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林徽因别丢掉的阐释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15072660 上传时间:2022-06-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林徽因别丢掉的阐释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对林徽因别丢掉的阐释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对林徽因别丢掉的阐释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 . 冰泉下的急流 情与理的互渗对林徽因别丢掉的阐释国辉摘 要:作为一代新月派才女,林徽因有不少诗歌作品,其中,别丢掉绝对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由于其意向迷离,隐幽和寂寞的情感,其主题意义耐人寻味,论者有不同理解。笔者通过文学阐释学方法进行探究。认为,该诗是一首悼亡诗,因为作者林徽因与倾诉对象徐志摩今世无缘携手,只能相约于来生,并约定了相认的暗号,即“真”和“林徽因”。由于不愿受世俗干扰,写得较为隐晦,可以冰泉下的急流,情与理的互渗进行概括。关键词:林徽因;徐志摩;悼亡诗;别丢掉;阐释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的新月派诗人林徽因,一生有不少诗作。其中,别丢掉也许不算其最出色的作品,但绝对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由于其意向迷离,隐幽和寂寞的情感,其主题意义耐人寻味,论者有不同理解。原诗如下: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 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使人不见,梦似的挂起,你问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造成这种隐幽迷离的原因在于诗行的离合与其判别(不多的标点可作为标示研究方向的一枝火炬),意向的多端与其取舍。笔者认为,可以运用文学阐释学方法,通过对作者、读者,尤其是文本资料的梳理和阐释,开阔视阈,澄清混乱,弄清作者意图,达于圆通。一、读者纷说林徽因的别丢掉写于(民国)21年(1932年),载1936年3月15日大公报文艺副刊,作品完成4年才投递发表,作者有何意图?其间作品是否增删?都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嵇景洋以之为“纪念徐志摩遇难四周年而创作的怀人作品”可能是误读。因林徽因著有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一文,误会可能由此而生。这是一首缅怀和追忆逝情的诗,写出了抒情主人公隐幽而寂寞的情感。甫一发表,就引出不同的纷说和解读。朱自清在新诗杂话解诗新诗杂话解诗是朱自清先生专门讨论新诗的著作,收有15篇诗作和1篇译文。特别开解此诗,认为:“这是一首理想的爱情诗,托为当事人的一造向另一造的说话;说你别丢掉过往的热情,那热情现在虽然渺茫了,可是你仍要保存着那真。总而言之,我还恋着你。”这里未言明情感倾诉对象,只以“一造”“另一造”泛称,是传统解释。嵇景洋的别丢掉读后感认为,表达了“生者对于死者至死不渝的爱意和怀念”,全诗的表达方式是以心理独白为主体构筑意象抒发情感。其分析方向大致正确。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悼亡诗。如,阿蔡的别丢掉新浪博客, :/blog.sina/s/blog_50c7d8290100ccuc.html。认为,“别丢掉竟是一首悼亡诗、怀念诗、抒情诗!”“别丢掉作于1932年夏,但迟至1936年才发表。延迟发表,一是可能因为容不宜在当时发表的关系;二是诗人有感于时光流逝,徐志摩已渐渐被人遗忘,因此有拿出来发表以提醒自己、抚慰亡灵的意思。”