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六经辨证观

上传人:微*** 文档编号:104244346 上传时间:2022-06-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胡希恕六经辨证观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胡希恕六经辨证观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胡希恕六经辨证观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胡希恕六经辨证观一、何谓经方所谓经方,顾名思义,亦即经验之方。它是前人在医疗过程中久经实践反 复验证的有效方剂。经方之含义,在中医界有两种看法,一是指宋代以前各个医家所收集和积 累起来之有效方剂;一是指汉代 X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之方剂。本 书所谓之经方,是指后者。二、X仲景是经方杰出之传人考汉书?艺文志载“经方十一家,记述了有关按病归类之专著和有关 方剂理论之专著,如汤液经法32卷。这些书虽皆亡佚,但从现存最早 的黄帝内经里可以窥见有关治疗原如此、治疗方法、遣药组方和配伍 宜忌等方面大量之理论论述。此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方剂已经建立了指 导实践的根本理论。直至东汉 X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 杂病论,创造性地将理、法、方、药融为一炉,将亡佚书籍中的经方保存 下来。故后世尊该书为“方书之祖,赞经方为“对病真方。从而为方 剂学之形成和开展奠定了根底。三、经方运用的指导理论是辨证施治要想正确地使用经方,就必须掌握中医的辨证施治。何谓辨证施治?X仲景所著伤寒杂病沦(即伤寒沦与金匮要略方论)就是辨证施治的 典X。考伤寒沦,不只是论治伤寒,而是借伤寒之治以示万病辨证施治 的大法。因此,在伤寒论中,既有对疾病辨证施治的一般规律,又有 对疾病辨证施治具体实施之运用方法。先说辨证施治的一般规律:伤寒论既以六经分篇,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辨太阳病脉证 并治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 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 阴病脉证并治等。而条文中又不断八纲之辩,如论中第7条(条文序号均依宋本伤寒论。下同)。“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 发于阴也是阴阳之辨,第 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 热者,实也是虚实之辨;第 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 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是表 里之辨;第122条“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 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 故吐也。是寒热之辨。如此等等。由此可见,六经和八纲是辨证的一股 规律。何渭八纲?八纲即指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而言。其实,在表里 中间,还有一个半表半里,按数而论,应该是九纲。由于言表里,而半表 半里即寓其中,所以习惯上仍简称为八纲。表和里与半表半里: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所组成的外在躯壳。 假如病邪集中地反响于此体部时,便称为表证。里是指人体的里面,即由: 食道、胃、小肠、大肠等所组成的消化道。假如病邪集中地反响于此体部时,便称为里征。半表半里,是指表之内, 里之外,即胸腹两大腔间,为诸脏器所在之地。