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六 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学案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4538634 上传时间:2022-06-10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4.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六 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学案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课堂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六 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学案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课堂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六 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学案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六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专题导语:随着晚唐政权的进一步衰落,哀婉和衰飒的气氛笼罩着晚唐诗歌。他们更多吟咏的是三类题材:历史、自然、爱情。对历史的追怀是对现实的喟叹,对自然的眷念是对人世的疲倦,对爱情的寻求是对个人心灵的抚慰。不过,晚唐诗人更倾心尽力于诗歌,他们以近体诗为主要形式,在中唐创新求变的基础上继续掘进,诗国仍然是一派绚丽灿烂的景象,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杜牧、李商隐便是这一群体的代表。因此,学习本专题,主要是学习“小李杜”的律诗和绝句,初步了解他们二人的诗风,能就李之无题诗或杜之咏史怀古诗作专题探究。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把握李诗善用意象和典故的特点,对杜诗九日齐山登高可抓住诸多虚字来赏析。九日齐山登高一、诗人名片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晚唐诗人。入仕后官至中书舍人。他关心国事,反对藩镇割据,拥护中央集权,主张抵御入侵之敌,反对腐化,同情人民。他曾写原十六了、罪言等军事论文。他喜欢兵法,注释过孙子,他的诗文亦受兵法影响,意气纵横,抑扬跌宕。其政治诗如长篇感怀诗共五十三韵,是学杜甫的北征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反映现实的律诗如河湟、早雁等都蕴含着深沉的对时政的批评。艺术上最有特色的是写景抒情的七绝,咏史诗过华清宫绝句、赤壁等颇多感慨,江南春、泊秦淮、山行等意义深婉,风格飘逸。由于国势已江河日下,故这些诗常流露感伤情调。其阿房宫赋也为人称道且标志着文赋的形成。杜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有樊川文集。二、诗词故事杜牧的浪漫故事杜牧及第后在宣州刺史沈侍师幕下做幕僚。他听说湖州(今浙江)一带风景优美,而且美女如云,便去游玩。湖州刺史特地为他举行了一场龙舟大赛,引逗全城姑娘都出来观看。杜牧看了,直到傍晚,才发现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是“真国色也”。于是,杜牧当下就托人前去求婚,相约十年后到这里做刺史时再来娶她。不久杜牧就离开了湖州,这一走就是十四年。过了十四年,杜牧才回到湖州做刺史。到任后,马上派人去找这个姑娘。找到后才发现,姑娘已在三年前嫁人,并已有了两个孩子。杜牧大为惆怅,写了一首怅别诗:自去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三、文题背景1本诗是杜牧在池州时的作品。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旧俗这一天人们登高喝菊花酒。齐山,在池州贵池县(今安徽省贵池县)东南。杜牧于会昌四年(844)九月调任刺史,会昌六年九月离任。会昌五年,杜牧与其友张祜,登齐山共度重阳,写下了九日齐山登高,其友张祜以诗和之。时年杜牧43岁。2杜牧这首诗,后世人们在经池州或游齐山时唱和,赞叹。如宋代吴仲复齐山诗:却自牧之赋诗后,每逢秋至菊含情。一首律诗,引得后世人唱和、赞叹,诗史上少有。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江涵/秋影/雁/初,与客/携壶/上/翠。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提示杜牧在这首登高诗中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一说抑郁之思以旷达书之)二、悟读,诗情画境秋高气爽,天边一行飞雁。江水清澈,微微摇荡,江中映着两岸秋山和空中的飞雁,还有一抹飘忽的白云。面对着秋天的水光山色,兴致勃勃地折下满把的菊花,觉得应该插个满头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天气渐热,离期相近,不久此地再无君矣。