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5 第五单元 同步练习(通用)

上传人:艳*** 文档编号:110933575 上传时间:2022-06-1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5 第五单元 同步练习(通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5 第五单元 同步练习(通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5 第五单元 同步练习(通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单元 同步练习 第卷(共42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纯粹(cu) 会(kui)稽 不可遏( )制B拙(zhu)朴 囊(nng)括 精骛(w)八极C赐(c)予 执著(zhu) 放浪形骸(hi)D隽(jun)永 蜩(dio)鸠 数(shu)数然2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怒而飞(愤怒) 志怪(记载)B知效一官(效力) 信可乐也(相信)C行比一乡(合) 向之所欣(过去)D而后乃今培风(凭) 适千里者(适应)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B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C之二虫又何知 D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4下列句子中只有一个通假宇的一项是 ( )A知效一官 彼且恶乎待哉B旬有五日而后反 御六气之辩C其翼若垂天之云 趣舍万殊D其正色邪 悟言一室之内5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水击三千里 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C 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D彼于致福也6下列句式特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彼且奚适也C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D彼且恶乎待哉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儒家“仁学”在文化共存中的意义汤一介人与人的关系是从感情开始建立的,这正是孔子“仁学”的基本出发点。“仁爱”的精神是人自身所具有的,而爱自己的亲人最根本。但是“仁”的精神不止于此。爱自己的亲人,这只是爱;爱自己的父母,再扩大到爱别人,这才叫做“仁”。对父母的孝顺要放大到爱天下的老百姓。“仁学”是要由“亲亲”扩大到“仁民”,也就是说要“推己及人”。做到“推己及人”并不容易,必须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作为“为仁”的准则。如果要把“仁”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说的“克己复礼曰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自古以来把“克己”和“复礼”解释为两个平行的方面,我认为这不是对“克己复礼”最好的解释。所谓“克己复礼曰仁”是说,只有在“克己”基础上的“复礼”才叫作“仁”。费孝通先生对此也有一个解释:“克己才能复礼,复礼是取得进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必要条件。克己和扬己也许正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别的一个关键。”这是很有道理的。“仁”是人自身内在的品德,“礼”是规范人的行为的外在礼仪制度,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相处。要人们遵守礼仪制度必须是自觉的,出乎内在的“爱人”之心,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认为,有了追求“仁”的自觉要求,并把这种“仁爱之心”按腻一定规范实现于日常社会之中,社会才会和谐安宁。孔子的这套儒家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治国”者,对于现在世界上那些发达国家的统治集团,不能说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把孔子的“仁学”理论用于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那么在不同文明之间就不会引起冲突以至于战争,从而实现“文明的共存”。孔于的“仁学”理论虽然不能解决当今人类社会存在的“文化的共存”的全部问题,但它作为一种建立在以“仁”为本之上的“律己”的道德要求,作为调节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一条准则,使不同文化得以和谐相处,无疑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要使不同文化之间和谐相处并不容易,孔子提倡的“和而不同”可以提供板有意义的准则。孔子认为,以“和为贵”而行“忠恕之道”的有道德有学问的君子应该做到在不同中求得和谐相处;而不讲道德没有学问的人往往强迫别人接受他的主张而不能和谐相处。如栗把“和而不同”用柞处理不同文化不同关系的原则,对于解决当今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纷争应有非常积极的意义。