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反思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13706670 上传时间:2022-06-26 格式:DOC 页数:245 大小:2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245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245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245页
亲,该文档总共2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反思第一单元 认识更大的数第一单元 认识更大的数 第一节 数一数教学目标: 1. 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2. 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并能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 感受大数的必要性,体验达数的实际意义。 2. 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具准备:计数器若干个。 活动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认识十万。 小青妈妈在银行上班的情境,学生读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1. 出示1张100元的人民币的图片,以下均可采用图片代替),让学生说说它的面值。 2. 说一说10张、100张人民币是多少元? 3. 在此基础上,引出一叠人民币(100张百元的人民币)的概念。然后按照一万、二万、三万、的顺序,让学生数一数9叠人民币是多少元? 4. 在数的过程中,用计数器上的珠子“拨一拨”,以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5. 当学生数到九万时,教师可以提出:“再加上一万是多少?”的问题,以供学生思考。 6. 在学生充分的讨论中,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 设计思路:“十万”是一个比较大的计数单位,在学生的生活范围内一般较少接触,没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基础,本活动创设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活动二:认识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 推理活动中认识“百万、千万”:第3页一辆轿车卖十万元,那么2辆、3辆卖多少元?10辆卖多少元?同样,10个十万是多少万?10个百万是多少元? 1. 在学生认识“亿”的计数单位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地想象。当说到10个千万是多少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命名新的计数单位,在学生各种命名中,教师然后才引出“亿”的计数单位。 2. 在计数器上进行操作,并把每一次认识的新的计数单位都与计数器对应起来。这样,既可以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又能较直观地认识计数单位的大小。 活动三:练习活动 1. 说一说,拨一拨。 让学生认识相邻计数单位之间关系,通过学生的拨珠活动,既可以巩固对较大数的认识,又能使他们进一步理解十进制计数方法“满十进一”的计数原则。所以,这一活动应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在多次尝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归纳“满十进一”的方法。 2. 第2、3、4题是直接对抽象的数进行数数,在数的时候首先需要学生审题,明白数数的要求;其次学生在数到“满十进一”时,教师作一些追问,以明确什么时候进位,什么时候是按顺序数。 3. 第5题让学生自己填写,交流自己的想法。 4. 第5题是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有直观的图像结构作支撑。所以,在开展本题的活动时,可以运用计数器的直观性特点,从计数器上前后两档珠子所代表的不同含义,来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活动四:实践作业 1. 阅读你知道吗?小组交流想法。 2. 每人收集5个生活中的大数,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3. 在计数器上拨数、读数。 教学反思:帮助学生建立和发展大数的数感是一个难题,很容易流于形式。本节课我进行了几方面有价值的探索?。1、课前,为了给学生更多的探索与思考的空间,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我在课前设计了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资料,寻找有关万以上数的情境和信息,数10000粒大米等多种类型的活动。课前学生的参与既节省了上课的时间,又保证了每一个学生有充足的时空进行初步的体验和思考。 2、课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与大数目有关的现实情境,这些现实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受大数目的机会,学生可以从中能具体感受一万和几万有多少。进而形成对大数目的感知和表象,体验到大数目的特征,当提到大数目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只是一些无意义的数字,而是和运动场上的人数等现实的情境联系起来了。 3、丰富的现实情境也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大数就在自己身边,进一步体会大数的价值。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都有机会谈自己的想法,都有机会观察和体验大数目,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 第二节 人口普查教学目标 1. 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 2. 能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3.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 教学重、难点: 1. 能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2.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 教学具准备: 计数器若干、学生课前收集的大数 活动过程: 活动一:读、写更大的数。 1.学生交流收集的生活中的大数。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示一些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以供学生讨论。 (1)你能读出这些数吗? (2)你能写出香港和澳门的人口数吗? 2. 让学生对收集的数据根据大小进行分类,然后与学生共同讨论“亿以内的数”的读法,并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能自己归纳读数的方法;接着与学生讨论“亿以上的数”的读法。学生在进行读数时,必须与数位顺序表结合起来,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性。同样,在写数方面,也可以分两步进行,先写“亿以内的数”,再写“亿以上的数”。 3.如果学生收集的数据中没有特殊的多位数,如“级的中间零”、“级的末尾零”等,教师可以作一些补充,也可以组织学生先讨论这些特殊数据的读写方法,然后再加以指导。 4.总结讨论。 (1)与同学交流你是怎样读数和写数的。 (2)将上面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活动二:完成试一试,体会大数的实际意义。 第6页“试一试”第1题,教师在组织学生“说一说”时,可以先让学生收集一些当地的有关人口数据,在此基础上,引出一些比较大的数据,以便于学生能体验到大数据的实际意义。同样,也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其他方面的数据,如当地的工农业生产的产值、城区面积等,通过一些具体的、可以感受的数据,了解较大数据的意义。 第2题,在学生写数时,安排一些学生身边可以感受的具体参照物进行比较,对学生理解较大数的意义是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写数时,除了让学生掌握写数的方法,能正确写出各种较大的数以外,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感受到较大数的意义。因此,组织一组组可以对比的数据,说说它们的实际意义是写数的基础。 活动三:实践练习。 学生完成练一练的题目,先独立完成,交流方法。 第7页“练一练”第3题,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学生在学习“万以内的数”时已经有了基础,所以在练习本题时,可以先安排比较一些“万以内的数”的大小,让学生自己总结比较数的方法。然后,出示一些数据比较大的数,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也可以安排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据进行比较,如地区的住宅面积的比较、地区的财政收入比较。经过学生自己的比较与交流,让他们自己概括出较大数的比较方法。 第4题,本题的练习首先安排学生进行读数练习,接着让学生观察所读的数与哪一个数是对应的,然后用线连接起来。练习本题的重点是培养学生从较复杂的背景中会善于观察,懂得会用排除的方法寻找对应的数。如果班级学生的基础较好,数据安排的干扰性可以更大一些,以促使学生认真地观察,并让他们说一说寻找对应数的方法。 第7页“实践活动”可以安排在新授学习前进行,也可以安排在学习了多位数的读写后进行,这需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 教学反思:人口普查一课旨在学习亿以内数的读写法。大数的教学主要存在的困难是:1、四年级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大数的机会不多,生活经验极少,基本上都是首次接触大数的读写,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2、大数的数位多,数字冗长,对学生的瞬间记忆、细心程度、书写习惯是一个大挑战。3、大数的学习比较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不大,不以利于组织教学。 但大数的读写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形式的探讨和练习逐步引领学生掌握大数的读写法。 第三节 国土面积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有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2、 掌握数据改写的方法。 3、 引导学生关注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教学具准备: 学生学具和计数器。 活动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学生交流在生活中收集到的大数。 教学时可以从媒体中收集一组改写的实例,让学生比较、讨论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以让学生体验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体会数据单位的改写是为了数据记录的方便。 2. 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并逐步引出一些各省市国土的面积,让学生读一读。 (1)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 (2)可能学生会改写成以“百”、“千”、或“万”作单位,只要学生能改写得正确,教师都应充分地肯定。 (3)将一些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据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这些数据改写中的基本特点,从中发现改写的基本方法。 3.对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改写中逐步发现改写的方法。 活动二:实践练习。 第9页“练一练”中第1题,数据单位的改写是实际生活中记录方便的需要,可以多选择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而不要将数据单位的改写成为单纯的为改写而改写的局面。 练习本题时,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具体的各地区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作单位。收集一些西部地区的其他信息,以供学生间互相进行改写。 第2题,在练习“海洋资源”时,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在此基础上,学生会体会到这些数据改写成以“亿”作单位比较方便。 教学反思:1、学生自学与教师辅导相结合由于本节课知识点不是很难,而且学生已经有了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经验,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进行自学,试着做书中出现的题目,我适时的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最后再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出比较更大数的方法。从整体上来,效果还是不错的。只是在让学生自行总结时多数学生不知如何说起,看来今后我们还得加强这方面的训练。