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孙凤华版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06708883 上传时间:2022-06-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0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孙凤华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孙凤华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孙凤华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八年研究: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19341942年,美国进步教育协会发起的“八年研究”,有力的推进了美国课程论的发展。 课程编制的四个基本问题,即如何让确定目标,如何选择经验,如何组织经验,如何评价结果。 该书在现代课程理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2. 学科的基本结构:指一个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价值观、他们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体系。掌握学科基本结构是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目标,这需要在概念、原理、方法、价值观和方法论等方面形成整体联系,把握其内在精神和基本特征。3. 课程:据资料记载“课程”一词为我国所固有。教育学上讲的“课程”,严格的说是“学校课程”。在英语世界,“课程”一词,意思是“跑道”,西方最为常见的“课程”的定义是指学习的进程。与课程相关的概念由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学科、科目、知识、经验、活动、计划或方案。4. 形成教育:现代课程确立后,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争论。从18世纪开始,形成教育与实质教育便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持续了18、19两个世纪。形成教育学派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实质教育与之相反。在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儿童中心课程论与教材中心课程论的之间的对立。时至今日,课程已然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教育研究和实践活动领域,课程改革也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中心。5. 儿童本位课程:倾向于“儿童本位的课程论”组织起来的课程叫做“儿童本位课程”,同时还有知识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构成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作为影响课程发展最基本的要素,知识、社会和儿童从来都是整体的发挥着作用。每种倾向的课程都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无法彻底解决的缺陷。6.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有总的学校课程标准,又有学科课程标准。在我国,当前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它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检查教学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行课程评价的直接尺度。7. 七艺:西方古代主导的课程是古希腊的“七种自由艺术”,在外国教育史上简称“七艺”,即文法、修辞、辩证法(逻辑)、算术、音乐、几何、天文。其中,前三者称为“三艺”,后四者称为“四艺”。“七艺”对西方的文化和教育事业有着深刻而久远的影响。8.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矩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课程目标是对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反映。每一门课程既有一般性总体目标,又有具体化的教学目标。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方式,是达到课程目标的手段,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相等关系9. 校本课程:指以学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在我国它特指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预留出来的允许学校自主开发的在整个课程计划中占10%25%的课程。10 课程开发:课程开发是课程领域的一个常用的重要概念,出自美国学者卡斯威尔和坎贝尔合著的课程开发课程开发作为一个整体过程,它主要包括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等阶段。可见课程开发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正如泰勒斯所言,课程开发是“一种实践性的工作,而不是一种理论性的研究”。所以,课程开发作为一种实践性的工作,需要了解其具体的运行机制。11 课程开发机制:是课程开发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原理与动力体系,它包括学校课程的设置程序和运行方式,特别是课程规划主体的认定和课程的编制、实施、管理与监督之类的问题。从世界范围看,有三种基本类型的课程开发机制,即中央集权机制、地方分权机制、学校自主机制。12 教学:教学是教师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教学是教育的基本形式。教学是教师教学生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专门教育活动。13 优化教学: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相对于一定标准而言的一种完善完满的教学状态,它是改革探索、革故鼎新的产物。优化教学是基于特定标准来评判的,优化教学是革故鼎新的结果,优化教学有一个历史进步过程。14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应注意把握以下三个特征:第一,教学目标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实现的共同目标;第二,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结果主观的一种期望;第三,教学目标是可以测度的。15 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的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随着教学理论,尤其是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教学模式本身也在不断地变革修正和完善。其特点为整体性、中介性、相对性、可操作性、效益性。