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 阶段评估检测(四) 新人教版 新课标

上传人:艳*** 文档编号:112761435 上传时间:2022-06-2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 阶段评估检测(四) 新人教版 新课标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 阶段评估检测(四) 新人教版 新课标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 阶段评估检测(四) 新人教版 新课标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2020年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人教课标版)阶段评估检测(四)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人在理智未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艺术是情感的反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末流者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绝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而自合于球规。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牵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姜白石说得好:“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从心所欲,不逾矩”,艺术的创造活动尽于这七个字了。“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孔夫子到快要死的时候才做到这种境界,可见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大非易事。(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书简)1下列关于“格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格律是诗歌中的不变化者,体现的是整齐、规范和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格律就会变成死板的形式。B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但这并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而是人不能活用它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C格律不能束缚天才,天才之作往往工在格律而妙在神髓风骨。格律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即使他遵循了格律,诗歌也仍然腐滥。D古今大艺术家的创造活动都从格律入手,但后来都达到了脱化格律的境界;是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使他们在整齐之中求变化,避免了单调。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它先于理智而产生,但在理智发达之后,情感又会受到理智的驱遣。B艺术是情感的流露,它也有群性和个性之别,讲究寓整齐于变化,但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C诗歌从四言、五言到七言,从古、律、绝到词,体现的是形式的变化,但它们在音节上都讲究格律,体现的又是诗歌的共同特点。D“从心所欲”和“不逾矩”是一对矛盾,艺术家要打破这个矛盾,做到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这是非常不容易的。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它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由遗传得来,不易变化;个性则成于环境,会随着环境而变化。B作者认为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旨在说明将格律用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时,就可以超越格律的束缚而达到自由的创作境界。