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考试总结终极笔记总结大全重点总结石油大学考研必备矿普必备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18343238 上传时间:2022-07-11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油地质学考试总结终极笔记总结大全重点总结石油大学考研必备矿普必备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石油地质学考试总结终极笔记总结大全重点总结石油大学考研必备矿普必备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石油地质学考试总结终极笔记总结大全重点总结石油大学考研必备矿普必备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庆石油学院油气田勘探考试答案 sell=15油气藏:是油气在地壳中聚集的根本单元,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水界面。圈闭:能够阻止油气继续运移,并适合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场所。烃源岩 :已经生成并排出足以形成商业性油气聚集的烃类的岩石。喉道:碎屑岩孔隙与孔隙间的狭窄局部称为喉道。烃源岩: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 广义上,是指所有具有潜在生烃能力的岩石。从石油地质勘探角度,主要是指已经生成并排出足以形成商业性油气聚集的烃类的岩石。孔隙:广义上,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所充填的空间;狭义上,岩石中颗粒间、颗粒内和充填物内的空隙。异常压力流体封存箱:沉积盆地内由封闭层分割的异常压力系统。石油: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少量杂质组成的液态可燃矿物,主要成分是液态烃。干酪根:是指沉积岩中不溶于碱、非氧化性酸、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地层压力:地下渗透性地层中所含流体承受的压力。测压面:同一层位各点水压头顶面的连线称该层的测压面,是一个假想的平面。折算压力:是指测点相对于某一基准面的压力,在数值上等于由测压面到折算基准面的水柱高度所产生的相渗透率有效渗透率:岩石孔隙中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其中每相流体的渗透率称为有效渗透率。盖层: 是指位于储集层上方,能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孔隙结构: 指储集层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相互连通配置关系。初次运移 :油气自烃源岩层向储集层的运移称为初次运移。二次运移 :油气进入储集层以后的一切运移称为二次运移。排驱替压力: 润湿相流体被非润湿相流体排替所需要的最小压力。生油门限温度: 有机质热解生油的速率随温度增加呈指数增加,只有当温度到达一定值后,干酪根才开始大量转化为油气。油源比照:是依靠地质和地球化学证据,确定石油和烃源岩间成因联系的工作。固态气体水合物:指在特定的压力与温度条件下,甲烷气体分子天然地被封闭在水分子的扩大晶格中,呈固态的结晶化合物。储集岩: 具有一定储集空间,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的岩石称为储集岩。由储集岩所构成的地层称为储集层。总孔隙度: 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有效孔隙度: 指互相连通的,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样总体积的比值。油气柱高度: 含气局部的最高点到油气界面的高差。油气田 :系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所有油藏、油气藏、气藏的总和。油气聚集带 :同一个二级构造带中,互有成因联系,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含油气区 :属于同一大地构造单元,有统一的地质开展历史和油气生成、聚集条件的沉积坳陷,称为含油气区。含油气盆地 :地壳上具有统一的地质开展历史,发育着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及圈闭条件,并已发现油气田的沉积盆地。油气系统 :在任含油气盆地内,与一个或一系列烃源岩生成的油气相关,在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相似的演化史,包含油气成藏所必不可少的一切地质要素和作用在时间、空间上良好配置的物理化学动态系统。渗透性:一定压差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其连通孔隙的性质。相对渗透率: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的比值即为相对渗透率。绝对渗透率:岩石孔隙中只有一种流体存在,而这种流体不与岩石起任何物理化学反响,在这种条件下所反映的渗透率称为绝对渗透率。区域性盖层:指遍布在含油气盆地或者坳陷中的大局部地区,厚度大,面积大,分布广而稳定的盖层。对整个盆地或者坳陷油气聚集起控制用。局部性盖层:在局部地区分布,只对某一局部地区的油气聚集起控制作用的盖层。临界凝析温度:气液两相共存的最高温度和最高压力,分别称为临界凝析温度和临界凝析压力。外含油气边缘含油边缘、含油水边缘: 油水界面与油层顶面的交线。