2、从实际出发,学习身边数学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从生活中收集到的资料,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在读写数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改写大数的必要性,以及让学生体会到大数的改写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第四节 森林面积教学目标 1. 经历生活数据收集的过程,理解近似数表示的必要性。 2. 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 3. 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 教学具准备: 学生学具,计数器。 活动一:交流收集的数据。 1.交流收集的数据,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的特点,并让学生再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近似数。 2.出示“观察与思考”中的一组数据,重点讨论取不同的精确值后数据的变化情况,从中让学生发现到“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如果学生发现有困难,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其他的数据,让学生再一次进行观察,直至他们发现“四舍五入”的方法为止。然后,引出这种取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的概念。 活动二:第11页“试一试”第2题。 1先出示三种近似数,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精确的程度,然后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供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时,重点突出选择的依据,让学生理解取近似数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懂得同样进行比较,需要用相对应的单位进行比较的方法。 2.“讨论”,这是一题从逆向思维的角度考虑原来精确数的范围,出示这些题目时,重点可以展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四舍的”、哪些是“五入的”,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原数有几种可能的特点。当然,这道题目主要是供学生在课堂中讨论,在单元评价时,不一定要作为学生必需掌握的内容。 活动三:实践练习。 第12页第1、2题,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地运用到各种近似数,本题的练习目的是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近似数的运用是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学生在练习第1题时,先让他们讨论,通过学生的互相交流体会到近似数的作用。同样,在练习第2题时,重点讨论为什么说“血管总长”、“电话的用记量”是一个近似数,学生只有明白其中的道理,才能在今后的辨析中分清近似数与精确数的异同。 第3题,说说数的范围是有多种方法,本题的要求是说一说“各数在几万之间”,因此,学生在比较时,首先就按要求把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精确到万位,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比较。教师在指导这些练习时,最好采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让学生从图像上真正理解各数的范围。 教学反思:有关近似数的概念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但又不生疏,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遇到,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教师就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目不大的钱数入手,通过一些实例使学生体会到用一个与准确数相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来表示一些事物的数量很方便,记忆容易,计算简单,这样学生既认识到近似数的实用性,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很容易就掌握了这一新知识。 第二单元 线与角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渗透分类思想。 2、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和垂线;体会四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通过操作活动,知道平角、周角,了解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 课时安排: 内容 课时数 线的认识 3 平移与平行 相交与垂直 旋转与角 4 角的度量 画角 练习二 1 线的认识 学习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重难点: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课前准备:直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用孙悟空的金箍棒导入。 二:探究交流,获取新知 1 线的特征 (1) 直线的认识 (2) 认识线段 (3) 认识射线 (4) 举生活中的例子 师:那大家看如果把老师的头发抻直,可以看作那种线呢? 师:同学们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看,如果老师是个老寿星,头发可以一直地长下去,那把它抻直了,我们就可以把它看作是 师:如果这样呢?(揪断一根头发抻直) 师:只要大家留心观察,其实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是无处不在的。线段的长度是有限的,我们可以把它们完整地画出来,可是直线和射线都是无限长的,不能完整地画出来,所以我们只能用没有端点来表示它们是可以无限延伸的。(出示平时画的这三种线) (5)猜谜语 师:听说大家学习了线的知识,机灵狗想出几个谜语考考大家。 有始有终是什么段。 有始无终是什么线。 无始无终是什么线。 师:今天和大家一起认识了三种线,更学到了学习知识的方法。老师对大家的将来充满了期待,希望大家今后能够象直线一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在遇到困难时,要学习射线那种,一经出发就勇往直前的精神;更希望大家能成为一个做事有始有终的人。 2、线的读法 (1)线段读法, 出示线段(若干条摆放杂乱无章的的线段),让学生找出最短的线段。 学生说教师指。(故意指错) 一学生迫不及待上前面来指。 师:同学们,在杂乱无章的这么多线段中,按要求找到指定线段并不难,但怎样才能让别人明白,要表示的是哪一条呢? 