假如病邪集中地反响于此 体部时,便称为半表半里证。以上表、里、半表半里三者,是固定病位的反响。也就是说,不论什么病,而其病位的反响或为表,或为里,或为半 表半里。虽然,有时二者或三者同时出现,但绝对不会超越此三者的X围阴和阳:阴即阴性,阳即阳性。人体得了病,必定影响人体机能的改变。首先是代谢机能的改变。这种改变不是较正常太过,就是较正常不与。如 其太过,如此病体也必相应要有亢进的、发扬的、兴奋的太过的病征 反映出来,这类太过的病征,即称为阳证。如其不与,如此病体也必相应 要有衰退的、消沉的、抑制的不与的病征反映出来,这类不与的病征, 便称为阴证。所以,疾病虽然复杂多变,但概言其为证,不属于阴,便属 于阳。寒和热:寒即寒性,热即热性。如果病体反映为寒象者,即称为寒证。反 之,反映为热象者,便称为热证。寒热与阴阳的关系是:寒为不与,当系 阴之属,故寒者也必朗;而热为太过,当系阳之属,故热者也必阳。请注 意;寒与热是具有一定特性的阴阳。所以,泛言阴不一定必寒;泛言阳, 更不一定必热。由此可知,病有不寒不热者,但绝无不阴不阳者。虚和实:虚指人虚,实指病实。如病体未愈,而人的精力已有所不支,病 体反映出一派虚衰之象者,即称为虚证。假如病势在开展,而人的精力未 衰,病体反映出一派充实的征象者,使称为实证。如上所述,虚实和寒热 一样,也是阴阳中的一种特性。不过,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所谓寒热有常者,是指寒者必阴,热者必阳,在任何情况下,永不变异。 但虚实如此不然,当其与寒热交织互见时,而竞反其阴阳,故谓为无常。 如虚而寒者,当然为阴,但虚而热者,反而为阳;实而热者,当然为阳, 但实而寒者,反而为阴。如此,所谓阳证,可有或热、或实、或亦热亦实、或不热不实、或热而虚者。所谓阴证,如此可有或寒、或虚、或亦寒亦虚、 或不寒不虚、或寒而实者。以上为八纲之梗概,必须识别清楚。何谓六经?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之三阳,太阴、少阴、厥阴之三阴而 言。伤寒沦之六经,虽称“之为病,其实质是证,而且是来自八纲。 这是个不容混淆的关键问题。因为表、里、半表半里三者,都是病位的反 响,而阴、阳、寒、热、虚、实六者,都是病情的反响。这样,表阳热实 即是太阳,表阴寒虚如此为少阴;里阳热实即是阳明,里阴寒虚如此为太 阴;半表半里之阳热实即是少阳,半表半里之阴寒虚如此为厥阴。此为病情必反映于病位,而病位也必因有病情的反响而反映。所以,无病 情如此无所谓病位,而无病位如此也无所谓病情。如此,所谓表、里、半 表半里等证,同时必伴有或阴、或阳、或寒、或热,或虚、或实的为证反 映。同理,所谓阴、阳、寒、热、虚、实等证,同时也都必伴有或表、或里、 或半表半里的为证反映。应该注意,由于寒、热、虚、实是从属于阴阳的。 这样,无论表、里、半表半里皆具有阴阳两类不同为证的反映,三而二之 为六,即病之见于证者的六种根本类型。 这即伤寒论所谓的“六经病 由此可见,六经出自八纲,是勿庸置疑的。六经与八纲的关系已如上述。其临床运用是:病见之证,必有病位,复有 病情,故八纲只有抽象,而六经乃具实型。正因为如此,临床辨证宜先从 六经开始。伤寒论以六经分篇,就是这个道理。六经既辨,如此表里别 (定位),而阴阳判(定性)。然后,再进展寒热虚实之分析(进一步定性) 以明确阴阳为证。至此,如此六经、八纲已俱无隐情,依此就可以制定治 疗准如此了。如病在表,治之以汗法;病在里,治之以或清、或下、或消、 或温、或补;病在半表半里,治之以和法。再说辨证施治的具体措施:辨证施治的具体措施表现在方证的运用上。什么是方证呢 ?方证,即方剂的 适应征,某方的适应证,就称为某方证。论中有桂枝汤证、柴胡汤证,是 以方名证的X例。因此,辨方证是在辨六经八纲一般规律指导下的具体运 用。例如,太阳病是病邪反映于表位的阳性证,依法当发其汗。但是,发 汗的方剂很多,是否任取一种发汗方剂就能获效呢 ?当然不行。此时,还应当仔细地识别方证,给以适宜的方剂才能取得预期的疗效。譬 如太阳病,假如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是桂枝汤证,如此用桂枝 汤即可治愈;假如见发热,无汗,身体疼痛,恶风而喘,脉紧者,是麻黄 汤证,如此用麻黄汤即可治愈;假如见项背强急,无汗,恶风者,是葛根 汤证,如此用葛根汤即可治愈;假如见恶寒,发热,身疼痛,不汗出而烦 躁者,是大青龙汤证,如此用大青龙汤便能治愈。