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母亲的三次家长会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12271844 上传时间:2022-06-2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个母亲的三次家长会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一个母亲的三次家长会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一个母亲的三次家长会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个母亲的三次家长会来源: 江城日报 2010-01-08 教育点击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母亲,曾参加过孩子的三次家长会。第一次,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孩子可能有多动症,你最好带他上医院看看。”回家的路上,她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了你,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进步很大。” 第二次,小学家长会上,老师说:“你儿子排名全班倒数第二。”回家的路上,她流了泪,然而回到家却对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说只要你能细心、认真些,会赶上你的同桌。” 第三次,初中开家长会时,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她回家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她说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 高考结束后,儿子被名牌大学录取,他边哭边对妈妈说:“我一直知道我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是您不断鼓励才使我考上大学的。” 感悟:在教育孩子时,一个好的方式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励教育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家长不要生硬地要求孩子应该怎么做,多谈谈自己的感受,孩子都是很明事理的,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一个母亲和三次家长会一位失去丈夫的母亲在孩子上学时,三次参加家长会的经历。第一次,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孩子可能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也坐不了。你最好带他上医院看看。”回家的路上,孩子问她?老师说了些什么?她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了你,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饭。第二次,小学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障碍,你最好带他去医院查查。”回家的路上,她流了泪,然而回到家,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老师说了,你并不是一个坏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赶上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考了21名。”说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亮,沮丧的脸舒展开来,她甚至还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突然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儿子比平时去得都早。第三次,初中开家长会时,妈妈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老师点她的名字,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她发现儿子在等她,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她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 高考结束后,这位同学被清华大学第一批录取,儿子跑到自己的房间大哭起来,边哭边对跟过来的妈妈说:“妈妈,我一直知道我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透视这个故事,我们发现这位伟大的母亲在教育孩子时运用了两个著名的心理效应,即门槛效应和罗孙塔尔效应。这位母亲是伟大的,她对孩子的爱的表达方式是艺术的,她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她始终让孩子生活在希望之中,也让她自己始终生活在希望当中。 母亲第一次被儿子所在的幼儿园请去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对母亲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母亲老师都说了些什么?母亲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惟有自己的儿子表现最差;惟有对自己的儿子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这样告诉了自己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有让大人喂。 儿子上小学了。母亲再次去参加学校召开的家长会。老师对母亲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9名。