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设计 (3)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01766597 上传时间:2022-06-0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将相和》教学设计 (3)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将相和》教学设计 (3)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将相和》教学设计 (3)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基本信息课题将相和第二课时是否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否学科语文学段: 高年级年级六年级相关领域教材书名: 语文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9 年 6月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姓名单位联系方式设计者杨海芹怀柔三小15910370915实施者杨海芹怀柔三小15910370915课件制作者杨海芹怀柔三小15910370915其他参与者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将相和是北京市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11册第8单元的首篇课文。本单元教材具有以写人为主,文章篇幅虽长,但由于巧妙地运用了过渡句,使得整篇文章的脉络清晰。本课对于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是一篇典型的文章,在课堂中,合理安排 “理解”训练和“表达”训练相结合,充分利用课文生成的情境让学生说话、写话,培养学生言语组织和言语表达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学习准确、全面、有根有据的评价人物。学生情况:这是一篇故事较强的文章,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故事情节很容易,因此,在教学中,改变了以“理解”为重点的语文训练,加强学生的表达训练,即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抓住本课的重点评价人物这一资源,引导学生找出评价的依据,然后将言语评价进行正确的组织,连贯地表达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运用语文的能力。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1.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2.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沟通课堂内外、加强学生的表达训练,即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技术准备:PPT课件教学目标(内容框架)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抓住人物言行,体会蔺相如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廉颇勇于改过的崇高品质,以及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2.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段,揣摩课文语言,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的写作方法。3.学习准确、全面、有理有据地评价人物。教学重点:1抓住重点词句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2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把握人物形象,并准确、全面地评价人物。教学难点: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把握人物形象,并准确、全面地评价人物。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复习导入,明确目标细读文本,感悟形象自主实践,评价人物回归整体,提升内涵教学过程(文字描述)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文章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向我们介绍了两个人,那么这节课你们最想了解什么?你还想了解什么? 2.快速浏览课文,你从文中哪里看出了“将”“相”不和?随学生的汇报,出示16小节相关语句。指名读这段话,感悟廉颇的自高、自大、妒忌,明确将相不和的原因。3.廉颇认为,蔺相如被封为上卿靠的就是一张嘴,同学们,你们同意吗?那他凭的是什么呢?就让我们深入地去了解三个小故事。【设计意图:通过板书,引导学生整体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深入理解课题,引起阅读期待,并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体会廉颇、蔺相如各是怎样的一个人,课文是怎样表现的?】二、细读文本,感悟人物形象【设计意图:本环节,关注学生言语表达,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悟人物品质。】(一) 出示阅读提示,自主阅读。阅读思考:默读课文,抓住重点内容做好批注,体会蔺相如、廉颇各是怎样的一个人。【设计意图:本篇课文篇幅较长,因此,教学中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为学生出示学习提示,并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利于学生理清文路,捕捉信息。】(二)集体交流反馈预设:1.交流“完璧归赵”,感受蔺相如特点。(1) 学生汇报,随机出示:“我愿意带着宝玉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拿15座城来换,我就把宝玉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15座城,我一定把宝玉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了。” (抓住“一定”体会蔺相如当时的态度非常坚决、坚定、很有自信)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15座城,所以把宝玉拿了回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宝玉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A 通过“撞碎”你看出了什么?(勇敢)(板书:撞)B 联系上下文体会,蔺相如会不会与玉同碎?(机智)C “理直气壮”这个词什么意思?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什么?(他说话很有气势、是胸有成竹的)D 指导朗读,读出他的机智、大无畏。