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经济发展与农业的功能地位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4563944 上传时间:2022-06-29 格式:PPTX 页数:39 大小:516.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讲经济发展与农业的功能地位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第1讲经济发展与农业的功能地位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第1讲经济发展与农业的功能地位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王钊王钊 博士博士 教授教授 博导博导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中国中国重庆重庆北碚北碚,400715 400715 Tel: 023-68251299 / 68250198Tel: 023-68251299 / 68250198 Email: Email: 12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1.1.概念概念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指社会财富的增长、生产的增长:指社会财富的增长、生产的增长或产出(或产出(OUTPUTOUTPUT)的增长,用统计术语来说,)的增长,用统计术语来说,经济增长是指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或社会经济增长是指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或社会总产值的增长,或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或总产值的增长,或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或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或国民收入的增长。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或国民收入的增长。 衡量经济增长的通用尺度是国民生产总值衡量经济增长的通用尺度是国民生产总值(GNP)(GNP)的增长率。的增长率。经济发展:因经济增长而发生的社会经济的经济发展:因经济增长而发生的社会经济的一系列一系列变化变化。 3投入产出结构、生活水平和分配状况、教育卫生,自然环境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在经济发展一书中认为经济发展的一般定义包括:物质福利的改善,尤其对贫困线以下的人而言;根除民众的贫困和与此关联的文盲、疾病及过早死亡;改变投入与产出的结构,包括把生产的基础结构从农业转向工业;实现适龄劳动人口的生产性就业,而不是只由少数具有特权者来组织经济活动;相应地使具备广泛基础的利益集团更多地参与决策,以增进公众福利。经济学家们还设计了许多衡量经济发展的尺度:如人均收入、文盲率、平均寿命、人均每天蛋白质消耗量、医生在千人中占有比例,以及人均能源消耗量等。丰富了经济发展的内涵。4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经济增长内涵较窄,经济发展内涵较宽。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动因和手段,发展是增长的结果和目的。 经济增长是一个数量概念,经济发展既是数量概念又是质量概念。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不一定同步。 5A生产增长但是虚耗B. 增长仅仅是局部的增长C. 增长虽快但分配不公D增长虽快但产业结构不合理E无视客观经济规律的增长1)资本(capital)西方发展经济学家认为,从事生产,需要自然条件、劳动和资本。这里所谓资本,是指以机器、设备为主的物质资本(physical capital)。从广义来看,资本是推动其他要素投入生产的基础要素资本匮乏是阻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子在许多发展经济学家的心目中,资本因素是决定或阻碍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这种看法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最为流行。6人力资源是人类可用于生产产品或提供各种服务的活力、技能和知识。由于这些技能和知识以人为载体,体现为人身上的一种生产能力,所以是表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因此,人力资源通常看成是能够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者的总称。相关范畴有:人口、人才、天才和劳动力资源等。图示如下:7图示图示8人口资源劳动力资源人力资源人才资源天 才 资源人力资源要素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英国经济学家哈比森:人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资本和自然资源是被动的生产要素;人力资源是积累资本,开发自然资源,建立社会、经济和政治组织并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主动力量。可见,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发展人民的技能和知识,就不能发展任何别的东西。传统理论认为,人口增长是自己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但是发展中国家经常面临人口增长过快和人口数量过多,以及存在失业和就业不足的问题。控制人口增长数量和提高人口增长质量是重要课题93)3)技术进步技术进步(1)技术进步的概念狭义上的技术进步主要是指生产工艺、中间投入品以及制造技能等方而的革新和改进。