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人教版必修5)3-9说“木叶”.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988135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人教版必修5)3-9说“木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3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人教版必修5)3-9说“木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3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人教版必修5)3-9说“木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课内双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袅袅(nio)得鱼忘筌(shun)疏朗(sh) 翩翩起舞(pin)B皎皎(jio) 窸窸窣窣(su)褐绿(h) 缠绵悱恻(min)C灼灼(shu) 四处漂泊(b)触及(ch) 空气湿润(rn)D寒砧(zhn) 冉冉升起(rn)凄清(q) 笑声爽朗(shun)【答案】D(A.“筌”读qun;B.“窣”读s;C.“灼”读zhu。)2这篇文章实际上是谈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什么把“说木叶”作为标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B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有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C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D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也无不可。因为作者考虑到读者是中学生,力求写得浅显易懂,深入浅出,所以采用这个标题。【答案】D(作者写本文时并未想到它被收入课本,也不是专为中学生写的。)3下列对句子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文章开头紧扣题目,说明“木叶”的来历,以及对后代诗歌产生的影响。B“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引用这些诗句,都是为了说明古代诗人特别喜欢使用“木叶”一词,因此“木叶”在古诗中很常见。C“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设问开头,引出对“木叶”与“树叶”在诗歌运用上的分析。D“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木叶”就是“树叶”,引用诗句说明古诗句中“树”和“叶”是常见的,而“树叶”连用不常见。【答案】B(引用诗句说明这些诗人使用“木叶”是受了屈原的影响,是从屈原的诗句中得到了启发。)4对“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这句话的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这”指代“木”,“木”就是“树”,二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的形象色彩不同。“木”具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所谓“暗示性”是特指词语的形象色彩。B“这”指代“木”,“木”具有木质材料的影子。人们一看到“木”,就想起树干,很少想到树叶。“木”是秋风叶落情景中的鲜明的形象。所谓“暗示性”,应该是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C“影子”是指躲在概念背后的“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是就诗歌语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性特征而说的。D“影子”是指词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意味,它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只有“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才能捕捉到“影子”,也就是课文所说的“语言形象一切潜在的力量”。【答案】A(“暗示性”不仅仅指词语的形象色彩,还包括联想义。)5下列对文章14自然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1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文章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为例。B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后来又发展到用“落木”。C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叶”字。由此可见,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D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答案】C(关键在于“木”字。)6捕捉文中信息,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A“木叶”这个独创性的词语,源出于屈原九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木叶”之所以成为历代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对象,是因为历代诗人们受到屈原诗的影响和启发。B“落木”这个独创性词语,源出于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杜甫创造出了千古流传的形象鲜明的诗句。使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C“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桑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诗中的“落叶”是碧绿柔软的,是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屈原诗中的“木叶”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二者的颜色、质感、密度、动感都有所不同。