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11242555 上传时间:2022-06-20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2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日期:43 / 43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一篇形势和目标第一章 “十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十五”以来,我市按照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实施科教兴市、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经营城市战略,加强工业,提高农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向建立新型工业城和生态农业市的目标迈进,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了“两个略高、两个确保”的奋斗目标。“十五”计划顺利实现。(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4%,高于10%的计划目标。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0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9.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70.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33.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3411元,与“九五”末相比,增加6771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96亿元。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均翻了一番,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二)产业素质明显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粮食、棉花、烟叶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得到巩固,花卉、蔬菜、中药材三大特色产业迅速发展,畜牧业持续增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农业产业化走在了全省前列。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重点培育形成的电力装备、烟草、金刚石制品、发制品、食品、轻纺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壮大,“一城三基地”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国家()电力电子系统产业园落户,先进制造业的实力进一步增强。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进程明显加快。以文化、钧瓷文化、生态休闲度假游为主线的旅游产业发展迅速,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社区服务、农村服务、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得到发展。(三)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通过实施经营城市战略,实现了城市资源合理配置、高效使用,促进了区域中心城市、县级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以与市区环境的明显改善。市东城区建设初具规模,新区近20平方公里城市框架已经基本形成。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建成区面积达到8平方公里。市城区面积达到50.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51.4万人,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2%。创“三城”、实施“碧水”工程取得显著成效,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四)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高速公路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许平南高速、许尉高速相继建成通车,许登高速、许亳高速、石高速已开工建设,“米”字型高速公路构架正在形成。公路建设累计完成投资70亿元,是“九五”时期的4.6倍。电力电网建设成效显著。电厂一期工程235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实现并网发电,全市装机总量超过100万千瓦;完成城乡电网改造工程,实现了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煤炭资源整合和开发建设取得突破,平煤十三矿、梁北煤矿建成投产,首山一矿、泉店煤矿等大型矿井开工建设。建成市区、长天然气利用工程。集中力量建设了白沙水库除险加固等一批重点防洪工程和具有综合效益的骨干水利工程,进一步提高了抗御旱涝灾害的能力。“十五”时期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2亿元,年均增长20%,高于12%的计划目标。(五)改革开放成果丰硕。基本完成了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了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现代企业制度已初步建立,企业经营活力进一步增强。加快了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粮食流通体制、行政审批制度等改革步伐,经济社会发展的在活力明显增强。县域经济活跃,形成了竞相发展的强劲势头。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占GDP比重不断提高,2005年达到57.6%。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利用外资领域不断拓宽,对外贸易持续增长,五年累计出口12.8亿美元,是“九五”时期的2.6倍,实际利用外资累计1.5亿美元。(六)人民群众得到较多实惠。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769元,年均增长 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43元,年均增长7.6%。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五年低于5%的计划目标。实施了农村道路村村通和乡镇卫生院改建工程,加强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失业保险、职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普九”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市区基本普与了高中阶段教育,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72.4%;高等教育得到了较快发展,师专升格为学院,组建了职业技术学院。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农村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完成349所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任务。