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 海水制碱教案 鲁教版(通用)

上传人:陈** 文档编号:106972610 上传时间:2022-06-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 海水制碱教案 鲁教版(通用)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九年级化学 海水制碱教案 鲁教版(通用)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九年级化学 海水制碱教案 鲁教版(通用)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水制碱(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氨碱法制纯碱的原料和步骤2、知道氨碱法制纯碱的化学反应原理3、了解纯碱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4、通过了解侯德榜的事迹,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人生价值观。教学重点:氨碱法制纯碱的化学反应原理教学难点:树立元素守恒观二、学习者分析:学生虽然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但对其认识大多仅停留在“质量守恒”的层面上,还没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元素守恒观。对于盐的认识也仅局限于几种具体物质(如接触的氯化钠、硝酸钾、硫酸铜等)的物理性质,而对盐的化学性质知之甚少,更无法根据化学性质推断用途。教材从由氯化钠制碳酸钠还需要含什么元素的物质问题入手,引起学生对质量守恒的深入思考,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元素守恒观;由学生较了解的盐-碳酸钠入手探究盐的化学性质,既体现了盐的共性,又点明了个性,使学生有全面认识。三、 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1认识纯碱等盐类物质的重要性质,认识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科学探究能力。2知道工业制纯碱的化学反应原理,引领学生分析原理树立元素守恒观,提高化学认识。3了解纯碱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学习的必要性。4渗透化学学习策略,帮助学生乐学,会学。5通过了解侯德榜的事迹,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人生价值观。四、 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1、传统的课堂提问常常是“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教师关注的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沿着预先设计的思路进行,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注意引导学生独立的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而导致学生的问题意识薄弱。本节教学中教师尝试科学合理的设置问题情景,来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在问题解决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质疑环境,适时的对学生进行质疑方法的指导,引发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2、采用“实际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活动探究-反思学习内容理解应用”的模式展开教学。充分利用现实生活的问题,尽可能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实践性,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学生分组探究等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生动活泼的展示实例,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促进自主探究。3、教学评价方式:(1)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2)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3)生生互动及个人自评相结合:在“谈探究感受”环节中进行“小组竞赛”,并进行评比。还可在下节课中,对探究性作业的完成进行小组评比,这也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竞争意识、集体荣誉感也有所加强。也可由同学回顾自己整节课的学习过程的各个方面,给自己一个客观评价。五、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本次教学需要学生分组实验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学生分组实验以P20活动与探究为主。分组探究是本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活动的主要部分,对扩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帮助极大。六、 教学和活动过程:(一)教学准备阶段: 本节课课前主要应做好两方面:多媒体课件准备;课堂学生探究实验的分组准备。新教材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备课时往往要花费很多精力。每节课对教师都是一个挑战,有时一节课涉及很多知识,提示我们要扩大知识面,对我们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本节课主要为化学教学活动,教材“海水“制碱”共含一课时。 需要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组长主要肩负引领和鼓舞同学学习积极性之责。尽量使每小队含合作小组数目一样。 根据以往经验,学生对于探究感受认识的表述容易出现问题。本课中安排的两个探究感受恰恰是在两个教学重点之后,对本课教学效果是一个非常直接的反馈。因此,课堂上首先应做好知识铺垫,使学生在拥有谈感受的深厚基础后,展开充分的讨论。而老师在小结时也应该注意引导层次,先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及时肯定,再逐步过渡到知识结论、方法结论。为顺利实施本节课,教师除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教育理念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多学科整合能力,会操作多媒体。