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传统媒体人力资源管理转型资料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07110666 上传时间:2022-06-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联网与传统媒体人力资源管理转型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互联网与传统媒体人力资源管理转型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互联网与传统媒体人力资源管理转型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互联网+”与传统媒体人力资源管理转型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日益受到挤压。近年来,传统媒体特别是平面媒体屡屡经历关闭、兼并、裁员的阵痛。 面对互联网的冲击, 传统媒体纷纷结合自身多年积累的资源优势在内容生产模式、 服务模式、 传播渠道等方面积极探索,促进自身转型升级。传统传媒作为人才密集型行业, 人力资源成为决定传统媒体转型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 如何保留和吸引优秀传媒人才成为当前传统媒体人力资源管理的当务之急。在“互联网 +”背景下, 媒体员工的个性需求日趋多元化, 员工个体的创造价值被不断释放, 这些变化使得传统媒体需要重构“员工观”, 尊重个人创造能力,真正从“以人为本”维度重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好“人”这个最重要、 最具活力的资源, 以此来更好地推动传统媒体转型发展。一、传统媒体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媒体的运作已经超出了传统新闻 ?编业务范畴,现已拓展到了网站运营、产品研发、视觉设计、市场经营等领域。 过去的传统媒体人力资源己经不能适应媒体融合的转型要求,并存在着观念滞后、人才外流、人才绩效激励流于形式化等问题。(一)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相对滞后大多数中国传统媒体的人力资源部门是名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 实际上还是执行着传统意义上的人事管理职能。 长期以来, 传统媒体的人事管理强调事务型管理, 忽视了员工的个性多元化的需求,在管理员工的过程中,往往侧重简单、强硬的管理手段, 强调命令和控制员工, 这种管理模式把员工当成一种实现组织目标的工具,忽视员工的内心感受和精神需求。上述的管理观念必然会使部分传统媒体缺乏合理有效的人才引入机制, 员工职级晋升主要靠工作年限和组织内定, 工作模式极易固化, 组织缺乏创新求变能力, 由此导致传统媒体的人力资源无法得到合理配置。(二)传统媒体精英的外流和个体转型在传统媒体业绩不断下滑的危机中, 传统媒体的精英人才对传统媒体的认同感有所消退, 陆续转向互联网行业等新领域, 如央视前节目主持人马东离职投奔爱奇艺, 前央视体育解说员黄健翔加盟乐视体育。互联网新媒体公司与生俱来的制度、资金、技术的优势, 为传统媒体人提供了施展的舞台。 而传统媒体缺乏有效的绩效激励机制, 缺乏职位晋升空间, 因而不能留住优秀人才。与此同时, 传媒精英人才从传统媒体中实现“个体突围”式的转型, 转战新自主创业, 成为近年来传媒人才流向的一个特征。2016 年初,央视新闻频道主持人张泉灵宣布从央视离职,她表示将投身成为紫牛基金的创始合伙人。 前央视“对话”制片人罗振宇创办的“罗辑思维”微信平台和视频, 不到一年, 粉丝突破百万。 这些媒体人的转型以“个人魅力”为核心, 在资本和技术的支持下, 积极探索着自媒体人的盈利模式。 这些媒体精英人才的流失也说明了传统媒体事业的高峰已经过去。(三)员工绩效考核机制不科学传统媒体现有的绩效管理体系中, 产品内容的市场份额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标。 但是, 一些传统媒体把市场份额作为唯一的考核指标, 导致绩效考核手段过于单一, 容易造成“一刀切”现象。虽然目前一些媒体单位施行了绩效考核, 但是无法显现成效。 一方面, 传统媒体事业单位没有对绩效考核工作予以充分重视, 绩效考核准备不充分; 另一方面, 绩效考核时缺乏媒体内容传播能力、品牌形象建设、受众需求导向等长期驱动的绩效指标,这与传统媒体转型发展方向相背离。此外, 传统媒体缺乏有效的绩效激励制度, 主要体现在媒体管理者缺乏必要的绩效评估技能; 管理者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只重考核结果而不问过程, 这种管理方式会导致一般员工对业绩优秀者抵触情绪,因而使考核作用无法充分发挥1 。二、“互联网+”对传统媒体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由于互联网具有互动开放、 去中心化等显著特征, 赋予了人力资源新的时代特性,这就要求传统媒体应该顺应“互联网+”人才管理模式发展的新趋势。(一)员工与管理者角色定位转变在互联网包容开放的思维变革下, 媒体管理层对员工的定位逐渐由“经济人”转变为“自我实现人”。 传统媒体作为知识集约型企业,拥有高密度的脑力劳动者,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到“自我实现人”人性假设的重要性, 在管理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员工的个人发展需要,促使他们自我价值的实现。管理者从“命令者”“指导者”转变为“合作者”。