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导学案

上传人:hjk****65 文档编号:112221697 上传时间:2022-06-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安石变法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王安石变法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王安石变法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4讲 王安石变法【要点精析】要点一:为什么将青苗法、免疫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称之为“富国”之法?1青苗法的实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2免役法实施,政府向不服役的官僚、地主收取免役钱,增加了政府的收入。3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4方田均税法实施后,官僚、地主也要按土地实有亩数纳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5均输法的实施,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的配合,减轻了纳税户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例题 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 )青苗法 募役法 将兵法 市易法A B C D【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措施中的理财措施,也涉及军事方面。首先搞清限定词“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然后通过阅读材料搞清这一问题实际是“聚敛财富”,再据变法措施内容选择。故选D。要点二: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认识和教训1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1)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和破坏。(2)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3)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4)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2认识(1)变法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3)王安石能够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3教训(1)改革必然充满阻力,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改革中注意合理用人。(2)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3)变法是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负担依然沉重。例题 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 )A均输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对王安石变法措施的理解。方田均税法是通过丈量土地来收取赋税,地主不得例外,这势必引起这部分人的反对。故选C。【典型题剖析】例1、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剩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经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 )A经济衰退 B起义频繁 C兵力不足 D机构臃肿【点拨】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官僚机构臃肿,并由此引起“冗官、冗兵、冗费”,导致财政困难。故选D。例2、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者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 )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 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力图搜刮百姓,以备“岁币”【点拨】从材料中的关键词“为国守财”“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等关键词即可得出结论。故选C。例3、1058年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说:当时的社会危机在于“尽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不足为天下之公患也,患在治财无道耳”。以下观点与王安石此论无关的是( )A提出改革国家经济制度的思想 B主张国家财政同社会生产紧密联系C认为财政困难的原因是治财无道 D认为增加财政收入是拯救危机的关键【点拨】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王安石上书皇帝的一些观点。其核心内容是指出国家财政困难的原因,提出国家财政与社会生产密切相关,并指出财政收入与国家安危的关系。但并没有提出改革经济制度。故选A。例4、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既可以限制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收入的是(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农田水利法【点拨】青苗法即由政府拿出一定数量的钱或粮食以低息贷给农民,其2030的利息率比高利贷者的利息率低。故选A。例5、在下图王安石的理财新法中,两个人争议那么大的原因是( )A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B对农民剥削过重C方便了不法官员从中牟利 D政府财政收入并未得到保证【点拨】从图片的内容看,提到了“农民利息高低”等问题,所以根据此意可以得出是基于对农民的剥削太重的争论。故选B。例6、王安石变法中,能起到“治安、御外、节支”三种功效的军事措施是 ( )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更戍法【点拨】保甲法的实行,既维护了社会的稳定,而且“寓兵于农”,可以起到“御外、节支”的作用。故选A。例7、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的是 ( )A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之关键,注重任人唯贤B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之关键,但变法用人不当C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之关键,加强保甲制度D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之关键,变法只重经济【点拨】本题考查对材料解读的能力。“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反映了“任用贤才是国兴之关键”,“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反映了“变法用人不当”。故选B。例8、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 ( )A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B防止农民的反抗斗争C打击朝廷的腐朽势力 D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点拨】从材料中即可以看出,保甲法是为了平息寇乱而维护中央权威,这也体现了王安石变法的阶级本质。故选B。例9、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强烈反对 B新法推行过程中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C宋神宗态度犹疑,摇摆不定 D冗官、冗员的现象仍继续存在【点拨】王安石变法的许多内容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如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等。故选A。例10、司马光说:“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至忠直疏远,谗佞辐辏”。司马光所说的“谗佞”是指 ( )A政府中的贪官污吏 B拥护王安石变法的人C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 D变法中得益的农民【点拨】司马光属于政治上的保守派,代表了当时官僚地主的利益,故王安石身边的“谗佞”自然是支持变法的人。故选B。例11、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关于全球性的领导者最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时,曾引经据典地提到了北宋改革家王安石非常著名的“三不足”论断,非常巧妙地讲出了作为领导者要有改革的精神。对“三不足”精神理解全面的是( )A认为天象与变法毫无关系,不必害怕B认为人民有各种议论是正常的,不能听信流言飞语C传统的习惯和法制中有不合时宜的部分需要进行改革D体现了王安石锐意改革,坚持变法的精神和敢于斗争的勇气【点拨】本题以新情景材料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精神,三不足是“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从这“三不足”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王安石的变法精神是D项。故选D。例12王安石不但是古代的政治家,还是著名的诗人。下面的两首诗就是王安石的作品。 河北民,生近二边(宋夏、宋辽边界)长辛苦。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迁徙河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河北民 歌元丰(宋神宗后期的年号),十日、五日一雨风。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水秧绵绵复多徐,龙骨长乾挂梁相。鲥鱼出网蔽洲渚,荻笋肥甘胜牛乳。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老翁堑水西南流,杨柳中间状小舟,乘兴欹眠过白下,逢人欢笑得无愁。 歌元丰请回答:(1)你能看出两首诗描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吗?