可能更近于正解。可以基本确定的是,对此诗的理解,逐渐由两情相悦的泛称指向具体对象,即诗人对曾经的恋人徐志摩的怀念之情。问题在于,为什么她要写得这样含蓄唯美,隐幽迷离?二、作者与其他林徽因(19041955),女,闽侯人,原名林徽音。建筑学家和作家。1919年随父去英国,1921年回国,1923年赴美国留学,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后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1928年回国,参与创办文艺刊物绿,1930年后在东北大学、燕京大学任教。30年代从事诗歌创作,为新月派成员之一,建国后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文学著作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主要作品有:小说九十九度中,散文窗子以外,剧本梅真和他们。观其一生,精彩纷呈,尤以与徐志摩的情感经历引人注目。其个人主要社会关系见图1:图1 林徽因、徐志摩主要社会关系图(一)徐志摩与林微因的恋情提到林徽因,不能不提到徐志摩。二人1921年相遇于英国,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徐志摩热恋品貌超群、才学出众的林徽因,发表了志摩的诗,徐志摩回忆“我的诗情真有些象山洪暴发,不分方向的乱冲,那就是我最早写诗那半年,生命受到了一种伟大力量的感撼,什么半成熟的未成熟的意念都在指顾间散作缤纷的花雨。”徐志摩倾向于“分行的抒写”,也是由林徽因的恋情引发而起的。写于1931年的猛虎集序:“整10年前我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也许照着了什么奇异的月色,从此我的思想就倾向于分行的抒写。”据林徽因悼志摩,徐志摩是一位非常感性、真诚而怀有诗歌信仰之人,出于诗人的天性和对林徽因热烈、执着的爱,林徽因“要求徐志摩先离了婚再来谈他们的情事”,徐志摩便与刚生下第二胎的发妻幼仪进行了开中国先河的协议离婚,足见他对林的真情。“可林徽音不知为什么却悄悄地随父回国去了” 事见徐志摩与他爱过的三位女性。1931年11月19日,为赶赴北平聆听林徽因的一场建筑艺术演讲,徐志摩乘坐邮政飞机失事于。那么,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态度又如何呢?林徽因之父是民国司法总长林长民,有家学渊源;林徽因承受中西文化熏,1916年和1921年两次随父赴英国学习,深受西式教育:多才多艺,善音乐、绘画、建筑、诗歌;个性独立而要强,她在悼志摩一文中谈到徐志摩除诗歌之外,也是兴趣广泛,多才多艺,如喜欢天文,热爱科学,甚至翻译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研究戏剧和绘画,喜欢中西音乐。同样的志趣相投,同样的多才多艺,这是二人发展成为恋人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林徽因的情感与理智林徽因具有现代独立人格与个性,同时又不失传统美德与本质,集才气和美丽于一身。她依从父亲的意愿,断绝了与徐志摩的热恋,1924年与梁思成成婚。但她始终在情感和理智之间摇摆。在纪念徐志摩去世四周年一文,她自:“据我看来:死是悲剧的一章,生则更是一场悲剧的主干!我们这一群剧中的角色自身性格与性格矛盾;理智与情感两不相容;理想与现实当面冲突,侧面或反面激成悲哀。日子一天一天向前转,昨日和昨日堆垒起来混成一片不可避脱的背景,做成我们周遭的墙壁或气氲,那么结实又那么飘缈,使我们每一个人站在每一天的每一个时候里都是那么主要,又是那么渺小无能为!”可见,她是一个很矛盾的人,但确对徐志摩怀有难以割舍的感情。一个明证就是,徐志摩罹难之后,她请丈夫梁思成捡了一块飞机的残骸木板拿回北平,悬于卧室。但林徽因同时又忌惮于世俗的流言,在与徐志摩的关系上对外多有掩饰。悼志摩带有明显的掩饰痕迹,前面部分多称“我们的好朋友”,慢慢才转向“我的朋友”和“我”“他”,甚至特别提与“我们夫妇”以避嫌,理性色彩浓厚。