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GDL00道路工程说明规划二路2016年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02978226 上传时间:2022-06-0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SGDL00道路工程说明规划二路2016年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SGDL00道路工程说明规划二路2016年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SGDL00道路工程说明规划二路2016年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道路工程说明书1、工程概况1.1工程范围学院路延长线西侧规划二路北起与学院路延长线交叉路口,南接与学院路延长线西侧规划三路工程交叉路口1.2工程内容规划二路道路工程的设计内容主要包括:道路工程、交通工程、排水工程、照明工程等。1.3建设规模规划二路线总长度为341.895m,施工起点桩号为K0+014.270,施工终点桩号为K0+312.901。城市支路。道路红线宽度: 18m。2、设计依据1、学院路延长线西侧规划二路工程设计服务中标通知书2、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92020)(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柳州市城市规划局)。3、柳州市中心城道路交通规划(20192020)(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柳州市城市规划局)。4、柳州市中心城对外交通规划(20192020)(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柳州市城市规划局)。5、柳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192020)(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柳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6、相关工程的施工图、竣工资料。7、业主提供的相关地形图、测量资料。8、本公司调查收集的有关资料。3、采用的规范、规程3.1采用的设计规范1、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9年版)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9)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4、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5、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 152-2019)6、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97、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98、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99、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201910、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19)11、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9)12、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19)13、其他相关设计标准、规范和规程3.2采用的施工规范1、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19)2、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19)3、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00)4、广西膨胀土地区建筑勘察设计施工技术规程(DB45/T396-2019)3.3采用的工程验收标准1、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2019)4、主要技术标准(1)道路等级:城市支路。(2)道路红线宽度:18m(3)设计速度:30km/h。