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四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学案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4580642 上传时间:2022-06-10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2.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四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学案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课堂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四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学案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课堂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四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学案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四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专题导语:杜甫与李白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峰并峙的高峰,杜甫也是盛唐最后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坎坷,却忧国忧民。他的诗歌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称为“诗史”。他集前代诗歌艺术之大成,形成了韵律完美、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学习这个专题,要初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能借助注释鉴赏本专题中杜诗的代表作品,并能初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及其内涵。学习杜甫诗歌,首先要了解杜甫出生的历史背景和漂泊的人生经历,知道杜甫生于天下瓦解、遍地哀号的苦难中;其次要诵读,体会思想感情,理解杜甫诗情感的忧愤、深沉,语意和结构的顿挫。同时注意把握形成沉郁顿挫的艺术手段,如反复、重叠、对比、衬托等。兵 车 行一、诗人名片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是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35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二、诗词故事早弱而早慧的杜甫杜甫幼时,母亲去世了,寄养在姑母家里,他自小多病。有一天可让姑母为难了,儿子和侄儿都病着,据女巫讲,要病好,病人非睡在东南角的床上不可;但东南角的床铺只有一张,病人却有两个。老太太下了决心,把侄儿安顿在吉利的地方,叫儿子填了侄儿的空子。想不到决心下了,结果就来了。杜甫长大了,听见老家人讲姑母如何让表兄给他替了死,一辈子觉得对不起姑母。杜甫七岁就会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三、文题背景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仅在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和鲜于仲通进攻南诏的战役中就丧师十万,朝廷乃大举征兵,于是出现官吏到处捕人,连枷送至军所,父母妻子送之,哭声震野的摧肝裂肺的场景。这首诗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的情景写下的。“行”,属“歌行”体,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多表感叹,音节、声律比较自由,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本诗虽为七言诗,但间杂三言、五言,带来节奏的多变;用韵上全诗八韵,四平四仄,平仄相间,抑扬起伏,声情并茂。朗读时注意体会上述两个特点。全诗分三层,第一层写军人家属送别儿子、丈夫出征的悲惨情景。车辚辚,/马萧,/行人/弓箭/各/在。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第二层:通过设问,役人直诉从军后妇女代耕,农村萧条零落的境况。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第三层,写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百姓惟恐生男和青海战场尸骨遍野,令人不寒而栗的情况。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提示这首叙事诗,突出的特点是寓情于叙事之中。无论是前一段的描写叙述,还是后一段的代人叙言,诗人激切奔越、浓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汇在全诗的始终,诗人那种焦虑不安、忧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现在读者面前。朗读时注意体会这个特点。二、悟读,诗情画境战争,给人带来的是一双双呆滞失神的眼睛,是一阵阵捶胸顿足的呼喊,是一团团疾驶飞扬的尘土,还有一堆堆荒郊野外的白骨。任何一位闪耀人道主义光芒的作家无不痛恨战争,渴望和平。诗圣杜甫的一首兵车行,伴随着隆隆兵车,嘶嘶战马,驶过了几个世纪,永远定格在历史的画廊上,矛头直指穷兵黩武的最高统治者,这是对历史最透彻的拷问。三、品读,鉴赏评析1找出本诗的“诗眼”,并作分析。