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技的发展看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

上传人:众众****夺宝 文档编号:119846000 上传时间:2022-07-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科技的发展看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科技的发展看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科技的发展看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科技的开展看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摘要: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科学技术推动力,指出近代以来人类错误的科学技术观是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深层思想根源,提出人类应由古代的农业文明、近代的工业文明走向将来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呼唤生态技术。认为生态技术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一技术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化和谐,还要实现每一技术之间的生态化和谐,实现“技术生态。关键词:人与自然;科学技术;生态文明;生态技术剖析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就会发现科学技术的开展是人与自然关系历史演变的重要驱动力。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对科学技术的过分推崇及不当运用,正是造成当今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深层原因。一、科学技术推动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人是自然的产物。当第一个手拿石器的原始人跌跌撞撞地试图站立起来的时候,人与自然别离的过程就开始了。刚刚脱离自然母体的人类,只能抓住自然之母的直接馈赠,从总体上与自然界融为一体。在热带地区,生存方式以采集为主。在寒冷地区,由于植被稀少,生存主要依靠狩猎和捕鱼。从人对自然的敬畏、崇拜和依附关系看,人与自然无疑具有统一关系。在这种原始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中,自然界处于一种非常重要的主导方面,而人在其中只是处于一个顺从、被动的方面。随着畜力的使用和金属犁的创造,人类社会从狩猎采集社会进入到农业社会。灌溉的普遍使用使农业对自然的依赖有所减弱,人们开始有了较为稳定的食物来源。随着食物供给的逐渐充裕,村落的集镇化、城市化初露端倪。城市的出现和人口的增加需要更多的食物、燃料和建筑材料,为此,大片的森林、草原被开垦,自然环境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这种负面影响还是局部的、可恢复的。从总体上讲,农业文明就是创造适当的条件强化动植物的生长条件或利用可再生的能源(如水利、风力、畜力),它对自然不能实行根本性的改造,自然较少受到深度破坏,人与自然处在低程度的平衡关系之中。蒸汽机的创造和使用把人类带入了工业社会,自此,家庭作坊式的手工业被大规模的机器消费所代替,以家畜为动力的马车、犁耙和以风为动力的帆船被以煤、石油为动力的火车、汽车、轮船所取代。在工业社会,人类对矿产进展大规模开采、冶炼、合成,凭借机器实行机械化流水线消费。工业社会中的农业消费同样是工业化的,大量使用机械、农药、化肥和塑料地膜,等等。工业社会给人类带来已往社会不可比拟的物质财富,同时,它也极大地增强了人类的自信心。人类由过去的恐惧自然、崇拜自然,转变成要为所欲为地支配自然、征服自然。工业社会的人与自然已经严重别离,人似乎成为超越自然之上的宇宙主人。现代技术不再满足于对自然的浅表改造,而是要对自然实行“伤筋动骨的根本性改造。如今地球上所存的核武器数量足以把地球摧毁几十次这一事实不仅说明了现代技术的威力,同样也是对于人类自身及其自然界存在的威胁。当人类陶醉于“成功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却是自然界的种种“报复与“惩罚:温室效应加剧,酸雨污染,淡水短缺,林地草地锐减,废水废气废物泛滥,能源枯竭这一切说明,现代技术条件下的人类生存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考验。现实的环境问题迫使我们考虑,人类能否真正地超脱自然,统治自然,做自然的主人。“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那样,决不同于站在自然界以外的某一个人,相反,我们连同肉、血和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是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可以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1。人类几百万年历史,几乎都是在同自然抗争以谋得人类生存的根本物质生活必需,然而,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人类的消费才能已经极大进步,物质产品已经相对丰富(只是从整体而言,不排除某些弱势群体的贫困状况),消费“量的增加并非社会的急迫,也不再成为社会进步的惟一标志。面对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自然的生态价值、审美价值凸显,人们不再固执于对自然的“征服、“统治,而是转向对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进理想关系的追求。这不是向古人“天人合一的超脱精神境界的复归,而是现代技术条件下的现实选择,是对“天人合一精神境界的否认之否认,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现代升华。二、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根源于错误的科学技术观在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历史进程中,人借助于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完成了从对自然的“敬畏到对自然的“掠夺的地位转变。科学技术在给人类提供根本改造自然的手段的同时,也彻底改变了人的观念。这是科学技术进步的成功,也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某种失落。科学展露头角是从天文学领域开始的,这就是哥白尼牛顿革命。在这次革命中,最出色的人物是牛顿。牛顿力学的成功,强化了人们的科学信念,直至走向科学主义。科学主义同传统决定论观点同出一辙,它把所有的实在都置于一个自然秩序之内,认为只有科学方法才能理解这一秩序的所有方面无论是生物的、社会的、物理的和心理的。科学主义的社会根底在于近代科学的成功运用。