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区人性化思考

上传人:众众****夺宝 文档编号:119741981 上传时间:2022-07-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住区人性化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住区人性化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住区人性化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住区人性化考虑摘要:针对目前住区只包容单一的居住功能,空间组织作内向性设计,内部功能分区明确,并严格按等级化构造布置所造成的功能利用不充分、空间缺少人情味等现象及成因进展分析,并就设计思路作初步的讨论。关键词:住区;社区理论;回归城市近年来我国城市住宅建立的迅猛开展,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宏大变化,新建小区无论是总体布局、建筑形体、外部环境、配套设施都较以往有了明显的进步,住宅的高度、日照、间距、朝向、绿化、建筑密度等通过精心的设计到达了高度理性的结果。但与此同时,繁华的表象下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住区空间作内向性设计使得道路变得冷漠;住区内功能单一分区明确,却与传统街区同一空间中多种功能并置所形成的浓郁生活气氛相差明显。本文就此现象试作一分析,以期引起业界与同行的关注与讨论。1、住区形式及空间形态分析我国目前的住区规划组织构造一直以小区形式为唯一形式,随着国家试点小区的推行和成熟,小区用地按功能划分为居住用地、配套公建用地、道路及绿地等子系统,内部空间逐步形成“小区-组团-院落的三级构造及对其改良形成的“小区-院落的二级组织构造。设计更加注重其封闭性,空间常作内向性处理,通常公共活动设施在小区内居中布局,小区道路单纯担负小区的交通功能,商业设施设置在小区的入口以及外围沿街的裙房。这种组织构造彼此功能划清楚确,空间互不穿插,各部分按等级层层分解、逐级缩小,从而将各个子系统分解成等级化的树形构造,无视了人对居住空间的主体性,排除了居注交通、休闲、效劳等空间的综合穿插,无法与居民生活的多元性和多样性所具有的网络化构造相符合。其既定的构造和自上而下的规划方法使居住小区在形体环境和规模彼此相似的同时,失去了不同居住小区与各种类型居住人群之间应有的差异,因此当物质环境得以改善,再进而追求居住空间更多的精神层次内涵的时候,小区形式就明显表现出先天缺乏,由此导致在现有居住小区中,当人们享受物质环境日益完善的同时,感慨精神生活的贫瘠,居民对所居住的空间缺乏认同,居民间缺乏交往,人际关系冷漠。要从根本上解决好以上问题,除应加强城市规划对住区规划的管理外,还要不断更新设计理念,借鉴兴隆国家的住区规划开展过程,针对出现的新问题及时进展详细分析,积极改善居住条件,笔者认为可以从拓展住区形式及开放住区空间形态两方面入手考虑。2、采取多种规划形式以社区理论取代小区形式现行的居住小区形式建立于功能主义城市规划理论根底上,在住宅匮乏、需要大量建立的背景下形成并成熟的,该形式忽略了与居住生活相对应的含混复杂的内在机理,注重空间组织的秩序和空间构造的明晰与条理性,试图以良好的形体环境重塑人的社会生活。在大量住宅建立时这一作法的效果是很明显的,但当社会从满足量的需求开展转变为进步质的程度时,这种简化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就鲜明地显现出来。因此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做出不同的规划,形成多样的组织构造是必要的。196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不断反思功能主义城市规划理论以及在这一理论背景下产生的诸多理念,并进而倡导以社区理论作为居住空间塑造的理论根据。社区理论强调了社会整体关心,把居住置于社会网络的整体中,即把人与所居住的环境视为一个整体,并强调人的主体性,重视人的生活与物质环境的对应,追求多层次的物质环境与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复合,激发居住者对所居住的环境的心理和情感上的认同。在这一理论根底上,居住空间在组织构造上不再继续沿袭邻里单位的树形构造,并试图使居住空间与丰富多样的具有网络构造的邻里生活相适应,向多功能复合的空间回归,同时对居住空间中人的认知、参与、创造才能及居住空间的秩序、意义的认识也在不断详细和深化。工作、居注交通、游憩等各项职能空间不再被机械地割裂,居住空间内允许与其它城市职能混合布局,比方办公、小型工业、多种效劳设施,同时将多种功能立体化地进展组织。我国的居住小区规划强调各项设施的功能划分,在布局上各成体系,目前很难做到功能的复合穿插。但可以将居住小区的各项配套效劳设施从居住小区中别离抽取出来,置于几个小规模居住小区间的交界限形成的道路上,将这种道路建立成步行街或符合人的尺度的人车混流的小路,改变其单纯的交通功能,同时利用各小区间规划中预留的弹性空间,允许某些功能以及功能所需空间的自发形成或调整,以引发规划无从设计的空间细节和自发形成的城市肌理,从而在改善住宅组织构造、重组各功能设施之间的关系的同时,逐步恢复传统街区的多元化和多层次,为社会各阶层提供需要的各种类型生活空间。3开放住区空间,使之回归城市封闭住区空间,向客户提供平安宁静的环境本无可厚非,但在开发建立中为了形本钱区的优美环境,目光仅集中在区内中心空间,不但空间尽量封闭,设置围墙、隔断,而且出入口也是以少为佳,不管地块大小,与城市的边界被无视、冷漠、变得不友好,这种尽力逃离城市,建立孤岛式的世外桃源的开发形式往往与城市失去联络,或根本实现不了城市生活的肌理,变成了周末度假村或者门庭冷落而陷入困境。封闭式的住区空间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主要可归为两类:一是现阶段我国城市住宅由房地产开发商分别开发建立,在商业利益及品牌竞争的机制下,往往是开发商拿到一块地之后便围合起来加以精心打造、包装以便使其成为独一无二的“产品推向市场,住区与住区,住区与城市就变成了互相割裂的关系,成了住区被从城市中划出来并加以封闭的最大动因。其二是由于转型期间所出现的社会想象,一是人们的居住心理,买房的同时希冀由此买到一个身份,为次开发商也常以最尊贵、最具个性的产品来吸引顾客,要尊贵、独特当然就要与别人保持间隔 ;此外,转型期社会的动乱、贫富差距所造成的不安定感,也促成了住区的封闭。关注城市,保持住区与城市的友好界面关系等这并不是开发商的责任,必须由城市建立的决策者,规划师立足于更高的层面,运用政策、法规来加以引导、调控才可奏效。开放住区空间一方面可以改善住区与城市交通的出行,完善城市道路体系,使之更加的便捷,其次可以利用分散在一个个住区内的绿化形成城市的风景和生态走廊,从而丰富城市街道景观、美化城市、进步城市总体环境质量。设计应重点考虑住区开放形式与限度,防止造成对于住区内部生活的干扰和不平安因素的出现。列入国家康居住宅示范工程的广州星河湾小区一期、获得1999年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奖的深圳万科城市花园等案例,在规划设计中均采用了组团围合的手法,组团内部既安静又适于住户间交往,而且对居住质量影响也不大,居民生活仍然沉着、娴静。因此城市住区空间不能不顾条件一味取封闭式,应在提供围合的前提下,保持与城市的积极联络,使住区融入城市,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综合以上,城市住区设计应汲取我国几十年来住宅建立理论中的成功经历和国外的有益做法,以防止因盲目建立而造成对居民生活和城市的更大伤害,要视城市为载体,强化住区与城市的联络,以多种规模构造和规划形式应对多元化的社会阶层和多样化的需求,从而使居住空间的塑造向真正能融入城市的社区回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分类 > 大学论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