人口保持了较低的增长速度。全市林木覆盖率进一步提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省定标准,“碧水”工程基本实现。文化、体育、民政、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荣获“全国双拥模城”和“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专栏1 “十五”计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指标名称2000年实际“十五”计划目标“十五”实际完成2005年年均增速%2005年实际年均增速生产总值(亿元)291.34601060312.4其中:一产增加值(亿元)61.677599.66.1二产增加值(亿元)153.825411370.315.3三产增加值(亿元)75.912911.5133.110.4三次产业结构26.2:46.8:2716.7:55.2:28.116.3:61.3:22.4人均生产总值(元)6640100659134111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亿元)74.1(295.2)(500)12239.4(662)20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3032年末总人口(万人)440460450人口自然增长率()5.7274.26农民人均纯收入(元)25203210536437.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511068406776912花卉种植面积(万亩)10405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2020公路通车里程(公里)275030003500总体上看,五年来我市综合实力有了大幅度提升,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人民群众得到了较多实惠,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站在了新的战略起点上,进入了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加快经济转型、促进统筹协调发展的新阶段。第二章 “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指标名称2000年实际“十五”计划目标“十五”实际完成2005年年均增速%2005年实际年均增速公路网密度(公里/百平方公里)7087发电机装机总容量(万千瓦)19.2594.25100外贸出口总额(万美元)139172000083557920.6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万美元)1785287010426019研究开发费用占GDP比重()1.21.50.9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万人)12.5城镇登记失业率()2.353森林覆盖率()16.72221城市绿化覆盖率()35.93742.68注:1、生产总值与人均生产总值计划目标为2000年价格,2005年实际数为当年价,年均增速按可比价计算。2、人口自然增长率,“十五”前四年分别为5.2、5、4.3、4.15。3、城镇登记失业率,“十五”前四年分别为:2.1、1.6、2.8、3.0。“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一、国家全面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把中部地区列为重点开发区域,在资金、政策和重大建设布局上,支持中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大型煤炭基地、精品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物流中心、市场体系等领域的项目建设,有利于我市发挥区位、市场、资源和产业优势,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加快发展步伐。二、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围,有利于我市立足农业特色,发挥传统农区优势,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繁荣农村经济。三、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沿海地区产业受土地、能源和劳动力趋紧的约束,加紧向中西部转移,有利于我市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引外部资金、项目、技术和人才,拓宽发展空间,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四、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中原城市群建设,将列入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城市,率先建成核心区完善的高速公路网和城际快速通道,有利于我市加快产业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加速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五、经过“十五”期间的发展,全市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消费能力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加速升级,经济增长的生机制进一步形成,有利于支撑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稳步提高。特别是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已成为全市人民的共识,全市上下形成了团结奋进、干事创业、求真务实的良好氛围,更为我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可靠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是:中心城市带动能力偏弱,城镇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三大产业之间的联动性较弱,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外向型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开放度较低;“三农”问题比较突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因此,“十一五”期间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难度将会加大,任务将会更加艰巨。第三章“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十一五”时期,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优先发展工业,优先发展市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服务业水平,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打造中原城市群中个性突出的产业;创新体制,创优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总体原则是:坚持正确处理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的关系,注重在加快发展中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坚持正确处理结构、速度、质量、效益的关系,注重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坚持正确处理中心城市带动、县域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注重加快市区经济发展和城乡互动;坚持正确处理启动在活力和借助外力加快发展的关系,注重把体制创新与对外开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坚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统一的关系,注重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经济社会发展步入良性轨道;坚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关系,注重以人为本,改善群众生活,构建和谐社会。