C作者认为一味变化也还是单调,所以他不主张从变化入手,认为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D“从心所欲,不逾矩”是道德家和艺术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也说明道德与艺术常常是相关联的,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唐俭,字茂约,并州晋阳人。父鉴,隋戎州刺史,与高祖善,尝偕典军卫,故俭雅与秦王游。俭爽迈少绳检,然事亲以孝闻。见隋政浸乱,阴说秦王建大计。高祖尝召访之,俭曰:“公若外啸豪杰,北招戎狄,右收燕、赵,济河而南,以据秦、雍,汤、武之业也。”及大将军府开,授记室参军。从定京师,晋昌郡公。武德初,迁中书侍郎。吕崇茂以夏县反,与刘武周连和。诏永安王孝基、独孤怀恩率兵致讨。俭以使适至军,会孝基等为武周所虏,俭亦见禽。始,怀恩屯蒲州,阴与部将元君实谋反,会俱在贼中。君实私语俭曰:“独孤尚书将举兵图大事,犹豫不发,故及此。所谓当断不断而受乱者。”俄而怀恩脱归,诏复守蒲。俭恐必乱,密遣刘世让归白发其谋。会高祖幸蒲津,舟及中流而世让至,高祖惊,曰:“岂非天也!”命趋还舟,捕反者,怀恩自杀,余党皆诛。俄而武周败,亡入突厥。俭封府库、籍兵甲以待秦王。高祖嘉俭身幽辱而不忘朝廷,诏复旧官,许以便宜。尽簿怀恩赀产赐俭。还为天策府长史。贞观初,使突厥还,太宗谓俭曰:“卿观颉利可取乎?”对曰:“衔国威灵,庶有成功。”四年,驰传往诱使归款,颉利许之,兵懈弛,李靖因袭破之,俭脱身还。岁余,为民部尚书。从猎洛阳苑,群豕突出于林,帝射四发,辄殪四豕。一豕跃及镫,俭投马搏之。帝拔剑断豕,顾笑曰:“天策长史不见上将击贼邪,何惧之甚?”对曰:“汉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治之。陛下神武定四方,岂复快心于一兽?”帝为罢猎。俭居官不事事,与宾客纵酒为乐。坐小法,贬光禄大夫。显庆初卒,年七十八,谥曰襄。(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十四)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与高祖善,尝偕典军卫典:主管B故俭雅与秦王游 雅:平素C衔国威灵,庶有成功 庶:或许D坐小法,贬光禄大夫 坐:因为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唐俭忠于唐室的一组是(3分)()事亲以孝闻见隋政浸乱,阴说秦王建大计密遣刘世让归白发其谋命趋还舟,捕反者身幽辱而不忘朝廷一豕跃及镫,俭投马搏之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俭富有政治远见。看到隋室昏乱,他暗中游说秦王建树大业;在受到高祖召见时,唐俭分析天下大势,为高祖出谋划策。B唐俭为人不拘小节。年轻时爽快豪迈,不受约束;后来身居高位,在官任上却不好处理政事,喜欢与宾客纵酒玩乐。C唐俭屡建奇功。他曾参与平定京师;在奉命守卫蒲州时,及时发现独孤怀恩的反叛阴谋,解救了高祖的危难;后来又在击败突厥过程中立下大功。D唐俭善于因势利导。他跟随太宗打猎时,看到太宗拔剑砍死野猪,趁机劝谏太宗不要沉溺于打猎而忘了治国之策,太宗为此停止了打猎。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俭以使适至军,会孝基等为武周所虏,俭亦见禽。译文:_(2)俄而武周败,亡入突厥。俭封府库、籍兵甲以待秦王。译文:_(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注】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初任柳州刺史时。其时柳宗元与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刺史陈谏、连州刺史刘禹锡因同属革新派王叔文集团而再次遭贬。飐(zhn):风吹使颤动。文身:身上刺花纹。古时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习俗。8从全诗来看,作者的茫茫愁思因何而起?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5分)答:_9这首诗颔联、颈联在写景的角度上有何不同?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6分)答:_(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_,_。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_,_,如是而已。