16 教学方法:指教学和学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的总称。掌握教学方法关键要把握几个要点:第一,教学方法是与方式、手段等范畴密切联系的一个概念;第二,与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学生个性有关;第三,它主要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联系而构成的。17 发现学习:它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发现学习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其结构课程论中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发现学习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并通过这一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相应的资料、材料自行进行探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并验证假设,以此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布鲁纳认为,采用发现学习有以下好处:提高智慧潜力、使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转移、学会发现的试探法有助于记忆。发现学习法对我国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具有较大启发作用。18 程序教学论:程序教学论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程序教学主张将教材分成一个个小的部分,按照严格的逻辑变成程序,由学生自己按照程序学习。它可以用机器进行教学,也可以采用程序课本进行教学。其特点有:一是小步子,二是主动积极的反应,三是及时反馈,四是自定步调。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它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发展学生自学能力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19 教学手段:与教学手段相近的词有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技术、教具、教学设备等,尤其是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这两个词,教学手段即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和媒体设备20 教学组织形式: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对于教学质量和效率均有直接影响。21 班级授课制:通常称作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中国目前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国际上最通用的教学组织形式。22 复式教学:复式教学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有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的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复式教学适用于教学条件和经济条件都比较落后的山区和边远地区,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复式教学是班级教学的特殊形式。23 设计教学:设计教学是美国教育学家克伯屈于1918年根据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创设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其突出的特点是打破了学科界限,取消了教科书,学习以单元划分,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偶发的兴趣来定制学习单元。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从实际生活情境中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达到的目标和工作计划,开展各种实际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并能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24 文纳特卡制:1912年,美国的教育学家华虚明在美国伊利诺伊州文纳特卡镇的小学创设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后称文纳特卡制。教学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根据学生最低限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个别教学;二是根据音乐、体育、美术以及学生自治等团体活动,采用集体教学方式。其特点是按照单元进行学习、测验、诊断和个别指导。文纳特卡制后来兼有设计教学和道尔顿制的思想。25 教学评价:它涉及教学的各个领域,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师授课质量、学生认知、情感技能发展等等。教学评价主体多元。教学评价就是根据一定标准,运用可操作的教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有关教学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26 质性评价:又称自然主义评价,是通过自然调查,全面充分的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的评价方法。它与量化评价相对应,强调指的分析和把握。我国基础教育的评价改革,积极倡导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以求全面精确地评价学生学业成就。观察、评语、表现性测验评价、成长记录等是质性评价常用的评价。27 量化评价:量化评价是力图把复杂的教学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中推断某一对象的成效。量化评价方法的认识论基础是科学实证主义。它认为,只有定量的研究、量化的数据才是科学的,才能得出 客观可信的结论。量化评价方法如果使用恰当,确实能够提供具有说服力的证据。我们常用的量化评价方法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学绩测验。28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教学活动制定工作蓝图的过程。具体说来,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的,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的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二、简答题1. 简述行为性目标的局限性 行为性目标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强调可以明确识别的要素,忽视了难以测评、难以转化的行为目标,如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情绪等2)把学习分解成个个独立的部分,不把学习看做一个整体,不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行为性目标具有还原论取向,把人的高级心理能力和素质加以分解,肢解了“完整的人”3)人的行为是主体的行为,带有很大的创造性,具有很大程度的不可预知性。