(4)荷载标准路面设计标准轴载:BZZ100标准车(5)道路交通量等级:中等交通(6)路面设计使用年限:采用沥青路面,路面设计使用年限10年。(7)排水标准:设计暴雨重现期 P=2年,地面集水时间t1=10分钟,地面综合径流系数 =0.6;(8)抗震标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9)其它指标满足相应标准和规范要求。5、建设条件5.1自然气候柳州市地处桂中北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影响柳州市的大气环流主要是季风环流。夏半年盛行偏南风,最大风速14.0m/s(南风),极大风速24.3m/s,基本风压值0.37kN/m2,高温、高湿、多雨。冬半年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少雨。夏长冬短,雨热同季,光、温、水气候资源丰富。多年平均气温20.5C,最高气温39.2,最低气温-3.8。5.2工程地质特征根据野外钻探揭露情况和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试验成果,场地上覆地层主要为第四系人工堆积层(Qml)、种植层(Qpd)和溶余残积层(Qel)红黏土,下伏石炭系中统黄龙组(C2h)白云质灰岩,本次勘探钻孔均未揭示下伏基岩。现根据钻探资料描述如下:1 第层杂填土(Qml)杂色,稍湿,由黏性土和碎石和少量石块组成,碎石和石块占3050%,堆填时间35年,为新堆土,结构松散,未完成自重固结。层厚0.709.20m,该层在场地大部分存在,属干燥类型土。本层作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6.00m,其试验结果见附表6-16-2。2 第层耕表土(Qpd)褐色,土体稍湿,结构较松散,含植物根系和少量有机质,主要成份为粘粉粒。层厚0.301.30m,该层局部揭露,属干燥类型土。3 第层硬塑坚硬状红黏土(Qel)棕黄色,土体稍湿,呈硬塑-坚硬状,按压略见指印,切面光滑,干强度和韧性高,摇振无反应,局部偶含砾石。钻孔揭露层厚5.7014.20m,层顶面埋深0.009.20m,层顶标高90.92116.33m,该层场地均有分布。本层共取级土样45件作土工试验分析,作标贯试验65次,其试验结果见附表2、附表5。据土工试验结果,其液性指数为-0.170.15,平均稠度(Bm)为1.07,属干燥类型土;液限(WL)平均值为65.46%,属高液限土;压缩系数平均值为0.31MPa-1,属中压缩性土。据野外调查、钻孔地质资料和区域地质资料,场地天然斜坡稳定,道路范围内无大的断裂构造通过,亦无全新构造活动迹象;场区内无采空区、地面塌陷 、土洞、滑坡、泥石流以和地裂缝等不良地质作用,区域稳定性较好。因此,场地稳定性较好,适宜本工程的建设。6 、道路平、纵、横设计6.1 道路平面设计本工程采用1980年西安坐标系。平面走向和断面均执行规划。路线长341.895m,北起与学院路延长线交叉路口,南接与学院路延长线西侧规划三路工程交叉路口。全线不设平曲线。6.2 道路纵断面设计1、控制因素纵断面设计首先应保证与在建或待建项目相交路口的协调顺接,纵断面设计主要受原地面标高、沿线地区规划建设标高、被交道路高程等控制。本项目道路等级为城市支路,设计速度为30km/h。因此,纵断面主要考虑如下因素:1)路线和相交道路的规划等级和净空要求;2)周边地块规划建设标高和现状地坪标高;3)与相邻工程设计纵坡和设计标高的衔接;4)尽可能减少工程量,节省投资;5)本次高程系统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系统。2、纵断面设计本工程范围内纵断面设计,除部分交叉口与现状道路顺接高程外,标高基本按规划标高执行,局部路段为了减少工程量,根据地形起伏增设了边坡点。纵断面设计满足与被交路交叉口标高对接顺畅,平纵组合设计得当。纵断面设计具体情况如下:道路全线设2个变坡点,最大纵坡为1.5%,最小纵坡为-0.766%,竖曲线最小半径2000m, 竖曲线最大半径5000m。6.3横断面设计本次设计横断面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横坡采用1.5%,人行道采用1.5%反向横坡,路拱采用直线型。道路规划宽度为18m,具体布置如下:道路红线宽18m:3.0m人行道+2.5m非机动车道+3.5m机动车道+3.5m机动车道+2.5m非机动车道3.0m人行道。7、交叉口设计7.1交叉口设置概况本工程交叉口共2处,均为小型路口,设计均为平面交叉的形式。7.2交叉口设计方案交叉口内设计速度按各级道路设计速度0.50.7倍计算,直行取0.7倍,左右转弯取0.5倍;交叉口转角的路缘石转弯半径按右转弯半径最小取为15m。本项目内次干路与支路相交,设置转角式路口,渠化拓宽设置右转专用道。7.3交叉口工程范围划分本项目共有交叉口2处,均为平面交叉。本项目主要与规划三路、学院路延长线相交,相交道路基本为规划路,目前尚未实施。因此本次设计从被交路非机动车道外侧开始纳入本项目设计范围。