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物理实验题专题复习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02473188 上传时间:2022-06-0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物理实验题专题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2年物理实验题专题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2年物理实验题专题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年实验题专题复习1.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小明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1)请在图中标出反射角的度数。(2)实验时从光屏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这是因为光在光屏上发生了 反射。(3)若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F板上(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此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4)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 。(5)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再观测几组入射角和反射角,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答案:通过多次实验归纳出一般性结论2.小红要探究光的反射规律:(1)她需要这些主要的器材:激光手电筒、一块硬纸板、_、_。 (2)小红依次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10、20、30,分别测量_。得到下列几组实验数据: (3)通过分析数据,能判断_次数据有错误。 (4)请你在表格中把它改正过来。 (5)根据数据你能得到结论_。 (6)错误的原因可能是_。 答案:(1)量角器,平面镜(2)反射角的大小(3)第4组、第6组数据有错(4)提示:将第4组的反射角(r)改为40,第6组的反射角(r)改为30。说明:改正时由于入射角是给定的,且反射角是由于入射角而获得的,所以改正数据只能修改反射角,而不能修改入射角。(5)反射角等于入射角(ri)(6)将反射角测量成反射光线和镜面的夹角了。3. 1.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我们应选择_(选填“较厚的平板玻璃”、“较薄的平板玻璃”或“平面镜”)来进行实验,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填“较明亮”或“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如图甲所示,小红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镜前,观察到镜后有蜡烛的像A。此时在镜后移动与蜡烛A完全相同的蜡烛B,使其与像A完全重合。但小红无论怎样移动B,始终不能与蜡烛的像A完全重合,你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什么?_。(平板玻璃与水平桌面不垂直)发现问题并改正后,发现蜡烛B能与像A完全重合,由此可得结论_ _,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的位置放一块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选填“虚”或“实”)像.小红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下一步应怎样分析处理实验记录的信息,才能归纳得出实验结论._ _。用尺连接像与物对应点,并测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进行比较(或将白纸沿原来镜面的位置对折,看像与物对应点是否重合.)4. 如右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 ,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 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 ;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 ,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3)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1)黑暗;B蜡烛;(2)相等;垂直;相等;(3) B5.小磊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焦距为20cm的凸透镜A固定在光具座上35cm刻度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甲所示。接着他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A换为凸透镜B并保持位置不变,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乙所示。(1)请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和凸透镜成像规律判断:凸透镜A的焦距凸透镜B的焦距。(选填“等于”、“大于”或“小于”) (2)图甲所示的实验现象可以说明 的成像特点。(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3)为了研究像距与焦距的关系,他选用三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进行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上表。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物距不变时,焦距越大,则像距越 (选填“大”或“小”)。(4)若小磊将物距调整为20cm,并想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的像,他应在上表给出的三个透镜中选用焦距为 cm的凸透镜。 6.为了“探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某小组同学利用三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f1f2f3)、同一发光体、光屏和光具座等进行实验。