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强和浮力的说课资料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13599585 上传时间:2022-06-26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2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压强和浮力的说课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压强和浮力的说课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压强和浮力的说课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压强和浮力的说课资料压强说课稿复习课:压强说课材料内容是中考第一轮复习课:第八章压强和浮力的第一节到第四节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压强和浮力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概念,都属于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他们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且具有较强的规律性,与生活、生产有密切关系。压强是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这部分知识在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时也经常用到,又是后面学习浮力的基础。在初中物理教学大纲中,压强的概念被要求到最高层次“掌握”。因此,本章的复习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认识过程,内容上循序渐进,逐步上台阶,从而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同时教材也体现了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渗透科技意识等课标中的新理念。其主要内容包括:压力、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浮力以及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本节复习课要完成前四个内容的复习,即:压力、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学生在复习本章知识时难度比前几章大些,这是因为:本章知识比较抽象,特别是液体压强的知识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经验较少;学习本章知识需要综合运用力的概念、密度、二力平衡等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解答问题需要一定的分析表达能力。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注意教给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强调了两个重要的压强公式。使学生能更加灵活地运用公式来分析解决压强问题是学习的重点。所以,本节课不仅对学生系统掌握压强的知识有重要作用,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渗透科学方法的大好契机。(二)复习目标:复习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学活动起导向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等因素,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目标设计。本节课的复习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1)、理解压力及其知识。(2)、理解压强的意义,知道液体压强、大气压产生的原因(3)、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4)、知道影响固体、液体压强和大气压的因素(5)、训练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共同理顺知识结构,使学生对压强知识的理解系统化、条理化。通过课堂训练,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师生共同理顺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物理就在身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立1、压强是本单元的复习重点。原因是:压强较抽象,学生感性经验较少,并且学习本单元知识需要综合运用力的概念、密度、二力平衡等知识;解释现象、解答问题需要一定的分析表达能力。2、压强也是复习难点。其原因是:由于固体、液体、气体性质不同,因而对压强的量度和测量方法各不相同。二、学情分析压强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讨论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课件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三、教学方法本节的复习和总结首先引导学生系统地回顾这一章的知识内容,形成本章的知识网络,再结合知识网络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细化,采用提问、强化练习、过程回顾等方法,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各知识内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各个知识点内容、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以及知识的应用。整个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贯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线索的原则,坚持启发式。在教学各个环节不断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适时点拨诱导。学生以回答问题、抢答问题、合作探究问题的方式,积极思维、培养能力,自主学习。本节课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作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具有形象性、生动性、直观性,有效的节省教师讲解、板书、板画时间加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果。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目的。四、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纵观近几年中考命题,不难发现,物理试题普遍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反映了物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理念。“以问题为载体,为学生搭建动口、动脑平台。体验物理思维过程,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是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考纲进行知识的系统复习、通过精选习题进行课堂训练,并对要点、重点进行总结,使学生对压强知识得到深刻认识。(二)设计思路: 学生初步整理本章节知识结构-教师引导学生串知识点-对应知识点巩固练习题 -重点知识强化训练 。 (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设计车轮问题:“从物理学的角度看,设计这么多轮子有什么好处?”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从而引出我们今天这节课所复习的内容:压强。2、知识回顾、抓基础。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内化的过程,学习中必须通过主观努力不断涉猎新内容,建构或完善新的认知结构。要做到融汇贯通,首先要让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教师设疑:“你对压强知多少?”学生一一说明,教师板书知识结构。