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 寒假训练0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下)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6708151 上传时间:2022-06-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 寒假训练0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下)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 寒假训练0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下)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 寒假训练0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下)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寒假训练0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下)1【2017高考卷1】王守仁巡抚南、赣、汀、漳等地时,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制订颁布了南赣乡约,指出:“今凡尔同约之民,皆宜孝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和顺尔乡里。死伤相助、患难相恤、善相劝勉、恶相告诫、息讼罢争、讲信修睦,务为良善之民,共成仁厚之俗。”这说明()A乡约是社会基层管理组织 B心学已经成为官方正统C养成了仁厚的乡风民俗 D理学重视教化、知行合一1【2018重庆一中、合肥八中、石家庄一中联考】理学家朱熹说:“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据此可知,朱熹()A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格物致知B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正心诚意C重申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D主张“存天理,灭人欲”2【2018年湛江市普通高考测试】明清之际,“蕺山学派”的刘宗周等从理、欲协调角度。初步反思了理学的理欲观;王夫之更以“理高欲中”,系统地分析道德理想和物质追求之间的关系;而清代戴震则从自然人性论和理欲论,深刻地揭露了理学家“以理杀人”的本质。这反映了当时()A理学统治地位已丧失B市民阶层的个性追求C开始向近代社会转型D官方哲学受到了冲击3【2018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晋朝官员陈寿所写正史三国志视曹魏政权为正统,而成书于宋元时期的三国演义则以蜀汉为正统,至清代毛氏修订后更突出了蜀汉的正统地位。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专制统治者干扰史学家的客观记录B曹氏篡位事实逐渐被史家考证清晰C社会主流思想影响大众的历史认知D正史与文学互相印证才能确认史实4【2018四川省广安、眉山、内江、遂宁】中国历史上,明代的言官(负责监督与上谏)声名显赫。在许多重大问题中,言官冒死上谏,秉直弹劾,甚至多次出现集体跪谏、不畏死难,或前赴后继、持续极谏的场面。明代言官这些行为()A说明言官政治地位高于百官B源于儒家伦理和道德的影响C奠定了制约腐败的政治基础D表明明代皇权受到有效制约5【2018河南省豫北重点中学联考】宋明时期,儒家学者普遍对自然知识以及科技感兴趣,或对科技有所研究;更为重要的是,宋代儒家所形成的济世精神、博学精神、求理精神和怀疑精神,对于宋明科技达到高峰起到积极作用。这说明()A古代科技存在浓厚的神学迷信色彩B科学家重视科学理论的研究与创新C古代科学研究以儒家经典作为指导D古代科学研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6【2018河南省洛阳市】自古以来儒学对人性提出了不同的认识,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朱熹则提出本善习远的主张。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A服务于自身的思想主张B为了提高社会道德水准C顺应了儒学发展的要求D探究人类社会发展本原7【2018湖北省沙市中学期中】下面是宋代至清代中国书院性质状况表,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官办民办其他不明宋代1528706901403元代172361130332128明代572129840241271淸代566724110561839A学而优则仕观念渐趋淡化B书院的办学主体渐趋单一C书院的办学体制渐趋僵化D思想文化的专制渐趋强化8【2018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考前冲刺】明清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君臣的职责都是为天下服务,君臣是共治天下的“师友”,彼此的关系是相互唱和、共同协力。据此推断,该思想家()A要求恢复三省六部制 B主张限制君主专制C倡导实行君主立宪制 D反对废除宰相制度9【2018河南省中原名校联考】下表为明清之际思想家的有关言论。据表可知,这些思想家()顾炎武“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王夫之“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唐甄“天子之算,非天帝之大神也,皆人也”“世无君矣?岂有臣乎”A对传统封建政治做了反思B描绘了民主政治的蓝图C深刻剖析了君主专制弊端D主张限制君权扩大相权10【2018安徽省“皖南八校”联考】王夫之曾指出,“凡知者,或未能行,而行者,则无不知”,“如明明德(注: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者,行之极也,而其功以格物、致知为先焉”。这集中体现了王夫之()A重视实践的知行观B以知统行的方法论C本善习远的道德观D格物致知的修养论11【2018安徽省黄山市八校联考】中国古代史学家多以封建制和郡县制来划分中国历史发展阶段。顾炎武希望“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这反映了顾炎武()A呼唤圣人有浓厚的人治色彩B借封建宗法精神实现治世C探索治国之道具有复古倾向D以地方自治反对君主专制12【2017山东省淄博市模拟】王夫之在明亡后一直以明朝遗民自居,坚决不与清朝合作。清朝末年的革命者将王夫之视为反清排满的象征而大加宣传。与此同时,清政府也将王夫之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下诏予以追褒,并从祀文庙,加以供奉。