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咨询资料.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991772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心理咨询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小学生心理咨询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小学生心理咨询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咨询记录桃园镇中心小学2011.9心理咨询讲座 桃园镇中心小学小学生心理咨询的七原则 小学生心理咨询的原则,是指在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时应该遵循的指导思想与基本要求。它既是心理咨询工作的规律概括和经验总结,也是对小学生心理咨询的一般要求,同时也是小学生心理咨询工作顺利开展,并与学校的整体工作有机结合,共同为小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的基本保证。 一、整体性原则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个体心理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个体身心因素与外界环境的制约性、协调性,来全面考察和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策,同时也要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有效和持久地展开。心理咨询的整体性原则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小学生心理咨询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学生个体的整体性发展,即通过帮助和指导使小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较全面的发展,与此同时小学生的心理也能得以健康发展;二是追求小学生心理咨询的各种模式、方法与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的协调一致,相互促进。二、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小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中把学生作为主体。对学生的各种指导、帮助并不是把学生作为被动接受影响的客体,而是通过学生的“自助”即学生自我理解、自我指导能力的提高,实现心理咨询的目标。贯彻主体性原则,要求心理咨询人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从学生的自身需要出发;要采取有效方法并用鼓励、商量的语气让学生发表看法,宣泄情感,研究解决问题的途径与办法。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教师应从平等尊重的立场出发,尊重学生的人格,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相信他们的诚意和谈话内容,努力和他们建立朋友式的友好信赖关系,以确保心理咨询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取得圆满的结果。三、活动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是指心理咨询要重视活动对个体心理健康的作用。实践活动是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小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实践活动,其个性的完善及社会适应性的提高也离不开学生的学习、交往、劳动等实践活动。因此,针对小学生的问题所展开的辅导内容不能只停留在知识传授上,应让学生在各种模拟与实际情境中去讨论、体验、训练等。调动学生的自觉主动精神,会取得积极的、有效的心理咨询效果。 四、个别对待与面向全体相结合原则面向全体是指小学生心理咨询的价值在于小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这是由学校教育的本质决定的。小学生群体因其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学校教育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有着共同的心理咨询任务。提高小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这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集体心理咨询就是针对小学生共性的心理健康问题而展开的。个别对待是指心理咨询中要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在不同个体身上的表现形式、程度、持续时间等均有所不同,因此,心理咨询必须要针对每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具体问题,采用灵活多样的辅导策略与方法,因势利导。小学生心理咨询坚持个别对待与面向全体相结合原则,在实际操作时要认真做好个案研究,积累个案资料,提高个别辅导的实效。与此同时,要注意学生群体共性问题的研究,积累群体资料,提高团体辅导的实效。也就是说,教师既要注意学生的共同表现和一般规律,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又要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包括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和个性差异等,因人而异,努力使教育适合学生的个别特点。五、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是小学生心理咨询中一项重要原则。小学生心理咨询就其基本功能来看是适应性功能和发展性功能。但应看到,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虽然从整体上来看属于正常范围内的发展和适应问题,但也有一些小学生由于心理脆弱,基于不良社会生活事件及应激等而出现一些心理疾患与行为偏差。