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管理学:第09章 医疗安全管理

上传人:努力****83 文档编号:100453322 上传时间:2022-06-02 格式:PPT 页数:88 大小:2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院管理学:第09章 医疗安全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医院管理学:第09章 医疗安全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医院管理学:第09章 医疗安全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九章第九章 医疗安全管理医疗安全管理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掌握掌握 医疗安全有关概念,医疗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概念、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医疗事故的定义、医疗事故的防范措施。熟悉熟悉 医疗安全保障措施、医院感染的原因、医院感染的监 测内容。了解了解 医疗安全管理发展与现状、医院感染的分类、医院感染流行病学特点、医院感染管理进展与现状;医疗事故的处理程序、技术鉴定要求以及处罚规定。本章内容本章内容第一节 医疗安全管理概述一、医疗安全及相关概念二、医疗安全主要影响因素三、医疗安全管理现况与进展第二节医疗安全保障措施一、规章制度和医疗常规落实二、医疗安全管理组织作用三、有创和侵入性诊疗安全措施四、医务人员有效沟通五、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第三节 医院感染管理一、医院感染概念与分类二、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三、医院感染管理现况与进展四、医院感染原因五、医院感染监测与防控第四节医疗事故管理一、医疗事故界定二、医疗事故处理三、医疗事故防范 第一节第一节 医疗安全管理概述医疗安全管理概述一、医疗安全相关概念一、医疗安全相关概念(一)医疗风险(二)医疗安全(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一)医疗风险(一)医疗风险 风险风险是指在某一特定环境下和特定时间段内,发生某种损害的可能性。也就是对人类生命、健康、财产或者环境安全产生的不利后果的可能。 医疗风险医疗风险是指医患双方在医疗过程中发生的风险。即医患双方在在医疗过程中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这种损失可以是患者遭受的伤害,也可以是医务人员遭受的伤害,以及医院为此付出索赔的代价和医院市场份额的丢失。 不确定性 客观性和普遍性 安全安全是指人类生产过程中,将系统运行对人类的生命、财产、环境可能造成的损害控制在人类能接受水平以下的状态。简而言之,绝对的安全是指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危害、损失的状态,而医疗服务没有绝对的安全。 医疗安全医疗安全是指医务人员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对可能发生的损害控制在可以接受水平以下的状态。这种可接受的水平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不因医疗失误或过失而发生患者死亡、残废及躯体组织、生理功能和心理健康受损事件。 广义的医疗安全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没有发生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二)医疗安全(二)医疗安全(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指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患者的诊疗结果、增加患者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包括并发症、医疗意外、医院感染、医疗差错、医疗事故、医疗纠纷等。1 1、并发症、并发症 并发症并发症是指在诊疗护理过程中,患者发生了现代医学科学技术能够预见但却不能避免和防范的不良后果。 并发症的发生与医务人员是否存在过失无直接的因果关系。 并发症能够预见。2 2、医疗意外、医疗意外 医疗意外医疗意外是指在诊疗护理过程中,由于无法抗拒的原因,导致患者出现难以预料和防范的不良后果。 医疗意外的发生是患者自身体质特殊和疾病本身异常结合在一起突然发生的,不是医务人员过失所致,也不是医务人员本身和现代医学科学技术所能预见和避免的。3 3、医院感染、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医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4 4、医疗差错、医疗差错 医疗差错医疗差错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因医务人员的诊疗护理过失,给患者造成一定痛苦,延长了治疗时间,增加了医疗费用,但未造成明显的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且未构成医疗事故的医疗争议;或者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虽然医务人员有诊疗护理过失,但未造成患者明显的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医疗争议;或医务人员虽有诊疗护理过失,但患者的死亡、残疾、功能障碍等后果属于疾病的自然转归,与医务人员诊疗护理过失没有因果关系的医疗事故争议。5 5、医疗事故、医疗事故 医疗事故是由医务人员过失而导致患者人身伤害的事故。 医疗事故是对医患双方危害最大的医疗风险,是最严重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医疗事故不仅对患者人身造成伤害,而且会严重损害医院及医务人员的声誉,使医院及医务人员也遭受损失。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类: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类: 一类为警告事件,指患者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二类为不良后果事件,指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 三类是未造成后果的事件,虽然发生的错误事实,但未给病人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四类是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未形成事实。 