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内含油气边界含水边界: 油水界面与油层底面的交线。溢出点:油气充满圈闭后,最先从圈闭中溢出的点闭合高度:从圈闭中储层最高点到溢出点的高差。闭合面积: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封闭面积。储集层有效厚度:是根据有效储集层的岩性、电性、物性标准 , 扣除其中的非渗透性夹层而剩余的厚度。油气聚集:油气在圈闭中积聚形成油气藏的过程。地温场:某一瞬间地温的空间分布,是地内热能通过导热率不同的岩石在地壳上的显示。地压场:地层压力在空间的变化。地温梯度:将深度每增加 100m 所升高的温度,称为地温梯度,以 /100m 表示。凝析气藏:在地下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以气态形式存在的烃类,采到地面后,温度、压力降低,反而凝结为液态的凝析油,这种气藏就是凝析气藏。临界温度:液体能维持液相的最高温度,称为该物质的临界温度。临界压力:在临界温度时该物质气体液化所需的最低压力,称为临界压力。构造圈闭:由于地壳运动使地层发生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圈闭。构造油气藏:在构造圈闭中的油气聚集,称为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地层圈闭是指沉积层由于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既与地层不整合有关的圈闭。油气在其中聚集就形成地层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岩性圈闭是指储集层岩性变化所形成的圈闭,其中聚集了油气就称为岩性油气藏。水动力油气藏:由水动力或与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使静水条件下不能形成圈闭的地方形成聚油气圈闭,称为水动力圈闭。其中的油气聚集称为水动力油气藏。油气运移 :地壳中的石油和天然气在各种天然因素作用下发生的移动。异常孔隙压力:高于或低于静水压力值的地层压力。毛细管封闭物性封闭、薄膜封闭依靠盖层岩石的毛细管压力对油气运移的阻止作用。烃浓度封闭:是指具有一定的生烃能力的地层,以较高的烃浓度阻滞下伏油气向上扩散运移。超压封闭:依靠盖层异常高压流体而封闭油气的机理称为流体压力封闭,简称超压封闭。充满系数:为含油高度与闭合高度的比值,一般情况下,在富含油气区该系数高,在贫含油气区该系数低。油气差异聚集:当含油气盆地中存在多个水力学上相互连通的圈闭,且来自下倾方向的油气源充足时,油气在这一系列圈闭中聚集,沿运移方向各圈闭中发生烃类相态及性质的规律性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油气差异聚集。生储盖组合:地层剖面中紧密相临的包括生油层、储集层、盖层的一套有规律的组合类型。临界点:气液两相界限消失,气液两相内涵性质相同。背斜油气藏: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储层发生褶皱弯曲变形形成背斜,其上方及四周被非渗透层所封闭而形成背斜圈闭,油气在其中的聚集称为背斜油气藏。断层油气藏:沿储集层上倾方向受断层遮挡封闭而形成的圈闭中的油气聚集。断块油气藏:泛指靠封闭断层与不具备构造形态的倾斜储集层组成的圈闭中形成的油气藏。断鼻油气藏:断层与鼻状构造组成的断层遮挡油气藏。岩体刺穿油气藏:由于刺穿岩体接触遮挡而形成的圈闭中的油气聚集。裂缝型油气藏:油气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为主要裂缝或溶孔溶洞的油气藏。三级构造:盆地内沉积盖层因褶皱和断裂活动而形成的构造,如背斜、向斜、断层等,这是盆地最低一级的构造,是油气聚集的根本单元。二级构造: 指受同一构造运动控制的、形成条件相似的、位置相邻的一系列局部构造的组合。三级四分法:把盆地划分为坳陷、隆起和斜坡,在此根底上再划分为三级构造,含油气盆地的这种构造划分方法,称为三级四分法。有机质成熟度:表示沉积有机质向石油转化的热演化程度。干酪根分类?I 型干酪根:高 H/C 原子比,低 O/C 原子比。以含类脂化合物为主,直链烷烃很多,多环芳香烃及含氧官能团很少;主要来自于藻类、细菌类等低等生物,生油潜能大。型:低 H/C 原子比,低 O/C 原子比,属高度饱和的多环碳骨架,含中等长度直链烷烃和环烷烃很多,也含多环芳香烃及杂原子官能团;它们来源于浮游生物以浮游植物为主和微生物的混合有机质。生油潜能中等。型:低 H/C 原子比,高 O/C 原子比,以含多环芳烃及含氧官能团为主,饱和烃链很少,来源于陆地高等植物。对生油不利,又利于生气。碎屑岩储集层、 碳酸盐岩储集层的特点? 1 碎屑岩储集层特点: 碎屑岩储层的孔隙主要为 原生粒间孔隙,其次 为次生溶蚀孔隙 。 2 碳酸盐岩储集层特点 :有原生孔隙,次生孔隙较发育,以溶蚀空隙和裂缝孔隙为主,受岩石成分、结构,地下水的溶解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与 碎屑岩储集层相比, 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空间类型多、次生变化大, 储层空间发育的不均一性或突变性是碳酸盐岩的主要特点 。溢出型油气差异聚集的必备条件 1 区域性长距离运移,储层区域性倾斜,岩相岩性稳定、渗透性好。 2 相关的系列圈闭的溢出点依次增高。 3 油气源充足,且来自储层下倾方向。 4 储层充满水且处于静水压力条件。 5 石油和游离气是一起运移的。凝析气藏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 烃类物系中气体数量必须胜过液体数量,才能为液相反溶于气相创造条件; (2) 地层埋藏较深,地层温度介于烃类物系的临界温度与临界凝结温度之间,地层压力超过该温度所对应的露点压力,这种物系才可能发生显著的逆凝结现象。烃源岩的特性?暗色、细粒、富含有机质和微体生物化石,常见分散状原生黄铁矿或菱镁矿,偶尔可见原生油苗。