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笔记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07447730 上传时间:2022-06-1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学笔记第一章 地球考试要求1、掌握太阳系行星运动特点与地球运动的意义2、掌握地球外表的根本形态和特征A、掌握太阳系行星运动特点与地球运动的意义一:太阳系行星运动规律 很早的时候,人们根据自己的直观感觉,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这也符合的教义。但是这样的地球中心说和观测的现象存在着矛盾,使得一些现象无法解释。当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把地球排除出宇宙的中心,以太阳取而代之以后,看起来好似杂乱无章的星星世界,显现出惊人的统一性。受时代的局限,哥白尼的体系也存在缺陷。比方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等。提醒太阳系行星运动真实规律的,是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15711630。他经过对前人观测记录的严密分析,提出著名的行星运动三定律:1:所有行星分别在大小不同的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动,太阳位于行星轨道椭圆的二个焦点之一。这是行星运动第一定律,也叫轨道定律。2:在同样的时间,行星向径在其轨道平面上扫过的面积相等。这是行星运动第二定律,也叫面积定律。3:任何两个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的平方之比,等于它们与太阳的距离的立方之比。为行星运动第三定律,也叫周期定律。设 T1和T2分别表示两行星的公转周期,a1和a2分别表示它们与太阳的平均距离即各自轨道的半长轴,得公式:二:掌握地球运动的意义 自转与公转(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是多方面的1:产生了昼夜更替的现象,并使地表个中国成具有一昼夜的节奏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之能照亮地球外表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转,昼夜交替的周期不长,这样使得地面白昼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黑夜冷却不至于过分寒冷,从而保证了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开展。 节律性。2:由于自转,产生了地球自转偏向力 公式:角速度与纬度正弦的积,只影响方向,不影响速度。而运动物体的速度影响偏转力的大小。物体静止不动,偏转力也就为零。 影响气团、洋流、流水等。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3:造成地球上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 一个地方正当午时,距它180度的地方,正当午夜。说明每隔15度精度,时差相差一个小时。为此人们划定了地球的时区。共24个时区。以本初子午线为中心,东西7度30分为中时区。东西各加15度为东一区、西一区。自西向东,每过一个时区,要加一个小时,过了国际日期变更线要减去一日。4:天体引力产生潮汐,由于自转,相反的潮汐又阻碍它的运动。4万年一昼夜延长一秒。但是却具有不可无视的意义。5:地球整体的自转,同它的局部运动也有密切的关系。可以影响大陆漂移、地震、潮汐摩擦、洋流等。此外,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也是影响地球形状的原因。(二):地球公转的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在太阳的照射下,地球被分为昼夜两个半球:向太阳的半球是昼半球,背太阳的半球是夜半球。昼夜两半球之间的分界限,被叫做晨昏线,是地球的一个大圆。昼夜的长短,视晨昏圈分割纬线的情况而定。一般情形下,纬线被晨昏圈分割成两局部:位于昼半球的局部叫昼弧;位于夜半球的局部叫夜弧。昼弧和夜弧的弧长,决定该地的昼长和夜长。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发生南北移动,因此,除了在赤道和春秋分日外,各地的昼弧和夜弧都不等长。自3月21日北半球春分日至9月23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个纬度昼弧大于夜弧,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长,黑夜越短。北极四周,太阳正日不落,叫做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6月22日,是北半球的夏至日,这一天,北半球昼最长。北极圈以北,都是白昼,南半球反之。9月23至次年的3月21是北半球的冬半年。12月22日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每年的3月21和9月23。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对于地平的高度角。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地面或得太阳热能的多少。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候,地面上得热最多光束面积、途径短。一日之,太阳以不同的高度照射地面。正午时刻,它升的最高,称正午太阳高度。由于地球的公转,在不同的日期,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是不同的。对于地球上的四季的形成来说。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是两个主要的因素。前者影响日照时间的长短,后者决定辐射强度的大小。气候climate希腊原意为“倾斜指的就是正午太阳高度。3:四季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的公转,造成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但是,严格的说,只有中纬度地带才是四季清楚的。季节变化是半球性的现象,南北两个半球没有同事降临的同一季节,而总是彼此相反。