以上诸方,虽然都是太阳病的发汗方剂,但各有一定的适应证,如果用得 其反,不但无益,而且有害,轻者变证蜂起,重者坏证丛生,此即论中所 谓的“常须识此,勿令误也。由此可见,辨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 续,它既是辨证的具体实施,也是辨证的根本功。因此,方证是辨证的尖 端。因为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当然因素较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就在于方证辨得是否正确。方证为数繁多,均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 略方论中的有关条文,潜心玩索,自有所得。四、如何掌握经方如何掌握经方呢?这个问题涉与到经方如何分类。经方分类形式繁多,约 之不越三种。一是原著分类法,均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两 书,这里勿庸多赘。二是据证分类法。三是按方分类法。以后两种分类简 便易行,颇为实用,故简介于下。(一)据证分类这里所谓之证,既不是个别的证,而是固定病位的反响之证。也即表证、 里证和半表半里证。对此,依次说明如下:1 .表证类 表证,是指伤寒论中的太阳病证和少阴病证。这两类病证, 为何称为表证呢?分析一下论中有关这方面的条文,答案自然明确。如伤寒论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说, 太阳病,不是指的一种个别的病,而是指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特征 的一般的证。即是说无论什么病,假如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 症状者,即称太阳病。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这是说, 上述的太阳病,假如同时更见有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按之缓弱者,如此名 之为中风。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 俱紧者,名为伤寒。这是说,上述的太阳病,无论是见已经发热,或还 未发热,但必恶寒,假如同时更见有身体疼痛,呕逆,脉寸关尺各部俱紧 者,如此名之为伤寒。由此可见,中风和伤寒为太阳病两类不同的病证。前者由于汗出而敏于恶 风,因名之为中风;后者由于无汗而不恶风,或少恶风,但重于恶寒,因 名之为伤寒。不过于风曰中,而于寒曰伤,实亦不无深意。太阳病,原是 机体欲借发汗的机转,自体表以解除其病,但限于自然的良能,或虽得汗 出而邪反乘汗出之虚深入于肌膜。中者中于内,名曰中风者,以示在表之 邪深也。或不得汗出,病邪郁集于肤表,只是不得其汗而出。伤者伤于外, 名为伤寒者,以示在表的邪浅也。中风、伤寒均属证名,不要以为中风, 即真的中于风,伤寒即真的伤于寒。至于“风伤卫、“寒伤营之说, 是值得商讨的,不足为凭。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脓假如静者,为不传。颇欲吐,假如躁 烦,脉数急者,为传也。这是说,初患伤寒病时,大都出现太阳病证, 故谓伤寒一日,太阳受之。假如脉安静而不数急,此为较轻的证,如此不 至于传里,或传半表半里。少阳病如此欲呕。阳明病如此烦躁,故假如其 颇有欲吐之情,或躁烦不安,病已有传人少阳和阳明的征兆。而脉数急, 更是邪盛,病势正在开展变化,故肯定为必传之证。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这是 说,在表阳病,有发热而恶寒者,此为发于太阳病;假如在表阴病,也有 不发热而恶寒者,此为发于少阴病。请注意。这里的发热恶寒和无热恶寒为太阳病、少阴病的主要鉴别点。故 首先着重提出,以示区别。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这是说,少明病除无热 恶寒与太阳病发热恶寒显然不同外,并由于多虚,脉浮之中而有微细之象, 而且精神不振,故其人但欲寐也。由此不难看出少阴病为表证的阴性病。 