项目内交叉口施工界面根据场地开发进度,道路实施先后顺序予以划分。 具体交叉口平纵设计详见路口竖向设计图。8、路基设计路基必须做到密实、均匀、稳定。路槽底面土基在不利季节应达到中湿状态,按照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9)土基设计回弹模量值应大等于20MPa,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采取相关措施以提高土基强度。路基设计应经济、耐用。路基设计要注意环境保护要求,注意工程景观效果。8.1 路基压实标准影响路基关键在于填料、地基、压实三个方面,其中路基压实是路基施工中最重要的工序,对路基的质量起着决定性影响。本项目采用重型击实标准,分层压实。路基压实度要求见表8-1:表8-1 路基压实度要求填挖类型路床顶面以下深度(cm)压实度()支路填方08092801509115090零填方和挖方030923080/8.2 路基填料路基填料应密实、均匀,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粒径要求见表8-2。表8-2 路基填料最小强度要求项目分类路床表面以下深度(cm)填料最小CBR值填料最大粒径(cm)支路填方上路床030510下路床3080310上路堤80150315下路堤150以下215零填和挖方030588.3 一般路基填筑路基填土前应先将原地表进行清理,整平压实;路基填料应采用满足路基填筑的素土进行填筑。对高填土路段,一方面要严格控制路基填料的粒径,尽量选择粒径较均匀、土质较均一的填料,另一方面要适当的增加碾压遍数或压实吨位,以减小工后路基沉降量。8.4路基边坡对一般填方路基边坡:路堤边坡高度均小于6m,边坡取1:1.5;经稳定性验算并类比类似工程,可保证路堤边坡稳定。挖方边坡:挖方路基边坡坡率采用1:1.25。8.5特殊路基处治根据地质勘察报告显示,本项目道路路床基本为硬塑-坚硬状红黏土,可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但挖方段需对路床一定范围的红粘土进行超挖,并换填片石处治。处治范围为K0+014.270K0+050、K0+250K0+312.901。8.6路基防护由于道路填挖量较小,为增强绿化景观效果,又满足道路边坡稳定性,本项目边坡采用植草防护。8.7取弃土方案弃土场设置原则:不堵塞河道、不使形成泥石流料源、不占用良田、不破坏周围生态环境。可以结合周围阶地选择地势较平缓的谷地就近造田(旱地)等,清除的表层耕植土近期可制定地块集中堆放,远期可用作绿化带和片区内非建设用地、居住用地的填方,以减少外运土方量、有效降低开发成本。8.8 道路附属工程8.8.1路缘石道路路缘石由立缘石组成,作用是划分车行道与人行道的界线,也是路面排水的重要设施,同时又起着保护道路面层结构边缘的作用。预制混凝土立缘石混凝土抗压强度平均值不低于设计标准,外观应无蜂窝、露石、脱皮、裂缝。直线段采用100cm侧石,弯道曲线半径大于15m时采用60cm,小于15m时采用30cm,相邻立缘石接缝必需平齐,缝宽1cm。立缘石灌缝用水泥砂浆抗压强度不应小于10MPa。8.8.2无障碍设计无障碍设计需在道路路段人行道、沿线单位出入口、道路交叉口、人行过街设施、公交车站等处设置。行进盲道在路段上连续铺设,行进盲道宽度0.30m。行进盲道转折处设提示盲道。对于确实存在的障碍物,或可能引起视残者危险的物体,采用提示盲道圈围,以提醒视残者绕开。同时路段人行道上不设有突然的高差与横坎,以方便肢残者利用轮椅行进。如有高差或横坎,以斜坡过渡,斜坡坡度满足1:20 的要求。道路交叉口人行道在对应人行横道线的缘石部位设置缘石坡道,其中单面坡缘石坡道坡度为1:20,三面坡缘石坡道坡度为1:12。坡道下口高出车行道的地面不得大于20mm。交叉口人行横道线贯通道路两侧,经过道路与隔离带处压低高度,满足轮椅车通行。在交叉口处设置提示盲道,提示盲道与人行道的行进盲道连接。8.8.3公交停靠站设计公交停靠站的站台车道宽度为1.5m,站台结构层与人行道结构层一致,K0+090处西侧公交车站为港湾式停靠站,站台长度为30米,加速段长度为25m。位于交叉口出口道50m处,公交站台展宽度为渠化宽度;K0+250处东侧公交车站为直线式停靠站,站台结构层与人行道结构层一致。9 路面设计9.1 路面设计9.1.1 路面结构设计参数沥青路面结构计算采用BZZ-100标准双圆均布垂直荷载下的弹性层状连续体系理论,以路表面回弹弯沉值、沥青混合料层的层底拉应力和半刚性材料层的层底拉应力为设计指标。路面设计使用年限支路10年。