致的。?天道?“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形名可举,“骤而语形名,不知其本也,“骤而语形名赏罚,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可用于天下,缺乏以用天下,此之谓辩士一曲之人也。文中“五变就是上引文的“天道德仁义分守形名。这里庄子后学主要是针对其时思想界“骤而语形名的辩士而发的,他认为这是不知形名之本。?恒先?的“言名当是指形名,观前图式,从域到言,也经历了五变。另外,上引?鶡冠子环流?名形也是经历了五变,即“一“气“意“图“名形。三种文献关于形名有本的思想当是一致的。虽然?恒先?将形名之本追溯到有之先的域,但其强调形名有本的思想那么无不同,我们也可以将起其视为针对不知形名之本的辩士的作品。?恒先?从恒开始的宇宙生成图式,与其关于言名有本的思想有关。?恒先?为了强调形名有本,为了强调天下之名虚树的性质,首先必须成认物质本无名的状态,现实的名是经过假设干演变而产生的。物质无名的状态,就是物质自在地存在着的状态,此时物质与它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完全同一,所谓存在就是物质自身的同一性,就是恒,就是一。经过五变而生的名,已不能全面反映物质的性质,所以辩士为形名而形名的辩论行为,是不知形名有本,不知万物恒一与无名的本质。?恒先?把恒作为宇宙的本始,将言、名的产生追溯到域,都是为强调万物本无名而形名有本的思想。域,恒焉,域也是永久的存在,以其作为言名之始,有万物先天本无名之意,有名是从无名演变而来的,这与其以天为道的思想并不冲突。事实上,天道的一与复本是无与有两个层面的特征,而均统属于天道,可见从恒开始的宇宙生成,本没有超出天道的范围。所以,笔者认为,?恒先?与?庄子?中重视天的?天道?诸篇同属于一个学派。刘笑敢先生曾指出,?庄子?外篇中的?天道?天运?天地?天下?刻意?缮性?在宥?诸篇是黄老学派的著作,笔者以为可信。据此,?恒先?也可以看作是黄老学的作品。综上所述,?恒先?是一篇道家文献,不过它对天道的重视甚于抽象的道德,属于黄老学派的著作。?恒先?还有明显的形名有本的思想,这是针对思想界为形名而形名的现象而发的,有反名辩的色彩,?恒先?在形名问题上的主张当是因名。1、详拙文?太一生水的再认识?,待刊。2、本文引用?恒先?字句,未作特别说明的,根据的都是李零的释文,见?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而文字从简。3、例如李零,见其考释。4、例如庞朴?恒先试读?,庞文见简帛研究网。5、李学勤?楚简恒先首章释义?,李文见简帛研究网。6、董珊?楚简恒先初探?已将?恒先?与?鶡冠子环流?作比较,董文见简帛研究网。7、详拙文?太一生水的再认识?,待刊。8、例如李零,见其考释。9、例如王志平?恒先管窥?,王文见简帛研究网。10、饶宗颐?帛书系辞传“大恒说?,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1、此断句从王志平?恒先管窥?,王文见“简帛研究网。12、“不字系笔者拟加。13、引文中的“下字系从庞朴先生?恒先试读?加。14、王志平?恒先管窥?,见“简帛研究网。15、庞朴?恒先试读?第9简下接第5简,读作“恒气之生,因复其所欲,16、如郭齐勇?恒先道法家刑名思想的佚篇?、董珊?楚简恒先初探?等,均见“简帛研究网。17、关锋?庄子内篇译解和批判?中华书局1961年已注意到?庄子天道?中天高于道,但将其作为宋尹学派的资料;、刘笑敢?庄子后学中的黄老派?也注意到?庄子天道?诸篇中天高于道的情况,他将其视为黄老学。18、刘笑敢?庄子后学中的黄老派?,?哲学研究?1985年第6期;又见氏著?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19、刘笑敢?庄子后学中的黄老派?,?哲学研究?1985年第6期;又见氏著?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分类 > 大学论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