描述孔隙和喉道之间的关系喉道与孔隙的不同配置关系,可以使储集层呈现不同的性质。以喉道较粗和孔隙直径较大为特征的储集层,一般表现为孔隙度大,渗透率高;以喉道较粗,孔隙较上类偏小为特征的储集层一般表现为孔隙度低中等,渗透率偏低中等;以喉道较上两类细小,孔隙粗大为特征的储集层,一般表现为孔隙度中等,渗透率低;以喉道细小,孔隙亦细小为特征的储集层,一般孔隙度及渗透率均低。碳酸盐岩溶蚀孔隙的形成与分布 1 碳酸盐的溶解度 :石灰岩比白云岩更容易产生溶蚀孔洞;碳酸盐岩的溶解度随粘度含量的增加而减小;随着颗粒变小,溶解度降低;一般在厚层至中间状碳酸盐岩中孔洞发育好,薄层与非碳酸盐岩相组合的地层孔洞发育差。 2 地下水的溶解能力:随着二氧化碳溶解量的增加,溶液的 PH 值降低,对碳酸盐岩的溶解能力大大增强。水流动性增加,溶解度增加;温度增加,溶解度增加。 3 地貌、气候和构造的影响:在地貌上,溶蚀带多在河谷和海、湖岸附近地区较为发育在气候上,温度潮湿的地区,溶蚀作用较为活泼;在构造角度观察,在不整合古风化壳地带,地表上沿断层、裂缝渗入地下,产生大量溶孔。 4 其他成岩后生作用的影响:白云岩化作用;孔隙度和渗透率大为增加重结晶作用:结果晶体变粗,孔径增大,有利于形成溶蚀孔隙去白云岩化作用。盖层封油气机理根据盖层阻止油气运移的方式可把盖层的封闭机理分为物性封闭、异常压力封闭和烃浓度封闭。 1 物性封闭:是指依靠盖层岩石的毛细管压力对油气运移的阻止作用。油气要通过盖层进行运移首先排替其中的水,克服 毛细管压力的阻力,才能进入其中,如果驱使油气运移的浮力未能克服改毛细管压力的阻力,那么油气就被遮挡于盖层下。 2 异常压力封闭:异常高流体压力是指地层孔隙流体压力比其对应的静水压力高,这种依靠盖层异常高流体压力而封闭油气的机理称为流体压力封闭。 3 烃浓度封闭:是指具有一定的生烃能力的地层,以较高的烃浓度阻滞下伏油气向上扩散运移。这种封闭主要是对以扩散方式向上运移的油气起作用。控制盆地中油气分布的主要地质因素是什么? 1 盆地内烃源岩层的沉积中心控制油气田的分布 2 盆地内的二级构造带控制着油气聚集 3 盆地内大型断层控制着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 4 沉积体系、沉积相带及储层特征控制油气的富集程度,盆地内三角洲发育区是油气分布的有利地区 5 盆地内三级构造同其他因素配合控制着油气聚集孔隙从大小上分为几类以及各类的界限和流动特征? 1 超毛细管孔隙:管形孔隙直径 0.5 mm, 裂缝宽度 0.25 mm, 在重力作用下流体在其中可以自由流动。 2 毛细管孔隙: 管形孔径 0.5-0.0002 mm 裂缝宽 0.25-0.0001mm, 只有当外力大于毛细管阻力时,流体才能在其中流动。 3 微毛细管孔隙 : 管形孔隙直径 0.0002mm ,裂缝宽度 0.0001mm ,在通常温压条件下,流体在其中不能流动 ,又称束缚孔隙。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在相态、动力、通道、时期上的差异1初次运移A 相态水溶相运移,游离相运移,油溶气、气溶油相运移;相态演化:低成熟阶段,水溶相运移最有可能;生油顶峰阶段,主要以游离油相运移;生凝析气阶段,以气溶油相运移;过成熟干气阶段,以游离气相运移。B 动力压实作用、蒙脱石脱水作用、有机质生烃作用、流体热增压作用、渗析作用、构造应力作用、毛细管压力、扩散作用、碳酸盐岩固结和重结晶作用C 通道较大孔隙、微层理面、微裂缝与断层、微裂缝、缝合线、有机质或干酪根网络。D 时期石油:有机质热演化成熟阶段;天然气:多期,大量生气之后;排烃门限:到达排烃所需的饱和度2二次运移A 相态 石油主要呈游离相,少量气溶相和水溶相;天然气主要呈游离相,少量水溶相和扩散相B 动力:浮力、构造应力、水动力、扩散;阻力:毛细管力、吸附力、水动力、重力C 通道 储集层的连通孔隙、裂缝、断层、不整合面D 时期 开始时期:初次运移之后发生主要运移时期:生油期后第一次大规模构造运动时期或主要生排烃期后构造相对活动时期四论述影响碎屑岩储集物性的因素有哪些?1 矿物成分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矿物颗粒的耐风化性,即性质坚硬程度和遇水溶解及膨胀程度;其二,矿物颗粒与流体的吸附力大小,即憎油性和憎水性。一般性质坚硬、遇水不溶解不膨胀、遇油不吸附的碎屑颗粒组成的砂岩,储油物性好;反之那么差。2 碎屑颗粒的粒度和分选程度 理想条件下孔隙度大小与粒度无关,但孔隙个体的大小与粒度明显相关,粒大孔大, K 大;粒小孔小, K 小。粒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粒度小,渗透率减小;岩石颗粒分选好,颗粒大小均匀,那么孔隙、渗透性好;反之,分选差,颗粒大小混杂,那么大颗粒构成的在孔隙会被小孔隙堵塞。3 碎屑颗粒的排列方式和圆球度 不规那么形状的颗粒易发生凹凸镶钳使孔渗性变差。立方体排列堆积松散,孔渗性大;菱面体排列堆积紧密孔惨性小。碎屑颗粒磨圆度越好,碎屑岩储集物性好。4 胶结物的性质和多少 杂基含量多,孔渗性较低,岩石颗粒的粒度适中杂基含量少。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几个阶段及各阶段特征? 有机质成烃演化模式?有以下四个阶段: A 、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B 、热催化生油气阶段 C 、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 D 、深部高温生气阶段各阶段特征如下:A 、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1 埋深: 0 1000 以上; 2 温度: 10 60 ; 3 演化阶段: Ro 6000 7000m 2 温度: 250 ,高温高压 3 变生作用阶段:半无烟煤无烟煤的高度碳化阶段 4 作用因素:热变质 5 作用特点及主要产物:湿气、凝析气、干酪根残渣在热变质和深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生成干气、石墨。