采用的路面材料设计参数详见下表9-1、9-2:表9-1 沥青路面材料参数表材料名称推荐配合比或型式20抗压回弹模量(MPa)15抗压回弹模量(MPa)劈裂强度(MPa)细粒式沥青混合料AC-13140020001.4中粒式沥青混合料AC-16120018001.0表9-2 基层、底基层、土基材料参数材料名称推荐配合比或型式抗压回弹模量(弯沉计算用)(MPa)抗压回弹模量(拉应力计算用)(MPa)劈裂强度(MPa)7天浸水无侧限抗压强度(MPa)水泥稳定碎石5:100140038000.63.54.0土基20MPa9.1.2 路面结构组合城市支路路面结构4cm 细粒式沥青混合料(AC-13C)6cm 中粒式沥青混合料(AC-16C)1cm 1cm 沥青表处+透油层20cm 水泥稳定碎石(5%)20cm 级配碎石人行道结构6cm 混凝土预制联锁型透水砖3cm 厚水泥砂浆15cm 5%水泥稳定碎石9.1.3 路面结构层材料要求1、沥青上面层采用改性沥青,应符合PG70-22标准,技术要求见表11-3;下面层采用道路石油沥青,沥青标号为AH-70,应符合PG64-22标准,其各项指标要求见表。建议采用优质进口沥青,60动力粘度180(Pa.S)。表9-3 改性沥青SBS技术要求检验项目技术要求针入度(25,100g,5s)(0.1mm)最小5080针入度指数PI最小-0.2+1.0延度5,5cm/min(cm)最小30软化点TR&B()最小60动力粘度60(Pa.s)最小800动力粘度135(Pa.s)最大3闪点()最小230溶解度(%)最小99离析,软化点差()最大2.5弹性恢复25()(%)最小70RTFOT后残留物质量损失(%)最大0.6针入度比25(%)最小65延度5(cm)最小20SHRP性能等级PG70-22表9-4 道路石油沥青AH70技术要求检验项目技术要求针入度(25,100g,5s)(0.1mm)最小6080针入度指数PI最小-1.5+1.0延度15,5cm/min(cm)最小100软化点(环球法)()最小46动力粘度(绝对粘度,60)(Pa.s)最小180密度(15)(g/cm3)最小1.01闪点()最小260溶解度(三氯乙烯)(%)最小99.5含蜡量(蒸馏法)(%)最大2.2薄膜加热试验163 5h质量损失(%)最大0.8针入度比(%)最小61延度15(cm)最小6SHRP性能等级PG64-222、密级配热拌沥青混合料沥青路面上面层采用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合料AC-13,下面层采用中粒式沥青混合料AC-16。(1)粗集料粗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其质量应符合表9-5要求。表9-5 下面层粗集料技术指标检验项目技术要求石料压碎值不大于(%)30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35视密度不小于(t/m3)2.45吸水率不大于(%)3.0对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级)4坚固性不大于(%)-细长扁平颗粒含量不大于(%)20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1软石含量不大于(%)5(2)细集料细集料采用石灰岩粉碎的机制砂,也可使用天然砂,天然砂的含量不宜大于集料总量的10%。细集料每200T检验一次。使用的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杂质,其质量应符合表9-6要求。表9-6 下面层细集料主要技术指标视密度坚固性砂当量2.45/cm3-50%(3)矿粉沥青混合料用的矿粉必须采用石灰石加工而得,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矿粉应干燥、洁净,能自由地从矿粉仓流出,其质量应符合表9-7中的要求。表9-7 沥青混合料下面层用矿粉质量要求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表观密度 不小于t/m32.45含水量 不小于%1粒度范围0.6mm%1000.15mm%901000.075mm%70100外观/-亲水指数/T 0353塑性指数/T 0354加热安定性/T 0355(4)抗剥离剂根据集料对沥青的粘附性试验确定是否掺加抗剥落剂,当粘附性小于5级时,建议在沥青混合料中掺入沥青用量0.3%0.4%的抗剥落剂,增加石料与沥青的粘结力。抗剥落剂的性能要根据公路工程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 0.52-2000)中T0663-2000沥青抗剥落剂性能评价试验进行检验合格后才能使用。3、下封层采用改性乳化沥青,各项技术要求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19)表4.3.2的要求规定。4、透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顶面喷洒透油层,可采用液体沥青和乳化沥青,基质沥青的标号为70号,其规格和用量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19)表9.1.4的规定。5、黏层沥青层之间喷洒黏层油,宜采用快裂或中裂乳化沥青,也可采用快、中凝液体石油沥青,使用的基质沥青标号同主层沥青混合料为70号,其规格和用量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19)表9.2.3的规定。