7下列对文中概念的内涵解说准确的一项是 ( )A“礼”作为儒家“仁学”的行为准则,指的是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礼仪制度。B“克己复礼”是指通过克制自己的私心,使“爱人”之心出乎内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C“文明的共存”指的是世界上各个不同文明的国家和民族之间要和睦相处,不再引 起冲突以至于战争。D“和而不同”指的是有道德有学问的君子应该做到与人和谐相处,它对于解决不同 文明之间的纷争有积极意义。8以下不属于儒家“仁学”思想的一项是 (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亲亲”扩大到“仁民”,把自己的爱心推及天下百姓。B“复礼”是进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必要条件也是实现“天下归仁”的理想的前提条件。C社会要和谐安宁,需要人们有对“仁”的自觉追求,并按照一定的规范把“仁爱”实现于日常社会中。D“仁爱之心”人人都有,而最爱的是自己的亲人,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亲人都不爱,是不可能推己及人的。9就本文看,下列对儒家“仁学”理论现实意义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儒家的“仁学”理论,为消除当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争提供了理论依据。B儒家的“仁学”理论,为实现当今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相处提供了极有意义的 准则。C儒家的“仁学”理论,在当今可以用来规范人的行为,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使之和睦相处。D儒家的“仁学”理论,在当今可以作为调节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有效手段,促进世界的和平共处。10根据本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和而不同”的原则应该成为当今社会处理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一条重要原则。B一旦“仁学”理论为当今社会不同国家和民族所了解,不同文明之间就不会引起冲 突以至于战争。C儒家“仁学”理论的建立虽然距今久远,但依然对世界实现文明共存产生着积极的 作用。D要把“忠恕之道”作为“为仁”的准则,必须“推己及人”,由爱自己的亲人扩大到爱天下的百姓。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兰亭集序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俯仰一世,可取诸怀抱 B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D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12比较下列句子中“于”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当其欣于所遇。不能喻之于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A和相同 和也相同 B和相同 和不同C和不同 和相同 D和不同 和也不同13下列与例句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A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B其一犬坐于前。C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D籍吏民,封府库。14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记游抒怀之作,描写兰亭景物抓住了特征,用粗线条勾勒,格调淡雅。B本文是一篇宴游诗序,记叙了兰亭盛会的活动过程,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激励与会者珍惜时光,及时行乐。C本文先写盛会的时间、地点、缘由、与会人物、周围环境和流觞情景;再写人生感慨,点出作序原因。D本文叙事写景先突出“乐”字;述说世事流逝的感慨,转出一个“痛”字;联系古今时引出了一个“悲”字。这三个字把上下文承接了起来。第卷(共108分)四、(18分)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8分)(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分)_(2)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3分)_(3)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3分)_16兰亭集序仅325字,作者却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使人感到逸趣无穷。请按下列要求找出相应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6分)(1)描写兰亭四周景色的语句:_ _作用:_(2)记叙在兰亭游宴的语句:_作用:_(3)抒发感慨以证明观点的语句:_作用:_17填空。(任选两小题)(4分)(1)庄子,_(时期)人,先秦_家思想的代表人物。(2)罗素是_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是_国思想家、科学家。