他们分别用三个凸透镜进行了三组实验,实验步骤和操作均正确,并将每次实验的物距u、像距v以及所成像的大小情况等分别记录在表一、二、三中。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2与3或4与5与6数据中物距u与像距v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数据中物距u与像距v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不同的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相同,像距随焦距增加而增大。 进一步分析比较各表中的数据,寻找物距、像距与成像大小的联系,归纳得出初步的结论。(a)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2、3、5、6、8、9,可归纳得出初步的结论:物体在凸透镜中成缩小的实像时, 。(b)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4、7及相关条件,可归纳得出初步的结论: 。答案: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随物距增加而减小; 2与5与7; 像距小于物距;不同的凸透镜成等大的像时,像距等于物距,且像距、物距随焦距增加而增大。7. 右图是“探究海波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装置。(1)实验中除了需要右图中所示的实验器材以外,还需要 。(2)将温度计A插入试管中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在放置上有什么要求? 。(3)实验中要不停地用搅拌器B搅拌,其目的是 。(4)小强用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发现冰熔化太快,没有找到冰的熔点。若要延长冰熔化的时间,请你写出两条可行的办法:_;_。 (1)秒表;(2)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海波晶体中,不碰试管壁和底; (3)使海波晶体各处的温度一致; (4)撤掉酒精灯;增加冰的质量。8.小宇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对冰加热根据实验记录画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请你回答:(1)图甲中温度计的示数为_(2)图乙中_段表示冰的熔化过程,熔点为_ (3)小丽同学评估小宇同学所画的图像时指出:图像中的EF段不是根据实验数据画出来的请你帮小丽陈述其中的奥妙? .运用图示装置实验时,水沸腾后,生成的水蒸气全部离开烧杯,不可能出现水蒸气吸热升温的过程 9. 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如右图所示,是小强同学用温度计测小烧杯中水的初温时的操作图。A是操作过程,B是读数过程,C是读取的温度。 A图中操作的错误是_; B图中读数的错误是_; 若操作正确无误,根据C图可知此时烧杯中水的实际温度是_。 小强同学在利用如右上图所示的装置做实验时,发现从开始给水加热到水开始沸腾所用的时间过长,请你帮助他找出可能存在的原因。(写出两种即可)_;_。 10. 在探究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时,小明和小丽都按图甲所示电路做实验:(1)小明闭合开关发现,发现指针偏转如图乙,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调整后,小明记录的数据如表一所示。(2)小丽闭合开关发现指针偏转如图丙所示,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调整后,小丽记录的数据如表二所示。 表一:小明记录的数据 表二:小丽记录的数据123IA/A016020024IB/A016020024IC/A032040048123IA/A010408IB/A020202IC/A030610(3)如果将两只电流表分别接在B和C处,当开关S闭合后,电流表的指针偏转分别如图丁、戊所示,则C电流表的读数应为 。 (4)通过对他们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结论 。(5)小明在实验中,是靠只改变而得到实验数据的:他根据实验数据得出“并联电路各支路的电流一定相等”,你觉得对吗?(“对”或“不对”) 。(6)小丽在实验中,是靠只改变 而得到实验数据的: (7)他们测量三次的目的是。 (1)电流表选用的量程偏小(2)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 (3)1.2A(4)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电流之和(5)电池个数 (或 电源电压);不对(6)小灯泡规格(或改变A灯泡规格)(7)减少实验的偶然性11. 【课题】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提出问题】如右图所示的并联电路中,流过A、B、C各处的电流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按右图所示连接电路;把电流表分别接入到电路中的A、B、C处,测出它们的电流,填入下表;A处的电流IAB处的电流IBC处的电流IC第一次测量010012022第二次测量020024044第三次测量025030055为了防止个别偶然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之一,重复上面实验步骤。方法一:改变电源电压方法二:更换其中一条支路中的电阻(阻值不同)【分析与论证】在拆接电路时,开关必须_;上面设计的表格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是:_;表格补充完整后,通过对上面数据的分析,后面两次实验是采用方法_进行的,可以得出结论: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_。断开;缺少了电流的单位;一;各支路电流之和。12.如右图甲所示是小强“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 的实验电路图。(1)实验步骤:A按图甲所示接好电路,闭合开关前,滑片应置于端。B滑片P移到适当位置,用电压表测出定值电阻R0两端的电压U1。C 。D保持滑片P不动,用电压表测出a、b两点之间的电压U。E移动滑片P的位置,重复步骤B、C、D两次。(2)讨论交流:小强通过对实验数据分析,得到结论:串联电路中各个电阻两端的电压相等,总电压等于各个电阻两端电压之和。另一小组的小明通过实验得到结论:串联电路中各个电阻两端的电压不相等,总电压等于各个电阻两端电压之和。你认为的结论更合理。理由是 。(3)小强测电阻R0两端的电压时,电压表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此时R0两端的电压为V。