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四 选修部分 专题十五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5077316 上传时间:2022-06-1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四 选修部分 专题十五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四 选修部分 专题十五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四 选修部分 专题十五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十五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纲要求(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3)王安石变法;(4)俄国农奴制改革;(5)明治维新;(6)戊戌变法。一、商鞅变法1背景(1)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2)法家学说成为商鞅变法的理论依据。(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4)秦国落后,客观上要求变法。(5)秦孝公的支持。2措施(1)经济: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国家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2)军事:奖励军功,实行按军功授爵的二十等爵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3)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4)文化习俗:烧毁不符合新兴地主利益的儒家和其他学派的诗书;推行秦律及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3历史作用和局限(1)历史作用: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历史局限: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北魏政治腐败,徭役赋税繁重,人民起义不断,阶级矛盾尖锐;民族矛盾: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因经济、文化差异导致矛盾尖锐。(2)有利条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冯太后的改革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2内容和意义措施内容意义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抑制了土地兼并,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依据政绩决定官吏任期,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巩固了政权三长制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保障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迁都洛阳493年,迁都洛阳政治上,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更便于经略南方;经济上,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军事上,远离了北方强敌的骚扰,稳固了政权汉化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改籍贯促进了北魏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3评价(1)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与繁荣,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缓和了民族矛盾。(2)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重新走向统一创造了条件。(3)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安定。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1)社会危机:财政危机:冗官、冗兵、冗费以及对辽和西夏的“岁币”使北宋国家财政面临严重危机;边防危机:辽、西夏在边境侵扰,民族矛盾尖锐;政治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2)有利条件: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2内容(1)富国之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2)取士之法:改革科举、整顿太学、唯才用人。(3)强兵之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3作用(1)理财: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2)军事: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减少军费开支,提高军队战斗力。(3)教育:培养、选拔人才;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四、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1)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2)农奴制限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也严重阻碍了俄国工业的发展。(3)“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主张废除农奴制,实行君主立宪制。(4)亚历山大二世上台后认识到改革是大势所趋,亲自主持和推动了改革。