(韩愈师说)(3)予独爱莲之_,_,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周敦颐爱莲说)乙选考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会说话的墙马来西亚朵拉沉静的周末下午,客厅里的两个人都没有看电视的嗜好,一个在看报纸,一个在看杂志。斜斜的阳光穿过窗口,像一条一条明亮的线照在厅里。余芳美把手上的书放在桌子上,刚好放在阳光里,反射的光刺着她的眼,她抬头,看着浴在一丝丝阳光里却纹风不动的赵百越。“要不要拉上窗帘?”她其实走上前去把窗帘拉起来便可以,但她却问他。赵百越的头仍然埋在报纸里,只是轻轻地摇摆。自从认识赵百越,余芳美就知道他最怕阳光炙晒的。因为他怕热。他们两个人开始走在一起,余芳美的好友苏丽亚曾说过:“奇怪,你那么怕冷,他那么怕热,一个要开冷气,一个连风扇都不要。”但是,他们还是越过众人的诧异,并且给大家一个意外,不只恋爱,还结了婚。随着时光的脚步,渐渐地,怕热的人似乎不那么怕热,怕冷的人仿佛也不那么怕冷,然而,两个人的话题却像存款一直都没有增加的户头,银行里头的钱一日一日少了。沉默变成两个人之间的墙。余芳美发现以后,她担心的是有一天,墙最终将会倒塌。有一次她下班回来,经过巷口,看到一辆推土机正在推着那间旧杂货店的墙,她亲眼看着那堵一块块由红砖砌成稳固如山的墙在瞬息间崩塌下去,就在眨眼间,迅速得让观看的人心慌意乱。然后她又看见杂货店铺里面,一片破落,又脏又乱。还是有一道墙隔着,比较让人安心。他们夫妇之间的墙是由谁、是什么时候砌起来的呢?半年前莫方才开始进入她工作的公司当总经理,也在那个时候,她搭莫方才的便车上下班。“用不着让你踅来踅去的,浪费时间。”她是这样同赵百越说的。只不过,她花在购买化妆品和衣物的钱和时间越来越多了。念书的时候,余芳美听到老师告诉同学们说内在美比外在美更重要,她深信不疑。外在的美丽是不可恃的,人的外皮终究会老会丑,谁都躲不过光阴的大手,唯有内在美才是永恒不变的。走到社会上以后,余芳美仍然没有否定老师的话,但是,外在美对于一个人在社会上行走,依旧是有帮助的。她给了自己这个理由,买衣物服饰时,掏钱便理直气壮得多了。当她在莫方才面前越来越活泼,说的话题越来越繁复而不仅只是公事的时候,她在赵百越面前就越来越木然,越来越不知道要同他如何沟通。赵百越看着她的转变并没有说什么,只是看报纸的时间加长了。而她比前些时候买更多的女性杂志,一待在家里就努力地读,心虚得却像就要上考场去考试,正在用心地找资料那样地专心一意。“是什么声音?”赵百越突然问。她被赵百越这意外的问题吓一跳:“什么声音?没有呀!”她以为自己心里的秘密被揭穿了。赵百越走到客厅的墙边,把耳朵靠在当初漆成米白色,而如今已经有数点黄渍的墙上:“好像有说话的声音呢!”“不!”余芳美摇头,坚持,“我没有听到。”(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婚前生活习惯相差太大,成为婚后夫妻生活的隐患。B小说中男女主人公感情之所以越来越淡薄,他们的存款一直没有增加,银行里的钱越来越少,不能说不是一个重要原因。C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总共只说了两句话,他在家里的主要表现,就是埋头看报纸。D在小说中,有两处对真实的墙的直接描写,形成了两座山峰,让小说在平稳的叙述中有了起伏。E小说中有虚写的墙和实写的墙,虚实结合,以虚衬实,富有韵味。(2)小说的标题“会说话的墙”在文中是什么意思?用它做标题的好处有哪些?(6分)答:_(3)小说中有两处描写真实的墙,第一处描写具有象征意义,表现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心理?第二处描写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6分)第一处:_第二处:_(4)小说中“夫妇之间的墙”是由谁砌起来的呢?请结合文本分析。你认为怎样才能避免砌起这道墙?如果有了这道墙,应该怎样拆除?(8分)答:_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中国学术界的大损失朱自清大家都知道闻先生是一位诗人。他的红烛,尤其他的死水,读过的人很多。这些集子的特色之一,是那些爱国诗。在抗战以前他也许是唯一的爱国新诗人,这里可以看出他对文学的态度。新文学运动以来,许多作者都认识了文学的政治性和社会性而有所表现,可是闻先生认识得特别亲切,表现得特别强烈。他在过去的诗人中最敬爱杜甫,就因为杜诗政治性和社会性最浓厚。后来他更进一步,注意原始人的歌舞:这是集团的艺术,也是与生活打成一片的艺术。他要的是热情,是力量,是火一样的生命。但是他并不忽略语言的技巧,大家都记得他是提倡诗的新格律的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诗大家都知道,不必细说;散文如唐诗杂论,可惜只有五篇,那经济的字句,那完密而短小的篇幅,简直是诗。我听他近来的演说,有两三回也是这么精悍,字字句句好似称量而出,却又那么自然流畅。