这是因为影响季节变化的两个主要的因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半球性的。这两个因素影响地球所得太阳热量在南北两个半球之间的分配。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太阳热量集中,是夏季,非太阳直射的半球是冬季。春秋二季是夏冬之间的过渡季节。如果太阳始终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正午太阳高度不变,南北半球获得的热量始终不变,也就无所谓季节变化了。B、掌握地球外表的根本形态和特征一、海陆分布地球外表明显地分为海洋和陆地两大局部。连续的广阔水体称为世界洋,它是海洋的主体。被海洋所环绕,但突出于海洋面上的局部那么称为陆地。大陆是陆地的主体;岛屿是陆地的组成局部。在地球外表积中,海洋与陆地的面积比约为 2.51,海洋占有明显的优势。这种情况至少在太阳系是独一无二的,故有的学者曾严肃地称地球为“水球。地表的海陆分布不均匀。以新西兰东南为中心,包括太平洋主体的半球,海洋占90.5而陆地面积极小,因而有水半球之称。另外的半球以法国南特附近为中心,虽然名为陆半球,陆地面积占47.3,仍然比水域小。从传统的南北两半球来看,陆地的 2/3 集中于北半球,占该半球面积的 39.3。在南半球,陆地只占总面积的19.1。全球共有七个大陆,即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和南极洲。亚洲大陆和欧洲大陆虽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为分界,但实际上它们是连在一起的整体,合称亚欧大陆。所以也可以说全球共有六个大陆。亚洲大陆与非洲大陆的分界限是伊士运河。北美与南美以巴拿马运河为界。澳大利亚和南极大陆各以自己的海岸线为界。除南极洲外,所有的大陆都是成对的。例如北美和南美,欧洲和非洲,亚洲和澳大利亚。 仔细研究大陆的轮廓,将发现每个大陆都是北部比拟宽广,向南逐渐变窄,像一个底边位于北方的三角形。甚至南极大陆也可以称为三角形,其狭窄局部对着南美。还应该指出,南半球各大陆西边都向里凹进,而东边那么向外突出。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在形态上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在1公里深的大陆坡上把这两个大陆拼接起来,平均误差只有88公里。用同样方法将南美、非洲、北美和格陵兰都拼接在一起, 如将西班牙做一些转动, 平均误差也不超过130公里。这样拼接的结果,给人一种强烈的印象:某些大陆似乎原来是连在一起,以后才分开的。二十多年来板块学说的崛起和大陆漂移学说的复,已为这一问题提供了肯定的答案。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形式对南北两半球的气候有很大的影响。南半球由于水面广阔,气候比拟温和,普遍具有海洋性特征。北半球温度变化的幅度比南半球高8左右。二、海陆起伏曲线地球上各大陆高出海平面的平均高度和各大洋底部低于海平面的平均深度存在着很悬殊的差异。南极洲平均海拔2263米,历来被视为世界上最高的大陆。实际上它是由于地表覆有巨厚的冰盖所致。以裸露地表而论,亚洲大陆最高950米,以下依次为北美700米、非洲650米、南美600 米、欧洲300 米等。太平洋平均深度达4300米,是世界最深的海洋,其次为印度洋3897米、大西洋3626米,而以北冰洋为最浅1205米,同样表现出泛对称性。地球上最高的山峰出现在最大的大陆上,最深的海沟分布于最大的大洋中。大局部陆地在海拔1000米以下,平均海拔为875米;海洋面积大,大局部海区深度在30006000米,平均深度约3800米。三、岛屿同样被海洋所环绕,但面积远比大陆小的小块陆地,称为岛屿。实际上,不仅海洋中有岛屿,河流、湖泊,甚至水库中都可以形成岛屿。这里主要介绍海洋中的岛屿,这种岛屿可以分为大陆岛和海洋岛两类:1.大陆岛位于大陆附近,在地质构造上与邻近的大陆有密切的联系。大陆岛本来是陆地的一局部,由于大陆的某些局部发生破裂或沉陷而被海水所淹没,使它与大陆别离,形成了岛屿。但它的根底仍固定在大陆架或大陆坡上例如马达加斯加岛、斯里兰卡岛、科西嘉岛、新地岛、格陵兰岛、我国的岛和岛。许多大陆岛常成列分布在大陆外围,形成弧形列岛,亚洲大陆东岸的弧形列岛是最典型的例子。2.海洋岛面积比大陆岛小,与大陆在地质构造上没有直接联系,从来不是大陆的一局部。海洋岛又可按成因分为火山岛和珊瑚岛两类。1火山岛:火山岛是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岛屿。火山喷发首先形成了海底火山,屡次喷发使海底火山逐渐增高,最后露出海面成为火山岛。火山岛面积不大,但地势高峻。火山岛主要分布在太平洋西南部、印度洋西部和大西洋中部。夏威夷岛是最著名的火山岛,它的根底位于深达4600m的海底,而最高处又高出海平面4166m。1973年1月火山爆发后才形成的,位于冰岛以南的大西洋中的一座火山岛,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岛屿。2珊瑚岛:珊瑚岛是由珊瑚礁构成的岩岛。它们的分布与气候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热带、亚热带浅海的暖水中生长的珊瑚死亡后,残骸堆积下来,新珊瑚又在其上繁殖。这种珊瑚残体,以 35335年1米的速度增高,最后露出海面,即成为珊瑚礁。珊瑚礁可以分为岸礁、堡礁和环礁三种。岸礁严密连着大陆或岛屿的海岸;堡礁与陆地之间隔开一条水带;环礁呈近似圆环状,但通常有缺口与海洋相通,环礁中间是平静的礁湖。澳大利亚东岸的大堡礁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珊瑚礁,沿海岸分布,南北长达1900公里,东西宽约2150公里;落潮时露出水面,涨潮时大半被淹没。我国南海诸岛:东沙群岛、中沙群岛、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都是珊瑚岛。四、地球外表的根本特征地球外表有海洋、陆地,有高耸的山脉,宽广的平原和盆地,大大小小的河流湖泊,种类繁多的生物,但是,什么是它的根本特征呢?前面已经提到地球各圈层在地外表附近相互渗透和相互重叠这一分布特点,赋予地球外表一系列独特的性质。这些独特性质同时也就是它的根本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展。高空大气只能吸收小局部太阳辐射,大局部的太阳辐射到达地球外表后,只能穿透地表以下很小的厚度。因此太阳辐射主要在地表发生转化,并对地表的几乎所有自然过程起作用。如前所述,地球表层是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有序开放系统。正是太阳辐射的输入和输出平衡对于维持这个耗散结构的有序性起着主要的作用。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三相物质相互转化,形成多种多样的物质系统。