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0000元。建设工业集约、农业先进、服务业充分发展的产业;文化发达、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宜居。到2020年,人均生产总值在2010年基础上再翻一番,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今后五年,是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为本世纪第二个十年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左右,人均生产总值居省前列;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二、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有较大提高,“136”现代工业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新农村示区初具规模;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五年降低20%,生态环境有效改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和谐建设专栏2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类别指标名称2005年实际“十一五”规划指标属性2010年年均增速经济增长生产总值(亿元)603106312预期性人均生产总值(元)1341122600预期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亿元)元)239.4(662)482(1857)16预期性对外贸易出口总额(万美元)360007150015预期性外商直接投资(万美元)42601060020预期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19.9645.718预期性经济结构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83.788预期性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57.670预期性研究开发费用占GDP比重()0.91.5预期性城镇化率()3240以上预期性人口资源环境年末总人口(万人)4504706.46约束性市区面积(平方公里)50.880预期性市区人口(万人)51.480预期性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五年降低20%约束性耕地保有量(万公顷)34.3934.39约束性林木覆盖率(%)2126约束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天)317320约束性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8385约束性取得显著成效。类别指标名称2005年实际“十一五”规划指标属性2010年年均增速公共服务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7769119709预期性农民人均纯收入(元)364348706预期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15.3100约束性城镇登记失业率()34预期性城镇人口基本养老覆盖人数(万人)2529约束性劳务经济收入(亿元)70100预期性高中阶段毛入学率()72.482预期性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万人)2.53预期性规划指标的属性预期性指标,体现政府战略意图,主要通过改善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机制努力实现;约束性指标,主要通过政府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完成。第二篇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工业发展实现“两个突出”、“三个转变”,即:突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突出提升培育企业品牌成长能力;产业发展模式由基地向集群转变,产业空间布局由分散向集中转变,企业增长方式由依靠传统资源向依托技术创新转变。建立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发展先进制造产业为带动力量、以实现产业集约发展为目标的现代工业体系,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第四章做强国家()电力电子系统产业园以许继高科技电气城为依托,强化国家()电力电子系统产业园建设,实施“以城促园,以园引资,形成高端产业集群优势”的发展战略。依托许继集团、集团、森源电气公司等骨干企业的发展优势,以电力装备制造为基础,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电力装备、成套工程设备、环保产品、民用机电产品为主体的信息产品制造业。积极引进电子信息技术企业,发展与信息产业链条配套的新兴产业,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公司与企业集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聚集。推动以电力电子系统为核心,以工业电子为主体的应用导向型产业格局的纵向延伸;促进信息技术应用,强化高新技术的辐射效应,拉长产业链条,实现应用软件、工业控制装备和系统、轻工电子、机床电子、汽车电子等新型电子产品的横向发展,形成“一纵一横”的信息产业集群。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一批产业关联度强、技术含量高的项目落户产业园,提升园区产业聚集能力。把国家()电力电子系统产业园打造成为中国电力电子系统产品的研发、制造、检测、销售、服务和培训的基地。第五章巩固三大工业基地烟草工业基地。以卷烟总厂为发展核心,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一名一大”,即:培育“帝豪”为全国名牌,“金”成为百万箱大牌,提高市场占有率;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推动企业积极整合烟草工业资源,运用资本运作方式,实施跨省区资产重组,建成全国较大的烟草集团;依托卷烟总厂,建成烟草薄片生产线;进一步提高我市烟叶生产、复烤、烟机制造、卷烟、科研教育为一体的全国性烟草工业基地地位。到2010年卷烟生产能力力争达到150万箱。金刚石与其制品生产基地。鼓励黄河集团进行战略创新,加大技术开发力度,以人造金刚石为主业,延长产品加工链条,发展上游和下游产品,研制开发大规格金刚石与民用金刚石制品,锻造金刚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建成世界最强的金刚石与其制品生产基地,实现金刚石单晶与制品产量和市场占有率居同行业首位。到2010年实现金刚石单晶产量30亿克拉,各类金刚石制品产量20亿件(套)。