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总结

上传人:zhu****ng 文档编号:113074170 上传时间:2022-06-24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22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22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总结第一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总结县地处渭北旱塬西端,全县辖_镇_乡,_个行政村,人口_万,土地总面积_平方公里,耕地面积_万亩,人口密度_人/平方公里,地广人稀,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山区农业县。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之后,面对千家万户的生产指导工作,我县针对乡镇农技站力量薄弱的实际,在加强县级农技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尝试区域站的基层农技_模式,先后创建区域性农技站_个,以此来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健全基层服务网络,使全县农技推广事业健康发展,为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一、建立区域农技站,探索农技推广服务新路_年代以来,为了加强农技体系建设,我县按照县建中心乡建站的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在健全完善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_个乡镇农技站,但因受地方财力的制约,当时成立的乡镇农技站基本上是一人一站,人、财、物三权归乡镇政府,农技人员常被_派搞其他工作,难以顾暇农技推广事业,工作不独立,技术服务乏力。针对此种情况,_年以来,在县农业局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我们充分利用渭北旱塬综合开发建设、粮食自给项目、商品粮基地项目、旱作农业项目以及基层农技体系建设等项目配套资金,按照集中财力,高起点、高标准建站原则,依据我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和特色农业区域分布特点,经过统一规划,统一征地,在我县西部深山区、南北部浅山区、千河沿线川塬区等不同自然区域,相继建立_个跨行政区域的县级以下区域性农技站,每站占地面积_亩。区域农技站建设总投资_万元,建有办公楼、营业房、仓库及其他附属建筑,建筑面积_平方米,并配有恒温箱、天平、土壤水分速测仪等简易检测仪器设备_台套,价值_万元。每站配备工作人员_名,区域性农技站人、财、物三权由县农技中心直接管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四有基层农技站,已成为我县农技推广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员配置上,按照区域农业经济特点,从县农技中心在岗人员中抽调相应专业的工作人员_人,配备区域农技站。_人中,农艺师_人,助理农艺师_人,技术员_人,技术工人_名。区域农技站自建立以来,坚持以三农服务为宗旨,以技物配套服务为手段,以科技示范基地为阵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积极参与实施重大技术的引进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区域农技站由于三权归县农技中心,保证了基层农技站国有资产不流失,管理不脱节,业务工作能正常顺利开展,充分弥补了因乡镇农技站管理体制不顺而造成的种种弊端。多年的实践证明,区域农技站在新技术引进及产前、前中、产后服务中起到了中坚作用,农情监测、新技术示范、农民培训、田间指导等主要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大都由区域站完成,是符合我县实际的一种新的农技服务模式。二、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区域农技站的基层网络优势区域性农技站是县农技中心下设的基层派出机构,也是农技推广工作的前沿阵地。为了充分发挥区域站的重要作用,增强农技推广活力,我们从加强管理入手,着重抓了以下几点:一是实行公益性技术推广与经营性技物配套服务相结合的一站两制。二是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业务工作按照县农技中心的总体推广计划,将任务分解到各区域农技站,并将示范样板和科技示范园建设作为硬性指标任务下达各站,一些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也首先安排在区域站实施。技物配套服务按各区域站实际状况及地域优势,确定合理的经营任务和利润指标,同时将精神文明建设也纳入目标责任制管理。三是严格检查考核。县农技中心对各区域站和工作人员制定了翔实的考评考核办法,依照目标责任书,逐项量化考核打分,并将平时的考评结果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各工作人员的考核结果作为下年度人事聘用的重要依据。四是实行工作人员聘用制,即由县中心招聘区域农技站负责人,并签订目标责任书,再由区域站负责人招聘各站工作人员。区域性农技站实行一站两制的运行机制,在目前财政困难,推广经费不能保证的情况下,通过技物配套服务,来弥补经费不足,促进了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如我县温水区域农技站在黄姜引进示范推广中,所需的技术培训、资料发放、示范推广等经费都来自经营服务创收,使黄姜生产成为温水地区的一大支柱产业,种植面积达到_万多亩,被誉为县黄姜生产第一镇,有过辉煌的一页。三、区域性农技站运作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由于实行一站两制,公益性技术推广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使得各站注重追求经营利益最大化,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公益性技术推广的工作力度。二是人员结构不尽合理,技术力量薄弱。_个区域农技站共有农技人员_人,其中非专业技术人员_人,占总人数的_%。三是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农技人员知识更新,新技术成果引进、试验、示范难以深入开展。县财政只保人头工资,各区域站的水电费、办公费等正常开支费用通过技物配套服务只能勉强维持,工作人员的下乡补助、各种津贴等福利待遇更无从谈起。四是服务手段落后,缺乏必要的测试仪器、交通工具及通信设施。五是技物配套服务上缺乏一定的资金投入,效益比较差。四、区域农技站今后的工作思路及对策在工作思路上,紧紧围绕农业两法和中央有关文件精神,争取领导重视和支持,建立完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实行科技产业化开发。为此,要抓住时机,主动改革,创新机制,进一步放活科技人员,实行产业开发,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一是鼓励支持区域农技站和个人开展技物结合,综合服务,在推广高效农业技术的同时,经营良种、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增加收入。二是鼓励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办点,以技术入股形式参与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参与收益,探索农技服务新路。