海洋外表成为液+气界面,海底成为液+固界面,陆地外表成为气-固界面,而沿岸地带成为三相界面。各界面上的物质相互渗透,三相物质相互转化,形成多种多样的胶体物质和溶液系统。3.地球外表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开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粘土矿物、沉积岩、各种地貌形态,等等。这些表层物质乃是地球表层这一有序系统的负熵增长表现。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展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如水循环、地质循环、化学物质循环等,井且在交换和循环中伴随着信息的传输。地表物质、能量转化过程的开展强度与速度都远比地球其他各处大,表现形式也更复杂多样。5.地球外表存在着复杂的局部异。诚然,分异过程在高空和地球部也都存在,但分异程度远不与地表强烈。地球外表的部异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都有表现。分异的结果形成了不同等级的地表自然综合体。6.地球外表是人类社会发生、开展的环境,在人类的参与下,使其变得更加复杂。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开展,人类已有可能潜入深海或上升至宇宙空间,但地表仍然是人类活动的根本场所。第二章 地壳考试要求1、掌握矿物的概念与性质2、掌握各类岩石的产状、结构与相关知识3、掌握构造运动的特点、形式与根本构造类型A、掌握矿物的概念与性质一:矿物的概念 矿物:由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化合物或单质。矿物是构成岩石或地壳的根本单元。二:矿物的性质 由于矿物的化学成分不同,晶体构造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物理性质。其中有些必须借助仪器测定如折光率、膨胀系数等,有些那么可凭借感官即能识别,后者是肉眼鉴定矿物的重要依据。1.颜色矿物具有各种颜色,如赤铁矿、黄铁矿、孔雀石、蓝铜矿、黑云母等都是根据颜色命名的。2.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称为条痕。通常是利用条痕板无釉瓷板,观察矿物在其上划出的痕迹的颜色。由于矿物的粉末可以消除一些杂质和物理方面的影响,所以比其颜色更为固定。有些矿物如赤铁矿,其颜色可能有赤红、黑灰等色,但其条痕那么为樱红色,是一致的。因此条痕在鉴定矿物上具有重要意义。3.光泽矿物外表的总光量或者矿物外表对于光线的反射形成光泽。光泽有强有弱,主要取决于矿物对于光线全反射的能力。光泽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金属光泽矿物外表反光极强,如同平滑的金属外表所呈现的光泽。某些不透明矿物,如黄铁矿、方铅矿等,均具有金属光泽。2半金属光泽较金属光泽稍弱,暗淡而不刺目。如黑钨矿具有这种光泽。3非金属光泽是一种不具金属感的光泽。又可分为:金刚光泽光泽闪亮耀眼。如金刚石、闪锌矿等的光泽。玻璃光泽象普通玻璃一样的光泽。大约占矿物总数70的矿物,如水晶、萤石、方解石等具此光泽。此外,有一些特殊的光泽。如呈脂肪光泽;珍珠光泽;丝绢光泽;土状光泽等。4.透明度指光线透过矿物多少的程度。矿物的透明度可以分为3级:1透明矿物:矿物碎片边缘能清晰地透见他物,如水晶、冰洲石等。2半透明矿物:矿物碎片边缘可以模糊地透见他物或有透光现象。3不透明矿物:矿物碎片边缘不能透见他物,如黄铁矿、磁铁矿、石墨等。一般所说矿物的透明度与矿物的大小厚薄有关。大多数矿物标本或样品,外表看是不透明的,但碎成小块或切成薄片,却是透明的,因此不能认为是不透明。5.硬度指矿物抵抗外力刻划、压入、研磨的程度。根据硬度高的矿物可以刻划硬度低的矿物的道理,德国摩氏F.Mohs选择了 10种矿物作为标准,将硬度分为10级,这10种矿物称为“摩氏硬度计。 注意:摩氏硬度计只代表矿物硬度的相对顺序,而不是绝对硬度的等级。6.解理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叫做解理。沿着一定方向分裂的面叫做解理面。解理是由晶体部格架构造所决定的。7.断口矿物受力破裂后所出现的没有一定方向的不规那么的断开面叫做断口。断口出现的程度是跟解理的完善程度互为消长的,即一般说来,解理程度越高的矿物不易出现断口,解理程度越低的矿物才容易形成断口。根据断口的形状,可以分为贝壳状断口、锯齿状断口、参差状断口、平坦状断口等。8.脆性和延展性矿物受力极易破碎,不能弯曲,称为脆性。这类矿物用刀尖刻划即可产生粉末。大局部矿物具有脆性,如方解石。矿物受力发生塑性变形,如锤成薄片、拉成细丝,这种性质称为延展性。这类矿物用小刀刻划不产生粉末,而是留下光亮的刻痕。如金、自然铜等。9.弹性和挠性矿物受力变形、作用力失去后又恢复原状的性质,称为弹性。如云母,屈而能伸,是弹性最强的矿物。矿物受力变形、作用力失去后不能恢复原状的性质,称为挠性。10.比重矿物重量与 4时同体积水的重量比,称为矿物的比重。11.磁性少数矿物如磁铁矿、钛磁铁矿等具有被磁铁吸引或本身能吸引铁屑的性质。一般用马蹄形磁铁或带磁性的小刀来测验矿物的磁性。12.电性有些矿物受热生电,称热电性,如电气石;有些矿物受摩擦生电,如琥珀;有的矿物在压力和力的交互作用下产生电荷效应,称为压电效应,如压电石英。13.发光性有些矿物在外来能量的激发下发生可见光,假设在外界作用消失后停止发光,称为萤光。如萤石加热后产生蓝色萤光。有些矿物在外界作用消失后还能继续发光。B、掌握各类岩石的产状、结构与相关知识一:岩浆岩1、岩浆作用在地壳深部处于高温高压状态的岩浆,由于温度和压力的变化便会发生运动。当岩浆沿着岩石圈破裂带上升而侵入到地壳中时,称为岩浆侵入活动;由此冷凝结晶而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当岩浆喷出地面时,称为火山活动或喷出活动;由此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称为火山岩或喷出岩。岩浆的活动和冷凝的整个过程统称为岩浆作用。2、岩浆岩的矿物组成根源岩浆在其活动过程中,由于受各种因素和条件的影响,自身的性质也将不断发生变化。如各种矿物有规律地从熔融体中先后结晶出来,并因重力作用而下沉和集中,从而造成熔离和结晶分异。所以同一岩浆可以分化为理化性质各异的岩浆,固化后成为矿物组成不同的岩石。岩浆岩按其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的不同可分为四类:1超基性岩二氧化硅含量45,含铁镁较多,含钾钠甚少。主要由橄榄石、辉石组成。如橄榄岩。2基性岩二氧化硅含量 4552,主要由辉石、钙斜长石和少量橄榄石和角闪石组成。如辉长岩、玄武岩。