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截流整体水工模型试验成果报告共22页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07311625 上传时间:2022-06-14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截流整体水工模型试验成果报告共22页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导截流整体水工模型试验成果报告共22页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导截流整体水工模型试验成果报告共22页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施工导截流水工模型试验研究报告*2004年10月目 录1 工程概况52 试验目的及要求63 试验依据64 模型设计与制造及验证试验75 试验内容及成果分析95.1 一期导流试验 95.2 二期导流试验135.3 截流试验166 结论和建议187 附图、表、照片201 工程概况*水电站位于*境内,是*综合利用规划6个梯级中的第4个梯级。坝址位于*上游约6.2km处,上游36.2km为*枢纽工程坝址,下游31km为已完建的*枢纽,距*约49.5km,距离*约95km。*坝址以上集雨面积1.575万km2,占*流域面积的84%。每年3月进入洪水期,9月进入枯水期,历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13100m3/s,历年实测最小流量为30.50m3/s,枯水期多年平均流量为190 m3/s。坝址处正常水位河床宽约263m,主河道位于左岸,河床从左至右逐渐抬高,河床左侧高程23m,右侧河床高程约30m,河床右岸有较厚的卵石层分布,左岸山体雄厚,植被茂盛,岸坡较陡。表1 坝址各级洪水频率及相应水位表洪水频率P ( %)0.10.20.51.05.0102050流 量 (m3/s)271002500022200201001500012800104007090水 位 (m)48.5047.5046.1045.0042.1640.8839.4137.33表2 施工洪水成果表 流量 (m3/s)施工时段5%10%20%50%9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47703870303018309月1日至次年2月28日420033902590154010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429034402610157010月1日至次年2月28日355027702050103010月1日至次年12月31日282022001520630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3630291022001150*水电站是一座以发电为主,结合航运及其他的综合水利工程,水库正常蓄水位42m,相应库容0.73亿m3,死水位41.50m,相应死库容0.68亿m3,水库具有短时调节能力。本工程的主要建筑物有:右岸接头坝、船闸、发电厂房、溢流坝及左岸接头坝等建筑物。大坝顶高程51.10m,溢流坝段长度243m,溢流坝最低建基面高程22.50m,最大坝高28.60m,最大底宽22m。共设14个溢流孔,每孔净宽14m,堰型采用平顶堰,堰顶高程27.50m。非溢流坝段总长83m。其中左岸接头重力坝段长27m,右岸接头重力坝段长56m。发电厂房布置在溢流坝右侧,安装转轮直径为5.20m的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3台,单机容量为20MW,总容量为60MW。船闸布置于右岸,为单线船闸,闸室尺寸:长宽水深=80m12m2m,上游引航道长约158m,下游引航道长约271m。施工导流方案:施工导流采用两期三段的导流方案;一期围河道右侧及滩地,施工一、二期结合闸坝纵向混凝土导墙、11#14#闸坝、厂房、船闸和右岸非重力坝段。二期围河道左侧,施工1#10#闸坝及左岸非重力坝段。2 试验要求及目的2.1 率定原河床不同流量时上0+300m、0+000m、下0+300m的水位,观测流量为Q=1500 m3/s、2610 m3/s、10400m3/s。