三是利用推广单位自身优势,参与产业化经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四是打破铁饭碗,建立新型管理机制和用人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第二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总结创建区域农技站加强基层农技体系建设县地处渭北旱塬西端,全县辖_镇_乡,_个行政村,人口_万,土地总面积_平方公里,耕地面积_万亩,人口密度_人/平方公里,地广人稀,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山区农业县。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之后,面对千家万户的生产指导工作,我县针对乡镇农技站力量薄弱的实际,在加强县级农技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尝试区域站的基层农技_模式,先后创建区域性农技站_个,以此来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健全基层服务网络,使全县农技推广事业健康发展,为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一、建立区域农技站,探索农技推广服务新路_年代以来,为了加强农技体系建设,我县按照县建中心乡建站的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在健全完善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_个乡镇农技站,但因受地方财力的制约,当时成立的乡镇农技站基本上是一人一站,人、财、物三权归乡镇政府,农技人员常被_派搞其他工作,难以顾暇农技推广事业,工作不独立,技术服务乏力。针对此种情况,_年以来,在县农业局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我们充分利用渭北旱塬综合开发建设、粮食自给项目、商品粮基地项目、旱作农业项目以及基层农技体系建设等项目配套资金,按照集中财力,高起点、高标准建站原则,依据我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和特色农业区域分布特点,经过统一规划,统一征地,在我县西部深山区、南北部浅山区、千河沿线川塬区等不同自然区域,相继建立_个跨行政区域的县级以下区域性农技站,每站占地面积_亩。区域农技站建设总投资_万元,建有办公楼、营业房、仓库及其他附属建筑,建筑面积_平方米,并配有恒温箱、天平、土壤水分速测仪等简易检测仪器设备_台套,价值_万元。每站配备工作人员_名,区域性农技站人、财、物三权由县农技中心直接管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四有基层农技站,已成为我县农技推广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员配置上,按照区域农业经济特点,从县农技中心在岗人员中抽调相应专业的工作人员_人,配备区域农技站。_人中,农艺师_人,助理农艺师_人,技术员_人,技术工人_名。区域农技站自建立以来,坚持以三农服务为宗旨,以技物配套服务为手段,以科技示范基地为阵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积极参与实施重大技术的引进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区域农技站由于三权归县农技中心,保证了基层农技站国有资产不流失,管理不脱节,业务工作能正常顺利开展,充分弥补了因乡镇农技站管理体制不顺而造成的种种弊端。多年的实践证明,区域农技站在新技术引进及产前、前中、产后服务中起到了中坚作用,农情监测、新技术示范、农民培训、田间指导等主要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大都由区域站完成,是符合我县实际的一种新的农技服务模式。二、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区域农技站的基层网络优势区域性农技站是县农技中心下设的基层派出机构,也是农技推广工作的前沿阵地。为了充分发挥区域站的重要作用,增强农技推广活力,我们从加强管理入手,着重抓了以下几点:一是实行公益性技术推广与经营性技物配套服务相结合的一站两制。二是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业务工作按照县农技中心的总体推广计划,将任务分解到各区域农技站,并将示范样板和科技示范园建设作为硬性指标任务下达各站,一些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也首先安排在区域站实施。技物配套服务按各区域站实际状况及地域优势,确定合理的经营任务和利润指标,同时将精神文明建设也纳入目标责任制管理。三是严格检查考核。县农技中心对各区域站和工作人员制定了翔实的考评考核办法,依照目标责任书,逐项量化考核打分,并将平时的考评结果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各工作人员的考核结果作为下年度人事聘用的重要依据。四是实行工作人员聘用制,即由县中心招聘区域农技站负责人,并签订目标责任书,再由区域站负责人招聘各站工作人员。区域性农技站实行一站两制的运行机制,在目前财政困难,推广经费不能保证的情况下,通过技物配套服务,来弥补经费不足,促进了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如我县温水区域农技站在黄姜引进示范推广中,所需的技术培训、资料发放、示范推广等经费都来自经营服务创收,使黄姜生产成为温水地区的一大支柱产业,种植面积达到_万多亩,被誉为县黄姜生产第一镇,有过辉煌的一页。三、区域性农技站运作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由于实行一站两制,公益性技术推广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使得各站注重追求经营利益最大化,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公益性技术推广的工作力度。二是人员结构不尽合理,技术力量薄弱。_个区域农技站共有农技人员_人,其中非专业技术人员_人,占总人数的_%。三是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农技人员知识更新,新技术成果引进、试验、示范难以深入开展。县财政只保人头工资,各区域站的水电费、办公费等正常开支费用通过技物配套服务只能勉强维持,工作人员的下乡补助、各种津贴等福利待遇更无从谈起。四是服务手段落后,缺乏必要的测试仪器、交通工具及通信设施。五是技物配套服务上缺乏一定的资金投入,效益比较差。四、区域农技站今后的工作思路及对策在工作思路上,紧紧围绕农业两法和中央有关文件精神,争取领导重视和支持,建立完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实行科技产业化开发。为此,要抓住时机,主动改革,创新机制,进一步放活科技人员,实行产业开发,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一是鼓励支持区域农技站和个人开展技物结合,综合服务,在推广高效农业技术的同时,经营良种、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增加收入。二是鼓励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办点,以技术入股形式参与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参与收益,探索农技服务新路。