二、医疗安全主要影响因素二、医疗安全主要影响因素(一)医学与医学技术(二)医疗管理(三)医务人员(四)患方(一)医学与医学技术(一)医学与医学技术 1人体的复杂和医疗技术本身的局限性 2疾病的严重性和病情的复杂性 3诊断和治疗措施可能产生并发症 (二)医疗管理(二)医疗管理1不严格执行医疗法规和诊疗常规2医院系统性失误3仪器和设备功能失常 (三)医务人员(三)医务人员1.医务人员因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等而违背了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从而导致工作失误。2.沟通无效也是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常见原因。3.医务人员对患者安全意识和责任心不强,没有履行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如患者的知情权、参与权和选择权等。4.医生不合理用药,尤其是滥用抗菌药物致医院感染等。(四)患方(四)患方 患者如果在诊治过程中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增加医疗过程中的风险。在诊治过程中,医务人员可能需要患者遵照医嘱配合诊治,需要患者改变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需要患者在饮食上配合治疗等。三、医疗安全管理进展与现状三、医疗安全管理进展与现状 美国是实施医院风险管理最早的国家之一,医院安全管理较为完善,有严格的制度和管理程序,具有专业证书的风险管理者参与风险管理,与医院签约,为保险公司服务。 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成立了“全球患者安全联盟”,呼吁各成员国关注并解决患者安全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不断制定和完善各种法律法规并开展各项活动,对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促进患者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节第二节 医疗安全保障措施医疗安全保障措施一、规章制度和医疗常规落实二、医疗安全管理组织作用三、有创和侵入性诊疗安全措施四、医务人员的有效沟通 五、患者参与医疗安全 一、一、规章制度和医疗常规规章制度和医疗常规落实落实(一) “危急值”报告(二)查对与患者身份识别措施(一)(一)“危急值危急值”报告报告 “危急值危急值”(Critical Values)是指一个危及生命的医技检查结果。当某项或某类检验异常结果达到危急值时,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有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临床医生需要及时得到该信息,以便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挽救患者生命。(二)查对与患者身份识别措施(二)查对与患者身份识别措施 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病情危重、意识障碍、新生儿、围手术期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4.“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科别、诊断、过敏史等。 5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6. 围手术期患者“腕带”需在手术前一日开始使用,手术后病情危重期间使用(直至改为二级护理),手术后病情稳定使用三日,结束后由病房负责护士核对后取下。二、二、医疗安全管理组织作用医疗安全管理组织作用 医疗安全管理组织是指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等部门或医疗风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该组织可由院长、医务科长(处长)、感染科科长、护理部主任、重点临床科主任和专职的主任、科员组成。 医疗安全管理组织除了接待投诉、处理事故与纠纷以外,重要的职责是统筹和监督医疗风险活动,研究如何降低医疗风险、化解医疗风险。 培训医务人员,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是医疗安全管理组织的重要职责。三、有创和侵入性诊疗安全措施三、有创和侵入性诊疗安全措施(一)严格履行知情同意手续(二)术前在患者身体上做出手术部位标记(三)进入手术室之前的患者安全程序(四)手术室内的患者安全程序四、医务人员的有效沟通四、医务人员的有效沟通(一)特殊情况下的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二)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有效沟通(一)特殊情况下的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一)特殊情况下的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 特殊情况下下护士可执行口头临时医嘱,但要完整复述确认,两个人核查后方可执行,之后要对口头医嘱及时补记。 对接获的非书面的患者“危急值”或其他主要的检查或检验结果时,接获者必须规范、完整、准确地记录患者的识别信息、检查或检验结果和报告者的信息,复述确认无误后方可报告给经治医生或值班医生,并做好记录。(二)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有效沟通(二)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有效沟通 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 建立相应的制度,如病情交代和解释制度,让患者或家属了解病情和诊治过程,理解医生的治疗措施和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并发症。 医生要提供有关的信息,保证患者是自愿做出的决定。 患者向医生了解有关病情和诊治等情况,医生也必须耐心的解释。五、患者参与医疗安全五、患者参与医疗安全(一)患者的作用(二)患者培训(一)患者的作用(一)患者的作用患者必须作为参与者出现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患者能在诊治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将会降低医疗风险,有利于诊治的效果。 