虽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但若终有夜雨春韭,新炊黄粱,亦为一幸,且请宽怀。三、品读,鉴赏评析1“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两句的含意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2有人认为诗中的旷达语与愤激之情是矛盾的,你的看法如何?答:_3把该诗与杜甫登高诗相比较,说说这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的差异。答:_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早雁杜牧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注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少数民族回鹘乌介可汗率众向南骚扰,北方边地各族人民流离四散,痛苦不堪。杜牧当时任黄州刺史,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的命运极为关注。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因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菰:多年生草本植物。(1)首联从哪几个方面展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_(2)前人在评论这首诗的抒情手法时说,“早雁”即抒情主人公自己,早雁的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答:_专题六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九日齐山登高文本赏读1两句意思是:斟起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高时为夕阳西下、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这里诗人是想用偶然的开心、用节日的醉酒,来掩盖和消释长期积于心中的郁闷,但郁闷是仍旧存在着的,而落晖也毕竟在眼前。2其实并不矛盾,诗人表面的旷达超然,是在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平和感慨。3杜甫的登高通过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和抱负无成的怅恨,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总体的感情基调是抑郁的。杜牧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感情。一方面,诗人兴致盎然地与朋友登高赏秋,面对美丽的水光山色,满面笑容地饮酒插花;另一方面,诗人也是用这种方式来掩饰长期郁积在内心的苦闷,“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地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文本拓展(1)从情态、环境、动作到声音展现出一幅边塞惊雁的活动图景,仲秋塞外,广漠天地,正在云霄展翅翱翔的雁群忽然遭到胡骑的袭射,立时惊飞四散,发出凄厉的哀鸣。(2)不同意。本诗采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情,诗中的早雁是被外虏冲散、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边民形象,本诗表现了诗人对边地人民的关切和同情。(不可答“同意”)寄扬州韩绰判官一、诗人名片杜牧是晚唐大家,诗、赋、古文均擅长,书画也精。他在诗歌上的艺术成就是以七绝最为人称道,诗写得感慨深切,情辞新秀,其次是七律。他的咏史怀古诗有一种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诗受杜甫、韩愈影响较深。总体上说,杜诗是以明丽的意象和俊逸的风骨,加上他特有的历史感所形成的诗的深远开阔的视野,构成了一种特殊境界。与李商隐齐名,也称“小李杜”。有诗文集樊川文集。二、诗词故事十年一觉扬州梦淮南节度使牛僧孺镇守扬州时,辟杜牧为掌书记。杜牧在扬州颇好游宴,纵情声色。当他接到任命调离扬州时,他的幕主牛僧孺给他饯行。席间,牛僧孺取出一个大盒子,交给杜牧。杜牧打开一看,里面全是牛之手下关于杜牧行踪的报告,写着:“某年某日,杜书记在某处宴饮(或在某妓院歇宿)。”杜牧看了,很是惭愧。牛僧孺劝他不要因为生活小节而影响将来的事业。杜牧听了,很是感激。离开扬州,写下了遣怀诗以纪念扬州生活: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三、文题背景杜牧于大和七年至九年曾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中做推官,后转为掌书记。寄扬州韩绰判官这首诗作于他离开江南以后。扬州之盛,历代诗人们为它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韩绰是杜牧友情笃深的好友,杜牧集中赠他的诗共有两首,另一首是哭韩绰。