三是利用推广单位自身优势,参与产业化经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四是打破铁饭碗,建立新型管理机制和用人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第三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总结2022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总结(二)(一)创建区域农技站加强基层农技体系建设陇县地处渭北旱塬西端,全县辖_镇_乡,_个行政村,人口_万,土地总面积_平方公里,耕地面积_万亩,人口密度_人/平方公里,地广人稀,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山区农业县。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之后,面对千家万户的生产指导工作,我县针对乡镇农技站力量薄弱的实际,在加强县级农技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尝试区域站的基层农技_模式,先后创建区域性农技站_个,以此来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健全基层服务网络,使全县农技推广事业健康发展,为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一、建立区域农技站,探索农技推广服务新路_年代以来,为了加强农技体系建设,我县按照县建中心乡建站的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在健全完善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_个乡镇农技站,但因受地方财力的制约,当时成立的乡镇农技站基本上是一人一站,人、财、物三权归乡镇政府,农技人员常被_派搞其他工作,难以顾暇农技推广事业,工作不独立,技术服务乏力。针对此种情况,_年以来,在县农业局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我们充分利用渭北旱塬综合开发建设、粮食自给项目、商品粮基地项目、旱作农业项目以及基层农技体系建设等项目配套资金,按照集中财力,高起点、高标准建站原则,依据我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和特色农业区域分布特点,经过统一规划,统一征地,在我县西部深山区、南北部浅山区、千河沿线川塬区等不同自然区域,相继建立_个跨行政区域的县级以下区域性农技站,每站占地面积_亩。区域农技站建设总投资_万元,建有办公楼、营业房、仓库及其他附属建筑,建筑面积_平方米,并配有恒温箱、天平、土壤水分速测仪等简易检测仪器设备_台套,价值_万元。每站配备工作人员_名,区域性农技站人、财、物三权由县农技中心直接管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四有基层农技站,已成为我县农技推广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员配置上,按照区域农业经济特点,从县农技中心在岗人员中抽调相应专业的工作人员_人,配备区域农技站。_人中,农艺师_人,助理农艺师_人,技术员_人,技术工人_名。区域农技站自建立以来,坚持以三农服务为宗旨,以技物配套服务为手段,以科技示范基地为阵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积极参与实施重大技术的引进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区域农技站由于三权归县农技中心,保证了基层农技站国有资产不流失,管理不脱节,业务工作能正常顺利开展,充分弥补了因乡镇农技站管理体制不顺而造成的种种弊端。多年的实践证明,区域农技站在新技术引进及产前、前中、产后服务中起到了中坚作用,农情监测、新技术示范、农民培训、田间指导等主要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大都由区域站完成,是符合我县实际的一种新的农技服务模式。二、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区域农技站的基层网络优势区域性农技站是县农技中心下设的基层派出机构,也是农技推广工作的前沿阵地。为了充分发挥区域站的重要作用,增强农技推广活力,我们从加强管理入手,着重抓了以下几点:一是实行公益性技术推广与经营性技物配套服务相结合的一站两制。二是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业务工作按照县农技中心的总体推广计划,将任务分解到各区域农技站,并将示范样板和科技示范园建设作为硬性指标任务下达各站,一些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也首先安排在区域站实施。技物配套服务按各区域站实际状况及地域优势,确定合理的经营任务和利润指标,同时将精神文明建设也纳入目标责任制管理。三是严格检查考核。县农技中心对各区域站和工作人员制定了翔实的考评考核办法,依照目标责任书,逐项量化考核打分,并将平时的考评结果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各工作人员的考核结果作为下年度人事聘用的重要依据。四是实行工作人员聘用制,即由县中心招聘区域农技站负责人,并签订目标责任书,再由区域站负责人招聘各站工作人员。区域性农技站作为县级技术推广机构与乡镇农技站联系的纽带,在完成县中心下达的各项任务的同时,对辖区乡镇农技站的技术推广工作起着指导作用,_乡镇农技站,协调与乡镇的关系,并参与实施辖区乡镇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及科技宣传培训工作。近年来,全县三田建设、优质粮油、设施农业、平衡施肥、病虫害测报与防治等主要技术推广工作都以区域站为主导力量_完成。区域性农技站实行一站两制的运行机制,在目前财政困难,推广经费不能保证的情况下,通过技物配套服务,来弥补经费不足,促进了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如我县温水区域农技站在黄姜引进示范推广中,所需的技术培训、资料发放、示范推广等经费都来自经营服第四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交流探索新机制谋求新发展近十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科学技术月新日异的发展以及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农业科技工作处于一个需要创新才有可能持续发展的时代。面对严峻的形势,州市级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究竟依靠什么来实现科技推广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这是一个必须深入探索和实践的问题。为了实现彝州农业科技推广事业的持续发展,我中心结合自身的实际,深化内部改革,创新推广思路,探索走出了一条依靠体制创新,强化科研基础,重视成果保护,加大开发力度,增强自身实力的发展模式。回顾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取得了如下六点经验和体会。一、提高认识是前提我中心的农业科研工作始于_年,_年来,一批批农业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紧紧围绕全州农业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针对农业发展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实际,有的放矢地开展农业科研、推广工作,成功选育推广了经省州审定合格的_个粮作新品种及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为全州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到目前为止,科研工作先后获得了_项农业科技成果奖(其中国家级奖_项;省部级奖_项,地厅级奖_项)。