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师:在数学上人们习惯用字母来表示线,下面老师要介绍的是两点表示法,也就是把线上的两个点用两个大写英文字母来表示,进而表示这条线。如这条线段我们把它的两个端点分别用两个大写字母A、B来表示。读作:线段AB(边读边指),也可以读作:线段BA(边读边指) (2)直线、射线的读法 师:直线我们也可以用两点表示法把它表示出来,我们只要取直线上的任意两个点,然后用英文字母表示出来就可以了。试着读一读 师:那射线你能把它表示出来吗? 师:也就是说射线是有方向性的,我们只能从它的端点向另一端来读。 师:直线也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 师:这条直线也可以读作 直线 l (3)基本练习:巩固三种线的读法,重点强化射线的读法。 (指导学生边指边说) 师:三种线的读法大家已经掌握了,那你能画出线来吗? 3、点与线的联系 (1) 过一点画直线。 师:现在纸上任意画一个点,1钟时间过这一点画直线。 生画后汇报结果。 师:看了大家画的,老师也想画一画,同学们帮老师数一数吧 师:过一点大家画了直线,也看了老师画直线,你想说些什么吗? 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板书) (2) 过两点画直线 师:过两点画直线,画好后把结论告诉大家。 学生操作体会,总结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板书) (3) 两点之间的直线段最短。 师:放假了,机灵狗可没闲着一直在补习功课,可第一天补课,它就起来晚了。从家到学校有三条路,请大家帮它选一选,走那条路能最快到达? 师:为什么? 师:好就听大家的,机灵狗选择了三条线路中最短的,一路狂奔跑到了学校,可它还是迟到了。机灵狗很伤心,大家帮他想一想,从家到学校还能不能画出更短的线路呢?画一画、量一量、说一说. 师:既然机灵狗走的已经是最短的线路,可还是迟到了,那该怎么办呢? 机动练习:比眼力(比较下面四条水平线段的长度) 练一练的第2题 师:同学们请你先估一估,说一说。 师:大家刚才对观察到的,进行了大胆的猜测(板书),更让老师感到欣喜的是这名同学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声音,其实在科学面前是人人平等的,我们不应该迷信任何人,应该用学到的方法去验证知识。(板书) 师:观察到的与验证的结果可能不同,所以我们不要被表面的现象干扰, 教学反思:1注重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兴趣。 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直线、射线、线段,要求学生对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导入阶段让学生说出生活中见过哪些线,探究阶段让学生利用学具观察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应用阶段让学生借助各种图形加以巩固和拓展,都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些都使学生对直线、射线、线段有了根深入地了解和掌握。 2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学生都希望自己在学校的时间是有趣、有意义、有收获的。教师们清楚,要把课堂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会使课堂充满趣味,但同时也不是容易的事。本节课由于教师巧妙的设计,师学生充分发挥了学习的自主权。从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看,学生都能有序的进行合作交流,自主的思考探究。学生始终以极为轻松、愉快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平移与平行 学习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能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重难点:认识平行线,能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课前准备:直尺,三角尺,一张长方形的纸,水彩笔,小字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平行。 1、移一移,画一画 让学生在纸上用铅笔移一移,用直线画出前后铅笔的位置。小组交流有多少种画法。 2、作品展示,引导分类 1 2 3 4 5 6 让学生分一分类,并说一说为什么这么分? 引导学生根据相交与否分有两类:1、2、3、4、6和5,理解2和3延长后相交,体会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3、说一说 让学生说一说,图5是怎么移的(平移),引导学生体会铅笔平移前后的两条线条是互相平行,平行线是一条线平移后得到的。 二、试一试 1、找平行线 有困难的学生可用直尺移一移,再判断是否平行。 2、全班交流。 三、折一折 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折一折,把互相平行的线用相同颜色画出来 四、找一找。 找找生活中的平行线。 五、画一画平行线 1、小组讨论如何画出一组平行线 2、自学方法 3、指名说一说,并板演,思考为什么可以这么画? 4、自己画一画,再画给同桌看一看 六、实践活动 1、给小字典上的每个顶点标上字母 2、说说哪些线是平行的,并写下来(如AB与CD) 3、全班交流,进一步理解平行线。 课后反思:教学中,我通过生活中一些平移的动作,让学生充分体验平行线的本质特征:距离处处相等,当然不会相交。通过“平移”得到 “平行”;平移是过程,平行是结果,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了解、尊重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关于平行的或清晰或模糊,以此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通过眼睛看,动手摆、折、画,认识平行的内涵,寻找画平行线的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描述平行的特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平行线。使学生积极动手,用手思考,在做中发现矛盾,在做中发现方法。让学生在自觉对比反思之后能感受到学习带给自己的改变,从而感受到成长的喜悦。 相交与垂直 学习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线。 2、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1、 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认识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垂线,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课前准备:直尺、一张长方形的纸,水彩笔,小字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动手操作,体会垂直。 画一画 (1)让学生用尺子在纸上画相交的两条直线。小组交流有多少种画法。 (2)你能画出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直线吗?独立思考,现小组讨论。 二、合作探究,认识垂直 1、作品展示,验证直角。 2、认识垂直和垂足。(读一读) 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下图AO垂直于OB,O是垂足 记作AOOB或OAOB(还可以怎么记?) A A O O B B 3、动手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并读一读,写好记作什么,同桌互相检查,全班交流。 三、折一折 1、 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 2、 同桌合作完成,思考如何验证互相垂直。 四、说一说 1、你能说一说教室里或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吗? 2、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五、练一练 1、 你说我摆 2、 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六、画一画 1、用三角尺画垂线,先自学,再尝试画一画,指名板演。 步骤:(1)画一条直线 (2)用三角尺上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 (3)沿着三角尺上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4)标出一个直角 2、过一点画直线的垂线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如何过一点画直线的垂线,再讨论。 步骤:(1)用三角尺上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叠 (2)平移三角尺直到另一条直角边与这一点重合,再沿着这条直角边画出一条直线。 (3)标出一个直角 3、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垂线;过一点画直线的垂线。 七、小实验 体会过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线引出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课后反思:1、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努力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复习有关“直线”知识入手,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的探究学习做了较好的街接准备。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身为教者,我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实际,尊重教学实际。本节课更多的是关注课堂生成设计练习的问题,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阅历,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2、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朴实无华。 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行观察、思考,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 旋转与角 学习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 2、能用辨认平角与周角。 教学重难点:认识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垂线,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课前准备:活动角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动手操作,认识平角和周角。 1、转一转,说一说 (1)一人用活动角转出各种角,让同桌说一说是什么角 (2)一人说一人转 (3)复习锐角、直角、钝角和角的组成部分。 (4)我们可以把角看成是一条射线围绕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这个端点就是角的顶点,这条射线就是角的边 2、认识平角和周角 (1)师演示平角和周角,让学生说一说是什么角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平角,什么是周角。 二、试一试 1、说一说生活中的周角和平角。 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2、上述图案是围绕哪一点转动的,并找找图中有哪些角。 三、练一练 1、 说一说每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什么角。 2、 在点子图上分别画出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 让学生独立完,再小组交流 四、你知道吗 1、在生活中,除钟表外,还有不同用途的计量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围绕一个点旋转。 2、指针转到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角,让学生说说指针在什么位置时,与指针在零点时构成了什么角。 可先画一画,再说一说 课后反思: 1、 这节课从复习锐角、直角、钝角到认识平角、周角都是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完成,在操作活动中自己掌握所学知识。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是一个发现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也达到了让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的目的。2、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的教与学应该联系生活实际,注重现实体验,变传统中的“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做数学”。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比如:折扇、钟面、倒立、双臂侧平举等等。这些动作、物体都能从生活中发现到,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角的度量 学习目标: 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重难点: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课前准备:量角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角的图片,让学生比较大小 2.、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比的:观察法、重合法 、自学课文,并动手做一做:剪出,用分别度量 的大小。 