他因此也特别能够体会古代语言的曲折处。当然,以上这些都得靠学力,但是更得靠才气,也就是想象。单就读古书而论,固然得先通文字声韵之学;可是还不够,要没有活泼的想象力,就只能做出点滴的工作,决不能融会贯通的。这里需要细心,更需要大胆。闻先生能够体会到古代语言的表现方式,他的校勘古书,有些地方胆大得吓人,但却得细心吟味所得;平心静气读下去,不由人不信。校书本有死校活校之分;他自然是活校,而因为知识和技术的一般进步,他的成就骎骎乎驾活校的高邮王氏父子而上之。他研究中国古代,可是他要使局部化了的古代复活在现代人的心目中。因为这古代与现代究竟属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而历史是连贯的。我们要客观地认识古代;可是,是“我们”在客观地认识古代,现代的我们要能够在心目中想象古代的生活,要能够在心目中分享古代的生活,才能认识那活的古代,也许那才是真的古代这也才是客观的认识古代。闻先生研究伏羲的故事或神话,是将这神话跟人们的生活打成一片;神话不是空想,不是娱乐,而是人民的生命欲和生活力的表现。这是死活存亡的消息,是人与自然斗争的纪录,非同小可。他研究楚辞的神话,也是一样的态度。他看屈原,也将他放在整个时代整个社会里看。他承认屈原是伟大的天才;但天才是活人,不是偶像,只有这么看,屈原的真面目也许才能再现在我们心中。他研究周易里的故事,也是先有一整个社会的影像在心里。研究诗经也如此,他常说笑话,说他研究诗经,越来越“形而下”了其实这正表现着生命的力量。他是有幽默感的人;他的认识古代,有时也靠着这种幽默感。看匡斋尺牍里狼跋一篇,便知道他能够体会到别人从不曾体会到的古人的幽默感。而所谓“匡斋”本于匡衡说诗解人颐那句话,正是幽默的意思。他的死水里闻一多先生的书桌,也是一首难得的幽默的诗。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活到八十岁,现在还不满四十八岁,竟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有个学生曾瞻仰他的遗体,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唉!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闻一多不仅提倡诗的新格律,也创造诗的新格律,如红烛死水和唐诗杂论等新诗集子都体现了这一点。B闻一多从敬爱杜甫到注意原始人的歌舞,是他对文学态度的更进一步的表现,也是因为原始人歌舞更具有热情、力量、火一样的生命的特点。C闻一多在校勘古书方面,既细心又大胆,属于活校的行列,由于知识和技术的一般进步,他的成就比死校的高邮王氏父子高了许多。D作者认为研究伏羲的故事和神话,不能将之当成空想和娱乐,而要当成人民的生命欲和生活力的表现来研究。E红烛死水等集子,既有爱国热情,也有语言技巧,还有幽默感,体现了闻一多是抗战前唯一的爱国诗人的学术价值。(2)联系全文,从“诗人”“语言”和“研究古代”三个方面,归纳分析闻一多这一人物形象。(6分)答:_(3)作者在文末引用“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用意是什么?(6分)答:_(4)在朱自清等大多数人的心目中,“闻一多先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的死,“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但在当时,国民党政府却有人指使特务要暗杀闻一多,认为闻一多是个有害的人。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答:_第卷表达题(共80分)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此次利比亚战争,美国虽看似被英法拖进了战争,实则暗度陈仓,谋求实现其地中海大战略。而“别人打头,我收场”恰好是美国“巧实力”战略的重要特征。B近年来,从抗击印度洋海啸到抗击中国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到应对日本核泄漏危机,亚洲人民感同身受、患难与共。C某些官办会议上,相机、手机甚至是手提电脑都被当做纪念品送出。其实这是会议承办者自己想得到这些物品,或者为了讨好领导而借花献佛。D事实告诉我们,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经济调控政策必须根据形势灵活多变,如果胶柱鼓瑟,只注意克服一个倾向而忽视另一个倾向,这对经济健康运行无疑是不利的。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针对核物质是否会随着大气环流向东经由太平洋影响到我国东部沿海,有关专家表示,由于核物质浓度甚微,对我国不会造成影响。