这表明()A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B历史评价受现实政治的影响C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D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13【2018辽宁凌源市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区分“古之君”(尧舜等原始民主时期的“君”)与“今之君”(秦以下全体专制帝王),指出“今之君”是“天下之大害”。黄氏针对尊君论的理论基础“天下受命于天子”之说,重新论证了“天下”与“君”孰主孰客,从而向流行于当世的“君为天下主”的传统论调提出挑战,而其论证手法是复归“古之君”“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黄宗羲从“君客论”出发,高唤出这样的警句:“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黄宗羲进一步阐发君臣关系为同事协作关系:“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摘编自冯天瑜“民本”与“尊君”(论纲)材料二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否定了“君权神授”说,并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人民主权思想。他指出,所谓人民主权就是以公共意志为最高权力,其具体体现就是由全体人民根据自身利益所制定的社会契约。既然人民主权是全体人民的公共意志,每一个人也就都享有主权,同时也必须服从主权。换言之,在最高主权面前人是平等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如有人不服从,社会契约就强迫他服从,即迫使他自由。通过“社会契约”的学说,卢梭提出了全新的国家组织原则,而“人民主权论”则更直接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理论旗帜。摘编自吕一民法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黄宗羲思想所体现出的新变化及其历史价值。(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黄宗羲与卢梭思想的不同,并简要分析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14【2016届河南郑州一中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下,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代表人物生活年代言论顾炎武1613-1682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日知录魏源1794-1857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害也。海国图志陈独秀1879-1942本志主旨,固不丰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丰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新青年3卷5号答顾克刚(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寒假训练0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下)1【解析】根据“皆宜孝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和顺尔乡里。死伤相助、患难相恤、善相劝勉、恶相告诫、息讼罢争、讲信修睦,务为良善之民,共成仁厚之俗”可知,南赣乡约重视仁厚的乡风民俗,故C正确;由乡村群众集体制订,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并自觉自愿履行的民间公约,并非社会基层管理组织,A错误;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知行合一”,排除D。【答案】C1【解析】材料反映朱熹的主张是通过格物、达到“穷理”,实现“致知”,即材料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格物致知,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正心诚意”,排除B项;材料并非强调天理是万物的本源,而是探讨如何感知天理,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天理”和“人欲”的关系,排除D项。【答案】A2【解析】南宋时期,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哲学思想,材料中王夫之、戴震等人对于理学思想的批判。说明官方哲学受到了冲击,D正确;A中丧失说法绝对;王夫之、戴震等人代表的是士大夫,B错误;近代社会转型是鸦片战争之后,C错误。【答案】D3【解析】三国演义从儒家传统道德观、伦理观出发,歌颂表现的是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特征的正义行为和势力,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体现出儒家思想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特点,C正确;三国演义是小说,并未体现被史家考证,AB错误;正史与文学不能印证史实,D错误。【答案】C4【解析】明代言官冒死上谏,秉直弹劾,这并不能说明言官政治地位高于百官,故A错误;言官集体跪谏、不畏死难,体现了忠君与气节精神,源于儒家伦理和道德的影响,故B正确;言官制度并非制约腐败的政治基础,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明代皇权受到有效制约,故D错误。故选B。【答案】B5【解析】根据“宋明时期,儒家学者普遍对自然知识以及科技感兴趣,或对科技有所研究”“宋代儒家对于宋明科技达到高峰起到积极作用”说明宋代儒学对古代科学研究有重要影响,故D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我国古代科技重视经验忽视理论研究,排除B;材料表明儒家思想对古代科学研究影响很大,并非古代科学研究以儒家经典作为指导,C错误。【答案】D6【解析】孟子提倡性善论,认为人性生来是善的,要保持并扩充这个善,要靠教育的作用;荀子的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本善习远,就是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性本善属于天理,应当加以保存,习相远正是邪恶的人欲造成的,因此应当灭人欲。故三者共同之处是服务于自身的思想主张,A正确;孟子、荀子目的在于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作用,“提高社会道德水准”不是三者的共同目的,排除B;儒学对人性的不同认识无法反映是“儒学发展的要求”,排除C;对人性的认识与探究人类社会发展本原无关,排除。