如今,媒体员工普遍拥有个性化的思想和多元的价值观。特别是“ 90后”可能对组织固化的领导模式和制度体系存在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 原来媒体组织中存在的“潜网”、 奖惩体系等都可能被质疑和颠覆, 单纯依靠领导者个人智慧和领导能力来控制媒体全局越来越难。因此,媒体管理者的职能从硬性规制、个人指令向软性引导、合作交流过渡。领导者应树立正确的“员工观”,主动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 使员工更加信赖领导者, 进而顺利推动领导者的角色定位由“指导者”逐步转向“合作者”。(二)跨界思维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化伴随着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 传统媒体管理者单一的管理知识结构已经较难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变化和管理需求。 传统媒体在融合转型过程中, 媒体的人才需求也在持续不断发生变化, 这就要求媒体管理者不仅要从媒体品牌战略高度来整体预判媒体人才的个性特质和知识结构维度, 更需要从个人层面来评价媒体人才专业素质和未来发展空间 2 。对于媒体人力资源管理者而言,原先的知识体系如心理学、管理学、行政管理等专业知识技能已不能满足现实要求, 还要不同程度学习媒介管理、 互联网思维、项目管理、战略沟通等方面技能。“互联网+”背景下,跨界思维使得人力资源管理更加专业化, 人力资源管理者也逐渐成为掌握多元知识体系的决策参与者。 (三)个性化福利备受青睐受到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涨薪空间不断压缩,因此,福利和津贴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 一些个性化福利能对媒体员工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有效地提高员工向心力,比如集体旅游、免费零食、 生理期休息日等各项新型福利已在部分企业推广。 与传统福利相比, 新型福利使得媒体的品牌优势和员工体验感得到充分体现,也更易受到职场新人的青睐。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媒体的员工的主动创造力被不断激发, 在工作上有了较大的主动权,从而改变了以往被动执行的地位。所以,传统媒体若想更好地适应“互联网+”的发展,就要在薪酬福利方面需根据员工的具体需求“量身定制”, 由此提升员工个人价值认同感、 企业文化归属感,稳定其工作状态,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合作双赢。三、“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媒体人力资源管理转型路径(一)建立人才任期联盟机制人才任期联盟是由美国学者里德?霍夫曼新提出的基于信任与忠诚的新型员工关系。它是一种相互信任、相互投资、共同受益的新型劳动关系模式, 该模式基于企业和员工双方为对方增加价值的能力,并且专注于中长期投资,让员工和企业获得双赢。该模式可以总结为:任期制+人脉情报+终身联盟3 。第一, 建立任期制。 任期制是指建立在企业与员工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员工度过的职业生涯任期。每个任期内,员工所从事的任务重心各有不同。 传统媒体员工职业生涯的任期可大致分为三种:轮转期、成长期、基础期。轮转期是指高度可替换的基础性岗位员工的任期, 如通过校园招聘进入媒体的职场新人。 成长期是指员工通过与企业协定,注重完成某个特定任务的无固定期限的个性化任期,如节目导演、编导等。基础期是企业与员工的双边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在此阶段,员工一般不会轻易离职。理想情况下, 多数媒体高级管理层属于这一任期。 上述三种任期没有优劣之分, 在每段任期内, 员工和媒体管理者都要制定一个让双方都能长期受益的工作目标,任期计划一般控制在25年。在执行任期制的过程中,要及时交流反馈,及时进行绩效沟通,确保任期计划有序进行。 在一个任期结束之前, 员工和媒体管理层可以制定下一个任期的任期计划或者解除“联盟”。第二, 构建员工人脉情报机制。 媒体员工的人脉资源是媒体管理层获取人才情报和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 因此传统媒体的管理层要关注到拥有丰富人脉的员工,制定和执行相应的有助于媒体员工建立个人人脉的计划和政策,同时要鼓励员工通过社交媒体从人脉中挖掘情报, 进一步扩大传统媒体的人脉资源的影响范围。第三,建立前员工联盟。员工离职后,只要维护措施得当,联盟关系在员工完成任期之后依旧可以存在。 建立前工联盟的目的就是永远“留住”人才。 媒体充分发挥好前员工资源能在引进优秀人才、收集行业情报方面占有优势。同时,前员工联盟亦可向媒体推荐客户,推广媒体品牌。(二)结合战略,加强人力资源规划传统媒体面临愈演愈烈的新媒体冲击, 须有效整合内部资源和能力, 这就要求媒体管理高层对资源配置中的人力资源规划战略予以重点关注, 要从媒体战略高度出发, 制定相应的媒体品牌战略,加强人力资源的总体规划。传统媒体在转型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素质要求, 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比例与过去相比发生很大变化。 这些变化都迫切要求传统媒体必须根据外部传媒环境和传统媒体战略需要, 预测未来对员工的需求,引进传统媒体转型中亟需的人才。