答:_2前人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依你看,兵车行这首诗中的警策应是哪两句?并说说理由。答:_3开头的场面描写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在这首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答:_4“行人”分别叙述了哪些事情?诗人塑造“行人”和“道旁过者”的形象有什么作用?答:_5诗人用怎样的方式将行人答问的内容从个人的痛苦经历扩展到全社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_6前人评兵车行时说:“语杂歌谣,最易感人,愈浅愈切。”请将诗中运用口语的句子摘抄出来,说说其表达效果。答:_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九日杜甫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注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注竹叶:竹叶青酒。(1)结合前两联,简要分析诗人当时的处境。答:_(2)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手法?答:_(3)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_专题四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兵车行文本赏读1本诗的诗眼是“点行频”三字,它一针见血地点出祸害的由来。正由于“点行频”,十五岁少年被征戍边,四十岁还得屯田守备;正由于“点行频”,才会战争连绵,血流成河;也正由于“点行频”,才造成千村万落人烟萧条。所以这三个字贯穿全诗。2“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两句,既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又指出了苦难的根源,可以概括本诗主旨;且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显示了诗人的勇气,应视为诗中警策。再补充一点:这首诗以描绘出征场面开篇,以勾画古战场惨景作结,二者遥相呼应,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概括方式,如将警策放在其中任何一处,皆非所宜;而这两句上应“点行频”三字,下启关于战争危害一段叙述,亦可谓之“居要”。3开头描写了爷娘妻子儿女与出征者生离死别的凄惨场面,为后文的倾诉作了渲染铺垫。4“行人”分别叙述了“点行频”和“申恨”两件事。其中在“点行频”这个总题下又具体叙说了:十五防河,四十营田,里正裹头,白头戍边,流血成河,武皇开边,村落荒废,士兵受虐。“行人”在“申恨”的过程中,具体叙说了以下典型事例:关西未休卒,县官急索租,生男不如生女,白骨无人收,新旧鬼烦哭。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的作用:通过设问方式,让当事者“行人”即被征发的士卒的代表直接担当叙说者,而诗人自己却退隐到幕后,只作为事件的真实记录者,这样处理更增强了叙事诗歌的真实性。5(1)用“君不闻”、“君不见”开头翻出一层新意。(2)直接诉诸听者(读者)的良知,既表示了说话人(诗人)感情的急遽上升,又有惊醒听者(读者)的作用。6诗人采用了民歌的接字法,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等,这样蝉联而下,累如贯珠,朗朗上口,铿锵和谐,优美动听。诗人还运用通俗口语,如“耶娘妻子”、“租税从何出”等,能收到清新自然、明白如话、生动鲜明的表达效果。文本拓展(1)孤独、老病、重阳登高而忧愁无法排解。(因病不能多饮酒而无心赏菊。)(2)他乡日落时分,黑猿声声悲啼,霜天秋晚,白雁南来的凄凉景象。渲染的手法,以西沉的落日、凄惨的猿啼、故乡南飞的白雁绘声绘色地渲染凄清之境。(亦可答:“对比手法,异乡之景与旧国之物的对比,黑猿与白雁的色彩对比。”)(3)思亲怀乡,衰老催人(年老多痛)的感伤、遭逢战乱伤时忧国的情怀。旅 夜 书 怀一、诗人名片杜甫困居长安十年35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开始,他满怀信心,但滞留长安却一再碰壁。大约在到长安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变得艰困起来,为了生存,为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奔走于权贵门下,作诗投赠,希望得到他们的引荐。“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就是杜甫这段时期生活的形象写照,种种努力的结果,是到天宝十四载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样一个卑微的官职。二、诗词故事双雄会杜甫33岁时,在洛阳与大自己11岁的李白相识了。这是两个伟大的诗人的第一次相见,由于个性原因,李白当杜甫为尘世中人,枯燥乏味;杜甫当李白行动恍惚,耽于梦想。杜甫写给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李白也赠杜甫同样不客气的诗: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不过,这不妨碍两人成为要好的朋友,结下深厚的友谊。三、文题背景此诗是成都尹严武去世,杜甫在川中失去依靠,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船东下,在渝州(今重庆市)、忠州(今重庆市忠县)舟中所作。诗人写出了孤舟月夜、大江阔野中,对仕途绝望、生活无着、孤独漂泊的凄凉感受。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提示该诗前两联写景,融情于景。颔联境界阔大,但反衬出诗人的孤苦伶仃和凄怆心情。后两联“书怀”,颈联为反语,表达诗人愤愤不平之情。尾联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二、悟读,诗情画境细草绵延、微风吹拂的江岸边,夜间停泊着一只高桅孤立的小船。