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管理史复习资料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12273180 上传时间:2022-06-22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09.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教育管理史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外教育管理史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外教育管理史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外教育管理史复习资料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教育管理(一) 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管理1、教育管理一般是指对教育进行管理和教育过程中的管理。2、夏朝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学校,学校名称有“序”和“校”。3、商朝创设的学校有“瞽宗”和“学”。4、西周学校系统包括国学、乡学两类,大学、小学两级。大学分别为天子设立的(五学有辟雍、东序、成均、瞽宗、上序)、诸侯设立的(一学是頖宫);乡学分为闾、党、州、乡四类。5、西周教学内容的特点教育以“六艺为主,即礼、乐、射、御、书、数为主要教学内容,讲求文武兼备,重视礼乐道德教育、知识和能力兼求。6、 “学在官府”的含义所谓“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即学术被官方所垄断,民间无学。“学在官府”主要表现为官师不分、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7、 “学在官府”教育管理体制形成的根本原因 当时,奴隶主阶级垄断着社会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文化知识掌握在天子、诸侯、卿、大夫等官员手中,教学所用之“书”、“器”则为官师所占有.只有奴隶主贵族的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利.因此,学术一直为官府所垄断,民间不可能有学。同时,由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无力供养,也不需要为官者以外的精神生产者,也无力在民间普及教学所需的书与器,这是“学在官府”教育管理体制形成的根本原因。8、 视学制度和选贤贡士制度视学包括两种:一种是天子象征性的视学,以尊老敬德,重视教育;另一种是督导性的视。选贤贡士制度:即西周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由诸侯和地方民政长官选拔德行、道艺兼优者贡于天子,或升入大学深造。这是我国最早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管理1、教育体制变革(历史必然性)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官学的衰败和私学的兴起.其原因:西周官学的衰败,表现为“学术官守”、“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就在西周官学走向衰落的过程中,私人办学悄然兴起,私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求,是私学产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2、儒家教育管理思想的内容及其私学的管理特点 教育管理思想的内容:文教政策思想、教育教学管理思想、教师管理思想. 私学的管理特点:招生原则,儒家创办的私学,遵循“有教无类”的原则.教学管理,在教学中删订了诗、书、礼、乐、易和春秋六书作为教材.经费管理,儒家私学经费主要来自诸侯的馈赠.教师与学生管理,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要求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3、孔子是大办私学的典型代表;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4、大学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大条目。5、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提出治国平天下要以“教育为本的宝贵思想。6、墨家教育管理思想的内容及其私学管理特点 教育管理思想的内容:要培养的“兼士”,既要有“兼爱”为核心的道德品质,又要有履行墨家道义的实际才能和本领,所以墨家不仅重视“知义”、“为正的道德教育,而且重视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私学管理特点:培养目标,以培养“兼士”或称“贤士”为目标。教育对象与招生原则,不赞成儒家来者不拒,被动等待上门求教,而是“强说人,主动施教。教学管理,围绕培养“各从事其所能”的兼士为目标。组织管理制度,纪律十分严明,类似一个信仰坚定、组织严密的宗教集团。墨家私学的领袖称为“巨子”,门徒要绝对服从。7、稷下学宫的管理特点稷下学宫,原是战国时期齐国在其都城临淄稷门之下设立的养士之所,以招揽天下名士。稷下学宫是齐国创办的,一切教学设施及教学、生活所需经费,都由齐国提供。稷下学宫办学实行门户开放、学术自由的原则。8、弟子职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学生守则,其内容是:首先,要求学生虚心受教,尊敬老师;其次,要求学生饮食起居要有良好习惯,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要有修养;再次,规定了学习的规则.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管理(一)秦汉的文教政策1、秦汉巩固统一的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A、书同文 B、行同伦 C、设三老以掌教化 D、禁止私学,焚书坑儒 E、以法为教、以吏为师2、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内容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兴太学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 C、重选举以选用贤才3、汉代为确立“独尊儒术”文教政策采取的措施 A、设五经博士 B、建立博士弟子制 C、以儒术取士 D、视学制度4、“独尊儒术”文教政策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汉武帝所采取的文教政策,在本质上与秦始皇是一致的,都是要统一思想,巩固专制统治。