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荆轲刺秦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4548016 上传时间:2022-06-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荆轲刺秦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课堂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荆轲刺秦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课堂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荆轲刺秦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5课荆轲刺秦王学案1文本研读一、实词1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_(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_(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_(4)图穷而匕首见:_(5)秦王还柱而走:_(6)卒起不意,尽失其度:_(7)请辞决矣:_(8)荆轲奉樊於期头函:_2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_今义:_(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古义:_今义:_(3)而伤长者之意古义:_今义:_(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古义:_今义:_(5)终已不顾古义:_今义:_(6)左右既前古义:_今义:_(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义:_今义:_(8)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_今义:_3一词多义(1)解(2)教(3)还(4)资(5)图4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_(2)函封之:_(3)前为谢曰:_(4)樊於期乃前曰:_(5)其人居远:_(6)使使以闻大王:_(7)太子迟之:_(8)发尽上指冠:_(9)群臣怪之:_(10)箕踞以骂曰:_(11)秦兵旦暮渡易水:_(12)乃欲以生劫之:_二、虚词(1)为(2)而(3)乃(4)以三、文言句式(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_(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_(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_(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_(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_(6)群臣侍殿上者:_(7)燕王拜送于庭:_(8)使毕使于前:_(9)秦王购之金千斤:_(10)取之百金:_(11)欲与俱:_(12)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_(13)皆陈殿下:_(14)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_(15)皆为戮没:_四、文句翻译(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译文:_(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译文:_(3)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译文:_1分析荆轲、樊於期的人物形象。_2荆轲和太子丹在准备工作中有什么分歧?这些分歧说明了什么?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_3在叙述荆轲刺秦王时,作者使用了多种手法来描绘当时的场面,请分析一下。_4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该如何认识和评价荆轲刺秦王这一行动?_间接描写文本回顾本文运用了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间接描写如: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的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技法点拨间接描写又称侧面描写。是通过与写作对象有关的人物、景物的描写,达到表现写作对象的目的。这种描写比较含蓄、蕴藉,与直接描写相结合交替使用,会使被描写的事物更充实、更丰富。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人物烘托借助与描写对象相关的人的言语、行为、外貌、神态、心理等,烘托出描写对象的特质。环境烘托借助描写对象身处的环境,如地域、社会状况、环境气氛、场所摆设等,烘托出描写对象的特质。写作练习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写一个人物,200字左右。_答案自主梳理一、1(1)“说”同“悦”,高兴,喜欢。(2)“反”通“返”,回来。(3)“振”通“震”,惧怕。(4)“见”通“现”,出现。(5)“还”通“环”,绕。(6)“卒”通“猝”,突然。(7)“决”通“诀”,告别,辞别。(8)“奉”同“捧”,捧着。2(1)古义:处境困难。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2)古义:眼泪。今义:鼻涕。(3)古义:品德高尚之人。今义:年长之人。(4)古义:对待。今义:遇到,碰到。(5)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6)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今义:表示两种方向。(7)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8)古义:礼品。今义:货币。3(1)动词,解除/动词,剖开,分割肢体/动词,解释/动词,解开/动词,解答/动词,解送,读ji(2)名词,指教/动词,使,让/动词,传授,教授(3)动词,回来/动词,通“环”,绕/动词,通“旋”,掉转/动词,归还(4)名词,资财、钱物/名词,依据/名词,资历,资望/动词,积蓄(5)动词,考虑/名词,地图/动词,料想,预料4(1)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2)名词作状语,用匣子(3)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4)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5)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方(6)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7)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8)名词作状语,向上(9)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10)名词作状语,像畚箕一样(11)名词作状语,早晚(12)形容词作状语,活着二、(1)介词,被,表被动/介词,对/动词,整理/动词,做,担任/动词,发出/动词,作/介词,替/动词,做(2)连词,表修饰关系/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连词,表并列关系(3)连词,于是/副词,才/代词,你的(4)介词,因为/介词,为了/介词,凭借/介词,用/连词,表目的,来/介词,按照三、(1)(4)为判断句(5)(6)为定语后置句(7)(8)为介宾短语后置(9)(14)为省略句(15)为被动句四、(1)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内情的人,都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给他送行。(2)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洗雪了。(3)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他的使命。文本探究1荆轲,粗犷豪迈,沉着勇敢,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令人感到凛然而有生气。行刺秦王虽然失败,但他那种刚毅不屈、慷慨赴难的精神,千秋万载令人感奋。樊於期,身为秦将,但因得罪秦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故逃至燕国。他对秦国之恨,是刻骨铭心的。但是为了报仇,能不能献出自己的头,这确是一个考验。他为解燕国之患,为报自己之仇,毅然自刎,所以不失为一个反抗强暴的英雄。2在准备工作中荆轲与太子丹在两件事上有分歧。其一,荆轲要用樊氏人头,而太子丹不忍心。这表现了太子丹既仁慈又侠义的性格。荆轲则从办成大事着眼,他认为这样做既报了樊氏的家仇,又解除了国难,樊氏是会献出生命的。这就表现了荆轲深谋远虑的性格特点。其二,荆轲要等他一位朋友做助手,太子丹却疑心荆轲改悔不想去了,并且提出改派秦武阳去行刺。因为荆轲是一位义士,他是极讲信义的,因信义受到怀疑而引起他的暴怒。他在一怒之下,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带了秦武阳仓猝上路,从而导致最终失败。在这次分歧中也表现了两人一个极端重视信义,一个焦虑胆怯的不同的性格特点。3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的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4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而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荆轲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只能以悲剧结局而告终。荆轲刺秦王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发展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历史局限性。写法探究示例吃过晚饭,我们一家人正在院子里纳凉。突然,“周大爷!”“周大伯!”门外传来了好多人的叫声。“怎么?晚上还有人来采药?”我正在纳闷,只见几个人手里提着水果、蔬菜上门道谢来了。“周大爷,多亏您的草药啊,小柱子现在没事了!”“周大伯,你可真神啊,我的脚伤全好了!”爷爷笑着迎了上去,说:“唉,你们怎么又送来了?给你们的草药都是我自己种的。我的药只要对大家有用处,我就比什么都高兴。快拿回去!”众人知道拗不过爷爷,只好提着大包小包往回走。望着渐渐散去的人群,我忽然觉得爷爷是那么潇洒,那么高大。(别人的称赞为侧面描写)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