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美苏等国经济建设的探索 核心素养提升练二十九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新人教版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3194446 上传时间:2022-06-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美苏等国经济建设的探索 核心素养提升练二十九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美苏等国经济建设的探索 核心素养提升练二十九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美苏等国经济建设的探索 核心素养提升练二十九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核心素养提升练二十九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迅速恢复的国家机器比以往承担着更多任务,尤其是经济控制的职能。农民和工人阶级起来反对私有者,战争期间经济崩溃造成了城市和军队供给急需。还有一些党的干部不切实际地追求共产主义社会的动人前景。”这段话主要说明了下列哪一事件的背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D.赫鲁晓夫改革【解析】选A。根据材料“经济控制”“战争期间”“不切实际地追求共产主义社会”得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正确;新经济政策是战争(19181920年)结束后,于1921年推行的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的方式,故B错误;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在农业的表现,时间不符,故C错误;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年),并不存在战争,故D错误。2.(2019邢台模拟)1921年,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列宁对到访的美国商人阿曼德哈默说:“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重新发掘我们的经济潜能。”为了“发掘经济潜能”,苏俄()A.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C.恢复了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D.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解析】选C。由材料的时间“1921年”可知这是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的时期,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选C。3.(2019石家庄模拟)1921年7月,为了燃料供应,苏维埃政府建立了“顿巴斯小煤矿利用委员会”,把小型煤矿出租给私人。这些煤矿采煤量占到顿巴斯总采煤量的11.9%。这表明苏维埃政府()A.部分恢复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做法B.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效果有限C.注重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D.加速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是允许私人经营小煤矿,说明此时苏俄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故选C。4.(2019黄冈模拟)1921年列宁在给时任国家计委主任格马克尔日扎诺夫斯基的信中指出:“关于新经济政策有必要加以补充新经济政策不是要改变统一的国家经济计划,不是要超出这个计划的范围,而是要改变实现这个计划的办法。”基于这一认识,当时苏俄政府()A.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由国家统一来管理B.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C.制定五年计划以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D.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刺激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析】选B。“改变实现这个计划的办法”指的是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生产,故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故选B。【加固训练】苏俄(联)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相对于租让企业,租借企业比较多,仅1924年就由国家租出6 488个。但是,它们多是磨粉厂、碾米厂、榨油厂、制革厂甚至是一些小作坊,承租人多是原来的业主,另外大约有1/4的承租人是合作社。这表明当时苏俄(联)()A.借助本国资本建立工业体系 B.准备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改革C.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 D.举借内债来解决民生方面问题【解析】选C。材料中并不是借此建立工业体系,故A错误;当时苏俄是允许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但未涉及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故B错误;材料中是苏俄暂时将部分企业租让和租借,说明通过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式,推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C正确;材料中是承认资本主义经营方式,不是举借内债,故D错误。5.1932年底,苏联开始实行身份证制度,身份证只发给城市居民,市镇、中心区、新建筑工地、国营农场等地的工人,农村的居民(集体农庄庄员)则拿不到身份证,而没有身份证连一张火车票都买不到,农民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据此推知,当时苏联()A.工人阶级成为领导阶级 B.实物配给制损害了农民利益C.行政命令代替计划经济 D.农民为国家工业化作出奉献【解析】选D。由材料“1932年底”时间信息可知斯大林模式逐渐形成,结合材料中“身份证只发给城市居民”“农民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可知斯大林模式以牺牲农业发展为代价片面发展重工业,农民为国家工业化作出奉献,故D正确。