但是,所采取的手段和措施却大不相同:秦始皇采取的是极端残暴的高压政策;汉武帝则以疏导、劝诱为主,这表明汉代统治者吸取了秦代残酷压制、以法代教的教训,在政治上走向了成熟。(二) 汉代的教育行政体制与学校管理1、 汉代学校系统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汉代学校有官学和私学两大类.官学包括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中央官学是朝廷办的,有太学、宫邸学和鸿都门学;地方官学是地方政府办的学、校等.私学有程度较高的经管和程度较低的书馆等。2、 汉代教育行政管理特点汉代教育行政由太常兼管。是掌管宗庙礼仪的礼官,具体管理朝廷记事、天象、礼乐、祭祀、文化教育、医药等方面的事务。博士是太常的属官.3、 汉代地方官学的职能及其管理特点职能:一是传授儒家经典,培养郡国属吏,同时为朝廷或太学输送优秀学生;二是推行地方教化。管理特点:汉代地方官学的一般情况是学、校置经师一人,痒、序置孝经师一人,负责地方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经师由郡国县中被称为文学或文学官、文学博士、郡国文学、文学掌故的官吏兼任,他们大多为太学考试获得丙科者.4、 汉代私学的类型及其管理特点、汉代私学类型,有初级程度的蒙学和高级程度的专经研习两大类. 初级程度的蒙学主要是“书馆”和“乡塾”,书馆的教师称“书师”,主要教学识字、习字.乡塾的教师称“塾师”或“孝经师,主要教学孝经、论语。汉经研习专经阶段的私学主要有“经管”、“精舍、“精庐”等。5、 以儒术取士的教育管理意义汉代自高祖始,就重视选贤任能。在取士的标准上,则突出强调精通儒术和具有儒家伦理道德修养.察举最盛德孝廉科,就是选取具备儒“孝”、“廉美德的官吏。太学生通过考课,通一经者即补为官。以儒取士,不仅为独尊儒术的推行和落实提供了保证。而且对士子进德修业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三) 汉代的宏观教育管理措施1、 察举制度的含义察举制度是由中央各部门和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予以录用为官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2、 策问与对策含义策问:就是皇帝就时政中的问题提问,令被荐举者作答。对策:就是答者要对时政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主张和建议。3、 左雄改制或阳嘉改制含义规定孝廉所举之人必须在40岁以上,而且对岁举的孝廉由朝廷进行考试。儒生考以儒家经典。文吏试以奏章律令.然后再踹门进行复试.4、 察举的主要科目及其标准察举的科目分为两大类:一为经常性举行的科目,称作常科,一般是每年由州郡长官按规定的名额、标准向朝廷推荐人才;另一类为特科,是皇帝根据需要临时指定选士标准和名目的科目。5、 汉代规范经学内容的主要手段及其具体内容A、 统一经学标准 B、刊刻石经 C、规定严守师法、家法6、 察举制的教育管理功能首先,调动了世人读书求学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发展;其次,统一了教育目标;再次,规范了教学内容。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管理(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管理的发展1、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管理的发展的主要表现 A、设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 B、郡国学校制度的建立 C、专门学校和综合学校的设置 D、私学和家庭教育的发展2、魏晋南北朝教育管理的历史地位 由于当时社会上佛、道、玄学盛行,文学、史学、自然科学发达,儒学不振,退居次要地位.但是,教育及其管理中出现了许多新鲜事物,选士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在教育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二)“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及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1、九品中正制的含义 就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吏部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予官职的选士制度,又称九品官人法。2、实施九品中正制的条件 一是中正官德品德和识鉴才能;二是品评人才是否有明确的标准。3、九品中正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一是挫伤了读书人的积极性,使学校更加门庭冷落;二是促进了选士制度的发展.第四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管理(一)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1、隋唐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 A、重振儒术 B、兼容佛道2、隋唐采取重振儒术兼容佛道文教政策的背景 公元589年隋朝灭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中国再度统一。唐代在隋的基础上,建立了强大的封建大帝国,封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都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3、师说问世的背景 在隋唐皇帝采取种种措施振兴儒学的同时,一些思想家、教育家也为重振儒术竭心尽力,其中代表人物就是韩愈。他站在维护皇权的立场上,极力地维护儒家的道统及其独尊的地位,他极力宣扬师道,为此作师说,专门论述教师的重要地位、教师的任务等问题,在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重振儒术兼容佛道文教政策对教育的影响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所确立的文教政策和各项制度,不仅在当时促进了文化教育的繁荣,而且多为宋、元、明、清各朝所继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隋唐的科举制度1、科举制度创立的标志 一般认为,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2、科举报考的程序 参加科举的考生主要是“生徒和“乡贡”.生徒要首先通过冬季校内的毕业考试,合格后参加礼部考试的资格。乡贡须先持证件在本县报名,由县令考选后,由州刺史复核,然后参加礼部的考试。