(3)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_,_ 。(逍遥游)五、(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哲学的魅力周国平哲学是枯燥的吗?哲学是丑陋的吗?哲学是令人生厌的东西吗?在我们的哲学课堂上,在许多哲学读物的读者心中,常常升起这样的疑问。当然,终归有一些真正的哲学爱好者,他们惯于在哲学王国里信步漫游,流连忘返。在他们跟前,那一个个似乎抽象的体系如同精巧的宫殿一样矗立,他们悠然步入其中,与逝去的哲学家的幽灵款洽对话,心领神会,宛如挚友。真正的哲学至少能给人以思维的乐趣。但是,哲学的魅力仅止于此吗?诗人在孕育作品时,会有一种内心的颤栗,这颤栗又通过他的作品传递到了读者心中,哲学家能够吗?人们常常谈论艺术家的气质,很少想到做哲学家也需要一种特别的气质。人处在时间和空间的交叉点上,作为瞬息和有限的存在物,却向往永恒和无限。“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我们是谁?”高更为他的一幅名作写下的画题可说是哲学的永恒主题。追究人生的根底,这是人类本性中固有的形而上学冲动,而当这种冲动在某一个人身上异常强烈时,他便是一个有哲学家气质的人了。哲学的本义不是“爱智慧”吗?一个好的哲学家并不向人提供人生问题的现成答案,他自己受着某些根本性问题的苦苦折磨,全身心投入其中,不倦地寻找着答案,也启发我们去思考和探索他的问题。他的问题属于我们大家,属于时代、民族乃至全人类。谁真正爱智慧,关心生命的意义超过关心生命本身,谁就不能无视或者回避他提出的问题。知识可以传授,智慧无法转让,然而,对智慧的爱却是能够被相同的爱激发起来的。我们读一位哲学家的书,也许会对书中聪明的议论会心一笑,但最能震撼我们心灵的却是作者对人生重大困境的洞察和直言不讳的揭示,以及他寻求解决途径的痛苦而又不折不挠的努力。只有那些带着泪和笑感受和思考着人生的人,才能真正领略哲学的魅力。当然,这样的哲学也必定闪放着个性的光彩。我们读文学作品,常常可以由作品想见作家的音容笑貌、爱憎好恶,甚至窥见他隐秘的幸福和创伤。可是,读哲学著作时,我们面前往往出现一张灰色的概念之网,至于它由哪只蜘蛛织出,似乎并不重要。个性在哲学里似乎成了一种可羞的东西。诗人无保留地袒露自己心灵里的每一阵颤栗,每一朵浪花,哲学家却隐瞒了促使他思考的动机和思考中的悲欢,只把结论拿给我们,连同事后追加的逻辑证明。谁相信人生问题的答案能靠逻辑推理求得呢?在这里,真正起作用的是亲身的经历,切身的感受,灵魂深处的暴风骤雨,危机和觉醒,直觉和顿悟。人生最高问题对于一切人相同,但每人探索的机缘和途径却千变万化,必定显出个性身。”莱辛的这句名言对于哲学家倒是一个启发。哲学不是一份真理的清单,而恰恰是寻求人生真理的过程本身,这个过程与寻求者的个人经历和性格密不可分。我们作为读者要向哲学家说同样的话:我们重视你的人生探索过程甚于重视你的结论,做一个诚实的哲学家吧,把这过程中的悲欢曲折都展现出来,借此我们与你才有心灵的沟通。我们目睹了你的真诚探索,即使我们不赞同你的结论,你的哲学对于我们依然有吸引力。哲学的魅力在于它所寻求的人生智慧的魅力,在于寻求者的个性的魅力,最后,如果一位哲学家有足够的语言技巧的话,还应该加上风格的魅力,叙述某些极为艰深的思想时的文字晦涩也许是难以避免的,我们也瞧不起用美文的语言掩盖思想的贫乏,但是,独特的个性,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思考,是应该闪射独特风格的光华的。我们倒还不太怕那些使人头痛的哲学巨著,这至少说明它们引起了我们的紧张思索。风格的前提始终是感受和思想的独创性。真正的哲学家,即使晦涩如康德、黑格尔,他们的著作中也常有清新质朴的警句跃入我们眼帘,令人铭记不忘。更有些哲学家,如蒙田、帕斯卡尔、爱默生、尼采,全然抛开体系,以隽永的格言表达他们的哲思。也许有人会问:要求哲学具有你说的种种魅力,它岂不成了诗?哲学和诗还有什么区别?从源头上看,哲学和诗本是一体,都孕育于神话的怀抱。没有哲学的眼光和深度,一个诗人只能是吟花咏月、顾影自怜的浅薄丈人。没有诗的激情和灵性,一个哲学家只能是从事逻辑推理的思维机器。大哲学家与大诗人往往心灵相通,他们受同一种痛苦驱逼,寻求着同一个谜的谜底。庄子、柏拉图、卢梭、尼采的哲学著作放射着经久不散的诗的光辉,在屈原、李白、苏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的诗篇里回荡着千古不衰的哲学喟叹。他们的存在似乎显示了诗与哲学一体的源远流长的传统。18作者认为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应具备哪些素质?(4分)答:19从文章第段看,作者所说的“哲学家的气质”指什么?(不超过20个字)(4分)答:20第段引用莱辛的名言,意在阐明什么看法?答:21阅读第段,理解作者阐述的诗与哲学的关系,然后分别写出一句富有哲理的诗句和富有诗意的名言或警句。(6分)富有哲理的诗句:富有诗意的名言、警句:六、(12分)22把下面的一个长句改写为意义相关的几个短句,不能丢失重要信息。(4分)我在想,伴随着漫长的几千年而事实上极为短暂的人类社会所发展起来的在所有人心中已经成为“永恒”的人类文明会不会也有一天真的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废墟和沉寂呢?改写:23试从强调蝌蚪文的角度,把下面这则报道概括为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5个字)(4分)日前,在仙居县淡竹乡尚仁村村外的溪流中发现一奇特的石壁图。图的形状有凹有凸,排列整齐,生在一块巨石上。这块巨石位于溪流中,一部分露出水面,在水下以及埋在砂石下面的体积不知有多大。露出砂石的部分还可以看到图形,有的村民说这就是史书中记载的蝌蚪文,还有的说这是该乡的村庄分布图。究竟图文是自然生成还是人为刻凿,有待专家考证。据史书记载,在仙居县淡竹乡附近的某石壁上有蝌蚪文,但多年来,人们都没有找到该石壁。如果这块出现在溪流中的石壁上刻的就是蝌蚪文,将大大有助于专家破译蝌蚪文之谜。