(4)小强按图甲所示接好电路,闭合开关S,无论怎样移动滑片P,灯泡都不亮,但电压表有读数,经检查:除灯L和定值电阻R0外,其余都没有问题,则电路中存在的故障可能是 。为进一步确定故障,应将电压表接 。(1)右;(2)保持滑片P不动,用电压表测出灯泡L两端的电压U2;小明;小强所用定值电阻的阻值与灯泡的阻值相同,而小明的不同(其他答案合理也可);(3)1.2;(4)灯泡L短路或R0断路;滑动变阻器R两端,并观察电压表有无示数。13.在探究了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后,同学们又提出了电流与电阻有什么关系这一问题。请你和他们一起解决下列问题:(1)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实验电路连接完整。(2)在导线连接完成后,闭合开关前还应 。(3)闭合开关后,移动滑片时发现电流表没有示数,电压表有明显的示数。则发生故障的原因可能是 。(4)排除故障后,同学们继续进行实验。一位同学在读取完电流表示数后,直接拆下阻值为5的电阻改换成阻值为10的电阻。他认为这样操作简捷高效。那么:电压U=2V次 数123电阻R/51020电流I/A0.40.20.1电压表示数会怎样变化: 。请你指出他在操作中的错误:_ _。(5)分析表中实验数据,请你总结出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 答案:(2)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阻值最大一端(或具体说出接线柱的名称,滑片P在上图中移到D、B或右端)(3)电阻处出现断路(4)变大; 在更换电阻之前没有断开开关。(5)当电压不变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或电压不变时,电阻与电流的乘积是一个定值)14.小红利用如图25甲所示的电路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已知电源电压为6V且保持不变,实验用到的电阻R的阻值分别为25、20、15、10、5,实验中控制电阻R两端的电压为2.5V不变.(1)请根据图甲,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乙所示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2)为完成整个实验,应该选取最大阻值不小于_的滑动变阻器;(3)连好电路闭合开关,发现无论怎样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电压表有示数,电流表没有示数,则故障可能是 ; (4)实验中将定值电阻R的阻值由25依次更换为20、15、10、5,为使电压表的示数不变,则每次闭合开关后都应该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依次向_移(选填“左”或 “右”);15. 在“探究电流跟电压关系”的实验中,小强设计的实验电路图如图甲所示:甲 乙请用笔划线代替导线,按电路图将图乙中的实物连接起来。小强连完最后一根导线后就发现两个表的指针发生偏转,并且指针总在晃动,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分别是_、_。R=5实验次数123电压/U11.52电流/A0.20.4排除故障后,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分别为1V、1.5V和2V,并将读出的对应的电流值记录在右表中,其中有一个电流值忘记记录下来了,请你在右表中填上。分析右表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作完上述实验后,小强又想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他在上一个实验的最后一步的基础上,将5的电阻改接成10的电阻。于是他下一步的操作是: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_(结合图甲填“左”或“右”)移动,使_ ,并记下电流值;再改接20的电阻,重复上述实验。此实验得到的结论是_ 。在研究“一定电压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电源电压恒为3V,滑动变阻器上标有“10 1A”字样。在a、b间先后接入不同阻值的定值电阻R,移动滑片P,使电压表示数为1.5V,读出电流表的示数。当20的电阻接入a、b间时,电压表示数始终无法达到15V,其原因可能是 。16. 小强做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小灯泡标有“2.5V”字样)如图甲所示,小强所接的实验电路存在着连接错误,但只需改动一根导线,即可使电路连接正确请你在应改动的导线上面打“”,并用笔画线代替导线画出正确的接法电路连接正确后,闭合开关,发现小灯泡不亮,但电流表有示数接下来应进行的操作是 。A更换小灯泡B检查电路是否断路C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实验过程中,当电压表示数为 V时,小灯泡达到额定功率,此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其值为 A,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W17.要测量一个额定电压是3.8V的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估计小灯泡工作时的电阻约为10。现有电流表、电压表、开关各一个,三个规格分别为“10 1A”、“50 0.5A”和“1k 0.1A”的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电源(8V左右)一个。(1)小星设计了图甲所示的电路图,通过分析你认为小星应选用规格为_的滑动变阻器。(2)请你根据电路图,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乙中的器材连成实验电路(要求减小误差,导线不要交叉)。(3)小星正确选择了滑动变阻器,按图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发现灯泡不亮,电流表无示数,任意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电压表示数不变(示数不为零)。具体原因是_。(4)小星排除故障后,继续实验当电压表的示数为3.8V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则通过小灯泡的电流为_A,该灯泡的额定功率是_W。18.小雨在拆装手电筒时,发现手电筒的小灯泡上标有“38V”的字样,但上面的电流值已经模糊不清,他想通过实验测量该灯泡的额定功率,下图为他所连的实验电路(1)电池盒中至少有_节干电池。(2)经检查发现电路接线有错误,小雨只做了一处改动就闭合开关进行实验,请在他接错的导线上打上“”,并改正,要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动时灯泡变亮。