其观点前人没有明确的指出,故有加以说明的必要。依据八纲分析,同一病位均有阴阳两种不同的病证,表证当然自不例外。 验之实践,老年或体质素虚之人,假如患外感,往往见到少阴病这样的表 证,而且伤寒论的少阴病篇,自证治论述开始,即首先提出麻黄附子 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等发汗证。尤其于麻黄附子甘草汤条,更明确指 出:“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可见少阴病,二三日之前,纯属 表证甚明。唯以少阴病本虚,维持在表的时间甚暂,二三日之后即常传里, 而并发呕吐下利的太阴病。篇中有关四逆辈诸证治,大都属于并病和合病 之类,而非单纯的少阴病。凡诸病死,概在胃气衰败之后,亦即太阴病的 末期阶段。少阴死证诸条,亦多系二阴的并病,仲景不于太阴病篇提出, 而特出之于少阴病篇者,实亦大有深意。病之初作,即见少阴这种表证, 万不可等闲视之。因其二三日之间即有并发太阴死证的风险,必须抓紧时 机与时治疗乃可救凶险于未萌。太阳与少阴均属表证,故均有传里或传半 表半里的变化。但太阳以传阳明、少阳为常,而间有传太阴、厥阴者,故 少阴病篇亦夹有大承气汤和四逆散等证治的出现。少阴病篇本就难读,如 用八纲分析之,尚易明了,因此,略加阐述以供参考。总之,伤寒论所谓太阳病和少阴病,实即同在表位的阳与阴二类不同的 证。病在表,法当汗解,但少阴病因虚,发汗不得大过,而且必须配以附 子、细辛等温性亢奋药。太阳病如此不然,假如阳热亢盛,当宜配以沉寒 性的石膏,此即二者证治的概要区别。不过,无论太阳或少阴均有自汗和 无汗显然不同的二种证型,虽依法均当汗解,但自汗者必须用桂枝汤法, 无汗者必须用麻黄汤法。随证候的出入变化,而行药物的加减化裁。因而 形成了桂枝剂类和麻黄剂类两大系列的解表方剂。2 .里证类 里证亦有阴阳两类,伤寒论所说的阳明病,实即里阳证,所 说的太阴病,实即里阴证。由于里证的治疗阴阳异法,方药各殊,故应分 别讨论。(1)里阳证类:伤寒论第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是说 病邪充实于胃肠之里,按之硬满有抵抗者,即为胃家实。凡病胃家实者, 概称之为阳明病。第182条: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 也。是说,阳明病的外证为何?外证,是针对胃家实的腹证说的,身热, 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的证候,即为阳明病的外证。凡病见此外证者,亦 可确诊为阳明病。对此,应当注意:热极于里者,势必迫于外,故阳明病如此身蒸蒸而热.止匕 与太阳病热郁于体表而翕翕发热者有别。热蒸于里,因使汗自出,汗量多 而臭味重,与太阳中风证的自汗出,汗量少而臭味轻者不同。由于里热的 强烈刺激,如此恶寒感受到抑制,故不恶寒而反恶热,此与太阳病之必恶 寒者更有不同。第185条:“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戢戢然者,是转属阳明也。是说, 本是太阳病,于初发时虽已发其汗,但病并未因先汗出而彻除,因又传里 而转属阳明病。又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者,为太阳伤寒已内传少阳 的柴胡证,而反汗出戢戢然者,是又转属阳明病了。按:阳明病,有从太 阳病直接传里而发者,亦有太阳病传入少阳,再从少阳传里而发者。第204条:“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伤寒呕多,如此柴胡汤证还未罢,虽已传里,而有阳明证亦不可以承气汤以攻里。第205条:“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 者愈。心下硬满,即指心下痞硬言,为胃气极虚之候,治宜人参的配剂。 故阳明病,假如心下硬满者,如此不可攻之,假如误攻之,致利遂不止而 死;幸而利止者,还可救治使愈。第210条:“夫实如此澹语,虚如此 X声。X声者,重语也。直视,澹语, 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是说,病气实如此澹语,精气夺如此 X声。X声 即重语不休之谓。