2“二一九法令”(1)农奴无条件地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2)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3评价(1)进步性:客观上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2)局限性:实质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合法”掠夺,是在保护地主阶级利益的前提下进行的。五、明治维新1背景(1)国内因素:政治上,天皇没有实权,实行幕藩体制,等级制度森严;经济、外交上,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资本主义发展受阻。(2)国际因素:民族危机出现。1853年起,美英等西方国家入侵。(3)倒幕运动:中下级武士要求改革,实现富国强兵,推翻幕府统治,1868年建立了以天皇为核心的新政府。2内容(1)政治:废除旧体制,建立新的社会体制;“废藩置县”;废除封建等级制,实行“四民平等”;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近代天皇制。(2)经济:发展新经济,改革币制;实行土地私有制;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3)文教生活:倡导“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生活习俗推行西化。(4)军事:建立近代军事体制并辅以武士道教育。3评价(1)积极作用:推动日本走上了近代化道路,使日本变成工业国,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世界强国。(2)局限性:制约工业发展,形成带有封建专制色彩的天皇制,也给亚洲各国带来了深重灾难。六、戊戌变法1历史根源(1)社会根源:甲午中日战争以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经济根源: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政治变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了道路。(3)阶级根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4)思想根源:19世纪70年代,以王韬等人为代表的早期改良思潮出现,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2内容(1)政治方面:广开言路,精简机构等。(2)经济方面: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3)文化教育方面:提倡西学,废除八股,培养人才等。(4)军事方面:改革军制,精练陆海军,按新法练兵等。3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1)失败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缺乏群众基础,只得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支持;改革范围过大,树敌太多,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封建顽固派等反动势力强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2)历史意义: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这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留下的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考向一古代吏治及其改革1中国古代吏治的完备与严整性(1)有明确的指导思想重视官员的“德”,也就是官员的教育。教育包括学校,主要是教授儒家经书中的政治思想和德行操守,选官要依此标准,考试也依此。而且官员还负有“教化”百姓的职责。(2)有为官的具体规范和标准先秦典籍左传里就讲到当官的不明、贪赃、滥施刑法的杀头。反过来,清明、廉洁、公正执法,就是做官的基本要求。此后,做官的具体规范、要求越来越多。(3)有法令的详细规定中国法律,主要是刑法,这是中华法系的一个特点,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官员执法和犯法的处罚规定。(4)对吏治有专门机构负责其中尤其是相对独立的强有力的御史制度,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突出特点。2吏治方面的制度(1)科举制度。它始自隋唐,亡于清末,应当说我国古代科举制度还是比较客观和公道的,凭着真才实学加以应试,道道关坎,极其严格,实行的是公平竞争。(2)监察制度。形成于秦汉时代,又经历代的不断发展,完善而成熟于明清时代。中国古代的封建监察机构,是维护皇权专制统治的御用工具,它从一开始就注重完备法律法规,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监察法律体系,成为独具中国古代文明特色的一项政治制度。(3)治吏策略。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大都扬弃古代方法,借鉴前朝经验教训,洞察底蕴,以国事为重,改革时弊,整顿吏治。从所具备的德、才、学、识四方面来选贤任能,选良相、用忠臣来达到国家的大治,朝朝更迭,代代相传。(4)精简机构。汰黜冗吏、严惩贪污、整顿官风的举措是我国古代常有的事。虽然他们多是为了集皇权于一身,但对推动历史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尽管有些做法有始无终,但也在短时期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历史上精简机构规模最大又最彻底的一次就是东汉光武帝时期,他裁并了全国四百多县,相当于西汉时县、邑、道、侯国数的四分之一。随后的如隋文帝废除郡级机构,并州、县,裁简冗员。唐玄宗开元年间宣布敕令罢免所有的员外试、检校官,规定没有战功及别敕,吏部、兵部不得注官,裁汰冗员,一次简掉了十分之九。这对我们当代极具借鉴意义。(5)用人问题。用德才兼备之人,是古代吏治的突出特点,并在德与才的关系上,把“德”放在首位。为此,用人就要用那些既有学识专长,又不求名、不避罪、讲忠贞、讲诚挚的品德高尚之人。当然,历朝历代都有忠臣和奸佞,而明君大都能做到养忠避奸,以及到各级的大臣们也是宁可用虽言词激烈,却有安邦报国之心的刚正耿直之士,也不用巧言令色谄媚宠幸之人。总之,从严治吏是封建吏治留给后人的经验和教训。吏治不严,腐败丛生,必然造成人亡政息,特别是惩治贪官污吏。古代刑法中早就有“赃罪”条款。