(1分)(3)实验时,小雨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当电压表的示数为38V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该小灯泡的额定电流为_A,额定功率为_W (4)若小雨的同学在电池盒中装入了4节干电池,原本打算使用小雨的实验方案,来测量一个标有3.6V,估计额定功率为0.9W的小灯泡,当他闭合开关,发现电压表0-15V量程不灵,无法按照常规方法进行试验,请在不增减器材的的情况下,重新设计出测量小灯泡额定功率的的电路图,请画在右上方。(1分)(5)若实验室里边有四种规格的滑动变阻器:“9,1A”,“15,1A”,“12,1A”,“20,1A”,则无论是按照小雨设计的方案还是小雨同学更改的实验方案,都应该选用 规格的滑动变阻器为宜。 19. 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实验中,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电阻约为10,电源为2节干电池,实验电路图如图17所示。根据电路图17,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18中的电路连接完整。在根据电路图连接实验器材的过程中,开关应处于_状态,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移到_(填“a”或 “b”)端。图17 图18完成电路连接后,经检查器材性能都正常,电路连接无错误,闭合开关发现灯泡亮度低,此时滑片应向_(填“a”或“b”)端移动,直到电压表示数为_V时,读出此时电流表的示数,由电功率公式可以算出灯泡的额定功率。若在实验中电流表、电压表都正常工作且都有示数,灯泡能发光,滑动变阻器也能正常工作,但无论怎样调节滑动变阻器,电压表示数都低于2.5V,则原因可能是(只写出一条即可):_,改变这种现象可以采取的相应措施是_。20. 小强做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时,所用器材有电压为6V的电源,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灯泡,以及符合实验要求的滑动变阻器、电表、开关和导线。图19是小强没有连接完的实物电路。(1)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帮小强将实物电路连接完整;(2)小强连好电路闭合开关,移动变阻器滑片P,若发现小灯泡始终不亮,但电压表有示数,电流表无示数,则故障的原因可能是 ;若发现小灯泡始终不亮,但电流表有示数,电压表无示数,则故障的原因可能是 。(3)小强排除故障后闭合开关,移动滑片P到某处,电压表的示数为2.2V,要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应将滑片P向 端滑动(选填“左”或“右”);P3150.63+U /VI /A012340.10.20.30.4图19图20(4)小强通过移动滑片P,分别记下了多组对应的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并绘制成了图20所示的UI图像。根据UI图像提供的信息,可计算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 _ W,当加在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1.5V时,小灯泡的电阻是_。21. 小明按照如图所示的电路图连接好电路,测量一只额定电压为2.5V的泡的电功率,部分实验数据和现象如下表。实验次数电压表示数/V电流表示数/A灯泡亮度110.2较暗22.5正常发光360不发光(1)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可知,所用电源电压约为_V。(2)若小明手边有“15A50”和“20A20”两种规格的滑动变阻器,“03V”和“015V”两个量程的电压表,上面实验中他选用的滑动变阻器规格为_选用的电压表量程为_。(3)由于小明粗心大意,没有记录灯泡正常发光时电流表的示数,于是他根据第一次实验数据计算出灯泡电阻R=U1/I1= 1V/02A=5,再计算出灯泡两端电压为2.5V时的功率PU22/R=(25V)2/5=1.25W。则灯泡的额定功率_(选填“”、“”、“”1.25W。22.如图所示是探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装置(1)保持导线a、b不动,闭合开关,检流计的指针不动,这时导线中_电流(2)保持电路闭合,当导线a、b向左运动和向右运动时,检流计的指针会向左和向右偏转,表明导线中的感应电流方向与_有关(3)将U形磁铁反转对调磁极,闭合开关,当导线向左运动和向右运动时,检流计的指针会向右和向左偏转,表明导线中的感应电流方向与_有关(4)实验中为了使检流计指针明显偏转,你采取了哪些措施?(写出一条即可) 小强在做探究感应电流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时,猜想金属棒在磁场中运动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可能与磁场的方向有关,也可能与金属棒的运动方向有关。他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如上图所示。使金属棒向石运动,看到电流表指针向左偏;把磁铁南、北极上下对调,金属棒变为向左运动,看到电流表指针仍向左偏。根据以上现象,小强得出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场的方向、棒的运动方向无关的结论。你认为小强的结论正确吗?若有错,分析小强得出错误结论的原因。 答案:(1)无(2)切割磁感线运动方向(3)磁场方向(4)增强磁场强度或加快切割速度等;不正确。他改变导体运动方向的同时又改变了磁感线的方向,要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即:每次控制一个量不变,改变另一个量来进行研究。23. 如图21所示,是某学习小组同学设计的研究“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实验电路图。要改变电磁铁线圈中的电流大小,可通过 来实现;要判断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可通过观察 来确定。下表是该组同学所做实验的记录: 图21电磁铁(线圈)50匝100匝实验次数123456电流 / A0.81.21.50.81.21.5吸引铁钉的最多数目 / 枚581071114比较实验中的1、2、3(或4、5、6),可得出的结论是:电磁铁的匝数一定时,通过电磁铁线圈中的电流 ;比较实验中的1和4(或2和5或3和6),可得出的结论是:电磁铁线圈中的电流一定时,线圈匝数 ;在与同学们交流讨论时,另一组的一个同学提出一个问题:“当线圈中的电流和匝数一定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会不会还与线圈内的铁芯大小有关?”