2.2 对施工导流各阶段通过不同流量时的流速、流态等水力条件进行观测,为进一步完善导流方案提供试验数据。2.3 对一、二期基坑施工期导流及通航条件等进行水力观测,对船舶通航的影响提出改进措施和意见。对一、二期施工导流通航条件进行论证。航道口门区水力条件控制指标一般为:纵向流速V2.0m/s,横向流速V0.30m/s,回流流速V0.40m/s,航道要求最小宽度B32m,水深h2.0m。2.4 对导流建筑物(过水土石围堰)过水时的水力学条件进行观测,验证围堰结构形式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并提出改进和优化意见。2.5 通过截流模型试验,为设计提供合适的截流方案。3 试验依据及量测仪器3.1 试验依据3.1.1 SL15595水工常规模型试验规程。3.1.2 SL163.195施工导流模型试验规程。3.1.3 SL163.295施工截流模型试验规程。3.1.4 试验合同书、任务书及设计单位提供的相关图纸资料、修改通知等。3.2 量测仪器3.2.1 测流量仪器:雷伯克量水堰。3.2.2 测水位仪器:活动测针和固定测针。3.2.3 测流速仪器:直读式电脑流速仪。3.2.4 测动水压力仪器:钢直尺。3.2.5 模型安装用仪器:经纬仪、水准仪。以上仪器设备均经有关部门检定合格并在有效使用期内。4 模型设计与制造4.1 模型设计本模型按重力相似准则进行设计,为正态定床(局部动床)导、截流整体水力学模型,其几何比例尺Lr=80,其他相应比尺如下:流速比尺vr=8.94时间比尺Tr=8.94糙率比尺nr=2.07流量比尺Qr=57243.30重量比尺Wr=体积比尺Gr=4.2 模型制造模型地形截取范围:上游沿河道长700m,下游沿河道长1200m,模型最大高程为45m。模型地形部分用断面板法安装,断面间隔50cm,用12水泥沙浆抹面,其精度为1mm,土石围堰的填筑料用d0.3m(原型粒径)的模型沙填筑,永久建筑物部分用水泥沙浆人工刮模或用上等木料精工制造并均经腊光,其精度为0.3mm,上游水位控制点:X=0+250m,Y=上0+300m。下游水位控制点:X=0+350m,Y=下0+600m。4.3 模型水位率定根据试验规程及设计单位要求,模型制造完毕后进行率定验正试验,率定流量为Q=1500 m3/s、2610 m3/s、10400m3/s,率定位置为上0+300m、0+000m、下0+300m。率定成果见表3。 专心-专注-专业表3 * 导截流整体水工模型水位验证表流 量(m3/s)原 型 水 位(m)模 型 水 位 (m)上0+300坝 线0+000下0+300下0+600上0+300坝线0+000下0+300下0+600左中右左中右左中右左中右150033.0732.9632.8532.7533.1833.11(32.94)33.0033.0533.0132.8533.0332.98(32.88)32.8432.9732.93(32.75)32.87261034.1634.0533.9433.8434.2134.12(34.00)34.1234.1634.1033.9034.1434.05(33.87)33.8734.1133.94(33.84)33.911040039.5239.4139.3039.2039.6539.56(39.37)39.5439.6239.5233.3039.6639.51(39.18)39.2639.6039.43(39.20)39.36说明:“括号”内的水位为测针筒水位,其它为活动测针水位。*坝址河段属于弯道河段,主流偏左,从表3中知,水位左高右低,其横向水位差为0.2m0.3m。模型水位与原型水位比较接近甚至相等,大多数相差5cm8cm,最大偏差0.2m左右,各流量各断面有所不同,当Q=1500m3/s、2610m3/s、10400m3/s时,0+000断面,模型水位分别比原型水位高5cm、5cm和11cm;上0+300m断面,模型水位分别比原型水位高4cm、4cm和4cm;在下0+300m断面,模型水位分别比原型水位高13cm、11cm和21cm。可见,模型水位略高于原型水位,但偏差不大,说明模型地形制作精度满足试验要求。5 试验内容及成果分析5.1 一期导流5.1.1 试验内容5.1.1.1 测量不同流量时上下游水位及水面线。5.1.1.2 观测不同流量时左侧束窄河道流态、流速分布等。分析左河道束窄后的通航水力条件、围堰的冲刷情况、岸边与纵向围堰的防护措施。5.1.1.3 测定闸坝纵向围堰(导墙)及上下游围堰沿程水面线。5.1.1.4 测定围堰过水工况时各部位的流速、流态、水位等。并测定其动水压力(仅测上游围堰2个断面)。5.1.1.5 提出改善优化的措施和意见。