3、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 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五经正义是科举考试的标准.考试方法:贴经、墨义、对策、诗赋4种.4、科举制产生的原因 第一,要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收回选用人才的大权;第二,要巩固统治,必须最大限度地网罗和笼络知识分子,为他们提供参政的机会,以扩大统治基础;第三,全国统一,封建官僚机器日益完备,必须选拔大量的适应封建大一统政治需要的人才来充任各级吏史.6、 科举制度对教育管理的影响A、 调动了世人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B、使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三)隋唐时期的教育行政体制与学校管理1、 隋唐时期教育行政体制的特点中央官学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和广文馆.2、 隋唐学校系统的特点唐代从中央到地方普遍建立了学校,有官学也有私学,有经学学校和专门学校之分,有小学、大学和专科性质学校之分等,学校的类型多种多样,学校系统相当完备.3、 隋唐官学管理完备的主要体现A、学校管理机构和人员的设置 B、入学资格的规定 C、教学管理制度 D、教师的管理 E、学生的管理第五章 两宋时期的教育管理(一)两宋时期的文教政策1、两宋文教政策的内容 A、兴文教 B、儒、佛、道三教并用2、宋代文教政策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宋统治者既尊孔崇儒,又推崇佛、道,使儒、佛、道三教得以长期共存,广泛渗透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领域。最终,三教融合为一形成理学。理学对宋代的文化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宋代管学的发展、书院的兴盛等,都与理学有密切关系。(二)两宋时期官学管理的改革1、苏湖教法与分斋教学法的含义 全面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2、太学三舍法和积分制 太学“三舍法是按学生学业水平实行分舍教学,按学生平时操行及月、岁等考试成绩决定升舍的教学管理办法。“积分制”月考优等积1分,一年10次月考累计积8分以上者作为升舍的重要依据。4、 宋代官学管理发展的主要标志A、建立了更加完备的官学体系 B、设置了地方教育行政机构 C、创行“学田制” D、教师管理制度的加强 E、学生管理制度的发展 F、教学管理的发展5、 北宋改革教育三次兴学运动A、庆历兴学-范仲淹 B、熙宁、元丰兴学王安石 C、崇宁兴学-蔡京执政时 6、 胡瑗“明体达用”办学思想的内容所谓“明体”就是领会圣贤之遗意,理解六经等儒家经典的道理,掌握仁义礼智等封建伦理道德的基本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所谓“达用”就是在修身、治国、处世过程中,去实践这些精神、道理和内容。简单的说,“明体达用的精神实质就是“学以致用”.7、 王安石(兴学)教育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共同处A、整顿太学 B、整顿地方官学 C、明定教学内容 D、增设专门学校 E、改革科举制度 这三次运动都是为了振兴官学,以培养有真才实学、可以经国济世的人才。(三)两宋时期书院的管理1、 书院的产生时间是:在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主要作为国家修书藏书的机构。2、 宋代著名书院的名称岳麓山、石鼓山、白鹿洞江西庐山、应天府河南商丘、嵩阳-河南登封、茅山-江苏金坛3、 书院产生的原因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官学衰微。随着私人讲学,私家印刷图书业的发展,以及佛教教学影响,民间藏书堂、书屋、书舍与私人书馆、精舍不断发展,逐渐演化成学者讲学说书、学子读书求学并进行学术研究的专门教育机构.第六章 辽金元时期的教育管理(一)辽金元时期的文教政策A、尊孔崇儒、兴学设教 B、维护民族文化(二)辽金元时期官学与书院的管理2、辽金元教育行政体制的特点在学校管理体制上,辽金元承袭汉人之制,在中央设置国子监,作为中央官学的行政机构,国子监设祭酒、司业、监丞、主薄等职,管理国子学的校务。3、辽金元书院官学化的主要表现及原因第一,中央和地方政府兴办书院,以为天下 书院的示范或向导;第二,掌握书院的领导权;第三,加强对书院经费的管理;第四,加强对书院的招生、考试、学生出路的管理.原因:元统治者发挥国家政权的优势和力量加强对书院的控制和管理。第七章 明清(鸦片战争前)的教育管理(一)明清时期文教政策1、明清时期文教政策的内容 尊孔崇儒,追崇理学;网罗士人,禁锢思想。2、明清时期文教政策的特点及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明清两代在文教政策上对知识分子采取又打又拉、恩威并重、软硬兼施的政策,最终的目的是要实行文化专制,禁锢读书人的头脑,压制他们的个性,遏止他们的反抗精神,使他们俯首帖耳,做封建统治下的忠臣顺民. 明清文化专制政策,严重地摧残了知识分子的身心,钳制了他们的思想。(二)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1、八股文取士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明清科举考试最大的特点就是八股文取士。八股文源于宋代.它成为束缚士人思想的 文化专制的工具,使其日益僵化而走上穷途末路。 明清八股文取士,对教育产生了直接影响.当时,教育教学仅限于训练八股文,学校完全变成了八股文的训练基地。读书人终日沉溺于八股的套术中,严重地败坏了学风.八股文有固定的文章格式,考试的题目又必出于四经、五书,这就助长了一些读书人的侥幸心理。为了应付这种考试,读书人更是用心去钻营,不求真才实学,只求侥幸中举。这种侥幸奔竟之风,严重地妨碍学术的进步。 (三)明清时期教育行政体制与学校管理1、明清时期官学学校管理体制的特点 中央官学的行政机构仍然是国子监.国子监设有国子祭酒1人,为国子监最高行政长官;设国子司业1人,为祭酒之副职;祭酒、司业之下,设有“五厅、“六堂。2、书院蜕变的主要表现 明清时期的书院与元代一样,在性质上发生了分化,大致分成两类:一类是继承宋代自由讲学传统,以倡导实学为宗的书院;另一类是官学化了的书院.4、 倡导实学的著名书院有:东林书院、漳南书院、学海堂、诂经精舍在杭州,以“专励品学,非以戈功名”为宗旨。5、 明清蒙学教材的类型A、以识字为主的教材 B、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的教材 C、诗歌类教材 D、综合知识类教材 6、倡导实学书院的管理特点继承了宋代书院自由讲学的优良传统,打破了专习八股时文、追逐功名利禄的恶劣学风,注重实学,以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为目的,而且建立了一定的教育教学制度,促进了书院教育的发展。