发制品生产基地。以瑞贝卡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加速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争创名牌,提高产品附加值,扩大产业规模;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快体制创新,提升管理水平;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引导发制品聚集生产;充分发挥发制品行业协会的作用,规企业发展行为,促进企业联盟发展,建设有序、公平竞争的良性体系;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研发能力,锻造产业核心竞争力。第六章培育六大优势产业食品工业。抓住省建设京广食品工业产业带和等五大产业密集区的机遇,推动战略创新,促进高新技术在食品行业的应用,增强食品工业竞争力。拉长大豆精深加工、小麦精深加工、肉蔬精深加工三大产业链条;加快县腐竹生产、长蜂产品加工、红薯“三粉”加工、开发区生物保健食品生产、县食用菌生产加工五大特色食品产业聚集区建设。重点支持众品公司、山花公司、湖雪公司等一批食品企业快速发展,推进食品工业原料生产基地化、食品质量优质化。推动食品工业由产量优势向“品牌加规模”优势转化,由传统加工向高新技术加工转化,由粗放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化,形成高附加值基础上的规模效益。汽车与零部件制造业。充分发掘我市汽车与零部件领域的优势,积极进行产业整合与资本运营,培育行业龙头,形成产业集中优势,紧紧围绕卡车、传动轴、万向节、汽车玻璃、车轮五大产品规模和质量的提升,实现卡车上目录,传动轴、万向节出国门,车轮、汽车玻璃进整车厂。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快五大产品集群建设:加快轻卡、中卡汽车、低速汽车、三轮汽车、专用汽车等系列产品集群建设;加快传动轴产品集群建设;加快万向节总成系列产品集群建设;加快汽车玻璃产品集群建设;加快汽车车轮产品集群建设。从而推动全市汽车与零部件产业整体上规模,努力把我市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汽车与零部件产业生产基地。造纸业。依托一林纸业、宏腾纸业、宏伟纸业、飞达集团四家造纸企业,做好三个强化、三个提升:强化项目带动,提升骨干企业实力;强化结构调整,提升产品档次;强化环境意识和循环经济建设,提升废物综合利用水平,实现清洁生产。通过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努力打造省最大造纸集团;通过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力争成为省造纸工业排头兵。到2010年造纸企业生产能力达到300万吨以上。纺织服饰业。做好四个强化:强化技术创新,提升产品档次;强化结构调整,拉长产业链条;强化扶优扶强,培植企业集团;强化产业聚集,打造纺织强市。立足我市纺织企业现有基础和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加快更新淘汰现有落后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大力发展棉纺织业,突出发展儿童服饰业,适度发展印染业,逐步实现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塑造行业品牌和市场品牌。重点支持骆驼鞋业、豫中纺织、裕丰纺织、花都纺织等一批骨干纺织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实施强强联合,形成规模优势,强化竞争能力,建成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特色纺织产业基地。能源工业。以循环经济效应为基础,重点支持、两地的煤炭资源整合;以建设全省重要能源工业基地为发展目标,以重大能源项目建设为主攻方向,建成东城区热电厂、电厂二期两大电源工程,推进首山一矿、泉店煤矿等六大百万吨级煤炭矿井建设,加快在建项目的建设进度,争取项目早日建成投产。到“十一五”末,煤炭生产能力达到2500万吨以上,总装机容量达到250万千瓦。建材业。依托我市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卫生瓷、铝型材、水泥等优势建材业。以长、卫生瓷生产基地为依托,鼓励技术创新,加大科技投入,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发展高档卫生洁具和高档建筑瓷。加大新型建材的研发投入,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鼓励长大周有色金属加工产业聚集区发展新型铝型材;整合水泥生产资源,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关停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的小水泥企业,重点支持中锦水泥、老牌水泥等企业加快发展。专栏3“136”工业体系名称销售收入(亿元)平均增长2005年实际2010年目标电力电子产业6315020烟草工业54.413320金刚石与制品生产30.2510228发制品生产23.76018食品工业10740025汽车与零部件制造业4521036造纸业15.214356纺织服饰业42.118034能源工业6013718建材业42.410520合计483.05162027.3“136”工业体系。是指通过发展壮大“一园”(国家()电力电子系统产业园)、“三基地”(烟草工业基地、金刚石生产基地、发制品生产基地),“六大优势产业”(食品工业、汽车与零部件制造业、造纸工业、纺织服饰业、能源工业、建材业),形成高新技术纵向辐射,先进制造业横向拓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约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136”工业体系重大项目:“十一五”期间,“136”工业体系计划安排3000万以上的重大项目213个,计划总投资595亿元。第七章壮大强势产业集群注重核心能力培育,发挥重点企业的骨干带动作用,培育壮大一批带动能力强、技术辐射功能强、综合效益好、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实行动态管理,筛选一批重点企业,按照关于加快重点企业发展的意见,集中加以扶持,努力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超十亿、超五十亿、超百亿,具有自主创新能力、主业突出、带动能力强、核心竞争力强、在省外处于领先地位、行业具有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集团。优化工业区域布局,促进重点产业集聚,壮大工业园区规模,形成优势产业集群。以形成规模效益、建立产业共生机制、实现产业集约发展为目标,重点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构建现代工业架构。壮大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省(都)民营科技园区、县尚集民营工业园、县邓庄食品工业区、钧()瓷工业区、长大周有色金属加工区、鄢陵马栏棉短绒加工区、焦化工业区等聚集区规模。按照带状城市发展总体要求,充分发挥107国道、清潩河的贯穿连接作用,促进主要工业区向产业集群发展。