【加固训练】19651979年间苏联集体农庄庄员家庭收支构成1965 197019751979 家庭总收入100100100100集体农庄的收入39.64043.543.7个人副业收入36.531.925.426.9家庭总支出100100100100 购买食物、衣物58.955.147.950.3 社会文化与生活服务(教育、医疗)14.015.016.014.5下列对苏联经济解释合理的是()A.庄员生活总体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B.集体农庄的收入总量在稳步上升C.教育医疗比重说明社保体系完善 D.能购买商品说明不再是计划经济【解析】选A 。“19651979年间苏联集体农庄庄员家庭收支构成”中可以看出这段时间,庄员家庭的绝大部分支出用于购买粮食及衣物,可见生活问题是多数人的基本问题,故A正确。6.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中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 800人,其中约有1 700名是美国工程师。同年,苏联向英美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这说明()A.国际环境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B.社会主义优越性吸引了大批西方人才C.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帮助D.美英为缓解经济危机向苏联输出资本【解析】选A。1932年正是苏联的“一五”计划时期,而同一时期西方正在经历经济危机,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为苏联的工业化提供大量人才、技术设备, 国际环境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故A正确。7.下图为苏联解体后讽刺斯大林时代工业化进程弊端的漫画。作者意在说明()A.苏联农业与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B.苏联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C.苏联工业化时代经济文化落后 D.体制弊端导致后来苏联的解体【解析】选A。从漫画中我们可以看出,斯大林时代的农业与轻重工业比例失调,这是符合当时的实际状况的,故A正确;苏联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也符合斯大林模式,但不合题意,故B错误;苏联工业化时代经济文化落后不符合史实,故C错误;体制弊端导致后来苏联的解体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故D错误。8.根据苏联官方资料,苏联的工业生产在“四五”计划期间超过战前水平的73%,其中重工业生产增加了一倍,轻工业增加了23%,军事工业仍然受到最多的关注,成功爆炸了原子弹。这表明()A.苏联摆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B.苏联建设成就奠定反法西斯物质基础C.苏联利用了西方经济危机的发展契机D.苏联重建道路依然坚持了斯大林模式【解析】选D。材料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恢复重建时期,仍然以重工业为中心,苏联重建道路依然坚持了斯大林模式,故D正确。【拓展延伸】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和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斯大林模式)各自特点(1)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具有渐进性,经历了从原始积累、轻工业到重工业的过程,基础较扎实,体系较健全,但时间长,速度慢,并伴随血腥残暴的对外殖民扩张。(2)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斯大林模式):集中国内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时间短,速度快,但经济结构不合理,农轻重比例失调,以牺牲农业为代价。9.下图反映了1961-1985年苏联消费品工业投资在国民经济投资总额中的比重(%)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苏联()A.国民消费力受到了长期抑制 B.国民经济呈稳定的发展趋势C.国家经济实力受到严重削弱 D.国民经济结构出现重大调整【解析】选A。材料反映苏联消费品工业投资即轻工业投资比重长期低于5%,联系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故A正确。10.有人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赫鲁晓夫“已经是政治局农业方面的专家在农耕方面,就知识储备和对业务的熟悉而言,他几乎算得上是一位优秀的农业家”。此言论说明赫鲁晓夫()A.对农业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B.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力度最大C.被寄望于改变农业的落后状况 D.农业改革方案获得基本认同【解析】选C。依据材料“农业方面的专家”和“优秀的农业家”看出此言论对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才能给予高度评价,表明言论持有者希望赫鲁晓夫能够改变农业的落后状况,故C项正确。11.俄国历史学家德米特连科评述道:“这样,到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的极权体制事实上在社会上失去了支持,不再有合法性。它的崩溃只是时间问题。”据此可得出()A.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实现理论上的突破B.勃列日涅夫改革只是对原有模式的修补C.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具有历史必然性D.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因素【解析】选C。从材料中20世纪80年代苏联极权体制衰落,可知此时苏联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故C正确。12.(2019邯郸模拟)著名历史学家列奥波德冯兰克说:“历史学向来被认为有批判过去、教导现在、以得于将来的职能,对于这样的重任,我不敢期望,它只不过是说明事件的本来面目而已。”据此可知,列奥波德冯兰克认为历史()A.应客观反映事件的面貌 B.不应具备社会教化功能C.须摆脱先入为主的观念 D.应重视原始史料的价值【解析】选A。客观反映事件的面貌与材料中“它只不过是说明事件的本来面目而已”相符,故A正确;材料中“我不敢期望”不等于否定,故B错误;材料中未涉及摆脱先入为主的观念,故C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重视原始史料,故D错误。二、非选择题(37分)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8年,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时,工业领域的所有制改造已经基本完成,所以,五年计划期间,所有制改造的重点在农业领域。