我们怀疑你儿子智力上是不是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母亲流下了泪水。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十分亲切的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老师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你一定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一早上学时,儿子走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学校又一次召开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总是在差生的行列中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会议结束,都没听到。母亲反倒有些不习惯。临散会,母亲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多少有点不太把握。” 母亲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老师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儿子高中毕业的那年。那是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来电话让儿子到学校去一趟。母亲此时有一种预感,儿子有可能被清华大学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自己的儿子有能力考取这所学校。 儿子从学校回来了,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之后,突然转身跑到自己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其实我并不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是您这些年始终的鼓励” 这时,母亲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湿在手中的信封上。我参加的三次家长会 阿拉善新闻网 2006-01-09 09:43 记得儿子上小学时,我在雅盐的学校第一次参加了家长会,会上班主任说:“你儿子表现还可以,学习成绩请继续保持。”回家后儿子问我:“妈妈,老师怎么说了?”我说:“老师说,你们班20多名学生,你成绩排在前几名。”他听后非常高兴。儿子小学毕业后,转学到武威市第九中学学习,我第二次参加了家长会,会上班主任说:“我们九中是学生的中转站,现在是初中,将来是否能考上重点中学(武威市第一中学),不仅要靠我们老师的辛勤努力,还要靠家庭、社会的大力支持,希望家长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回家后,儿子问我:“妈妈,老师怎么说了?”我说:“老师说,是否能考上一中,全凭自己的努力,你们全班90多名学生,你成绩排在十几名。”他听后,脸上带着疑问和愁苦,回自己的房间了。2005年6月,中考结束了。儿子等啊、盼啊。终于,8月18日收到了武威一中的录取通知书。他欢呼、高兴。他爸说:“儿子,考上一中这是你人生迈出的第一步,还需要很长的路走。”接着,他爸爸给他讲了一个寓言故事非洲羚羊和狮子赛跑的故事,他听后沉默了。不久我参加了第三次家长会,会上,武威一中校长说:“各位家长,你们好,恭喜你们的孩子考到我们一中来,这是你和你们孩子感到荣幸和自豪的事,再过三年,我们一中将为你们的孩子能考上重点大学而感到自豪和骄傲。我们在要求学生的同时,也要求教师的文化素质。我们的教师是通过考核、考评、工作业绩、管理能力、工作态度、普通话推广、学生喜爱的老师等多方面综合考评后,才上岗任教的。今年学校淘汰了15名不合格教师,现在的任课教师是考试合格并有上岗证的合格教师。”听后,我默默地想,有这样的教师,我们家长很放心。接着,我找到儿子的班主任老师、英语老师、数学老师,说明我是从内蒙古来的,麻烦老师多教育我的儿子。他们听后很惊奇地问我,你们从那么远的地方来,一定不容易,可你儿子怎么不珍惜,有时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按时交。回家后儿子问我:“妈妈,老师怎么说了?”我说:“老师表扬你了,说你是进步学生。”那天晚上,他一直学习到深夜2点钟。第二天,转载 她第一次参加家长会,是儿子上幼儿园的时候。那天,老师对她说:“你儿子在板凳上连3分钟都坐不住,可能有多动症,你最好带他去看看。”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说什么了。她不想伤害儿子,强忍着泪水告诉他:“老师表扬你了,说你原来在板凳上1分钟都坐不住,现在能坐3分钟了。”那天晚上,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饭,并且没让她喂。她第二次参加家长会,是儿子上小学的时候。家长会上,老师对她说:“全班不到50名学生,你儿子排在第40名。他智力上可能有些障碍,你最好带他去查一查。”回到家,儿子又问她老师说什么了。她不想伤害儿子,再次强忍着泪水对他说:“老师说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努力,一定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儿子听到这话时,黯淡的眼神一下亮了起来。从那以后,儿子好像长大了许多。儿子上初中了,她去参加第三次家长会。她静静地坐在儿子的座位上,微微埋着头,紧张地等待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直到家长会结束,也没听到儿子的名字。她有些不习惯,以为老师把她儿子忘了。临别她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根据你儿子目前的成绩,考重点高中确实有点儿危险。”听到这话,她喜出望外。回去后,她告诉儿子:“老师说只要你努力,考上重点高中准没问题。”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来让她儿子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儿子被第一批重点大学录取了。