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条件?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与理化条件生物有机质的性质及其数量的多少,是油气生成的内在物质根底;要生成大量的油气还要靠外部条件。一、地质条件要生成大量的油气,必须有利于有机质堆积、保存、转化的地质环境必须要有:长期稳定下沉大地构造背景 V 沉积 V 沉降 ;较快的沉积堆积速度;足够数量和一定质量的原始有机质;低能、复原性岩相古地理环境 浅海封闭环境,半深深湖、前三角洲;适当的受热和埋藏史。一大地构造条件二岩相古地理条件 三古气候条件二、理化条件地质条件主要影响有机质的丰度,有机质转化为油气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理化条件。促使有机质转化为油气的理化条件物理、化学、生物化学条件主要有:细菌、催化剂、温度和时间、放射性、压力1. 温度和时间有机质向石油转化是一个热降解过程,温度是最有效和最持久的作用因素;温度缺乏可用延长反响时间来弥补。1 、有机质热解生油的速率随温度增加呈指数增加。只有当温度到达一定值后,干酪根才开始大量转化为油气 生油门限温度;对应的深度 生油门限深度。2 、有机质热解生油过程中 t 与 T 间有互补性: GT 高 有机质成熟所需时间短; GT 低 有机质成熟所需时间长。2 、细菌作用细菌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繁殖最快,对环境适应能力最强的一种生物。按其生活习性,可分为三类:喜氧细菌、厌氧细菌、通性细菌。对油气生成来说,最有意义的是厌氧细菌 。3. 催化剂作用有机酵母:催化作用强,不耐高温。主要:成岩早期。无机盐类:最主要的是粘土矿物成岩中晚期蒙脱石型的粘土催化活力最强。4. 放射性放射性元素所造成的局部地温增高将有利于有机质的热演化。可产生游离氢。沉积岩中:总体上放射性元素含量很低。非主要因素5. 压力高压阻碍有机质成熟和成烃作用。短暂的降压有利于加速有机质的成熟。油气藏富集条件?1 充足的油气源条件。油源的丰富程度决定于生油岩的体积、有机质数量、类型和成熟度,以及生油岩排烃能力等综合因素。生烃凹陷面积大、持续时间长,形成巨厚的多旋回生油层系及多生油期;有机质含量丰富、类型优越、热演化程度较高,排烃效率高,油源丰富。2 有利的生储盖组合。不用的生、储、盖组合,具有不同的输送油气的通道和不同的输导能力,油气的富集条件就不同。 1 生油层与储集层为互层状的组合型式,由于生油曾与储集层直接接触面积大,储集层上、下生油层中生成的油气,可以及时地向储集层输运,对油气生成和富集都最为有利。 2 生油层与储集层为指状交叉的组合型式,由于生油层与储集层的接触局限于指状交叉地带,在这一带的输导条件好,有利于排烃和聚集,与互层相似。而远离交叉地带的两侧要么缺少生油层要么缺少储集层,皆不利于生烃和储集中。3 有效的圈闭。 1 圈闭的大小圈闭有效容积大者,有效性高 2 圈闭所在位置距油源区近,在油气运移路线上者,有效性高。 3 圈闭形成时间在油气区域性运移以前或同时形成的圈闭,对油气的聚集才有效。 4 水压梯度和流体性质对圈闭有效性的影响相同水动力下对油聚集有效的圈闭对气聚集仍有效,反之不一定。4 必要的保存。 1 地壳运动。A 导致地壳上升剥蚀,油气逸散; B 产生断层,提供油气运移通道或破坏油气藏。 C 地层倾斜使溢出点抬高,油气藏重新分布。 2 岩浆活动。A 高温岩浆流入圈闭,导致油气裂解。 B 在油气藏形成以前,岩浆活动可提供热源,有利于有机质成熟演化;岩浆冷凝后,可成为良好的储集体或遮挡条件。 3 水动力环境。水动力强: A 将油气冲走; B 携带氧气,使石油氧化变质。 C 水洗作用,使原油变稠变重。 4 生物降解作用。油气藏埋藏较浅:微生物有选择性消耗某些烃类组分原油变稠变重。良好的油气藏保存条件:地壳运动不剧烈;水动力活动、岩浆活动弱;埋深不太浅。综上所述,油气富集的最根本条件是充足的油气来源,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有效的圈闭以及必要的保存条件等四个方面,只有具备了这四个条件,大型油气藏才能够形成与保存。油气藏的保存、破坏与再形成?一油气藏的保存和破坏原来已形成的油气藏,由于所处地质环境的变化而使其中的油气局部或全部散失,或变成稠油沥青的过程。1 。引起油气藏破坏的主要地质因素:地壳运动圈闭完整性破坏;断裂作用油气向上运移;构造抬升油气藏的盖层遭剥蚀破坏油藏埋深变浅石油的氧化和生物降解;水动力冲刷、水洗原油变稠变重。2. 影响油藏保存的破坏作用 1 地壳运动: 导致地壳上升剥蚀,油气逸散; 产生断层,提供油气运移通道或破坏油气藏 导致溢出点抬高或地层倾斜方向变化,油气重新分布形成次生油气藏。 2 岩浆活动:大规模岩浆活动对油气藏的保存不利。高温岩浆侵入油气藏,油气遭受烘烤,油气藏遭破坏;在油气藏形成以前,岩浆活动可提供热源,有利于有机质成熟演化;岩浆冷凝后,可形成良好的储集体或遮挡条件。 3 水动力环境:水动力强 将油气冲走 携带氧气,使石油氧化变质 水洗作用,使原油变稠变重。所以相对稳定、停滞的水动力条件有利于油气藏保存。 4 生物降解作用:油气藏埋深较浅:微生物有选择性消耗某些烃类组分使原油变稠变重。3. 良好的油气藏保存条件:地壳运动:不剧烈;水动力活动,岩浆活动:弱;埋深:不太浅。二油气藏的再形成1. 油气藏再形成的模式: 1 断裂破坏原圈闭,油气沿断裂运移,在浅层圈闭中形成次生油气藏。 2 2. 地壳运动改变了原有圈闭的形态,油气局部向外溢出或全部转移,在新的圈闭中聚集成藏。3. 热变质作用:油藏石油高温裂解导致的油气再分布。碎屑岩储集层、 碳酸盐岩储集层的特点? 1 碎屑岩储集层特点: 碎屑岩储层的孔隙主要为 原生粒间孔隙,其次 为次生溶蚀孔隙 。 2 碳酸盐岩储集层特点 :有原生孔隙,次生孔隙较发育,以溶蚀空隙和裂缝孔隙为主,受岩石成分、结构,地下水的溶解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与 碎屑岩储集层相比, 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空间类型多、次生变化大, 储层空间发育的不均一性或突变性是碳酸盐岩的主要特点 。