然后,对于各个知识点,采取边复习边练习各个击破。关于“压力”先让学生解答问题压力概念,“作出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示意图”,并设置疑问:“压力与重力一样吗?”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搞清楚容易混淆的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后作出归纳总结。在复习固体压强时,学生说出概念、公式PF/s及公式使用注意问题和解题思路、单位后教师设疑:“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学生回答。在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后出示课件,由学生来解答问题。关于液体压强,掌握产生的原因和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公式及其使用注意事项,连通器的特点及应用。关于大气压强,通过提问掌握大气压产生的原因、验证、测量及应用、气体体积与压强关系。3、课堂训练、强化知识巩固提高。 以课件呈现完成课堂训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教师导演,学生抢答,讨论回答。4、课堂小结、归纳重点、强调解题注意事项,使学生应对中考能有的放矢。教师设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一谈你有哪些收获哪?学到了什么?” 学生通过回想本节课的知识复习与课堂练习来找出需要注意的问题,提高学习能力,通过课件展示,加深印象。5、布置作业:使学生的学习由课上延伸到课后,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提高。打印发给学生。板书设计: 概念: 固体压强 公式:P=F/S 增大与减小压强 原因: 特点: 压力 压强 液体压强 公式:连通器的原理与应用:原因: 概念:验证:马德堡半球实验气体压强测量: 特点: 气体体积与压强的关系: 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压强教案一、复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压力及其知识。(2)、理解压强的意义,知道液体压强、大气压产生的原因(3)、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4)、知道影响固体、液体压强和大气压的因素(5)、训练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共同理顺知识结构,使学生对压强知识的理解系统化、条理化。通过课堂训练,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师生共同理顺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物理就在身边。二、复习重点与难点的确立1、压强是本单元的复习重点。原因是:压强较抽象,学生感性经验较少,并且学习本单元知识需要综合运用力的概念、密度、二力平衡等知识;解释现象、解答问题需要一定的分析表达能力。2、液体压强是复习难点。其原因是:由于固体、液体、气体性质不同,因而对压强的量度和测量方法各不相同。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由车轮问题引入本节教学。教师设疑:“你对压强知多少?”学生一一说明.(二)复习基础一、固体的压力和压强知识巩固:1、压力: 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根据定义分析压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F = 物体的重力G (自然平放)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课本图甲、乙对比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乙、丙对比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3、压强: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比值定义法)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公式 p=F/ S 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帕斯卡(Pa);F:牛顿(N)S:米(m2)。A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压力F(自然平放时F=G=mg)和受力面积S(受力面积要注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不是物体的底面积)B、解题的思路:根据物体平衡条件和物体间相互作用规律求出压力F;确认受力面积S;再根据公式p=F/S求出压力对受力面的压强,要特别注意压力和重力的区别。压强单位Pa的认识: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Pa 。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04Pa 。它表示:人站立时,其脚下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脚的压力为:.104N。 应用:当压力不变时,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也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如:缝一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中考链接及题型训练: 1.重为G的物体在承面上静止不动。指出下列各种情况下所受压力的大小。FFFF 2、有三道题 强化训练见课件二、液体的压强知识巩固:1、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2、测量:压强计 (简介结构) 用途:测量液体内部的压强。3、液体压强的规律:(转换法) 液体对容器底和测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控制变量法 )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控制变量法 ) 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控制变量法)想一想: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深度(密度)的关系时,要控制什么量相同?如何操作?实验方法?在探究液体不同方向上的压强是否相等时,又要如何控制变量?4、压强公式: 1 推导压强公式使用了建立理想模型法,。2液体压强公式p=gh说明:A、公式适用的条件为:液体B、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为:p:Pa;g:N/kg;h:m C、从公式中看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著名的帕斯卡破桶实验充分说明这一点。5、连通器: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中考链接及题型训练:三道题强化训练 见课件三、大气压知识巩固:1、概念: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一般有p0表示。2、产生原因:因为 空气受重力并且具有流动性。3、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证明:历史上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小实验覆杯实验、瓶吞鸡蛋实验、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4、大气压的实验测定:托里拆利实验。(等效替代法)(1)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2)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3)结论:大气压p0=760mmHg=76cmHg=1.01105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4)说明:A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B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 m C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E标准大气压: 支持76cm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mmHg=76cmHg=1.01105Pa 2标准大气压=2.02105Pa,可支持水柱高约20.6m5、一定质量气体压强跟体积的关系:6、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水泵。