不久,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张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交到她手上,并且哭着对她说:“我知道自己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可是,你一直欣赏我你的那些话,是我学习的动力。”此时,她再也止不住在心底积聚了十几年的泪水,任它流下,滴落在手中的通知书上爱,只有在不附加任何条件时,才是纯粹的爱。纯粹的爱不会因为孩子的成就、行为、表现有丝毫改变。它没有功利,全力呵护着孩子的情感,能真正带给孩子安全感,让孩子真实地感受到被爱。而当孩子坚定地相信你爱他、欣赏他时,他的内心就会有一个和谐、安全的港湾,就会获得支撑他加倍努力的坚固基础,从而顽强坚毅,勇往直前,牢牢地把握自己,并且最终获得成功。然而反观从前的我们,看到孩子的“好”就尽情高兴,看到孩子的“坏”就尽情发泄。我们是不是一直太看重孩子的行为和自己的感受,却对自己的行为和孩子的感受忽略不计?在一次心理咨询座谈中,一位女士这样描述她童年的心路历程:“为了当上优等生,我必须做得很好,并一直假装很享受这个过程,因为我害怕自己一旦做得不够好,就得不到父母的爱和认同。事实上,我的内心感到很无助。”爱的付出和接受本应是无条件的,但很多时候,情况却演变成了家长为了表现爱、孩子为了争取爱而展开的一场激烈的竞赛:家长一个劲儿地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则通过拼命努力获得好的表现和成绩来争取被爱的资格。结果,孩子心力交瘁、缺乏安全感、失去快乐。这种竞赛显然是不和谐的,充满这种竞赛的环境当然也是不和谐的。安全感是健康良好性格的基础。孩子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就会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相反,因为得到的爱不足从而导致安全感缺失的孩子,就会出现焦虑、胆怯、敏感、偏激、固执等一系列性格问题。孩子的性格一旦早早出现了这些负面问题,家长与孩子之间必然又要陷入那个管与被管、不好管与管不好的不和谐的旋涡。而如果这些问题的“潜伏期”较长,以至于一段时间内孩子都表现出一种乖巧的假象,那情况就会更加糟糕,因为若干年后,所有问题都会找上门来,到时受到影响的恐怕会是孩子的一生。孩子的认识既感性直观,又简单直接,天真的眼睛里看不到遥远、深邃的爱,只能从最亲近的人身上寻找他看得见的、最渴望得到的、纯粹的爱。把孩子“骗上清华”的母亲,假如为爱附加条件,然后因为儿子表现差、学习差给自己丢了脸就对他进行劈头盖脸的责骂,也许孩子就感受不到那么强烈的母爱,也许他们的母子关系就会变得紧张,也许责骂、抵触、自卑、反抗就会打破家里原本的和谐,也许一条通向清华的路就会被就此切断和谐的环境都是相似的,那就是充满纯粹的爱;感受到纯粹的爱的孩子都是相似的,那就是拥有充足的安全感从而具备良好的性格,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了让孩子健康快乐,作为家长,我们应该以那位母亲为榜样,牢牢记住并且时刻提醒自己,我们爱的是孩子,而不是孩子的成就和行为。爱既不是奖励也不是恩惠,所以不应该只有在孩子考了100分时才让他体会到被爱,更不应该在孩子偶尔犯下错误时就让他感到不被爱。且让我们留住爱的本质,改变爱的表达方式。多理解少埋怨,多鼓励少打击,多呵护少责骂,让和谐的环境里充满纯粹的爱!爱,只有在不附加任何条件时,才是纯粹的爱。纯粹的爱不会因为孩子的成就、行为、表现有丝毫改变。它没有功利,全力呵护着孩子的情感,能真正带给孩子安全感,让孩子真实地感受到被爱。安全感是健康良好性格的基础。孩子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就会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相反,因为得到的爱不足从而导致安全感缺失的孩子,就会出现焦虑、胆怯、敏感、偏激、固执等一系列性格问题。爱既不是奖励也不是恩惠,所以不应该只有在孩子考了100分时才让他体会到被爱,更不应该在孩子偶尔犯下错误时就让他感到不被爱。CCTV10百家讲坛一位教授做节目时引用了这篇文章说这位母亲的做法是情商与智商结合的较高境界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智商只决定了其中百分之二十其余百分之八十情商起了很大作用当然两个要相辅相成单枪匹马成不了什么气候呵好好培养自己的情商吧我们要学的做的还很多 一位失去丈夫的母亲在孩子上学时,三次参加家长会的经历。 第一次,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孩子可能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也坐不了。你最好带他上医院看看。”回家的路上,孩子问她?老师说了些什么?她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了你,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饭。 第二次,小学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障碍,你最好带他去医院查查。”回家的路上,她流了泪,然而回到家,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老师说了,你并不是一个坏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赶上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考了21名。”说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亮,沮丧的脸舒展开来,她甚至还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突然长大了许多。 第二天上学,儿子比平时去得都早。 