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辽阔;月影波动,大江无声汹涌奔流。水天空阔,恨东风,不惜世间英物。天地苍茫,有谁能,识我江郎才俊?沙鸥飘零,只能空叹息茫茫星空,泣笑苍天;人似沙鸥,惟有空怅惘人寰无限,丛生愁怨三、品读,鉴赏评析1杜甫诗极讲究章法,请结合本诗分析该作品结构布局的妙处。答:_2颔联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你同意吗?为什么?答:_3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是反其意而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答:_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旅夜书怀中“沙鸥”和本诗中的“孤雁”都是诗歌中的重要意象,请概述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答:_旅夜书怀文本赏读1这首诗在结构章法方面很有特点。标题为“旅夜书怀”,前四句写“旅夜”,后四句抒感怀,布局整齐。写景部分,由近而远,由细微而广阔,层次分明。书怀部分,与景交融,自然贴切。结尾将自己比做“天地一沙鸥”,“天地”与前景相应,“一”与开篇“独”字相应,使作品形成一个整体,严谨而有章法。2不赞同。这种说法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无告的凄怆心情。这是以乐景写哀情。3人在心情不好时,会把话倒过来说。作者此时处境艰难,落魄失意,就用反话自嘲,而且也借此表达自己的不满(特别是后半句)。文本拓展“沙鸥”是作者抒发悲怀的意象,寄托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孤寂落寞的感伤。“孤雁”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影子,表达了作者对知己亲朋的思念心绪。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一、诗人名片杜甫长安到四川的四年流浪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只身逃出长安,投奔唐肃宗,被任为左拾遗的从八品的谏官。不久因上疏触怒肃宗,被贬斥为华州司功参军。由于战乱和饥荒,杜甫无法养活他的家庭,加之对仕途的失望,于是丢弃官职,进入当时尚为安定的四川。从安史之乱爆发到入川的四年,国家动荡,百姓流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满危险与艰难。他的诗歌创作,因有了血与泪的滋养,达到了巅峰,春望及“三吏”、“三别”等名篇,均写于这一时期。二、诗词故事杜甫醉酒上元二年,严武镇守成都,奏杜甫为节度使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并安排他在自己的帐下做幕僚。严武与杜甫是世交,尽管他的职位在杜甫之上,可他对杜甫却很有礼貌。不过,杜甫有时却不修边幅,不拘小节。严武偶尔到他家时,他连头巾都不戴。有一次,杜甫喝醉了酒,坐到严武的椅子上,瞪着眼对严武说:“严挺之(严武父名)乃有此儿!”严武是位节度使,性格火暴,看到杜甫这样的举动,表面装着满不在乎的样子,实际却怀恨在心,想杀掉杜甫。只是因为严武母亲百般阻拦,杜甫才没被杀掉。三、文题背景咏怀古迹五首作于大历元年(766)秋,是杜甫流寓西南途中的作品。这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处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的作品。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这第三首诗想到王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两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群山/万壑/赴/荆,生长/明妃/尚/有。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读平声)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提示“怨恨”是本诗的诗眼,也是本诗的感情基调,它既有昭君之怨,更有作者之怨。二、悟读,诗情画境乘一匹白龙神马,在塞外的漫天大雪中踟蹰不前。一袭红色的披风,将呼啸的北风漫卷。怀抱汉宫的琵琶,用纤纤玉指,将幽怨的古曲轻弹。你的浅吟低唱,飘过万里关山,跨越历史千年,至今仍在流传。你是汉宫秋月中的婵娟,你是吾辈心中永驻的红颜,你是民族的英魂啊!孤身远嫁塞外,遁入草莽和腥膻,用青春传递着国人的良善。三、品读,鉴赏评析1联系全诗说说昭君“怨恨”的具体内容。答:_2“群山万壑赴荆门”,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答:_3颔联对仗工整,是怎样对仗的?效果如何?答:_4“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答:_5诗中王昭君的形象有何特点?为什么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答:_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咏怀古迹五首(其五)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1)诗中具体表现诸葛亮的才能、功绩的句子是哪几句?答:_(2)这首诗除了“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均是议论,且议论高妙,写得极有情韵。请简要分析。答:_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文本赏读1昭君的怨恨有美人不得宠的怨恨,但更主要的还是远嫁异域女子怀念故乡的怨恨和幽思。