3中性岩二氧化硅含量5265,主要由角闪石、长石和少量石英、辉石、黑云母等组成。如闪长岩、安山岩、正长岩和粗面岩。4酸性岩二氧化硅含量65,含钾和钠较多而铁镁较少,主要由长石、石英和云母组成。如花岗岩、流纹岩。3、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由于岩浆岩的形成条件和产状不同,矿物的结晶程度和颗粒大小以与矿物集合体的形状和组合方式等特征也各异。这些特征都充分反映在岩石的结构与构造上。 结构:岩石中矿物颗粒本身的特点结晶程度、晶粒大小、晶粒形状与颗粒之间的相互关系。岩浆岩常见的结构有:1在喷出的熔岩外表,因快速冷却而来不与结晶时,常形成玻璃质结构。2在熔岩体部冷却稍为缓慢些,常结晶成显微级的晶体,这称为隐晶质结构。3岩浆在地下缓慢冷却和沉着结晶时形成肉眼明显可见的晶体,这称为显晶质结构。依晶体的大小又可分为:粗粒、中粒、细粒和伟晶等结构。4岩浆在侵入过程中,前期因冷却较慢,从中先结晶出一些粗大的晶体,称为斑晶;后来那么冷却变快都结晶成细粒或微粒的晶体,称为基质。因此,在基质中存在斑晶的结构称为斑状结构,又称不等粒结构。构造:组成岩石的矿物集合体的形状、大小、排列和空间分布等所反映出来的构成特征。岩浆岩常见的构造有:1块状构造,即岩石中各种矿物的排列无一定方向和特殊的组合,大致呈均匀的块体。在侵入岩和一些火山岩中常见。2斑杂构造,即岩石中矿物的成分和结构呈不均匀分布,在颜色和粒度上乱杂排列。常见于侵入岩体的边缘。3流纹构造,即岩石中保存有熔岩流动的形迹,其中矿物和气孔等呈定向排列。在酸性和中性喷出岩中常见,以流纹岩最为典型。4气孔构造,即熔岩量气体逸出时形成大小不等的空洞。喷出岩中常见。5杏仁状构造,即喷出岩中的气孔为次生矿物所充填。在玄武岩中常见。二:沉积岩1、沉积岩的形成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的疏松沉积物经固结而成的岩石。这些沉积物是包括沉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岩矿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的总称,是形成沉积岩的物质根底。2、沉积岩的根本特征沉积岩的物质组成与岩浆岩最不一样之处是富含次生矿物和有机物质以与存在化石。沉积岩的产状以呈层状产出为其最突出的特点。岩层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变化,皆能很好地反映出沉积物当时的沉积环境以与沉积岩形成时的性质。沉积岩具有多种构造,其中最突出的是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层理是指岩石的成分、结构、粒度、颜色等性质沿垂直于层面方向变化而形成的层状构造。它说明岩层是按一定的顺序和形式,一层叠一层构成的。简单的形式是由两种有关的岩石构成互层,如砂岩与页岩、或灰岩与页岩。复杂的构造形式是由层次更多而且不断重复构成层系或层系组。层理通常可分为:1水平层理,即各层之间皆呈水平排列。一般认为它是形成于较平静的水域环境,如湖盆、海湾。2波状层理,即其细层呈波状起伏,但其总的层面是大致平行的。它是由波浪的振荡运动或介质在单向前进运动中形成的。3交织层理,即层面互不平行,细层倾斜并相互交织。它是在物质移运方向多变的情况下形成的。在河流相、滨海与三角洲相中可见。层面构造系指上、下层面中留下的与岩石成因有联系的各种印模和痕迹。如上层面中的波痕、雨痕、干裂;下层面中的槽模、沟模等。沉积岩的结构特征和类型,对岩石的分类和命名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的结构类型有:碎屑结构、泥质结构、化学结构和生物结构。三:变质岩一、变质作用和变质岩的概念地壳中原有的岩石,由于经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的热流变化等动力的影响,使其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变质作用是在较高的温度和一定的压力条件下岩石根本上是在固态中进展的变化。所以,它既不同于表生作用,也不同于岩浆作用。它的岩性一方面受原岩的控制而具有一定继承性;另方面也因受变质作用而具有自己的特点,如含有新的变质矿物、变余结构和定向构造等。二、变质作用的类型根据变质作用的性质、围和主导因素,可分为以下变质作用类型与其所形成的各种变质岩。1.动力碎裂变质作用 主要在构造运动引起的定向压力作用下,使原岩发生碎裂、变形和一定程度的重结晶作用。这种变质作用主要发生于断裂带。2.接触热力变质作用 主要因侵入体的热力烘烤,使围岩的矿物发生重结晶作用,形成变晶结构和新的岩石构造。例如,粘土岩变质成为角岩,灰岩变质为岩,砂岩变质为石英岩等。这种变质岩皆分布于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3.交代热液变质作用 由于岩浆结晶晚期析出的挥发分和热液,通过与围岩的交代作用,使接触带的岩石发生变质。如碳酸盐岩与中、酸性岩浆接触交代变质产生的矽卡岩等。4.区域动力变质作用由于区域性地壳活动导致较大空间的变质作用。影响因素多而复杂,广泛出现于古老结晶基底和造山带中,使岩石形成不同程度的片理构造和不同类型的递增变质带。三:变质岩的结构和构造结构:变晶结构:原岩重结晶时,具有结晶质结构,统称变晶结构。碎裂结构:岩石在应力作用下,其中矿物颗粒破碎形成外形不规那么的带棱角的碎屑结构。变余结构:变质岩中残留的原来岩石的结构。构造:片理构造:岩石中矿物定向排列所显示的构造,是变质岩中最常见的、最带有特征性的构造。块状构造:均一构造。变余构造:变质作用后保存下来的原岩构造。C、掌握构造运动的特点、形式与根本构造类型一:一:构造运动的特点 主要是指由于地球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的机械运动,即构造运动。构造运动具有如下一些根本特点:1.构造运动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 地壳自形成以来,在地球的旋转能、重力和地球部的热能、化学能的作用下,以与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日月引力能等作用下,任何区域和任何时间都在发生运动。构造运动不但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不会停止。通常,把新第三纪以来的地壳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2.构造运动具有方向性 构造运动的方向最根本的有两种: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前者是指地壳局部沿平行于地表即沿地球各地外表切线方向的运动,它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后者是指其垂直于地表即沿地球铅垂线方向的升降运动,它使岩层发生隆起与拗陷。