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一汇总.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13807885 上传时间:2022-06-27 格式:DOC 页数:89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必修一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地理必修一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地理必修一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亲,该文档总共8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地理必修一汇总.地表形态的塑造 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行星地球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层次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如何判断是否天体:天体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其个体必须独立存在于宇宙空间,不能从属于任何天体。(宇宙中的东西)自然天体: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行星际物质,星团、星云、星际物质。通过射电探测手段和空间探测手段所发现的红外源 、紫外源 、射电源、X射线源和射线源。人造天体:人类发射并在太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守宙火箭、空间实验室、月球探测器、行星探测器、行星际探测器。注意:陨星(陨石和陨铁)不是天体,因为已经陨落到地面了。飞机、高山上落下的石头等没有越过地球大气圈不是天体。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3、八大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星);巨行星(木、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海王星)4、八大行星共同的运动特征是:近圆性、共面性、同向性5、为什么说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无论从体积还是质量看,地球既不是最大也不是最小,与其他行星的运动特征也相似,所以说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6、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P6):安全宇宙环境,适宜的温度、大气、水等条件(具体分析如下表)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外部条件太阳光照稳定太阳正处壮年期,状态稳定。运行轨道安全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自身条件有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气体形成大气层,并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以氮和氧为主的大气有液态的水地球内部的水随物质运动带到地表,形成原始海洋。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2、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是:太阳内部的核聚变,以电磁波的形式放射能量。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太阳辐射能的多少受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云)、日照时间、太阳高度角(纬度位置)等因素影响。地势越高,空气越稀薄,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的越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能量就多。所以在我国青藏高原的太阳辐射能是最多的,而四川的成都平原是最少的)3、太阳对地球有何影响?(是地球主要能量的来源) 提供光热资源;维持地表温度,促进生物活动,大气,水运动的主要的动力;为人类提供生活和生产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太阳能4、太阳外部结构从里向外:光球、色球、日冕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标志)和耀斑(最激烈)。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黑子)和色球(耀斑),其活动周期为 11 年,它们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5、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影响电离层,从而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影响;影响磁场,产生“磁暴”;影响两极高空大气,产生极光;可能引起自然灾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1、自转与公转比较项目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示意图旋转中心地轴太阳轨道近似于正圆的椭圆形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周期(1)自转3600,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2)昼夜更替周期为24小时(太阳日)(1)恒星年,公转3600,365天6时9分10秒。(2)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速度(1)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为150/小时。(2)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3)60度的线速度约为赤道的一半无论角速度还是线速度,都是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意义1、 昼夜交替;2.时差,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1、 昼夜长短变化;2、正午太阳高度变化3、四季更替;4、五带形成2、黄赤交角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面 地球公转的平面叫黄道面。 黄赤交角为2326度。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为6634 度,与黄赤交角的度数之和为90度 3、太阳直射点: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由黄赤交角决定其移动的范围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所以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直射。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1.32 地球自转的意义1、地球自转主要意义?昼夜交替,时差,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2、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不发光,不透明;地球自转。3、晨昏线(1)什么是晨昏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2)如何判断晨昏线?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白天转到黑夜为昏线,反之为晨线。(3)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为0度(4)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18点。4、昼弧和夜弧用来判断昼夜长短情况5、地方时计算(1)东加西 减 ,东早西晚 (东西表示方位不表示东西纬度)(2)经度每相差1度,时间相差 4分钟 ,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差1小时 (3)同一经线地方时相同。6、区时(1)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2)区时:每个时区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区时。相邻时区相差 1小时。(3)计算东加西减,每个时区1小时时区的计算:时区号数=经度15=商(“商”四舍五入)中央经线计算 时区数157、日界线(1)0时和180(2)0时为新一天的开始,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180)加一天, 反之减一天。(东加西减-此处东、西分别表示东十二区与西十二区)8、特殊计时法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东经120度的地方时;国际标准时间:0时区的区时,即0度经线的地方时;美国东部时间为西5区,中部时间为西6区,山地时间为西7区,西部时间为西8区,夏威夷时间为西10区,阿拉斯加时间为西10区.9、地转偏向力规律: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不偏,地转偏向力最小 图中的 表示偏转后的运动方向 1.33 地球公转的意义1、地球公转有何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2、昼夜长短变化有何规律?自春分至秋分,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南极圈以南出现极夜。秋分至次年春分,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南极圈以南出现极昼春分、秋分昼夜平分。注意:直射哪一半球,该半球昼长夜短 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某一半球昼长、夜长的变化与昼夜长短情况(如下图)用极昼或极夜判断节气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自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夏至日则自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最小值计算公式:H90当地纬度 直射点的纬度4、四季天文四季的划分依据: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季节变化,气候划分: 3、4、5月为春季、 6、7、8 月为夏季、 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常考点:1、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每1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常考点2: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常考点3: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l 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即地震波。