第三次,初中开家长会时,妈妈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老师点她的名字,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她发现儿子在等她,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她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 高考结束后,这位同学被清华大学第一批录取,儿子跑到自己的房间大哭起来,边哭边对跟过来的妈妈说:“妈妈,我一直知道我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相信这个真实的故事有很多人都听过,但是否从故事中体味到家教的某些真谛。透视这个故事,我们发现这位伟大的母亲在教育孩子时运用了两个著名的心理效应,即门槛效应和罗孙塔尔效应。一位母亲与三次家长会这可爱的故事是谁编的啊?(2010-03-31 22:04:16) 转载标签: 三次家长会门槛效应边际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杂谈分类: 自言自语-东拉西扯 时间2003年3月20日2004年12月15日2007年8月5日出处分忧杂志2003年第一期吴江日报今晚报第14版标题一位母亲与家长会三次家长会三次家长会作者刘燕敏管建刚张宗新引子 孩子上学了,作为妈妈,哪个不希望听到来自学校的好消息呢。然而,每次家长会,她都失望。(无) 同事和我谈起她参加三次家长会的经历,很受启发,记录如下:第一次家长会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连三分钟都坐不住,你最好带他到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却对儿子说:“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我,因为我的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老师说她儿子有多动症,表现最差。回家路上儿子问,老师说了什么。她鼻子一酸,却告诉儿子,老师表扬宝宝进步了。 第一次,幼儿园老师说:“你的孩子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看看医生。”回家路上,孩子问:“妈妈,老师说什么了?”他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很有进步。” 晚上,儿子开心地吃了两碗米饭。第二次家长会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9名。我们怀疑他有智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她是红着眼圈踏上归途的。回到家里,望着诚惶诚恐的儿子,她突然想起第一次参加家长会的情景,便振作起精神,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你就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里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舒展开来。她甚至还发现,儿子温顺得令人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他去得比平时更早。 儿子上小学,家长会上老师说她儿子是否有智力问题。她默默流泪,回家路上却告诉儿子,老师对你充满信心,只要细心些,你能超过同桌。 第二次,小学家长会上,老师说:“期末考试,你儿子排36名(倒数第二),是否有智力障碍?”回家路上,她流泪了。可是回到家,她却笑着对儿子说:“老师说了,你不是个坏孩子,只要细心些,一定能赶上同桌(第16名)。” 第二天上学,儿子比平时走得都早。第三次家长会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念儿子的名字,因为以前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总是出现在差生的行列中。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中学有点危险。”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她发现儿子还在等她。路上她攀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有希望考上重点中学。” 孩子上初中,家长会上老师告诉她,你儿子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危险。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很满意,只要你努力就有希望上重点高中。 第三次,开初中毕业家长会。会要开完了,老师也没和她说话,临别时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目前成绩看,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她怀着兴奋的心情回到家,对儿子说:“班主任说了,再努一把力,考重点高中没问题!”高考 高中毕业了。一个重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的日子。老师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可能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填志愿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上这所大学。 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他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管不住十几年来积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滴落在手中的那只信封上。 高中毕业,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房间里痛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今年,同事的儿子被清华大学录取了。评论(无) 多年以前我就知晓皮革马利翁效应。却不想,此效应会如此富有震撼力。 不久前读到一段话:“人类埋没的天才比发现的天才多100倍,我们践踏的才气比我们扶持的才气多100倍。