6、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都可以用于拌制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宜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42.5级的水泥,3d胶砂强度应不小于18Mpa。受外界影响而变质的水泥不得采用。水泥各龄期强度、安定性等应符合规定;水泥初凝时间应不小于4小时、终凝时间不小于6小时。采用散装水泥,在水泥进场入罐时,要停放七天,安定性合格后才能使用;夏季高温作业时,水泥温度不能高于50,否则,应采用降温措施。(2)碎石碎石的最大粒径为31.5mm,宜按粒径9.5mm31.5mm、4.75mm9.5mm、2.36mm4.75mm和02.36mm四种规格备料。其中前三个粒径组采用石灰岩材料,2.36mm以下粒径组采用玄武岩材料。碎石压碎值应不大于28%;粗集料针片状含量应不大于18%(宜不大于15%);4号料中0.075mm通过率应不大于20%(宜不大于18%);碎石中小于0.6mm的颗粒必须做液限和塑性指数试验,要求液限小于28%,塑性指数小于6。合成碎石的颗粒组成符合表9-9的规定。表9-9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集料级配范围方筛孔尺寸(mm)31.526.5199.54.752.360.60.075通过质量百分率(%)100951006886385822321628815039.1.4 路面结构层的技术要求1、沥青混合料的技术要求沥青路面上面层采用细粒式沥青混合料改性AC-13,下面层采用中粒式沥青混合料AC-16。表9-10 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试验项目技术要求击实次数 (次)两面各75稳定度 (kN)8流值 (0.1mm)2040空隙率 ()36沥青饱和度 ()6575高温车辙试验动稳定度(60,0.7Mpa) (次/mm)1000沥青与石料的粘附性 (级)5残留马歇尔稳定度 ()80冻融劈裂的残留强度 ()75施工前应通过试验确定合适级配组成,推荐沥青混合料的级配范围和沥青用量见下表。表9-11 沥青混合料级配和沥青用量结构类型通 过 下 列 方 孔 筛 (mm) 的 重 量 百 分 率 () 沥青用量()31.526.519.016.013.29.54.752.361.180.600.300.150.075AC-10100901004575305820441332923616483.05.0AC-131009010068853868245015381028720515484.06.0AC-161009010070926080346220481336926718514484.06.0AC-2010090100789262805072265616441233824517413374.06.02、水泥稳定碎石的技术要求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根据7天浸水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确定,本工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7天浸水无侧限抗压强度为3.54.0Mpa,以3.5Mpa为设计目标(静压成型),当采用振动成型时要求无侧限抗压强度为4.0Mpa,180天劈裂强度应0.6Mpa。设计初步推荐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为5.0%,施工单位应根据实际使用的材料情况,进行混合料配合比试验,其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水泥用量不宜大于5.0%,可通过调整集料级配提高混合料强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时,应采用最适宜的碾压厚度,主干路应分两层碾压,以确保压实度达到98%,基层施工应采用厂拌法集中拌和,摊铺机摊铺的工艺。含水量不宜超过最佳含水量的1%。3、级配碎石的技术要求级配碎石宜用几种粒径不同的碎石和石屑掺配拌制而成,集料压碎值不大于30%,采用重型击实标准设计,底基层压实度应大于96%。表9-12 级配碎石混合料的级配组成层位通过下列筛孔(mm)质量百分率% 37.531.526.519.016.013.29.54.752.361.180.600.300.150.075底基层95100859575906082537848744065255018401332925620313074、沥青封层油的技术要求集料粒径规格为S14(46mm)石屑,用量宜为8m3/1000m2。乳化沥青用量为1.0kg/m2(按乳化沥青蒸发残留物含量60%计算,如沥青含量不同应予以折算)。水洗法筛分级配范围见表9-14。