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宝玉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15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把和氏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A 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踏实、坦然、轻松、放心、沉着、轻松、无惧无畏)B 指导朗读。(2) 品读描写秦王的语句,感悟蔺相如的品质。 出示描写秦王的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秦王前后态度的变化,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3) 师生配乐朗读,体会蔺相如的大智大勇。【设计意图:由教师引领学生抓住人物的言行分析,调整为让学生自读、自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孩子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以此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从而体会人物心理,感受人物性格特征。另一方面,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抓住秦王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从而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2.交流“渑池之会”,进一步感受蔺相如的特点。(1)学生汇报,教师随机出示句子: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体会“拼”(不畏强暴、机智勇敢)。(板书:拼)(2)引入史记原文,教师范读,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3)学生自主解读史记,领悟文字的内涵。(4)师语言渲染:当时,蔺相如怒发冲冠,离秦王只有五步远,他要用自己颈项里的血血溅秦王。古人认为,颈血溅身是非常不吉利的,这时秦王左右的侍从拔刀相助,而蔺相如两眼瞪得如铜铃般大小。大喝一声,谁敢上前。使得他们被迫后退,最后秦王不得不为赵王击缶。指名读史记原文,再现当时情景。(5)师生分角色读原文,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设计意图:充分挖掘课内资源,借助史记原文,以文释情,加大了对史记原文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言语表达的不同形式。】(6)在渑池会上,蔺相如凭借他的机智勇敢,维护了赵国和赵王的尊严,赵王封他做上卿,这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不服气了,由此引发了廉颇的不满。3.交流“负荆请罪”,感受蔺相如、廉颇的高尚品质。(1)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随机出示17小节,描写蔺相如语言的语句,体会蔺相如识大体、顾大局的品质。(2)朗读比较蔺相如、廉颇语言描写的句子,体会人物特点。预设:廉颇是把个人的利益放在心里,而蔺相如是把国家的安危放在首位。各自对对方的态度不一样,一个是轻视对方,一个却是非常的重视对方。(3)创设情景,感受廉颇负荆请罪时的情景,体会廉颇的人物形象。(音乐)师动情描述,学生想象:廉颇脱下了他百战沙场的战袍,这一脱,也脱下了一个大将军的赫赫威严,他背上了长满利刺的荆条,这一背,也背上了对蔺相如的愧疚之情,他穿过大街,走过小巷,在众目睽睽之下跪到了蔺相如跟前。(4)发散思维:学生思考,廉颇会说些什么呢?(板书:跪)【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文生成的情境让学生说话,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三、自主实践,正确评价人物。通过前面的交流讨论,我们对廉颇、蔺相如有了更深的认识,此时你心中的廉颇、蔺相如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你任选一个人物做评价。1.学生独立、自主写出对其中一个人的评价。【保障学生充足的时间,完成对人物的评价。】2.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成果、交流。3. 总结梳理,明确方法。【调整后增加了此环节,使学生更明白了,在评价人物时,应先亮明观点,然后用具体的事例说明,事例说明的语言,应该来自于文本,抓住重点,进行概括总结。】4运用方法,进行修改,提高评价人物的能力。【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学生自主实践的过程,体现了过程与方法,体现了读写结合的理念。同时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生成的资源,培养学生在评价中言语组织和言语表达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准确、全面、有理有据地评价人物的方法。】四、回归整体,提升故事内涵。1.大家再读课题将相和,此刻你觉得“和”还仅仅是“和好”的意思吗?还有什么意思?(投影出示“和” 1.和好 2.和谐、和睦 3.平和、缓和)2.俗话说:“人和百事旺,家和万事兴”,国家也一样,正由于将相二人同心协力、和衷共济保卫赵国,秦国很多年都不敢再来侵犯赵国。这就是将相和、国兴旺的道理。【设计意图:回归整体,回扣课题,提升故事的意义。】五、板书设计将 相 和 蔺相如 完璧归赵 撞 渑池会见 拼 廉 颇 负荆请罪 跪学习效果评价设计评价方式1、学生能否抓重点词、句、段,体会蔺相如、廉颇的高尚品质。2、学生对人物的评价:(1)能否做到观点明确。(2)能否做到理由充分。(3)能否结合课文内容、准确、全面评价人物。3、学生口语、书面语表达能力的训练。评价量规指标内容等级自评互评师评总评人 物 的评 价观点鲜明,理由充分,条理清楚,语句表达通顺。优观点较鲜明,理由较充分,条理较清楚,语句表达较通顺。良观点不鲜明,理由不充分,条理不清楚,语句表达不通顺。中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1以训练为主线,突出运用语言训练。本节课以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训练为重点,突出运用语言训练。在“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全面地认识人物。在评价人物中,学生自主实践,写出对人物有理有据的评价,体现了过程与方法。2合理利用课内外资源,提高学生言语表达能力。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生成的资源进行点评指导,关注学生的言语组织与表达能力培养,使学生对人物有更趋合理的认识,并掌握评价人物的方法。另外,充分挖掘课内外资源,借助史记原文,教师语言渲染,学生读中感悟,以文释情,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激发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学的喜爱。 课后反思: 将相和是小学阶段难见的长篇课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在分析课文及学情的基础上,本节课我制定两方面教学重点:其一,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悟人物品质,关注学生言语表达。