对各地已经形成的相对集中的纺织、造纸、建材、有色金属加工、发制品、精细化工、瓷等特色经济集聚带,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不断完善产业结构,发展配套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发挥块状经济的资源、区位、技术、人才等优势,使其地域性和规模性更加突出,实现特色产业因势而立、因势而强的新跨越,进一步提高优势产业和块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充分发掘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具有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利用我市劳动力相对富余、成本较低的优势,大力发展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创造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人员,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强化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扶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品牌战略,积极开展“质量立市、名牌兴业”活动,提高我市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加强质量认证认可,强化计量技术基础,努力提高我市电力装备、烟草、食品等支柱产业的产品质量水平,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在国外有重大影响的知名企业集团和知名品牌。到2010年,新创中国名牌产品6个,名牌产品40个,10种(类)农产品通过无公害、绿色或有机农产品认证,全市70规模以上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第三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突出“四化”建设,即:发展农业信息化,深化农业特色化,推进农业科技化,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以信息技术为向导,以粮烟生产、猪鸡养殖为基础,以生态农业为支撑,以结构升级为目标的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第八章发展农业信息化建立和完善市、县、乡三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推进互联网、电视、广播、报刊等多种方式的有机结合,扩大农业信息网络覆盖面,提高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水平。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价格供求与市场监测预警、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智能农业专家等信息系统,为农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信息服务。以发展数字农业为目标,实现信息技术在小麦、花木、烟草、畜牧业、节水灌溉五个重点应用领域的突破。基本实现农业信息传播的数字化,农业信息采集、分析、决策和发布的网络化,推动农产品的网上交易。利用农村干部远程教育网络系统,加大对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农民工培训力度,增强农民致富本领。积极探索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途径,建设国家农业信息化示市。第九章深化农业特色化在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重点发展花卉苗木生产,“十一五”末,花卉苗木面积发展到80万亩,力争达到100万亩。继续支持311国道至鄢陵段和107国道至长段花卉长廊、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和集散中心、无公害蔬菜生产示区“三大特色农业”基地建设,构建以无公害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为载体的现代农业框架,努力打造生态。加快发展畜牧业,以城郊和长南北连线为中轴线,从长向西、向延伸,西连北西部浅山区、东接鄢陵东南部,形成平面伞状畜牧业发展绿色产业带,重点发展猪、鸡两大产业,推动养殖小区和加工企业向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和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第十章推进农业科技化发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功能作用,加快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和推广,完善农业园区规划的“一园九区”项目建设,采用现代工业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加强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质量标准体系、安全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高技术企业孵化基地、新型农业人才培训基地和现代农业示基地。到2010年,基本建成符合二十一世纪农业发展方向的农业科技园区。第十一章加快农业产业化鼓励农业发展模式创新,将特色农业与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循环经济建设、旅游休闲服务相结合,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形成中原城市群农业产业化基地示区。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以与贮藏、运销业,继续提高农村二、三产业比重。加大对众品食业、山花实业、湖雪面粉、华龙公司、北方花卉、群发蔬菜等20家重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长远战略规划、技术创新、经营创新以与部管理水平提升,尽快形成一大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带动能力强、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加快发展优质小麦、大豆、红薯、生猪、蔬菜、中药材、棉花、烟叶、食用菌、蜂产品、林产品等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发展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形成一批辐射面广、吞吐量大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开拓农村市场,搞活农村商品流通,拓展农产品订单交易和网上交易。第十二章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部增效潜力,引导农民从事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打破城乡界限,积极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以提高农民技能为突破口,坚持就地转移和向外输出双管齐下,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构建发展劳务经济的长效机制。增加农民工培训投入,不断完善由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共同承担的输出转移培训经费投入机制;坚持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大力推行“订单式”培训,逐步推行就业准入持证上岗制度;积极探索在输入地建立党、团、工会组织,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管理;不断完善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户籍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社会保障、权益维护、跟踪服务、回归创业等方面的政策,为进城务工人员创造良好的环境,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第十三章 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利用水资源,积极推进节水灌溉技术,2010年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60万亩。