第八章 晚清的教育管理(一)晚清的文教政策1、晚清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提出(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就有了“西学为用”的思想);张洞之发表劝学篇与“中体西用”文教政策的确立。2、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的内容 就是要以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为根本,在此基础上选择西学中可以补我国之缺者和可以治我国之弊者,使其为我所用。3、“中体西用”文教政策对晚清教育的影响 在“中体西用”文教政策的指导下,清末的教育及其教育宗旨,仍有浓郁的封建性,但是毕竟在一定程度上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使学习西学合法化,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二)近代学制的建立1、学制的含义 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关系。2、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的类型和主要学堂的名称 清政府创办的学堂和民间创办的私立学堂两种;主要有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学堂等。3、维新派创办的新式学堂种类有:万木学堂、湖南时务学堂、京师大学堂;此外,维新派还创办了通艺学堂、浏阳算学堂等新式学堂。4、癸卯学制规定的学校系统 癸卯学制规定,中小学堂除由官方筹费创办的官立学校外,还允许地方绅富自设学校。其中,集自公款、捐款设立者名为公立中学,一人出资设立者名为私立学校.5、科举制废除的时间 清王朝于1905年下诏停止科举考试.我国实行了1300年的科举制被废除了,这宣告了封建的教育在形式上的结束。7、洋务学堂的创办对中国近代教育及其管理发展的意义 总的来说,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其最终目的是“自强”、“求福”,巩固封建统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他们办学的指导思想。洋务派能顶住顽固派官僚的反对,突破封建教育的樊篱,率先引进教育制度和教学内容,办起我国第一批新式学堂,尽管这些新式学堂教育教学管理上,处处反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点,但是洋务派对教育的改革和开拓是有历史功绩的. 10、近代学制的颁行 1902年,清政府命管学大臣张百熙拟定学制,称“壬寅学制。这个学制是我国第一个由政府制定的系统学制,但只颁布没有实行。癸卯年,清政府又颁布了由张百熙、荣庆、张之洞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颁行全国的近代学制. 11、晚清教育宗旨内容:“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13、科举制废除的主要原因 人们平时在新式学堂学习近代科技知识,而在举行科举考试时,为了不失去科举入仕的机会,却要请假去应试。更为严重的是,许多士人为了能入仕做官,不愿入新式学堂。科举制成为新教育发展的严重障碍。(三)晚清的教育行政1、晚清教育行政体制的特点 学部的建立、学务公所的建立、劝学所的建立.(四)近代学制颁布后的学堂管理 2、有关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的制度和措施 教师管理:A、规定教师的任职资格 B、明定教师的身份和任期 C、制订小学教员检定制度 学生管理的特点:A、注重品行,严格控制学生思想 B、奖励学堂出身 C、学生在学期间不准另就他事 教学管理:A、课程设置 B、教材的管理 C、教学组织形式3、1906年,学部设立图书局编辑教科书,这是近代由政府编纂教科书之始。4、辛亥革命前,教科书是多元化的,没有统一.第九章 民国初年的教育管理(一)民国初年的教育行政体制1、民国初年教育部建制的特点 第一,重视成人教育;第二,注重初等教育的发展;第三,教育总长的地位、权限有所提高;第四,开始建立近代教育行政视导机构。(二)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与学制改革1、民国初年教育宗旨的内容 “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共道德2、蔡元培“五育并举教育思想的内容及其影响 蔡元培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蔡元培“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构想,成为民国初年制定教育宗旨的理论基础。3、壬子癸卯学制较癸卯学制的进步性 第一,学程缩短了3年,从而增加了劳动人民受教育的机会;第二,废除了专门为贵族子弟设立的贵胄学堂;第三,废止了按学校等级奖励给毕业生科举出身的规定;第四,女子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地位,除大学外,普通中学、中等实业学校、师范学校和高级师范学校都可以设女校,初等小学还可以男女同校。第六,打破了清末只允许私人办中等以下学校的律令,规定除高等师范学校一种外,一律允许私人开办等等。总之,壬子癸卯学制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三)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1、民国初年,小学令规定:初等小学由城镇乡设立,经费由城镇乡支给,高等小学由县设立;“中学校定位省立,由省行政长官规定地点及校数,报告教育总长”。2、关于中小学教员职称的规定 民国初等小学教员有正教员和副教员之分,正教员又有本科正教员和专科正教员之分.凡是能够担任一个学级各科教学者,称本科教员,专科教员教授手工、图画、唱歌等之一科目或数科目者,为专科教员。3、大学评议会和教授会的职能 大学评议会由各科教授互选若干人组成,校长为议长,随时召集会议,处理各学科之废置、讲座的种类、大学内部规则及教育总长及大学校校长咨询事件等。 教授会的职能由各科分设,以教授为会员,学长为会长,可随时召集会议,负责规划学科课程、审定申请学位者合格与否以及教育总长、校长咨询事件等。 4、1935年,我国高等学校才有完备的学位制。第十章 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的教育管理(一)教育行政体制的完善1、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教育行政体制完善的标志 大致到20年代,我国近代的教育行政体制建成了自中央教育部到省教育厅、县教育局这样一个完整的系统,标志着近代教育行政体制的建成. (二)教育宗旨的演变和学制的进一步改革1、1922年9月,全国教育联合会提出“学制系统草案”于11月1日以大总统令正式公布。这个学制称为“新学制”,也称“壬戍学制”,或称“六三三学制”.2、“六三三学制的内容包括:改革学制的标准、学校系统、附则和课程标准四个方面. 