一旦出现严重心理疾患与行为偏差,就会对学生个体、家庭及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后果。及时预防学生心理疾患及行为偏差的产生对于从总体上提高小学生心理咨询的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身就是德育工作的一部分,虽然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最终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要通晓心理咨询工作的理论与技巧,善于运用言语表达、情感交流和教育手段理解学生心灵,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行为改变。贯彻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心理咨询的关键时期。第一,在个体心理未定型、可塑性较大的时期开展心理咨询具有明显的预防作用。第二,给予社会环境处于不利地位、生活发生重大变故、自我期望值偏高而又屡遭挫折的学生以特殊关照,早期干预,可以取得一定的预防作用。第三,小学生心理咨询人员针对正常学生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努力提高学生应付挫折、适应变化的能力。六、促进成长的非指示性原则 非指示性原则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C. R. Rogers)提出的。他认为心理辅导应以双方的真诚关系为基础,这种关系不是一种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启发或促进成长的关系。人有理解自己、不断趋向成熟、产生积极的建设性变化的巨大潜能,心理咨询的任务就在于启发和鼓励这种潜能的发挥,并促进其成熟或成长,而不是包办代替地进行解释和指导。所谓非指示性,只意味着以非指示性的形式实现对教育者的“指示”,在心理咨询中非指示性原则比早期的指示性辅导更具科学性。七、保密性原则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教师有责任对学生的谈话内容予以保密,学生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证。教师要充分认识解决心理问题的艰巨性、复杂性,树立坚持不懈、不怕反复的思想,这才有利于心理咨询效果的巩固与提高。浅谈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人类总是在不断的交往中从事工作、学习和其他社会活动的。人际关系的状况将直接影响学生良好的个人品德、个性及健康的心理的形成,甚至会对个人成就产生深刻影响。而小学生由于身心发展水平和生活阅历的限制,不可能具有独自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又由于过去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知识形成上,很少注意到小学生也有人际交往的需要,使得小学生交往障碍这一问题日趋严重,严重威胁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顺利发展。怎样培养小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应提供给小学生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现今社会,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大多数养成了唯我独尊的“小皇帝、小公主”脾气,一旦离开家庭这把保护伞,要么觉得无所适从,要么则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的利己主义思想,根本无法与他人和睦相处。再加之,成人们出于安全的考虑,大都把孩子关在家中,即使是邻居,孩子间也互不往来。在这样与世隔绝的环境中,还谈何人际交往呢?所以,提供机会让小学生与同龄伙伴交往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让他们拥有一个比较固定的伙伴群体,给他们交往的空间和自由,让他们逐步学会友善地对待同伴,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性,促进其情感成熟。其次,给学生提供与成人交往的机会,特别是与父母和老师交往的机会。小学生都善于模仿,他们随时随处都在关注大人们的一言一行,并试着去尝试。因此,教师必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文明社交。同时,还积极地创造机会,让小学生参与到与成人的交往活动中来,体验到在社会中应尽的职责及应承担的角色,自然而然地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观,为今后的生活创造良好的心态。最后,要让小学生回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加强他们与社会大众的交往。学校可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回到社会的怀抱中,感受社会,体验生活,学会与他人相处。学校还可开设与此相关的课程,指导学生的行为,鼓励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学习,在活动中增强自己与人交往的信心和能力。综上所述,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也是个人才能和品质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小学生可塑性极强,我们有责任帮助孩子们上好人际交往这一课。家庭因素引起的小学生学习障碍学习障碍,即障碍学习进步的消极因素,它是学生学习的“顽疾”。这一“顽疾”如不及时医治,将导致学生学习目的的不明确,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引起小学生学习障碍的诸多因素中,家庭因素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家庭因素引起的学习障碍大致分六种。一、依赖型障碍。这是由于父母溺爱所致。存有这样障碍的学生,从小受到父母或爷爷、奶奶的娇宠、溺爱,事事依赖别人,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上学后,他们不想学习,认为学习太苦太累。读书懒于张口,写字懒于动手,回答问题懒于动脑,写作业经常丢三落四,偷工减料。有些甚至不能坚持学习。二、厌学型障碍。这是由于父母的高期望值所致。