封层油采用乳化SBS改性沥青,其技术要求见表9-13。表9-13 封层用乳化SBS改性沥青技术要求试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破乳速度慢裂粒子电荷阳离子道路沥青标准粘度计C25.3S1025恩格拉粘度计E25110筛上剩余量(1.18mm筛)%0.1与粗集料的粘附性2/3蒸发残留物性质残留物含量%53针入度(100g,25,5s)0.1mm80130延度(5)cm30软化点50粘度(60)Pa.s500贮存稳定性1天%15天%5表9-14 集料级配范围规格公称粒径(mm)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9.54.752.361.180.60.30.150.075S144610090100659045703050183010215155、沥青透层油的技术要求透层油采用液体石油沥青,其技术要求见表9-15。表9-15 透层用液体沥青技术要求试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AL(M)-2粘度C60.5S5-15蒸馏(体积)225前 小于%7315前 小于%25360前 小于%35蒸馏后残留物针入度(100g,25,5s)0.1mm100-300延度(5,5cm/min) 大于Cm60闪点(TOC) 大于65含水量 不大于%0.2煤油:110号沥青6、沥青粘层油的技术要求粘层油采用乳化SBS改性沥青,其技术要求见表9-16。表9-16 粘层用SBS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试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破乳速度快裂粒子电荷阳离子道路沥青标准粘度计C25.3S1025恩格拉粘度计(25)110筛上剩余量(1.18mm筛)%2/3蒸发残留物163残留物含量%50针入度(100g,25,5s)0.1mm80130软化点50延度(5,5cm/min)cm30弹性恢复(25,1h)%60动力粘度Pa.s500贮存稳定性1天%15天59.1.5人行道结构层的技术要求1、面层9透水砖的强度应表9-17中人行道标准选用。表9-17 透水砖强度等级道路类型抗压强度(MPa)抗折强度(MPa)平均值单块最小值平均值单块最小值人行道、步行街40.035.05.04.2透水砖的接缝宽度不宜大于3mm。接缝用砂级配应符合表9-18的规定。表9-18 透水砖接缝用砂级配筛孔尺寸(mm)10.05.02.51.250.630.3150.16通过质量百分率(%)0005020157560901002、找平层透水砖面层与基层之间应设置找平层,其透水性能不宜低于面层所采用的透水砖。找平层可采用中砂、粗砂或干硬性水泥砂浆,厚度宜为20mm30mm。3、基层本项目人行道基层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应具有足够的强度、透水性和稳定性。连续孔隙率不应小于10%。透水性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应符合下列规定:(1)透水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设计抗压强度指标为:保湿养生6d、浸水1d后无侧限抗压强度应在2.5MPa3.5 MPa之间,冻融循环25次后不应小于2.5 MPa。养护期间应封闭交通。(2)透水或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集料压碎值不应大于30%;公称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1.5mm;集料中小于或等于0.075mm颗粒含量不应超过2%。透水性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集料级配可按表9-19采用。(3)透水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配比应通过实验确定,并应达到强度和透水性要求。表9-19 透水性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集料级配筛孔尺寸(mm)31.526.519.016.09.54.752.36通过质量百分率(%)1007010050803560203501002.5级配碎石底基层应符合下列规定:(1)级配碎石可用于土质均匀,承载力较好的土基。(2)基层顶面压实度按重型击实标准,应达到95%以上。(3)级配碎石集料基层压碎值不应大于26%;公称最大粒径不宜大于26.5mm;集料中小于或等于0.075mm颗粒含量不应超过3%。碎石级配可按表9-20采用。表9-20 级配碎石基层集料级配筛孔尺寸(mm)26.519.013.29.54.752.360.075通过质量百分率(%)100859565805570557002.5024、垫层本项目设有级配碎石底基层,可不设置垫层。