溢出型油气差异聚集的必备条件 1 区域性长距离运移,储层区域性倾斜,岩相岩性稳定、渗透性好。 2 相关的系列圈闭的溢出点依次增高。 3 油气源充足,且来自储层下倾方向。 4 储层充满水且处于静水压力条件。 5 石油和游离气是一起运移的。凝析气藏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 烃类物系中气体数量必须胜过液体数量,才能为液相反溶于气相创造条件; (2) 地层埋藏较深,地层温度介于烃类物系的临界温度与临界凝结温度之间,地层压力超过该温度所对应的露点压力,这种物系才可能发生显著的逆凝结现象。华夏土地 矿产地质 石油天然气地质 石油地质考试必备1石油地质考试必备1石油地质一、名词解释1. 石油 又称原油)(crude oil):一种存在于地下 岩石 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 矿产 。2. 石油的灰分:石油的元素组成除了碳、氢、氧、氮、硫以外,还含有几十种微量元素,石油中的微量元素就构成了石油的灰分。3. 组分组成: 石油中的化合物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选用不同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石油分成假设干局部,每一局部就是一个组分。4. 石油的比重: 是指一大气压下,20石油与4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用d420表示。5. 石油的荧光性: 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产生延缓时间缺乏10-7秒的发光现象,称为荧光性。6. 天然气: 广义上指岩石圈中存在的一切天然生成的气体。石油 地质 学中 研究 的主要是沉积圈中以烃类为主的天然气。 7 . 气顶气: 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产出的天然气。8. 气藏气: 单独聚集的天然气。可分为干气气藏和湿气气藏。9. 凝析气凝析油: 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由液态烃 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开采出来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较低,按照逆凝结规律而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10. 固态气水合物: 是在冰点附近的特殊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由天然气分子和水分子结合而成的固态结晶化合物。 11. 煤型气:煤系地层中分散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气。12. 煤成气:煤层在煤化过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气。13. 煤层气: 煤层中所含的吸附和游离状态的天然气。14. 油田水: 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15. 油田水矿化度:即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以水加热至105蒸发后所剩残渣重量或离子总量来表示,单位ml/l、g/l或ppm。二、 问答题1. 简述石油的元素组成。 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氢、氧、氮、硫。 碳含量 为:84-87%,平均84.5%;氢含量为:1114%,平均13%;两元素在石油中一般占9599%,平均为97.5%。剩下的硫、氮、氧及微量元素的总含量一般只有14%,其中,氧:0.14.5%,一般小于0.5%;硫:小于1%,平均0.65%;氮:小于0.1%。2. 简述石油中化合物组成的类型及特征。石油中化合物包括烃类化合物非烃化合物及沥青质。烃类化合物: 正构烷烃碳数 有C1C45,大局部正烷烃碳数C35。石油中多数占15.5%体积,轻质石油可达30%以上,而重质石油可小于15%。 其含量主要取决于生成石油的原始有机质的类型和原油的成熟度。异构烷烃以C10为主,且以异戊间二烯烷烃最重要,以植烷、姥鲛烷的研究和 应用 最多。 环烷烃 多为五员环或六员环,其含量与成熟度有关。一般,单、双环占环烷烃的50.5%;三环占环烷烃的20%;四、五环占环烷烃的25%。芳香烃根据其结构可分为单环、多环、稠环三类。在石油的低沸点馏分中,芳香烃含量较少,且多为单环芳香烃。随沸点升高,芳香烃含量亦增多。非烃化合物 , 主要是含硫、氮、氧三种元素的有机化合物,尽管这三种元素的含量只占石油元素组成的2%左右,但与其有关的化合物却占1020%,甚至更多,这些非烃组分主要集中在石油的高沸点馏分中。3. 何谓正构烷烃分布曲线?在油气特征分析中有哪些应用?在石油中,不同碳原子数正烷烃相对含量呈一条连续的分布曲线,称为正烷烃分布曲线。不同类型原油的正烷烃分布特点不同:(1)未成熟的石油,主要含大分子量的正构烷烃;(2)成熟的石油中,主要含中分子量的正构烷烃;(3)降解的石油中,主要含中、小分子量的正构烷烃。根据主峰碳数位置及形态,可将正烷烃分布曲线分为三种根本类型: A 、主峰小于C15,且主峰区较窄,说明低分子正烷烃高于高分子正烷烃,代表高成熟原油;B、主峰大于C25,主峰区较宽,奇数和偶数碳原子烃的分布很有规律,二者的相对含量接近相等,代表未成熟或低成熟的原油;C、主峰区在C15C25之间,主峰区宽,代表成熟原油。正烷烃分布特点与成油原始有机质、成油环境和成熟度有密切关系,因此这些特征已被广泛用于鉴别生油岩和研究石油的成熟度。4. 简述Tissot和Welte 三角图解的石油分类原那么及类型。