具体表现为对旧设备的改造和采用新设备改进旧工艺,采用新工艺使用新的原材料和能源对原有产品进行改进研究开发新产品提高工人的劳动技能等。广义上的技术进步是指技术所涵盖的各种形式知识的积累与改进。在开放经济中,技术进步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技术创新、技术扩散、技术转移与引进。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工业化的赶超就是技术的赶超。 10经济学中所指的技术进步并不是指技术本身的变化与发展而是指一定量的投入能生产更多的产出或者一定量的产出只需要更少的投入。技术进步表现为生产函数的变动。现代经济理论对技术进步概念的理解要宽泛得多,倾向于把所有导致产量增加或成本减少的经济活动都归纳为技术进步。 一些人甚至认为凡是影响生产函数,不能用资本和劳动投入要素来解释的任何其他要素均属于技术进步的范畴。显然,把一些非技术性因素如制度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都包含在其中了。我们理解的技术进步主要是指由知识和技术因素而引起的生产函数的变动。或者用图形表示,技术进步引起成本曲线内移 :11.12(2)技术进步的动因 技术进步的动因分为两类:一类称为自发的技术进步,是指人类出于对自然规律的探索精神得到的技术成果;另一类称为诱致的技术进步,是指为追逐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技术发明。引致的技术进步与两种因素有关:首先是需求因素,其次是供给因素: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动及其中间投入原料价格的变动,是引致技术进步的重要推动力要素价格上升迫使通过发展技术来节省投入13(3)技术进步的类型根据技术进步对资本和劳动等投入要素的影响程度的不同,技术进步可分为三类。这三种技术进步类型通常是按照要素比例标准来划分。如图:如果成本线从内移至、和,则分别表示了如下三种技术进步类型: 劳动节约型或资本使用型()资本节约型或劳动使用型()中性型()14.15资本 劳动 16(4)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促进经济总量增长和质量提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创新;带动经济、社会、文化、组织等一系列结构的变革。图示:17(一)农业的概念 农业是人类依靠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机能和自然力,通过有目的的劳动影响动植物的生理机制,以获得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和为人类创造良好生活环境的生产部门。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农业的概念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又有所不同。从古代直到今天社会分工仍不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农村的非农生产活动通常作为农业的副业,包括在农业的概念之中。农业概念有狭义的和广义的之分。狭义的农业,又称为“小农业”,仅指植物栽培中的农作物种植;广义的农业,又称为“大农业”,包括农、林、牧、渔和农村工副业等生产部门。 18在现代农业中,农业已逐渐演化为一个产业体系。农业生产的分工日益精细,从横向看,谷物业、水果业、养猪业等逐步发展成为生产经营特点不同的生产部门;从纵向看,又演化为产前部门(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产中部门(动植物生产)与产后部门(农产品加工、销售等)。此时,狭义的农业专指动植物的产中部门,而广义的农业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在内的农业产业系统。农村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不再包括在农业概念之中,称为农村的非农产业,并且其在农村经济中的份额存在超过农业份额的趋势。此时,农业经济与农村经济的概念在内涵上已有了重大区别。19(二)农业的产业特征 (1)农业的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互交织 在今天看来,尽管科技的力量对传统农业的生产和组织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工业文明和现代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工具不断改善,劳动者技能日益提高,农业的经济再生产过程的主导作用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农业似乎进入了技术主导的时代,需要人们去重新认识农业。但从本质规定性上看,农业仍然主要是通过植物栽培、动物饲养来取得社会所需产品的,而这一过程总是要和动植物生长发育的自然再生产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至少现有的技术水平还没有可能绝对地把这两个过程分割开来。自然力仍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农业是典型的具有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风险夹击的高风险产业。20(2)农业的劳动时间与生产时间不一致 受自然规律制约,农作物的生产过程只是农业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农业的劳动时间只是生产时间的一部分,由此形成了农业的两个显著特点:农业生产周期长,通常以“年”为度量单位,因而它的资金周转速度慢。农业具有显著的季节性,人力、物力利用不均衡,在农忙时,劳动力、农机具等生产资料十分紧张,出现需求的高峰;在农闲时,出现需求的低谷,人力、物力等得不到充分利用,这就给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复杂性。 