尽管优良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和科技推广工作不断取得了新的进展,但是,由于农业科技工作本身的艰巨性和环境的复杂性,九五以前,我州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成立州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县乡农业科技推广结构松散,缺乏必要的集中协调和业务指导。其次,农业科技推广能力较弱,农业科研和推广割裂现象明显,农业技术创新流程不能相互衔接,利益关系不明,农业科技的体制和机制都不能很好适应农业创新的需要,造成了我州取得的科研成果州内研究、州外推广、墙内开花、墙外飘香的情况,构建适宜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科研推广体制势在必行。九五以来,针对以上问题,为了进一步发挥农业科研和推广优势,促进彝州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楚雄州农科所积极向州委、州人民政府争取,于_年_月经州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楚雄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州农科所内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开展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工作,初步搭建了科研、推广、开发一体化发展的雏形,为目前形成的强化科研基础,重视成果保护,加大开发力度,增强自身实力的发展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强化科研是基础近几年来,围绕科研、推广、开发一体化发展的思路,我们在科研方面强化了以下工作。一是结合市场需求,搞好选题立项,有的放矢地开展选题立项和研究,提高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近几年来,我中心所有的农业科研项目必须围绕农业经济的发展形势和市场需求状况来选题立项。具体情况为:以优质种源为基础,面向市场和农业经济建设的需要,重点研究优质楚粳水稻新品种和糯性好、食味佳的楚单系列杂交玉米品种,着力推进长荚大粒蚕豆新品种的选育,并根据市场需要,加强高蛋白、高湿面筋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使新品种的选育上档次、创优质,推动全州粮食生产向优质化方向转变。开展适用综合栽培技术及特种蔬菜、果树苗的引种与繁育研究,开发新肥种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强科研推广后劲。二是在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先后五次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_年,由国家农业部立项投资,在我所_桥基地建成了省内第一个水稻原原种扩繁基地。_年,省计委和省农业厅立项投资,在我所基地内建设高原粳稻原种扩繁基地。_年,农业部将我所列为全国重点扶持的十五所科研院所之一,给予立项投资,对我所高原粳稻新品种选育试验示范仪器设备进行更新。_年,省政府投资建设组培中心。_年,国家计委、农业部投资建设高原粳稻良种繁育基地。以上项目的投资建设,使我所的农业科学研究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为稳定提高科研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培养科技人才,提高队伍素质。作为科学技术的载体和科技成果的创造者,科技人才是新生产力的开拓者,是科研工作成败的关键。为此,我们深入调查了现有学术带头人中年龄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中青年科技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根据需要加强对中青年人才的培养,改善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客观环境,同时在继续发挥老年专家作用的同时,委年轻人以重任,努力提供参与国内外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的机会,从而建设一支思想稳定、结构合理、素质较好的科技队伍,为提高科研水平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近几年来,以优质为前提的科研工作己初见成效。如楚粳香_号、楚粳_号、楚粳_号、楚粳_号、楚粳_号、楚粳_号、楚粳_号、楚恢_号、楚恢_号、楚恢_号、楚粳优_号、楚粳优_号、楚紫优_号以及引进的云恢290、红优_号等优质稻品种。楚粳香_号经农业部优质农产品监督中心分析测定,各项理化指标均达到了优质米标准;楚粳_号在_省农业厅、_省质量技术监督局、_省_联合_的第_届优质稻品种评审会上,被评为优质稻品种;优质小麦新品种繁19、96鉴4的育成推广,填补了长期缺乏优质小麦新品种的空白;玉米大白单_号、楚白单_号等新品种的育成推广,解决了鲜食玉米的需求,提高了全州的玉米生产水平;土肥等其它科技措施的研究推广,有力推动了全州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三、抓好推广是关键近几年来,我们立足于科研工作的优势,在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中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争取政府重视,加强体系建设。针对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中体制不顺、渠道不畅的瓶劲问题,理顺了州、县、乡、村四级农技推广体系,从体制上保障了科技成果的及时转化。二是与企业联合,开发科技成果。在每年的小春生产中,与州面粉厂合作,在我州小麦生产重点乡镇推广种植96鉴4等优质小麦新品种,由州面粉厂按既定订单收购,使粮食加工企业在获得优质原料的同时促进了农民增收。在大春生产中,结合优质米基地建设的实际,与优质米加工企业合作,大力推广楚粳香_号、云恢290等优质稻品种。其中楚粳香_号优质米每千克比普通米市场价高_元,云恢290优质米每千克比普通米市场价高_元,农民种植优质稻增收的效果十分明显。三是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彝州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在广大农村中,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科技兴农意识不强,科技应用水平较差。贫穷落后的县乡与经济相对发达的县市在自然条件、科技基础和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使科技推广普及层次较多且量大而面广,增大了科技推广的难度。针对这一客观实际,我们加强了农村科技培训,指导和支持各级农业科研推广部门举办各类农业科技培训班,召开科研成果示范推广现场会,建立农业科技咨询服务热线,在乡镇集日宣传科技成果,让广大农民对先进科技成果有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使广大农民能自觉地接受和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四是认真抓好全州常规农业技术的推广。