随着四年情感的积淀、酝酿和发酵,写于1935年的纪念徐志摩去世四周年一文的表达风格发生明显变化,纯为两人之间的对语,表达了她对徐志摩之殇的悲痛难忍。王少元徐志摩与他爱过的三位女性概括:“面对徐志摩的意外早殇,三位女性的心态各有不同。林徽音是憾、幼仪是怨、陆小曼是悔”。说得很是到位。也许,经过刻骨铭心的思考,林徽因才真正认识到,徐志摩才是她最爱的人!“你的心情永远是那么洁净;头老抬得那么高;胸中老是那么完整的诚挚;臂上老有那么许多不折不挠的勇气。”“我们这写诗的动机既如前边所说那么简单愚诚。”笔者所见都是扑天盖地的“我”“你”和“我们”。认识到徐志摩的正直、真诚是导致林徽因无法割舍与徐志摩恋情的第二个重要原因。而徐志摩因己而死更是林徽因无法回避又无法面对的困境和折磨,这使其不断反刍与徐志摩的相识、相爱过程,其情感最终倾向徐志摩。三、推论王少元徐志摩与他爱过的三位女性说,“林徽音对徐志摩的感情到底如何,为什么和志摩刚一中矢便折翼而返,绝情于志摩为什么又藕断丝连,频频书信往返?身为大家闺秀、梁府之媳的林徽音一直到死三缄其口,而且徐志摩写给她的大量的书信和诗文,至今下落不明,也不知落入谁手。想来此中定有难言之隐吧。”承前所述,林徽因对于徐志摩始终游走于情感和理智之间,即如1924年与梁思成成婚后,仍与徐密切来往,一同看戏、聚会、就餐。笔者认为,写于徐志摩离世第2年,4年后才发表的别丢掉由于作者的心情变化,应该经过多次修改才定稿。经过情感和理智的交锋,最终情感压倒理智,而又不便明言,只能借新诗曲婉地表达心意。理由如下:(1)1921年,林徽因以16岁韶龄,即使才华横溢,前途无量,也必对才情高绝、见识不凡、倾心于己的男子徐志摩一见钟情。(2)少女之初恋终生难忘,无论林对徐的求婚的拒绝多么坚决,对徐的感情和印象也是刻骨铭心的。(3)1922年3月,徐因其与发妻幼仪离婚,搞得轰轰烈烈,尽人皆知,一方面出于徐浪漫的天性,但也可见徐对林的真情,林却失诺而去,难免生愧疚之念;(4)徐志摩之死与林徽因有莫大关系。他在没有教学任务的情况下乘坐邮政飞机前往北平,只为给林的建筑演讲捧场,却意外撞山而亡。这使林产生强烈的触动,发生根本性的思想变化。(5)当时社会对婚外情的高压,林对徐从未敢有过度的言行。(6)当林对徐情感之无可压抑,梁思成实际处于配角地位。1951年,林徽因离世两月,梁思成便与年轻的助手林洙成婚,恋情起于何时不得而知,但从中可以看出,梁思成对林的失望。林徽因悼志摩:“志摩认真的诗情,绝不含有任何矫伪,他那种痴,那种孩子似的天真实能令人惊讶。”“志摩的最动人的特点,是他那不可信的纯净的天真,对他的理想的愚诚,对艺术欣赏的认真,体会情感的切实,全是难能可贵到极点。”这是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总体评价,由于徐志摩为人真诚,爱得热烈,林徽因不可能不刻骨铭心。四、文本分析可以肯定,正如众多阐释者所言,这应是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作品。而且,从林徽因的诗作来看,其形式多变,或整齐(如莲灯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或曲折变化,如记忆桃花。)这首别丢掉用的是散漫的“分行的抒写”,似有纪念徐志摩的寓义,以示其与徐志摩诗体合一,或为徐志摩作代言,让人重新忆起徐志摩。笔者认为,从全诗的整体视阈出发,别丢掉当分四节解读:(1)“别丢掉”至“轻轻”。(2)“在幽冷的山泉底”至“你仍要保存着那真!”(3)“一样是月明,”至“梦似的挂起”。(4)“你问黑夜要回”至结尾。“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以祈使句突兀而起,排空而来。“别丢掉”的主语是“你”还是“我”?笔者以为,既然倾诉对象徐志摩已然离世,“别丢掉”的主语只能是“我”,乃是自我警示,其提前是“曾丢掉”或“想丢掉”,如前所述林徽因曾抛下徐志摩,与梁思成结合,却始终无法终止与徐志摩的联系。“这”是近指,而“过往”是远指,二者的组合显然是一对矛盾,可见,林对徐的感情自始至终牢牢把握,死死不放。这是过去进行时,但即将走向现在完成时。