行为性目标有可能割裂目标与手段、结果与过程之间的有机联系2. 简述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 1)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组织的不同取向 课程内容组织的取向可分为学科取向、学生兴趣与发展取向、社会问题取向、混合取向等。当代课程改革越来越倾向于采取混合取向的课程组织方式。杜威的经验主义课程组织就是典型的混合取向,主张课程组织应消解儿童、学科、社会三方面两两之间的对应,实现三者的整合。 2)处理好垂直组织和水平组织的关系。这是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组织原则。 3)处理好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关系。当代课程改革越来越倾向于把学科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心理顺序统一起来。 4)处理好直线式与螺旋式的关系 直线式以赞科夫为代表,布鲁纳主张采用螺旋式的课程。直线式与螺旋式相互弥补对方的不足。直线式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螺旋式考虑到了学生的认识特点,有利于加深对学科的理解。3. 简述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1)学习者的需要 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习者的身心发展,因此,学习者的需要是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学生的需要是“完整的人”身心发展的需要,即儿童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当很好地研究学生的兴趣、认识发展和个性形成的特点,明确学生发展的需要。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学校课程要反映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是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之一。我们要根据民主性原则、民族性与国际性相统一的原则、教育先行原则,从社会生活需求中推导出课程目标。 3)学科的发展 学科是知识的最主要载体。正是通过学科的方式,人类的知识得到最有系统、最有规律的组织。学科知识及其发展是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之一,以学科的发展作为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之一,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从学科知识的传递与发展的需要中推导出课程目标;第二,以学科专家提出的建议作为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之一。4. 简述选择课程内容的原则 1)注重基础性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基础教育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从事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因而,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应该是基础的、有限的和具有发展性的。 2)贴近社会生活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该在保证课程总体稳定的同时,力求开放课程的结构,及时地将具有时代性的新知识、新技能纳入到课程内容之中。但不能一味的追求课程内容现代化,因此,课程内容不仅要贴近社会,还有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3)尊重学生经验 课程要为儿童所理解和接受,课程内容必须注重联系学生经验,要尊重儿童经验,把儿童从成人世界压制下解放出来。 4)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作为学校教育核心的课程,必然体现出一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课程内容必须传递国家和民族核心的价值观,帮助学生提升人格品质。5. 简述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 1)美国学者泰勒提出了课程开发的四个经典问题:第一,学校应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第三,怎样才能有效的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第四,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2)这四个问题对应着课程开发的四个任务领域,即选择和界定课程目标、选择和建立适当的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课程评价。 3)这些问题都是课程开发必须明确解答的基本技术问题。关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课程开发的一般技术原理,即关于怎么做的理论。 4)泰勒的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被誉为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6. 简述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意义 1)丰富了教师的教育理念,解决了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开拓了一条有效的进行教师培训的途径,为人们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提供了新视角。 2)使广大中小学生成了各种教育理念和课程理论的“试验田”。 3)丰富了课程观,发展了课程开发的模式。 4)它从理论上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开拓了课程管理民主化的有效途径,未解决课程的统一要求与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提供了一条思路。 5)它发展了学校能够进行课程决策的信念。7. 简述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 1)它赋予了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权力和职责,使得课程决策民主化。 2)它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的教育素养。 3)对学生来说,个人的兴趣需要和个性特点在课程上得到了照顾,在学校教育体制内有了实现自由充分的全面发展的机会。 4)它打破了政府对课程开发的垄断,使得课程开发走进民间,人人都有机会掌握课程开发的技术,促进了课程理论知识和开发技术的普及。8. 简述校本课程编制的常用方式方法 1)问题解决的方式 这是一种形成性的校本课程的编制方法。它可以在不占用教师的课余时间的情况下,直接帮助教师促进课程实施策略,提高教师的课程反思能力,将国家规定的课程锤炼成最适宜本校的方式。 2)任务定向的方式 任务定向的课程编制就等同于开一门新课。