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是构成地壳整个空间变形的两个分量,彼此不能截然分开,但也不能等同起来对待。它们在具体的空间和时间中的表现常有主次之分,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彼此转化。3.构造运动具有非均速性 构造运动的速度有快慢,即使缓慢的运动其速度也不是均等的。总的来说,构造运动的速度在时间上和在空间上都是不均等的,有强有弱的。4.构造运动具有不同的幅度和规模 构造运动的幅度常大小不一,这与运动的方向和速度有关。假设运动的方向在长期保持一致而且速度又较快时,其运动的幅度就增大;假设运动的方向变化频繁,其幅度可能就小。由于地壳运动的速度、幅度和方式不同,其波与的围也就不同,有的可影响到全球或整个大陆,有的仅涉与局部区域。二:构造运动的形式即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三:根本构造类型1:水平构造原始岩层一般是水平的,它在地壳垂直运动影响下未经褶皱变动而仍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的产状者,称为水平构造。如第三系的红层中常见。在水平构造中,新岩层总是位于老岩层之上。2:倾斜构造倾斜构造是指岩层经构造运动后岩层层面与水平面间具有一定的夹角。倾斜岩层常是褶曲的一翼,断层的一盘,或者由不均匀的升降运动引起的。 3:褶皱构造岩层在侧方压应力作用下发生的弯曲叫褶曲。褶曲仅指岩层的单个弯曲,而岩层的连续弯曲那么称为褶皱。褶曲的根本类型有两种:背斜和向斜。背斜是核部的岩层相对较老,两翼的那么较新的褶曲。向斜是核部的岩层相对较新,两翼的那么较老的褶曲。4:断裂构造岩石受应力作用而发生变形,当应力超过一定强度时,岩石便发生破裂,甚至沿破裂面发生错动,使岩层的连续性完整性遭到破坏的现象,称为断裂构造。断裂构造包括两类:按断裂两侧的岩是否发生明显的滑动,可分为节理、断层。节理是指岩石破裂后无显著位移的断裂构造;断层是指岩层或岩体沿断裂面发生较大位移的断裂构造。断层的要素有:断层面、断层线、断盘和断距等。按断层两盘相对移动的关系,断层类型可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平推断层、枢纽断层等。第三章 大气和气候考试要求1、掌握大气的热能结构和气温分布2、掌握大气湿度和掌握水汽凝结现象与大气降水3、掌握自由大气中的空气运动和大气环流4、掌握各气候系统特征和气候形成影响因素5、掌握全球气候类型的成因、特点A、掌握大气的热能结构和气温分布一:大气热能 太阳辐射:太阳通过辐射源源不断地将能量输送到地球外表。日地关系是研究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运动、天气和气候形成的根底。 太阳常数:就日地平均距离来说,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线的1平方厘米,1分钟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称太阳常数。实际上,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并不都等于太阳常数。其时空分布受日地距离、太阳高度、日照时间三个因素的制约。1: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吸收太阳辐射的物质主要是臭氧、水气和液态水。而吸收的辐射主要是能量比拟小的低能区。因此,直接辐射所吸收的热量很少。2:对地面辐射的吸收 据估计,约有7595的地面长波辐射被大气吸收,用于大气增温,只有极少局部穿透大气散失到宇宙空间。由此可见,地面是大气第二热源。地面长波辐射几乎全被近地面 4050米厚的大气层所吸收。低层空气吸收的热量又以辐射、对流等方式传递到较高一层。这是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重要原因。3:潜热输送 主要是大气中水汽凝结所释放出的热量。4:感热输送 陆面、水面与低层大气温度并不相等,因此地面与大气可以存在感热交换。当地面温度高于大气温度时,便出现热量输送给大气的过程。二: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大气距离地面愈高,所吸收的长波辐射能便愈少。因此,在对流层围,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气温随高度变化的情况,用单位高度 通常取100米气温变化值来表示,即/100米,称为气温垂直递减率,简称气温直减率。从整个对流层平均状况来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由于气温受纬度、地面性质、气流运动等因素影响,所以对流层的气温直减率不可能到处都是 0.65/100 米,而是随地点、季节、昼夜的不同而变化。一般说来,在夏季和白天,地面吸收大量太阳辐射,地温高,地面辐射强度大,近地面空气层受热多,气温直减率大;反之,在冬季和夜晚气温直减率小。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呈现下层气温反比上层为低的现象。气温随高度增大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产生逆温的原因主要有三:1辐射: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有效辐射很强,近地面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形成自地面开场的逆温层。2平流: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地面或气层之上,其下层受冷地面或气层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少,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3空气下沉:常发生在山地。山坡上的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又称为地形逆温。逆温的存在阻碍空气垂直运动,阻碍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坏,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废气污染严重的工厂不宜建在闭塞的山谷,以免地形逆温引起大气污染事故。三:气温的水平分布。气温的水平分布通常用等温线来表示。等温线就是将气温一样的地点连结起来的曲线。等温线愈密,表示气温水平变化愈大;否那么,反之。封闭的等温线表示存在温暖或寒冷的中心。