Tissot 和 Welte 三角图解的石油分类原那么 : 依据石油化合物组成的含量划分,即 以烷烃、环烷烃、芳烃N、S、O化合物作为三角图解的三个端元。以饱和烃含量50%为界把三角图分为两大局部,在饱和烃含量50%的 区域 内,再根据石蜡烃含量50%、40%处建立次一级分类界线,将饱和烃50%区域分为三种根本类型:石蜡型、环烷型和石蜡环烷型。在芳烃N、S、O化合物大于50%的区域内,以石蜡烃含量10%建立分类界线,将石蜡烃含量10%的区域作为芳香-中间型原油,而石蜡烃10%为重质降解原油。在重质降解原油中,以环烷烃含量25%处建立分类界线,将环烷烃含量25%的称芳香-环烷型,而25%的称芳-香沥青型。5. 简述海陆相原油的根本区别。如何鉴别海相原油和陆相原油?海相 陆相以芳香中间型和石蜡环烷型为主,饱和烃占 25 70% ,芳烃占 25 60% 。以石蜡型为主,饱和烃占 60 90% ,芳烃占 10 20% 。含蜡量低含蜡量高含硫量高含硫量低V/Ni1V/Ni-27 碳同位素 13 C 值 11110海水氯化镁型101深层水氯化镁型119. 碳同位素的地质意义。 碳同位素的组成特征可用于鉴别石油和天然气生成的环境和成熟度。(1) 原油中碳同位素的组成特征 :13C 一般为-22-33,平均值为-25-26。 海相原油13C值较高,陆相原油13C值偏低。 随年代变化,微变低。 随组分分子量的增大,急剧增大。(2) 天然气中碳同位素的组成特征 :13C 随天然气成熟度的增大而增大。生物成因气: -60-95,热解成因气: -50-20,以上两种气的混合气: -50-60。天然气成份中:13C113C213C313C4,分子量增加,增大。 一、名词解释储集层:凡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液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层,称为储集层。绝对孔隙度 :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有效孔隙度: 岩样中彼此连通的超毛细管孔隙和毛细管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百分比。绝对渗透率: 单相液体充满岩石孔隙,液体不与岩石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响,测得的渗透率称为绝对渗透率。有效渗透率: 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称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相对渗透率: 对每一相流体局部饱和时的有效渗透率与全部饱和时的绝对渗透率之比值,称为该相流体的相对渗透率。孔隙结构: 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以及相互关系。流体饱和度: 油、气、水在储集岩孔隙中的含量分别占总孔隙体积的百分数称为油、气、水的饱和度。砂岩体:是指在一定的地质时期,某一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岩性和分布特征,并以砂质为主的沉积岩体。盖层:指在储集层的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排替压力: 表示非润湿相开始注入岩样中最大连通喉道的毛细管压力,在曲线压力最小的拐点。二、 问答题1. 试述压汞曲线的原理及 评价 孔隙结构的参数。(1) 原理:由于孔喉细小,当两种或两种以上互不相溶的流体同处于岩石孔隙 系统 中或通过岩石孔隙系统渗流时,必然发生毛细管现象,产生一个指向非润湿相流体内部的毛细管压力Pc。(2) 评价孔隙结构的参数排驱压力Pd:是指压汞实验中汞开始大量注入岩样的压力,表示非润湿相开始注入岩样中最大连通喉道的毛细管压力。排驱压力越小,说明大孔喉越多,孔隙结构越好。孔喉半径集中范围与百分含量:反映了孔喉半径的粗细和分选性,孔喉粗,分选好,其孔隙结构好。毛细管压力曲线上,曲线平坦段位置越低,说明集中的孔喉越粗;平坦段越长,说明孔喉的百分含量越大。饱和度中值压力:非润湿相饱和度为50%时对应的毛细管压力,Pc50%越低,那么孔隙结构好。最小非饱和的孔隙体积百分数Smin%:当注入汞的压力到达仪器的最高压力时,仍没有被汞侵入的孔隙体积百分数。 束缚孔隙含量愈大,储集层渗透性能越差。 2. 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有哪些?影响碎屑岩储集层物性的地质条件因素。简述碎屑岩储集层的主要孔隙类型及影响储油物性的因素。(1) 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 粒间孔隙、特大孔隙、铸模孔隙、组分内孔隙、裂缝。 (2) 影响碎屑岩储集层储集性的因素 影: 沉积作用是影响砂岩储层原生孔隙发育的因素:a. 矿物 成分:矿物的润湿性强和抗风化能力弱,其物性差。b.岩石结构:包括大小、分选、磨圆、排列方式。当分选系数一定时,粒度越大,有效空隙度和渗透率越大;粒度一定时,分选好,孔渗增高立方体排列,孔隙度最大,渗透率最高。C.杂基含量:含量高,多为杂基支撑,孔隙结构差;以泥质、钙泥质胶结的岩石,物性好。成岩后生作用是对砂岩储层原生孔隙的改造及次生孔隙形成的因素:压实作用结果使原生孔隙度降低;胶结作用使物性变差;溶解作用的结果,改善储层物性。3. 碎屑岩储集层的沉积环境储集体类型及主要物性特征 。(1) 冲积扇砂砾岩体, 岩性为砾、砂和泥质组成的混杂堆积,粒度粗,分选差,成份复杂,圆度不好。物性特征:孔隙结构中等,各亚相带的岩性特征有差异,因此其渗透性和储油潜能也有变化。其中以扇中的辫状河道砂砾岩体物性较好,假设邻近油源,可形成油气藏。(2) 河流砂岩体 , 岩性由砾、砂、粉砂和粘土组成,以砂质为主,成分复杂,分选差至中等。包括:边滩砂岩体属称点砂坝:发育于河流中、下游弯曲河道内侧凸岸,为透镜状,由下到上,粒度由粗到细的正粒序。中部储油物性较好,向上、向两侧逐渐变差。河床砂砾岩体属满意滩:沿河道底部沉积。平面呈狭长不规那么条带状,走向一般与海岸线垂直或斜交;剖面上呈透镜状,顶平底凸。