、想一想 认识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角的单位“度”,用“。”表示 二、合作探究,认识量角器 、认一认 (1)观察量角器你发现了什么 先自己看,再小组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大家介绍 (2)看书自学刚才没发现的.(如:度,中心,零刻度线) (3)认识中心点,零刻度线,以及量角器上的数字的意思 (4)说说1 。和平角. 2.试一试,量角器上看角的度数 (1)自学试一试,说说各是几度,是怎么量的 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总结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 第一步: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 第二步: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分清是内圈的零刻度线还是外圈的零刻度线) 第三步:从(内或外)零刻度线开始,看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 (2)量一量练一练的第二题的: 先估一估,再量一量,和同桌说说是怎么看的 ,再指名演示 三、练一练 、用量角器量出直角的度数 、谁说得正确?(练一练) 为什么?有什么好方法来判断对还是错呢? 可先估计是锐角(小于度)还是钝角(大于度) 、量一量练一练的 、用量角器量出一副三角尺每个角的度数。 、你学会了什么?怎么来量出一个角的度数? 得出度量的方法:点对点,边对边,读准度数. 四.数学游戏. 、 读懂游戏规 、 同桌比赛 课后反思:从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本课的教学情况还是可以的,但还是有一少部分学生没有能够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和技能,经过反思,问题主要是:准备不充分。本课需要学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课前布置学生购买量角器时,没有强调量角器的质量、规格等要求,课后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规范,这些不规范的量角器对学生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对于少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这些都是教学完新授后学生所反应出的问题。 画 角 学习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教学重难点: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课前准备:量角器,三角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用三角板画角 、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一个平角 ()让学生独立画角,同桌交流,说说画角方法 ()说说各角的大小 二、画一个度的角 、独立画,指名说一说怎么画。还有别的画法吗? 、用三角板画你还用画出哪些度数的角 学生试画,小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 ()、画30 ,60 ,90 ,45 的角说说画的方法 ()、利用三角板还能画出几度的角 (摆一摆,算一算)反馈:可以拼成75 ,105 ,135 ,150 ,120 ;(提示:拼画的顺序第一步可用45 的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每一个角拼;第二步可用等腰三角形90 与另一个三角板的每一个角拼.) 、还有别的画法吗? 用量角器画角。思考讨论用量角器画一个度 的角,该怎么画? (1)学生尝试画角 (2) 讨论得出:画角方法 先画一条射线 把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度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在量角器6的刻度线的地方记一个点. 从射线的端点出发,通过新记的点,再画一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夹的角就是6的角. 三、试一试 、画一个度的角,用你喜欢的方法画 学生独立画,指名说一说画角的方法 、量一量红领巾三个角的度数,然后画出其中一个角 、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面各角。 。 小结画角的方法,再指名说一说怎么画的,应注意什么 课后反思1、在本课开头,从复习三角板的各角的度数及师生任意画角并用量角器自测、同桌互检的方法来复习量角的方法,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为学习本课知识作以铺垫。2、在学习用三角板画角,包括直接画角和间接画角。教学时,主要是通过学生动手自己操作完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3、在学习用量角器画角时,设计由学生自己看书自学,归纳画角步骤。这样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归纳能力。 走进大自然 学习目标:通过参观一个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的情境,巩固认识更大的数和线与角的相关知识,并能综合运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综合运用前一阶段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量角器,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取信息 读数和写数 ()我国最大的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占地面积米2,其中水域面积米2,国家投资近元。 ()营地内有勇敢智慧区、科学探索区、生活实践区等八大园区,种植了十万棵大树和一百二十万株花木,铺设了十七万米2的大草坪。 二、小组合作,提出问题 、 从图中找出两组互相平行或垂直的线段。 、 这幢房子还未完成,你能帮助它设计门与窗吗? 、 从点到小房子设计一条最短的路,画一画。 三、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 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并说说思考过程 、 全班交流。 四、装饰房间: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进行交流。 