其二,自主地实践,正确评价人物,并掌握评价人物的方法。一堂课下来,我认为本节课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一、体现长文短教,合理安排课堂结构。课始,我引领学生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启发学生针对课文内容和课题进行质疑,对于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进行梳理,抓住学生提出的带有共性的、且很有价值的问题“廉颇和蔺相如为什么由不和到和?他们各是怎样的人?”以疑促思,让学生在急于探究问题答案的情境中走进文本,直接切入到课文第十六自然段廉颇说的话,在朗读中理清将、相矛盾的焦点,“蔺相如是不是靠着一张嘴爬到廉颇头上的?”,这样自然导入到了三个故事的学习,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习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在3个小故事中,学生自主学习、交流,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这样设计,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二、以训练为主线,突出运用语言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语文能力过关的主要标志是能够熟练地运用语言进行口头和书面交际。因此,本节课以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训练为重点,突出运用语言的训练。在“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中,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全面地认识人物。在评价人物中,学生在充分自主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评价人物,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生成资源并给予点拨指导;有了充足的时间作保障,学生掌握了评价人物的方法,这一环节体现了过程与方法。三、合理开发课外资源,提高课堂时效性。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够很好地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服务,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生成的资源进行点评指导,关注学生的言语组织与表达能力培养,使学生对人物有更趋合理的认识,并掌握评价人物的方法。另外,充分挖掘课内外资源,借助史记原文,教师语言渲染,学生读中感悟,以文释情,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激发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学的喜爱。回顾这一课的教学设计,看似寻常,但又如此艰辛。大到教学设计,教学理念的改变,小到对每句话,每个动作的斟酌,真是“一课一变,一课一进”。正是在这不断的推敲中,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醍醐灌顶的感觉。最后的课堂展示,尽管许多的教学细节仍显得有些粗糙和不完美,如:我过多注重抓重点词语的理解,对于整体的把握还不够,对于孩子的言语表达还有待指导等。教学是一种缺憾的艺术,正是在这不断的反思中,我们的教学才能日趋成熟。 将相和教案作者:邵玲玲 时间:2012-09-08 22:34:34 将相和教案一、教学背景及教材分析1、本文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八课将相和2、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本课教学两课时3、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对此心中很是不服,而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必定会羞辱他。”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后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后两人合好开始尽心尽力的辅佐赵王治理国家。4、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二、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 (1)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2)理解“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3)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 理解的读书习惯。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把握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2)通过表演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与理解。3、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识大局和大将军廉颇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态、心理活动,概括人物特点难点:如何正确评价廉颇四、学习者特征 部分学生对于课文所描写的历史史实并不熟悉,学习课文如果只停留在了解故事的基础上,学生很难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而这恰恰是本课也是本单元的重点,所以,根据学生的情况,有必要介绍一些相关的历史知识,以突破重难点。将相和是一个流传千年的动人故事,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过程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为国家利益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能改的爱国精神。三个故事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全文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很受学生的喜欢。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课前可先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的情况,并做到适当摘录,以丰富学生知识,为学文作好铺垫。2、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学生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教师可给他们创设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在课前几分钟里,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获取多方面的知识信息,这样,既为顺利地读懂课文打下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查阅资料的好习惯。