通过州县乡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逐年得到了加强。全州每年平均完成水稻旱育秧_亩,其中塑盘简化育秧_亩,共移栽大田_万亩;推广壮秧剂_吨,秧田应用_亩,移栽大田_亩;推广水稻抛秧31_亩;推广摆秧_亩;完成水稻双龙出海条栽_万亩;推广优质稻_万亩,其中特优稻_万亩;推广玉米育苗移栽_万亩;推广旱作立体间套种_万亩;实施地膜玉米_万亩;推广沃土工程示范样板_亩,辐射带动_亩;推广平衡施肥技术_亩,推广作物专用肥6_亩,推广中微肥_亩,推广种植绿肥_亩,秸秆还田_亩。四、成果开发是重点尽管优良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和科技推广工作不断取得了新的进展,但是,由于传统科技成果转化体制的延续和涉农部门利益机制的约束,科技成果转化体制不顺,渠道不畅,科研推广部门难以将新品种和新技术等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难以在种子开发等科技成果的转化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综合实力提高缓慢。针对上述问题,为了增强科研成果开发的自主性,使科研成果的开发为农业科技事业的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活力,我所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依据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种子法、专利法的有关规定,于_年申请,_年农业部授权保护了_个农作物新品种,拥有独立的新品种权。其中,水稻新品种为楚粳_号、楚粳香_号、楚粳_号,玉米新品种为楚白单_号和楚单_号,_年前获新品种权保护的数量占全省总数的_%,居全省农业科研院所之首。_年已申报四个品种(其中水稻_个,玉米_个,水稻品种为楚粳_号、_号、楚恢_号,玉米品种为楚单_号)。_年,拟订申请保护_个水稻新品种(楚恢_号和_号)。虽然我所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已初见成效,但省内外中海拔稻区在楚粳系列水稻优良品种的推广中,授权品种被侵权的现象广泛存在。为此,我们在_工作中重点强化了以_面。一是对授权品种被侵权的情况作了深入调查,并向省农业厅和州农业局作了汇报,得到了上级农业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二是针对州内市场存在的侵权行为,邀请有关方面的领导和专家,就植物新品种保护和开发利用进行座谈,并就进一步强化授权品种的开发和利用,形成了共识。经协商决定,在_年以后授权品种的开发利用中,开发单位必须向提供品种的单位支付一定的使用费,开发每千克种子支付_元,并逐步统一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针对州外市场存在的侵权行为,在省农业厅科教处的指导下开展了_工作,目前已初见成效。部份种子企业及科技推广部门已前来协商合作开发授权品种有关事宜。四是每年的_月_日,在世界知识产权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群众对新品种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五是在维护授权品种权益的同时,主动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依法积极生产经营推广应用授权的品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五、科学管理是保障为使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及其它各项工作有序、规范、高效地进行,我所在市场经济发展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针对全所各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职工中广泛开展管理出科研成果,管理出经济效益方面的教育,使全体科技管理者和科技人员充分认识到加强科学管理的重要性,树立全面、系统、综合的农业科技管理新观念。与此同时,在涉及行政管理、人事管理、人才培养、经济核算、财务管理、物资管理、考勤管理、履职考核、利益分配等各项工作中,结合事业单位的改革,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管理办法,充分利用管理的杠杆作用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向管理要科研成果,要经济效益的规范化管理新局面。通过推行科学管理,推动了我中心科研工作持续发展,技术推广稳步推进,成果转化明显加强,经济效益逐年提高,各项工作井然有序,为加快科技创新,推进科技兴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六、全面发展是目的随着科研推广及科技成果转化成效的逐步显现,科研成果转化效益的稳步提高,为进一步加强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与此同时,科研推广基础设施逐年完善,逐步改善了科技人员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初步形成了科学研究、科技推广、成果保护和开发转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良好发展局面。尽管科研推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激烈的竞争形势,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仍有较大的差距,在今后的科研、推广、开发一体化进程中必须着力加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力争申请保护的科研成果具有较强的先进性和较大的开发潜力。二是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确保先进的农业科技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以诚实守信、友好合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与省内外、地州市科研院所和农技推广部门之间进行多渠道、深层次、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与广大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促进各项授权科研成果的及时转化,开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新局面。第五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对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对策“九五”以来,酒泉市农技推广系统紧紧围绕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先后_实施了_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共增加直接经济效益_亿多元,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1,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技术支撑,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了_亿元,与“_”末相比增长了72.4。