1.列举出你日常生活中应用大气压知识的几个事例?答:用塑料吸管从瓶中吸饮料给钢笔打水使用带吸盘的挂衣勾人做吸气运动中考链接及题型训练:二道题强化训练 见课件(三)小结 知识点 方法(四)中考链接 十一道题 根据时间多少可做可不做。结束语以上是我对“压强”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复习课的整体设计,在实际执行教学结构中的各个程序时,可能存在某些意外因素的干扰,这就要求教师沉着冷静,随机应变,排除干扰,适时适度地调整原定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我相信通过师生共同努力,会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板书设计: 概念: 固体压强 公式:P=F/S 增大与减小压强 原因: 特点: 压力 压强 液体压强 公式:连通器的原理与应用:原因: 概念:验证:马德堡半球实验气体压强测量: 特点: 气体体积与压强的关系: 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作业:(习题)打印发给学生1、作出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示意图 2、一块砖分别平放、侧放、竖放在地面上,对地面压强最小的放置方法是 A平放 B侧放 C竖放 D无法判断3、下列事例中,属于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的是 A铁路的钢轨不直接铺在路基上,而铺在枕木上B书包带宽的比窄的背在身上舒服C把菜刀口磨得很薄,刀就容易切进菜里去D在泥地上垫上一块大木板,便于人行走4、如右图所示.a图底部的橡皮膜向外凸起,则说明_,b图侧壁的橡皮膜向外凸起,说明的物理问题是_.5、如图所示,可以说明的物理问题是(1)_.(2)_ _.6、下列设备不属于连通器的是:( ) A.船闸 B.锅炉水位计 C.水塔的供水系统 D.自来水笔7、如图所示,将一试管中装满水,再将支较细的试管插入并倒置,使试管口朝下,空试管不向下掉,反而上升,这是_ _把小试管推上去的。8、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做托里拆利实验时,当玻璃管中的水银柱稳定后,在管顶穿一小孔,那么管内的水银将 A、往上喷出 B、稍微降下一些C、降低到和管外水银面相平 D、保持原来的高度不变9、做托里拆利实验时,下面哪种情况对管内水银柱的竖直高度有影响 A、玻璃管的粗细 B、玻璃管倾斜C、玻璃管插入水银槽的深度 D、外界大气压变化 10、如图所示,在托里拆利实验中玻璃管倾斜放置,则当时大气压为_厘米水银柱。11、如图所示,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若将它沿虚线截去一半,则将发生的变化是 A压力变小,压强不变; B压力变小,压强变小; C压力变小,压强增大; D压力不变,压强不变。 12、如图所示,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若将它沿虚线截去一半,则将发生的变化是 A压力变小,压强不变; B压力变小,压强变小; C压力变小,压强增大; D压力不变,压强不变。 13、一只底面积为S的箱子,当放在面积为2S的水平桌面中央时,箱子对桌面的压强 为P;当放在面积为S/2的水平凳面上时(凳面被箱子全部盖住) ,箱子对凳面的压强是P,则P与P的关系为( )A. P4P B. P2P C. PP D. PP/214、如图1所示:A、B两支完全相同的试管,内装同种液体a、b,且液面等高,则试管底部所受压强Pa_Pb。(填“”、“”或“”) 图115、如图1所示:A、B两支完全相同的试管,内装等质量的不同液体a、b,且液面等高,则试管底部所受压强Pa_Pb。(填“”、“”或“”) 16、高速公路上严禁汽车超载,请用你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为什么要限制汽车的超载?17、一本初中物理书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如何测定它对桌面的压强?请写出你所选择的器材 、实验步骤及压强的表达式 器材:_. 步骤:_ _ 表达式: _.18、如何测量你双脚站立在地面上时对地的压强?19、小明同学的质量为50kg,他站在水平地面上时双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400cm2。请你算出: (1)小明同学站在水平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力; (2)若小明同学背着重为50N的书包行走,他对水平地面的压强。(g取10Nkg) 20、医生测量某人的血压,测得高压为200毫米水银柱,低压为140毫米水银柱,结果他被诊为是高血压,请你帮他算一下,他的高压是_Pa(水银13.6103 kg/m3,g10 N/kg).压强说课稿 本节课我讲的是压强。压强知识是本节重点,本章的主线,即使对前面所学知识力的多样性的延续,又为后面学习浮力知识奠定基础。因此学好本节十分重要。本节课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一、认识压力。二、固体的压强。三、液体的压强。四、气体的压强。压强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讨论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课件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一、通过小故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为什么趴着去救人。二、压力的复习本章是在学习了弹力、重力和摩擦力,对力有初步认识后,对力学知识的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是力学知识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本章知识包括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和浮力的知识。虽然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涉及的知识点减少得多,增加得少,使学生学习的分化点淡化,台阶降低,计算的要求和难度也大幅下降,但由于本章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在日常生活对相关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这些认识是若明若暗有些是错误的,本节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运用知识的要求较高,这些都增加学习的难度。学生对本章知识的掌握有待进一步的总结、巩固和提高。本节的复习和总结首先引导学生系统地回顾这一章的知识内容,形成本章的知识网络,再结合知识网络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细化,采用提问、强化练习、过程回顾等方法,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各知识内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各个知识点内容、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以及知识的应用教学评析本章的知识核心是压强,它是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基础。因此对压强的复习应是重点和关键。本章的主要知识点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探究得出结论的。这对于学生进一步熟悉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学努力都是非常有益的。因此探究过程的回顾、总结与创新也应是本节复习课的重点内容。本节课为一节复习课,通过采用单元知识网络框架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初中物理知识的体系结构,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物理属性变化规律的知识,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知识框架学生对各个局部知识点进行具体的讨论、探索,从而熟练掌握有关的概念、原理、方法、技能,详细总结本单元知识体系的来龙去脉、逻辑关系、思维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