B百度文库版权纠纷涉及资源分享网站普遍存在的问题,该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对建立和完善行业规范和行业秩序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C一家位于卢森堡的高等法院再次做出了不允许把世界杯和欧洲杯这样的顶级赛事的转播权全部卖给付费电视台的判决,以免经济窘迫的球迷届时无法看到这样的赛事。D一些震后发生泄漏的化工厂由于存在大量有害化学物质或气体,这款机器人就可以代替人进入现场,通过视频发回现场环境的图像,为指挥人员制定救援方案提供支持。15以“夏季达沃斯论坛”为开头,将下面的短句变为一个长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世界经济论坛在达沃斯举行,又称达沃斯论坛。夏季达沃斯论坛与一般意义的达沃斯论坛不同。夏季达沃斯论坛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平台。在这一平台上,世界500强企业可与最具潜力的企业对话,与各国、各地区政府之间对话。夏季达沃斯就是在中国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全球行业峰会暨全球成长型企业年会”。答:_16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30个字)(4分)中新网北京电中国国家画院9月23日在此间举行“扶贫基金启动暨首场募捐笔会”。这是一项面向全社会,对社会弱势群体、因自然灾害需要援助的人们建立的“扶贫基金”。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书法篆刻院书画家杨晓阳、卢禹舜、解永全、张晓凌等近30位艺术家当场笔会,并将此批创作作品全部捐予桑梓助学基金。画院副院长解永全表示,中国国家画院是文化部直属的集美术创作、研究、教育、普及交流及美术收藏于一体的国家公益型事业单位;设立基金的举措,旨在使该院公益行为常态化、制度化,能减少中间环节更直接地服务社会,帮助最需资助的人群,让一些弱势群体接受更好的教育、为社会服务。_17.仿造下面的示例,以“语文”为话题,再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一致,修辞得当。(6分)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语文是色彩缤纷的花园,让人流连忘返。答:_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日前,杭州图书馆引起了无数网友和一些主流媒体的关注。杭图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实行“零门槛”阅览,因此常有乞丐、拾荒者和农民工进门阅览。图书馆对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有读者无法接受,找到褚树青馆长,说允许乞丐和拾荒者进图书馆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褚树青回答: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此消息在网上传播开后,被感动的网民把杭图称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馆长褚树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慨叹,公共图书馆零门槛开放本来就是正常之事,也已做了多年,瞬间引发如此大的关注值得反思。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阶段评估检测(四)1D解析 以偏概全,不是“都从”,而是“大半”从格律入手。2A解析 理解错误,“情感又会受到理智的驱遣”错误,应该是“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3D解析 无中生有,“道德与艺术常常是相关联的,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文中无体现。4D解析 坐:因犯罪。5B解析 是说唐俭以孝事亲;是高祖所为。6C解析 “奉命守卫蒲州”的是独孤怀恩而非唐俭。7(1)唐俭凭借使节身份到军中去,正赶上孝基等人被刘武周俘虏,唐俭也被擒获。(译出大意给2分;“以”“会”“见”译对一处给1分)(2)不久刘武周战败,逃入突厥。唐俭封存府库、登记兵器甲仗等待秦王。(译出大意给2分;“俄而”“亡”“籍”译对一处给1分)【参考译文】唐俭字茂约,并州晋阳人。父亲名鉴,在隋朝任戎州刺史,唐鉴与唐高祖李渊私交很好,曾一同统领军卫,因此唐俭平时与秦王有交往。唐俭爽快豪迈不受约束,但侍奉亲人以孝顺闻名。唐俭看到隋朝政治渐乱,暗中游说秦王建树大业。