课后反思: 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情境进行画图设计,从而达到让学生更牢固掌握知识点,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乘法 单元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目标的要求,对乘法的数数计算只要求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此教材编排中删除了以往的机械、复杂的操练题目,增添了能使学生体验一些数学的思维方法的韪,多让学生尝试一些探索,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运算的意义,并能用运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内容结构安排如下: 卫星运行时间(三位数乘两位数) 体育场(估算) 神奇的计算器 探索与发现(一)有趣的算式 数学阅读 计算工具的演变 探索与发现(二)乘法结合律 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 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版式意义及简便条件 关键:引导观察算式特征,理解算式含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划方法,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运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3、通过对乘法以及有趣算式规律的探索,经历数学问题探索的过程,并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课时划分 (9课时) 卫星运行时间 体育场 练习三 神奇的计算器 探索与发现(一)有趣的算式 数学阅读 计算工具的演变 探索与发现(二)乘法结合律 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 练习四 第一课时:卫星运行时间 教学内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课文第31页的内容,第32页的“试一试”,“练一练”等)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关键:掌握每一步计算的算理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的范围,并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2、能结合已有的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计算 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呈现课文主题图 呈现字幕“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时间。 教师: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圈、圈、圈所需要的时间,你可以计算吗? 1、揭示课题。 2、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3、板书:卫星运行时间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旧知铺垫 (1) 提出问题:请你算一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圈、圈、圈需要多少时间? (2) 学生用算式计算 (3) 反馈计算结果 (4) 1142=228分 1145=570(分) 11410=1140(分) 说一说:“11410“你是怎么算的? 2、 探索新知 (1) 提出问题: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畔需要多少时间? (2) 列出算式表示 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很容易列出算式: 11421= (分) (3) 估算结果 要求,你能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吗? 学生可以把114看亻100来估算,也可以把21看作20来估算,学生可能回答: 学生1:比2000分多 学生2“比2500分少 (4)具体计算: 教师:你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计算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全班,观察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有选择的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 解决方法1: 11420=2280(利用旧知,先算20圈的时间) 1141=114 2280+114=2394 解决方法2: 11421 = 11473(用21看成“73”) = 7983(利用旧知,多位数乘一位数) = 2394 解决方法3 1 1 4 (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类推) 2 1 1 1 41141 2 2 8 11420 2 3 9 4 展示过程中,要让学生说明每一步计算的算理 3、 试一试 课文第34页的“试一试“ (1)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特别要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耐心辅导,使他们掌握笔算方法 (2) 反馈运算结果 3 1 2 54312 列竖式时的注意点:写作: 5 4 40825 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4 0 8 2 5 2 0 4 0 8 1 6 47210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计算 4 7 2 1 0 课堂活动 课文第32页“练一练“的第2题 “森林医生“先认真观察算式的每一步计算,找出错误的地方,并说明错误的原因,然后,再写出正确的竖式计算过程和结果 巩固练习 1、 课内外作业 课文第32页“练一练“的第1、3、4题 2、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课后反思:1、创设问题情境:从卫星的有关资料入手,把学生带进情境中。 2、学会估算:对于一些学生来讲,估算较为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过于担心学生不会估算,所以就使劲提示,结果估算这一环节花费时间过长,影响了下一环节,导致试一试没能让学生充分的练习。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具体计算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尝试用自己的计算方法探索。对于学生多种不同的算法,只要他们讲得出理由,都应加以肯定。不要求学生掌握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用。把重点放在讨论竖式的计算方法上,并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计算的算理。4、巩固练习:通过学生的练习,我发现有同学对于竖式计算掌握的不好,原因在于课前没有进行旧知复习做铺垫。从这节课上让我明白了旧知和新知同等重要,没有相关旧知的充分储备,新知进行时就会很不顺利。