有时为了便于比拟,可将地面气温实际观测值或统计值订正为海平面温度,然后再绘制等温线。气温的水平分布状况与地理纬度、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图 3-14和图3-15分别是1月份和7月份世界多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从中可见全球围的气温水平分布有如下几个特点:1由于太阳辐射量随纬度的变化而不同,所以等温线分布的总趋势大致与纬度平行。北半球的夏季,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整个等温线系统也北移;冬季那么相反,整个等温线系统南移。这个特点在南半球辽阔的海面上表现得相当典型。北半球海陆分布复杂,等温线不像南半球海面上那样简单、平直,而是走向曲折,甚至变为封闭曲线,形成温暖或寒冷中心。2冬季太阳辐射量的纬度差异比夏季大。北半球一月份等温线密集,南北温差大;七月份等温线稀疏,南北温差小。在南半球,因海洋的巨大调节作用,一月与七月的等温线分布比照不像北半球那样鲜明。3水体增温慢,降温也慢。夏季海面气温低于陆面,冬季海面气温高于陆地。所以,冬季大陆上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等温线向北弯曲;夏季情况那么相反,大陆上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等温线向南弯曲。等温线这种弯曲在亚欧大陆和北太平洋上表现得最清楚。4洋流对海面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影响。强大的墨西哥湾流使大西洋上的等温线呈NESW向,一月份0等温线在大西洋伸展到70N附近。其他洋流系统对等温线走向也有类似的影响,但影响围较小。57月份最热的地方不在赤道,而在2030N的撒哈拉、阿拉伯、加利福尼亚形成炎热中心。世界绝对最高温出现在利比亚的阿济济亚,那里受来自南部撒哈拉大沙漠的干热风影响,气温曾到达58。1月份,西伯利亚那么形成寒冷中心,在奥伊米亚康曾观测到-71的极端最低温。南极洲也出现过-88.3的地面最低温度纪录。B、掌握大气湿度和掌握水汽凝结现象与大气降水一:大气湿度的表示方法 表示大气湿润程度的物理量,称大气湿度,它有如下几种表示方法:1:水汽压和饱和水汽压 水汽是大气的组成局部,具有压力,称为水汽压。当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时,水汽压也相应增大;反之,水汽压减小。因此,水汽压可以用来表示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 空气中水汽含量与温度上下有密切关系。温度愈高,空气中容纳水汽的能力愈强。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一定体积的空气中所容纳的水汽数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因而水汽压也有一个限度。当水汽含量恰好到达这个限度,叫饱和空气。饱和空气的水汽压称为饱和水汽压 E,或称最大水汽压。饱和水汽压的大小与温度有关,温度愈高,饱和水汽压愈大。2: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 绝对湿度单位容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质量通常以g/m表示,称为绝对湿度。 大气中实际水汽含量与饱和时水汽含量的比数,即实际水汽压e与同温度条件下饱和水汽压E之比称为相对湿度。相对湿度通常用百分数表示:f100当空气饱和时,eE,此时f100;当空气未饱和时,eE,f100;空气处于过饱和时,f100。相对湿度能够直接反映空气距饱和时的程度和大气中水汽的相对含量,在气候资料分析中运用很广。3:露点温度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时,气温下降到使空气到达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简称露点。空气经常处于未饱和状态,所以露点温度经常低于气温。气温降低到露点,是水汽凝结的必要条件。二:大气降水的形成形成降水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雨滴下降速度超过上升气流速度。二是雨滴降落到地面前不至于完全被蒸发。这说明雨滴必须具有相当大的尺度才能形成降水。因此,降水的形成,必须经历云滴增大为雨滴、雪花与其其他降水物的过程。云滴增长主要有两个过程:1:云滴凝结凝华增长过程在云的形成和开展阶段中,因云体继续上升,绝热冷却,或不断有水汽输入云中,使云滴周围的实际水汽压大于它的饱和水汽压,云滴就因为水汽凝结或凝华而逐渐增大。但是,一旦云滴外表产生凝结或凝华,水汽从空气中析出,空气湿度减小,云滴周围便不能维持过饱和状态,从而使凝结停止。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凝结增长有一定的限度。如果要想不断进展。还必须有水汽的扩散转移过程。也就是说云存在着冰水云滴共存、冷暖云滴共存或大小云滴共存的任意一种条件。当云中水滴与冰晶共存时,更容易促使云滴增长。对冰而言,空气已达饱和,对水来说,尚未饱和,于是,水滴将会被蒸发,而冰晶将因水汽在它们上面凝华而不断增长。当冰晶从空气中吸收水汽时,水滴不断蒸发以保持水汽的供给。这样,很快就能形成大冰晶。这个过程为冰晶效应。2:云滴的冲并增长云的云滴大小不一。相应地具有不同的运动速度。下降时,大云滴很快追上小云滴;或者有上升气流时,小云滴追上大云滴。当云滴增大后,横截面增大,可以合并更多小云滴。因此这个过程是一个加速的过程。三:降水的类型大气中气流上升有不同的方式,导致降水的成因也有所不同,根据气流上升特点,降水可分以下三个根本类型:1.对流雨 近地面气层强烈受热,造成不稳定的对流运动,气块强烈上升,气温急剧下降,水汽迅速到达饱和而产生对流雨。这类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并伴随雷电现象,所以又称热雷雨。其形成的条件是:空气湿度很高,热力对流运动强烈。从全球围来说,赤道带全年以对流雨为主。2.地形雨 暖湿气流在前进中,遇到较高的山地阻碍被迫抬升,因高度上升,绝热冷却,在到达凝结高度时,便产生凝结降水。地形雨多发生在山地迎风坡,世界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根本上都和地形雨有关。背风侧,因水汽含量已大为减少,更重要的是气流越山下沉,绝热增温,气温升高,发生焚风效应。所以背风侧降水很少,形成雨影区。3.锋面雨 两种物理性质不同的气块相接触,暖湿气流循交界面滑升,绝热冷却,到达凝结高度时便产生云雨。由于空气块的水平围很广,上升速度缓慢,所以锋面雨一般具有雨区广、持续时间长的特点。温带地区,锋面雨占有重要地位。4.