5.1.2 试验成果及分析一期导流试验共分三种工况进行试验。5.1.2.1 工况1原设计方案(1) 基本情况开工第一年的枯水期先进行右岸一期半年土石围堰的填筑,由束窄后的左侧河道导流和通航,施工一、二期共用的纵向混凝土围堰(导墙)、11#14#坝、厂房及船闸等。半年土石围堰上游围堰堰顶高程及纵向围堰堰顶高程为35.90 m,下游围堰堰顶高程为34.95 m,顶宽均为7 m,坡度均为12,上、下游围堰与纵向围堰连接的圆弧段用钢筋笼保护。详见图1。一期半年土石围堰运用期为一个枯水期,时段为10月1日至次年的3月31日,其设计洪水标准为P=20%,相应的Q=2610m3/s,相应的上游水位为34.43m,下游水位为33.94m。试验流量:Q=1500 m3/s、2000 m3/s、2610m3/s,其中2610m3/s为导流标准流量。(2) Q=2610m3/s时的流速、流态和水位流速: 试验表明, 上游围堰圆弧段最大流速为3.18m/s, 纵堰左侧的最大流速为2.08m/s,下堰前圆弧段的最大流速为1.54m/s,上、下游围堰的圆弧段及纵堰左侧原设计已用钢筋笼保护,虽然流速较大,但未见有钢筋笼被冲刷起动之现象,上游围堰未保护部份的堰脚最大流速为2.5m/s左右,该围堰是用d0.3m的弃碴填筑而成,抗冲能力很低,试验中发现上游围堰未保护的部份有淘冲现象,因此建议,上游围堰在现有保护范围的基础上再向右延长保护25m左右。下游围堰的堰前流速较小,可适当考虑缩短其保护范围,所有保护范围堰脚处的钢筋笼应有一定埋置深度的基础。左岸边的最大流速为3.31m/s,估计对岸边的冲刷不会严重。流态:因河道缩窄,水流逐渐收缩,颈部流速明显上升,主流居于束狭段中部,上游围堰转角处水流紊动强烈,纵向围堰左侧在0+000断面以上形成回流,回流流速达1.63m/s,这股回流和纵向围堰左侧的紊流对纵堰脚的淘刷破坏力不能低估。上下游围堰前均存在较大范围的回流,但其流速不大,一般0.80m/s左右,估计回流对围堰的安全影响不大。水位:上游围堰前的最高水位为34.40m,比设计水位34.43m低0.03m,比上游围堰顶高程35.94m低1.03m。纵堰左的最高水位为33.88m。下堰前的最高水位为33.92m,比设计水位33.94m低0.02m,比下堰顶高程34.95m低1.03m,从模型水位判断,围堰顶高程满足要求,但原型中要考虑风浪的作用。当Q=2000m3/s、1500m3/s时,各部位的流速流态基本相似,比Q=2610m3/s流态好。(3) 通航问题根据任务书提供的通航条件,当Q1500m3/s时,束窄左侧河道的面流速小于2.0m/s,满足通航条件,但船只必须靠左岸边行驶。当Q2000 m3/s时,不满足通航条件。工况1各流量的流速、流态、水位等详见图1图6。5.1.2.2 工况2原设计方案(1) 基本情况汛期到来之前全部拆除一期半年土石围堰,由纵向砼围堰及重新填筑的上下游过水土石围堰构成新的围堰,开挖基坑,以继续施工11#14#坝、厂房、船闸及右岸建筑物。工况2的过水土石围堰的堰顶用砼保护,上下游围堰的上下游面均用钢筋笼保护,上游围堰顶高程为35.60m,下游围堰顶高程为34.95m,上下游围堰的顶宽均为7m,其上下游坡度为12,下游围堰的中部设有约50m宽的冲水段,缺口用麻袋装沙填筑,当发生大洪水时由冲水段向基坑冲水。纵向混凝土围堰的顶高程为41m,顶宽5m,纵向砼围堰上端点桩号为上0+105.06m,下端点桩号为下0+126.50m,全长231.56m。详见图7。一期过水土石围堰的运用期为2年。基坑半年施工。试验流量:Q=2000 m3/s、2610 m3/s、3576m3/s,其中Q=3576m3/s为一期过水土石围堰建成后的最大通航流量。(2) 当Q=2610 m3/s时的流速、流态和水位流速:因纵向围堰的上下游端均超过上下游围堰,故上下游围堰前的流速不大,一般为0.80m/s,上下游围堰是安全的。受纵堰头部的影响,该处水流收缩,流向偏左,最大流速为2.73m/s,纵堰左侧从0+000断面以上形成回流,回流流速为1.53m/s,水位:上堰前最高水位为34.32m,比堰顶高程35.60m低1.28m,下堰前最高水位为33.98m,比下堰顶高程34.95m低 0.97m,从模型水位判断,围堰高度满足要求。(3) Q=3576 m3/s时的流速、流态和水位流速:上堰前的最大流速为1.32m/s,下游围堰前的最大流速为0.5m/s,从流速判断,上下游围堰是安全的。纵向围堰左侧产生回流,回流流速2m/s,河床表面的覆盖层和风化基岩层会有一定的冲刷。