精气竭于上如此直视,澹语而又直视,已届病实正虚之 恶候,假如再见喘满或下利者,如此已呈虚脱败象,故主死。第211条:“发汗多。假如重发汗者,亡其阳,澹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 不死,是说,发汗已多,假如更发汗亡其阳,如此胃中燥必澹语。脉短 为津液虚竭之候,病实正虚,故主死;脉不短而自和者,如此正气未衰, 故不至于死。按:热实于里的阳明病,最易耗伤津液,也最怕津液虚竭。 以上两条,皆是说明因此所致的邪实正虚的死证。第218条:“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 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如此澹语。脉沉主里,脉沉而喘满,当为 里热壅逆所致,医者竟误为表不解的麻黄汤证,而反发其汗,因使律液大 量外越,以至大便为难,表因汗出而虚,里因燥结间实,久如此病毒上犯 头脑,因必致澹语。基于上述,如此所谓阳明病,即热结于里的阳性证。假如热结成实,如此 即有胃家实的腹证反映,假如热而不实如此只可见之于身热,汗自出,不 恶寒反恶热的外证。此病常由太阳证或少阳证转属而来,然亦有自发者。里热最耗津液,热实津竭如此死。故阳明病最忌发汗。宜下不下亦可致邪 实正虚的险恶证侯。以上只是有关阳明病的概要说明,具体证治详见白虎 汤证、承气汤证等方证。里阴证类:伤寒论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 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假如下之,必胸下结硬。是说胃虚饮聚,故腹满 而吐,食不下,胃中不但有寒饮,而且不能收持之,故自利益甚。寒气下 趋少腹如此腹自痛,寒气不下行如此痛自止。太阴病宜温不宜下,假如不 慎而误下之,必使胃益虚而饮益聚,甚如此恶化出现胸下结硬。这里提出 太阴病的概括特征,凡病见此特征者,即可确断为太阴病,依治太阴病的 方法治之便不会错。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 辈。是说凡病自下利而不渴者,均属太阴病的下利证。其所以不渴者, 即因其胃中有寒饮的关系,治以宜服四逆汤这一类的温中逐寒剂。总之,阳明和太阴,病位都是在里,为在同一病位的阳证和阴证。阳明多 热多实,太阴多寒多虚,是阴阳相对的证。下利为阳明太阴共有证,热如 此必渴,寒如此不渴,故特提出以示区别。四逆辈温中逐寒,不只治太阴 病的下利,亦是太阴病的治疗准如此,合上条即为太阴病的总纲,至于具 体细节如此详于以下诸方证条。3 .半表半里证类 半表半里证亦和表、里证一样,而有阴阳两类。伤寒沦 所谓少阳病,即其阳证的一类。而所谓厥阴病,即其阴证的一类,今择其 有关论述,简介如下:先说阳性的半表半里证。如伤寒论第 263条说:“少阳之为病,口苦, 咽干,目眩也。是说热郁于半表半里,既不得出表,又不得入里,势必 上迫头脑,如此口苦,咽干,目眩,乃是自然的反响,故凡病见有口苦, 咽干,目眩者,即可确断为少阳病。第264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 吐下如此悸而惊。少阳中风,即指太阳中风而转属少阳病的意思。两耳 无所闻,目赤,亦同口苦,咽干,目眩,出于热邪上迫头脑所致,热壅于 上故胸满而心烦。少阳病不可吐下,假如误吐下之,如此正虚邪陷更必进 而悸且惊。第255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 如此澹语。此属胃,胃和如此愈,胃不和如此烦而悸。弦细为少阳脉, 太阳伤寒脉当浮紧,今脉弦细而头痛发热,如此已转属少阳柴胡证了。少 阳病不可发汗,假如发汗如此胃中燥,必澹语,此宜调胃承气汤以和其胃 即,假如不使胃和不但澹语不已,且必更使烦而悸。再说阴性的半表半里证。如第 326条:“厥明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 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如此吐蛔,下之利不止。消渴为热证,阴不 应有热,可能有错简,以下大意是说,厥阴病上虚下寒,寒乘虚以上迫, 因感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的自觉证,蛔虫迫于寒而上于膈,故饥而不欲食, 食如此吐蛔。