从秦代称“赃”到唐代细化为“四赃”都是针对贪赃枉法官吏们的刑法要件,以后就更加具体化了。汉武帝时期还有一条特殊的法律规定,那就是官吏间不准互相宴请,特别是各诸侯国之间不准随意往来,否则将撤职查办,严重者处以极刑。古代的刑法是极其严酷的,但是只有治贪必以重典,才能达到杀一儆百的目的,否则,姑息养奸,必乱其国,这也是历史的教训。典例1(2018全国卷高考临考冲刺押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太后不满意旧的用人制度,坚持从契丹、汉族和其他民族中选拔称职的官吏,而重用汉族官僚则是其改革用人制度的核心所在。她以战略家的眼光,决心改变只有耶律氏、萧氏两族共议国事的贵族统治格局,大胆任用一批才智过人的汉官,像韩德让、张俭使他们积极为契丹社会的封建化改革献计出力,其中韩德让(赐姓耶律,名隆运)已经成为当时统治集团中极为重要的人物。当时,辽朝守旧派势力“雄强”,他们“拥兵握政,盈布朝廷。内外震恐”,是当时契丹社会发展的逆流。萧太后利用汉官韩德让“易置大臣夺其兵权”,排除了守旧派贵族势力对新政的阻挠。以法治吏,推进廉政建设,为辽圣宗统治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也加快了契丹社会的封建化进程。摘编自张宏等浅析辽朝萧太后的治国方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朝萧太后吏治改革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辽朝萧太后吏治改革的作用。答案(1)措施:多方选拔人才,从契丹、汉族和其他民族中选官;重用汉族官吏;排除守旧派贵族的阻挠;以法治吏。(2)作用:增强国力,为辽朝强盛奠定了基础;加快了契丹社会封建化进程;使辽朝在与北宋王朝的对峙中占据主动。考向二中国古代货币政策及其改革1中国古代货币的主要形态是铜钱,但也出现过类似现代的纸币流通制度,古代纸币流通制度持续了413年,跨越了宋、金、元、明四个朝代。南宋王朝的纸币流通规模保持在数百亿文,远超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人均持币量水平。2古代货币主要发挥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储藏手段职能,很少发挥资金融通的职能。由于中国古代货币和现代货币发挥的职能不同,导致古今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手段不同。3中国古代货币政策的目标比较狭隘,主要集中在稳定物价和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两个方面,手段主要是调整货币供应量,而非调整利率。例如古代王朝曾采取抛售白银、绢布等实物来回笼货币,保持物价稳定。4中国古代的货币可以分为法定货币和非法定货币。法定货币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信用货币,例如纸币和铜钱,交易时不需要称量,按照其面文价值使用即可;另一类是非信用货币,例如黄金和白银,交易时都需要按其金属价值使用。5古代铜钱作为信用货币的原因有三:其一,古代铜钱经常处于不足值状态,因而具备信用货币的属性;其二,古代小钱与大钱代表同等价值等价流通;其三,古代的货币立法,赋予铜钱作为信用货币流通的能力。6秦、汉初期以及明中、清末的法定货币是黄金和白银,因为是称量货币,所以各王朝不能随意调整黄金和白银的供应量,进而也就不能通过调整黄金和白银的供应量来实现其货币政策的目标。7古代王朝通过调整铜钱供应量来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具体措施有:放民铸钱、货币回笼、打击毁钱、限制外流、铜钱减重等。8中国古代成功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的经典案例就是汉文帝的放民铸钱,通过实施放民铸钱达到了三个效果:首先,铜钱质量大幅提高;其次,形成货币供应量市场自动调节机制;最后,有力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失败教训的典型案例是西汉末期王莽铸行虚币大钱。王莽用虚币大钱将有钱人手中的钱财收缴到朝廷,这一政策不仅打击了富人,也打击了穷人,其结果是搞得“农商失业、食货居废、民人至涕、泣与市道”。9古代王朝通过对货币危机的治理,积累了三个宝贵经验值得现代人借鉴:其一,通过控制货币流通量来稳定物价;其二,不同的历史时期应该有不同的货币政策取向;其三,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条件下,相同的货币政策会由于客观情况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后果。典例2(2018宣城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汉初经过严重的战争创伤,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百业凋敝,民生艰难。政府将铸币权下放到私人手里,借助民间和市场力量自行增加货币供应量,这些钱币没有统一的标准、样式和重量,信用度很差。还有一部分人借铸币牟利,在造币过程中掺杂造假,任意减重,大量滥造,导致恶钱泛滥,引发严重通货膨胀,同时,在汉朝开国时的62个郡中,直接掌握在朝廷手里的只有区区15个郡,盛产铜矿的地区很少,反而是南方的吴楚两大藩国铜山盛布,中央政府铜料缺乏,也大量铸造耗用铜材量少的轻钱,更使货币市场混乱不堪。汉武帝凭着文景时期的积蓄,开始了对匈奴的长期战争,造成国家财政支出大增,经济陷入严重困难的险境。汉武帝不得不进行币制改革。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废除所有旧币,销毁各郡国铸钱,由政府统一铸造新的“三官五铢”钱。通过这次彻底的货币改革,汉朝的币值稳定下来了。摘编自张金一最美的中国文化:汉半两到五铢钱的变迁(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汉武帝实行币制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汉武帝币制改革的作用。答案(1)原因:汉初政府允许民间私铸铜钱,没有统一形制,信用度差;钱币粗制滥造,通货膨胀严重,货币市场混乱不堪;对外战争引发财政危机,国家经济陷入困境。(2)作用:有助于缓解国家财政危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增强国家实力;打击了富商大贾和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五铢钱的币制和币值长期保持稳定,沿用了七百余年,影响深远。