你对此猜想是: ;现有大小不同的两根铁芯,利用本题电路说出你验证猜想的方法: 。24. 为探究电磁铁的磁性跟哪些因素有关,小强同学作出以下猜想。猜想A: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没有磁性;猜想B:通过电磁铁的电流越大,它的磁性越强;猜想C:外形相同的螺线管,线圈的匝数越多,它的磁性越强图22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小强所在实验小组通过交流与合作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用漆包线(表面涂有绝缘漆的导线)在大铁钉上饶制若干圈,制成简单的电磁铁。如图22a 、b 、c、d为实验中观察到的四种情况(其中b、c两实验中线圈匝数相同 IbIc)根据小强的猜想和实验,完成下面填空:通过观察电磁铁吸引大头针数目多少的不同,来判断它 的不同;通过比较 两种情况,可以验证猜想A是正确的;通过比较 两种情况,可以验证猜想B是正确的;通过比较图d中甲、乙两电磁铁,发现猜想C不全面,应补充 。24. 小强想测量每天早晨妈妈做的豆浆的密度他从学校借来了天平和量筒,借助家里的玻璃杯测量豆浆的密度他测豆浆密度的实验步骤如下:A称物体质量前,调节好天平.B用天平称出玻璃杯的质量m1.C将适量豆浆倒入杯中.D用天平称出玻璃杯和豆浆的总质量m2.E将杯中豆浆倒入量筒中,测出豆浆的体积V.F计算豆浆的密度=(m2m1)/V.(1)若按上述步骤测量,所测出的豆浆密度 (选填:“偏大”或“偏小”);(2)小强调整了实验步骤,根据合理的实验顺序进行实验在称物体质量之前,先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并将游码放在标尺左侧零位,发现天平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小强应该将平衡螺母向 侧调节(选填:“左”或“右”),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上才开始称量小强测量的结果,如图乙、丙、丁所示,根据图示数据可以计算出豆浆的密度是 kg/m3(结果保留一位小数)25. 学习了密度的知识后,同学们准备测量食用油的密度他们选取的实验器材有:食用油、量简、天平(带砝码)、烧杯。(1)【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小强和小明同学分别设计了一种实验方案,请在方案中的空白处填空:方案一: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向烧杯中倒人一些食用油,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则这些食用油的质量为 ;再将烧杯中的食用油倒人量筒中,测出食用油的体积V;计算出食用油的密度。方案二:将天平置于水平台后,立即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用天平测出装有适量食用油的烧杯的总质量m1;将烧杯中的一部分食用油倒人量筒中,记录量筒中食用油的体积V;测出烧杯及剩下食用油的总质量m2;计算出食用油的密度= 。(2)【评估与交流】请分别找出两种方案中的不足之处: 方案一: ; 方案二: ;你准备选择方案 来做实验,为顺利完成该实验,该方案中不足之处应改为: 。26. 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固体密度的方法:1.上压法: 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为m 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记录水的体积为V1 将物体放入量筒中,用细针将物体压入水面下,记录此时水面所对应的刻度为V2 物体的密度为= 。 2.下坠法: 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为m 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用细线将铁块(或石块等)系在被测物体的下面,只将 浸没量筒内的水中,记录此时水面所对的刻度值为V1将铁块与物体都浸没量筒内的水中,记录此时水面所对的刻度值为V2 物体的密度为= 。27.图13为某同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装置,实验中该同学先后三次将同一木块放在同一斜面上的同一高度,然后分别用不同的力推了一下木块,使其沿斜面向下运动,逐渐减小水平面的粗糙程度,观察木块运动的距离,从而得出力和运动的关系 (1)该同学在实验操作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不要求解释错误的原因): (2)更正错误后进行实验,从实验中可以观察到,随着摩擦力的逐渐减小,木块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逐渐 ,运动的时间越来越 但由于实验中摩擦力_ _,所以不可能观察到木块在水平面上作匀速运动的情形 (3)在上述实验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推测:如果摩擦力减小为零,水平面足够长,那么木块在水平面上的运动速度既不减小,也不增加,运动方向也不发生改变,木块将 28.如图甲是小华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的实验情景 (1)小华将系于小卡片(重力可忽略不计)两对角的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在线的两端挂上钩码,使作用在小卡片上的两个拉力方向 ,并通过调整 来改变拉力的大小(2)当小卡片平衡时,小华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松手后小卡片 (选填“能”或“不能)平衡。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 (3)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在图甲所示情况下,小华下一步的操作是: (4)在探究同一问题时,小明将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没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同学们认为小华的实验优予小明的实验其主要原因是 A减少,摩擦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B小书片是比较容易获取的才料C容易让小卡片在水平方向上保持平衡D小卡片容易扭转 相反;钩码的数量 不能;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是否平衡 把小纸片一剪两半A29.下表是小英同学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时得到的实验数据。