水位:测得上堰前最高水位为35.37m,比上堰顶低0.23m,下堰前最高水位为34.80m,比下堰顶低0.15m,模型中上下游堰前水位波动约0.3m,原型中在风浪作用下水位波动可能会更大,基坑可能已经进水。建议发生Q=3576 m3/s时,提前向基坑冲水。5.1.2.3 工况2修改方案由于纵向混凝土围堰左侧水流条件较差,为改善此处水流流态,同时也为了节约工程量,缩减工期,将纵堰上游段从上0+59.68m开始以20%往上游降坡,高程由41m降至32m,下游从下0+86.50m至末端平降至35m高程。试验成果表明,该方案达到了使水流平顺绕过堰头、落差降低,水力条件较好。纵向围堰头部左侧的回流强度有所减弱,当Q=2610m3/s时,回流流速由原来的2.0m/s降低至1.3m/s。纵向围堰末端经修改后,流速、流态略有改变。经以上修改后,对围堰的安全没有影响。修改后可节约砼量约2200m3。工况2各流量的流速、流态、水位等详见图7图13。5.1.2.4 工况3原设计方案(1) 基本情况:工况3的围堰与工况2(修改方案)相同, 11#14#闸孔、厂房、船闸上游导航墙及厂前拦沙堤、1#导墙(厂坝导墙)等均已施工完成,工况3的流道为左河道和11#14#孔。详见图14。试验流量:Q=10400 m3/s、7900m3/s。(2) Q=10400 m3/s时流速、流态和水位流速:上游围堰前V=2.83m/s,上游围堰顶V=4.50m/s,上游围堰后V=2.64m/s,由于厂前拦沙堤的导向作用,水流过上游围堰后,在底部形成一股由右向左(与堰脚平行)的斜向水流,其V=3.30m/s,这股水流严重冲刷堰脚,对上游围堰的稳定十分不利。同时由于这股斜向水流比较强烈,导致11#14#孔过流极不均匀,从流速可以看出,14#孔内的流速V=0.60m/s,靠厂房一侧还存在回流,说明14#孔过流量很少,其它各孔的流速一般在3.5m/s左右。水流到达下堰时受围堰的阻挡而流向偏右,其上游面的流速为3.64m/s,下堰顶的最大流速为5.49m/s,发生在下堰的左侧。下游围堰的下堰脚则有一股由左向右与堰脚平行的斜向水流,其流速达3.63m/s,这股水流较强烈且流向极不稳定,底部水流紊动强烈,堰脚受到严重的冲淘刷,围堰的安全没有保障。纵堰左侧的最大流速为5.63m/s,发生在流态恶劣的纵堰头部,该部位的冲刷严重。因此,纵堰的基础必须放在抗冲能力大于6m/s的基岩上。下游引航道内有一股回流,流速为1.26m/s,洪水期回流可能会将部分泥沙带到下航道内落淤。左岸边的最大流速为5.18m/s,发生在下0+100m区域,由于流速较大,对左岸边坡的稳定要有足够的重视。水位:上堰前的最高水位为39.98m,堰后的最高水位为39.74m,落差0.24m,上堰顶的最大水深4.38m。下堰前的最高水位为39.28m,堰后水位为38.82m,落差0.46m。纵堰右的最高水位为40.10m,比纵堰顶低0.90m,纵堰左的最低水位为38.46m,纵堰左右水位差为1.64m/s。流态:纵堰头部的上层水流由右向左,左侧底部水流则为正向,此处水流交错,流态紊乱恶劣。纵堰末端水流由左向右,与过堰水流相互交织,使下堰后左侧底部流态极不稳定。(3) Q=7900m3/s时流态与Q=10400m3/s的基本相似,流速降低。5.1.2.5 工况3修改方案由于工况3原方案局部地方的流态较差,如上、下围堰后均存在较大的斜向水流,对围堰的安全十分不利,因此需要进行一些修改,主要的修改部位有:厂前以上部分的厂坝导墙暂不施工;拦沙堤暂不施工;纵堰末端原降至35m高程的部位,其左侧1.5m宽度(宽度由设计确定)恢复到41m高程,右侧3.5m宽度仍为35m高程。详见图18。试验证明,经以上修改后,整个流态仍然与原方案相似,但水力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如Q=10400m3/s时,上游围堰下堰脚由右向左的斜向流速由3.3m/s下降到2.16m/s,最大流速仍然发生在下堰脚的右侧。下游围堰冲水缺口前的堰脚流速为2.34m/s,方向由左向右。下游围堰的下堰脚左侧的流速为1.60m/s,比原来的3.63m/s下降了近2m/s,可见纵向围堰末端加高到41m高程将左右水流分开是有好处的。14#孔过流量仍然很小。左侧河道的流态与原方案相似。综合分析认为:工况3的修改是合理的,降低了流速、改善了水流流态,但堰脚各处的流速仍然较大,堰脚虽然有钢筋笼保护,但如果水流把覆盖层冲刷后,个别钢筋笼的起动会恶化局部流态,钢筋笼有连片起动的可能,堰脚有可能坍塌,围堰的安全受到威胁。因此建议上、下游围堰的堰脚处钢筋笼应有一定埋深的基础,且基础底的抗冲能力应大于3m/s以上。工况3各流量的流速、流态、水位等详见图14图19。