特性:纵波:速度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上下颠簸横波:能量大,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左右摇动l 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而某些地区一定深度处,地震波有明显的突变,这种波速发生突变处的层面叫不连续面。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l 地壳: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部分,由岩石组成。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 33KMl 地幔: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和地震的发源地。l 岩石圈:软流层以上部分,物质由岩石组成。包含地壳。l 地核:外核部分呈液态(因为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为固态。二、地球的外部圈层:l 大气圈:气体和悬浮物l 水圈: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循环运动l 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第二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1.对流层的特点: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大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包含臭氧层。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短波)(12h max)-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13h max)-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长波)(14h max)-大气保温。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选择性 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 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在飞机上看到蓝色天空)、反射(无选择性 云层)。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阴天的昼夜温差小,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7.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8.气温的水平分布: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海陆分布:夏季 陆地海洋,冬季 海洋陆地;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9.气温年较差: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10.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岸风)干(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11.水平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12.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叫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13、风向:(1)风向风来的方向;(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若是曲线垂直于切线;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转;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14.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三力的共同影响,风向斜交于等压线。15.三种局地热力环流:白天(郊区城市、海风、谷风) 夜晚(城市郊区、陆风、山风)16.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同一高度(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气压低、气温高;不同高度越往高,气压越低;近地面气压的高低与高空相反。17.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平运动并相遇)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暴雨)雪、降温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18.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夏季的暴雨、冬半年我国的寒潮(初春、秋末对农业的影响最大)。19.北半球锋面气旋:气旋中心一定是低压,锋面只会发育在低压槽内,左侧槽部发育冷锋,右侧槽部发育暖锋。北部为冷气团,南部为暖气团控制。20.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气旋(低气压)垂直上升,北半球近地面逆时针辐合,天气阴雨 台风。反气旋(高气压)垂直下沉,北半球近地面顺时针辐散,天气晴朗 伏旱(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区 7月中旬到8月中旬)。 22. 气压中心名称: 2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海陆热力性质差异7月副热带高气压被大陆的热低压切断大陆印度低压(亚洲低压)、北美低压海洋夏威夷高压(北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北大西洋)1月副极地低气压被大陆的冷高压切断大陆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北美高压海洋阿留申低压(北太平洋)、冰岛低压(北大西洋)25.东亚、南亚季风环流:东亚季风南亚季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候类型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季风夏季风冬季风夏季风冬季风源地副热带太平洋西伯利亚-蒙古印度洋赤道附近海域西伯利亚-蒙古风向东南西北西南东北性质温暖湿润寒冷干燥温暖湿润低温干燥强弱冬季风强于夏季风夏季风强于冬季风影响范围我国东部、朝日我国大部分、朝日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26.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雨带的移动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准静止锋);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进入“伏旱”(反气旋);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华南再一次经历短暂的雨期。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旱涝灾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27. 气候形成因子:1、 纬度位置:太阳辐射、气压带、风带2、 大气环流:季风3、 下垫面条件:地形、植被、地势4、 洋流:冷暖流5、 人类活动28.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判断南、北半球:根据气温曲线图判断该地所处的半球位置(南半球或北半球)。以“温”定“带”:根据年内月均气温最低值或最高值,确定热量带。借“水”定“型”:根据降水的季节分配和年降水量大小确定具体气候类型。具体判断指标如下:(设Tc为最冷月均温,Tr为最热月均温,R为年降水量)判断依据结论原因分析判断南北半球位置最热月在7月左右北半球北半球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热月在1月左右南半球南半球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1月判断所属热量 带TcTc15热带热带雨林、热带季风、热带草原、热带沙漠等气候类型0Tc15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Tc0温带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TrTr 2000mm)、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夏雨型热带草原气候,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冬雨型地中海气候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终年高温,分为干湿两季 热带沙漠气候: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分为雨旱两季 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高温,冬季严寒,常年干旱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 寒带气候:终年寒冷干燥终年温和多雨,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高原山地气候分布地区:高原、山地气候和植被特点:气候和植被垂直分布。29.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7月,最低气温1月,年降水量少,且各月不平均;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8月、最冷月2月,年降水量多,且各月较为平均。全球主要气候类型:气温带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分布规律分布地区形成原因热 带:(南北纬30之间,T最冷月15)1、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南、北纬10之间非洲刚果河流域、亚洲印度尼西亚等地、南美亚马孙河流域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盛行上升气流。