寒在半表半里,本不下利,与寒在里的太阴病自利益甚者不 同,但假如下之,如此并于太阴而下利不止。第329条:“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阴证一般多不渴,但 虚如此引水自救,故厥明病亦有渴者,假如渴欲饮水者,可少少与之即愈。按:这里少少与水即愈的渴,当然不是消渴。以是可见,上述提纲证必无消渴甚明。历代各家对厥阴病提纲虽做了多方面的探讨,但至今仍存在不 少的疑问。现结合篇中的具体证治,对此加一探讨,略述如下。纵观伤寒论厥阴病篇只有四条(除上述两条外还有两条,因无关重要, 故从略),均有“厥阴病三字提首,但未出证治。以下虽出证治,但无一 条题以“厥阴病的字样。金匮玉函经别为一篇,题曰:“辨厥利呕啰 病,按其内容,表里阴阳俱备,亦确是泛论上述四病的证和治,而非专 论厥阴甚明。可知叔和当日以六经病后,出此杂病一篇甚属不类,而厥阴 病篇只了了四条,且无证治,以为即是厥阴续文,乃合为一篇。不过,叔 和未尝无疑,故于金匮玉函经仍按原文命题,以供后人参考。惜金 匮玉函经在元代已少流传,故后世一些人便认为厥阴篇后都是论述的厥 阴病,此又非叔和初意所料与。其实仲景此篇另有深义,约言之可有三点: 胃为水谷之海,气血之源,胃气和如此治,胃气衰如此死,凡病之治, 必须重视胃气,因取此与胃气有关的四种常见病,辨其生死缓急,和寒热 虚实之治,为三阳、三阴诸篇做一总结。同时亦正告医家,表里阴阳概 括万病,伤寒杂病大法无殊,故称伤寒杂病论。试看白虎汤、承气汤、 瓜蒂散、四逆汤、大小柴胡汤、桂枝汤等伤寒治方,适证用之亦治杂病。3.此外乌梅九、当归四逆场等条,虽论治厥,但证属厥阴,又不无暗为厥 阴病的证治略示其X也。前面这里好象缺内容,谁有资料可以回复补全体会:肾下垂一病,中医没有记载。但久经中西医治疗,没能治愈,说明 没有抓住本质。从中医角度来看,似属虚证,所以许多中医一开始就用了 大量滋腻的补肾药,如熟地、首乌、黄精之属。不但无效,反因药味甘甜 碍脾恋隔,致生他变。其实,本例病人证属虚实夹杂,先因脾肾阳虚,后 有寒饮内停。从腰痛、腰部肿胀、足背麻木、心悸、脉沉弦等证来看,正 是真武汤的方证。所以按证治疗,效如梓鼓。提到方证,冯世纶教师曾经 跟我讲过他的经历,他说起初他也不懂什么叫方证。后来在教师胡希恕先生的悉心教诲下,渐渐知道辨方证是不同于一般辨证的。它源于伤寒杂病论,如书中所述的桂枝汤证、柴胡汤证等皆属此类。它是一种朴素的、对应性很强的辨证方法,有一定的特征性。但凡疾病的表现与原文的记载相符和的,就可以选用原文所举的方剂进展 治疗。这种通过审查、核对,以期找到更适于病情的方剂的过程,就是辨 方证。而一般常用的脏腑五行,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是后世历代医家对 中医药的补充,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臆断和揣测。至于如何辨好方证,冯世纶教师早有论述,详细情况可见于先生的著作-经方 与经方传灯等书,这里不在赘述。胡希恕对六经实质的认识要灵活地运用经方必须先明白六经的本质,胡希恕先生学宗仲景,深受王 祥徵影响,兼采汤本求真之论,认为六经辨证不是脏腑辨证而是八纲辨证。伤 寒论虽以六经分篇,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等。然书中对八纲之辨颇详,如论中第 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是辨阴阳;第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是辨虚实;第 91条“伤寒, 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是辨表里;第122条“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 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 虚冷,故吐也。是辨寒热,如此等等。这可以说是辨证施治的一般规律,何 为六经?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而言。胡希恕先生指 出:伤寒论之六经,虽称“之为病,其实质是证,而且来自八纲。