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青山/隐隐/水/迢,秋尽/江南/草/未。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提示杜牧擅长绝句,常能用这类小诗写景抒情,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表达真挚的情思和深邃的意境。这首七言绝句,正是诗人用他那爽朗、峭拔、俊丽的语言,抒发了对旧日扬州和故友的思念之情。诗写得情真韵美。二、悟读,诗情画境“青山隐隐水迢迢”的扬州,“秋尽江南草未凋”的时节。水仙已乘鲤鱼去,一夜芙蕖红泪多。总会有些人,有些爱,是生命的阻滞,一生也无法翻越。风流多情的杜牧,还有貌比潘安的韩绰,于明月下的二十四桥,夜夜欢歌,也留下了几多让女子断肠的诗篇。三、品读,鉴赏评析1想一想,诗人在这首诗里是如何营造意境的?答:_2说说“青山隐隐水迢迢”中两个叠词“隐隐”、“迢迢”的表达作用。答:_3试赏析“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两句。答:_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题扬州禅智寺杜牧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注唐文宗开成二年(837),杜牧的弟弟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当时,杜牧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洛阳,得知消息,即携眼医石生赴扬州探视。唐制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杜牧因假逾百日而离职。(1)此诗着意写禅智寺的什么特点?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这个特点的?结合全诗加以分析。答:_(2)联系全诗,简析首尾两句的表现手法,并简述这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答:_寄扬州韩绰判官文本赏读1本诗意境的营造,是通过意由境生的方法来实现的,即所谓的“触景生情”。诗人状写的虽然不是眼前之景,但由于他有过一段在扬州风流浪漫的生活经历,所以虽是遥想也如在目前。青山隐隐,绿水如带,这是远景;明月之下,二十四桥,玉人吹箫,这是近景;秋尽江南,风景依旧,箫声悠扬婉转;此时此刻,此景此情,无不使人浮想联翩。诗人本来是探问朋友的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调侃对方,遥想韩绰在此秋尽之时,每夜在何处教歌妓吹箫。这种调侃中也流露出诗人自己对“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感喟,这也使诗歌平添了更多韵味。2“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词,一方面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另一方面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3“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两句点出寄赠之意,趁此表现出扬州特有的美景佳胜和自己对它的怀念遥想。诗人将回忆之处集中到“二十四桥明月夜”,因为此景最能集中体现扬州风光的繁华独绝、浪漫美丽。二十四桥,是唐代扬州城内桥梁的总称,所谓“二十四桥明月夜”将活动场所集中在小桥明月,更加突出扬州的“江南”水乡的特点。杜牧在牛僧孺幕中的两年中,经常于夜间到十里长街一带过着诗酒流连、风流放纵的生活。当时韩绰想必也常与诗人一起游赏。诗人设问:此时此刻,你在二十四桥中的哪一桥上教歌女们吹箫作乐而流连忘返呢?“何处”表现了想像中地点不确定的特点,且以问语隐隐传出悠然神往的情状。文本拓展(1)写出禅智寺静寂的特点。角度及分析:以动即“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静中见闹,闹中见静,秋雨秋风则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从视觉角度写静,青苔、白鸟,似乎是所见之物,信手拈来,却使人倍觉孤单冷落;从明暗的变化写静,于浓阴暮霭的幽暗中见静,“斜阳下小楼”,从暗中见明来反补一笔,颇得锦上添花之致。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的余晖,使人觉得禅智寺冷而不幽,幽而不暗。然而,这毕竟是“斜阳”,而且是已“下小楼”的斜阳。这种反衬带来的效果却意外地幽,格外地暗,分外地静。(2)首句的“蝉噪”和末句的“歌吹”都是写声写动,目的是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以乐衬哀,这种对照和反衬,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无题一、诗人名片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晚唐诗人。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属河南)。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他的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无题诗也有所寄寓,爱情诗深情动人。