【答案】A7【解析】从表格中官办与民办书院比例的变化可以看出,自宋至清,官办数量逐渐增加直至占主导地位,而民办日益缩小,说明君主专制统治不断加强,文化控制日益加强,故D正确;A、B、C材料未体现,排除。【答案】D8【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君臣是共治天下的师友,彼此的关系是相互唱和、共同协力”,说明该思想家认为应当充分发挥大臣的作用,大臣不能仅仅作为为君主服务的奴才而存在,实际上是主张限制君主专制,故答案为B项。该思想家没有提出具体的制度设计,排除A项;C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该思想家主张发挥大臣的作用,并非主张恢复宰相制度,排除D项。【答案】B9【解析】从材料中的“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一姓之兴亡,私也”“天子之算,非天帝之大神也,皆人也”来看,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传统的封建政治制度进行反思,认识到封建制度存在的问题。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深刻剖析”说法错误,材料信息只能表明三位思想家认识到封建政治制度存在问题,需要改进,排除;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答案】A10【解析】据材料“凡知者,或未能行,而行者,则无不知其功以格物、致知为先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格物体现了实践的思想,这反映了重视实践的知行观,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以知统行的方法论,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本善习远的道德观,故C错误;格物致知属于朱熹的理学思想,不是王夫之思想,故D错误。故选A。【答案】A11【解析】题干中顾炎武主要是主张“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呼唤圣人不符合顾炎武的主旨,故A项错误;借封建宗法精神实现治世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探索治国之道具有复古倾向是不符合史实的,顾炎武并不是要复古而是要反对君主专制,故C项错误;顾炎武的意思是把分封制与郡县制相结合,那么天下可以得到治理,由此可以分析出他主张给地方一定的自治权,D项正确。【答案】D12【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王夫之被清末的革命者描绘为反清排满的象征,同时又被清政府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这并不矛盾,也不是他的多面性,只是各方为了满足自身的政治需要而为之的。因此体现出对人物的历史评价受到现实政治的影响。因此B项正确。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在这里不符合,因为传统思想不可能有截然相反的两个结论。所以A项错误。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所以C项也是错误的。历史评价必须把人物放回其所处的历史环境,因此D项错误。【答案】B13【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重新论证了天下与君孰主孰客,从而向流行于当世的君为天下主”的传统论调提出挑战从民本思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摆脱了尊君论的束缚,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以民众为主,君主要为民众服务角度思考回答。(2)依据材料一和二“并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人民主权思想。他指出,所谓人民主权就是以公共意志为最高权力”从阶级属性、理论探讨、具体时间、基本主张思考回答;第二小问原因结合中西社会特征从经济、政治、思想以及阶级变化等角度思考回答。【答案】(1)变化:新民本思想。历史价值:摆脱了尊君论的束缚,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以民众为主,君主要为民众服务;提出以民众幸福作为判断社会状况的标准。(2)不同:黄宗羲的思想仍属于儒家民本思想,卢梭的思想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黄宗羲借助原始民主阐发自己的思想,卢梭则通过理论探讨描绘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蓝图;黄宗羲未能从根本上否定君权,卢梭则提出最高权力来自于人民;黄宗羲的思想未能付之于实践,卢梭的思想指导了资产阶级革命等。原因:明末清初,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新兴政治力量尚未形成,传统思想观念和封建制度根深蒂固;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洗礼,思想得到解放等。14【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读三则史料可知,顾炎武针对当时科举制度走向极端、行文严重脱离现实的问题,提出写文章要经世致用,察考民情,益于国计民生;魏源针对当时的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陈独秀针对当时国民意识淡薄、民众不关心国事的状况,提出应促进国民意识的觉醒。(2)第一小问需要结合三位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封建制度衰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学东渐、人民的觉醒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可从有识之士的主观方面找原因,如以天下为己任、与时俱进、文化自觉、吐故纳新等。【答案】(1)顾炎武:社会问题:文风浮华;主张:文章事业是非常重要的,文章应该有益于世(亦即经世致用思想)。魏源:社会问题:中国缺少学习精神;主张:向西方学习。(亦即师夷长技以制夷)。陈独秀:社会问题:不讨论时政;主张:关注政治。(2)趋势:中国处于社会转型,封建制度衰落,列强侵略加深,西学东渐,中国人民日益觉醒,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原因:关注现实,以天下为己任。顺应时代,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文化自觉,吐故纳新,善于吸收外来文化。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