六、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1、教学环境:多媒体2、资源准备:教学ppt、拓展资源七、教学过程(一)、导入师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导入新课: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有关将相和一文的资料,从“和”字可以推想出什么?“从“和”字可以推想出什么?(二)、了解背景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最强的一个。课文中所讲的赵国紧挨着秦国,另一边是富强的齐国,处于两大强国之间的赵国,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有关系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三)、精讲点拨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课文中出现了那些人物?(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3)它由几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的?你能给出小标题吗?2、理解“完璧归赵”,领悟学习方法(1)看清因果 请同学们速读“完璧归赵”,找出故事的起因和结果。(学生速读,归纳交流)(2)领会人物性格特点 蔺相如是怎样完璧归赵的?他是个怎样的人呢?请大家轻声读这个小故事,用“”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语句,用“”标出关键词,并说说你从这些词句中体会到什么?(生自读自画)问:谁愿意把你画的读一读、说一说?重点理解以下内容:蔺相如第一次说话,从中不但看出他的勇敢,而且表现了他的智谋。蔺相如第二次说话及当时的动作表现了他的不畏强暴,机智勇敢,通过表演来理解“理直气壮”蔺相如第三次说话,表现他的机智勇敢。理解“大大方方”说一说对其它句子的理解(3)指导朗读作者抓住了蔺相如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他的机智、勇敢,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生练读后指读)(4)归纳学习方法刚才我们学习第一个小故事,是按怎样的思路进行的?小组讨论后屏幕出示:在读文中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练习用正确的语气朗读课文3、运用学法,合作完成“渑池之会”、“负荆请罪”(1)屏幕出示自学提纲:“渑池之会”的前因后果是什么?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你是怎样体会的?朗读课文“负荆请罪”的前因后果是什么?你是抓住哪些语句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的?复述本故事(2)先个人自学,后小组合作,解决以上问题(3)请同学汇报学习情况“渑池之会”在完成以上问题同时,让学生弄清秦王不敢怎样的原因,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负荆请罪”中体会廉颇和蔺相如两个人的性格特点,请同学复述。小结:蔺相如履立新功,廉颇居功自傲,与蔺相如不团结,但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恩怨,使廉颇受感动而负荆请罪,将相和好,现在比喻文官武将团结一致,共同治国。(四)、明确重点学习了本文不但理解内容,而且弄清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请同学通读全文,思考:这三个故事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第一段与下文有什么联系?故事最终结果是什么?(学生自读后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是第三个的起因,第三个故事是结果,第一段是全文的根本原因,“将相同心协力保卫赵国”是故事最终结果(板书:发展 因 果)(五)、总结教育1、通过学习,我们更深体会到蔺相如、廉颇的美好品质,他们这样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板书:爱国)2、廉颇,蔺相如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比较喜欢那一个人物?为什么?3、总结学习本文有什么收获?(与目标结合,自由总结)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鼓励质疑)(六)、练笔写一件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事,要写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过程流程图 九、帮助和总结我注重对学生进行“抓住人物特点”的学习方法指导。蔺相如被封为上卿,廉颇很不服气。我让学生体会廉颇为什么不服气,有个学生说要站在廉颇一边,他说:“廉颇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拼了命地在对抗敌人,多危险啊!所以廉颇不服气,我能理解。”被他这么一说,个别学生一致赞同他的看法,都觉得蔺相如不过是凭一张嘴,就爬到廉颇头上,觉得不公平。于是,我抛出探讨的问题:“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学生通过学习讨论,找出句子说明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如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我就跟你拼了”这是舍身救主。“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这体现了不畏权势。当我问到课文中你更喜欢谁的时候,很多学生说喜欢两个人,并且能细致地说明喜欢的理由,特别是说蔺相如的,把人物的性格特点说得很全面、很到位。比如有:政治眼光长远,懂得权衡利弊,不与廉颇争执,心胸宽广,机智勇敢,一心为国,维护国家尊严。而说廉颇的基本是英勇善战和勇于认错。通过学习,学生对两个人物的形象有了基本认识,但是要想真正领悟品质还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为此,我大胆地请同学自编、自演课本剧,学生可以从中选择一个故事或一个角色进行表演,本课的课本剧表演有进步,孩子们能够把人物的特点表现出来。比如蔺相如说话时的理直气壮和廉颇的不服气和后悔、惭愧都能奶好地表现出来。通过演课本剧,学生们对人物性格的感受越来越真切,但同时也会对廉颇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产生偏差。所以我最后安排了小练笔“廉颇深夜静思”。孩子们的思考过程,其实就是廉颇认识转变的过程。练笔之后,廉颇的形象也在学生们的脑海中树立起来了。此时,他们明白了:蔺相如也好,廉颇也好,他们的伟大就在于以国家的利益为重。十、作业安排 熟读课文,练习生词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