这样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常常将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和没有完成的宏愿寄托于子女身上。当孩子呱呱落地时,就开始为开发子女智力投入大量资本,及至孩子上学,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更是与日俱增。长此以往,这些孩子就深感生活索然无味,再加上他们学习上花了很大力气,并不曾取得期望的效果,于是对学习失去信心,出现说谎、偷懒乃至厌学的情况。三、反复型障碍。其根源是双亲教育异步造成的。即其父母教育孩子时,一方严苛而另一方袒护,致使孩子产生困惑心理,不知所措。因为孩子年幼,不明事理,评价事物单凭主观好恶,谁对其管教严,就认为对他不好;谁对他袒护,就觉得谁好,甚至产生了恨严倾宽的现象,久而久之导致父母宽松的一方在孩子眼中失去威信,较严厉的一方跟孩子的积怨越来越多。这类孩子在学习上经常出现“冷热”反复的毛病。有时积极主动参与,有时消极被动拒绝,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四、封闭型障碍。它的产生大多是父母教育方法不当所致。有的父母教育孩子时简单粗暴,管教过分严厉,动辄打骂,孩子犯错误后,侥幸隐瞒真相却得到宽容,说真话反而受到斥责。这样的家庭,父母大多数性格急躁,容易发生“战争”。这时孩子便成为他们迁怒发泄的对象。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到没有安全感,常想逃避现实,将自己封闭起来。这样的孩子对老师和同学也缺乏信任,存有冷漠、戒心,甚至排斥心理。在学习中不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特别是善于文饰自己的行为,在学习中不懂装懂。五、拒绝束缚型障碍。究其根源是父母放任自流,以至“习惯成自然”。此类父母中一部分自身文化水平较低,苦于肚子里“墨水”少,在指导孩子学习时颇感力不从心,逐渐产生了无能为力的自卑心理。因此,把对子女的希望全部寄托于学校教师和孩子自身,轻易放弃了对子女学习的督促和指导。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在学习上我行我素,不大容易听进老师、同学、父母的劝导,从而影响了子女学业的进步。六、自卑型障碍。造成孩子自卑的家庭原因是结构缺损,这类家庭或是父母离异、分居、丧偶,或是子女由祖辈人抚养或“寄人篱下”。这样的孩子看到别的同学家庭幸福美满,自己觉得不如人,于是变得自卑。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他们只能在“齐声回答”时随声附和,而当老师要求独立回答时,他们则表现出信心不足,怕说错了被人嘲笑。消除上述学习障碍的基本对策是根据成因,对症下药。当然,了解了上述道理,做到防患于未然,就更好了。如何排除小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障碍人的心理活动,就像流水一样从不间断地“流动”,这种流动,如果遇到“阻塞”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实质上是一种适应不良的外在表现,即当个体的活动、判断、期望和情绪体验等心理状态超出常态,产生偏差,而又无法妥善调整时的矛盾心态。近几年来,分数、考试、升学越来越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中的“热点”。学校、社会的舆论导向,父母家庭的过高期望,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不少学生难以承受,于是在学习中小学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面对这种情况,不少教师往往习惯于把心理问题归结为思想问题,用传统的思想教育方法去做工作,从而使教育缺乏针对性,不但事倍功半,甚至会适得其反,如能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对症下药,通过心理指导,给予学生心理上的疏导,排除心理障碍,就能因势利导,水到渠成。一、与自卑告别以自卑为特征的心理障碍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中最为普遍的情形了,对于这些同学,按照传统的思想教育方法是无济于事的,只有心理疏导,才能拨开阴霾,才能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带来自信的阳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给予引导: 1、实事求是,悦纳自我。要记住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也没有一个人是一无是处的,聪明的人无非就是善于发扬自己的优点,尽可能抑制自己的缺点罢了,要学会实事求是地“解剖”自己,有缺点就勇敢地承认,有优点更应大胆肯定发扬、悦纳自我,抬起头来前进。 2、善于比较,公正评价。生活中,人们常会把自己与他人比较,用以确定自己的位置。自卑的人总是自我评价过低,往往习惯于找优于自己的人比较,对照之下越发感到自己的无能,他们甚至用已之短比人之长,自然是越比越泄气,从而失去自信。因此,应该寻找条件相仿的人去比,全面比较双方的长短,才能对自己有一个公正的评价。 3、自我激励,自我提高。自卑总是与某些欠缺联系在一起,因此激励 自己不断进取,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才是根治自卑的良药,在充分肯定自己的优点、展现自我风采的同时,更要自己加倍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锻炼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找回那一份自信,从而与自卑挥手道别。二、向畏难挑战 畏难心理与自卑是结伴而行的,失败多而自卑,基础差而畏难,这些同学迫切需要的,不是说教和灌输,而是更多的聆听、理解和指导。指导学生挑战畏难,可通过活动形式进行锻炼。贯彻活动性原则应做到以下几点: 1、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具有实效性。 2、要指导学生参与各种训练与练习活动,指导其通过活动增加迁移,减少错误。 3、应避免脱离学生实际的形式主义,搞“花架子”的所谓活动,在指导其练习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避免过多的管束。三、改依赖为自立 要排除依赖心理,并不是批评指责,由教师一本正经开药方,让学生服药所能治愈的,这里需要的仍是朋友式的交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提出朋友或的忠告,让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教育,达到循序渐进的发展,绝不能急于求成。 