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大体分为四个板块来完成:第一板块: 情境引入,激发兴趣:【老师提问】 为什么加了酵母的面团蒸出的馒头没有酸味且疏松多孔?【说明:从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找出和要学的化学知识相关的联系点,使获得化学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解释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 【酵母成分说明书】【学生交流】 猜测可能是碳酸钠和酸反应生成气体【教师鼓励并引入新课】同学们都很棒,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如果大家想知道猜测的对不对,那就需要我们对碳酸钠性质有更多的了解。请看今天的新课内容:“海水“制碱”。这里的“碱”是指碳酸钠,俗称纯碱。【学生置疑】学生自然会同学过的碱的知识相联系,产生疑惑为什么不含氢氧根也“碱”。【教师鼓励】问的好,一会儿你可以动手实验寻找答案!【说明: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使之明确化学来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有意设置的知识冲突,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已有知识经验的复习以及问题解决活动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并有成效地建构化学知识。】第二板块:实验探究碳酸钠的化学性质【开始探究】刚才我们猜测碳酸钠可能和酸反应生成气体,如何证明?【学生设计】分别取少量碳酸钠溶液于试管中,分别加入稀盐酸和稀硫酸,观察现象?推测若有气体可能为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检验。【同学置疑】为什么推测气体为二氧化碳?【学生解释】前面讲过碳酸钙同酸的反应,产物为二氧化碳,碳酸钠同碳酸钙结构相似。【教师引导】 刚才有同学对碳酸钠俗称纯碱有疑问,称为“碱”是否有碱的性质?我们共同探讨一下。回忆碱溶液中都有共同的什么?所以可使酚酞试液变红!碳酸钠是否也有此特性?如何证明?除了有上述的性质外,它还有什么性质?看课本P21【开始实验】明确探究要求,鼓励学生仔细观察现象,认真填表,填写实验记录。(注:分别准备饱和碳酸钠和稀的碳酸钠)【交流共享】1. 各组同学回顾并交流实验现象,教师以填表方式展示。酚酞试液酸氢氧化钙稀盐酸稀硫酸碳酸钠变红有气体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有气体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澄清石灰水变混【说明:性质形成于活动与探究的过程中,由学生根据自行设计、实验、汇报,尽可能符合其认知规律,力求通过学生自己对实验的独立观察和解释,初步对碳酸钠化学性质的认识。借助观察、实验、记录、结论等不同手段,将科学方法的学习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科学知识的获得紧密结合起来,探究中孩子们情绪兴奋,达到预想效果。】3.引导学生谈探究体会问通过以上实验,你对碳酸钠的化学性质有了什么样的认识呢?生 1、碳酸钠的水溶液呈碱性2、碳酸钠可与酸反应,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的气体-二氧化碳。3、碳酸钠可与氢氧化钙反应。追问除了对碳酸钠的性质有了解外,你还有何体会?生1、盐溶液好象不全是中性 2、具有碳酸根的盐是不是都可与酸反应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可否应此方法检验碳酸根离子。 3、作实验时,取用药品的量会影响到实验效果和安全。(实验稀盐酸和碳酸钠应取用最少量,以防气体冲出;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应用饱和碳酸钠,因为氢氧化钙在水中的溶解度小,溶液浓度低,用稀的碳酸钠生成沉淀量少,现象不明显)4、知道酵母的作用原理,发现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教师提问】加了酵母的面团蒸出的馒头没有酸味且疏松多孔,因为碳酸钠可与酸反应。碳酸钠的水溶液呈碱性,碳酸钠可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活生产中又有何用途?【介绍】厨房洗涤剂呈碱性,去油污,因为其中含碳酸钠。碳酸钠可与氢氧化钙反应工业上利用其制烧碱。【说明:通过引导设计和开放性的探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认识学习过程,重视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整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加了酵母的面团蒸出的馒头没有酸味且疏松多孔,因为碳酸钠可与酸反应。碳酸钠的水溶液呈碱性,碳酸钠可于氢氧化钙反应生活生产中又有何用途?第三板块:揭示原理,复习复分解反应 【引入初步了解碳酸钠的化学性质,我们看看这些现象背后,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变化呢?【反应原理学习】1. 请同学们写出碳酸钠和盐酸、硫酸、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 + H2SO4 = Na2SO4 + CO2 +H2O Na2CO3 + 2HCl = 2NaCl + CO2 +H2ONa2CO3 + Ca(OH)2 = CaCO3 + 2NaOH【说明: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规律写反应方程式,掌握好双基。】【练习】课本P22/4【说明:学了典型盐碳酸钠的性质,结合复分解反应的规律,解释其他盐的性质。】 第四板块:纯碱的制法了解【引入】碳酸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它又是如何制得的?阅读P19页看流程图回答问题。 氧化钙 石灰石 氨气(循环利用) 二氧化碳 氯化铵 氨气 碳酸氢钠 纯碱 精盐水 氨盐水1、由氯化钠到碳酸钠元素组成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是如何进行的?2、食盐水和氨盐水那种溶液更易吸收二氧化碳?为什么?3、石灰石作为原料,有何具体作用?【说明:介绍纯碱的工业制法,使学生了解选取原料时,首先应从元素守恒这一角度考虑。】七、课后反思:1、本节课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注意了对学习内容的反思。所有的知识都尽量让学生通过已有经验自行体会,通过实验的探究形成直观形象后,再来进行新知识的构建。不断引导学生对自己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过程进行反思、对本节课的知识与以前知识的联系进行反思,帮助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把零散孤立的内容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