2、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干湿季明显交替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非洲中、南部、澳大利亚北部和东部、南美巴西等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3、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等地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即受夏季风和冬季风交替控制4、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南、北回归线30 大陆内部和西岸非洲北部地区、亚洲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大沙漠区受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交替控制亚热带南北纬3040间T最冷月0)1、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南、北纬25至35间的大陆东岸我国秦岭以南、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即受夏季风和冬季风交替控制2、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地中海沿岸,南、北美洲大陆西岸,非洲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西南等地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下,受热带大陆气团影响,干旱炎热;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多气旋活动,暖湿多雨温带(南北纬4060之间T最冷月0)1、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南、北纬3555之间的大陆东岸我国华北、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半岛和日本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即受夏季风和冬季风交替控制2、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内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全年受大陆气团控制3、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温夏凉,四季湿润,冬雨较多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及岛屿西欧、北美大陆和南美大陆西海岸狭长地带、新西兰全年受盛行西风控制北 纬60附近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严寒,暖季短促,降水少且集中夏季南、北纬5070之间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寒带(北纬6090T最热月151、苔原气候全年严寒,降水少分布在极地附近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地处高纬,太阳高度较小、受极地气团和冰原气团控制2、冰原气候全年酷寒分布在极地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内陆地区纬度高,太阳高度极小,受极地气团和冰原气团控制高 山气 候垂直变化明显分布中、低纬度的高大山地和高原青藏高原、南美安第斯山等地地势高,地势起伏大地表形态的塑造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地质作用能量来源主要表现相互关系内力作用地球内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共同作用,同时进行;一般情况下,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外力作用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一、岩石分三大类: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花岗岩(一般都埋藏在比较深的地下)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砂岩、页岩和石灰岩(多数分布在地球表面)变质岩(变质作用)石英岩、大理岩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地壳物质循环: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二、地质作用内、外力作用比较表:分类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内力作用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在空间是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外力作用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作用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使地表趋于平坦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三、 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3板块运动与地形地貌板块移动对地球面貌的影响举例边界类型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生长边界(海岭、断层)相撞陆块与陆块形成巨大山脉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消亡边界(地缝合线)陆块与洋块海沟;岛弧、海岸山脉亚洲东部岛弧、马里亚纳海沟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6.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两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中;地质灾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提高人民防患意识。 四、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1、褶皱: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发生弯曲变形(1)分类:a、背斜:岩层一般向上弯曲,常成为山岭b、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常成为山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2)基本形态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基本形态岩层弯曲岩层新老关系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背斜向上拱起核部老,两翼新背斜山;背斜谷向斜向下弯曲核部新,两翼老向斜谷;2 常见地质构造断层(1)概念: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程度,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相对移动(2)构造地貌 大断层-断裂或位移。裂谷东非大裂谷;陡崖-华山北坡大断崖 上升岩块-块状山地或高地。我国的泰山、庐山、华山 下沉岩块-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断层线-沟谷或河流。 3地质构造规律的实践意义(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以在向斜槽部打(自流水盆地)(2)利用背斜找油。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3)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如,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容易被侵蚀,背斜顶部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掉了。(4)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容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地下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成“水道”;岩层间缺少相互支撑,不稳定,不安全。4、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五、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1.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影响因素形式具体影响因素破坏作用风化作用温度、水、生物等侵蚀作用风、流水、冰川、海浪等搬运作用风、流水、冰川等建设作用沉积作用流速降低、风力减小、冰川融化固结作用压力等2流水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作用过程对地貌的影响侵蚀(溶 蚀)坡面流水使坡面破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沟谷与河谷流水使沟谷与河谷加宽加深瀑布、峡谷化学反应峰林、溶洞沉 积流水在搬运途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沉积下来(1)山口冲积扇;(2)河流中下游三角洲、冲积平原3风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作用过程对地貌的影响侵蚀(1)吹蚀地表;(2)携带碎屑物侵蚀岩层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戈壁沉积风力减小,风沙堆积沙丘、黄土高原河流地貌的发育:知识点梳理河流侵蚀地貌概念河流侵蚀地面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成因溯源侵蚀向河流源头侵蚀,增加河谷长度下蚀侵蚀垂直于地面,加深河床,河谷向纵深发展侧蚀向两岸侵蚀,谷底变宽,河谷向横向发展河谷沟谷季节性、间断性流水侵蚀地面形成谷地初期河谷集水面积小,横剖面呈“V”字型中期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成熟河谷较宽、呈槽型河流堆积地貌概念河流搬运能力减弱使物质沉积而成冲积平原洪积-冲积平原由发育于山前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组成河漫滩平原形成于中下游三角洲形成于河流入海口的滨海地区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河漫滩平原高原地区人类理想的栖息地,聚落呈带状分布(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河谷的聚落分布)洪积-冲积平原山区聚落多分布于此,聚落呈带状三角洲聚落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形成沿河或海岸聚落带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于和差异性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2、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分布规律概念及特点成因举例水平地带性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高纬到低纬地区表现明显)各自热带与纬线大致平行伸展,呈条带状纬度高低引起的热量差异,水分亦有影响非洲大陆自然带的变化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中纬地区表现明显)各自热带与经线大致平行伸展,呈条带状距海远近引起的水分差异,也受一定的温度影响北美大陆从滨海到内陆地区的自然带演替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各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分布海拔高度引起的水热状况的垂直差异珠穆朗玛峰的自然带3、气候与自然带对比学习:4、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山地所处纬度,基带气候类型;山地海拔,相对高度;阳坡、阴坡;迎风坡、背风坡。4.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海拔高度)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高、阴坡-低);降水量的大小;迎风坡-低、背风坡-高。5.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人为作用等。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的绿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