(任答3点即可)解析第(1)问据材料“政府将铸币权下放到私人手里,借助民间和市场力量自行增加货币供应量,这些钱币没有统一的标准、样式和重量,信用度很差”“还有一部分人借铸币牟利,在造币过程中掺杂造假,任意减重,大量滥造,导致恶钱泛滥,引发严重通货膨胀”“中央政府铜料缺乏,也大量铸造耗用铜材量少的轻钱,更使货币市场混乱不堪”“汉武帝凭着文景时期的积蓄,开始了对匈奴的长期战争,造成国家财政支出大增,经济陷入严重困难的险境”,进行概括提炼信息。第(2)问从币制改革的背景、内容、成果等方面说明。考向三民国时期的税收改革1民国时期税收制度的发展民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冲击,以及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形成和发展,税收制度逐渐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先是对城市工商业课征的间接税超过历史上的田赋,逐渐上升为主要的税收。国民党政府的间接税,除了关税、盐税以外,于1928年又创立了统税,对卷烟、面粉、棉纱、火柴、水泥等各种商品征收。据统计,30年代国民党政府的关、盐、统三大间接税占当时财政收入的比重已达到60%70%左右。比较重要的是,这一时期从外国引进了近代直接税。近代直接税于18世纪末的英国首先创立,19世纪在资本主义各国普遍推行。在我国,则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才开始实行,当时国民党政府财政部曾经为此专设了直接税署,起先是于1936年10月首次开征所得税,继之于1939年1月开征过分利得税,后来又于1940年7月开征遗产税。2税制改革中政府职能的发挥民国时期的税制改革基本上都是由政府推动、自上而下地进行的,政府在推动税制改革的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一是以法律形式推行税制改革,保障了税制的合法性。如为推行盐税,国民政府就先后出台了盐法国内食盐运输章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二是成立了专业机构推进税制改革,强化了税改的组织领导。国民政府财政部为推进财政改革的需要,曾先后成立了设计委员会、固定税则委员会、会计委员会,税务整理研究委员会、整理地方捐税委员会、财政整理会等附属机构,而且还设立了一系列税收管理机构负责管理税收的征收及其他各项相关工作,如根据国民政府财政部组织法,在财政部下面设立了赋税、总务、公债、钱币、国库、会计等六司,印花税、烟酒税、卷烟煤油税三处,构建了现代税收组织的雏形。三是强化专业人才培养,为建立现代税收队伍奠定了基础。典例3(2018青岛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35年11月,国民政府推行币制改革。首先统一货币发行权,实行法币政策,以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之钞票为法币,其他银行不得继续发行新钞票;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其次,实行白银国有,禁止白银流通,并将收归国有的白银移存国外,作为外汇准备金,持有银本位币或其他银币生银等银类者,限期交由指定之银行兑换法币;再次,放弃银本位制,采用外汇本位制。为使法币对外汇比价稳定,规定由中央、中国、交通三行无限制买卖外汇;法币的价值用外汇率来表示;法币与英镑保持固定汇率,当时规定法币1元合英镑1先令2.5便士。为此引起美国的争夺,同年12月美国变更购银办法,迫使世界银价猛跌,影响中国外汇基金的稳定。摘编自再论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1)根据材料,概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影响。答案(1)内容:统一货币权,法币为唯一流通货币;白银国有,禁止流通;放弃银本位制,采用外汇本位制;与国际接轨。(2)积极:改变了中国货币混乱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中国财富的外流;稳定了金融市场;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局限:掠夺了民间财富;强化了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的控制;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财政提供了条件。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首先统一货币发行权,实行法币政策其次,实行白银国有,禁止白银流通再次,放弃银本位制,采用外汇本位制法币与英镑保持固定汇率”得出:统一货币权,法币为唯一流通货币;白银国有,禁止流通;放弃银本位制,采用外汇本位制;与国际接轨。第(2)问的第一小问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分析,积极:改变了中国货币混乱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中国财富的外流;稳定了金融市场;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第二小问局限,掠夺了民间财富;强化了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的控制;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财政提供了条件。考向四现代户籍制度改革1新中国户籍制度的发展演变(1)自由迁移阶段:19491957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对人口迁移管制较为宽松,允许人口的自由迁徙。(2)严格控制阶段:19581977年,国家以城乡户籍制度为基础,建立了城乡隔离的二元社会结构,人口迁移受到严格控制。(3)调整松动阶段:19781994年,为户籍制度的调整松动阶段。(4)全面推进户籍改革阶段:19952001年,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推进。(5)逐步推行城乡户口一体化阶段:进入21世纪,城乡户口一体化成为户籍改革的主导。2当前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总体框架一个目标:以人为本,自由迁徙,公平待遇。三大机制:统筹协调机制,成本分担机制,法制保障机制。三项改革:户籍登记迁移制度改革,城市福利和保障制度改革,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1)户籍登记迁移制度是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制度内容。