要组织建立专职师资队伍,编制或选用恰当的教材,设计专题活动等。它只对负责教师有专业发展的促进。3)自由定向的方式指教师和学生可以自由确定一个自己喜欢的学习领域,师生共同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和学生可以用他们喜欢的方式编制和实施课程。9. 简述现代教学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学 1)它是现代教学的基本特点之一。教学要促进个人发展,这是教学最基本的宗旨。 2)从夸美纽斯的泛智教育到洛克绅士教育,从斯宾塞的完满生活做准备到赞科夫追求学生的一般发展,从学会生存到教育的四个支柱。 3)个人发展不仅是思想家提倡的东西,而且已成为各国教育法律所规定的教育目标。 4)追求个人全面发展,是一种客观的教育存在。10 简述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 1)现代教学是有理论指导的教学 A)夸美纽斯所提倡的教学适应自然,赫尔巴特所强调的教学的心理学机制,实验教育学所注重的量化研究,赞科夫以实验研究为基础对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的探索,无不是人们不懈求解教学规律的具体表征。 B)现代教学发展历程中出现的实质教育和形式教育,认知主义和行为主义、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三次大的争论,既彰显了现代教学的理性探索精神,又深化和提升了教学实践的理论基础。 2)现代教学是促进个人全面全面发展的的教学 A)从夸美纽斯的泛智教育到洛克绅士教育,从斯宾塞的完满生活做准备到赞科夫追求学生的一般发展,从学会生存到教育的四个支柱。 B)个人发展不仅是思想家提倡的东西,而且已成为各国教育法律所规定的教育目标。 3)现代教学具有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 A)现代教学模式已经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教学模式,由夸美纽斯倡导到赫尔巴特基本定型的班级教学模式,由“新教育”运动到“进步主义”教育开创并由杜威系统化的活动教学模式。 B)二战后,原来的二元对立就被多元共存局面取代。11 简述师生情感关系 1)师生情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自然形成的态度和感受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心里联系。 2)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活动表现为群体交流、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态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心理过程。 3)师生情感关系伴随着教师活动的开展而自然形成,是教学活动中一种客观而基本的师生关系,它受到教学过程和结果的直接影响。富有魅力的教学过程与高效优良的教学结果,会促进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反之,则可能使师生情感关系恶化12 简述优化教学的一般准则:真善美的过程标准 1)科学、道德、艺术的教学过程,自然会带来好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反之,教学手段和形式不科学、不道德,教学质量和效果往往也难以令人满意。 2)过程标准的核心和灵魂就是教学应体现真善美的精神。其中,会于教学规律为真,会与价值理想为善,主体创造和艺术欣赏为美。 3)真善美的教学过程,是科学的、高尚的、优美的教学过程,这是优化教学的内在标志 4)在现实生活中,不科学、不道德、不讲教学艺术的教学行为仍是相当普遍的,提倡和坚持真善美的教学过程标准具有现实意义。13 简述一般教学目标编写中的行为目标的表达方式 1)行为目标是一种具体的、可观察的教学目标。 2)行为主体:指由学生完成教学所预测的行为。 行为动词:用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如:“写出”、“说明”等 行为条件:又称行为情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效果的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如:“利用字典” 表现程度: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3)编写教学目标时,既要运用行为方式突出可测量性,又要运用灵活、隐形的处理方式表述高层次目标14 简述内容点教学目标的设计步骤 1)确定教学目标层次。布卢姆的六个层次: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2)讲课时教学内容分解成内容点,并确定教学点教学目标。内容点作为课时教学内容中相对独立的要素,应有相应的教学目标。 3)选定的教学目标的表达形式。以行为目标为例,使用行为动词应准确的表达教学目标类层。 4)汇出“内容点教学目标表”15 简述制约教学模式选择和应用的因素 1)教学目标和任务。选择和运用教学模式,首先应该考虑具体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2)具体学科的性质。学科性质不同,在学科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模式也应有所差异。 3)学生身心发展水平。选择和使用教学模式必须考虑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其特点。 4)学生学习的特点及风格。教师在教学中选择教学模式应与学生学习的共性和个体差异性相适应。 5)教师自身的优势。教师是选择和运用教学模式的主体,他们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选择教学模式就应该考虑自身的条件,尤其要符合自身的优势能力。 6)现有的教学设备和条件。有些教学模式要求一定的技术设备和手段作为物质支持。16 简述自主探究模式的几个基本要义 1)自主探究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试探与探索、总结与概括、获得经验与体验、发挥智慧与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实践活动。 2)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主要有四个基本要义:一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二是以学生的自主、能动和创造为基本特点,三是强调学生自主建构,四是强调教学的开放性、生成性和动态性。17 简述教学模式是如何由单一到多样发展的 1)单一教学模式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在古代和近代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是讲授接受的教学模式。赫尔巴特集大成的提出了五段教学模式,即预备提示联系总结方法。 2)传统与现代两大教学模式相互对峙和冲突的时期。20世纪初,杜威从“做学生”等教育思想构建提出进步主义教学模式。20世纪50年代,教学模式一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来回摆动,形成了教学模式发展史上的“钟摆现象” 3)教学模式类型朝多样化发展的时期。