21(3)农产品收入需求弹性小 农产品需求扩张受到人的生理条件的限制,超过人体生理需求的那部分农产品,人们对其效用的评价趋近于零或为负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偏好越来越偏离农产品或农业。也就是说,随着生产的增长而增加的收入,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增加,但是其增加比例远较其他商品的消费增加比例小。22(4)农业具有空间扩散性和产权保护的独特要求 农业生产要在广阔的田野上作业,高度分散,可叫做是没有围墙的工厂,所以其产权保护费用高而外部性流失大,使农业具有准公益性部门的性质。同时,由于空间扩散性使得对集体行动中个人劳动质量和努力程度的计量具有难度大、费用高的特点,在监督不力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免费搭车”现象,即劳动者个人不愿付出代价而要求分享群体劳动的收益,通过偷懒、磨洋工等减少劳动投入的方式来获得闲暇收益。其结果是降低了集体行动的效率,导致所谓的X无效率。 23(5)土地是农业中特殊的生产资料马克思说:“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像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是农业生产利用各种自然力的基础,农业生产分布在广阔的土地上,而土地又具有自身的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从而产生一系列与工业不同的经济问题。如土地本身不可移动,形成了经营土地的垄断性;由于各地土地资源以及其它自然资源禀赋存在巨大的差别,农业生产具有突出的区域性特征。 24(三)农业的功能与地位(三)农业的功能与地位 1.1.农业的功能农业的功能农业具有多功能性,其经济功农业具有多功能性,其经济功能反映了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反映了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1) 产品贡献是指农业部门所生产的粮食及其他农产品对增加国民生产总值所产生的作用。农业是构成国民生产总值的重要部分,农业生产的增加就是国民生产总值增加,这可以称为农业对国民经济的静态贡献。农业部门生产的食品、油料等,满足和丰富了人们生活的消费需求;丰富的农产品也为加工业提供重要的原料来源。超越农业劳动者个人消费需求的农产品剩余的扩大,是社会分工分业的重要前提或物质基础。25(2)要素贡献除农产品作为加工业的原料来源所提供的要素贡献之外,农业部门的生产要素也伴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需要而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推动非农产业部门的发展。首先,农业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劳动力。其次,农业发展为非农产业部门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资本要素。在工业化初期,工业部门比重很小,工业是一个弱小产业,农业通常成为工业化资本积累的一个重要来源。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资本贡献的基本方式,一是赋税(至少历史上),二是储蓄,三是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四是农民直接的非农产业投资活动。 再次,农业部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土地要素贡献。但是,强调农业对国民经济所做的要素贡献,必须以不影响农业自身发展为前提。 26(3)市场贡献 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市场贡献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农民作为买者,对工业品的消费扩大了工业品的市场,市场的扩大又会刺激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扩张。另一方面,农民还是卖者,农民作为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参与市场活动,提高了农业自身的市场化程度,不仅会使农产品的市场流通量随之增加,农产品的交易活动会日益活跃,而且可以促进农村运销业的兴起,促进农产品市场体系日臻完善,也会促进农村金融、服务以及要素市场等发展,推动的农村市场体系的发育完善。27(4)外汇贡献所谓外汇贡献,是指通过出口农产品,农业为国民经济建设赚取外汇。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工业基础薄弱,科学技术落后,非农业产品不具备国际竞争能力,难以出口创汇,而工业发展又需要用外汇从国外进口先进的技术设备及一些原材料。因此,具有相对优势的农业部门在出口创汇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282.农业的地位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强的基础。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农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农业的基础性作用更为显著。其主要表现在:(1)农业是人类的生存之本农业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衣食之源,满足了人类的第一需要。虽然工业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消费品,但至少目前还不能取代农业生产食物的功能。科学技术的发展或许可以制造出食物,但对当代人来说,那只是一个遥远的梦。由此也可以说,农业产业对人类是第一位的,没有农业就不可能有人类的繁衍和进步。29(2)农业是社会分工和非农产业发展的基础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看,农业剩余是社会分工的基础,农业没有产品和剩余劳动力,就不可能产生社会分工。