变依赖为合作,可以通过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会到共同的力量,既发挥他人的才干,又展示自己的能力;既尊重他人的个性,又保持自己的个性,而不是一味的依赖别人,而失去了自我。这样以合作为阶梯,引导学生走向自立。四、变厌学为乐学 应用心理学原理,在教学中利用一切条件创造适当的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用兴趣引导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而不是枯燥乏味的“独角戏”,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循循善诱,为学生设计一个适宜前进的阶梯,使学生在成功中产生自我满足、积极愉快的感受,体会到自身的价值,使之在成功之中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心理指导,正是在娓娓谈心之中,在循循善诱下,像一个知心朋友那样,唤起学生自我教育,排除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孩子怕上学,怎么办?娟娟是个聪明的孩子,上高中以后却慢慢变得沉默寡言起来,发展到最后竟然不愿意上学了。询问其原因,说是怕别人笑话。原来一次体育课做操,她动作不甚协调,惹得同学们哈哈大笑。她觉得很没有面子,就再也不愿意去上体育课了。自此以后,她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人,于是干脆封闭自己。父母怎么也说服不了她,急得不得了。于是找到我,询问解决的办法。娟娟心理表现为过于自省,常常“自以为非”地不断否定自己,时间一长,便导致了行为异常。这是一种过度自省的心理现象。一般来说,人应该具有自省意识,它可以促使人逐步走向成熟,但是,假若过度自省,则可能导致心理失常,其心理表征大多为自责、自卑、胆怯、自我封闭,不愿意同别人接触,也不愿意参与集体生活。这种心理,多发生在那些自我要求甚严的人身上。其实,我们只要注意适当调节,就可以帮助孩子走出“自以为非”的心理阴影的。 建议:多说长处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多表扬孩子的长处,以此来激发她的自信心。假若她对父母的话表示怀疑,也可以请亲朋好友们来给她唱唱赞歌。周围的人说多了,就可以增加她自我肯定的心理成份。也说他人短处客观地说说别的孩子的短处,目的是帮她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人有缺点是正常现象,任何人都会有不足之处。从而,让孩子明白,自己有缺点并不可怕。脱敏训练孩子的症结在体操,可以采取脱敏训练法。让孩子参加健美操训练班,以增强孩子动作的协调性。这一点可能是调节孩子心理的关键所在。作为女孩子,行为动作若不协调,是很容易引起她消极心理反应的。母亲可以陪孩子一起训练,等到孩子体操动作优美以后,其自信心必定能够找回来。 不要过分呵护日常饮食起居生活,不要过分照顾孩子,否则,容易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行。父母对孩子的不放心,很容易成为孩子“自以为非”的证据。能够放手让孩子独立的地方尽量放手,比如洗衣服,整理房间,自己安排业余生活等。要创造条件让孩子表现自己,让她在表现中获得新的自我评价:“我能行。”怎样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宣传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可以通过系统传授、专业讲座、办专栏,组织讨论座谈等形式,向中高年级学生介绍基本的心理学知识,使他们对心理健康的意义,内容途径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准等问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准备。二、改善学校的教育环境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必须全面优化学校的教育环境,清除一切妨碍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消极因素。其中,包括端正校长和教师的办学思想,改进教师和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方法,协调人际关系,形成积极健康的校风和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心理气氛,这些都是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卫生。 1.要合理安排时间与内容,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 2.要加强学习指导,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3.要改革教育方法,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提高效率。 4.要使用评价手段,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过多使用否定性评价而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驱除心理不平衡,找准自己的位置 时下,在些家长找不准自己子女的位置,不切实际地对自己的子女提出种种过高要求,雪上加霜,使造成这些学生沉重的心理负担。同时,有些学生缺乏自信心、自强乐观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他们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从而丧失进取心和积极主动性,丧失了学习的信心。他说:“学不学,反正都进不了好中学学习成绩也赶不上其他同学。”于是,干脆放弃了学习,以玩为主。这种错误的认识和由此形成的心理状态,人为地加剧心理健康的危害。如果不加引导,将直接影响青少年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针对这状况,我首先找其谈心,树立信心,鼓励、帮助他克服不良的心理,经过一段时间的循循善诱,该同学已改掉了自暴自弃的不良行为,学习成绩明显进步了。四、宣泄不良情绪,培养健康有益的爱好 当今小学生,有些人精力旺盛而责任心不强。有些人对学习缺乏兴趣,多余的精力就转移到歪门邪道上去,一旦养成不良的习惯,就很难改变过来,并形成恶性循环。