在中央的推动下和压力下,苏联农村出现了大跃进式的集体化浪潮。到1933年,富农首当其冲被消灭,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到了社会主义大农业中,苏联从小农国家变成了拥有规模最大农业的国家。农业集体化运动用强制的手段和“阶级斗争”的方式完成生产关系的变革,使苏联建构起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从此,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我们要发展工业,但绝不能够减轻农业发展的意义,特别要保证粮食生产的增加。为克服分散的个体经济的落后性,提高农业生产,必须积极地和有步骤地在自愿互利原则的基础上把贫农和中农联合起来,发展农业合作化。农业机械化五年内只能在局部范围内试办,到1957年参加现有初级形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将占全国农户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个农业合作计划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和保证全部经济计划的实现将是很重要的,对于限制和逐步地消灭富农经济有决定意义。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实施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目的和主要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给我国制定“一五”农业合作计划的启示,并简述实施农业合作计划的意义。(15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得出为工业化服务;第二问根据材料一“在中央的推动下和压力下,苏联农村出现了大跃进式的集体化浪潮”得出由中央强制推行等。 第(2)题第一问根据“我们要发展工业,但绝不能够减轻农业发展的意义”得出工业农业协调发展等;第二问根据“为克服分散的个体经济的落后性,提高农业生产,必须积极地和有步骤地在自愿互利原则的基础上把贫农和中农联合起来,发展农业合作化”得出减少了进行农业改造的阻力,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等。答案:(1)目的:为工业化服务(或对农业进行所有制改造)。(2分)特点:由中央强制推行;规模和速度大跃进;全面地将农民纳入到集体的计划体制之下;注重积累;牺牲农民利益。(8分)(2)启示:工业农业协调发展;积极推进与自愿结合;实施有计划的发展经济;限制和逐步消灭富农经济;以确保农业发展为目标。(8分) 意义:减少了进行农业改造的阻力,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为工业化建设积累了资金和提供了市场;同时开创了新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和途径。(7分)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经济的盛衰绝非外在的“干扰因素”所致,而是工商界自身的规律。理论意义上的萧条,指的是产量、实际收入和就业水平长期显著下降,这种情况只能用经济体系自身的各种因素的作用来解释历史经验似乎表明,即使在没有明显的外来影响可能导致商业周期趋势的地方,经济也表现出明显的周期趋势。这表明我们的经济体制具有一种内在的不稳定性,表现出这种或那种趋势。 摘编自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 结合材料和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经济体制与经济危机”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科学,阐述需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解析】材料观点是经济的盛衰主要是“经济体制具有一种内在的不稳定性”导致的。可以选择论述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固有矛盾与经济危机周期性的关系,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导致生产相对过剩的矛盾出现,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不会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因此经济危机会周期性爆发。也可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与苏联的经济危机的关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与货币关系、过分地强调通过对农业的剥削完成资本积累,进而酿成民生问题和社会危机。言之有理即可。答案:示例一 观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固有矛盾导致经济危机的周期性。(2分) 阐述: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工业革命后不久,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贫富差距日益扩大,19世纪20年代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开始呈现周期性爆发的特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一定的调整,资本主义经济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但其固有的矛盾终于导致席卷世界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爆发。总之,只要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存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就不会消亡。 (10分) 示例二 观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必然会导致苏联的经济危机。(2分) 阐述:斯大林经济体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计划性、行政性、指令性是鲜明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僵化的体制必然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经济危机;斯大林模式长期排斥市场与货币关系,以行政力量驱动经济发展,不符合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律,无视经济规律必然会导致经济危机;斯大林模式以集体化的形式完成资本积累,长期牺牲农民的利益,必然会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下降,进而酿成粮食危机和社会危机。总之,斯大林模式的内在弊端是苏联经济危机的根源。 (10分) - 9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