物性一般中部好,向顶、向两侧变差。渗透率变化较大。(3) 三角洲砂岩体, 以砂岩为主,岩性偏细。可分三个亚相带,各亚相带主要的砂体有: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岩体,以粉砂岩、砂岩为主,偏细。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细、粉砂,分选好;远砂坝:粉砂、细砂和少量粘土。前三角洲:席状砂,砂质纯,分选好。以前缘带的砂坝砂岩体和前三角洲的席状砂岩体,分选好,粒度适中,为三角洲储集层最发育的相带。(4) 湖泊砂岩体, 平行湖岸成环带状分布滨湖相、浅湖相、深湖相,砂体集中于滨湖区和浅湖区,这两区颗粒受波浪的淘洗,粒度适中,分选、磨圆好,胶结物多为泥质,浅湖区为泥质和钙质混合,相对来讲,浅湖区砂体物性优于滨湖区。(5) 滨海砂岩体 , 超覆和退覆砂岩体:由于海进海退的频繁交替形成。海进砂岩体:下覆三角洲平原或其它海岸沉积物,不利生油。海退砂岩体:下伏海相页岩,是很好的生油岩.滨海砂洲:平行海岸线分布。平面上呈狭长带状,形成较好的生储组合。剖面上呈底平顶拱的透镜状,由下到上粒度变粗。向上物性变好,向海一侧砂岩与页岩分界明显,渗透性好;向陆一侧砂岩渐变为页岩和粘土,富含泥质,渗透性变差。走向谷砂岩体:在海进过程中的海岸上,沿单面山古地形陡崖或断层陡阶走向分布的滨海砂岩体,岩性以中、细砂为主,分选磨圆好,松散,物性好。(6) 浊流砂岩体 , 由根部到前缘,由下部到上部,沉积物由粗变细,分选由差变好,前方和上部是分选较好的砂质沉积,可构成良好的储集层,浊积砂岩体发育在深水泥岩之中,有丰富的油源,构成了油气藏面积不大,但油层厚, 储量 大。(7) 风成砂岩体, 由成份纯、圆度好、分选佳、胶结弱的砂粒组成,无泥质夹层,厚度大,孔隙渗透性好,最有利的碎屑岩储集体。 4. 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有哪些?碳酸盐岩储集层按储集空间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其物性的影响因素是什么?1 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1) 原生孔隙: 粒间孔隙、粒内孔隙包括生物体腔孔隙和鲕内孔隙 、 生物骨架孔隙、生物钻空孔隙、鸟眼孔隙 (2) 次生孔隙: 晶间孔隙、角砾孔隙、溶蚀孔隙包括粒内溶孔或溶模孔、粒间溶孔、晶间溶孔和岩溶溶孔洞、裂缝 构造 裂缝、非构造裂缝、成岩裂缝、风化裂缝、压溶裂缝、裂缝孔隙系统和基块孔隙系统。2)碳酸盐岩储集层按储集空间可分为 :孔隙型储集层包括孔隙-裂缝性、溶蚀型储集层、裂缝型储集层、复合型储集层。3)影响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因素由于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空间多样,尤其是次生改造作用,使得其物性的影响因素及分布规律较为复杂,要视不同的储集层类型而不同。 a. 孔隙型储集层发育的影响因素取决于原来岩石的沉积特征沉积环境,即碎屑岩储集层,其孔隙度、渗透率大小与粒度、分选、磨圆、杂基含量以及造礁生物发育程度。b. 溶蚀型储集层发育的影响因素: 碳酸盐岩溶解度:与成分、结构有关;地下水的溶蚀能力:取决于地下水的 PH 值、 CO2 含量、 SO42 含量、温度、压力。c. 裂缝型储集层发育的影响因素: 岩性控制因素; 构造的控制作用; 地下水的控制作用。 5. 试述碎屑岩储层和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及物性影响因素的区别。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相比,由于其化学性质不稳定,容易遭受剧烈的次生变化,通常经受更为复杂的沉积环境及沉积后的变化。有以下几点区别:1. 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空间的大小、形状变化很大,其原始孔隙度很大而最终孔隙度却较低。因易产生次生变化所决定。 2. 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空间的分布与岩石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变化很大。以粒间孔等原生孔隙为主的碳酸盐岩储层其空间分布受岩石结构控制,而以次生孔隙为主的碳酸盐岩储层其储集空间分布与岩石结构特征无关系或关系不密切。 3. 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空间比碎屑岩储集层多样,且后生作用复杂,构成孔、洞、缝复合的孔隙空间系统。 4. 碳酸盐岩储集层孔隙度与渗透率无明显关系。孔隙大小主要影响孔隙容积。总之,碳酸 盐岩储层的主要特点:储集空间发育具不均一性或突变性,也称各向异性。 6. 简述盖层封闭作用的主要机理。盖层较致密,岩石孔径小,渗透性差;无或少开启裂缝,即使产生裂缝,由于其可朔性较好,也容易弥合成为闭合裂缝;盖层具较高的排替压力;异常压力带也能阻止油气向上逸散而成为盖层。 一、名词解释1. 油气圈闭:适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场所叫闭圈。其中聚集了油气的叫油气藏闭圈。2. 油气藏; 是相当数量的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在一个油气藏内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统一的油、气、水界面,是地壳中最根本的油气聚集单元3. 构造圈闭油气藏:由于地壳运动使储集层顶面发生了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圈闭,称为构造圈闭. 在其中聚集了烃类之后就称为构造油气藏。4. 