提高农村供水保证率和饮用水质的安全,解决好农村50万人安全饮水和重点小城镇的供水问题。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加大农村县乡道路和乡村道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实现所有行政村和人口较多的自然村通水泥路(油路),乡道村道达到四级以上标准,所有行政村通客车。加强村庄建设规划,优化村庄布局,重点发展中心村,合理归并自然村,引导农民向中心村集中,积极推进农村节能省地抗震型住宅建设。大力普与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各级财政逐年增加老区公益事业建设资金的扶持力度,基本解决老区8.4万贫困农民的温饱问题。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土地向种植大户集中,逐步发展规模经营。深化农村税费体制、农产品购销体制、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不断深化农村党建“十百千”工程建设,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努力营造农民安居乐业、农村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第十四章 搞好新农村示区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遵循“统一规划、党政主导、产业支撑、市场运作、突出特色、农民拥护”的原则,以新农村示区和新农村示点建设为重点,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实施“五型”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建设新路子。突出抓好新农村示区建设。在至长87平方公里的区域,按照“双城一体、组团发展、带状布局、生态支撑”的总体规划要求,以“一轴、二区、两带、三园”建设为重点,强化生态建设;以三个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强化产业支撑;以道路建设为重点,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为重点,强化村庄改造。逐步形成城在村中,村在城中,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新型城乡一体化新农村示区。在新农村示区以外的区域,以国道、省道沿线和水源地河道沿线与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庄乡镇所在地为重点,把扎实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党建 “十百千”示工程建设有效地结合起来,着力规划建设一批具有高标准和较强示作用的新农村示点,以点带面,典型引路,通过示带动,走具有地方特色的强乡、强村、富民之路。专栏4“十一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指标单位2005年实际2010年目标花木面积万亩5180-100中药材面积万亩3550无公害蔬菜面积万亩8.750畜牧业增加值亿元35.662转移农村人口万人32100旱涝保收面积万亩293313新农村示点个027新农村示区新农村示区围。京广铁路以东、京珠高速公路以西、北环路以北、长南外环以南的区域,面积87平方公里,涉与长市、县、都区的7个乡(镇、办)、61个行政村、11万人、13万亩土地。一轴。至长城际通道。二区。8.4平方公里县新城区、长市新城区。三园。长市机场5000亩生态园,融进音乐始祖天氏文化容;县尚集镇周庄附近5000亩生态园,融进三国和华佗中医药疗养旅游文化容;都区高桥营王庄附近1000亩生态园,融进四季采摘生态游乐容。两带。清潩河14公里林水一体景观带;操饮马河17公里林水一体景观带。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农村安全饮水。解决50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水利建设。主要防洪河道的防洪标准建设达到20年一遇,平原河道除涝标准达到5年一遇。沼气建设。解决20万户农民家用燃气。农村公路建设。新改建和建设农村公路3000公里。农业扶贫开发。完成5万亩土地开发和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8.4万贫困农民的脱贫问题。退耕还林和平原绿化工程。完成退耕还林5124公顷,高标准农田林网133333公顷,林网控制率达到95以上。三个工业园区。5平方公里(都)民营科技园、7平方公里县尚集民营工业园和2.7平方公里长市民营工业物流园。第四篇加快发展服务业以打造人文为目标,加快“五个发展”:即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积极发展房地产业,快速发展金融业,努力发展社区服务业,扩大服务业规模,提升服务业水平,促进服务业的充分发展。把建设成为中部地区最适宜人们工作、生活、旅游、休闲的人文城市。第十五章大力发展旅游业大力发展旅游业,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创新产业运行机制,加快景区景点建设步伐,强化宣传促销力度,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建立旅游资源保护机制。建设以三国文化和钧瓷文化为核心,以生态花卉文化为基础,以人文关怀为导向,历史文化、现代文化和地方民族文化协调发展的人文。加快景区景点开发建设步伐。以文化、钧瓷文化和自然生态休闲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为重点,加快景区景点开发建设步伐。结合新农村建设、带状城市建设和旅游名城建设、旅游目的地建设,开发建设都风情区、三国园、灞陵桥等景区景点,打造三国文化龙头品牌;开发建设“一城”(钧瓷艺博览城)、“一镇”(钧都神垕古镇)等重点项目,打造钧瓷文化旅游品牌;开发建设鄢陵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天音乐生态园,打造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品牌;进一步完善许继集团、黄河集团、瑞贝卡公司、卷烟总厂工业旅游示点,提升规特色工业旅游。强化旅游品牌宣传促销力度。整合各方资源,增加宣传投入。强化城市旅游形象和理念,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旅游推介。搞好文化研讨会暨文化节、中国钧瓷文化节、中原花卉苗木博览会暨鄢陵生态旅游节等活动的策划,开拓观光、休闲、商务三大市场。充分发挥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开办旅游咨询网和旅游政务网,提升形象,扩大影响。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加快旅游硬件建设,完善市区旅游配套设施。提倡“诚信服务”、“以人为本”,提升城市旅游形象,努力把市区建设成为旅游集散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加快旅游软环境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水平,规旅游市场秩序,建设诚信、人文。创新产业运行机制。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发展机制,创新旅游产业经营机制,对旅游的各类景观与其相关延伸资本进行重组、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吸引投资、扩大增量,加快我市旅游业规模化、产业化进程,实现旅游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加快发展旅游住宿餐饮业,合理布局星级宾馆,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鼓励创办旅游文化娱乐公司,丰富旅游文化生活涵。