谁也估算不出因为这些埋没,我们的地球文明延缓了10个世纪还是20个世纪”那位幼儿园老师绝不会想到那个最差的孩子后来竟上了清华,那位怀疑孩子有智力问题的老师也绝不敢相信这孩子竟能考上著名学府。一切变化得出人意料而又合情合理。这孩子幸运得叫人嫉妒有这样一位母亲。 教育在选拔中成就了多少人又淹没了多少人。 社会在甄别中成就了多少人又淹没了多少人。 被淹没的那些人中或许会有一个孩子,那是我们的女儿或者儿子。那时,我们该怎么样?我的同事不愧是一位明智的母亲,她在教育孩子时巧妙地运用了几个著名的心理效应:“能坐3分钟”“门槛效应”;“赶上同桌”“边际效应”;“考上重点高中没问题”“罗森塔尔效应”。 分忧杂志文地址 吴江日报文地址 今晚报文地址 注释: 一、门槛效应 心理学家费里德曼(J.L.Freedman)和费雷泽(S.C.Fraser)的一项研究证明,让人们先接受较小的要求,能促使其逐渐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门槛效应”。心理学家查丁奈(R.B.Cialdini)还发现,当人们拒绝接受一个较大的要求后,认知上的不协调会驱使他们建立新的平衡,因而容易接受一个较小的要求。当小要求与大要求有明显联系,且紧跟在大要求之后提出时,人们更容易接受这个小要求。(以上来自百度百科“门槛效应”词条) 心理学家查尔迪尼在替慈善机构募捐时,仅仅是附加了一句话“哪怕一分钱也好”,就多募捐到一倍的钱物。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当个体先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可能接受一项重大、更不合意的要求,这叫做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或称为“不用压力的依从。”这一效应的基本内容是由低要求开始,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 心理学家认为,一下子向别人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人们一般很难接受,而如果逐步提出要求,不断缩小差距,人们就比较容易接受。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在不断满足小要求的过程中已经逐渐适应,意识不到逐渐提高的要求已经大大偏离了自己的初衷。人们都希望在别人面前保持一个比较一致的形象,不希望别人把自己看作“喜怒无常”的人。当小要求与大要求有明显联系,且紧跟在大要求之后提出时,人们更容易接受这个小要求。因而,在接受别人的要求,对别人提供帮助之后,再拒绝别人就变得更加困难了。如果这种要求给自己造成损失并不大的话,人们往往会有一种“反正都已经帮了,再帮一次又何妨”的心理,于是,登门槛效应就发生作用了。 来看一个有趣的实验。弗里德曼和弗雷泽让两位大学生访问郊区的一些家庭主妇。其中一位首先请求家庭主妇将一个小标签贴在窗户上或在一个关于美化加州或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名,这是一个小的、无害的要求。两周后,另一位大学生再次访问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在今后的两周时间里在院内竖立一个呼吁安全驾驶的大招牌。该招牌很不美观,这是一个大要求。结果答应了第一项请求的人中有55的人接受这项要求,而那些第一次没被访问的家庭主妇中只有17的人接受了该要求。 这种效应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当顾客选购衣服时,精明的售货员为打消顾客的顾虑,“慷慨”地让顾客试一试。当顾客将衣服穿在身上时,他会称赞该衣服很合适,并周到地为你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当他劝你买下时,很多顾客难于拒绝。又如,交女朋友时,一开始就提出结婚的要求,十有八、九会遭到拒绝。但是,先提出一些类似吃饭、看电影等小的要求时,往往容易获得同意。然后,逐步提高要求,那时再提出结婚的要求,就容易成功了。我们的家长多喜欢用及其优秀的学生要求自己的孩子,往往事与愿违,就是因为“登门槛效应”的作用。我们不妨跟孩子说,不要跟别人去比,只跟自己的过去比,只要能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成功了。那么,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点点滴滴地向着高远的目标前进。否则,在跟比自己先进一大步的同学去比,越比越没自信心,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反而容易滋生“我反正不如别人”而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有的孩子沉迷上网,家长往往急火攻心,一下子想截断,但是孩子还是偷偷摸摸地想方设法去上网。因此,不如让孩子上网时间逐步减少,然后再改进学习的方法,通过不断的学习上的成功来刺激孩子的兴趣,慢慢分散注意力,就容易获得成功。在考试的时候,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首先回答那些一眼看得出结论的简单选择题或填空题。这样,就能产生“旗开得胜、势在必得”的心理效应(即“进门槛效应”),从而促使思维活动及时进入最佳竞技状态,最后往往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而一旦开始就去攻克难题,却绞尽脑汁也无济于事,则容易导致信心的丧失,连本来可以轻而易举的题目也会感到很棘手。 不仅是对别人,对自己登门槛效应也发生作用。在1984年的日本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和1986年的意大利米兰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矮个子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外地两次夺冠,令人们大惑不解。十年后,他在自传中解开了这个谜:“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的终点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在这里,山田本一运用的策略可以称为“目标分解法”。