2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作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3“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是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 一天天、一年年,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独,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4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5本诗塑造了美丽、孤独、思乡和幽怨的女子形象。昭君的身世正暗含了诗人的人生经历。昭君在汉宫时,因为奸佞小人的从中作梗,得不到皇帝的宠幸,远嫁塞外,死后也没有归葬故里;诗人自己也是因为忠贞于朝廷而遭到排挤,加上时局的动荡不安,以至于漂泊在外,不能回到故乡,其处境与昭君何其相似。所以说是“悲昭君以自悲也”。不过,诗人只是从形象落笔,不发抽象的议论,但是“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珮空归月夜魂”的昭君这个悲剧形象却是跃然纸上的。文本拓展(1)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2)三分霸业,在后人看来已是赫赫功绩了,而对诸葛亮来说,轻若一羽耳:“萧曹”尚不足道,那区区“三分”就更不足挂齿。如此曲折回宕,处处都抬高了诸葛亮。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层层推进;如果把首联比做一雷乍起,倾盆而下的暴雨,那么,颔联、颈联则如江河奔注,波涛翻卷,愈涨愈高,至尾联蓄势已足,突遇万丈绝壁,瀑布而下,空谷传响“志决身歼军务劳”全诗就结于这动人心弦的最强音上。客至一、诗人名片杜甫“漂泊西南天地间”的十一年到成都后,杜甫靠朋友帮助,在城西建了一座草堂。后靠好友严武表荐担任了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这一时期,生活相对安定。后因蜀中大乱,杜甫又带着全家老小,登上一条小船,向东漂泊至夔州,住了两年。这两年是杜甫创作的第二次高峰。到57岁那年,终于乘舟出三峡,在湖北、湖南一带的水路上漂泊。59岁,在湖南末阳附近客死旅舟。杜甫艰难漂泊的一生,在这里得到一个凄凉的结束。二、诗词故事杜甫的“仁”心杜甫住在夔州期间,居住的屋前有几棵枣树。一到秋天,树上沉甸甸的都是枣子。邻居是个年老无儿无食的寡妇,时常跑到杜甫屋前打些枣子充饥,杜甫非常同情她,不但不加以干涉,有时还帮助她多打些枣,让她能多吃一些。后来,杜甫把茅屋让给从外地来的一吴姓亲戚,自己搬走了。不料,这个亲戚刚住进去,就在屋前插上一道篱笆,禁止寡妇打枣。杜甫听说后,心里很难受,当即写了一首七律诗又呈吴郎代替书信,送给姓吴的亲戚。诗写得委婉真挚、动情。这件事虽小,但小处细处往往更能体现杜甫的“仁”心。三、文题背景这首诗是在成都草堂落成后写的。这之前一年,也就是草堂新落成不久,有两位客人先后来看他:一位是旧相识,偶然过访;另一位是专程来访的远道客人。诗人为这两位朋友都写了诗,前者以“有客”为题,后者以“客至”为题;再看诗的内容,也确实有“亲之”和“敬之”之别。而客至这首诗题下还有作者的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可见是老朋友之间偶尔过访,从诗中那些话的亲切、随意的程度来看,也确实非老朋友不能。至于崔明府其人,有的注家认为是杜甫的舅氏,大约是因为杜母姓崔的缘故;但“明府”是唐人对县令的称呼,杜甫草堂属犀浦县(治所在今成都西北),说不定就是犀浦县令,这个问题倒无关紧要。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提示这是一首洋溢着生活气息的记事诗,表现了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一个“喜”字,揭示了本诗的情感。二、悟读,诗情画境春天到了,春水遍地,溪面初平,鸥鸟翔集。日日拄杖而行,不见半个客至,落红满径不曾扫,万物静观皆自得。不过静极思动,有时也会盼来个把友人畅谈一番。而友人果然就来拜访了。寂寞之中佳客临门,紧闭的柴扉被主人欢喜地打开,天地间平添一个外客,马上一扫寂寥。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留客,呼邻对饮,主客忘形。三、品读,鉴赏评析1首联“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中的“皆”、“但见”怎么理解?答:_2颔联“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中的“不曾”、“今始”怎么理解?答:_3尾联忽转别意,写自己想邀邻翁过来喝酒,突然撇开客人不提,“顾左右而言他”,这样写是不是离题了?答:_阅读下面杜甫的诗,然后回答问题。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处更何求?(1)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你能判断这首诗写于何时何地吗?理由是什么?答:_(2)“但有故人供禄米”,有的版本也作“多病所需惟药物”,你认为哪一句更好?请简述理由。答:_客至文本赏读1这些词描写了浣花溪畔春意盎然的景象以及可爱的白鸥天天飞来的欢乐氛围。但也可以这样理解:平日无客,少有人迹,屋舍南北都是春水,整日所见只有白鸥。2说明了平时生活的安逸自在,也说明了少有来客的孤单寂寞,同时又反衬了贵客突然登门的意外喜悦。3表面上看是把客人撇开了,可仔细一想,却发现这是在进一步写客人,是想用这种民间常见的方式表示自己难得的兴奋:我家来客人了,你也过来喝几杯,好好地帮我陪陪客人,喝个痛快,玩个尽兴!这种写法既巧妙又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让人回味不尽。所以这种忽转别意不是离题,倒是别开生面,别有情趣。文本拓展(1)这首诗应该写于诗人寓居成都时。因为这首诗通过景物(包括人物)的描写,表达了一种明显的满足和安适的心情。从最后两句说只求安定温饱和江村环境幽静等方面也可看出。(2)看法略。不必强求一致,能陈述理由即可。