教师要善于掌握其不良情绪的成因,有理有节及时排解学生心中的纳闷和困惑,积极引导他们通过正常的渠道宣泄不良的情绪。比如,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这些学生向老师、同学或亲人倾吐心中的苦水,自然流露心中的烦恼。可以通过个别交谈排解的方法,引导其将精力和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中去和大事上来。如我班上学生吴雯雯,由于父母违法,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她整日闷闷不乐,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总觉得低人一等,一下子象换了个人似的,学习成绩急剧下滑,于是我叫她的好朋友找她谈心,教师再进行开导,并对其他同学进行教育,使她打消了顾虑,又积极快乐地投身于学习和活动中去。解除学生心理障碍必须提供适应的机遇、创造合适的条件,以便给予适当的宣泄形式。例如,用写信写日记等形式,把烦恼和委屈转移到纸上,其实,最好是将其恶劣的情绪宣泄到有益的文体科技活动或有益的社会活动上去。五、改变消极人生观,保持乐观向上的好心态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消极悲观的心理倾向,对学生的健全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的负面效应是非常明显的。因此,我们应对他们充满爱心和信心,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遵循正面教育,积极引导的原则,使其发现自己的闪光点,看到自己在学习上或兴趣爱好中令人满意的一面,让他们经常体验成功的喜悦,逐步建立起对学习对生活的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情绪波动,教师应抓住教育的良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教师不但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甚至由于教育不当增加了学生的心理障碍。如采取“暴君式”的教育,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采取“警察式”教育,导致学生与教师“隔阂”,有些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人格讽刺、挖苦学生,导致学生一些不良的心理产生,这些,是我们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克服的“精神虐待型”教育。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实质我们知道:儿童心理发展也跟一切事物发展一样,是一个不断矛盾统一;量变质变的发展过程。儿童时期(从出生到青年时期)心理发展全部过程的总的矛盾、总的质变是由软弱无能、不识不知的状态(一种质的状态)转化为具有一定的思想观点、知识文化和劳动能力的独立社会成员的状态(另一种质的状态)。但是,我们只掌握了这个总的矛盾、总的质变是不够的,为了具体地理解和运用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还必须进一步了解在整个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各个不同阶段的特殊矛盾和特殊质变。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质的特征,也称之为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第一,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心理的年龄阶段特征说的。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从出生到成熟大约经历了六个重大时期:乳儿期、婴儿期、学前期、学龄初期、少年期、青年初期。这些时期也就是一些不同的年龄阶段。年龄阶段的长短是不一样的,有的一年,有的二三年,有的三四年。这些阶段是相互连续的,同时又是相互区别的,一个时期接着一个时期,新的阶段代替着旧的阶段,不能躐等,也不能倒退。虽然由于种种条件的不同,每一个时期或阶段的时距的幅度可以有些摇摆,但从总的发展过程来说,这些时期或阶段的次序及时距大体上是恒定的。第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心理在一定年龄阶段中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说的。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是从许多具体的、个别的儿童心理发展的事实中概括出来的,是一般的东西、典型的东西、本质的东西。例如,儿童从出生到成熟的六个时期中,每个时期的品德都有一个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乳儿期主要是适应时期,婴儿期为品德的萌芽时期,是一个以“好”与“坏”两义性为标准的品德时期,学前期主要是情境性品德发展阶段,学龄初期是品德发展协调性阶段,少年期为动荡性品德发展阶段,青年初期品德发展的明显特点是成熟性。又如,每个时期的思维也都有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婴儿期为直观行动思维阶段,学前期为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学龄初期思维的明显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向逻辑抽象思维占优势方向过渡,少年期是经验型的逻辑抽象思维,青年初期为理论型的逻辑抽象思维。由此可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某一阶段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本质特征说的。而在这一阶段之初,可能保存着大量的前一阶段的特征,在这一阶段之末,也可能产生较多的下一阶段的特征。甚至同一年龄的儿童,他们的特征也不是一模一样的。我们只有用辩证的观点来掌握这些特征的个别性与一般性、典型性与多样性的矛盾,而不能用个别性来否认一般性,用多样性来否认典型性。小学生口语交际障碍“对症下药”摘要: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达到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的重要能力。