对于估算教学只要学生有估算的意识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把它复杂化。 第二课时:体育场 教学内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课文第33页的内容,及第34页的“练一练“)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三位数第六两位数的估算的方法 难点:能正确、合理地对数据进行估算 关键:联系实际,灵活处理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2、 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学具准备 同桌准备一张报纸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呈现图片。(图片可以是课文主题图,也可以自选) 教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你有什么感想?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 提出问题。 教师:你能俦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二、 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 让学生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多少人。 (1) 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 (2) 小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估算的结果数据。 (3) 由小组派代表反馈交流结果。 由于图中没有具体数据信息,也没有呈现体育场的四周看台,所以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得到较准确的数据结果,只要有合理的估算方法,教师就应该予以肯定。 学生1、从图中看出每小块看台大允有50个座位,这个体育场可能有30个扑克台,大约有1500个座位; 学生2:把体育场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每个方位大约坐1000人,4个方位,大约坐4000人: 学生3:体育场的每一排座位数大允是2000人,估计这个体育场有30排,大约共6000个座位。 以上估算的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2、 出示具体看台数据,进行估算。 (1) 呈现: 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2) 理解数量关系,列出解答版式。 引导提问:这个体育场一共有多少个看台? 每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根据课文插图,说出准确数)? 整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可以用什么算式表示? 从而板书:12628或7228 (3) 估算版式结果。 一般情况下,学生把72看成70、28看成30来估算。 即:7030=2100 (4)小结:一般情况,估算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把数据估算成整十、整百的数,方便计算。 三、 课堂活动 课文第34页“练一练“的第1题。 韪要求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学生有多种方法,可以将报纸折一折或圈出一块,在知道这一块的字数的基础上再得到整版的字数“也可以数一数某一行的字数与总行数,然后相乘得到整版的字数。 四、 巩固练习 1、 课内外作业。 课文第34页“练一练”的第2-4题。 2、 选取用课时作业设计。 课后反思:学生对大数的生活积累不尽相同,有的学生会直接根据自己印象中的体育场大小用自己认为的大数来表示体育场的观众数,有的学生局限于准确计算,没有估计的意识,将估计复杂化,而最后一次正式讲课,我用了浙教版的学生,还出现了在估计大豆数目时,学生不愿意将大豆图平均分成若干份,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就会把一些大豆割裂开来,就不准确了,看到这里,我更加明确了由于教材的不同,或是老师授课的侧重点不同,所造成的孩子的知识点的差异,这也是我这次授课的最深刻的感受!同时提醒着我们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全面,精心备课,备教材的同时,更要备学生! 第三课时:神奇的计算器 教学内容 介绍电子计算器,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探索计算规律。(课文第38页的内容)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 难点:对计算器一些功能键了解。 关键:利用实物加强练习、应用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阈学会使用计算器。 2、 会利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四则运算,并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具准备:计算器 学具准备 电子计算器(最好每人一个)。 教学过程 一、 提示课题 1、 教师取出电子计算器,让学生也合出自己的计算器。 教师:猜一猜,今天,这一节刘我们一起学习什么? 学生:认识计算器。 板书呈现:神奇的计算器。 2、 教师:你知道如何使用计算器吗? 二、 引导探索 1、 让学生说一说他自己所掌握的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这时,学生可能会展示一些简单的加、减速法的计算方法。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较多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技能、知识。从中也可以了解本班学生对操作计算器的认识程度,为教学工作提供帮助。 2、 认识一些功能键。 (1) 由学生来说明。 随着计处器的普及,大多数学生在教师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前,已经懂得了一些操作计算器的方法以,所以本活动可以先让一部分学生做小才师,来介绍计算器各功能键的作用,然后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 (2) 集中说明一些功能键的作用。 开关及清除键。 按一下此键,打开计算器,再按一下就关赣计算器。 运处符号键。 只要介绍“+、-、/“键的使用方法 。 数学键 数字键的使用。如按1 2 。显示屏就显示“1 2”。 等号键 按下数字键及运算符号键后,按下此键,显示屏就显示出输入算式的计算结果。 小数点键 按下此键,就呈现一个小数点 因为学生所准备的计算器的型号不同,所以各计算器中配置的功能键也不一样,以上5种功能键是比较普遍的存在。如果学生有兴趣,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计算器,介绍一些其他的功能键。 如:时间键、日期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