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登门槛效应”,对学生先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使每个人都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尤其是对年龄较小的孩子的教育引导,使用目标分解法,循序渐进原则,更会奏效。在对学生提出要求时少一些、低一些,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在不知不觉中跨越一道道“门槛”,然后信心百倍地去迎接新的挑战,从而一步步走向成功。尤其是对待学困生,不仅要尽可能地放低要求,还要不时地给予鼓励。特级教师钱梦龙有一次被安排代初二年级一个班的语文课,这个班学生语文基础相当差,第一堂作文课,钱老师仅要求学生把题目写在格子的中间,要分段,每段开头空两格。结果,全班同学基本上都做到了,钱老师便毫不各啬地给学生的作文满分,九十几分,学生哪天尝到过这种成功的喜悦,他们个个作文兴趣猛增。钱老师把“桃子”放得够低的,全班每个同学都能摘到,摘到桃子,学生便有成功感,便有信心,兴趣便也自然有了,所以,后来这个班的作文水平得到突发猛进的提高。有经验的教师在作学生工作时也是这样,他总是先让学生承诺完成一件比较容易的任务,待到任务完成后,他再接着提出更大的要求。(以上为梁增红发表于 2006-11-24 21:59:00的博文门槛效应与教育 二、边际效应 有时也称为边际贡献,是指消费者在逐次增加一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带来的单位效用是逐渐递减的(虽然带来的总效用仍然是增加的)。 通俗的解释是:我们向往某事物时,情绪投入越多,第一次接触到此事物时情感体验也越为强烈,但是,第二次接触时,会淡一些,第三次,会更淡以此发展,我们接触该事物的次数越多,我们的情感体验也越为淡漠,一步步趋向乏味。这效应,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中同样有效,在经济学中叫“边际效益递减率”,在社会学中叫“剥夺与满足命题”,是由霍曼斯提出来的,用标准的学术语言说就是:“某人在近期内重复获得相同报酬的次数越多,那么,这一报酬的追加部分对他的价值就越小。” 在教育过程中,随着班主任教育投入的强度增大,效果也随之增加,当投入增大到一定量时,教育效果不再正向增加;若继续强化,教育效果明显下降并出现负向增长。这是为什么?于是我查阅了有关班级管理的书籍,明白了这种现象是教育上的“边际效应”。任何一个教育活动,初始阶段教育对象接受相关信息的效果最高,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最后达到一个饱和点。超过了这个点,教育对象将产生抵触心态。 因此,我们在教育学生时要善抓时机。首先要学会“雪中送炭”。这就要求班主任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存在的问题,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排解其困难,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锦上添花”固然轻松而美丽,但“雪中送炭”更为紧迫、更为重要。其次,学会“适当冷却”,及时评价与延迟评价相结合。在班级管理中,对于学生中出现的不同问题要有区别地给予及时评价或延迟评价,以避免出现“边际效应递减”。如对待一些犯了错误的学生,有些班主任往往大动干戈,立即找来学生大加训斥,有时还会适得其反。我们不妨采取延迟评价的方法,冷一冷后再与学生去谈,有时效果会更好。即便是亡羊补牢,也为时不晚。 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作为班主任要经常性地从教育中反思教育,借鉴别人的经验,管理好自己的班级,从而与学生共同获得个人的成长。(以上摘自百度百科边际效应词条) 三、皮革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指的是教师在心里对学生抱有的期待与形象会影响对这个学生的教育结果。是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借助著名作家、戏剧家萧伯纳的舞台剧皮革马利翁的主人公皮革马利翁而定义的一种心理学现象。远古时候,塞浦路斯王子皮格马利翁喜爱雕塑。当有一天,他对自己雕塑的一位少女雕像爱慕不已,以致爱不释手赞不绝口,天天期盼那石刻的雕像能够真的活过来和自己厮守,终于,那尊雕像竟然真的活了。1968年,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来到一所小学,他们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3个班,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发展测验”。然后,他们以赞美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8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结果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情感、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望强,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关系也特别融洽。实际上,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他们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便抽取的。他们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虽然教师始终把这些名单藏在内心深处,但掩饰不住的热情仍然通过眼神、笑貌、音调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实际上他们扮演了皮格马利翁的角色。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因此变得更加自信,奋发向上的激流在他们的血管中荡漾,于是他们在行动上就不知不觉地更加努力学习,结果就有了飞速的进步。这个令人赞叹不已的实验,后来被誉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