改革的重点就是要逐步建立以居民常住地为户籍登记标准,进一步放宽各级城镇的户籍准入条件,使城镇非户籍常住人口完成居住地市民化身份的转变。(2)城市福利和保障制度是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核心制度内容。改革的重点就是要将户籍与附加利益进行有效剥离,推进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社会领域自身改革,形成不以户籍为管理依据的社会管理体制。(3)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是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明确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建立转移人口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加快推进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要紧紧围绕三大改革,构建户籍制度改革的三大工作推进机制,即构建户籍制度改革的统筹协调机制、成本分担机制和法制保障机制,为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组织保障、资金保障和法制保障。典例4(2018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模拟考试)材料1984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凡在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有经营能力或在乡镇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准落常住户口,口粮自理。1997年6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试点方案。根据此方案,已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可以在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1998年8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当前户籍管理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主要规定:实行婴儿落户随父随母志愿的政策;放宽解决夫妻分居问题的户口政策;投靠子女的老人可以在城市落户;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符合一定条件可以落户。户籍制度进一步松动。据黄匡时、王书慧从社会排斥到社会融合:北京市流动人口政策演变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答案(1)特点:受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户籍制度逐渐松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体现关注民生;逐渐规范化、制度化、人性化;与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任意3点即可)(2)意义:使户籍制度趋向合理;有利于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有利于城乡经济交流;推动城市化进程;适应建立市场经济的需要;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为其他国家的户籍管理提供了经验借鉴。(任意4点即可)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可知户籍制度改革的时间是1984年,“从1984年10月到1997年6月再到1998年8月”“户籍制度进一步松动”“实行婴儿落户随父随母志愿的政策;放宽解决夫妻分居问题的户口政策;投靠子女的老人可以在城市落户”“集镇城镇城市”概括。第(2)问从户籍制度趋向、劳动力流动、城乡经济交流、城市化进程、建立市场经济、稳定社会局势、他国借鉴等方面归纳。1(2018新课标全国卷,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答案(1)原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2)方便纪年;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长期使用,影响深远;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此前以在位年序纪年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得出:原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根据材料信息汉武帝“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得出: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得出:方便纪年;根据材料“诸王国易产生混乱”推出,有利于君主集权与国家统一;根据材料信息“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得出:长期使用,影响深远;根据材料信息“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得出: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2(2018新课标全国卷,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答案(1)“十年浩劫”使科技事业受到冲击和破坏;改革开放;世界科技革命的影响。(2)内容: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恢复、新建科研机构,恢复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影响:实现科技领域拨乱反正,扭转轻视科技文化的不良风气;推动科研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第二句话和所学知识,可以答出“文化大革命”对科技事业的破坏;再根据19771981年的国内、国际形势分析。