3、1912年9月,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教育宗旨是“养成健全人格,培养共和精神。4、教育界人士和教育社团在学制改革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意义) 壬戍学制在形式上借鉴了美国的“六三三”制,但绝不是简单照搬.它是全国爱国知识分子,特别是新教育改革家和专业教育工作者,坚持民主和科学的精神,认真研究、反复讨论共同创制的,它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需要,比较切合中国的实际,同时也考虑到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它是我国学制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三)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的发展1、“教授治校的内容 即让教授为评议会的多数,“议决立法方面的事”;让教授中的学长“分任行政方面的事”;让教授主任“分任教务”等等。2、大学管理体制进步的表现 1917年,蔡元培针对封建教育以升官为惟一目的的弊端,他明确提出大学的性质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3、新学制对师范大学任务的规定 A、培养中等学校师资 B、培养教育学术界及行政界领导人才 C、研究实验各种教育方法4、近代高等学校管理规范化所起的作用 在学校管理体制上,他则推行校长和委员会相结合的制度,成立了评议会为立法机构,评议会人员由教授互选,约每5人推举1人,校长为评议长,凡学校的章程等重大事项,均须经评议会讨论决定。在教学管理上,蔡元培根据“沟通文理,废除设系”的思想,对学科进行了改革。为了发展学生个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他实行“选修制,等等.在课程管理上,新学制规定“大学实行选科制”.6、 职业学校和师范学校管理改革的主要内容既设独立的职业学校、师范学校,又于综合高中校内设职业科和师范科。在课程上,除必修课外,还大量开设选修课,实行学分制。第十一章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国统区的教育管理(一)教育行政体制的变革与重建1、教育独立运动的主要内容 第一,要求教育经费独立,提出政府应拨固定教育专款,不得移作他用;第二,要求教育行政独立,各省须设专管教育的行政司,不得再将其附属于政务所之下,教育行政长官必须是具有教育素养的人担任,教育总长不可随政局的变动而频繁更换;第三,要求教育思想、内容独立,执行一定的教育方针,不受政党与宗教的干涉,反对基督教育。2、大学院制的内容 中央的教育行政机构称大学院,其他地方教育机构称大学区.3、重建的教育部较前有所进步的主要标志 1928年12月11日,国民政府公布了国民政府教育部组织法,规定教育部负责全国学术和教育事业的行政事务,从而取消了大学院制,恢复了教育部的建制。1931年,国民政府修正了教育部的组织法,规定在教育部设督学46人;省级教育行政机构也恢复了教育厅制;国民政府在市县设立了教育局。5、大学院制失败的原因 蔡元培创立的大学院制,目的是要变“教育官僚化”为“教育学术化”,但是,由于教育独立是不科学的幻想,加上大学院要推行的是“独立型”的教育行政体制,与中国几千年实行的中央集权制相悖,与当时的政体不合,在实行中,学术化未见成效,而官僚化却难以铲除。因此,大学院制被取消.(二)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确定和对新学制进行修订1、国民党“党化教育的内容 提出以训练党员的要求来训练学生,以国民党的纪律为学校纪律,用管党的办法来管理教育.2、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内容 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不同。 (三)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1、普通学校领导体制和人员的设置 1943年公布的中学规程,规定:A、设校长1人 B、设教导主任,协助校长处理教务训育事项 C、设校医1人,会计1人,图书、仪器、药品、标本及图标管理员23人 D、设置训育指导委员会和经费稽核委员会 E、中学举行四种会议 F、中学各主任,皆由专任教师兼任,校医由校长聘任,其余职员由校长任用,均报教育行政机关备案 G、中学教师平均每学级2人。2、对各级各类学校校长资格的要求初级中学的校长,除了应品格健全、才学优良外,还须合以下资格之一: 其一,为国内师范大学、师范学院、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科毕业或其他院系毕业而曾学习教育学科20分,毕业后从事教育职务2年以上卓有成绩者;其二,为国内外大学本科、高等师范本科或专科毕业后,从事教育职务3年以上卓有成绩者;其三,为国内外专科学校或专门学校毕业后,从事教育职务4年以上卓有成绩者. 高级中学的校长,除具有初级中学校长资格之一外,并须合于以下资格之一者: 其一上曾任国立大学文理师范或教育学院科系教授或专任讲师1年以上者;其二,曾是初级中学校长3年以上卓有成绩者;其三,曾任省及直辖市教育行政机关高级职务2年以上卓有成绩者。 小学校长必须具备小学教师之资格,服务2年以上卓有成绩者。4、保证师资质量、稳定师资队伍的制度和措施 高级教师的资格,必须品格健全,其所任学科为其所专习之学科,且合于以下资格之一者:A、经高级中学教员考试或检定合格者 B、国内外师范大学或师范学院毕业者 C、国内外大学本科、高等师范本科毕业后,有1年以上之教学经验者 D、国内外专科学校或专门学校毕业后,有2年以上之教学经验者 E、有专门的著述发表者5、推行导师制的目的 1938年3月,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的训育管理,教育部颁布了中等以上学校导师制纲要。6、普通学校的教学管理的制度和措施1929年8月,公布了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和中学课程暂行标准,规定小学开设的课程有国语、社会、自然、算术、工作、美术、体育、音乐;中学课程有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自然学、生理卫生、图画、体育、工艺,增加“党义”和“党童子军”。7、 防止普通学校乱收费的规定首先,规定了收费的种类;其次,规定了收费的标准;10、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制度和措施 1931年公布学位授予法才正式推行。1935年又制定了学位分级细则、硕士学位考试细则等,同年7月开始实行学位授予法,我国近代学位分三级:学士、硕士和博士。