高祖曾召他询问,唐俭说:“您如果向外聚集豪杰,向北招抚戎狄,向西收服燕、赵之地,渡河向南,从而据有秦、雍之地,这是商汤王、周武王的大业。”等到(高祖)开设大将军府,让他担任记室参军。跟随平定京城,被封为晋昌郡公。武德初年,升任中书侍郎。吕崇茂在夏县造反,与刘武周联合。(高祖)下诏永安王李孝基、独孤怀恩率兵前去讨伐。唐俭凭借使节身份到军中去,正赶上孝基等人被刘武周俘虏,唐俭也被擒获。开始,独孤怀恩屯驻蒲州的时候,暗中与部将元君实图谋反叛,恰巧都(被囚)在贼军中。元君实私下对唐俭说:“独孤尚书准备起兵图谋建立大业,因犹豫而没有发动,因此到了这一步。正是人们常说的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不久独孤怀恩逃回,(高祖)下诏仍命他镇守蒲州。唐俭担心他迟早必要作乱,悄悄派刘世让回去揭发他的阴谋。正赶上高祖前往蒲津,船行到河中央的时候刘世让赶到了,高祖大惊,说:“这难道不是天命啊!”立即下令返回,捕捉反叛的人,独孤怀恩自杀,余党全部被诛杀。不久刘武周战败,逃入突厥。唐俭封存府库、登记兵器甲仗等待秦王。高祖表彰唐俭被囚禁受屈辱却不忘朝廷,下诏恢复了他的原职,并允许他见机行事。没收独孤怀恩的全部财产赐予唐俭。回朝后任天策府长史。贞观初年,(唐俭)出使突厥返回后,太宗对唐俭说:“卿观察颉利可以谋取吗?”唐俭回答说:“仰赖国家的声威,可望会成功。”贞观四年,唐俭奉命出使突厥,劝说颉利归顺朝廷,颉利答应了,军队松懈不加防备,李靖趁机偷袭打败突厥,唐俭脱身返回。一年多以后,唐俭做了民部尚书。跟从太宗出猎洛阳苑,一群野猪从林中突然窜出,太宗连发四箭,就射死了四头野猪。一头野猪跳到皇帝鞍鞯下,唐俭跳下马与野猪搏斗。太宗拔剑砍死了野猪,回头笑着说:“天策长史没见过上将杀贼吧!为什么如此害怕?”唐俭回答说:“汉高祖用武力得到天下,不用武力治理天下。陛下用神武平定四方,怎么可以为了一时高兴而与野猪搏斗呢?”太宗为此停止了打猎。唐俭在官任上不处理政事,与宾客纵酒玩乐。因犯小过失获罪,被贬为光禄大夫。显庆初年去世,终年七十八岁,谥号襄。8从首联来看,作者登高临远,看到眼前苍茫的景象,触景生情,只觉愁绪如茫茫海天扑面而来。(2分)从尾联来看,作者被贬蛮荒之地,难免有仕途失意之愁;从诗歌标题和最后一句看,诗人与朋友彼此隔离,音讯不通;加之远离故土,身居异乡,难免产生思念朋友、想念家人之愁。(3分;分号前后所分三点,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即可给3分)9颔联、颈联在写景角度上有动与静、近与远的不同。颔联描绘风急雨骤中的景象,是近景、动景;颈联描写登楼远眺所见的重岭密林、九曲江流,是远景、静景。(3分;答出一个方面给2分,答出两个方面给3分)颔联与颈联主要运用了比喻(答“象征”“双关”“借景抒情”“动静结合”也可)的艺术手法。颔联表面上好像是在描写夏季的“惊风密雨”侵袭“芙蓉薜荔”的景象,实际上却是暗写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派的围攻、迫害,用自然物象暗喻世间人事,曲折含蓄;颈联以 “曲似九回肠”的江流来比喻诗人百结的愁肠,自然贴切。(3分;答出“手法”给1分,具体分析各1分;如答“象征”“双关”“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手法,分析合理也可给3分)10(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6分;每句1分,有错别字该句不得分)11(1)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E给1分;答A、B不给分。(2)意思是:小说中的男主人公赵百越越来越感觉“好像有说话的声音”来自墙上。(2分)好处是:暗含着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的主旨;(2分)运用拟人手法,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2分)(3)第一处是写女主人公看到推土机推墙,稳固如山的墙顷刻间就坍塌了,现出了里面的破败。这一看似平淡的描述,既写出了墙的坍塌对女主人公情感的冲击,也映照出女主人公面对内心的真实情况的疑虑和恐惧。(3分)第二处是写男主人公听墙,用当初“米白色”的墙与现在“已经有数点黄渍”的墙对比,表现夫妻之间的情感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让人印象深刻。(3分)(4)夫妻之间的墙是由夫妻双方共同砌起来的。正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都不做更多的沟通,才使这道墙一点点被砌起来。丈夫在家里只默不作声地看报纸,妻子则看女性杂志,两人都躲在各自的世界中。(4分)在日常生活中,与自己亲密的人应该多进行沟通,及时交流想法和感受,使彼此之间多一些了解、理解和谅解,这样才不会日渐形成沟通的障碍。(2分)夫妻之间的墙一旦形成,双方都要努力去拆除,不能等待,更不能逃避。