第(2)问,“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中的信息,从机构和队伍建设、招生制度、政策等角度概括,注意要点要全。“影响”则要从扭转“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不良风气、推动科学事业发展及现代化建设等角度分析。3(2018新课标全国卷,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清代社会治安由八旗、绿营、衙役以及保甲、团练等承担。近代湖南治安尤难,地方官向来重视。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长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根据湖南保卫局章程,保卫局由官商合办,职责是“去民害,卫民生,检非违,索罪犯”。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即总局、分局、小分局。戊戌变法失败后,湖南保卫局被清廷裁撤。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近代警察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湖南保卫局创建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湖南保卫局相对于以前的治安机构有何不同。答案(1)西方近代警察制度传入;加强地方治安的需要;湖南维新运动活跃;地方官员推动。(2)受西方、日本的影响;官商合办;专门的警察机构,管理规范化。解析第(1)问,据材料“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近代湖南治安尤难”“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创设了湖南保卫局”等信息分别归纳。第(2)问,据材料“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可得出受西方、日本的影响;根据材料“保卫局由官商合办”可以得出官商合办;根据材料中涉及的湖南保卫局的职责及其机构设置可以得出:它属于专门的警察机构,并且管理规范化。1(2018葫芦岛一模)(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汉昭帝始元六年,召开盐铁会议,以贤良文学为一方,以史大夫桑弘羊为另一方围绕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和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展开激烈辩论。桑弘羊认为富裕在工商,而不在农业;获利在交通,而不在耕种朝廷储备粮食,掌握货币,限制富人,救济穷人,禁止拥有过多的财富,堵塞获得利益的途径,这样,家家户户都不愁吃穿了不控制货币发行,就会使真假同时流通。豪强富足,就会互相倾轧。国家统一铸钱,百姓就不会三心二意;钱币由国家统一发行,百姓就不会生疑国家应控制资源,管理市场,平衡物价,待机守时,依轻重缓急之策管理百姓。据桓宽盐铁论等整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桑弘羊经济改革政策的措施和特点。(10分)(2)说明桑弘羊经济思想的历史作用。(5分)答案(1)措施:主张发展工商业和交通业;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如粮食储备、统一铸币等;对市场进行管理和控制,通过平衡物价和抑制贫富,维护社会稳定。特点:强调依靠流通环节集聚财富;主张藏富于国,中央政府控制国家经济的命脉。(2)作用:桑弘羊经济思想的实施为汉昭帝“有为”治国提供强大的财政支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桑弘羊认为富裕在工商,而不在农业;获利在交通,而不在耕种”得出主张发展工商业和交通业;根据材料“朝廷储备粮食,掌握货币钱币由国家统一发行,百姓就不会生疑”得出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如粮食储备、统一铸币等;根据材料“国家应控制资源,管理市场,平衡物价,待机守时,依轻重缓急之策管理百姓”得出对市场进行管理和控制,通过平衡物价和抑制贫富,维护社会稳定。第二小问,主要根据桑弘羊经济政策的措施进行归纳,可以从国家干预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2)作用从经济和政治两个角度分析即可。2(2018济宁一模)(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天会十三年(1135年)正月,金熙宗即帝位。天眷(金熙宗年号)中设仪卫将军,始有内廷之禁,亲王以下不能佩刀入宫。天眷二年三月,命百官详定仪制。以后百官朝参,用汉式朝服。皇统五年(1145年)又颁行皇统新律,“大抵皆依仿大宋,其间亦有创立者”,这是金代的第一部成文法典。金熙宗改进女真字,笔画较为简省,天眷元年正式颁行。九月,诏百官诰命,女真、契丹、汉人各用本字,渤海同汉人。此外,金熙宗对各族文化兼收并蓄,尤其重视儒学,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指导思想。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金熙宗改革的措施。(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金熙宗改革的意义。(5分)答案(1)措施:仿照汉制制定礼仪制度;颁行成文法典;改进女真文字;学习各族文化;以儒家思想治国。(2)意义:有利于巩固金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推动了女真政权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丰富了中华文明)。3(2015全国卷,45)(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8分)答案(1)内容: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2)意义: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4(2018安徽淮南、淮北二模)(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奏折是官文书制度,是清代皇权政治发展的产物。它始出现于康熙年间,但在奏者范围、传递方法、疏奏内容及朱批等方面,都还没有制度化。