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3437040 上传时间:2022-06-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课堂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课堂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文韬武略呈异彩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学案1文本研读一、实词1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_(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_(3)秦伯说,与郑人盟:_(4)失其所与,不知:_(5)夫晋,何厌之有:_2古今异义(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_今义:_(2)行李之往来古义:_今义:_(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_今义:_(4)且贰于楚也古义:_今义:_3一词多义(1)封(2)军(3)阙(4)若(5)知(6)能(7)说(8)辞(9)鄙(10)微4词类活用(1)烛之武退秦师:_(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_(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_(4)越国以鄙远:_(5)邻之厚,君之薄也:_(6)既东封郑:_(7)若不阙秦:_(8)阙秦以利晋:_(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_(10)共其乏困:_二、虚词(1)之(2)其(3)以(4)焉(5)而三、文言句式(1)是寡人之过也:_(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_(3)以其无礼于晋:_(4)且贰于楚也:_(5)佚之狐言于郑伯:_(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_(7)夫晋,何厌之有:_(8)若舍郑以为东道主:_(9)晋军函陵,秦军氾南:_(10)辞曰:“臣之壮也”:_(11)许君焦、瑕:_(12)敢以烦执事:_四、文句翻译(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译文:_(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译文:_1课文是如何刻画烛之武这个人物的?_2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_巧设伏笔,前后照应文本回顾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到“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太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又为秦、郑联盟的可能性埋下伏笔。技法点拨伏笔与照应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作家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并与中心事件有必然联系的人物或事件,预先提示或暗示,并在事件发展的另一阶段与之呼应,使文章记叙周密。注意事项:有伏必应,不伏不应是败笔,只伏不应同样也是败笔。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伏笔一般要做到别人无法轻易地觉察到,要做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伏笔要有照应,前后不宜紧贴。如果伏笔前后贴得过近,反而会使文章显得呆板,读来枯燥无味。写作练习请你运用伏笔与照应的写作手法写一段文字。_答案自主梳理一、1(1)“已”同“矣”,了。(2)“共”通“供”,供给。读n。(3)“说”通“悦”,高兴。读yu。(4)“知”通“智”,明智、聪明。读zh。(5)“厌”通“餍”,满足。2(1)古义:那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2)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箱包、铺盖等。(3)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4)古义:从属二主,有二心。今义:数字“二”的大写。3(1)做疆界,动词/疆界,名词(2)军队,名词/驻军,动词/军队编制单位(3)宫殿,名词/空隙、豁口,名词/侵损、削减,动词(4)如果,连词/你,代词/像,动词(5)知道,动词/明智,形容词(6)才能,名词/能够,动词(7)陈说,动词/杂说,名词/通“悦”,高兴(8)推脱,动词/告别,动词/推辞,动词(9)边远的地方,名词/名词用作动词,把当做边邑/浅陋鄙俗,形容词(10)细小的东西,名词/隐约地,副词/稍微,副词/没有、不,副词4(1)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撤兵(2)名词作动词,驻军(3)亡,使动用法,使灭亡(4)名词作动词,把当做边邑(5)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6)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用作动词,作为疆界(7)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消弱(8)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9)形容词作动词,损害(10)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二、(1)代词,指秦军/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其,还是,表商量语气或希望语气/表反问语气,难道/表疑问语气/表面看是商量,实际上是威胁语气(3)因为,连词/拿、用,介词/表顺承,连词/把,介词(4)语气词,表陈述/疑问副词,何/疑问代词,哪里/兼词,于此(5)才,连词,表顺承/表修饰,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连词三、(1)(2)为判断句(3)(6)为状语后置句(7)为宾语前置句(8)(12)为省略句四、(1)倘若灭掉郑国而对您有好处,那我怎敢拿亡郑这件事来麻烦您。(2)晋国有什么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文本探究1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长期得不到重用,但他的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所以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显得有血有肉。郑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他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两国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国家危难,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挺身而出,赴敌营义无反顾;强敌当前,烛之武不卑不亢,措辞得体,聪慧机智,富有人格魅力。2当郑伯准备让烛之武去说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写法探究示例她却不肯瞑目,眯缝着的眼里透出一点光出来,那是一种寻觅和期盼之光。张着的嘴微微翕动,似有话语交代。众人一阵迷惘。他们环视卧室,想找些所需之物了却她的遗愿,以慰藉这颗即将停止跳动的心。秘书递给她常年不离手的提包,那里面装有她批阅的各类文件,她却依然睁着眼。大夫递过几粒药片,她还是睁着眼。是想得到点闪光的言语吧,记者将耳朵贴近她的嘴唇,却一无所获大家失望了,谁能探索到这个市政府最高官员的内心奥秘呢?她的丈夫默默地将女儿引至床沿。像是一种回光返照,她脸上突然有了生气,垂着的手缓缓移动,费力地攥住女儿的前襟,随后闭上眼睛,溘然长逝了。记者轻轻地为她放平枕头。这时人们发现枕头下面压着一个绿皮笔记本。大家打开一看,里面是她的防汛日记,在最末的一页,醒目地记着一条:今晚要为芳芳钉扣子。“刷”众人的目光射向芳芳的衣襟:上面的衣扣已经脱落了两颗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