第十六章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我市区位优势和在中原城市群的比较优势,积极引进现代物流理念,广泛应用先进物流技术和管理手段,不断提高物流业的整体竞争力。依托东城区,重点打造集运输、仓储、配送、信息技术为一体的现代综合物流园区。积极整合物流资源,培育大型物流企业,扶持发展万里集团、冷王、众品物流等第三方物流企业,争取万里集团等大型物流企业挂牌上市。积极发展完善商品市场体系,重点建设粮食、花木、中药材、蔬菜等一批专业市场。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业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外大型商贸物流企业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以鄢陵花博会、药交会和长农机产品交易会为平台,全力打造会展经济,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会展品牌。到2010年,培育出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10家以上,引进2-5家国外著名商贸流通企业落户,基本形成以市区为中心的物流网络体系,把建设成为豫中南区域性商贸物流枢纽。第十七章积极发展房地产业充分发挥我市区位优势、生态优势、环境优势和宜居优势,积极发展适应各种消费群体居住的高、中、低档次的住宅,吸引周边地区经济向聚集。支持恒达、金石达、鼎鑫等一批大型骨干房地产企业加快发展,壮大房地产企业规模和实力。调整房地产业政策,优化住房供应结构,降低成本,扩大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供应结构,支持发展健康环保和节能省地型住宅。建立和完善住房二级市场,培育形成房屋租赁市场。加快发展装饰装修服务,推进房地产开发、销售和物业管理的分业经营,积极推行业主委员会制度,规物业服务市场行为。建立房地产预警机制,提高房地产企业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建立和完善土地储备制度。第十八章快速发展金融与保险业建设信用体系,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健全金融监管体系,防金融风险,积极创建金融安全区。加快金融开放步伐,成立市商业银行,积极引进股份制金融机构,争取23家国外股份制金融机构入住我市。鼓励大型企业向财团化发展。积极发展票据、拆借、债券等金融市场,鼓励金融创新。加快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等地方金融机构改革步伐,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和农村金融体系,不断增强对中小企业、县域经济和农村发展的金融支持。加快保险业发展,提高新产品创新和开发能力,培育保险中介市场,全面提升保险业的服务水平。第十九章努力发展社区服务业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网络化经营、企业化运作的原则,构筑社区公共服务平台,体现城市人文精神。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的需要出发,健全社区组织,壮大社区服务企业,鼓励个体、民营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创办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企业。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和网点建设,积极扩大居民消费服务,推动家政服务、专栏5 服务业重点工程物流园区与连锁系统。重点推进万里物流园区、商贸城、冷王物流园、长钢材铝型材批发交易市场、众品食业低温物流与连锁系统、鄢陵北国之春花木交易市场、中药材专业市场、骆驼集团童装店等一批现代物流与连锁经营项目建设。旅游业。以故都、宜居花城、钧瓷古镇三大品牌为核心,重点推进三国园、都风情区、灞陵桥景区、建安生态公园、钧瓷艺博览城、钧都神垕古镇、鄢陵生态花卉度假区、天音乐生态园等一批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社区服务。市区建成区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覆盖率达到100;县城建成区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覆盖率达到80。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托幼养老、职业介绍等产业健康发展。第五篇积极推进信息化实施“三促进工程”,即:促进信息产业发展;促进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促进电子政务建设。建设数字,增强发展新优势,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全面提升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水平。第二十章促进信息产业发展以国家()电力电子系统产业园为依托,大力发展电力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重点在信息化电力装备、管理信息系统、电力电子应用系统三个方面实现新突破,促进轻工电子、机床电子、汽车电子与电子元器件等相关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信息产业重点项目建设,扩大信息产业规模。大力支持许继软件技术、金穗电子等“双软”企业的软件应用技术开发,重点发展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公自动化、企业资源计划(ERP)等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外市场占有一定份额的软件产品,加快软件测试中心建设。第二十一章 促进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促进企业信息化。推动信息技术在电力电子、汽车与零部件等先进制造业中的应用,加大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力度,鼓励企业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引导企业在工程技术系统、生产制造系统、经营管理系统逐步实现信息化,推广应用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知识管理、电子商务平台等软件,促进企业管理流程变革。促进农业信息化。加快推进“金农”工程和农业信息服务“三电合一”工程,以建设和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信息化指导农业生产、增强农民致富本领的巨大作用,推动农业领域信息技术应用,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积极发展宽带传输网络,加快以光纤为主的用户接入网建设。整合市区网络资源,大力发展多种类、多速率的移动通信业务和增值业务,推动宽带无线上网,建设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和有线数字电视系统。加快包括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等在的城市管理应用、城市应急指挥、煤电油运等城市生产、生活领域信息系统的建设,提高城市信息化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全面推进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建成全市社会保障体系信息管理系统。