对此,作者怀有深深的恐惧,因而自我提醒:别丢掉!“一把”“热情”遥指当年疯狂而痴迷的恋情。“现在流水似的,”随着徐志摩的离世,甜蜜的记忆渐行渐远,曾经的恋情共时间同逝“轻轻”指时间流逝之不易觉察。倏忽之间,人世两隔,诗人醒悟过来,生出浓重的悲伤和恐惧之感!此一节,首句是自我喻示的戒语,后三句是原因。第一节 表现作者对曾经有过的恋情之眷恋,对恋情和回忆将逝的恐惧。为何二人“热情”一去不返?原因就在第二节:坟前(悼念)。“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 在松林,”并非回忆二人当年约会的场景,而是点明“黄泉”和“坟墓”,表现阴阳两隔的思念。“山泉底”指“黄泉”,而“松林”为“松柏”,它一向是中国坟墓环境的典型布置,有瞻仰徐志摩之墓 新浪博客, :/blog.sina/s/blog_50a97bcb0100m4cz.html提供的照片为证(图2)。有“黑夜”,有“明月”(下节“一样是月明”可证),加上“幽冷的山泉”,更显得清冷孤寂。其情景近于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明月夜,短枞冈”。图2 徐志摩墓“叹息似的渺茫,”指由于阴阳之隔,连徐志摩之魂魄也渐渐消散,思念变得遥远而渺茫。诚如轼江城子言“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林徽因借现代的“通感”手法表现对徐志摩的思念。但此情无可寄托,未来难以把握,急切之下,由此便生出略显突兀的下一句:“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你仍要保存着那真!”这是作者离别时的呼唤!在悼志摩一文,对于徐志摩的“真”,林徽因曾反复提与。为什么“仍要保存着那真”?盖源于以下几点:(1)“真”是徐志摩的名片和标志;(2)“真”是作者爱上徐志摩的重要原因之一;(3)作者无法在今生与徐志摩白头偕老,甚至无法同生于世。而又无法续续接曾经的情缘,便唯有相约于来生,而“真”正是作者在来生借以与徐志摩相认的重要凭证。“你仍要保存着那真!”表达出“你等着我”“我不变,你也不能变”的来世情怀,是作者对爱情的誓语。第二节既然不能携手于今世,那就相约于来生。承接第二节,第三节倾诉离情别绪。“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一样”让人追溯“曾经”的月明之夜,特别强调“今晚”是月明之夜。徐志摩墓第二次迁址时,才女凌叔华题写碑文“冷月照诗魂”,表达了同样的心念。笔者猜测,在某个“月明”之夜,二人曾经依依惜别,离别后又隔山相望,企望却又担心着下一次的重逢,“灯火”给人“温暖”的感觉,但“隔山灯火”只带来“繁华消尽”的惆怅。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一言道尽其中滋味。但这一次却是永远的诀别!“隔”着的不仅是“山”,还是“一个在墓中,一个在墓外”的生死之隔。作为生者的林徽因无奈远离,今生今世无望再见,呈现出钱锺书先生所言“距离惆怅”的“农山心境” 钱锺书管锥篇,与之不同的是,此次的“隔”,不仅是空间之隔,也在心理之隔!“满天的星,/只使人不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死灯灭,有成就的人,终会化成天上的“星星”。作为著名的诗人,徐志摩当然也在其中。“满天的星”说明众生之芸芸,而“只使人不见”意谓“徐志摩”的星座隐于众星之间,不知如何才能发现!“挂起”可解为“悬挂”和“牵挂”,为语义双关,既言徐志摩之魂挂在天边,遥不可与,也说明唯有梦中虚幻的相见,才能聊解相思之苦。第三节表现与徐志摩的诀别和对他的牵挂和无奈之感。第三节是过渡,第四节继续倾诉衷肠。“你问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有两种句读法。(1)你问黑夜要回/那一句话(2)你问黑夜要回那(哪)一句话。前者指徐志摩魂归天界后,作者对他的好语相慰,信誓旦旦。第二种是徐志摩主动相约。“那一句话”并未明言,只有当事人心中清楚,这是二人共同的秘密。