(2分)12(1)答案 选B给3分,选D给2分,选E给1分;选A、C不给分。解析 A项中的唐诗杂论不是诗集,是散文集。C项中的“高邮王氏父子”是活校,不是死校。E项中的“抗战前唯一的爱国诗人”扩大了原文的范围,原文为“抗战以前它也许是唯一的爱国新诗人”。(2)答案 他是一位伟大的学者,更是一位伟大的爱国战士。(2分)具有爱国情怀,体现在对文学的态度上,他特别亲切地认识到文学的政治性和社会性。重视语言技巧,体现在诗歌散文创作方面和古代语言研究方面,提倡新格律和语言的简洁,活校勘古书。复活古代文化,体现在研究中国古代方面,客观地认识古代,关注生命欲和生活力。(4分)解析 可先总的概括一下,然后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分别从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进行概括。(3)答案 作者在文末引用学生的原话,形象生动地描述了闻一多牺牲时的惨状,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枪杀爱国学者那卑鄙无耻的罪恶,(2分)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强烈的控诉和愤怒之情,(2分)激发读者反抗独裁专制的正义情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暗扣文章的标题,升华主题。(2分)解析 作者描写闻一多最后死状,目的在于揭露反动派枪杀爱国人士的罪行,从而表达包括作者在内的爱国人士的愤慨之情,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进一步表现了闻一多的正义形象。(4)答案 在那个反动的政治环境下,这是一种必然的结果。(2分)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派控制的云南,是一个政治上独裁专制,镇压民主和进步的云南,闻一多先生所处的西南联大,也处在这种黑暗的社会环境之下。(2分)闻一多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学者,更是一位伟大的爱国战士,他反抗独裁统治,追求民主自由,对反动派是一种威胁,(2分)所以,闻一多先生越优秀,他们就越惧怕和憎恨。(2分)解析 要从正义与反动的斗争角度进行分析,指出在黑暗的势力中,闻一多反对独裁的黑暗统治,自然会遭到打击,这反映出反动统治者内心的恐惧和憎恨。13B解析 用错对象,“感同身受”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感谢),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14C解析 A项成分残缺,“针对”缺少宾语(“的情况”“的问题”等);B项两面与一面照应不周;D项关联词语序不当,应把“由于”放到句首。15夏季达沃斯论坛是与在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不同的,为世界500强企业同最具潜力的企业对话、同各国和各地区政府之间的对话提供更大平台的,在中国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全球行业峰会暨全球成长型企业年会”。(评分细则:三个定语信息准确,各1分;顺序正确、语句通顺,1分)16国家画院启动扶贫基金,(2分)推动公益常态化制度化。(2分,或“服务社会”“资助弱势群体”)17示例:语文是意境深远的油画,让人惊叹不已;语文是旋律优美的音乐,让人听之动容。(写对一句给3分)18【写作提示】 着眼于网友、媒体的反应与馆长态度的反差来思考。网友和媒体对杭图零门槛开放这件正常的事情少见多怪,恰恰证明我们很多时候是生活在一个常识匮乏、尊严缺失的社会。只有当本该正常的现象成为社会的常态时,我们的社会才真的成熟了。着眼于有些读者的说法来思考。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受辱感”?他们的偏见、他们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高贵感、优越感究竟来自哪里?对此问题进行探讨。着眼于材料中所特别强调的阅览群体“乞丐、拾荒者和农民工”来思考。这种现象说明底层民众也有精神生活的渴求,关注弱势群体,不能忽视他们的文化需求。着眼于公共图书馆的职能来思考。若想实现公共服务设施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就必须具备“底层意识”,关注并服务于底层民众。着眼于褚树青的回答来思考。知识面前,人人平等;捍卫每一个人拥有平等的权利,也是捍卫每一个人的权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