到了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基的于知识和表征教学模式,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基于活动的发展性教学模式等大的教学模式派别,而每一大的派别里又包含若干种小的具体的教学模式18 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 它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发现学习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其结构课程论中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发现学习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并通过这一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相应的资料、材料自行进行探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并验证假设,以此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布鲁纳认为,采用发现学习有以下好处:提高智慧潜力、使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转移、学会发现的试探法有助于记忆。发现学习法对我国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具有较大启发作用。19 简述程序教学法的特征 程序教学论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程序教学主张将教材分成一个个小的部分,按照严格的逻辑变成程序,由学生自己按照程序学习。它可以用机器进行教学,也可以采用程序课本进行教学。其特点有:一是小步子,二是主动积极的反应,三是及时反馈,四是自定步调。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它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发展学生自学能力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20 简述教学评价改革的发展趋势 随着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中小学教师评价正在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呈现出以下重要的发展趋势 1)重视发展能力,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2)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性差异,体现评价内容的全面化 3)强调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体现评价方法的科学化 4)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5)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论述题1. 论述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1)注重基础性 A)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基础教育是为每一位学生今后的发展和从事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教育。B)选择的课程内容应致力于促进儿童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养成,同时要为每一位学生今后的发展和从事终身学习打下全面的综合的基础。C)强调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并不是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但学习的重点要放在让学生牢固的掌握各门学科的基础上。 2)贴近社会生活 A)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当在保证课程总体稳定的同时,力求开放课程的结构,及时的将具时代性的新知识,新技能纳入到课程内容之中。 B)课程内容不仅要贴近社会,还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3)尊重学生经验 A)课程要为儿童所理解所接受,课程内容必须注重联系学生经验。要尊重学生经验,把儿童从成人世界的控制下解放出来。只有结合学生的经验来开发课程,课程才能为学生所理解。 B)课程是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和可能生活世界的桥梁,要强调课程与儿童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小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和领悟。 4)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A)教育从来都不是价值中立的,作为学校教育核心的课程,必然体现出一定的价值倾向和道德要求。 B)课程内容必须传递国家和民族核心的价值观,帮助学生提升人格品质。2. 论述课程开发的具体机制 课程开发机制就是课程开发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原理与动力体系,它包括学校课程的设置程序和运行方式,特别是课程规划主体的认定以及课程的编制、实施、管理与监督之类的问题。从世界范围看主要有以下三种课程开发机制:1)中央集权制 即中央教育行政部门或其他代理机构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通过国家权力负责对中小课程进行统一的研究、编制和推广,学校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甚至教材和考试都有统一的规范。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就是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2)地方分权制 与中央集权制相比,地方本位的课程开发通常是指国家规定的各个课程教育阶段计划内,由地方行政部门负责,并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进行的课程开发。地方本位课程开发强调地方或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3)学校自主制 学校自主课程开发机制是由学校教师为主体自主开发学校课程。在大多数情况下,公立学校自主开发课程的权利是有限度的,即在执行中央和地方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开发学校课程。这种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开发和地方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是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3. 论述优化教学的基本策略 1)遵守教学规律 教学各要素之间,教学与社会之间,都存在着重要的规律性联系。人类教学发展的全部历史表明,把握教学规律并灵活运用,就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使教学达到更完美的状态。长期以来人们基于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和教学实践的要求,提出了各种教学原则,用以指导具体的教学行为。这就是运用教学规律指导教学的一种常用方式。 2)开展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 优化教学有各种实现途径,其中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是基本途径。