目前,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而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不断创新仍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一)体系建设不完善,一线推广力量薄弱。目前全市市、县、乡三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共有在岗人员_人,其中市级_人,占8.2,县级_人,占33.2;乡镇_人,占58.6,乡(镇)站核定编制_人,在岗人员只占编制的79.9。各级农技推广单位技术装备差,服务手段落后,大部分农技人员与外界接触少,信息闭塞,知识更新慢,在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不能适应新形势对农技推广工作的要求,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创新。(二)推广经费不充足,公益服务难以开展。市、县两级农技推广中心实行财政全额供给,但工作经费十分有限。乡镇农技推广站实行全额拨款的只占22.3,差额拨款的占40.9,自收自支的占36.8。有的乡镇不但自收自支,而且还要上缴创收任务。绝大多数乡镇农技站长期处于“既无钱养兵,更无钱打仗”的局面。(三)工作理念不适应,服务与需求脱节。科技成果目标大多还定位在高产量上,对市场需求大的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研究不够;对传统的大宗农产品技术储备的多,对具有当地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中出现的新问题研究不够;技术推广工作的注意力集中在生产技术的环节上,对农产品储藏和加工等环节的问题研究不够,致使技术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直接影响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实际效果。(四)运行机制不灵活,被动服务绩效差。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管理型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缺乏科学的制约和激励办法,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现象仍然存在,导致有的人无作用可发挥,有的人有作用难发挥。二、改革创新是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动力农技推广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是科研成果的继续和再创新的关键环节,是联系科研、教育及生产的纽带,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增强农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因此,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之后,深化农业推广体系改革的过程中既不能简单地把农技推广机构推向市场,又不能简单地以强调稳定而维持现状,应从农村的实际和农民的需要出发,按照“推广目标现代化、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行为社会化、推广形式多样化”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一)推广目标现代化。就是农技推广要适应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_、实现技术跨越的要求,加速农业由注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转变,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按照新阶段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知识化的发展趋势,农技推广工作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从主要追求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二是从为农业生产服务为主,向为生产、加工与生态协调发展服务转变;三是从以资源开发技术为主,向资源开发技术和市场开发技术相结合转变;四是从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向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转变。从而,为农产品优质高产高效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为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为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二)推广队伍多元化。就是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大力调动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稳定、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民、企业技术推广与服务_,支持农村各类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充分调动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和科技工作者参与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农民、企业家等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1、市、县农技推广机构要进一步稳定和加强,以切实履行好法律法规赋予的执法和行政管理职能,承担重大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植物病虫害及农情的搜集、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验、监测和强制性检疫,农业技术咨询和培训等公益性职能。2、改革乡镇农技推广体制,建立跨乡镇的区域站。2022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总结(三)(二)探索新机制谋求新发展近十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科学技术月新日异的发展以及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农业科技工作处于一个需要创新才有可能持续发展的时代。面对严峻的形势,州市级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究竟依靠什么来实现科技推广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这是一个必须深入探索和实践的问题。为了实现彝州农业科技推广事业的持续发展,我中心结合自身的实际,深化内部改革,创新推广思路,探索走出了一条依靠体制创新,强化科研基础,重视成果保护,加大开发力度,增强自身实力的发展模式。回顾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取得了如下六点经验和体会。