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用典多,意旨隐晦。李商隐的散文也文采华美,风格独特;骈文婉约雅致,蜚声于晚唐文坛。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有李义山诗集。李商隐少年得志,24岁登进士第,却长期陷入牛党、李党之争中,沉沦不僚,一生为寄人篱下的文墨小吏。当初登进士第的时候,牛(僧孺)党重要人物令狐楚父子对他有知遇之恩。中举后,他入泾原节度使李(德裕)党重要人物王茂元府为掌书记。茂元赏其才,以女妻之。这一事得罪了令狐家。此时,牛、李党争激烈,李商隐为牛党所不喜。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做了宰相,李商隐多次写信表明心迹,他只是不理。李党也因此怀疑他。在两党的共同排挤下,李商隐终生仕途坎坷。崔珏哭李商隐言:“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二、诗词故事李商隐本人的爱情故事李商隐的爱情诗写得最好。在个人生活方面,他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据说,他早年曾苦恋过一个女道士,并且可能有其他的恋爱经历,但都没有结果。在娶了王茂元的女儿后,与妻子感情极好,然而妻子又在他39岁时去世。因此,在他心灵中,爱情带来的痛苦也是极深的。生活经历中爱而不得和得而复失的悲哀,加上政治上的失意潦倒,使他的爱情诗格外悲恻动人。同时,他的某些秘密恋爱又不可明言,因此他的爱情诗又格外迷幻朦胧。三、文题背景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虽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考索,但是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以证明确有寄托之前,主要应该以诗歌形象所构成的意境为依据,把它们作为一般爱情诗来对待,这并不妨碍认识它们的艺术价值。这首诗记叙的应是恋人在春末的一次短暂相见后马上又离别的景况。有人认为这首诗抒写了诗人与宋华阳的恋情。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内心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有人据此认为,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共计有20首,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恋情的诗。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相见/时难/别/亦,东风/无力/百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提示这是首爱情诗,抒发了男女双方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全诗抒情是有回环往复婉转深微的特点的。全诗可以分成四个部分,诗的每两句就是一个抒情层次。首联由抒情入笔写惜别之苦,颔联借春蚕和蜡烛自比,写对爱情的忠贞。颈联转换角度,推己及人,因为诗人自己对对方的相思到了刻骨铭心的程度,因而便设想对方也在思念着自己。尾联用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通篇以“别”为主题,四联虽有所侧重,内在联系却非常紧密,始终围绕“情”与“思”展开,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把忧伤、祝愿、希望等复杂丰富的感情交织在一起,层层深入,回环往复,有力地突出了诗的主题。二、悟读,诗情画境蚕丝回环,情丝缠绵;烛泪不止,人泪涟涟。或许从此一别再难相见,犹如蓬山相隔,一个天上,一个人间。即便如此,也隔不断刻骨铭心的爱恋。那只爱情的精灵青鸟飞雁传书。青鸟能被感动,上苍也能被感动。愿奇迹会在我们身上发生,愿我们不再相见难,分别难。三、品读,鉴赏评析1“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两个“难”字的含义各是什么?“东风无力百花残”描写了怎样的意境?答:_2颔联中“春蚕”和“蜡炬”两个意象在表达感情上有何作用?答:_3“但愁云鬓改”应怎样理解?“夜吟应觉月光寒”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答:_4清人孙诛唐诗三百首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时说:“一息尚存,志不少懈,可以言情,可以喻道。”结合全诗,说说为什么可以言情,也可以喻道。答:_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流莺李商隐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注宣宗大中三年春,诗人在长安暂充京兆府掾属。(1)这首诗写到的“莺”,诗人称之为“流莺”,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流莺”的?答:_(2)这是一首托物抒怀,抒写身世之感的蕴蓄之作,比喻(或象征)是其主要手法。