5.2 二期导流5.2.1二期导流原设计方案(定床试验)5.2.1.1 试验工况第三年枯水期进行左岸二期土石围堰填筑,由11#14#闸孔导流,利用二期围堰及一期建成的4孔闸坝挡水及发电(考虑一台机发电,Q=230m3/s),由已建好的船闸通航,通航最低水位为39.5m。二期导流上游土石围堰的设计洪水标准:P=10%,Q=3440m3/s,时段为10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上游计算水位为38.69m,堰顶宽7m,堰顶高程为41m,上游坡13.5,下游坡11.5,上游坡从右端点开始往左30m内用浆砌块石80cm厚护面。二期导流下游土石围堰的设计标准:P=20%,Q=2610m3/s,时段为10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下游计算水位为33.95m,堰顶宽7m,堰顶高程为35m,围堰轴线长度为179.80m,上游坡11.5,下游坡13.5,下游坡从右端点开始往左30m内用浆砌块石80cm厚护面。纵向围堰为一期已建好的砼围堰。详见图20。5.2.1.2 试验内容(1) Q=2610m3/s时闸门全开情况下,观测上下游的堰前水位、纵向导墙及4孔溢流坝下游流态及流速分布、纵向导墙沿程水面线。(2) Q=1500m3/s、3576m3/s、2610m3/s时,4孔闸门运行,上游控制水位为39.50m,一台机发电情况下,测定船闸上、下游引航道和口门区流态、流速分布。5.2.1.3 试验成果及分析(1) Q=2610m3/s,闸门全开、机组不过流工况水位:上堰前最高水位为38.74m,比上游围堰顶高程41m低2.26m,上游围堰前水位波动值在0.4m左右。下围堰前的最高水位为34.43m,比设计水位33.95m高0.48m,比下游围堰顶高程35m低0.57m,下游围堰前的水位波动约0.32m。纵向围堰右的最高水位为38.72m,比纵向围堰顶低2.28m。流速、流态:厂坝导墙及纵堰头部流态较差,并形成横向水面突降,厂坝导墙在上0+60m断面处,落差达3.68m,流向由右向左。纵堰头部在上0+80m断面处的落差为2.24m,流向由左向右,这两股横流流量集中,该处流速达6.26m/s7.26m/s,将会对厂坝导墙头部左侧和纵向围堰头部右侧造成较严重的冲刷。上堰前流态较好,流速较小,其最大流速为1.50m/s,发生在纵堰头部左侧,该部位为浆砌石护面,估计围堰是安全的。下堰前存在大范围回流区,最大回流速为0.8m/s,流速较小,估计由回流淘刷下堰脚的可能性不大。11#14#孔前后的流速及尾水渠右侧的流速都很大,其最大流速达9.53m/s。远远大于河床的允许抗冲流速,河床将受到严重的冲刷,同时尾水渠和下游引航道将会严重淤积。(2) Q=2610 m3/s、3576m3/s、1500m3/s时,利用11#14#孔闸门控制(闸门开度均为5.2m)上游水位为39.50m,机组一台机发电。a) 当2610m3/s时,上游水位比不控制时增加了近1m,上游流态较不控制时明显得到改善,厂坝导墙及纵堰头部的横向水面跌落减少了1.0 m1.5m,闸前流速由6.08m/s下降4.2m/s左右,上游引航道口门区及以上的右岸边为较大范围的回流区,但回流速不大,一般在0.1 m/s0.2m/s,满足通航要求。利用闸门控制过流量,池内流态为淹没底流,旋滚水体消除了部分水流能量。同时,发电尾水阻碍下游水流向右扩散,减轻了右岸回流,于通航有利。下引航道口门区及以下的右岸边为大范围回流区域,回流流态很不稳定,时强时弱,有碍通航,下引航道口门区回流速为0.1 m/s0.2m/s,下0+500m处的右岸边,回流速为0.3 m/s0.6m/s,下0+640m处的右岸边,回流流速达1.17m/s。b) Q=3576m3/s时,上游围堰前水位为40.96m,比设计水位39.50m高1.46m,比上游围堰顶高程41m低0.04m。下游围堰前的最高水位为35.36m,比下游围堰顶高程35m高 0.36m,由此可见,上下游围堰顶高程不满足要求。由于上游水位高,闸门已无法控制,溢流坝过流为不控制过流,此时已无法按设计要求进行试验。下引航道口门区及以下的回流较大,不满足通航要求。c) 当Q=1500m3/s时,整个上、下游流态较2610m3/s时有很大改善,满足通航条件。5.2.2 二期导流修改方案(动床试验)5.2.2.1 修改情况原方案中消力池以下的流速很大,冲刷将十分严重,同时冲刷物又将会严重淤积尾水渠和下游引航道,但原方案为全定床,无法判断其冲淤程度,因此必须做局部动床试验,以分析了解下游河床的冲淤情况。动床范围:消力池后至下0+250m,右至尾水渠左,左至纵堰右。