小学是儿童语言发展和健康心理形成的重要阶段,教师要充分认识影响小学生口语交际的语言障碍、环境障碍、个性心理障碍,并通过创设多种形式的口语交际训练载体,优化学生学习心理,促进他们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和口语交际素养的形成。关键词:口语交际 小学生口语交际障碍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总目标,“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笔者前段时间下乡听了近二十节口语交际课,看到很多老师已经打破了封闭和僵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在“大语文”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意识、兴趣、习惯,促进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和良好的口语交际素养的形成。但同时也看到了一些不令人满意的地方:有的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普通话表达不准确,意思不连贯的现象比较严重,有的学生胆子小,声音细,说话时不敢看别人,还有的学生整节课沉默不语、金口难开。影响学生产生口语交际障碍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把这些障碍大体分为三类:语言障碍、环境障碍、个性心理障碍。、语言障碍笔者所在的是粤方言区,受实际生活语言环境影响,这里的小学生入学前的语言积累,大部分是方言词汇和语法,而粤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的差别都很大,而且农村学校的师生很少形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学生普通话词汇的积累比较少。因此,在进行口语交际时,要把粤方言思维中的内容用普通话表达出来,原有的“内部语言”就要经过一次“内部翻译”,这就给快速地造词造句、辨词辨句带来了困难,增加了学生的语言心理压力,产生了语言的障碍。、环境障碍“口语性”是口语交际的第一特点,所以口语交际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一定的情境是激发学生思维与口语表达的内驱力。可是有的老师不重视交际情境的创设,不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境”和“语场”。另外,有的老师不能很好利用教师语言,利用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与赏识,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交际氛围,学生显得比较压抑紧张。因此,很多学生在课上不爱说话,没有表现的欲望,整个口语交际课堂都很沉闷,难以达到口语交际的多向互动。、个性心理障碍语言障碍和环境障碍影响了小学生的口语交际心理。学生的个性心理障碍,也是影响学生口语交际的一大因素。在同一个班上,有的学生个性活泼,落落大方,语言表达能力强,不管什么时候都吱吱喳喳,滔滔不绝,有条有理,还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但也有些学生个性胆小,容易过度紧张,无从表达,甚至自我封闭,不爱说话,不与人交流。这种个性心理障碍,影响了学生口语交际品质、口语交际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更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如何引导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口语交际障碍,优化学习心理,促进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笔者进行了以下的一些尝试。1、语言障碍“下药”策略、加强语音训练,讲好普通话“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是语文课程标准中低年级口语交际的首要要求。针对我们粤方言区的特点,学生进入学校后,必须指导学生汉语拼音的正确发音,并养成课内外校内外都讲普通话的良好习惯。、重视阅读教学,加强语言积累课堂交流是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基本形式,也是进行口语训练的良好载体。特别是阅读教学,它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它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阅读文本,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比较品评、展开想象等,形成对语文材料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加强学生语言的积累,还可让学生多朗读一些用语规范、情感真挚、遣词造句恰如其分的名家名作,这是孩子练习口语的很好教材。当然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这才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形成丰厚的语言积累的最有效途径。有了良好的语感和丰富的语言积累,学生口语交际中的语言障碍就会自然克服或减弱了。、示范引导点拨,激活学生词库学生有时候无话可说,并非没有语言积累,只是没有说话准备,不能很好调用原有词汇储备。因此,老师要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词库,让学生养成善于调动词汇储备的习惯。一位一年级老师在口语交际“春天来了”中这样引导学生:师:同学们,可以从图上哪儿看出春天来了?生:看见桃花开了。师:请把话说完整(出示卡片:春天来了,花开了。)生:春天来了,桃花开了。师:桃花是什么颜色呢?能把颜色说进句子里去吗? 生:春天来了,粉红色的桃花开了。生:春天来了,雪白的梨花开了。师:说得真好,现在谁能把这几种花连起来说?生:春天来了,粉红的挑花,白色的梨花,五颜六色的小野花都开了。这位老师,既激活了学生的词汇,还引导了学生先练习说一句简单完整的话,然后练习说一句具体生动的话,再逐步过渡到说连贯的几句话或一小段话,使他们能通过低起步,慢慢达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2、环境障碍“下药”策略一定的情境是激发学生思维与口语表达的动力源,在教学中顺应儿童心理,依据教学内容,尽量模拟社会生活交际,巧妙地创设各种生动、逼真的口语交际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表达、交流的强烈欲望,做到无拘无束的倾听与表达。