农业是非农产业产生和发展的母体性产业,没有农业的孕育和滋养,非农产业特别是轻工业就不可能健康发展。一般地说,农业的发展水平、速度和规模,决定着国民经济多数非农部门的发展水平、速度和规模。 30(3)农业是蓄纳劳动力和稳定社会的重要部门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大多数或绝大多数人口都是从事农业生产,农业为这些人口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和收入来源;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迈向工业化并加速推进城镇化的时期,尽管农村劳动力向工业制造业转移抑或向城镇集聚集中的趋势逐渐增强,但通过农业深度开发仍然能够吸收大量劳动力实现就业。这对于城镇化的有序推进,维持社会稳定等具有重要的作用。31(4)农业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农业可持续发展将为人类发展提供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从现代农业和未来农业的观点来看,农业将向生态农业、园林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等方向发展,未来农业不仅是一个提供食物、原料和就业机会的基础产业,而且将为人类旅游、度假和业余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随着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将会相对下降,但是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这一根本地位不会改变。32(四)农业的进步与发展 发展中国家未经改造的农业是传统农业。传统农业是落后的、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农业,不能有效改造传统农业,使传统农业变为现代农业,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农业的进步和发展主要就表现为引进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 33(1)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及增长源泉什么是传统农业?舒尔茨说“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可称为传统农业。”美国农业发展经济学家史蒂文斯和杰巴拉指出:“传统农业可以定义为这样一种农业,使用的技术是通过那些缺乏科学技术知识的农民对自然界的敏锐观察而发展起来的建立在本地区农业的多年经验观察基础上的农业技术是一种农业艺术,它通过口授和示范从一代传到下一代。”34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传统农业的根本特征是技术长期不变。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风险最小化的经营目标;贫困的复制和延续。 但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对传统农业的一种认识很有意思,它认为传统农业是“贫穷但有效率”。35舒尔茨指出:有一种观点认为:传统农业之所以贫穷,是因为传统农业中的农民缺乏经济头脑和管理知识,对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很低;如果派专家去农村帮助和指导他们建立有效率的组织和重新配置现有的生产要素,其效率会有大大提高。但是,舒尔茨等人的大量研究表明,其是实农民的要素配置效率并不低。他指出:“依靠对传统农业中的农民使用的生产要素进行重新配置,农业生产不会有明显的增加,一个外来的专家,无论如何精于农场管理,也绝不会找到(传统农民)要素配置的重大无效率。”舒而茨这个反传统的假说,得到了事实的证明和后人的赞同。传统农业尽管生产率水平低下,但是其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传统农业在农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相当完整的生产体系。这套体系几乎接近于最优。通过重新配置现有的生产要素是不会明显增加农业生产的。36传统农业技术停滞的原因:缺乏适宜的替代技术:传统农民对可以取得的适宜技术缺乏了解新技术采用有较大风险农民不愿意引进行技术农民贫困无力引进和使用新技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条件(如物资短缺等)限制了采用新技术的物资供给使新技术难以被农民采用农业经营体制不合理(如小块土地经营)。传统农业增长的主要源泉: 主要靠外延式的增长:土地扩张和劳动力数量的增长37()现代农业的特征与增长源泉 现代农业的特征可高度概括为:技术不断进步基础上的生产率增长。反映为三种形式:一是总要素生产率(农业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二是劳动生产率增长;三是土地生产率增长。 现代农业增长的源泉显然要比传统农业广泛得多,集中起来讲,可以概括说包括:技术进步、资本投入、教育发展以及制度创新等因素,而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是现代农业中与发展的无尽源泉。 38()农业的技术进步农业技术进步的方向 农业投入要素的稀缺程度决定了农业技术进步方向,由此决定两种农业技术进步类型:劳动集约型和土地集约型。农业技术进步方式“诱导的技术与制度创新”理论认为,农业技术变革主要是市场力量诱导的。其作用机制:要素供给的相对稀缺导致要素价格的变化,要素价格的变化进而引导技术的变化,以实现丰富而价廉的要素对稀缺而价高的要素的替代。技术与制度创新不可分离3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销售管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