现代教学的发展历程表明,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已经成为推进教学系统优化的内在机制。教学实验是研究和改进教学的重要方法,通过教学实验来探明教学的本质和联系,探寻新的教学技术和方法,是优化教学的重要机制。教学改革是教学系统自我完善的重要形式。 3)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 教学归根到底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共同活动,师生是决定教学实际状况的最直接的力量,因而,优化教学的各种努力,最终必须落实到教师和学生身上。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取决于教师的主体能力和主体意识。学生的主体能力和意识,即使教学的效果也是教学的条件。 4)优化教学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从整体出发,从实际出发,综合治理。 实验和改革是基本形式,主体性是力量源泉,只有把握好这些基本方面才能具体有效的地优化教学活动4. 论述教学目标的激励功能 1)教学目标能够激励学生朝着认定的学习方向努力,及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其努力达到这种教学目标。但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挥能动作用,还必须激发他们的成就动机。 2)奥苏泊尔认为成就动机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内驱力,而是自我提高内驱力,三是附属内驱力。激发以上三个方面的内驱力,不能仅表述笼统的教学目的,而必须向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下达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可使学生了解其预期的学习效果,进行目标清晰的成就活动,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成就归因,并最终获得认知、自我提高和被赞许的喜悦。 3)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其激励功能,必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教学目标要为学生认同,这就要求教学目标应与学生的内部需要保持一致;第二,教学目标要与学生的兴趣保持一致,通过指出教学目标,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的间接兴趣,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活动;第三,教学目标的准度要适中,教学目标适度超出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而达到学生的可能发展水平,就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起到持久的激励作用。5. 论述复式教学的基本要求 1)要正确处理直接教学与自动作业的关系 要保证复式教学的效果,教师必须处理好一个年级和复式班里各个年级之间的直接教学和自动的关系,即把“动”、“静”安排合理,使直接教学成为自动作业的基础,自动作业时直接教学的准备和继续。 2)要正确处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关系 在复式教学中,教学的班级增多了,教材的内容增多了,而直接教学的时间减少了,因此要妥善处理“多”、“少”的矛盾,注意突出重点。 3)要正确处理教师与助手的关系 在复式教学中,必须明确教师是主导者,助手只能起辅助作用。教师应做好助手的选拔和培养工作。 4)要注意照顾全面,避免相互之间声浪干扰,机智处理各种偶发事件。6. 论述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 1)目的明确。教学目标是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的。它包括知识教学的目标、能力培养的目标和思想教育的目标。教学是教师不仅自己要明确这些目标,而且要让学生明确这些目标,使整个教学活动围绕这些目标进行。 2)内容正确。讲授的内容必须是正确的、科学的、对内容的说明和解释应准确无误,讲授要有条理,符合逻辑,层次分明。 3)方法得当。既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的得当,又包括教学方法运用上的得当。得当的方法来源于对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等各种要素的综合考虑,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4)组织得好。对课的安排井井有条,教学内容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组织好一堂课的全过程,有良好的教学秩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积极性高,表现出教与学的辩证统一。 5)教学效果好。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归根到底要看教学效果,看教学目的是否达到,通过上课,应力求学生知识有所增加,能力有所提高,思想品德有所长进。 6)衡量一堂课的标准不仅要看到教师教得怎样,更主要的是看学生学的怎么样,归根到底是要看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因此,教师上完课后,应及时对教学质量进行分析,检查教学效果,开展教学反思,以便不断改进教学。案例分析题案例一1. 新课程结构与传统课程结构相比有何特征? 1)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 2)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等现状提出的,具体表现为加强科学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3)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2. 试述课程中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都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 1)国家课程是中央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体现着国家意志。国家课程落实到实处,必须依赖地方政府,特别是地方行政教育部门和广大的中小学。 2)地方课程的权利主体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央教育行政部门负有指导和监控的责任。 3)校本课程的权利主体是学校,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有指导和监控责任,中央、地方和学校三级权力主体各司其职,共同完成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3. 谈谈你对个性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的理解 1)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基于学校的实际、学生的实际,促进学生个性形成2)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3)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善于利用现场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课程资源 4)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基于国家基础教育计划4. 