八纲 即指表、里、阴、阳、寒、热、虚、实,其实在表里中间,还有一个半表半里, 按数而论,应为九纲。由于言表里,而半表半里即寓其中,所以习惯上仍称为 八纲。疾病从病位而言,不外乎表、半表半里、里,从病性而言,不外乎阴阳、 虚实、寒热,而虚、实、寒、热又可从属于阴阳,如此可知,表阳热实即为太 阳,表阴虚寒如此为少阴;里阳热实即是阳明,里阴虚寒如此为太阴;半表半 里之阳热实即为少阳,半表半里之阴虚寒如此为厥阴。如此,无论表、里、半 表半里皆具有阴阳两类不同为证的反映,三而二之为六,即病之见于证者的六 种根本类型。这即伤寒论所谓的“六经病。由此可见,六经出自八纲, 是毋庸置疑的。需要指出的是:少阴主表,厥阴主半表半里,胡希恕先生曾有 专门论述,限于篇幅,兹不赘。运用六经辨证的“三辨明确了六经与八纲的关系,就为临床运用经方奠定了根底。胡希恕先生应 用经方分为三步辨证即首辨病位、次辨病性、最后辨方证。辨病位病位是指表、里、半表半里三局部。胡希恕先生指出表指体表,即由皮肤、 肌肉、筋骨所组成的外在躯壳。假如病邪集中反响于此体部时,便称为表证。里是指人体的里面,即由食道、胃、小肠、大肠等组成的消化道。假如病邪集 中反响于此体部,便称为里证。半表半里,是指表之内,里之外,即胸腹两大 腔间,为诸脏器所在之地。假如病邪集中反响于此体部时,便称为半表半里证 以上表、里、半表半里三者,是固定病位的反响,也就是说不论什么病,其病 位的反响无非是或为表,或为里,或为半表半里。虽然,有时二者或三者同时 出现,但绝对不会超越此三者的 X围,但必须指出这里所说的病位,是指病邪 反响的病位,不要误认为是病变所在的病位,就是说即使病变在里,但病邪集 中反响于表位,即称之为表证。亦或称之为邪在表或病在表。反之,虽病变、 病灶在表,但病邪集中反响于里位,即称之为里证,亦或称之为邪在里或病在 里。六经均有提纲证,寻此以辨,即可知病位之所在。辨病性病位既定,如此当进一步确定病性,即阴阳、虚实、寒热。胡希恕先生说: “病情即病性必反映于病位,而病位亦必因有病情的反映而反响,故无病 情如此亦无病位,无病位如此亦无病情。如此所谓表、里、半表半里等证,同 时都必伴有或阴,或阳,或寒,或热,或虚,或实证。病位、病性既定,如 此治如此治法亦相应而定。如病在表,治之以汗法;病在里,治之以或清,或 下,或消,或温,或补;病在半表半里,治之以和法。辨方证方证即方剂的适应证,伤寒论中有桂枝汤证,柴胡汤证,是以方名证的 X例。如果说辨病位、辨病性是一般辨证的话,那么辨方证如此是辨证的继续 与深入。胡希恕先生曾明确指出: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我们知道治病能否 取效,不论是脏腑辨证、经络辨证,还是六经辨证,最终都要落实在方证上。 仅仅确定病位、病性、治如此治法还不够。如太阳病,假如发热,汗出,恶风, 脉浮缓者,如此宜桂枝汤;假如见发热,无汗,身体疼痛,恶风而喘者,脉浮 紧者,是麻黄汤证虽然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葛根汤等均为太阳病 的发汗方剂,但各有一定的适应证,如果用得其反,不但无益,而且有害,轻 者变证蜂起,重者坏证丛生。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载方证颇多。需要指 出的是很多人认为经方就是方证相应,如忽略了理论的指导,就会流于肤浅。 胡希恕先生的辨方证不同于简单的方证相应,而是在八纲辨证根底上的进一步 深化和细化,与辨证论治毫不抵触,而是密不可分割的。但由于疾病是复杂的,病位、病性可能会出现错杂。如太阳阳明合病、太 阳少阳合病、太阳少阴合病等。仲景已有合病并病之论,且有柴胡桂枝汤合方 之用,实开后人无限法门。循此,如此经方自可应用自如矣!结论古今注解伤寒论者众,而能学以致用者甚少,多数拘于理论探讨,使 很多人对学习伤寒论产生怀疑,这是未能明白运用经方的指导理论一一六 经辨证的实质所造成的,六经辨证是脱离脏腑经络、具有独特理论的体系,与 脏腑辨证有互补之妙,实无对峙之情。胡希恕先生运用经方的“三辨一一辨 病位、辨病性、辨方证,诚为入仲景之门的简便法门。其理明、其法真、其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营销创新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