台风雨 台风中有大量上升气流,可以产生强度很大的降水。和对流雨的性质比拟接近。但是强度和围有所不同。C: 掌握自由大气中的空气运动和大气环流一:自有大气中的空气运动1:作用于空气的力有: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摩擦力。在自由大气中,空气的运动比拟简单。这样就不考虑摩擦力。2:地转风 自由大气中,空气作等速、直线水平运动。在高空自由大气中,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计,起作用的主要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当这两种力平衡时,就形成地转风。高空风近似于地转风,它的方向与等压线平行,背风而立,在北半球是高压在右,低压在左;在南半球是高压在左,低压在右。白贝罗风压率 地转风是严格的平衡运动。3:梯度风 自由大气中的空气作曲线运动时,作用于空气的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到达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在高压区岑在气压梯度极限值。因为如果曲率半径小或者气压梯度很大时。地转偏向力就不能与气压梯度力和离心力的合力平衡。因此不能维持梯度风的存在。在低压区就不存在这种情况,因此风速可以很大。比方台风。 另外,在低纬度或者小尺度低压中,如果气压梯度力和离心力都很大,而地转偏向力很小时,那么出现G=C的空气运动。这种风已经不考虑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它可以使顺时针,也可以是逆时针。比方龙卷风。但中心气压必须是低压,才可以使G=C二:大气环流一:全球环流1:全球气压带 当空气由赤道上空流向极地时,开场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很小,根本上按气压梯度力方向沿经圈运动。往后,随纬度增高偏转力加大,气流逐渐具有西风的成分,至纬度2030,地转偏向力与气压梯度力大致平衡,气流运动方向大致与纬圈平行,不可能向极地运动。但是,上空不断有空气来补充,在此堆积的空气必然作下沉运动,以致近地面层空气密度增大,形成动力高压带,这就是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与极地高压区之间是一相对的低压带,称为副极地低压带。这样,全球近地面气层就形成了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区。2:行星风系 不考虑海陆和地形的影响,地面盛行风的全球型式称为行星风系。3:经向环流 假设地球不自转,地表均匀。这样形成一个直接热力环流圈。P93.二季风环流 大陆和海洋之间的广区,以一年为周期、随着季节变化而方向相反的风系,称为季风。季风是海陆之间季风环流的简称。是由大尺度的海洋和大陆之间的热力差异形成的大围热力环流。三局地环流 由于局部环境比方地形起伏、地表受热不均等引起的小围气流,称为局地环流。1:海陆风 海陆风也是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引起的,但影响围局限于沿海,风向转换以一天为周期。白天,陆地增温比海面快,陆面气温高于海面,因而形成热力环流。下层风由海面吹向陆地,叫海风,上层那么有反向气流。夜间,陆地降温快,地面冷却,而海面降温缓慢,海面气温高于陆面,海岸和附近海面间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气流由陆地吹向海面,为陆风。陆海风的转换时间因地区和天气条件而不同。一般说来,陆风在上午转为海风,1315时海风最盛,日没以后,海风逐渐减弱并转为陆风。阴天,海风要推迟到中午前后才出现。2:山谷风 在山地区域,日出以后山坡受热,其上空气增温很快,而山谷中同一高度上的空气,由于距地面较远,增温较慢,因而产生由山谷指向山坡的气压梯度力,风由山谷吹向山坡,这就是谷风。夜间,山坡辐射冷却,气温降低很快,而谷中同一高度的空气冷却较慢,因而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山谷,这就是山风。在山地区域,只要大围气压场气压梯度比拟小,就能出现山谷风现象。在平原与高原相接地区。由于高原边缘地面气温与平原上空同高度上的气温差异,也会出现类似山谷风现象。3:焚风 气流受山地阻挡被迫抬升,空气冷却,水汽凝结;气流越山之后顺坡下沉,此时空气中水汽含量大为减少,下沉气流按干绝热递减率增温,以致背风坡气温比迎风坡同一高度气温为高,从而形成相对干而热的风,这就是焚风。D、掌握各气候系统特征和气候形成影响因素一:气候系统 p104 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气候系统由5个局部组成:大气圈、海洋、冰雪圈、陆面岩石圈、生物圈。二:气候形成影响因素包括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理因子海陆分布、洋流、地形。1.辐射因素 地表热能的收支状况是形成气候的根本因素。而太阳辐射是受纬度制约的,太阳辐射因素,可以说就是纬度因素。2.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在气候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调整了热能因纬度分布不均而使差异减小。通过气流的运动,还同时进展水分的输送。我国大局部地区呈现的冬季枯燥、夏季多雨,就是在一定的大气环流条件下产生的。比方,赤道带,全年以上升气流占优势,水汽来源充分,气温高,所以赤道带的气候具有全年高温、高湿的特点。副热带,以下沉气流为主,降水很少,尤其是大陆部或大陆西岸,气候干旱。由于所处的海陆位置不同,盛行气流来向不一样,以致纬度一样,气候差异悬殊。3.地理因素E、掌握全球气候类型的成因、特点三:全球气候类型气候要素随纬度呈有规律的分布,地球上的气候也相应地形成纬向分布的气候带。一:低纬度气候1:赤道多雨气候2:热带海洋气候3:热带干湿季气候4:热带季风气候5: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二中纬度气候1:副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2:副热带季风气候3:副热带湿润气候4:副热带夏干气候5:温带海洋气候6:温带季风气候7: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8:温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第四章 海洋和陆地水考试要求1、掌握全球水循环和水量平衡的根本特点2、掌握海水运动根本规律和类型3、掌握河流、水系、河川径流的有关概念与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4、掌握地下水的有关性质与地下水的类型5、掌握冰川与对地理环境的影响A、掌握全球水循环和水量平衡的根本特点一:水分循环地球上的水并不是处于静止状态的。