结合科教兴市、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重点开发社会公益性信息资源,满足公众对各种信息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第二十二章促进电子政务建设建设全市统一的市、县二级传输网络平台,构建电子政务、外网系统、安全保障体系和信息交换、综合业务管理应用支撑系统。建设包括政府综合门户、为社会服务的机关业务管理系统、政府应急指挥系统、审批服务系统在的外网应用系统;建设机关办公自动化、公文交换系统、涉密机关业务管理系统、部审核办理系统,实现政府管理职能的信息化。编制全市党政机关信息目录和信息交换体系,建设综合文档、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空间地理和宏观经济等一批基础性重点数据库,建设以文件中心和数字化档案馆为主体的国家档案信息资源库,集聚和丰富政务信息系统资源,为政务、外网的办公和业务管理提供基础信息服务。加强管理工作,建设市技术检查中心,涉密网络非法外联监控系统和综合业务网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专栏6 信息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电力电子装备和系统。开发具有国外先进水平的场、站用各种智能化单元、500kV750kV超高压电力系统继电器保护设备和调度、配网、电站监控自动化系统和装备,以与工业变配电综合自动化系统等电力行业信息化装备。行业应用软件。发展电力行业嵌入式系统和平台化软件等前沿软件,提高承接大型软件工程项目的能力。大力发展汽车电子、医疗电子、机床电子、移动通信等领域的嵌入式应用软件。工业与民用电子产品。重点发展民用电梯、环保、烟草等数字化、智能化装备;发展工业计算机和工业控制板卡类产品以与水、电、气、热等智能仪表产品。通信设备制造业。重点开发城域网光传输设备、集群通信系统、视频会议、通信网综合监控和输电线路数据高速传输的收发设备。电子元器件。重点开发VDMOS(功率场效应晶体管)、IGCT(集成门极换向晶阀管)、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等新型功率器件的核心技术,积极开发混合集成电路、精密多层印刷线路板、半导体集成电路等。第六篇 加快城镇化进程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强化市区发展,提高市区首位度;加快县(市)城区发展,构建市区经济和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率先建设与长之间的基础设施和产业聚集区,积极推进、长一体化发展,实现与的经济联系和功能对接。第二十三章 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完善城市发展体系拉大市区城市框架,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按照关于加快市区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依托中原城市群联动发展机制,以建设省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运用经营城市理念,深化城建投融资体制改革,以产业为支撑,优先发展市区,全面拓展市区发展空间。以107国道为轴线,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和产业布局,整合市区资源,自南向北、重点向北延伸城市发展空间。加快与中原城市群的互动发展,推进产业城镇带的建设步伐,强化与的经济联系和功能对接。加快行政区划调整步伐,积极推进、长城市一体化发展,拉大城市框架,按照带状城市发展布局,进行组团式发展,初步形成自南(集镇)向北(长市)的大城市框架,市区经济承载能力和城市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更加突出。到2010年,城镇常住人口达到185万人以上,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以上,市区人口超过80万人,市区经济总量(GDP)占全市GDP的50%以上,财政收入占全市财政收入的50%以上。加快市区工业发展,强化市区辐射带动作用。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电力装备、烟草、发制品、纺织、造纸等优势产业,以建设国家()电力电子系统产业园为契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通讯光缆、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市场开拓能力,尽快形成一批高成长型、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加快企业聚集,发展产业集群。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高起点搞好发展规划,增加土地资源储备,拓展新上项目发展空间,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和投资产出率,不断增强项目建设吸引力和项目承载力,走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为主、多元开发为辅的新型园区之路,进一步提升园区的城市功能和财政支撑能力;理顺市东城区管理体制,东城区以建设现代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区为目标,以行政办公、文化教育、金融商贸、生活居住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发展方向,搞好与邓庄食品工业园区的对接,加快外向型工业园区和现代物流园区的开发建设步伐,逐步提高东城区经济发展水平;(都)民营科技园区以造纸、纺织等轻工业为发展方向,加快项目的引进和建设步伐,提升园区发展水平;完成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县民营经济园区、(都)民营科技园区与县尚集民营工业园区的连片开发和产业对接,形成市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推动东城区热电厂、烟草薄片、铁矿、百万吨造纸基地等一批市区重大项目的建设进度,提高市区经济的支撑能力。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提升城市品位。支持胖东来公司、鸿宝集团、第三家电公司等商贸企业发展壮大,形成竞争力强、市场份额大的商贸流通企业集团;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在市区建设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物流企业与仓储、大型超市、加工配送等现代商贸物流配送中心;充分发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品牌效应,注重以“汉故都”为主要容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建设好“八大精品群”:都风情区、灞陵桥景区、清水莲城、四季花城、河堤游乐、康体娱乐、汉故城遗址公园、三国文化遗存景点,把市区建设成为省历史文化旅游名城;大力发展文化、房地产、金融、社区服务等成长性强的服务业,进一步提升市区的服务功能和城市品位。深入实施经营城市战略。加强城市交通与周边城市间交通的衔接,强化城市干道与国道主干网和高速公路网的连接,建设至长城际间的快速通道,争取107国道俎庄收费站北移,消除市区一体化发展的交通障碍。在京珠高速工程拓宽时,争取设立北出入口,打通市区向北扩展的通道。积极发展城市燃气和集中供热。继续加强城镇供水设施建设,提高供水能力,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市容管理,大力发展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积极推行城市垃圾的分类收集、中水回用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强化城域骨干传输网和信息交换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城市数字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