答:24阅读下面语言片段,揣摩主旨,仿造语段中画线句子的句式,在横线上填上与上下文连贯的两句话。(4分)一分钟,可以用来微笑,对他人,对自己,对生活微笑。一分钟,可以用来看路,观赏美丽的花朵,感受湿润的草地,或者欣赏清澈透明的流水。一分钟,一分钟,有人说过:“要把每一分钟都当成最后一分钟。”如果大家平时都能记住这句话,我们就会学会珍惜生活,珍惜每一分钟,让生命之钟记录你度过的每一分钟。七、(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一次,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有三只猎狗追一只土拨鼠,土拨鼠钻进一个树洞。这个树洞只有一个出口。可不一会儿,居然从树洞里钻出一只兔子。兔子飞快地向前跑,并爬上另一棵大树。兔子在树上,仓皇中没站稳,掉了下来,砸晕了正仰头看的三只猎狗,最后,兔子终于逃脱了。故事讲完后,老师问:“这个故事有什么问题吗?”我们说:“兔子不会爬树。”“一只兔子不可能同时砸晕三只猎狗。”“还有呢?:老师继续问。直到我们再也找不出问题了,老师才说:“可是还有一个问题,你们都没有提到,土拨鼠哪去了?”土拨鼠哪去了?老师的一句话,一下子将我们的思路拉到了猎狗追寻的目标上土拨鼠。因为兔子的突然冒出,让我们的思路在不知不觉中打岔,土拨鼠竟在我们的头脑中自然消失了。在追求人生目标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也会被途中的细枝末节和一些毫无意义的琐事分散精力,扰乱视线,以致中途停下来,或是走上岔路,而放弃了自己原先追求的目标。请以“心中的目标”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以用也可以不用;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参考答案:一、D(蜩tio)2C(A怒,奋起的样子;B信,诚然;D适,到、往)3C4A(知智,B反返、辩变,C垂陲、趣取,D邪耶悟晤)5D6C二、7C(A规范的只是“行为”,不包括“思想”;B只讲了“克己”,没有讲“复礼”;D只讲了“和”而没讲“不同”;最后一句讲的是作用而非内涵。)8D(原文中“爱自己的亲人最根本”的意思不是“最爱自己的亲人”,而是“爱自己的亲人是起点、是基础”。)9B(A原文是:如果把仁学理论用于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不同文明之间就不会引起战争。选项中说“为消除战争提供了理论依据”不妥;C本文议论的是儒家“仁学”在现实生活中不同文明之间文化共存的关系,而不是指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D“手段”不对)10A(B因果关系不当,只“了解”是不会产生“引起冲突以至于战争”的结果的;C儒家理论尚未被用于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D因果关系不当。前后内容颠倒了)三、 11B 12D 13D 14B四、15(1)人与人相交往,周旋应付度过一生。(2)世人都称赞他,(他)并不感到劝勉;世人都非难他,(他)也不感到沮丧。(3)而彭祖如今因其长寿而特别著名,一般的人跟他相比,不也很可悲吗?16(1)“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渲染出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2)“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表现出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致。(3)“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说明作者不为言说家们的观点所蔽,阐明了作者的生死观。17(1)战国中期 道 (2)英 法 (3)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而后乃今将图南五、18有哲学家的气质;寻求人生的智慧,善于提出能属于大家、属于时代、属于民族,乃至属于全人类的问题,且自己全身心投入,不倦地寻找答案,启发别人思考和探索;还有风格的魅力,在文章中能展示个性风采。19追求人生的根底的人类本性的冲动异常强烈。20哲学家也要像文学家一样,在文章中层示自己的深入思考、真诚探索的悲欢曲折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显示的真诚探索,能显示哲学的给人以思维的乐趣的特点,这个过程,显示出个性的魅力。21符合要求即可。参考:富有哲理的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来寻找光明。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富有诗意的名言、警句:有容乃大,无欲则刚。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六、22人类社会的历史有漫长的几千年,而事实上也只是极为短暂的。随之发展起来的人类文明在所有人的心中已经成为“永恒”。这个“永恒”的人类文明会不会也有一天真的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废墟和沉寂呢?我思考着这个问题。23仙居县发现一疑似蝌蚪文的奇特石壁图。24参考:一分钟,可以用来静静倾听,或者歌唱。 一分钟,可以紧紧握住他人的手,赢得一个新朋友。一分钟,可以感受肩负的责任,等待的焦虑,忧郁的悲哀,失望的无奈,孤独的凄凉,失败的痛苦,胜利的欢乐。 一分钟,可以用来鼓励一个人使之不气馁。 一分钟可以让人选择重新生活。一分钟关注足以使儿子、父亲、朋友、学生、老师等感到幸福,仅仅一分钟便足以构筑永恒。七、25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