如果患者不遵照医嘱或不配合医生的诊疗将会增加医疗风险,导致临床失误。(二)患者培训(二)患者培训1.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制度教育和规定教育2.对患者进行风险教育3.为患者及其近亲属提供及疾病相关的健康知识教 育,帮助患者对诊疗方案做出正确的理解与选择。4.鼓励患者和家属成为增进医疗安全的合作者。第三节第三节 医院感染管理医院感染管理一、医院感染概念与分类一、医院感染概念与分类 (一)医院感染概念(一)医院感染概念 医院感染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在进行诊断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在进行诊断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对于有明确潜伏期的疾病,自入院第一天算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所发生的感染即为医院感染。2.对于无明确潜伏期的疾病,发生在入院48小时后的感染即为医院感染。3.若患者发生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为医院感染。4.在原有医院感染的基础上,出现新的不同部位的感染或在原有感染部位已知病原体的基础上,又培养出新的病原体,这些均为医院感染。5.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为医院感染。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下列情况不应看作医院感染:下列情况不应看作医院感染:1.在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或分泌物中只有细菌定植而无临床症状和体征者。2.由损伤产生的炎性反应或由非生物性刺激,如化学性刺激或物理性刺激而产生的炎症等。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的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弓形体、水痘病毒或巨细胞病毒等,在出生后48小时内出现感染指征,不应认为是院内感染。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二)医院感染的分类(二)医院感染的分类 按其病原体来源分类 按感染发生部位分类 按感染的病原体分类按其病原体来源分类按其病原体来源分类1 1外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exogenous nosocomial exogenous nosocomial infectioninfection): 外源性感染也称交叉感染,是指感染的病原体来自患者身体以外的地方,包括从患者到患者、从患者到医院员工和从员工到患者的直接感染,或者通过污染物品、医院环境对患者和员工的间接感染。2 2内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nosocomial (endogenous nosocomial infection)infection)也称自身感染,是指感染的病原体来自于患者自身的某个部位。按感染发生部位分类按感染发生部位分类 根据感染部位医院感染共分12类,即下呼吸道感染、手术切口感染、泌尿道感染、胃肠道感染、血液感染、皮肤和软组织感染、骨与关节感染、生殖道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心血管系统感染、眼耳鼻咽喉和口腔感染、全身感染。按感染的病原体分类按感染的病原体分类 医院感染的病原体可分为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放线菌等。 目前我国医院临床检验项目还是以细菌检验为主,医院感染65%是由单一病原体引起的,20%是由两种以上病原体混合感染引起的。 另外,如根据感染人群的不同可分为患者发生的感染和医务人员的感染。二、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二、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一)医院感染的三个环节(二)医院感染的分布特点(三)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四)医院感染的病原学特点(一)医院感染的三个环节(一)医院感染的三个环节1 1感染源感染源: :患者、带菌者或自身感染者、感染的医务人员、污染的医疗器械、污染的血液及血液制品、环境储源和动物感染源(如老鼠)。2 2感染途径感染途径: :接触传播、经飞沫感染、空气传播、医源性感染。3 3易感人群:易感人群:机体免疫机能严重受损者,如恶性肿瘤;婴幼儿及老年人;接受各种免疫抑制剂者,如抗癌药物等;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者;接受侵入性操作的患者;住院时间长者;手术时间长者;营养不良者。 (二)医院感染的分布特点(二)医院感染的分布特点医院感染发病率与医院的级别、性质与床位数有关。1.医院等级越高,床位数越多,医院感染发病率越高。2.教学医院高于非教学医院。3.科室分布中,内科最高,其次为外科与儿科,五官科最低。内科中以血液病和肾病最高,外科以神经外科和胸外科最高。4.医院感染的高危病室有ICU、新生儿病房、抢救室、神经外科病房、烧伤科。心胸外科、呼吸科病房、血液科病房、肾病科病房等。(三)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三)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 中国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依次是下呼吸道、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外科切口部位和皮肤,这些部位的感染占整个医院感染的90%。 各国不同,如美国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依次为泌尿道感染、外科切口部位感染、肺部感染、菌血症。(四)医院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四)医院感染的病原学特点 1.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体主要是革兰氏阴性菌,约占60%,革兰氏阳性菌次之,约占20%,真菌感染约占15%左右,但所占比例有上升趋势。2.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体主要为条件致病菌。3.