比如,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采编业务人员的需求渐趋饱和,而新媒体技术人才缺口较大,需求比例上升,因此要大力引进技术人才。在传统媒体未来收入空间压缩, 人员成本紧缩, 但业务上急需向新媒体领域转型扩张的情况下, 传统媒体要通过培训内部员工, 采取内部调岗的方法,鼓励员工从传统采编岗位转型到新媒体岗位上,以填补传统媒体的人才缺口。总之, 在传统媒体转型发展过程中, 人力资源规划关系到传统媒体发展的全局,它既要配合“互联网+”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 为传统媒体发展的未来布局, 又要兼顾到眼前新项目、 新领域的开拓和运营, 及时调配引进合适人才到急需的岗位上。(三)完善并细化传统媒体绩效体系考核首先,传统媒体要对新旧内容产品纳入统一的绩效考核体系。以往传统媒体绩效考核着重对节目、栏目市场份额的考核,已经形成了一套稳定的绩效考核体系。 与传统媒体的内容产出相比,互联网新媒体内容则属于传统媒体转型过程中的增量部分,如微博、 微信, 移动客户端等社会化媒体的运营的以及近年来兴起的数据新闻等。 因此, 建立并完善对新媒体产品的绩效考核体系, 有利于激励媒体从业者进行新媒体内容生产, 进而促使媒体从业者从传统?编投入新媒体事业,促进传统媒体产品形态向数字新媒体产品转型, 满足互联网时代受众对新媒体内容产品的需求。(四)激励为导向,变革薪酬体系“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媒体薪酬应该建立以激励为导向的宽带薪酬结构。宽带薪酬设计体系使得传统媒体员工即使在同一个薪酬宽带内,员工的薪酬因技能水平或能力的提升得到相应提高。 传统媒体实行宽带薪酬制即以职位薪酬为基础, 突出绩效工资,优化整体薪酬系统,体现“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挑战,整体进入“断崖期”的背景下,权威化、 精品化的内容产出是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也是传统媒体的转型生存之道。 激励传统媒体员工积极投入内容产出, 不断提升内容品质, 才能在转型期间保持核心竞争力, 在转型升级中找到出路。 因此, 传统媒体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加大员工在内容产出上的考核与激励, 这就直接反映在了宽带薪酬绩效工资比例的管理细节上 4 。从目前媒体薪酬实践来看,宽带薪酬结构中职级薪酬, 基本薪酬以及绩效薪酬的比例为 145 比较合适。 这样既凸显了绩效薪酬的主导地位, 又强化了薪酬的激励与保障功能。 (五)构建专业化的人才培训开发体系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媒体要实现人才转型,就需要根据传统媒体的战略目标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开发。 传统媒体要为员工提供整合培养模式,才能使员工的能力适应当下传媒发展。第一, 促进在职人才转型。 传统媒体的全媒体战略要求新闻工作者尽快适应新的业务要求, 传统媒体不仅要引进外部新媒体和文化产业管理等人才,更注重对在职员工的培养转型。例如,通过和国内一流传媒高校进行合作, 结合员工自身发展需求, 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 培养多领域复合型传媒人才。 对于在职员工的转型开发, 传统媒体还可以利用业务交流例会和绩效沟通等形式来提高在职员工的专业技能水平,使员工适应“互联网+”背景下的全媒体?编环境,成为优秀的全媒体从业人员。第二, 充分利用专家资源。 传统媒体还应积极邀请业内专家、国外媒体同行为员工授课, 同时鼓励内部员工成为业务专家, 分享工作实践的经验。传统媒体还可以将新媒体平台为作实践基地, 结合整体战略, 邀请互联网公司或其他优秀企业的管理层为新媒体事业发展量身定制需要的全媒体融合型技术人才、 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等。这些全方位、多角度的整合培养,既是对传统媒体转型时期的人力资源的投资, 又是维护传统媒体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手段。第三, 行“内部帮扶制”。 传统媒体可以借鉴互联网公司采取的“传帮带”的导师制对员工进行内部培训开发。 如腾讯公司实行的“导师制”, 每一位新进员工都会被安排请一位级别和资历中层以上的员工作为导师。导师会带领新员工熟悉业务流程,帮助新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并且协助他们解决在业务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6 。 ?取“导师制”辅导新人, 正好能满足两者的职业心理需求,在人力资源管理上通过“导师制”的内部交流培训, 也充分利用了企业的人力资源。 我国传统媒体可以借鉴这一做法,充分发挥现有人力资源的价值。四、结 语“互联网+”背景下,新旧媒体进一步深度融合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关键因素。 推动传统媒体转型发展,必须要求媒体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高、学习能力强,同时要充分发挥好薪酬体系、 绩效激励、 员工关系等模块在人力资源管理转型中的作用, 打通传统媒体人才和新媒体人才的人员流动机制, 促使传统媒体从业者成为复合型人才, 推动传媒媒体行业成功转型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营销创新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