第十二章 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教育管理(一)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的教育管理1、苏区最早设立的教育行政机构的名称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2、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规定:“中国苏维埃政权以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3、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出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即:“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4、1932年3月,徐特立在瑞金开办一期师资培训班,培训教师89人。5、苏区教育行政管理的制度和措施 A、苏区教育行政机构的创立 B、教育法规的制定 C、巡视报告制度的建立 D、教育干部的培训制度 E、教师的管理和培训 F、教育经费的筹措与管理 G、教材的编审、印刷和供应 6、苏维埃文化(土地革命)教育宗方针和具体政策 A、彻底改造和整顿旧教育 B、教育必须为革命战争服务 C、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争取与培养知识分子为革命教育事业服务 D、依靠社会力量办学(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教育管理1、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内容 A、教育为抗战服务 B、建立抗日文化教育统一战线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坚持“干部教育第一”2、苏区的普通教育主要指初级小学和高级小学,其名称有“列宁小学、“红色小学”、“劳动小学”等。3、1934年2月16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颁布了小学校制度暂行条例,规定初小和高小实行三二制,它符合苏区实际,因此得以长期贯彻执行.4、苏维埃大学(简称“苏大),这是苏维埃共和国培养政权机关专业干部的高级干部学校。5、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是一所有名的高等军事学校.6、抗大的校训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抗大办学9年。7、抗大初创是,毛泽东兼任政治委员,林彪任校长;1937年1月,抗大成立了教育委员会,毛泽东任该会主席,刘伯承任副校长。(三)全国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教育管理1、解放区的教育宗方针和各解放区的具体政策 A、接管与改造旧学校的政策 B、团结、教育与任用知识分子2、解放区学校的管理 第一,建立和健全学校组织领导机构;第二,建立相互衔接的学制系统;第三,加强教学管理。第一章 古代的教育管理(一)文明古国的学校管理1、“古代”是指从大约公元前2500年人类最早的学校的产生开始到15、16世纪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的近代学校的出现这一历史时期.2、大约从公元前3500年到前3000年左右,埃及、巴比伦、中国、印度等地相继进入奴隶社会,建立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历史上被称为“文明古国”。3、学校产生的条件:公元前3500年;管理神庙财产需要文字,认识文字则需要学习,这样就出现了最早的神庙学校,也叫寺庙学校。4、最早的学校是婆罗门教创办的宗教学校,主要类型有吠陀学校(僧侣训练学校)、陀儿学校、森林学校(修道院学校)及文法、法律、天文、哲学等专业学校.5、古埃及的上层统治阶级是法老、贵族大臣、高级祭祀,中等阶级是中小奴隶主、官吏、书吏、医师、建筑师等,下层阶级为农夫、手工匠和奴隶。法老是古埃及教育的最高决策者,祭祀、官吏、书吏是学校的创办者和管理者。6、婆罗门教学校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吠陀经,公元前6世纪出现了反对婆罗门教种姓制度、宣扬众生平等的佛教,就出现了佛教学校.7、公元前8世纪至前4世纪的孔雀王朝或称奥义书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即“古儒”,他们是研究、注释奥义书的专家。他们在自己家里设校,“古儒学校”,这是古印度最为重要教育机构之一。(二)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教育管理1、公元前10世纪前后,古希腊建成数以百计的城邦国家.前5世纪左右,进入奴隶制鼎盛时期,其中最强大而有代表性的国家是斯巴达和雅典。2、军事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掷铁饼、投标枪、角力。3、雅典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几方面和谐发展的,服从奴隶主阶级利益的上层人物。4、雅典“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古希腊“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5、柏拉图的代表作主要是理想国和法律篇. 6、斯巴达和雅典教育制度的特征和区别 斯巴达教育:儿童7岁前由父母养育;男孩718岁住在国家教育场所接受严格的军事教育;18岁转入高等军事场所学习直到20岁后到边疆实践训练,到30岁成为合格公民. 雅典教育:7岁前由父母在家养育,7岁后男童入学学习文法和弦琴学校,女童留在家里学习,女童一生不能接受正规教育;男童1213岁进入体操学校直到1516岁,1516岁的青年时期,多数去从事其他职业,只有少数富家子弟进入国立体育馆学习,1819岁的青年进入青年军师团接受军事训练,到20岁成为正式公民。7、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教育管理思想 A、柏拉图(古希腊)的教育管理思想:是柏拉图在继承、综合斯巴达和雅典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哲学王、等级与和谐教育;国家统一强迫的学校制度的思想。 B、亚里斯多德(古希腊)的教育管理思想:是亚里斯多德在希腊文明衰落时期对希腊教育制度和思想进行反思和批判的产物;教育立法思想、自由教育思想(包括的内涵:和平教育、文雅教育、闲暇教育)、教育心理化思想。 C、昆体良(古罗马)的教育管理思想:他的专著雄辩术原理是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教育专著。9、亚里斯多德教育管理思想与柏拉图教育管理思想在本质上的异同 由于生活在文明衰落时期,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趋于保守,如在道德教育上强调“中庸”的美德,并专门论述了如何通过体育和音乐教育调节人的情感。10、教育行政及其特征形成的历史条件 教育行政的形成是以生产力发展和政治发展的需要、国家的产生、学校的出现等为前提的;各国教育行政的特征也正是由这些因素的特征对教育产生作用而形成的。