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之基础设施

上传人:y****n 文档编号:105317946 上传时间:2022-06-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教学之基础设施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信息技术-教学之基础设施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信息技术-教学之基础设施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教学之基础设施内容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作用,它是各学科的教学基础。为各学科的学习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关键词:信息技术 素质教育 教学模式正文: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与学的方式并不是自古已然、天经地义的东西,它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而确立的。学校现有的教学方式它是比较适应以纸张为载体的印刷时代,当纸张载体向网络载体发展时,网络成了人们信息获取、传输、存储和处理的重要工具,仍沿用传统的、一成不变的教与学方式,必将桎梏我们的教育事业。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作为担任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师,我对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有一些思考,信息技术可以方便的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优势要远远大于纸张等印刷品。我是如下理解这些基本概念的: 1、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核心内容,按国际上流行说法,信息技术是指: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它覆盖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传感技术而成为的一门综合技术和方法体系。在中小学教育实践活动中,一般指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2、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它是中学生一门必修课程。教育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规定:2001年底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最迟于2003学年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初中不得少于68课时,高中70-140课时。信息技术知识也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教师与学生要求掌握知识的侧重面不同,教师重在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 3、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手段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手段,它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未来的课堂教学方式发展趋势将由目前的“以教为主”变为“以教为辅”,以学生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知识和能力为主的“人本主义”教学方式。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这进一步说明,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应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工具。教与学中,教师应像运用黑板和粉笔,学生应象运用书本和笔一样自如地运用信息技术。 4、信息技术作为新文化信息技术作为新文化,由此产生的道德、安全、犯罪等等都是全新的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时,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这种新文化的特殊性,它给人类带来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糟粕和垃圾。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任务中特别指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加强信息技术法制的观念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提高对假、丑、恶的分辨能力,把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等作为学校德育教育,融入其他学科教学整合中,也是研究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5、信息技术作为设施工程信息技术作为设施工程,它是学校实施教育信息化的物质基础。教育部提出: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在中小学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准备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都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信息技术设施工程是信息技术基础之基础,必须在这方面加大投入,没有信息技术设施,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也就无从谈起。 6、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教育关系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信息技术文化道德教育,实施信息技术工程是个渐进过程,这些过程的集合就是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平常使用中,人们并不注意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两词汇所包含的内涵与外延,比较关注的是实施信息技术内容、过程、结果,对这两个词汇的使用也没有必要作严格意义上的区分,工作起来只要“意会”就行了,久而久之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教育就通用了。当然也不是都不不分的,一般着重技术意义时就用信息技术,体现词汇本意;如着重知识教育时就用信息技术教育一词,表现技术的教育性;泛指时两者通用。 7、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整合”的主要含义是结合、融合、集成、成为一体、一体化等等。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学习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与学方式。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是我国面向未来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方法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讲授模仿练习强化记忆测试讲评”的“讲、练、记”教学模式,改变为“问题实验观察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会话、协商得出结论证明再验证练习回顾总结”的新模式。由于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主动参与学习,从而发挥其主动性与积极性。信息技术参与下的几种学科教学模式:1、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模式。2、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出现,给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它以超媒体非线性方式组织教学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主动地、个性化的学习,从而克服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弊病。网络教学环境下的学习者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变成了主动的学习者、同时也是学习信息的提供者。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将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教师和学生通过计算机的交互作用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构成了人机人的教学系统。其中,根据教师、学生和计算机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和任务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教学模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课堂示教模式。课堂示教模式是CAI教学中一种主要的教学模式。教学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利用计算机和各种视音频设备呈现教学信息,向学生传授知识。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 A、教学媒体中更加突出计算机的地位和作用; B、更加关注计算机软件的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 C、教学内容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 D、教师控制着计算机的操作程序,教学演示的时机、时间及顺序均由教师视教学进程而定; E、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很少,或是被动的; F、计算机仍是传统教学下的附属品。(2)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网络计算机进行集中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模式体现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计算机变成了学生的认知工具。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协作探究是主要的学习方式。其中,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是学习交流的前提基础,这是信息技术介入数学教学中所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被称为未来的教育模式主流。也是今天我们开展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一种基础模型。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 A、教学信息传播迅捷、信息量大; B、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自主地学习; C、教学中信息意识增强,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D、学习以协作式、探究式为主。(3)个别化学习模式(4)虚拟现实教学模式这些模式的具体应用受到各种软件及硬件的影响为此我们应该提前作好以下两方面的准备:一方面由于任何好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落脚点都在教师身上,所以要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教研活动,并进行信息传播理论、教学理论、教学设计、优化组合理论、教学软件的设计、编制、使用、选择和评价等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培训,提高应用教育技术的认识和能力,以促进教学改革,促进课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另一方面,由于现代教育技术深入学科、深入教学、深入课堂离不开教育媒体和配套软件的支持,因此学校在改变与建设过程中,在不影响政党教学活动开展的情况下,应将添置教学媒体和软件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为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建立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交互式教学控制系统、多媒体教室等先进的教学环境。以投影仪、幻灯机、录像机、电视机、银幕等常规电教媒体进入教室、进入课堂为目标,并购置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教科书相配套使用的投影片、幻灯片、录像带、VCD和多媒体等教学软件。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广泛运用,使得教学活动更能突出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全面性、发展性、全体性、开放性、基础性等特点,真正实现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并有效地促进对学生的智慧潜能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和现代意识教育。实现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目标和宗旨,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参考文献:1、苗逢春:信息技术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2、曹一鸣:教学模式研究综述,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0,12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10-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工程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