一、提高认识是前提我中心的农业科研工作始于_年,_年来,一批批农业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紧紧围绕全州农业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针对农业发展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实际,有的放矢地开展农业科研、推广工作,成功选育推广了经省州审定合格的_个粮作新品种及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为全州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到目前为止,科研工作先后获得了_项农业科技成果奖(其中国家级奖_项;省部级奖_项,地厅级奖_项)。尽管优良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和科技推广工作不断取得了新的进展,但是,由于农业科技工作本身的艰巨性和环境的复杂性,九五以前,我州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成立州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县乡农业科技推广结构松散,缺乏必要的集中协调和业务指导。其次,农业科技推广能力较弱,农业科研和推广割裂现象明显,农业技术创新流程不能相互衔接,利益关系不明,农业科技的体制和机制都不能很好适应农业创新的需要,造成了我州取得的科研成果州内研究、州外推广、墙内开花、墙外飘香的情况,构建适宜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科研推广体制势在必行。九五以来,针对以上问题,为了进一步发挥农业科研和推广优势,促进彝州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楚雄州农科所积极向州委、州人民政府争取,于_年_月经州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楚雄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州农科所内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开展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工作,初步搭建了科研、推广、开发一体化发展的雏形,为目前形成的强化科研基础,重视成果保护,加大开发力度,增强自身实力的发展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强化科研是基础近几年来,围绕科研、推广、开发一体化发展的思路,我们在科研方面强化了以下工作。一是结合市场需求,搞好选题立项,有的放矢地开展选题立项和研究,提高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近几年来,我中心所有的农业科研项目必须围绕农业经济的发展形势和市场需求状况来选题立项。具体情况为:以优质种源为基础,面向市场和农业经济建设的需要,重点研究优质楚粳水稻新品种和糯性好、食味佳的楚单系列杂交玉米品种,着力推进长荚大粒蚕豆新品种的选育,并根据市场需要,加强高蛋白、高湿面筋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使新品种的选育上档次、创优质,推动全州粮食生产向优质化方向转变。开展适用综合栽培技术及特种蔬菜、果树苗的引种与繁育研究,开发新肥种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强科研推广后劲。二是在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先后五次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_年,由国家农业部立项投资,在我所_桥基地建成了省内第一个水稻原原种扩繁基地。_年,省计委和省农业厅立项投资,在我所基地内建设高原粳稻原种扩繁基地。_年,农业部将我所列为全国重点扶持的十五所科研院所之一,给予立项投资,对我所高原粳稻新品种选育试验示范仪器设备进行更新。_年,省政府投资建设组培中心。_年,国家计委、农业部投资建设高原粳稻良种繁育基地。以上项目的投资建设,使我所的农业科学研究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为稳定提高科研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培养科技人才,提高队伍素质。作为科学技术的载体和科技成果的创造者,科技人才是新生产力的开拓者,是科研工作成败的关键。为此,我们深入调查了现有学术带头人中年龄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中青年科技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根据需要加强对中青年人才的培养,改善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客观环境,同时在继续发挥老年专家作用的同时,委年轻人以重任,努力提供参与国内外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的机会,从而建设一支思想稳定、结构合理、素质较好的科技队伍,为提高科研水平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近几年来,以优质为前提的科研工作己初见成效。如楚粳香_号、楚粳_号、楚粳_号、楚粳_号、楚粳_号、楚粳_号、楚粳_号、楚恢_号、楚恢_号、楚恢_号、楚粳优_号、楚粳优_号、楚紫优_号以及引进的云恢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总结(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总结(二)内容加载中.290、红优_号等优质稻品种。楚粳香_号经农业部优质农产品监督中心分析测定,各项理化指标均达到了优质米标准;楚粳_号在_省农业厅、_省质量技术监督局、_省_联合_的第_届优质稻品种评审会上,被评为优质稻品种;优质小麦新品种繁19、96鉴4的育成推广,填补了长期缺乏优质小麦新品种的空白;玉米大白单_号、楚白单_号等新品种的育成推广,解决了鲜食玉米的需求,提高了全州的玉米生产水平;土肥等其它科技措施的研究推广,有力推动了全州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三、抓好推广是关键近几年来,我们立足于科研工作的优势,在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中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争取政府重视,加强体系建设。针对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中体制不顺、渠道不畅的瓶劲问题,理顺了州、县、乡、村四级农技推广体系,从体制上保障了科技成果的及时转化。二是与企业联合,开发科技成果。在每年的小春生产中,与州面粉厂合作,在我州小麦生产重点乡镇推广种植96鉴4等优质小麦新品种,由州面粉厂按既定订单收购,使粮食加工企业在获得优质原料的同时促进了农民增收。在大春生产中,结合优质米基地建设的实际,与优质米加工企业合作,大力推广楚粳香_号、云恢290等优质稻品种。其中楚粳香_号优质米每千克比普通米市场价高_元,云恢290优质米每千克比普通米市场价高_元,农民种植优质稻增收的效果十分明显。三是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彝州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在广大农村中,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科技兴农意识不强,科技应用水平较差。贫穷落后的县乡与经济相对发达的县市在自然条件、科技基础和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使科技推广普及层次较多且量大而面广,增大了科技推广的难度。