(三)中世纪的教育管理1、中世纪一般指的是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世纪上半叶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2、教会学校类型:修道院学校、大教堂学校、教区学校。3、世俗封建教育的类型:宫廷学校、骑士教育.3、中世纪大学的按领导体制分为:学生大学、先生大学。学生大学以意大利的波伦亚大学为代表。4、最早的中世纪大学产生于12世纪的意大利、法国、英国。5、1150年建立的法国巴黎大学是欧洲最负盛名的中世纪大学之一,以神学著名。6、基督教教育的产生、特点及影响 基督教垄断者西欧的教育,并通过教育宣传基督教神学,维护封建统治。教会鼓吹“上帝创世”、“三位一体”、“君权神授”、“原罪等思想。这种说教给人们套上精神枷锁,在现实生活中起着掩盖剥削压迫、麻醉和压制人民的作用。7、城市学校的兴起、特征、管理及意义A、随着城市的发展,新兴的市民迫切需要学习经营工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是原有教会学校不可能满足的,所以城市学校应运而生。B、城市学校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教学,教育内容除宗教教育外,有基本的读、写、算,还有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的专门训练.C、城市学校的出现,打破了教会对教育的垄断,遭到教会的强烈反对。但是,由于城市学校是社会发展客观需要的产物,是教会不可能扼杀和阻止得了的,到15世纪时,几乎所有大城市都办起了这种学校。8、中世纪大学的兴起、特征及意义 A、在城市兴起和新兴市民阶层及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中世纪大学,它是西欧教育文化发展中的进步现象。 B、中世纪大学一般享有特权、对学生没有国籍限制、已有学位制度。 C、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打破了过去主要以个人方式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开始突破教会对教育、学术和思想的控制,正式这种突破对后来学术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二章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管理(一)文艺复兴运动中教育管理的变化1、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主要思潮和理论.人文主义教育也称早期人道主义教育,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维多利诺、康帕内拉,法国的拉伯雷、蒙旦,尼德兰的伊拉斯莫斯,英国的培根、莫尔,捷克的夸美纽斯等等。2、意大利教育家维多利诺应孟都亚侯爵的聘请建立孟都亚宫廷学校,称“快乐之家,体现了他反对封建压制、提倡个性的教育思想。维多利诺最早把人文主义思想付诸教育实践,被称为“第一个新式学校的教师。3、文艺复兴运动发源于意大利.意大利称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是主要原因是:在于资产阶级在意大利最早登上历史舞台。4、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及影响 特征:第一,充分相信人性,以培养人为教育目标;第二,扩大教育对象,创建新式学校;第三,教育内容广泛发展,学科范围迅速扩大;第四,创造与运用新的教学方法。 影响:人文主义教育尊重儿童,注意启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比较普遍地采用了实物教学的方法.(二)宗教改革运动中教育管理的变化1、揭开宗教改革序幕的,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是德国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马丁路德是德国维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2、教育民族化的第一个特点是强调由国家管理教育.3、宗教改革运动在教育管理民族化、近代化中的贡献 宗教改革运动不仅推进了教育的普及化,也使教育朝着民族化的方向实质性地迈进了一步。国家管理教育,由国家普及义务教育就是这一时期提出来的。这是教育管理体制上的一个重大变革,也是近代教育运动的一个重要开端,是教育发展史上的巨大进步。(三)夸美纽斯的教育管理思想1、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资产级民主教育家,也是近代教育管理思想的奠基者;夸美纽斯的代表作大教学论和创建纪律严明的学校准则被认为欧洲最早系统学校管理著作。2、大教学论是从创建近代学校,从学校制度、学校管理的角度论述的。普及教育,以班级授课制为核心的近代学校制度与教学原则体系一同构成了大教学论。3、教学三原则:便宜性原则、彻底性原则和简明性、迅速性原则。4、校园美化与人道主义、自然主义融为一体,成为西方教育一大优秀传统。5、西方第一个全面阐述“学制”的是夸美纽斯。6、夸美纽斯关于学校制度思想的内容及意义 (1)建立学校的必要性(2)学校的本质(3)学校的设置(4)学制(5)学年的规定和学校条例7、夸美纽斯教学管理的内容及意义 A、班级授课制 B、教学原则体系的建立8、班级授课制的利弊 班级授课制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习情况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班级,由一个教师教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是普及教育,快出人才、多出人才的一种手段,它可以解决教师少学生多的困难.班级授课制有利于普及教育,面对众多学生,可以使教师产生巨大的工作热情,集体学习能够使学生产生竞争心理,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8、 试分析夸美纽斯“学校即智慧的工场”的历史内涵及意义学校是社会分工的必然产物,学校这种机构,专门从事“智慧之光的生产和纯化,以便把这种智慧之光散布给人类社会的所有成员。古代学校是休闲、娱乐、游戏的场所,是以闲暇为特征的。人文主义学校从本质上已不再是休闲、娱乐、游戏的场所,而是一种工场,“智慧”的工场,学习工场.学校也不再是闲暇活动,而是一种劳动。第三章 近代国民教育运动与近代国家教育管理制度的形成(一)英国近代国民教育运动1、18世纪90年代,非国教派教徒兰卡斯特和国教派教徒贝尔分在本国和殖民地印度创造一种新的教学制度,即导生制.这种老师向导生施教就是英国培训小学教师的萌芽。2、近代国民教育运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贫民教育与历史悠久的贵族教育一起构成教育的双轨制。之所以称为“双轨制”,是因为这两种教育的发展特点不同,更是因为两种教育各自为政,在根本上没有联系。3、1833年公布的第一个工厂法中规定913岁的童工每天劳动8、9小时,并在里面受教育2小时。 