其中消力池后至一期土石围堰以内开挖至26m高程,其余为原地形。动床沙的选择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26m高程以上为砾石覆盖层,26m高程上下为强风化层,由此选定动床范围的允许抗冲流速为:26m高程以上2.5m/s, 26m高程及以下3.5m/s,根据选定的允许抗冲流速分层铺设动床模型沙进行试验。试验流量Q=1500 m3/s、2000 m3/s、2610m3/s。上游水位均控制39.50m。机组过流量为2台176m3/s台 =352 m3/s。试验内容同5.2.1.2。5.2.2.2 闸门局部开启试验,Q=2610m3/s冲刷情况:闸门不同开启度试验之前,曾做过闸门同一开启度的试验,从试验成果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右侧冲刷严重,且水流向右扩散把冲刷物体带到尾水渠内落淤,影响尾水渠的正常运行,这是由于厂坝导墙短造成的。为了改善这不利情况,必须进行闸门不同开启度的试验,经多种不同开度试验表明,中间的12#、13#孔宜开大开度,两边的11#、14#孔宜开小开度,11#孔比14#孔又可以开大一级的开度,通过多次试验最后确定:11#、12#、13#、14#孔的开度分别为5 m、6 m、6 m、3m。试验结果表明,此开度是合适的,14#孔开小后,单宽流量变小,闸下出流为淹没出流,14#孔护坦末至厂坝导墙末内的冲刷与相同开度时比较有所改善,其冲刷最深点由22.62m提高到23.58m高程,厂坝导墙末以下基本不冲,故未发现冲刷物体进入尾水渠内落淤。其他各部位的冲淤情况基本相同。流态:上游水面平稳,闸前旋涡不明显,闸下出流14#孔为淹没出流,其他孔为自由出流,坝下流态为淹没底流。流速:坝前流速较大,坝上0+60m流速达4.16m/s,大于允许抗冲流速,且堰面比地形低,估计坝前的冲刷是严重的,如大量的冲刷物被带到下游,则下游的冲淤将会更加严重,尾水渠内的流速一般在1.5m/s,如冲刷物在尾水渠内落淤,再次起动是很困难的。引航道内的流速、流态:上游引航道口门有回流区,但回流流速不大,一般在0.4m/s以内,横向流不太明显,满足通航要求。下游引航道口门区附近是一个回流区,回流流速在0.2 m/s0.4m/s左右,满足通航要求。下游引航道口门区以下回流流速较大,在右岸边回流速达0.80m/s左右,下引航道内,回流速一般为0.40.5m/s,不满足通航条件。Q=1500m3/s、2000m3/s时,整个流态比Q=2610m3/s好,未见冲刷物进入尾水渠内,也满足通航条件。二期导流流速、流态、冲刷详见图20图25。5.3截流试验5.3.1基本工况 第三年9月下旬进行截流,截流洪水标准为P=20%,Q=245m3/s。龙口布置在纵向砼围堰左侧,截流时采用从左岸往右岸单向进占,立堵截流,截流期间主要由11#14#孔及龙口过流。上游一期土石围堰全部拆除至原河床。截流戗堤左端点为:X=0+22.40m,Y=上0+76.354m,右端点为X=0+199m,Y=坝上0+33.98m,戗堤轴线全长约170.50m,戗堤顶高程为32.30m,戗堤顶宽度15m,上游坡11.4,下游坡11.5。根据材料来源的实际情况,进占材料以普通开挖石碴为主,以大块石头为辅,尽量不用或少用其他特殊材料。设计抛投强度为一分钟一车,采用20T自卸汽车,每车约10m317.6t。5.3.2 试验内容5.3.2.1 分别测试龙口宽度为60m、40m、20m时的水位、落差、流速、单宽功率等各水力要素及抛投情况。5.3.2.2 分析截流过程中对通航的影响。5.3.2.3 研究一期围堰拆除程度对截流的影响。5.3.2.4 截流布置及建筑物修改试验。5.3.3 试验成果及分析5.3.3.1 未进占前根据二期导流的试验成果,一期上、下游围堰拆除至原地面高程,所以在未进占情况下,右侧11#14#孔已经分流,各处流态较好,水流平顺,流速很小,戗堤范围的流速一般在0.30.6m/s,水面无明显落差,戗堤轴线处水位为31.06m,水深约2.5m左右,通航条件良好。5.3.3.2预进占区预进占区的进占长度为110.50m,约占戗堤总长度的65%,龙口宽度为60m,虽然河道被缩窄了65%,但由于右侧分流条件好,所以龙口的流态没有太大的变化,流速比较小,只有1.0m/s左右,戗堤前后的水位差为0.16m,戗堤后为大范围的回流,但回流速小于0.5m/s。预进占区所用材料为d0.1m的普通开挖石碴,由于流速小,落差小,所抛投的材料未见有流失现象,进占顺利,预进占区共抛投材料约20000m3,进占历时约35h。