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这一手法的。答:_无题文本赏读1(1)前一“难”字是“困难”、“艰难”之意,指两人要见一面历尽的困难、艰难,后一“难”字即“难舍难分”。正因见面十分困难,所以分离才难舍难分,两个“难”字,从客观到主观,含义不同。(2)点明分离的季节(暮春)及环境(百花凋谢),用“东风无力”和“百花残”营造了离别的悲伤凄凉的意境,以暮春衰残景物映衬别离之情,倍增哀怨。融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2“春蚕”、“蜡炬”两个象征意象,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表现相思之深和对爱情的忠贞,形象贴切,含意隽永。3(1)“但愁云鬓改”,早晨起来,因为思念的愁苦,连头发散乱也懒得去梳,形象地表达了主人公的离愁之深。(2)“夜吟应觉月光寒”传达出女主人公孤寂凄凉的心情。4由于诗歌语言的多义性以及我国古代“称诗言志”的传统,对有些诗歌的解读会存在一些分歧。这首诗,一般都认为是写爱情的,但也有人认为是写给执政人物,乞求他们援引的。虽然有附会之嫌,但也不是没有根据的。古代诗歌中的香草美人式的比兴传统源远流长。再者,诗的颔联,现在经常用来形容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崇高人格。所以说“可以言情,可以喻道”。文本拓展(1)它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是在空中不停地漂荡流转。它百啭千回表达“本意”,可无人能会,虽然是三春良辰,可终究难盼佳期。(2)诗人用流莺的漂荡比喻自己转徙幕府,飘零不定的生活;用流莺的巧啭,比喻自己美妙的歌吟及远大的政治抱负;用无“佳期”表达自己不为人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沉伤感。安 定 城 楼一、诗人名片李商隐为晚唐大家,以他为代表,开辟了唐诗向人的内心世界深入的新的诗歌天地,其诗语言精细绵密,情感表达纡徐含蓄,意境深邃朦胧。但因用典太多,有意旨隐晦之病。诗作中,最为杰出的是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他的爱情观和女性观是比较进步的,他以一种平等的态度,从一种纯情的而不是色欲的角度去写爱情,去写女性。其次,咏史诗也较为突出。二、诗词故事李商隐的“粉丝”白居易白居易晚年非常喜爱李商隐的诗,曾经说:“我死后希望能够投胎做李商隐的儿子。”后来李商隐的儿子衮师出生,李就将他的小名取名为“白老”。不料这位“白老”终究不是那位“白老”,长大后反应蠢钝,很让人失望。当时著名的诗人兼词人温庭筠对“白老”发话:你小子要真是白居易的后生,那不成心让“老白”难堪吗?(宋蔡居厚蔡宽夫诗话)三、文题背景晚唐诗人李商隐,才华横溢,志向高远,早有文名,但无意中被卷入“牛李党争”的漩涡而无法自拔,这就决定了他一生中仕途坎坷,长期辗转于幕府,苦闷感伤而终的结局。安定城楼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写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当时诗人26岁。安定城即泾州(今甘肃泾川),当时是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治所。三年前,李商隐仕途受阻,远道投王茂元幕府,还被王茂元招为女婿,而在当时的“牛李党争”中,王茂元属“李党”。据说李商隐就是因为这一原因,在应博学宏词科试时受当权的“牛党”排挤。这首诗就是在应试落选后重回泾州时所作。诗中主要抒写了诗人自己建功立业的志趣、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无端受谗的愤慨。它是晚唐时期年轻士子在朋党争斗中不幸遭遇和痛苦心情的真实写照。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迢递/高城/百尺/,绿杨/枝外/尽/汀。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提示这首诗从表面上看,诗风平易流畅,但寄托却很幽深,情感波澜显得层层回旋,而又层层深入。围绕意境的“高远”这一中心,抒写了高楼远眺。先写历史上理想高远的悲剧人物,再写平生理想是怎样一个高远的具体内容,最后又用高远理想的光芒,探照出那些庸碌无耻之辈的丑恶。这里,有胸襟的自白,也有对朋党的鞭挞;有用世的决心,也有对隐居的向往;有登楼极目的忧患和壮怀的抒情,也有表现为斥责和嘲笑相结合的讽刺,朗读时须用心体会。二、悟读,诗情画境凭栏送目,远想慨然,那一轮平西的红日,已然渐薄西山。也不知过了多久,忽见一片云生,暮色顿至,不多时,已经隐隐挨近西边的寺阁了;云生日落,片刻之间,“天地异色”,那境界已然变了,谁知紧接着一阵凉风吹来,顿时吹得那城楼越发空空落落,萧然凛然。风已飒然,雨势迫在眉睫了。景色牵动,心情变改,“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使人如身在风雨之间。三、品读,鉴赏评析1“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两句中的“永”字有何内涵?全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志?答:_2诗歌最后两句点明主旨,请简要概括这两句的含意。答:_3本诗中共有哪几个典故?各有怎样的意义?答:_阅读下面诗歌,回答(1)(2)题。