5、土基土基应稳定、密实、均质,应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抗变形能力和耐久性。路槽底面土基设计回弹模量同机动车路槽底面土基设计回弹模量。土质路基压实应采用重型击实标准控制,土质路基压实度同机动车道压实度要求。9.1.6路面竣工验收要求路面施工,必须按设计要求,严格执行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4-98)、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19)有关路面施工的指导意见。新建路面各结构层和土基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上面层路面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 LS= 20(0.01mm)下面层路面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 LS= 21.9 (0.01mm)基层路面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 LS= 24.9(0.01mm)底基层路面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 LS=70.2(0.01mm)土基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 LS=383.1 (0.01mm)(根据“基层施工规范”第88页公式)10 道路附属工程1、路面排水道路路面排水采用设雨水进水口方式,路面雨水首先汇集到路侧雨水口,排入雨水井,然后通过雨水井排入雨水管。进水口设在车行道外侧,机动车道横坡为1.5%。路段雨水口间距一般不超过40m。2、侧平石道路侧平石是由侧石和平石二者组成,作用是划分车行道与人行道的界线,也是路面排水的重要设施,同时又起着保护道路面层结构边缘的作用。侧石、平石均为预制混凝土。施工应根据施工图确定的侧石平面位置和定点标高排砌。道路直线段采用100cm,或60cm的侧石,曲线半径小于15m或圆角部分,视半径大小,采用60cm或30cm的侧石,相邻侧石接缝必须平齐,缝宽为1cm;平石施工应按平石和侧石错缝对中相接,平石间缝宽为1cm,与侧石间的缝隙1cm,平石与路面接缝边线必须顺直。侧平石灌缝:灌缝用M10水泥砂浆,灌浆必须饱满密实,平石勾缝以平缝为宜,侧石勾缝为凹缝,深度为0.5cm。3、无障碍设计无障碍设计需在道路路段人行道、沿线单位出入口、道路交叉口、人行过街设施、公交车站等处设置。行进盲道在路段上连续铺设,行进盲道宽度0.30m。行进盲道转折处设提示盲道。对于确实存在的障碍物,或可能引起视残者危险的物体,采用提示盲道圈围,以提醒视残者绕开。同时路段人行道上不设有突然的高差与横坎,以方便肢残者利用轮椅行进。如有高差或横坎,以斜坡过渡,斜坡坡度满足1:12的要求。道路交叉口人行道在对应人行横道线的缘石部位设置缘石坡道,其中单面坡缘石坡道坡度为1:12,三面坡缘石坡道坡度为1:12。坡道下口高出车行道的地面不得大于10mm。交叉口人行横道线贯通道路两侧,经过道路与隔离带处压低高度,满足轮椅车通行。在交叉口处设置提示盲道,提示盲道与人行道的行进盲道连接。4、其他单位出入口除上述交叉口外,道路沿线还有其他单位出入口,按牛腿式进口坡方式处理,结构采用沥青混合料路面结构。5、其他附属工程本工程附属工程还包括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等交通安全附属设施,以和道路照明等工程。交通标志、标线和照明工程详见相关设计图纸。11施工注意事项道路施工应严格按国家相关施工技术规程执行,主要施工技术要求简述如下:11.1路基施工技术要求1.1本项目现状以山地为主,表层含植物根系和有机质,路基填筑前应先挖除地表层以下50cm的农作物耕植土、树根、草皮或腐植土后夯实回填素土。1.2路基在开挖过程中,若遇软弱地层或障碍物,需采用特殊措施时,应会同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共同协商处理。1.3路基填土不得使用腐植土、生活垃圾、淤泥、冻土块或盐渍土,也不得含草、树根等杂草,超过10cm粒径的土块应打碎。1.4不同种类的土必须分层填筑,不应混杂。优良土应填在上层,如用透水性较小的土填筑路基时,宜作成2%4%的双向横坡,以利于排水。1.5填土路基必须根据设计断面分层填筑压实,其分层填筑厚度必须与压实机具功能相适应,若采用薄铺轻碾的方法,每层松土厚度可为1520cm。路基填筑压实宽度不得小于设计宽度,以便最后削坡,严禁贴坡。1.6填土地段的表层不得有积水,填筑应逐段分层进行,先填低洼地段,后填一般地段;先填路中,再填路边,保持有一定的路拱和坡度。1.7若填土分几个作业段施工,则先填地段应分层留阶,台阶宽度不应小于2米。1.8压路机碾压时,应遵循先轻后重,先稳后振,先慢后快,先边后中,先高后低以和轮迹要重叠等原则,且碾压轮应超过两施工段的接缝。