相反,如果缺乏让学生畅所欲言的交际情境,学生只能凭空想象、凭空瞎说,低年级学生思维的直观性、不稳定性,口语的不连贯性、词汇的贫乏,学生更加不懂得如何表达,久而久之,学生的表达欲望就会受到严重的压抑:不想说,不爱说,不能说。因此,必须通过交际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克服“环境障碍”。、创设宽松的交际氛围口语交际是听和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民主、和谐、宽松、愉快的互动,就能使学生处于一种相对放松的心理状态,口语交际的欲望和自信心就能得到增强,使他们乐于思维,敢于表达。当学生得到老师、同学的尊重,得到爱,得到关注,得到鼓励,得到赞赏,思维活跃的学生会更加渴望表达,即使胆小、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心理压力想相对减少。特级教师徐鹄老师上“交朋友”时就是这样。他率先用开场白营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并作自我介绍,再叫几个学生上台自我介绍。然后改变课堂组织形式,让学生寻找自己的好朋友,自由组合,互相作自我介绍。一时间,课堂上三五成群,有站着的,有坐凳子上的,有坐地上的,七嘴八舌,众口齐说,人声鼎沸。可见,要创设宽松的交际氛围,教师要与学生融为一体,把自己作为交际活动的组织者,让学生成为活动的真正主人,才能建立一个平等交流、群体互动的交际网。、活化教材情境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儿童想象力丰富,在口语交际训练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丰富说话内容,让学生在富有童趣的氛围中,随心所欲地进行口语交际,还能使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及表达能力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低年级课本提供了很多趣味性很浓的教材情境。如有一些内容有趣、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寓言故事、动物故事等。低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如果创设了故事情境,他们就可以扮演故事中的人物去想、去说、去做,丰富说话内容。比如笔者在上北师大版第一册的太多了时,让学生扮演了三只小熊怎样一个一个地登上小船,怎样说,做样做,结果小船怎样,小熊怎样等等都生动有趣地表演出来,“演员”精心准备的过程、演出和同学们互相评议的过程,都是学生的语言积累、体验的过程,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训练提高。、把生活搬进课堂于永正老师说:“口语交际是从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为生活的实际需要服务的”,要“把生活搬进课堂”。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源头活水。口语交际话题要面向学生整个生活世界,教师应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画面,选择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内容创设交际情境,学生就可以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得有趣,说得具体,说得真实。如低年级,我们可以让学生选择打电话、购物、看病、问路、接待客人等生活话题。中高年级,可以让学生选择小记者采访活动、小主持人活动、小剧演出活动等等,内容由简单到复杂,要求由低到高,促使学生人人参与社会实践,锻炼人际交往能力。这也是克服交际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3、个性心理障碍“下药”策略、教师的关注与欣赏有的学生的自尊心很强,他们害怕说错了会被同学取笑,抬不起头。对这些学生,老师就要特别关注,要给予他们及时的鼓励,恰当的引导,要激发、调动他们的兴趣和情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打开他们的思路,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对平时不爱说话,不善于交往的学生,教师更不能遗忘,要适时、适度、适量地为他们提供口语交际的时间与空间,对他们的每一点细微的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及时的表扬,让他们慢慢地享受口语交际的成功喜悦。同时教育其他同学,要尊重这些有学习困难的同学,要尊重他们的个性、思维、交际方式。、加强实践活动有的学生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容易出现胆怯、紧张、压抑、忧郁等等异常心理和情绪。如何让学生克服这些心理障碍,保持良好的心态进行口语交际?笔者认为,必须加强口语交际实践活动。比如,前段时间,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世界环境保护日”宣传活动、“向往神圣的神州5号”、“采访革命老英雄”等少先队主题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形成良好的爱好和情趣,学会“倾听”,学会“表达与交流”,学会“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学会与别人“合作”,从而逐步“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同时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克服学习心理障碍学习焦虑是心理障碍表现得最严重的症状。心理学家认为,过度焦虑会使人失去平衡。一次失败体验往往给下一次埋下祸种,经过一次次的恶性循环,又没及时得以改善,那么自卑、厌学、忧虑、无望等情绪便接踵而至。张小萍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上中学时自小生活优越,聪明漂亮的她可算是一帆风顺,可最近突然得了一种怪病:早晨起床还好好的,临到上学却肚子疼,可是几次去医院都查不出什么病来,最后还是一位老医生指点迷津-是不是带孩子去看看心理门诊。在心理医生那里,张小萍的父母得知孩子得的是学校恐怖症。