4、近代国民教育运动在教育管理发展史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当教育由“私人的事情变成公共的事业后,国家及其政府才开始采取各种行政手段对教育进行控制和管理.国民教育运动是教育由“私人”的事情变成公共事业的重要转折点。 5、18世纪90年代,非国教派教徒兰卡斯特和国教派教徒贝尔分别在本国和殖民地印度创造一种新的教学制度,即导生制。它是一种由教师向导生施教,导生再转教其他学生的办法。这种老师向导生施教就是英国培训小学教师的萌芽。4、英国近代国民教育运动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和意义 宗教改革与国民教育运动的兴起、工业革命与国民教育运动、导生制与国民教育运动(二)法国近代国民教育运动1、1682年成立了“基督教学校兄弟会”,兄弟会开办的免费教育,目的在于对儿童、特别是胡格诺教徒的子弟进行宗教教育,以强化天主教的思想统治。2、法国大革命期间的教育法 康多塞计划是1792年4月吉伦特党领袖之一康多塞代表国民教育委员会向立法会议提出的一项由国家举办世俗性学校的教育计划;他设计了一种包括初级小学、高级小学、中等学校以及专门学校(大学)在内的学校教育体系;雷佩尔提计划是1793年雷佩尔提公布的另一个教育计划;拉瓦锡计划是法国著名的化学家议订的一项在学校中进行工业教育,传播技术知识,促进民族工业发展的教育计划.3、1802年,拿破仑颁布了第一个重要法令教育基本法。4、1806年1808年拿破仑通过建立帝国大学,加强了政府对教育的管理。初等学校也成为帝国大学的一部分,国家开始管辖小学.5、拿破仑时期初等教育的改革,这一时期的初等教师主要在附设于国立中学和市立中学的师范班接受培训。6、1833年教育部长基佐采纳库新建议颁布了国民教育法又名基佐教育法,提出发展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7、19世纪80年代,法国教育部长费里于1881年和1882年两次颁布教育法令,统称为费里法令。8、费里法令规定初等教育为免费义务教育,对于富人子弟传统的初等家庭教育也要按国家统一规格进行检查,以保证教育质量,并重申教师的认可制度,废除宗教课,从此确立了国民教育的免费、义务、世俗三项原则,为近代法国国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费里非常重视师范教育的发展,提出没有师范教育就没有公立教育,并以法律规定,每省必须设男女师范学校各一所。由此形成法国师范教育发展的第二次高潮。2、法国近代国民教育运动 宗教改革与国民教育运动;法国大革命与国民教育运动;拿破仑时期初等教育的改革;工业革命、基佐教育法及费里法令与法国国民初等教育。(三)德国近代国民教育运动1、德国是世界最早实施国家强迫义务教育的国家。2、洪堡德教育改革 在民族复兴中,德国资产阶级虚心地向其他国家学习。以巴西多为代表的新兴资产阶级学习、移植卢梭教育思想,反对封建经院教育,主张热爱儿童,让儿童自由发展,创办了以户外活动和游戏为重要课程的泛爱学校,并推广到德国各地,掀起了泛爱主义学校运动.这是德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的启蒙教育运动,费希特和巴西多等人的教育思想对德国思想界河教育界产生了影响。洪堡德综合继承了他们的思想,他非常注意基础教育,一上任就派17名教师到瑞士专门向裴斯泰洛齐学习,他还邀请裴斯泰洛齐的学生席勒讲学。由于抓住了教育发展的关键,他在短时间里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改革,使德国教育进入一个繁荣时期。3、德国近代国民教育运动与民族复兴运动的关系 国家发展国民教育的传统;新教育与国民教育运动;民族复兴运动与国民教育运动;德国统一与国民教育运动. 19世纪上半期,德国国民教育运动的发展引起世界瞩目:一是发展速度比较快;二是这些成就是在经济条件并不具备,而由国家强有力的行政措施和人民或自觉或被迫地参与之下取得的;三是对德国经济的崛起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四)美国公立学校运动1、1776年建立起世界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2、1786年,弗吉尼亚州仿照英国,创立了美国第一所星期日学校。3、美国著名教育家、马萨诸塞州教育厅长贺拉斯曼沿袭杰斐逊、爱默生的思想,最终发起了“公立学校运动”。贺拉斯曼由此被尊称为“美国公立学校之父”.4、1839年,马萨诸塞州开办了美国第一所州立师范学校,专门培养公历小学教师.2、公立学校运动的内容、性质及意义 独立战争后直至20世纪初时美国历史上的所谓充满“梦想”的时期.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理想主义、理性主义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人们相信并高唱着国家、民族、民主、理想、理性,并对美国的进步充满信心,形成一种特有的“进步的理念,并将其牢牢地寄托在教育上.这就是美国当时的进步主义精神。杰斐逊曾提出:所有人都应有自由、自治的权利,然而自由自治要以理智为基础;所有人都有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利,但要把公共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美国公立学校运动为美国国民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公立学校运动中州、联邦对教育的领导则奠定了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基础.(五)俄国近代国民教育运动1、1786年制定的国民学校章程是俄国历史上第一部国民教育法令。2、1864年初等国民学校章程承认由政府、地方自治机关、社会团体、教会、私人举办的城乡初等学校均属于国民学校,招收各社会阶层儿童,学制3年,用俄语教学。3、俄国近代国民教育运动 彼得一世改革与俄国国民教育的发展;叶卡德琳娜二世的改革与俄国国民教育的发展;法国的影响与俄国国民教育的发展;农奴制的废除为俄国国民教育带来新的气象;师范教育。4、18世纪末以后,拿破仑率领百万大军横扫欧洲,将法国大革命中乃至整个欧洲的先进社会思想包括教育思想传到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1860年的国民教育部女子学校章程在俄国第一次明确规定设立女校。6、俄国人为凡是读过书、受过某种教育的人都可以成为“教书匠”(教师、教育家、教员、教养员)(六)日本近代国民教育运动1、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2、明治维新之前幕府时期的封建教育主要分为幕府直辖的教育机构、藩国的藩学和民众教育三种。3、明治维新的主要教育政策1868年,明治政府提出“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2、1872年,日本颁布了近代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学制令,规定教育领导体制和学校制度。3、评价1872年日本发布的学制令 187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