碾压时应顺道路中心线方向进行,弯道和路口圆角处应边开边借,轮迹重叠宽度:二轮压路机为30cm,三轮压路机为后轮宽度的一半。1.9土路基压实后不得有松散、弹簧、翻浆和表面不平整现象。若下层未达到压实度要求,不得铺筑上层。1.10土路基压实度采用重型击实标准,要求见表8-1。1.11路基顶面土基设计回弹模量应不小于20MPa,达不到上述要求时应采取添加掺灰量或更换优质填料等措施提高土基强度。11.2基层、底基层施工技术要求2.1基层、底基层施工必须在路基工程竣工达标验收的基础上以和路面以下附属构造物完成后进行。2.2为保证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基层)和水泥混凝土面层强度增长的均匀性,本项目特规定上面三个结构层必须采用保湿膜养生。2.3施工前需对各结构层所采用的原材料和各结构层混合料进行实验,以实测数据指导施工。2.4配料必须准确,混合料必须均匀,没有粗细颗粒离析的现象。水泥摊铺、洒水、拌和必须均匀。2.5在混合料处于或略大于最佳含水量时用12t以上压路机进行碾压,每层的压实厚度不应超过15cm,并不小于10cm,压实度不得小于97。2.6对水泥稳定碎石,从加水拌和到碾压完成的时间应控制在34小时。2.7碾压完成并经压实度检查合格后,应立即开始养生,养生期不宜少于7天。2.8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未铺封层或面层时,不应开放交通;必须开放交通时,须采用覆盖措施并限制重车通行,通行车速不得超过15km/h。11.3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要求3.1施工中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19),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19)等所规定的施工工艺和质量检查验收标准进行施工。3.2沥青路面施工必须有施工组织设计,并保证合理的施工工期。沥青路面不得在气温低于10,以和雨天、路面潮湿的情况下施工。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最低摊铺温度根据铺筑厚度、气温、风速和下卧层表面温度确定。3.3建立健全质量技术责任制,进行工程全面质量控制。3.4在雨季施工过程中,应做好临时排水与防护措施。3.5对于改性沥青的生产应注意以下事项:(1)改性沥青宜采用专业生产厂家生产的成品改性沥青,以确保改性后的沥青质量,改性沥青应完全按照产品标明的方法、方式进行贮存,不应乱存乱放,并且贮存时间不得超过质量期。施工使用之前应对沥青进行抽样检验,经检验,确认已经发生离析的改性沥青不得使用。(2)若成品改性沥青不能满足本项目所需改性沥青的技术指标,或存放条件限制,不宜购买成品改性沥青时,也可采用专用设备进行现场改性,此时推荐采用胶体磨法和高速剪切法进行沥青改性,确保沥青改性的效果。(3)现场配置的改性沥青宜随配随用,不得长时间存放,且制备完成后必须不间断地搅拌,以防改性剂离析。改性沥青混合料生产,运输、摊铺和压实等施工作业应采用机械化施工。3.6采用沥青混合料摊铺机摊铺。混合料在运输、摊铺时不应产生粗、细料离析现象,分布应均匀,碾压应充分,并要和时养生,达到规定的密度。3.7基层水泥稳定碎石养生期满,应立即进行乳化沥青封层的施工,防止基层干缩开裂。3.8沥青混合料面层之间的施工应保持连续性,下层铺筑后应立即准备铺筑上层,如下面的沥青已被污染,应浇洒粘层油。粘层油浇洒后,应立即铺筑沥青上层,严禁除运料车外的其它车辆通行。3.9改性沥青混合料压实后应在摊铺以后紧接着进行,不得等混合料冷却后碾压,在初压和复压过程中,宜采用同类压路机并列成梯队压实,不宜采用首尾相接的纵列方式。3.10采用振动压路机压实改性沥青混合料路面时,压路机轨迹的重叠宽度不应超过20cm,但采用静载钢轨压路机时,压路机轨迹的重叠宽度不应少于20cm,采用振动压路机时,压路机的振动频率振幅大小应与路面铺筑厚度协调,厚度较薄时宜采用高频低振幅,终压时不得振动。3.11铺筑多层混合料时,上下层的接缝应错开,纵缝至少15cm,横缝至少1m,主干路面层接缝应削齐接平;一般道路的粗粒混合料和联结层允许斜接,接缝处均应涂刷沥青粘层,接缝表面应予烫平。3.12改性沥青混合料当采用多台摊铺机械并列梯队方式进行摊铺作业时,纵向接缝应采用热接缝,两台摊铺机相距宜为1530m,整平板设置在同一水平,当不得不采用冷接时宜采用平接缝,也可采用自然缝。3.13碾压自路边压向路中,要配备与摊铺宽度相适应的压路机台, 使碾压温度能达到上述表13中的规定要求。碾压顺序如下:接缝处预压全路初压全路复压全部终压。每次来回轨迹重叠,双轨压路机重叠30cm左右,三轮压路机重叠后轮宽度1/2左右。3.14压路机型的轻重选择一般为;初压轻型复压重型终压轻型。如沥青摊铺机已有夯实装置,亦可省去初压工序。第 1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