她因一次英语比赛成绩不理想,从此就怕老师、同学看不起她。 据对中学生的调查,有40%的学生称自己在做作业时也受到心理障碍的困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是恐惧心理,即放学途中想到还有家庭作业,便会情绪紧张、心情烦躁。专家称这种情况与孩子幼时的经历有关,孩子放学回家便被急于求成的家长关在家中做作业,心理受到很大压力,产生了作业恐怖症。二是应付心理,大量作业给他们带来的只是苦的滋味,孩子不得不被动应付,便产生应付心理,以交差了事。三是反抗心理,孩子做作业的心理往往取决于家长的态度,孩子渴望从书山、题海中解脱出来,受到家长的关注和爱护,可家长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渴望,一般都是态度强硬地要求孩子快写作业、写完作业再说,一些个性倔强的孩子对此产生逆反和敌对心理,采用不会做、身体不舒服等借口以示抗议。 教育及心理专家提出,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是家长们的首要任务。家长首先要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让孩子爱亲人、爱朋友,进而爱社会、爱生活,只有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的人,才会对生活充满热情,从而具有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其次是对孩子在生活中来一点挫折教育,告诉孩子人无完人,做事情失败是正常的。重要的是参与的过程和自己是否尽力,这一点做家长的态度非常重要。当家长不再以考试论成败,孩子的压力自然就不会那么大。第三是帮助孩子广交朋友,学会体谅和助人,这样孩子走出了自我为中心的狭隘心理,遇事有朋友交流、发泄,心理承受能力也会加强。 围绕青少年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心理咨询专家归纳出18个字的施爱、施教原则:引导但不强迫、关心但不溺爱、理解但不放任。主体参与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主体参与是指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参与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为了培养21世纪开拓式的新人才,教师应注意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实践、学会创新,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的需要。一:在实践中创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主体发展的最重要的标志是创造性,创造性是对外在事物的自身的超越,对创造的理解集中在三方面,创造是一种能力,一种过程、一种人格特质。教师应全面的把握创造性在主体教育思想中的地位,清楚地了解创造的过程,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因为经历、兴趣、习惯等不一样,形成了不同的个性特征,教师应激发这种个性,并使学生运用在创作活动中。比如在指导学生进行染纸创作中,先要求学生树立与众不同的观念,即使失败了也不要和别人雷同,以保证创作过程和结果的独特性,这样学生就从思想上扫清了表现个性的障碍,会将自己的个性融入创作过程中,积极地参与创作实践活动,同样是表现一张染纸,每个人做的样式都不同,这是学生个性的表现。二:利用多种媒体创设客观环境,促进学生主体参与,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中,强调人的主体性发展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只有当人所从事的活动转化为自主活动,才能使个人的全面发展得到充分的体现。而美术教育的目的和活动就是通过激发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自身的发展过程,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自身存在的差异,在教学的准备中多动脑,为学生准备丰富多彩的媒体,利于学生思维,利于学生创造性的选择,一个主题内容,学生在表现自己的感受时可以尝试多种媒体去表现。如:在涂涂画画一课中,学生可以用各种不同材料在宣纸上表现,感受其晕染后形成的乐趣,也可以在黑板上、墙壁上、废旧的纸盒上进行涂涂画画美化环境。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的选择,积极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三: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实践。尊重学生,让学生有更大的自由学习空间,决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随心所欲,培养学生创造力,是放手让学生自由的通过探究,尝试自己掌握的信息,获得感性经验,在进行艺术表现,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我在上拼音字和数字一课时(这节课要求学生在认识美术字的简单规律和用途的基础上用纸条在衬纸上折一句话的汉语拼音。)刚上课没多久发现一名男生拿着一张旧挂历纸向我示意,我走过去发现是一张已经制作好的作业,抓住这个机会把他请上讲台,由他给大家介绍制作方法和制作过程,今天学生讲课大家听得比以前更专心,结合他的那张作业,我启发大家发表个人建议,有的说:“他课前预习美术课,我要向他学习,但是他折出的拼音字与底色太接近,把那张挂历纸翻过来用就好了。”这节课我没有过多的讲什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彼此交流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给学生一个空间,一个环境,一个氛围,为学生搭设一个展示的舞台,一个内心的体验场地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的选择媒体,大胆尝试、大胆探究,发挥自身的创造潜能积极实践,在体验中感受美、创造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教师要尊重孩子的个性,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实践,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