专题整合归纳提升杜甫与律诗一、律诗简介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超过8句,即10句或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偶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二、杜甫与律诗杜甫与李白,都是伟大的诗人,但又都是个性迥然不同的伟大诗人。表现在诗体上,李白喜欢自由、少束缚的歌行体,而杜甫则喜欢格律严谨、章法严密的律诗,尤其是七律。可以说,杜甫在这方面的成就,是古代诗人所难以企及的,对中国的诗歌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杜甫以前,七律多用于宫廷应制唱和,这类诗内容贫乏,其语言也平缓无力,佳作也不多。到了杜甫,不但在声律上把七律推向成熟,更主要的是充分发展了这一诗歌形式所蕴涵的可能性。七律同五律一样,是固定的诗型。但杜甫将它用于比五律稍大的篇幅,使之能包含相当大的容量;在语言节奏方面,虽然七律每句只比五律多二字,但经过杜甫的精心调节,却可以产生多种多样的变化。于是,七律成为一种既工丽严整,又开阖动荡,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的诗型。三、如何鉴赏律诗近年来,高考所选择的诗体有以绝句为主转向律诗的倾向。如果对律诗的结构、修辞、音律等方面的特点进行把握,形成较为理性的认识,对应付高考大有禆益。那么如何去鉴赏律诗呢?1掌握结构特点著名文史专家施蛰存先生对律诗结构总结说:“(律诗由四联组成)中间两联是律诗的主体,但这是艺术创作上的主体,而不是思想内容的主要部分。一首律诗的第一联和第四联连接起来,就可以表达出全诗的思想,加上中间两联,也不会给思想内容增加什么。”施先生的话告诉我们:判断律诗的思想内容时,可先略去中间两联,直接把第一联和第四联连接起来读,就可以基本上得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了。2注意用典律诗用典,一般出现在中间两联,有时出现在尾联,出现在首联的时候极少。如果是怀古诗,则用典是它主要的修辞手段。若对仗的一联诗句,上联用典,下联也会用典。这两个典故要么意义相同,要么意义相反。那么,只要了解其中一个典故的意义,即使另外一个不知道,也可以类推而知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最具特征性的,也是杜甫自己提出并为历来评论者所公认的“沉郁顿挫”。所谓沉郁,是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所谓沉,主要是就情感的深沉而言;所谓郁,主要是就情感的浓郁而言。所谓顿挫,从字面上看,是指语意的停顿挫折(间歇、转折);从结构上看,顿挫往往表现在起承转合处,它表现为纡徐斗健,交互为用,按理循脉,或起或伏,有情有景,相间相融。沉郁和顿挫是不可分割的。沉郁凭借顿挫,顿挫服从沉郁。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杜甫极善于运用反复、重叠、对比、衬托等手段,使沉郁之情巧妙地寓于跌宕有致、徐疾相间的顿挫中。本专题前三首诗均能体现杜诗的这一风格,尤其是兵车行,应该是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典范作品。沉郁,表现在诗中满腔郁愤的悲痛之情上。顿挫,则表现在句法和用韵上(具体内容见兵车行“诵读,整体感知”部分)。杜诗沉郁顿挫诗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杜甫诗歌所要表达的人生情感非常强烈,而同时这种情感又受到理性的节制。诗歌的形象一、理论讲解本专题诗歌兵车行和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从形象落笔,通过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兵车行塑造了一个“行人”的形象,通过行人的语言,点出了千万征夫戍卒的相同或相似的遭遇。咏怀古迹五首(其三)通过王昭君的形象来抒发自己的胸怀。把握诗歌中塑造的形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鉴赏阅读诗歌,“鉴赏诗歌中的形象”在高考中多有涉及,它要求从整体上把握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画中的人物形象和自然界的物象,把握形象的典型性,把握物象的个性特征。在高考中,从把握形象方面考查,设题常常为人物的动作、心情、见闻、品质、追求等,有时会加上人物身份类别的判断;物象的特征,物象蕴涵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也有的和其他考点交叉考查,设题常常为塑造形象的方法、技巧、语言特色及对该形象的评价等。关于古代诗歌的形象,下面作一具体拓展分析。(一)诗歌鉴赏中常见的“形象”分类1人物形象:包括诗人的形象(或称为抒情主人公)和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前者如旅夜书怀中的无依无托,飘泊不定的杜甫形象。后者如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中的王昭君形象。2蕴涵某种品质或思想的物象。如旅夜书怀中的“沙鸥”形象,韦应物闻雁中的“雁”的形象。(二)诗歌中常见的塑造形象的方法1细节刻画。人物形象多着重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如兵车行中“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这样一个细节不仅揭示了役夫敢怒不敢言的痛苦心情,而且也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压迫。2烘托。如兵车行的开头、中间、结尾分别描绘的凄惨送别场面、凄凉荒野场景、阴森战场白骨画面,有利地烘托出无休止的“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揭发出“开边”政策的罪恶。3对比衬托。如李商隐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本是借咏秋日之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但诗人却先写它春日的情景。