从图26可知,龙口及其上下游附近水域的流速为1.0m/s左右,满足通航条件,可以通航。5.3.3.3 区区进占长度为20m,总进占长度为130.50m,龙口宽度为40m,由于预进占区末的流速和落差都很小,所以区仍然用d0.1m的普通开挖石碴进占,至区末时,流速为1.3m/s,戗堤前水位为31.28m,仅比未进占前升高了0.2m,区各处流态较好。堤头上游角的小粒径材料略有流失,但未见有流失到戗堤外,区抛投材料约3600m3,进占时间为6h。进入区以后,拟断航为好。5.3.3.4 区区进占长度为20m,总进占长度为150.50m,龙口宽度为20m。至区末时,堤头上游角的细粒径材料有流失现象,因此从区开始,抛投材料为d0.2m的普通开挖石碴,抛投量为3072m3,到区末时,右侧的分流量为213m3/s,分流比约占总流量的87%,龙口流量仅有32 m3/s,龙口单宽流量为1.6m2/s,龙口单宽功率为3.14kW/m,流速为1.85m/s,落差为0.20m,这些数据表明,截流尚未进入困难阶段。5.3.3.5 区区为合龙区,龙口宽度仅有20m,区开始时仍用d0.2m的普通开挖石碴进占,当进占到10m总进占长度到达160m左右时,戗堤头坡脚已经延伸到纵堰左的堰脚处,龙口呈“”形断面,各水力要素达到峰值,此时测得流速为2.36m/s,单宽功率为11.30kW/m,由于流速和单宽功率较大,上游角的抛投料有部分流失,因此从区开始,上游角用d0.2m大块石先进占,戗堤轴线以下用小一级的材料跟进。当进占到即将合龙时,戗堤与纵堰间仅下一条水槽,形同溪水,底部由于材料的流失而形成纵坡,水浅流急,此时测得流速为2.53m/s,为截流全程最大流速。区的抛投量为d0.2m的材料1536m3,d=0.20.3m的材料1536m3,进占历时约6h。合龙后,测得戗堤前水位为31.46m,比设计的戗堤顶高程32.30m低0.84m,戗堤后水位为31.06m,戗堤前、后水位差为0.40m。5.3.4 截流综述5.3.4.1 纵观截流全程,戗堤进占基本上分为容易和比较困难两个阶段,从左端点至150m(区以前)为容易阶段,本阶段龙口宽,落差小,流速小,抛投材料为d0.2m的普通开挖石碴,材料少有流失,进占顺利。进入区后至合龙为比较困难阶段,本阶段龙口被逐步缩窄,流速和落差逐步增大,堤头上游角的材料时有流失,由于部分材料的流失而使龙口形成纵坡,使各水力要素达到峰值,增大了截流的难度,以至于从区中以后要抛投大块石才得以合龙。截流全程没有出现极其困难阶段。5.3.4.2 进占抛投方法基本上是上游角先进占,下游角跟进,进占出现比较困难时,上游角用大块石先进占,下游角用小一级的材料跟进,但上游角不能超前太多,否则下游角会出现回流淘刷。5.3.4.3 戗堤下游左侧为大范围回流,但回流速不大,一般为0.5m/s左右。回流淘刷戗堤脚的可能性不大。5.3.4.4本截流试验为全定床试验 ,没有模拟河床的覆盖层,在原型截流过程中,龙口的覆盖层可能会有一定的冲刷,增大截流难度及抛投量。5.3.4.5 右侧11#14#孔水流平顺,水位差小,无异常流态。11#13#孔流速分布趋于均匀。截流试验各区流速、流态、水位分布详见图26图31。截流试验各区水力要素及进占材料抛投情况详见表6、7。6 结论与建议6.1 在一期施工导流、工况1条件下:6.1.1 一期导流半年土石围堰顶高程满足要求,但上游围堰上游面的保护范围稍短,建议在原设计方案保护范围的基础上,再向右延长25m左右。6.1.2 下游围堰的堰前流速较小,钢筋笼的保护范围可适当缩短。6.1.3 Q=1500m3/s时,束窄河道的通航条件满足设计要求,但船只必须靠左岸边行驶。Q2000m3/s时,不满足通航条件。6.1.4 纵向围堰左侧的回流流速较大,建议在0+000以上采取抛石等措施适当对堰脚进行防护。6.2 在一期施工导流、工况2条件下:6.2.1 当Q=2610m3/s时,上下游围堰的顶高程满足设计要求。当Q=3576m3/s时,上下游围堰处于漫顶的临界状态,此时需采取防护措施(如提前向基坑冲水)。6.2.2 纵向混凝土围堰修改后,能改善流态,并节约工程量,建议纵向围堰上游端按修改方案施工。6.3 在一期施工导流、工况3条件下:6.3.1 原设计方案上游围堰的下游面有一股由右向左(与堰脚平行)的斜向水流,下游围堰的下游面则有一股由左向右的斜向水流,这两股斜向水流的流速较大,有淘冲堰脚的可能,围堰的安全没有保证,建议在此处加强防护。6.3.2 经试验论证,一期施工导流工况3修改方案是可行的,推荐一期施工导流实际施工采用工况3修改方案。6.3.3 所有用于保护围堰的钢筋笼必须铺设平整,防止个别起动后引起连片起动。围堰脚的钢筋笼应有一定埋深的基础,不能铺在覆盖层上面。