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层砖柱厂房的抗震设计

上传人:hao****an 文档编号:101827082 上传时间:2022-06-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层砖柱厂房的抗震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单层砖柱厂房的抗震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单层砖柱厂房的抗震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松江区06学年高一年级历史学科期末测试质量分析 张史敏上海市二期课改就历史学科新教材练习部分的编制,提出了要“有利于学生掌握最基础的历史知识、有利于体现历史学的思想和方法、有利于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距离”的三项原则,并以此作为二期课改历史学科训练习题设计,乃至教学评价改革的基本原则。2007年年初,依据二期课改理念编制的历史学科高一年级新教材,已在上海各学校全面推广,为有效地从评价领域促进这场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导向机制,同时也是为了掌握新教材半年来在教与学环节上所产生的实际变化情况、适应2007年上海历史学科高一结业考,高一历史中心组向本区学校提供了一份期末考试卷。1、试卷的基本情况:考试时间为90分钟,卷面总分为150分,包括两部分:客观题与主观题。客观题题型为选择题(35小题,共70分),主观题淡化题型分类,采用专题形式,以材料情境、学习情境引出问题(7题,共80分)。试卷所涉及的教材内容:分布于高一历史教科书中的三大主题 。2、试卷的命题基本特点: 注重基础知识考核的同时注重理解和能力的考查;忠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体现二期课改的精神。淡化题型分类,采用专题形式,以材料情境、学习情境引出问题。从历史学的思想和方法来看,历史来自于证据,证据来自于史料。对史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甄别、比对和综合是历史认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以“学习情境”引出问题,其目的不仅仅在于向学生提供可仿效的、启发灵感的学习方式,从而营造合作、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在于以此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由已知到未知,通过探究与实践获得新知的较为完整的学习过程,强化合作交流、实践探究的意识。基于上述两方面的考虑,就必须淡化题型分类,采用专题形式引出问题。过去那种以题型分类构架试卷的方式,本质上与历史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环境相去甚远,不利于体现历史学习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自然也不利于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而采用专题形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形成完整的认识,更在于能有机地将学到的知识置于实际运用的大环境中,其目的就是为了体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思想,从而使学生形成发散与集中、归纳与演绎相结合,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品质。客观题考查最基础的历史知识,主观题侧重历史思维能力和方法的运用。这次考试承继了一期课改以来开、闭卷相结合的形式,其实质仍然是为了合理、有效地处理历史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来看:知识与能力是一个平面上的两个部分。知识是能力的载体,任何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以一定的知识经验为前提,离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能力不可能得到发展。另一方面,能力是掌握知识不可或缺的条件,它制约着人们获取知识的快慢、深浅和难易,而且一旦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可以相对独立地保存下来,即使人们已经忘掉了某些细枝末节的知识,但能力仍然可以在人们的活动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上海二期课改对历史学科基础型课程的构建就已经提出了“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的属于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由此,客观题的分值尽管由一期课改时期的40分提高到了70分,体现了对历史基础知识“量”的重视,但这必须是考查最基础的历史知识,是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掌握的属于通性、通法、通则范畴的历史知识与技能。主观题更为侧重历史思维能力和方法运用的考查,相对地更强调搜集史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和交流思想等一般学习能力的运用。3、主要问题: (1)、教师对高一历史新教材文明史的把握和理解存在差异,各学校对高一历史的重视程度不一。(2)、学生对于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记忆内容尚不能熟练运用。学生缺乏一种对历史整体、宏观的把握,回答问题往往就事论事,不全面、不系统。(3)、过分依赖书本,遇到开放题、综合性题目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感觉束手无策。(4)、答题过程中审题不准确,捕捉细节提示方面的能力较欠缺;格式不规范,未掌握正确方法。缺乏“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意识。4、教学建议(1)教师要加强对历史学科特性的把握,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从答题情况来看基础知识的薄弱依旧是考生失分的一大原因。扭转历史教学中存在的死记硬背的现象,强调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只有在牢固掌握基本史实,充分理解基本概念的情况下,学生才能做到知识的灵活运用。(2)教师应有意识地弥补教材史实薄弱的问题,加强学生对基本史实、基本观点的掌握,通过具体的史实来深化对文明史的理解;加强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的能力。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并能做到“以史鉴今”是历史学习的目标所在,而弄清历史事件的大背景,寻找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把握历史的大潮流,对于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从考试中反映的情况来看,大批考生缺乏这一重要的能力。建议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历史事件之间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宏观的历史视野。 (3)教师应有意识地弥补教材时序感不强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时间意识和空间意识;(4)给予学生适当的解题方法指导,强调答题的基本规范。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建议教师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看图能力、看表能力等方面多加训练。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理念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的学科特点,也是历史评价的原则。(5)在以主题史为知识结构的编写中,新教材做到以史为线,兼顾中外的原则,编写成六个主题:“文明社会的标志”、“人类生活”、“人类文明”、“文明交融与冲突”、“走向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文明”、“文明的现实与未来”,从以上的六个主题,我们仍然能够看出新教材的最大主题史是人类文明史的进程。这六个主题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和用相关的史料编写出文明的特征;城市为中心,不同文明又有不同的特征;不同时代的文明也各有各自的特征,从而得出文明是由底向高、善战胜恶、昼战胜夜而进入最高目标社会和谐发展。众所周知,作为历史教材不仅要强调历史主体意识,还要强调历史思维和历史学科的特点。由于采取主题史的编写结构,传统的历史教学注重按时间先后讲解历史知识的惯例被打破,这样就会出现将一个一个知识点孤立起来,并用社会课的形式来组织课堂教学。平时我们经常听到历史新教材像一本社会学的综合教材的评说,但如果教师能够把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对主题史涉及的教学内容有完整的把握,那么上述问题就能完全避免。以历史上册“维系文明社会的法律”为例,首先讲法律的起源,然后再讲法律的思想和制度在发展中形成的不同法系,这就使学生能够从历史学的角度来思考、来掌握该章节的教学内容。所以用历史发展脉络串引知识点,就成为在实施新教材教学过程中每一位历史教师必定要掌握和应用的教学方法。通俗点讲就是历史教学要围绕某一个知识点展开教学,如果不是这样做的话,就有可能将历史课变成社会课。社会课的教学是从人与社会的角度来分析各种现象。从教学反映出的情况也证实了这一点。因此我们大力提倡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必须要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人类文明史、主题史的进程,在教学中借鉴社会课的方法,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活泼,学生更能掌握所学知识。不这么做的话,最终导致瞎子摸象,见木不见林的教学后果,这是万万不可,也不能的。(6)二期课改新教材的实施建议基本要求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判断、分析、运用和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这就要求历史教师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历史知识的实施模式转变到思维训练的实施模式,因此我们大力主张在历史教学中侧重于训练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要重视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努力培养学生在掌握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所学知识;通过训练使学生养成学习历史知识的独立性自觉性,使学生通过历史的角度、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这些,新教材中的“各抒己见”、“史海拾贝”、“双语天地”和“历史笔记”,都给每位学习历史知识的同学们提供了广阔的天空。作为历史教师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并抓住这些栏目,训练所教的每位学生,使他们在学习历史中更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7)在文明史的教学中应抓住文明的特征,以点带面用具体的事例展现文明。一般而言,文明的特征是指城市为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政治、税收、文字、社会分化为阶级或等级,并有专门的艺术、科学等等。概括地讲,文明特征主要为物质、精神、制度三个方面。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围绕以上特征,用一个个知识点来说明文明的形成、发展以及具体文明的历史史实。如新教材历史上册第4课“大河文明”、第5课“海洋文明”和第6课“草原文明”等等在课文中对每一种文明的特征都作了说明,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每一种文明的特征概括地加以传授。比如说“草原文明”概括地说:首先有经常性的迁徙活动,其次是野蛮的征服战争,最后在客观上对东西方文明交流起了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落实这些特征时,要充分利用教材配备的大量彩图,因为这些彩图在内容上不仅介绍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而且绝大部分的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么做,使学生在视觉上感觉到历史并不是那么枯燥、无味,那么遥不可及,从而得出今天的文明社会,实际上就是昨天、前天文明社会的继续延伸、发展而成的,而人类所追求的最理想的文明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认为的“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应当建筑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之上,注重人的全面的自由发展,注重社会公平和社会协调发展”。(8)在主题史的教学中,应以历史分析为前提,用分析串引知识点并落实每个主题史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史实、观点。因为新教材中所涉及的每一个主题都不是简单的历史知识的堆积,而是以文明史为线索,将复杂的历史事实进行重新组合,所以教师在传授、讲述主题史的时候,要认真处理主题史中不同的历史知识点,要注意它们与人类文明的关系,要注意它们的历史发展过程。如新教材历史上册第10课“服饰”、第13课“交通”等等,教师首先要讲清这些知识的基本概念,然后要说明这些知识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和这些知识在人类文明相互交往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由于“服饰”、“交通”等方面的变化对人类文明的变化产生的巨大影响。另外,教师在传授、讲述主题史的时候,采用多媒体、模型、图片展示等等都要用历史的眼光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使学生在课堂中始终跟着历史的视野转动其各种想象力,最后达到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