也许是徐志摩你去中的“我爱你!” 1931年7月7日,徐志摩在送别了林徽因之后,曾写诗你去,连同一封信寄给林,要“请教女诗人”,其中有诗句:“你去,我也走,我们在此分手;/更何况永远照彻我的心底,/有那颗不夜的明珠,我爱你!”。也许就是本诗的“别丢掉”!无论如何,言犹在耳,斯人已杳!今生无缘,来生再续。“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也是语义双关:(1)“山谷”隐指徐志摩飞机失事的山谷;说明循着回音(指徐志摩巨大的文学影响力),作者永远寄挂着他。(2)“山谷”隐喻“林”,“回音”谐音“徽音”,意指,如有来生,请记住寻找“林徽音”,意谓着:我在等到你!第四节既然难以相识于来生,那么让我们约定来生相会的暗号“林徽因”!全诗四节可以用四句话串连成一体:“别丢掉”“你仍要保存着那真”“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表达了“我害怕遗忘你”“你等着我”“我牵挂你”“我等着你”的相思之情,其中,“别丢掉”和“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分别是爱情的戒语和誓言,而“你仍要保存着那真”和“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则是双方相约来生,借以相认的暗号:徐志摩的暗号是“真”,林徽因的暗号是她的名字。全诗浑然一体,通过今生、来世的穿插,形成一个完整的情感气场,比之前人所有的“悼亡诗”都更加凄绝和深情相约来生之举实在前无古人,撼人心魄!从诗歌表现上看,诗人借助诗行“分行抒写”的多种组合,借用了“通感”“双关”“比喻”“象征”等手法,展现了高超的诗歌艺术,也呈现复杂的多义的组合。不同的读者在其个人视阈之下不断解谜,但诗人的本意是根本不需要读者明了,因为这是她和徐志摩两人之间的对语。诗歌外表的舒缓与里的紧,复杂的时空结构与多变的心理层次,仿佛冰泉下的掩盖的急流,充满情感和理智的互渗,情中蓄理,理中含情,喻示着林徽因对斯人已逝情难续,相约来生得永年的心愿。只恐旁人闲言碎语,故有意写成较为隐晦的分行诗歌。五、结语“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林徽因去世后,金岳霖、邓以蜇题写的挽联高度赞扬林徽因永恒的诗歌魅力和在中国新诗中的地位。现代十八家诗序称“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一些从英美留学归来的新诗人提出了新诗应该讲究格律和音节的主。他们输入了大量外国诗体,创作中注重情感、想象、节奏和韵律的作用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唯美主义风格,为丰富和发展中国新诗的形式和技巧”。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林徽音。别丢掉是一首悼亡诗,表现的是林徽因对徐志摩情感的由暧昧到明朗,由理性到感性,由局部印象到总体把握的变化。她明白了徐志摩对一己之深情,对无法回馈感到遗憾、悔恨和痛苦,因而寄情于来生。在艺术形式上,通过隐晦的意象表达对往日恋情的珍重,对来生的预约,展示了高超的诗歌艺术!参考文献:1 岳洪治. 现代十八家诗M. :中国文联,1991.2 匡汉. 诗学心裁M. :人民,1995.3 安纳杰弗森,戴维罗比.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概述与比较M. :人民, 1985.4 王少元. 徐志摩与他爱过的三位女性:94-102/老照片:第二辑M. : 画报: 1998.5林徽因. 悼志摩6林徽因. 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7 朱自清.新诗杂话解诗8 嵇景洋.别丢掉读后感9 诗词库. 林徽因诗集EB/OL. shiciku/xiandai/linhuiyin/论文评语论文成绩: 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9 /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