6.4 二期施工导流原设计方案、定床、闸门全开、机组不发电工况下:6.4.1 Q=2610m3/s时,上游围堰顶高程满足,下游围堰顶高程安全超高不够。上游围堰前的保护范围合适,下游围堰前的保护范围可以适当缩短或采用抛石等简单保护措施。4.4.2 Q=3576m3/s时,由于上游水位高,闸门已不能调节控制,无法按设计单位的要求进行试验。6.5 二期施工导流修改方案、动床、2台机组发电工况下:6.5.1 消力池尾坎至下游围堰范围内开挖到26m高程,试验效果较好。建议按此施工。6.5.2 11#14#孔闸门的调度运行,推荐按(表4)进行闸门开启调度。6.5.3 纵向围堰右侧冲坑最深点为22.62m高程,坡度比不满足最小坡度比的要求,请注意纵堰的稳定和安全。6.5.4 坝前流速较大,建议将坝前至上游围堰内范围的覆盖层挖去,以免被水流带到下游淤积尾水渠及航道。6.5.5 Q=2610m3/s时,上游通航条件满足,下游通航条件不满足。Q2000m3/s时,通航条件均能满足。6.6 截流6.6.1 一期上、下游围堰拆除至原地面,分流条件好,推荐实施。6.6.2 从区开始,戗堤进占进入比较困难阶段,为减少流失,上游角应适时抛投大块石,同时要加大抛投强度,使整个截流一气呵成。6.6.3合龙后戗堤前水位为31.46m,比戗堤顶高程32.30m低0.84m,戗堤安全超高似嫌不足,应即时对戗堤加高培厚。6.6.4抛投材料可按表的规格及数量备料,考虑到原型与模型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备料时数量应适当增加,同时建议准备一些d0.5m大块石及少量10T左右的钢筋笼。6.6.5在预进占期间,龙口可以通航,但船只宜靠右岸航行,截流进入区以后,建议断航。7 附表、照片、图表4 二期导流闸门开启程序表序号Q总(m3/s)Q机(m3/s)Q坝(m3/s)H上(m)H下(m)e(m)备 注11#12#13#14#12583352223139.5033.845663闸门序号从左至右22334352198239.50/465332010352164839.50/444341703352135139.50/333251504352115239.5032.7523226104435269239.50/1211表5 泄流能力表开 度(m)0.51.02.03.04.05.06.0流 量(m3/s)92142263362450559655说 明: 上游水位控制39.5m,下游水位不控制。表6 截流试验龙口各水力要素表分 区进占长度(m)总流量(m3/s)进 占时 间(h)龙 口宽 度(m)龙口最大流速(m/s)材料抛投量(m3)分区长总长度d0.1md=0.10.2md=0.20.3m流失量(m3)未进占002450170.500.42/预进占110.50110.5024534601.0019968/I 区20130.502456401.303584/II 区20150.502456201.85/30721536/III 区20170.50245602.53/1536/500合 计/170.50/52/235524608153650030196说 明:1.流道为龙口+11#14#孔,一期下游围堰全部拆除至原河床。2.进占强度:20T自卸汽车,每分钟一车,每车约10m317.60T。表7 截流试验进占材料抛投情况表分 区进占长度(m)总流量(m3/s)戗 前水 位(m)戗 后水 位(m)落 差(m)龙 口宽 度(m)龙口最大流速(m/s)龙 口流 量(m3/s)11#14#孔分流量(m3/s)龙口单宽流量(m2/s)龙口单宽功 率(kW/m)分区长总长度未进占0024531.0631.060170.500.42160851.430预进占110.50110.5024531.2631.100.16601.00651801.091.71I区末20130.5024531.2831.100.18401.30501951.252.21II区末20150.5024531.3031.100.20201.85322131.603.14III区中10160.5024531.4031.080.32102.36182273.6011.30III区末10170.50245/02.53/合龙后0170.5024531.4631.060.400/说 明: 1.流道为龙口+11#14#孔,一期下游围堰全部拆除至原河床。2.戗堤顶高程32.30m。3.合龙后戗堤渗流量约10m3/s,约占4%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