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注西陆:指秋天。南冠:代指囚人,这里是诗人自指。玄鬓:古代妇女发式“蝉鬓”,黑而光润,缥缈如蝉,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尚在黑鬓年华。白头吟:乐府曲名。鲍照等曾以此曲作诗,自伤清直却遭诬谤。薄宦:官卑职微。梗犹泛:战国策齐策载土偶与桃梗对话,土偶曰:“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火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此处是自伤沦落之意。(1)两首诗中蝉的形象与诗人各自的身世有哪些相似之处?两首诗的尾联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_(2)两首诗运用了哪些相同的艺术技巧?答:_安定城楼文本赏读1这个“永”字,有力地表达了作者毕生的抱负。这两句诗反映了封建社会里才志之士的积极向上思想,既怀着恬淡的心情,又有担当事业的志气。2这两句诗,既阐明自己没有患得患失的私心杂念,胸怀光明磊落,淡泊宁静,为上面“永忆江湖”句提供有力的论证;又表示对世间的一切恶浊事物,睥睨蔑视,决不妥协容忍;还尖锐地批判那些捧住权位不放的禄蠹,对他们极尽调侃奚落之能事。3首先以“贾生”(即贾谊)和“王粲”两位古代名人自比。当年贾谊上书献策、王粲登楼抒愤,都与李商隐一样年轻;两人不受重用的境遇和心态又与李商隐应博学宏词科试落第后相同,故诗中以这两位古人自比,显得既含蓄而又贴切。“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其中的“江湖”、“扁舟”,暗用春秋时范蠡功成归隐的典故,曲折地表达了平生的抱负和志趣。“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借用庄子寓言告诫一些人不要妄加猜疑,从而表明自己对功名利禄的鄙弃。表明自己的襟怀,淡泊名利,决不在乎个人得失;同时也揭露了他们置国家危亡于不顾、光汲汲于私人名利的丑恶本质。从中可以窥察到李商隐对当时所处的恶劣政治环境以及排挤、打击他的朋党势力的抗争。显示出自己耿介磊落的品格和睥睨政敌的凛然正气。文本拓展(1)骆诗借秋蝉因露重风高而难飞难鸣,喻指自己忠直高洁而横遭诬谄,身陷囹圄。李诗以蝉在高树吸风饮露难饱,悲鸣欲绝而无人同情,自喻高洁和因高洁而清贫的困境,暗示环境的冷酷无情。(解答时注意“在狱”、“白头吟”、“薄宦”等词语的含义和提示作用)。骆诗尾联写自己高洁而不能取信于人,抒发了强烈的悲愤和不平。李诗尾联以蝉自励,表明要坚持高洁的操守。(2)以蝉起兴,以蝉自喻,直抒胸臆。长 安 晚 秋一、诗人名片赵嘏,生卒年不详,字承祐,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市)人。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后回江东,安家于润州(今江苏镇江市)。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与杜牧友善,杜牧极为赞赏他的“长笛一声人倚楼”,因此人称“赵倚楼”。存诗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他的七言律诗清圆熟练,颇多佳句。有渭南诗集。二、诗词故事一生诗名连际遇赵嘏在浙西时,喜欢上了一个歌伎。但歌伎的母亲见赵嘏无权无势,就坚决不同意。后来赵嘏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之际,歌伎被当地的一个将军看上了,无奈之下跟从了将军。赵嘏回来听说此事,心里很难受,于是写了一首诗送给将军:寂寞堂前日又曛,阳台不去便作云。当时闻说沙吒利,今日青娥属使君。赵嘏希望诗人韩翊妻子被沙吒利抢走后送还的故事重演。一日,赵嘏在路上行走时,忽见一行送亲的人马。一问,方知是将军将那个歌伎送还自己的。轿中新娘也认出了他。两人路边相见,抱头痛哭。谁知,那位歌伎承受不了这悲与喜的大起大落,竟然在痛哭中断了气。赵嘏不由得大哭起来。三、文题背景这首诗写于诗人在长安生活期间,生活上的不得意,使得思家之情在遥望深秋的景色时显得格外强烈。题一名“长安秋望”、“长安秋夕”,重在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云物/凄凉/拂/曙,汉家/宫阙/动/高。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提示这首七律,通过诗人眼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凄凉的长安景色和羁旅孤寂怅惘的愁思,以及毅然归去的决心。二、悟读,诗情画境深秋的拂晓,诗人登高远望,长安城迷蒙而壮阔。诗人凝望着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聆听着悠扬、哀怨的笛声,不禁慨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感怀归乡路之迢迢。夜色渐渐地褪尽,晨光大明,往昔红艳满塘的莲花如今已是憔悴含愁的苦荷,毕竟是红颜易老,好景不常。惟有篱畔的紫菊静穆闲雅,还是一派君子之风。忽然忆起家乡风味正美的鲈鱼,诗人转念:不如归去!三、品读,鉴赏评析1本诗景物描写层次感强,情景结合,说说它是如何富有层次地写景,又是怎样以景传情的。答:_2前人评说,首句“凄凉”二字极妙,请简析其妙处。答:_3“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意境?