19世纪中期,由于蒸汽机的应用和产业革命的开展,科学技术极大地进步了消费力,使得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消费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消费力还要多,还要大。20世纪初以电动机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使冶金、电力、机器制造和化学工业为内容的现代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取代轻工业而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国民经济的命脉,消费的社会化程度和劳动消费率进一步进步。正是由于科学技术运用的这种成功示范,科学主义者坚信,人的创造性可以借助科学而无限发挥,科学不仅能为我们带来宏大的物质财富,同时它也是我们改造社会和包治各种社会顽症的良方妙药。正像胡塞尔指出的那样:“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对科学的总估价出现了转变,“在19世纪后半叶,现代人让自己的整个世界观受实证科学支配,并迷惑于实证科学所造就的繁荣。这种独特现象意味着,现代人漫不经心地抹去了那些对于真正的人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2。“通过伽利略对自然的数学化,自然本身在新的数学的指导下被理念化了;自然本身成为一用现代的方式来表达一一种数学的集2。由此,自然的实在内容及神秘性已经荡然无存,它成为科学推算和技术摆弄的对象。这正是科学逻辑得以贯彻、技术理性得以无限扩张的必要前提条件。科学统治、技术理性在自我循环的反复论证中不断地强化自身,自然那么成为被鞭打、役使、索取的对象,生活的本真意义也被扭曲。当人生失去了它内在意义,人类只有抓住科学、技术这一救命稻草,在对自然的挑战和征服中感受生命的存在,也获得一个继续生存下去的理由、动力。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的理论成果。人们认识自然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准确把握人的眼前需求与长远需求、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要依靠评价性认识,属于价值论范畴。科学属于真理性认识,它只能告知科学规律,而对于怎样详细地运用科学规律以及如何改造社会等问题那么爱莫能助。自然科学及其技术成果寻求的是“合规律性,它可以提供工具合理性,却难以提供价值合理性。社会进步不仅需要自然科学,还需要社会科学,也需要哲学的引导。为确保科学技术的合理开展和合理应用,必须打破科学主义的教条。三、可持续开展的生态文明形式人类开展经历了传统的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农业文明是在农耕牧渔消费力较为低下的情况下开展起来的,它与自然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工业文明是在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根底上开展起来的,它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20世纪60年代末以罗马俱乐部的一系列报告为标志,人们开始从工业文明及经济增长的陶醉中惊醒。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假设继续按工业文明的传统开展道路走下去,人类文明将全面崩溃,人类将面临灭顶之灾。经过近20年的探究,人们提出了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观是对传统工业文明观的扬弃,它继承和发扬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长处,修正了传统的“人类中心、“改造自然等陈旧观念,强调人类与生存环境的协调开展。从农业文明的“天人合一、工业社会的“人定胜天到生态文明的“天人协调,可以看出人类自然观的辩证开展过程。从农业文明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敬畏、屈服,工业社会人对自然的拷打、掠夺、改造到生态文明人对自然的尊重、协调、共进,可以看出这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否认之否认的辩证开展过程,生态文明观是当今人类惟一正确的选择。生态文明观的意义不在于理论讨论,它是人类行为的再调整,是对人类开展目的的重新抉择。传统工业文明的经济观念缺乏环境意识,因此在处理经济与环境协调开展这个重大问题上显得无能为力。生态文明观不仅关注工业消费的速度、产值,更关注生态环境及其社会开展。生态文明观从对事物的单纯真理性认识转移到真理价值与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相结合,旨在培养国民生态意识及生态行为标准,从而保证人类社会及其自然复合系统的共同持续开展。每一文明方式必有一定的技术理论方式作支撑。工业文明的技术方式只是技术的一种特定的历史类型,我们不能把它绝对化、永久化。工业文明的技术方式就是建立在机械论的自然观根底之上,力图把一切都置于分割、控制、操作之下。这种技术方式只是拘泥于科学规律及技术可能性,而无视技术置身于其中的整个自然界以及在其上的整个人类社会。这就违犯了自然过程的流动性、循环性、分散性、网络性,干扰了自然过程的多种节律,破坏了生物圈整体的有机联络。工业文明的技术方式具有工具理性,以技术效率为惟一价值取向,不考虑人的目的和终极价值,并缺乏对自身的批判和限制。这是工业文明弊端的深层根源。生态文明需要“生态技术作基矗所谓“生态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生物学根底之上,它重视生命过程的复杂性,要求把握生命整体与其环境的复杂关系网络,使技术具有一种有机的、能与生物圈进化过程相协调的和谐性质。生态技术的创造不仅是遵照科学规律,它也尊重自然秩序,遵循自然规律;技术创造不再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对自然肆意巧取豪夺的“技术统治手段,而是表达生态与人文价值的艺术创造。假设说,追求单一技术的低能耗、低排放还只是“生态技术的较低层次要求的话,那么,“技术生态那么是“生态技术的较高层次追求。所谓技术生态,不仅关注单一技术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生态和谐,更强调技术之间的一种生态化和谐。在技术生态中,某一技术的废料成为另一技术的原料,废物在技术系统内消化而不是排放到自然环境之中,实现整个技术系统的低能耗、低排放。技术生态可能比追求单一技术的低能耗低排放更为经济合理,技术可行,实效更好。基于生态文明观的可持续开展战略,决定了我们所需要的技术只能是一种吸收工业文明技术的合理因素,而尽可能地消除其负面效应,与自然相交融、符合人性开展需要的生态技术。参考文献: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052埃德蒙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5.2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分类 > 大学论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