针对这一客观实际,我们加强了农村科技培训,指导和支持各级农业科研推广部门举办各类农业科技培训班,召开科研成果示范推广现场会,建立农业科技咨询服务热线,在乡镇集日宣传科技成果,让广大农民对先进科技成果有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使广大农民能自觉地接受和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四是认真抓好全州常规农业技术的推广。通过州县乡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逐年得到了加强。全州每年平均完成水稻旱育秧_亩,其中塑盘简化育秧_亩,共移栽大田_万亩;推广壮秧剂_吨,秧田应用_亩,移栽大田_亩;推广水稻抛秧31_亩;推广摆秧_亩;完成水稻双龙出海条栽_万亩;推广优质稻_万亩,其中特优稻_万亩;推广玉米育苗移栽_万亩;推广旱作立体间套种_万亩;实施地膜玉米_万亩;推广沃土工程示范样板_亩,辐射带动_亩;推广平衡施肥技术_亩,推广作物专用肥6_亩,推广中微肥_亩,推广种植绿肥_亩,秸秆还田_亩。四、成果开发是重点尽管优良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和科技推广工作不断取得了新的进展,但是,由于传统科技成果转化体制的延续和涉农部门利益机制的约束,科技成果转化体制不顺,渠道不畅,科研推广部门难以将新品种和新技术等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难以在种子开发等科技成果的转化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综合实力提高缓慢。针对上述问题,为了增强科研成果开发的自主性,使科研成果的开发为农业科技事业的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活力,我所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依据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种子法、专利法的有关规定,于_年申请,_年农业部授权保护了_个农作物新品种,拥有独立的新品种权。其中,水稻新品种为楚粳_号、楚粳香_号、楚粳_号,玉米新品种为楚白单_号和楚单_号,_年前获新品种权保护的数量占全省总数的50,居全省农业科研院所之首。_年已申报四个品种(其中水稻_个,玉米_个,水稻品种为楚粳_号、_号、楚恢_号,玉米品种为楚单_号)。_年,拟订申请保护_个水稻新品种(楚恢_号和_号)。通过申请新品种权的保护,为独立自主和高效地开发科研成果,增强自身实力打开了新的局面,品种权对育种的反哺作用已初现端倪。第一,拥有独立的品种权后,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开发经营获得品种权的新品种,充分保护了我所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而取得的科技成果。第二,有效改变了部份推广部门长期以来忽视知识产权,无偿开发经营的状况,规范了拥有品种权新品种的开发。第三,在开发经营中,我所把开发拥有品种权的新品种作为带动科研成果转化,加大科技开发力度的突破口,依法委托县乡农技推广部门及州内外个体户经营雄丰牌种子,走出了一条育繁推结合的科研成果转化模式,即保护新品种权,发挥自身优势,加快成果转化,开展经营服务,提高整体实力的发展之路。与此同时,以明确责、权、利的方式,与州内外开发商广泛合作,加大开发力度,极大地提高了新品种的开发效益。_年以来,己有_家州外的种子部门、_家州内的种子部门签定了开发协议,带动我所科技成果的转化年平均利润突破了_万元。已授权品种在州内外的推广面积逐年上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趋显现。虽然我所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已初见成效,但省内外中海拔稻区在楚粳系列水稻优良品种的推广中,授权品种被侵权的现象广泛存在。为此,我们在_工作中重点强化了以_面。一是对授权品种被侵权的情况作了深入调查,并向省农业厅和州农业局作了汇报,得到了上级农业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二是针对州内市场存在的侵权行为,邀请有关方面的领导和专家,就植物新品种保护和开发利用进行座谈,并就进一步强化授权品种的开发和利用,形成了共识。经协商决定,在_年以后授权品种的开发利用中,开发单位必须向提供品种的单位支付一定的使用费,开发每千克种子支付_元,并逐步统一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针对州外市场存在的侵权行为,在省农业厅科教处的指导下开展了_工作,目前已初见成效。部份种子企业及科技推广部门已前来协商合作开发授权品种有关事宜。四是每年的_月_日,在世界知识产权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群众对新品种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五是在维护授权品种权益的同时,主动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依法积极生产经营推广应用授权的品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五、科学管理是保障为使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及其它各项工作有序、规范、高效地进行,我所在市场经济发展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针对全所各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职工中广泛开展管理出科研成果,管理出经济效益方面的教育,使全体科技管理者和科技人员充分认识到加强科学管理的重要性,树立全面、系统、综合的农业科技管理新观念。与此同时,在涉及行政管理、人事管理、人才培养、经济核算、财务管理、物资管理、考勤管理、履职考核、利益分配等各项工作中,结合事业单位的改革,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管理办法,充分利用管理的杠杆作用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向管理要科研成果,要经济效益的规范化管理新局面。通过推行科学管理,推动了我中心科研工作持续发展,技术推广稳步推进,成果转化明显加强,经济效益逐年提高,各项工作井然有序,为加快科技创新,推进科技兴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六、全面发展是目的随着科研推广及科技成果转化成效的逐步显现,科研成果转化效益的稳步提高,为进一步加强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与此同时,科研推广基础设施逐年完善,逐步改善了科技人员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初步形成了科学研究、科技推广、成果保护和开发转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良好发展局面。尽管科研推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激烈的竞争形势,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仍有较大的差距,在今后的科研、推广、开发一体化进程中必须着力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第29页共29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