(2)诗中所描绘的变法后的景象是真的吗?请结合史实说明。【答案】(1)第一首诗揭露了“积贫积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第二首则描写了变法后人民的生活。(2)是真的。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改变积贫局面: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社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国库积蓄够20年之用。实行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募役法和农田水利法,抑制兼并,人民负担减轻,农业经济得到了发展。改变积弱局面:扭转西北边防屡战屡败局面,并在与西夏的交锋中获得大胜。总之,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纠错释疑】观点:王安石变法职失败而告终,没有取得任何效果,导致北宋最终灭亡。点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军事力量,使北宋的国力得到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改革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变法也存在局限性,如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土地兼并问题,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遭到大地主、大官僚和富商的强烈反对;变法实施过程中的用人不当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变法的最终失败。北宋灭亡的根本在于北宋政治的腐败,不能推到王安石一人身上。例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陕西宁州通判邓绾曾经“举进士,为礼部第一”,对王安石以及他主持的变法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得到神宗和王安石的赏识,被提拔进朝廷做官,在京的同乡骂他无耻,他却毫不在乎地说:“笑骂从汝,好官我自为之。”吕惠卿才华横溢,有非凡的政治能力,王安石十分器重他,对他有“卵翼之恩,父师之义”,朝中之事无论巨细都和他商量,王安石第一次罢相期间力荐吕惠卿任参知政事,而吕惠卿却落井下石,以达到阻止他复相之目的。王安石还朝后,吕惠卿居然把王安石写给他的私信呈给了皇上,信中曾有“无使上知”(不要让皇上知道)字样,犯了欺君之嫌,于是王安石第二次罢相,永远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 以上摘编自武玉环王安石变法失败错在用人材料二 朱熹尝论安石“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列传第八十六请回答: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的看法。【答案】看法一:朱熹的看法是正确的。王安石确实存在用人不当等弊端,任用了一些有才无德之人,导致变法的失败。看法二:朱熹的看法是错误的。朱熹抹杀了改革的功绩,把北宋的灭亡原因归结为变法的“祸乱”;不符合历史事实。看法三:朱熹的看法有一定依据。王安石确实存在用人不当等弊端,从而导致变法的失败。但这仅是改革的局部失误。而朱熹把北宋的灭亡原因归结为变法的“祸乱”,从而从根本上全盘否定变法,显然有失公允。【对应训练】1王安石变法的突出效果是 ( )A政府财政大大增加 B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C军事实力有所增强 D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点拨】D;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比较突出的就是两方面的内容:“理财”和“强兵”,而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悲剧,从丢失民心开始一书认为:(王安石)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也都必须接受贷款。对此以下看法不正确的是 ( )A改革方法“一刀切”的做法使解困之举变成了变相剥削B地方吏治腐败,使真正有需要的农民无法获得低息贷款C地方官怕农民不能及时还款,就强制富农和地主贷款D地方官私自提高利息,引起民众不满【点拨】C;该题重点考查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C项的表述和题干不一致,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其他各选项均能从材料中找到对应信息。【课后练习】1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根源包括 (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负面作用 封建社会土地兼并 民族之间战争不断,中原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中原农民大量南迁,经济重心南移A B C D2王安石变法力图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 )A北宋政府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B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富商的矛盾C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的矛盾D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3王安石变法的第一要务是 ( )A精简政府机构 B增加财政收入C增强军队战斗力 D改革科举弊端4“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法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州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派)之弊。”这段话反映出( )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 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C官吏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 D新法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5“使国家加强了运输的计划性和选择性,限制了商人的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投机倒把等行为”,这是对王安石变法中的哪一措施的评价 ( )A市易法 B免役法 C均输法 D青苗法6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可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 ( )A看到了科举制的弊端 B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C产生了否定科举制的思想 D认为地方教育大有提高711世纪70年代前期,北宋某读书人不会碰到下列要求中的哪一种 ( )A三经新义是必读教材 B备考时要记诵词句C科举考试的依据是改革派撰著的三经新义 D进土科专考经义8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变法措施主要是 ( )A保甲法 B方田均税法 C农田水利法 D改革科举制度9王安石变法期间,“盗贼比之昔时,十减七八”,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什么法的实施 ( )A保马法 B将兵法 C保甲法 D军队精简10王安石变法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值得品评的话题。你认为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 )变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 有些反对变法的人混入变法队伍,出现了用人失当的问题 新法的某些措施如保甲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A B C D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行,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行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上五事札子材料二 臣(司马光)向上曾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费,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失害者大,所及者众,宜先变更。借令皇帝陛下独揽权纲,犹当早发号令,以解生民之急。” 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 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国事日非,膏盲之疾,遂不可治。后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反矣。 日知录宋世风俗请回答:(1)材料一、二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理由是什么?(2)材料一、二都谈到要关心“民”的疾苦,对此你有何看法?(3)材料二、三的相同点、不同点分别是什么?(4)三则材料所谈问题的根本目的是否一致?说明理由。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熙宁五年三月丙午)宋神宗诏曰:“天下商膺旅物货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阅(即减价出售)失业。至于行辅稗贩,亦为取利,致多穷窘。宜出内藏库钱帛,选官于京师置市易务。”材料二 中书奏“遇有客人物货出卖不行,愿买入者,许至务中投卖,勾行人牙人与客人平其价。据行人所要物数,先支官钱买之以抵当物力多少,许令均分赊清,相度立一限或两限,逆纳价钱,若半年纳,即出息一分,一年纳,即出息二分。”材料三 熙宁五年初,魏继忠上言:“宜假钱别置不至伤商;贵则少损价出之,令不至害民。 出入不失其平,因得余息以给公上,则市场不至于腾踊,而开闽敛散之权不移于富民,商旅以通,黎民以遂,国用以足矣。” 以上三则材料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北宋的什么社会现象?(2)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北宋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措施有什么结果。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