不同部位的感染其常见的病原体不同。三、医院感染管理现状与进展三、医院感染管理现状与进展 美国在上世纪50年代即开始了医院感染的研究,于70年代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80所医院组成的全美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80年代以后,美国疾病控制中在全国综合性监测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目标监测,即ICU监测、新生儿监测和外科患者监测。 中国80年代至今颁布了大量的相关的法律法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步入科学、规范、法制及标准化管理时代。 80年代中期组建了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系统, 90年代中期,已经发展成为覆盖全国所有省、区、市的全国性的医院感染监测网络。四、医院感染的原因四、医院感染的原因(一)某些诊治手段和方法增加了医院感染的机会(二)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三)医院管理问题(四)医院建筑不合理或布局不合理(五)住院患者或医务人员携带病原菌五、医院感染的监测与防控五、医院感染的监测与防控(一)医院感染监测的基本概念(二)医院感染监测分类(三)医院感染监测内容(四)医院感染防控 (一)医院感染监测基本概念(一)医院感染监测基本概念1、医院感染监测(surveillance)2、医院感染散发(sporadic)3、医院感染流行(epidemic)4、医院感染暴发(outbreak) 1.1.医院感染监测(医院感染监测(surveillancesurveillance) 指长期、系统、连续地收集、分析医院感染在一定人群中的发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将监测结果报送和反馈给有关部门和科室,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 2、医院感染散发(、医院感染散发(sporadicsporadic) 是指医院感染在某医院或某地区住院患者中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 3 3、医院感染流行(、医院感染流行(epidemicepidemic) 是指某医院、某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散发发病率水平,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 4、医院感染暴发(、医院感染暴发(outbreakoutbreak) 是指在某医院、某科室的住院患者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二)医院感染监测分类(二)医院感染监测分类 综合性监测:综合性监测:连续不断地对所有临床科室的全部住院患者和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及其有关危险因素的监测,包括各科室感染情况、人体各部位感染情况、各种危险因素、病原体及耐药情况、消毒灭菌效果等。 通过综合性监测可以了解医院感染的总体情况,并早期发现潜在的医院感染。这种方法的不足是费用成本高和劳动强度大。 目标性监测:目标性监测:是针对高危人群、高发感染部位等开展的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三)医院感染监测内容(三)医院感染监测内容根据监测目的和监测方法不同分:1.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包括医院感染发病率、发病部位、各科室发病率、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监测。2.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灭菌合格率必须达到100%。3.环境卫生学监测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对感染高风险科室的空气、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的监测。 4.目标性监测目标性监测 :在全院综合性监测的基础上开展目标性监测。 四、医院感染防控四、医院感染防控1、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和规章制度2、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培训3、加强消毒、灭菌及隔离工作4、强化手卫生的管理5、合理使用抗菌药物6、加强重点部门和重点环节的感染管理7、合理布局各科室1 1、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和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和规章制度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定,住院床位总数在100张以上的医院应当设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住院床位总数在100张以下的医院应当指定分管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部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主任委员由医院院长或者主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担任。2 2、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培训、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培训 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对象包括医院管理人员、医院感染专职(兼职)人员、医务人员、工勤人员以及患者、陪护、探视人员。医院针对不同的对象制定相应的培训内容和培训计划。3 3、加强消毒、灭菌及隔离工作、加强消毒、灭菌及隔离工作(1)消毒、隔离的基本概念(2)消毒隔离管理(1 1)消毒、隔离基本概念)消毒、隔离基本概念消毒消毒(disinfection) 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过程。消毒分预防性消毒和疫源地消毒。预防性消毒预防性消毒 是指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物品和场所进行的消毒。疫源地消毒疫源地消毒 是指对存在或曾经存在传染源的场所进行的消毒。