关于奏折的撰写人,雍正明确规定中央部院侍郎以上和翰林科道各官,地方督抚提镇及藩臬学政,中央派出的盐政、关差、织造等可直接上奏,有的道员、知府、同知、副将等中级官员,由帝特许,亦可撰写。这样既明确了奏报人的职责,又扩大了它的范围。为了保证奏折的内容不致泄漏,雍正帝定立了一套保密制度。撰写人须亲自书写,一般不许他人代笔,写就不得外传,否则治罪。由宫中制作皮匣,配备锁钥,发给具奏官员,专门用作储藏和传递奏折。督抚以上大员的折子,派专人送到大内乾清门,交内奏事处,直达御前,而不像题本交通政司转呈。一般官员的折子,亦差专人送到雍正帝指定的亲信大臣处,由他们代呈,代交人当然无权知道折子的内容。雍正帝阅毕,作了朱批,折子由原渠道发回。奏折被用来讨论政事、决定政策,就使它有了新的生命力。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雍正帝奏折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奏折制度改革的历史影响。(8分)答案(1)内容:奏折制度化;扩大奏折人范围,明确其职责。(2)影响:发展官文书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官员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加强了专制皇权;奏折议事和决策,减少决策失误;告密之风盛行,官员人人自危。(3点即可)解析第(1)问据“雍正明确规定亦可撰写”;“既明确了奏报人的职责,又扩大了它的范围”;“为了保证奏折的内容不致泄漏,雍正帝定立了一套保密制度”进行概括。第(2)问结合“直达御前”“折子由原渠道发回”“奏折被用来讨论政事、决定政策,就使它有了新的生命力”“代交人当然无权知道折子的内容”进行分析。5(2018洛阳三模)(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26年,国民党中央及各省市联席会议作出关于“减轻佃农田租百分之二十五”的决定,史称“二五”减租。1927年6月17日,浙江省政府首先响应国民政府号召通过了减轻佃农租额25%的决议,同年11月,又公布了本年佃农交租实施条例,规定“正产物全收50%为最高租额,佃农依最高租额减25%交租”。1928年7月,省党政联席会议通过十七年佃农交租章程及佃业理事局暂行章程来督促和落实减租政策。有研究认为浙江的减租大致分为四个时期。1927年为发动时期,因农民对于减租多未明了,主持减租机关亦未普遍设立,只有一部分县份实行减租;1928年为极盛时期,减租普遍推行,而佃业纠纷亦多;1929年至1931年为衰退时期,由于政府作出停止减租的决议,地主乘机活动,多方阻挠,“减租之推行乃日就衰落”;1932年以后为没落时期,“减租已不能切实执行”。由此可见,浙江的减租实行不久就停止了。摘编自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5期(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浙江“二五”减租运动的特点。(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浙江“二五”减租运动失败的原因。(8分)答案(1)特点:运动开展较早;由政府自上而下推动;设立机构来督促落实;呈现阶段性;效果有限。(2)原因:政府对农民的宣传发动不够;地主的多方阻挠;政府贯彻执行不力中途停止。6(2018九江一中高考5月适应性考试)(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52年6月至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形成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调整前,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11所,其中综合性院校55所,工科院校33所,师范院校12所,农林院校17所。调整后,全国高等学校减为182所,其中综合大学13所,工科院校39所,师范院校32所,农林院校29所,工科、师范、农林等科类的学生人数从7.04万人上升到13.84万人。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被取消了。政法类在校生也从37 682人下降到3 830人,由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下降到2%。此外,私立大学和原教会大学全部改为公立。摘编自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等(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1952年院系调整的主要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52年院系调整的历史影响。(9分)答案(1)特点:按照“苏联模式”实施调整;高校总数和综合性院校则明显减少;私立大学、教会大学退出历史舞台;工科、师范、农林等院校及学生人数明显增加;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法学等人文社会学科被取消或者严重削弱。(2)影响: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特别是工业化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严重削弱了综合性大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人才培养过于专门狭窄,阻断了培养大师级人才的可能性,造成了人文精神的流失;扩大了大陆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解析第(1)问紧扣“1952年”时间信息;由材料“调整前,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11所,其中综合性院校55所”与“调整后,全国高等学校减为182所,其中综合大学13所”;“私立大学和原教会大学全部改为公立”;“工科、师范、农林等科类的学生人数从7.04万人上升到13.84万人”;“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被取消了。政法类在校生也从37 682人下降到3 830人,由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下降到2%”等关键句概括。第(2)问从人才培养对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从人才培养过于专门狭窄和高校数量减少及高校单一培养专业人才的消极影响上分析。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