海洋、大气和陆地的水,随时随地都通过相变和运动进展着连续的大规模的交换。这种交换过程,就是水分循环。由于太阳辐射,海面和陆面每年约有 488000km3水分蒸发到空中。自海洋外表蒸发的水分,直接降落海洋中,就形成海洋水分的循环。当海洋上蒸发的水分,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以雨雪形式降落到地面时,一局部通过蒸发和蒸腾返回大气,一局部渗入地下形成土壤水或潜水,另一局部形成径流汇入河流,最终仍注入海洋,这就是水分的海陆循环。流区的水不能通过河流直接流入海洋,它和海洋的水分交换比拟少,因此,流区的水分循环具有某种程度的独立性。但它和地球上总的水分循环仍然有联系。从流区地表蒸发和蒸腾的水分,可被气流携带到海洋或外流区上空降落,来自海洋或外流区的气流, 也可在流区形成降水。水在循环中不断进展着自然更新。据估计,大气中的全部水量9天即可更新一次,河流约需1020天,土壤水约需280天,淡水湖约需1100年,地下水约需300年。 盐湖和陆海水的更新, 因其规模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时间约 101000 年,高山冰川约需数十年至数百年,极地冰盖那么需 16000年,只有海洋中的水全部更新时间最长,要37000年。二:水量平衡所谓水量平衡,是指任意区域的任意时段,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差必然于该区域蓄水的变化量,即水在循环过程中收支平衡。从本质上说,水量平衡是质量守恒原理在水循环过程中的具体表达,也是地球上水循环能够持续不断进展下去的根本前提。三:水量平衡的特点 从全球水量平衡中,可以看出:1海陆降水量之和等于海陆蒸发量之和,说明全球水量保持平衡,根本上长期不变。2海洋蒸发量提供了海洋降水量的85和陆地降水量的89,海洋是大气水分和陆地水的主要来源。3陆地降水量中只有 11来源于陆地蒸发,说明大陆气团对陆地降水的作用远远不与海洋气团的作用。4以P表示降水量,E表示蒸发量,R表示径流量,海洋水量平衡式可写为 P=E-R;而陆地水量平衡式可写为 P=E+R。即海洋降水量等于海洋蒸发量与入海径流量之差,显然,海洋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陆地降水量等于陆地蒸发量与入海径流量之和;陆地上的蒸发量小于降水量。海洋和陆地水最后通过径流到达平衡。B、掌握海水运动根本规律和类型一、波浪波浪是海洋、湖泊、水库等宽阔水面上常见的水体运动,其特点在于每个水质点作周期性运动,所有的水质点相继振动,便引起水面呈周期性起伏。一:按成因分类1风浪 在风的直接作用下,水面出现的波动,称风浪;在海洋中最为常见。特点是:波高大于波长,属于短波性质;迎风面波浪的坡度小,背风面坡度大,波形不对称。2气压波 由气压骤变或暴雨集中等因素所引起的波浪。如气压急剧下降引起的风暴潮就是一种气压波。风暴潮是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灾害,它和相伴的狂风巨浪,可引起水位暴涨、堤岸决口、农田淹没、房摧船毁,从而酿成灾害。3潮波 由于潮汐涨落而引起的海面波动称为潮波。是一种周期很长的波浪。4海啸 海啸由火山,地震或风暴等引起的巨浪。二波浪的运动1、深水波的运动 水质点之间,水质点和海底无摩擦力的作用。波浪运动是海水受到外界各种力的作用,水质点离开平衡位置而发生的周期性振动。波浪在运动时,水面上每个水分子都沿直径和波高相等的圆形轨道运动,波峰上的水分子运动方向和波浪前进方向一致,波谷中相反。波浪把能量依次向前传递,水分子并不随波浪传递。能量一局部还会传递给更深的层次,但是水面以下圆形轨道的直径是递减的。连接不同水层上的水分子在波峰和波谷的点围绕构成的曲线,称为余摆线。水分子的圆形轨道到了和波长相等的深度就不在存在,这个深度就是波底,是波浪能向深处传递的极限。2、浅水波受到海底较强的摩擦力作用。浅水波的运动是变速椭圆运动。轨道为椭圆形。主要是因为波底和海底接触,这时水分子的垂直运动受到限制,水分子的轨道变为椭圆形。所以从海面向下,椭圆轨道愈来愈小,愈来愈扁平。当扁平到达极限时,水质点仅做平行于海底的直线往复运动。三近岸波1、波浪的破碎当波浪进入浅水区,波底会和海底接触,受地形限制,轨道变成椭圆形,由于海底的摩擦,使波峰上水分子前进的速度大于波谷中水分子后退的速度,形成破浪。波峰前倾,前陡后缓。2、波浪的折射当波浪进入浅水区,如波向线与等深线不垂直而成一偏角,那么波向线将逐渐偏转,趋向于与等深线和岸线垂直,这种现象为波浪的折射。 因为同一列波两端的水深就具有差异,岸线较浅的一端因为摩擦而变慢,远岸的快,这样就会逐渐的偏转。折射可以发生在平直海岸,也可以发生在弯曲的海岸。如在弯曲海岸上,那么使波能出现辐聚和辐散。一般在海岸突出的岬角处,波能出现辐聚,波能集中,导致侵蚀。在海湾处出现辐散,导致沉积。四海啸由火山、地震或气象因素引起的海面巨大涨落现象称为海啸。海啸发生时,冲岸的巨浪可造成极大的破坏,根据成因,可把海啸分为以下两类:1、地震海啸 三种:崩塌海啸 火山海啸 构造海啸2、气象海啸由热带气旋、温带气旋或寒潮过境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称为气象海啸,也称为风暴海啸或风暴潮。二:潮汐 潮汐的成因:引力大小不等、方向不同+惯性离心力=引潮力潮流:潮流是在引潮力的作用下产生的海水周期性的水平流动。它和潮汐现象同时产生的,因此,但凡有潮汐的海区就必有相应的潮流。而且它们的周期也是一样的。 潮流的运动形式有旋转流和往复流两种。 一是在外海区,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流向在一日或半日旋转3600。 二是受地形限制,流向在两个相反方向变化的,叫往复流。 世界上一些喇叭形的河口区,由于受地形影响,常出现怒潮。如我国钱塘江,历史上最大潮差达8.93M。三洋流一 洋流的概念和性质洋流即海流,是指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海水,从一个海区水平地或垂直地向另一海区大规模的非周期性的运动。 二洋流分类按成因可分3类风海流:是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密度流:是由于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匀引起的,当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计时,密度流又称地转流或梯度流;的温度围。在这个围,随着温度上升,生长加快,温度降低,生长减慢。当温度超过最低和最高限度时就停止生长,甚至受到伤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