实测物体物体质量mKg重力GN比值(G/m)NKg-1物体10.10.989.8物体20.21.969.8物体30.32.949.8在实验过程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和 。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是: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g为9.8Nkg,但经过科学家的精确测量,发现在不同的地理位置g值存在着微小差异。下表为各个不同城市的g值大小,观察分析表中提供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地点赤道广州武汉上海北京纽约莫斯科北极g值大小9.7809.7889.7949.7949.8019.8039.8169.832地理纬度023o0630o3331o1239o5640o4055o4590og值相同的城市是 ;g值差异最大的城市是 。猜想g值变化的可能原因是 。 答案:天平、弹簧测力计;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成正比;武汉和上海;广州和莫斯科;g值可能与地球纬度有关,纬度越高,g值越大。(只要能提出可能与地球纬度有关即可)30. 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中,同学们作出了以下猜想:猜想A: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猜想B: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有关;猜想C: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产生摩擦力的两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为了检验上述有关猜想是否正确,某同学选用了一块底面与各个侧面粗糙程度均相同的长方形木块,并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步骤1把长方体木块平放在水平的长木板上, 图26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沿直线匀速滑动,读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如图26(a)。步骤2在长方体木块上放上砝码,如图26(b);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砝码与木块一起沿直线匀速滑动,比较“步骤2”与“步骤1”中弹簧测力计读数的大小。步骤3在水平长木板上铺上一层棉布,把木块平放在棉布上(不加砝码),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沿直线匀速滑动,如图26(C);比较“步骤3”与“步骤1”中弹簧测力计读数的大小。(1)“步骤 2”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检验上述猜想(A、B、C)中哪一个的正确与否?()(2)为了检验猜想C”是否正确,可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再增加一个步骤,写出你所设计的这一实验步骤: 。(3)考虑到影响摩擦力的因素较多,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总要控制某些因素,使它们保持不变,进而寻找摩擦力的大小与另外一个因素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想想看,初中物理中在研究哪些问题时用到过这种方法?(参照例1,另举两例)例1: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例2: ;例3: 。31. 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小强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了一系列实验,以下是部分实验步骤(实验过程中,保持长木板水平):第1次:把木块平放在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作匀速直线运动(如图27甲),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记录下表中。第2次:把木块侧放在长木板上,用同样的方法拉木块(如图27乙),记下相应的示数。第3次:把两块相同木块叠在一起平放在长木板上,再用同样的方法拉木块(如图27丙),记下相应的示数:实验次数木块对木板的压力/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N滑动摩擦力/N14.024.038.0(1)若已知木块质量为2kg,请你帮助小强填全表格内的数据;图27(2)比较 两次实验数据,可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3)比较第1、3两次实验数据,可以初步得出的结论是 。32.如下图所示是小明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铜块和木块的大小和形状完全相同,实验时弹簧测力计拉着物体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1)比较(甲)、(乙)两图,可得到的结论是。(2)图(乙)、(丙)中铜块和木块叠在一起的目的是使 相同。(3)图(甲)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是 N。若物体不是做匀速运动,而是做加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读数 摩擦力;若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读数 摩擦力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4)实验时,小明先在竖直方向上对弹簧测力计调零,然后用弹簧测力计拉着物体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测出的摩擦力 实际摩擦力(填“大于”、“等于”或“小于”)。(5)实际操作时,手拉着弹簧测力计做匀速直线运动是比较难做到的,因而测力计的读数不一定等于摩擦力的大小。请你提出一个改进的方法,确保测力计的读数等于摩擦力的大小。你的做法(画图或文字说明): 。33. 如图29所示是某校九(1)班物理实验小组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你认为杠杆两端螺母的作用是什么? ; 若发现杠杆在使用前右端低左端高,要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调节;也可将杠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 调节。