答:_4“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两句是怎样表达诗人思想的?答:_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江楼旧感赵嘏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1)一、三两句用“同来”与“独上”相照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_(2)二句“月光如水水如天”用了哪些手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答:_长安晚秋文本赏读1诗前三联写景,所写景物有广狭、远近、高低的区别,层次感强。首联总写长安的全景,这是广;接下来写雁阵、长笛、楼、篱菊、渚莲,这是狭。残星几点,雁阵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这是远;篱菊、渚莲,这是近。云物拂曙,宫阙高秋,残星雁阵,高楼长笛,这是高;篱菊半开,红衣落尽的渚莲,这是低。作者这样写,也体现了随时间转移,天色由暗而明的变化。颔联和颈联的写景结合了诗人特定的心情,景语即情语,诗人寓情于景,以景传情,南归雁阵,东篱菊花,传达了诗人的思乡归隐的情绪,再加上拂曙凄清、高楼笛声的渲染与烘托以及思乡典故的运用,更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2“凄凉”二字,写秋意的冷清,实衬心境的凄凉,并奠定了全诗凄清的感情基调。3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于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不长的伤感;面对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傲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靖节,油然而起归隐三径的决心。进一步反映出诗人的宦游羁旅之苦和思归之情。4尾联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文本拓展(1)表达诗人怀念和寂寞惆怅的情怀。(2)比喻,以动衬静,叠字回环。描写了江楼下如水的月光照临波光荡漾的江面那种浩渺恬静的景色。商 山 早 行一、诗人名片温庭筠(?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止国子助教。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的作用。艺术成就远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其词题材较狭窄,多红香翠软,开“花间词”派香艳之风。有些词在意境的创造上,表现了他杰出的才能。他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人物情思,文笔含蓄,耐人寻味。诗与李商隐齐名,人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人称“温韦”。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二、诗词故事机遇温庭筠是一个青楼隐士。有一次,他遇到了匿名旅行的唐宣宗。宣宗问他:“你知道我是谁?”温回答:“我想你是皇帝的侍卫。”宣宗因此决不恕他,所以他仕途始终不顺。三、文题背景商山,在今陕西商州市东南,又名商阪、楚山。传说为汉初“四皓”隐居之处。诗约作于唐宣宗大中末年诗人离开长安之时。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提示这是一首羁旅乡愁诗。一个“悲”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中间两联写景,抒发了早行之辛苦。尾联写思乡,较含蓄。二、悟读,诗情画境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伴着叮当作响的车马铃声,诗人离家远行。晓月的余光笼罩着客店,早春的寒霜覆盖了板桥,荒山野路上枯黄的槲叶遍地,驿墙的旁边淡白色的枳花已在开放。这美好的景象怎能不让人忆起梦绕魂牵的故乡?三、品读,鉴赏评析1这首诗表现主题的诗句是哪一句?哪些描写表现“早行”的“早”字?答:_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语言结构有什么特点?它集中表现了什么内容?它是如何状“难写之景”的?答:_3“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与“凫雁满回塘”分别是何处景色?各有什么特点?写这两种景色的作用是什么?答:_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人东归温庭筠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注戍:名词,堡楼。汉阳渡:系长江古渡口(旧址属今武汉市),由此向西北千里,南岸有郢门山。(1)汉阳渡与郢门山相隔千里,但作者为什么写出了同时将它们收入眼底的景象?答:_(2)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对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