隔离(隔离(isolationisolation) 又称隔离预防,是指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感染因子从患者和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一种措施。(2 2)消毒隔离管理)消毒隔离管理 在建筑设计和服务流程方面应满足医院感染控制的要求,布局合理、标识清楚,具有隔离预防功能,防止医院交叉感染,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污染环境; 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制定并落实隔离制度,严格探视管理,切断感染链; 加强医务人员隔离和防护知识培训,掌握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隔离方式、防护技术和操作规程,配置并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对隔离措施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保证隔离措施有效实施。 4 4、强化手卫生的管理、强化手卫生的管理手卫生(手卫生(hand hygienehand hygiene)包括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洗手洗手是指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卫生手消毒卫生手消毒是指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外科手消毒外科手消毒是指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手卫生对医院感染影响手卫生对医院感染影响 手卫生不当可直接引起医院感染。保持洗手习惯和良好的依从性可使各种微生物的感染率降低。 国外报道,严格的手卫生措施可以降低30% 的医院感染。 婴儿室的婴儿自出生至出院的感染率与接触婴儿护士的手是否经过消毒有明显关系,护士接触婴儿前不洗手婴儿的感染率为2.65%,,经洗手后婴儿的感染率降为1.24%。 研究表明,感染与医务人员缺乏依从性和工作量过大有关,主要体现在医务人员的手卫生的坚持上。手卫生的管理措施手卫生的管理措施 制定相应的手卫生管理制度,提供良好便捷的手卫生设施、无刺激的手清洁剂和消毒剂,提高全体医务人员洗手的自觉性。 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使医务人员掌握手卫生的知识与方法,正确掌握洗手操作规程、保证洗手效果。 每季度对医院感染重点科室的工作人员手消毒效果进行监测,手卫生合格的判定标准为,卫生手消毒的监测细菌菌落总数应为10cfu/cm,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uf/cm。5 5、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医院必须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和实行合理的用药制度,拟订抗菌药物使用指导方案; 对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使用基本知识教育,使其严格掌握抗菌药物应用指征、配伍禁忌,防止剂量不足和超剂量使用; 管理人员要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监测。6 6、加强重点部门和重点环节的感染管理、加强重点部门和重点环节的感染管理 重点科室:重点科室:供应中心(室)、产房、母婴同室、烧伤病房、重症监护室、血液透析室、注射输液室、内镜室等。 重点环节:重点环节: 重点科室的工作、介入诊疗和带有损伤性的诊疗工作都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环节。 7 7、合理布局各科室、合理布局各科室科室合理布局便于消毒隔离,空气流通,不仅可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而且为患者和医务人员创造良好的环境。第四节医疗事故管理第四节医疗事故管理一、医疗事故的界定一、医疗事故的界定(一)医疗事故的定义及构成要件(二)不构成医疗事故的情形(三)医疗事故分级(一)医疗事故的定义及构成要件(一)医疗事故的定义及构成要件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将医疗事故定义定义为: 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医疗事故的构成要件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医疗事故的构成要件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1医疗事故的主体必须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2医疗事故发生在医疗活动中 3造成医疗事故的医疗行为存在违法性4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主观上具有过失 5过失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二)不构成医疗事故的情形(二)不构成医疗事故的情形1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而采取紧 急医学措施造成不良后果。2在医疗活动中由于患者病情异常或患者体质特 殊而发生医疗意外。3因不可抗力造成不良后果。4无过错输血感染造成不良后果。 5因患方原因延误诊疗导致不良后果。6经患者同意后实施试验性诊疗发生不良后果。(三)医疗事故分级(三)医疗事故分级 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将医疗事故分为四级: 一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 二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 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三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 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 四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明显人身伤害的其他后 果的。