背斜圈闭油气藏; 由于储集层发生褶皱变形,其上部又为非渗透性岩层所覆盖遮挡,底面或下倾方向被高油气势面或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而形成的圈闭即为背斜圈闭,聚集油气后,成为背斜油气藏。5. 断层圈闭油气藏: 断层圈闭是指沿储集层上倾方向受断层遮挡所形成的圈闭,聚集油气后即成为断层油气藏。6. 裂缝性背斜圈闭: 在背斜构造控制下,致密而脆性的非渗透性岩层,由于各种原因可以出现裂缝特别发育而使孔隙度和渗透性变好的局部地区,周围那么为非渗透性围岩和高油气势面联合封闭形成的油气低势区,称为裂缝性背斜圈闭。聚集了油气之后即形成裂缝性背斜油气藏。 7. 刺穿圈闭: 地下岩体包括软泥、泥膏岩、盐岩及各种侵入岩浆岩侵入沉积岩层,使储集层上方发生变形,其上倾方向被侵入岩体封闭而形成的圈闭称为刺穿圈闭。聚集油气后称为刺穿油气藏。8. 地层圈闭油气藏: 由于储集层的岩性在横向上发生变化或储集层的连续性发生中断形成的圈闭,在其中聚集了烃类之后那么称为地层油气藏。9. 不整合圈闭油气藏:由于 储集层的连续发生中断,由不整合面封闭而形成的圈闭。在其中聚集了烃类之后那么称为不整合油气藏。10. 岩性圈闭油气藏 : 储集层的岩性在横向上发生变化,四周或上倾方向为非渗透性岩层遮挡而形成的圈闭称岩性圈闭。聚集油气之后形成岩性油气藏。 11. 水动力油气藏: 在水动力作用下,储集层中被高油、气势面,非渗透性遮挡单独或联合封闭而形成的油或气的低势区称为水动力圈闭。在其中聚集了烃类之后那么称为水动力油气藏。12. 闭合(高)度: 是指圈闭顶点到溢出点的等势面垂直的最大高度。13. 油气藏高度: 是指油气藏顶到油气水界面的最大高差。 14. 流体势; 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之和。二、问答题1. 简述度量圈闭和油气藏的参数。1评价圈闭的参数包括:闭合面积、闭合高度、储集层的有效厚度和有效孔隙度。闭合度:是指圈闭顶点到溢出点的等势面垂直的最大高度。闭合面积:在静水条件下是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定的封闭区的面积。有效孔隙度:根据实验室、测井 资料 的统计分析求得。储集层有效厚度:按照有效储集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分级的标准,扣除储集层中非渗透性夹层而剩余的厚度。2评价油气藏的参数包括: 油气藏高度、油气柱高度、 含油边界、含油面积、气顶和油环。油气藏高度:是指油气藏顶到油气水界面的最大高差。油气柱高度:是指油气的最高点到最低点的海拨高度。油气水界面与储集层顶、底面的交线称为含油边界。由相应含油边界所圈定的面积称为含油面积。前述油气藏中油、气、水具有气居顶、油居中,水在下的分布特征,气居顶称为气顶。油在气水之间,平面上是环带状分布,称油环。 2. 简述圈闭、油气藏类型划分的依据及主要类型。(1) 圈闭的分类就是以起主导作用的封闭因素为 根底 ,结合储集层的特点而制定的。可将圈闭分为:构造、地层、水动力和复合圈闭四大类。A. 构造圈闭根据其变形或变位及储层的变化特点可分为:a 背斜圈闭和油气藏包括: 褶皱作用形成的背斜圈闭和油气藏、与基底活动有关的背斜圈闭和油气藏、与同生断层有关的逆牵引背斜圈闭和油气藏、与塑性流动物质有关的背斜圈闭和油气藏、与剥蚀作用及压实作用有关的差异压实背斜和油气藏b. 断层圈闭和油气藏;弯曲或交错断层与单斜构造结合组成的圈闭和油气藏。三个或更多断层与单斜或弯曲岩层结合形成的断层或断块圈闭和油气藏。单一断层与褶曲背斜的一局部结合形成的断层圈闭和油气藏。逆和逆掩断层与背斜的一局部结合形成的逆或逆掩断层圈闭和油气藏。c. 裂缝性背斜圈闭和油气藏:可分为碳酸盐岩和其他沉积岩两大类。d. 刺穿圈闭和油气藏:盐栓核遮挡圈闭和油气藏;盐帽沿遮挡圈闭和油气藏;盐帽内透镜状圈闭和油气藏。B. 地层圈闭根据形成机理的不同可进一步分为岩性圈闭、不整合圈闭。a. 岩性圈闭,它包括透镜型岩性圈闭和上倾尖灭型岩性圈闭, 成岩圈闭和 礁型圈闭 。b. 不整合圈闭和油气藏分成:地层超覆圈闭和油气藏、不整合面下不整合圈闭和油气藏、古潜山圈闭和油气藏、基岩油气藏。C. 水动力圈闭主要有三种类型:鼻状构造和构造阶地型水动力圈闭,单斜型水动力圈闭,纯水动力油气藏。 D. 复合圈闭可分为:构造地层复合圈闭和油气藏,构造水动力复合圈闭和油气藏这种类型常见的有背斜水动力和断层水动力复合圈闭,地层水动力复合圈闭和油气藏,构造地层水动力复合圈闭和油气藏。本主题由 kkriven 于 2021-11-9 00:21 合并收藏 分享石油地质考试必备23. 试述背斜油气藏的成因类型及特征。背斜油气藏的油气分布特征: (1) 油气局限于闭合区内; (2) 背斜油气藏中的储油层呈层状展布,尽管绝大多数油层的储集性纵、横向存在较大的变化,但应是相互连通的。 (3) 相互连通的多油层构成统一的块状储集体,常形成巨大油气藏。背斜油气藏的成因分类:(1) 褶皱作用形成的背斜圈闭和油气藏: 主要在侧压力挤压作用下而形成。这类背斜多见于褶皱区,背斜轴向一般与区域构造线平行;两翼倾角较大,不对称,靠近褶皱山一侧较另一侧缓;闭合高度较大,且伴生有断层。 从区域上看这种背斜分布在褶皱区的山前坳陷及山间坳陷,常成排成带出现。(2) 与基底活动有关的背斜圈闭和油气藏: 在地台区由于基底断块上升,使上覆地层隆起而形成同生背斜构造。其特点是:直接覆于基底之上的地层弯曲较显著,有时还可遇到受基底断裂控制的继承性断裂,向上地层弯曲渐趋平缓,而后逐渐消失;两翼地层倾角缓,闭合度小,闭合面积大,此类背斜常成带分布,组成长垣或大隆起。(3) 与同生断层有关的逆牵引背斜圈闭和油气藏: 这种背斜圈闭的特点,都位于同生断层的下降盘,多为小型宽缓不对称的短轴背斜,靠近断层一翼陡,远离断层一翼缓,轴线与断层线近于平行,常沿断层成串分布。背斜高点距断层较近,一般为 0.5 1.5 公里;且高点向深部逐渐偏移,偏移轨迹大体上与断层面平行。背斜的形态、宽度等均受同生断层的控制。断层面弯曲度越大,背斜形态线越趋穹窿状,倾角越缓。 (4) 与塑性流动物质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成人自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