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的零落憔悴。4比兴手法。如白居易的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全词巧妙沿袭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上片以流水和高山比喻思妇怀远之情的深长和凝重。下片直述思远恨别的情怀,并点明思妇怀远的时间(月明)、情状(倚)和地点(楼)。5抒情方式。抒情主人公可以直抒胸臆,如杜甫的旅夜书怀;可以情景交融,如杜甫的客至;可以寓情于事,如杜甫的兵车行。二、真题剖析(2002全国春季)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案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离人孤独地走了,还在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抒情主人公在凄冷的秋风中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愿看不敢看的形象。通过一“看”字塑造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离别的酸楚。解析“答案”中“离人孤独地走了,还在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是分析人物形象的动作,“仿佛看到了抒情主人公在凄冷的秋风中”是点明环境,“通过一看字离别的酸楚”又深入分析出人物形象的情感。三、技法规律正确把握形象鉴赏的步骤方法:(一)人物形象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分析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等,要关注反映心情的词语。2分析描写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等。3要分析出人物形象的情感、思想。(二)物象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分析诗中描写叙述了物象的哪些方面,要关注描写用语及带有感情色彩的评价字眼。2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进行理性的有关人的品质或理想的深层分析。3要分析出诗中具体景物的象征意义及内涵。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1)这首诗用极其凝练的笔墨,描画出一幅深山雪夜借宿图。首句“日暮苍山远”勾画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赏析。答:_(2)尾句“风雪夜归人”中的“人”,有人理解为客人,有人理解为主人,你怎样理解?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_读写空间1政治忧患来自于入世精神,一个超脱世情的人,自然不会“杞人无事忧天倾”。杜甫的政治忧患,源于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源于“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杜甫面临的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一切不合理的现状,都进入了他忧患的视野。而国家民族的衰微,则是他忧患的核心。杜甫的政治忧患反映了一种社会良知的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但杜甫敏锐的感受和准确的预见因多种原因并没有得到执政者的重视。“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谒先主庙),就是这种忧愤心理的生动写照。应用指南该材料可应用于“忧患意识”、“社会良知”、“责任”、“遭受冷遇”等话题作文中。以天下为己任的杜甫,怀着“再使风俗淳”的理想,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国家民族的衰微,自然成为他忧患的核心。他的忧患反映了他的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他虽因多种原因并没有得到执政者的重用,但仍是入世者的楷模。2杜甫热爱人民,关心民众生活,为他们的不幸而忧心忡忡。在中国文学史上,并不乏关心民生的诗人,那些伟大的或优秀的诗人们,常常都表现出对人民的关心和热爱之情。但是,像杜甫这样,从身受感同而引发的对人民苦难的深切了解和关心的却并不多见。应用指南该材料可应用于“关心民生”、“理解”、“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等话题作文中。杜甫博大的胸怀,关注的是社稷苍生。茅屋秋风,念的是天下寒士;锦水春月,盼的是战乱尽平。会飘的石头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一次中层干部会议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石头怎样才能在水上漂起来?”反馈回来的答案五花八门,有人说“把石头挖空”,张瑞敏摇摇头;有人说“把它放在木板上”,张瑞敏说“没有木板”;有人说“石头是假的”,张先生强调“石头是真的”终于有人站起来回答:“速度!”张瑞敏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正确!孙子兵法上说激水之族,至于漂石者,势也。速度决定了石头能漂起来。”活学 人生也是如此,没有人为你等待,没有机会为你停留,只有与时间赛跑,才有可能会赢。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赶在别人前头,不要停下来,这是竞争者的状态,也是胜者的状态。是的,如果成功也有捷径的话,那就是飞,时刻准备飞。巧用“珍惜时间”、“人生的速度”草堂诗魂细雨蒙蒙,落叶飘飘。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