二、医疗事故的处理二、医疗事故的处理(一)医疗事故解决途径(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三)医疗事故的处理与赔偿(一)医疗事故解决途径(一)医疗事故解决途径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明确了解决医疗争议的三条途径: 1、医患双方当事人可以自愿选择协商解决。 2、不愿协商或协商不成的,医患双方当事人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行政调解。 3、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解决医疗事故争议。(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1医学会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2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机构的设置与分工 3具备条件的专家组成医疗技术鉴定专家库4医疗技术鉴定组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专家组成2 2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机构的设置与分工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机构的设置与分工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为两级鉴定终结制,即首次鉴定和再次鉴定。 设区的市级地方医学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管辖的县或者县级市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本地区的医疗事故的争议的首次技术鉴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医学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当事人因对医疗事故争议首次技术鉴定不服而提起的再鉴定 对于疑难医疗事故争议、复杂医疗事故争议和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医疗事故争议,必要时由中华医学会直接组织鉴定,既可以首次鉴定,也可以是再次鉴定,即中华医学会不受鉴定级别的限制。(三)医疗事故的处理与赔偿(三)医疗事故的处理与赔偿1.对责任人的处理 2.医疗事故的赔偿1 1对责任人的处理对责任人的处理 医疗机构发生医疗事故的,由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医疗事故等级和情节,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责令限期停业整顿直至由原发证部门吊销执业许可证,对负有责任的医务人员依照刑法关于医疗事故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对发生医疗事故的有关医务人员,除依照前款处罚外,卫生行政部门并可以责令暂停6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2.2.医疗事故的赔偿医疗事故的赔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五十四条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条例第49条规定医疗事故赔偿应当考虑下列因素:(1)医疗疗事故的等级;(2)医疗事故过失行为在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 责任程度;(3)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与患者原有疾病状况之间 的关系。三、医疗事故防范三、医疗事故防范(一)加强医务人员的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二)建立医疗服务质量监控机制(三)建立预案制度(一)加强医务人员的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一)加强医务人员的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1定期开展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工作2加强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的培训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二)建立医疗服务质量监控机制(二)建立医疗服务质量监控机制 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的主要工作有:1制订医疗质量监控工作计划和工作制度,建立质量监控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2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检查、考核和评价指标完成情况,提出改进措施;3监督医院各科室和医务人员各项医疗法规、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执行情况,向医院负责人和科室提出合理化建议;4负责医疗服务投诉,提供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处理程序等有关知识的咨询服务; 5负责医疗事故、医疗纠纷的处理及法律诉讼工作。(三)建立预案制度(三)建立预案制度 条例第12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制定防范、处理医疗事故的预案,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减轻医疗事故的损害。” 预案是事先制定的一系列应急反应程序,明确应急机制中各成员部门及其人员组成、具体职责、工作措施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关系,预案在其针对的情况出现时启动。 预案包括预防医疗事故预案和处理医疗事故预案。讨论题讨论题1.为什么说医院系统性失误对医疗安全的影响具有广泛性?思考题思考题1.医院感染监测分哪两类.?2.什么是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临床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主要有哪些?3.什么是“危急值”,制定危急值报告制度有什么现实意义?4.如何界定医疗事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