此后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是否还要再旋动两侧的 平衡螺母? 。 图29实验小组得到的两组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序号动力F1/N动力臂L1/cm阻力F2/N阻力臂L2/cm122011021824 这两组数据中,实验序号为 的一组肯定有错误。经检查,发现是测量动力臂时读错了,动力臂的实际值比记录值大还是小? 。通过此探究实验应该得出的结论是: 。动力F1/N动力臂l1/cm阻力F1/N阻力臂l1/cm4554另一实验小组的同学获得的数据如下表所示: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你认为他们的实验存在着什么问题? 。34.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1)小明发现杠杆右端低左端高,要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调节。小明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主要目的是 和。 (2)如图甲所示,在杠杆左边A处挂四个相同钩码,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在杠杆右边B处挂同样钩码个。 (3)如图乙所示,用弹簧测力计在C处竖直向上拉,当弹簧测力计逐渐向右倾斜时,使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 (变大、变小、不变) ,其原因是。35. 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某同学记录了三次实验数据如下表:实验次数动力F1/N动力臂L1/m阻力F2/N阻力臂L2/m12.00.044.00.0221.00.020.50.0132.50.031.50.05 (1)这三次实验数据中有一次是错误的,错误数据的实验次数是 ,由正确实验结果可得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2)如图31所示,当在A处挂了三个钩码时,要使杠杆平衡,应在C处挂 个钩码。(每个钩码的质量相等)。(3)若某次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杠杆一端的A点,如图32所示,杠杆平衡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a,若在A点斜向上拉,杠杆要求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图31 图32为Fb,则Fa Fb (填“大于、小于、等于”)36. 为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同学用若干个同种材料制成的不同物体放在同一水平细沙面上,进行了三组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表三所示。实验时,他仔细观察沙面的凹陷程度,并通过比较,发现每一组沙面的凹陷程度相同,而各组却不同,第一组凹陷程度最大,第二组其次,第三组最小。(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等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与7(或5与8、或1与6与9)等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3)甲、乙两位同学进一步综合分析了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甲同学的结论是:当受力面积与压力的比值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当受力面积与压力的比值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乙同学的结论是:当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当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请判断,甲同学的结论_ _,乙同学的结论_ _。(均选填 “正确”或“错误”)37. 小明同学利用A、B两物体、砝码、泡沫等器材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如图10所示。(1)实验中小明是通过观察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2)比较甲、乙两图所示实验,能够得到的结论是。(3)若要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应通过比较图所示实验。(4)小华同学实验时将物体B沿竖直方向切成大小不同的两块,如图ll所示。他发现它们对泡沫的压力作用效果相同,由此他得出的结论是: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无关。你认为他在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38. 如图32为“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步骤示意图。(1)A图是为了测量物体的_力的大小;C图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A图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_(填“大”或“小”),通过两次读数差可以求出浮力的大小,比较浮力和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大小,就可以得出结论。A B C D图34(2)图示的实验步骤有疏漏,正确的做法是在B图所示的步骤之前,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_的重力的大小。 39.下图是小明同学斜面机械效率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 实验时他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同一物块沿粗糙程度相同的斜面向上运动。实验的部分数据如下:实验次数斜面的倾斜程度物块重量G/N斜面高度h/m沿斜面拉力F/N斜面长s/m机械效率1较缓100.15.012较陡100.36.71453最陡100.58.4160(1)小明用弹簧测力计测力时发现示数有忽大忽小现象,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造成的。(2)小明探究的是斜面的机械效率跟的关系。在第1次实验中,斜面的机械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