结合本地实际,谈谈这所学校重新建构课程体系的成效 这所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校课程范例,这所学校把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普通课程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把国家课程与学校的特色课程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了学校自身的课程资源、满足不同资质、特长、发展方向的学生的需要。案例二1. 上述案例中,青年教师的行为有哪些局限性 1)教师的专业素养。此青年教师的职业素养不到位,没有专业基本知识的技能、没有将问题进行彻底的剖析,缺少一定专业知识作为基石。 2)职业道德。 此青年教师应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建设,完善职业境界。 3)方式方法。 此青年教师局限于已有的固步自封的方式方法上,没有讲求一定的教学艺术,仅仅拘泥于固有的思想,这样回阻碍他的发展。 4)法律法规。 从严格意义上讲,该教师已经违反了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缺乏严谨治学的风格。2.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权威角色为什么要转换 1)终身教育的要求面对终身教育,社会对学校和教师的研究挑战,世界各国都在重新考虑教师的角色定位,以适应未来学校的需要。 2)网络时代教师权威的消解 网络是教师资源不在匮乏,而成为取之不尽的宝库,学习者不必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接受指定的教育内容。教师传统的制度性权威和个人权威面临被消解之势。 3)知识观的变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的知识观也逐步发生变迁,由客观主义向建构知识观变迁。 4)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的改革需要有新型的教师,因此急需对新型的教师角色做出认真的思考,并加以重新定位。3.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如何定位 1)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研究者这样可以提高教师工作的责任感,促进其专业水平的提高。 2)由独白者转变为对话者教师要转变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的固定独白者,教师作为学生的真诚对话者,不只需要掌握必要而精湛的对话艺术,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应具有一种对话意识。 3)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发展的主体 教师要改变过去被动的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安排的角色要能进行课程开发。 4)由学生学习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新课程评价理念要求教师关注人的发展,改变教师成绩评判者的角色。教师应该担当起一个促进着的角色,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4. 上述案例中,教师如何调整教育教学行为 1)从观念上,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鼓励,无论学生回答的正确与否,教师都不应该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从专业素养上,此教师的知识素养不到位,应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增强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 3)从职业道德上,教师应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建设,完善职业境界。 4)从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上,此教师应加强对教学艺术的研究。5. 学校应如何加强对教师的职后培训 1)学校自我培训。可以在教育研讨组进行交流经验。 2)送出去培训。学校出经费,让教师在假期或周末出去学习先进的经验。 3)个人培训。通过买一些书籍,自己进行学习,丰富知识,提高技能。案例三1. 课程资源的划分 1)条件性课程资源: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因素,其中以教师为核心。 2)素材性课程资源: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该地理老师提出的课程资源贫乏,这是一种消极的论调,其实发挥主体性就可以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贫富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不成正比例。2. 应该从哪些方面评价课程资源 1)课程资源的丰富性 2)课程资源的适合性 3)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 4)课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3. 课程资源与深化课程改革的关系以及提高教学效益的关系 1)在课程资源丰富的情况下,教师要积极充分调动自身的技能,更要学会与其他教师合作,相互激励,共同地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与自觉利用课程资源;当校本课程丰富时,还可以支援别人来达到课程资源的平衡,在资源丰富时,有效利用资源可以深化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效益。 2)在资源缺乏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从而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4. 课程资源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1)课程资源丰富时,丰富的、大量的、开放的课程资源,在学生的参与下,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和才干,提高技能和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对我们的成长具有很重要的积极影响。 2)课程资源缺乏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在没有一定的课程资源的情况下,要发挥学生主体性、积极性,可以引进课程资源,能够培养学生实践与探索的能力,可以从当地的自然资源中发掘,有利于学生的爱乡爱国情感。5. 该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是否全面 不全面,应该既认识到资源充分时的做法,又认识到课程资源缺乏时的做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成人自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