D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诗中的“黄叶”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飘零之意,而且颜色湿黄而非枯黄。“木叶”是风中飘零的枯叶,属于风而不属于雨,是典型的清秋性格。【答案】B(“使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错,这是屈原九歌中的意境。)二、文本精品阅读下列文段,问答问题。从“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到“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原文见课本。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A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不落于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B“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相去无几距离不远,差别不大C吴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一面足以完全能够用来,够得上D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然则连词,用在句子开头,相当于“那么”【答案】D(然则连词,用在句子开头,相当于“既然这样,那么”。)8本文题目是“说木叶”,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_【答案】不是。目的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9从上述引文中,你感悟到“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请参照原文段概括为3点。答:“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_;“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_;“木”的第三个艺术特征:_。【答案】“木”字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尤其能构成秋景中的鲜明形象由“木”产生“树”的联想,联想起树干,联想起树的颜色“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构成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形象10文章说:“木叶”与“树叶”仅一字之差,“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其差异“就几乎是一字千里”。请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感悟。(至少概括3点)答:_;_;_。【答案】我们在古代诗歌里很少见到“树叶”,尽管“树”常见,但遇见“树叶”时,为了文字洗练大都简称之为“叶”古代诗人在前人(如屈原)的创造中学习,一用再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由“树”会产生联想,联想到木头,木板,木料,会很少想到叶子,破坏诗的形象三、课外延伸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小鞋的味儿叶延滨同事跑进首长的办公室,大喊大叫,就像反战绿色人士见到了布什。他从来没有如此气势汹汹,在我们眼中和气温顺的他,咆哮着:“你为什么总是这样给我穿小鞋”因为他向来温良恭谦让,所以他的咆哮带着哭腔。这哭腔让我留意他愤怒的原因:穿小鞋。关于鞋与脚的关系,有两个经典性的说法,一是黄永玉的婚姻说,说婚姻好像鞋,幸福与否只有脚丫子知道;二是通常说的“穿小鞋”,指上司与下级较劲的方式,别人看不出来,只有当事人自己难受。穿小鞋如同上刑。但是既然叫小鞋,脚丫子还要伸进去,这里面就有名堂讲了。首先是脚丫子能承受,同时小鞋也愿让脚丫子穿。正如婚姻一样,开始还要两厢情愿才行。当然,过去的婚姻有包办的,过去的上下级关系有组织分配的,那时候“小鞋”是一种命运无法选择而又必须忍受的生存环境。现在市场化了对下级来说,这个老板或是这个首长,是你自己找上门求职的同时,自己求来的;对老板来说,这个员工下属是你自己招聘来的,换言之,自找的!二是小鞋不是一开始就小,是上司对下属不满,发出的一种警示。如果你发现你的环境一下子狭小而难受了,那么,就必须考虑这双鞋还穿不穿。这是一个调整期,大家都不摊牌,心知肚明,掂量斟酌。掂量什么?有所图,有所求,有所依赖,就要掂量。要图上进么?要求升职么?要靠着这个单位求发展么?那么就必须重视小鞋给予的信号。脚丫子愿意接受这鞋警告,那么就改变自己适应上司,冷战立即结束,穿小鞋只是你事业中的一个发展过程。一旦脚丫子下决心不穿这鞋了,从这一刻起,小鞋对脚丫子就失去了威慑力。小鞋成了弃之不用的破鞋,脚丫子要开路另找一双鞋。这时的情势就不是脚怕鞋,而是下面我听到的同事接着对首长喊出的这段话了老子凭什么要受你的气?你这个钻营拍马之徒,没有本事靠我们给你出血流汗,此处不留爷还有留爷处,老子不干了!听懂了,这个同事找到新老板了。于是,旧老板也像所有旧鞋一样,在这种辞旧迎新仪式上,听一通呵斥,像闻了一次小鞋里散出的味儿(选自2007年4月4日羊城晚报)11“在我们眼中和气温顺的他”为何在首长面前竟然会大喊大叫呢?_【答案】因为首长给他“小鞋”穿,他难受但忍耐着;可是,他现在“找到新老板了”,现在“小鞋对脚丫子就失去了威慑力”,他无所顾忌,于是大发一通。12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脚丫子”与“小鞋”之间的“名堂”是什么。_【答案】(1)“脚丫子”与“小鞋”本身就是一对矛盾,这矛盾的建立来源于两种原因,一种是两厢情愿,一种是由于“脚丫子”自身的原因,使得“鞋”变成了“小鞋”。(2)当你觉得“鞋”变小了,此时你又有所图的时候,你就应适应这种环境或者力图改变这种环境,努力改变自己以适应上司,立即结束冷战,并把被“穿小鞋”看成是你事业中的一个发展过程。(3)当你觉得“鞋”变小了,而且此时你又没有什么希求时,那你就另辟出路,摆脱这种环境,这时候,你也就变得无所顾忌了。1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小鞋的味儿”是一种什么味儿。_【答案】是上司与下级较劲的味儿。当你觉得“鞋”变小了,而且此时你又没有什么希求,你又想另辟出路,摆脱这种环境时,那积蓄已久的委屈就将发泄出来。14你认为这个同事的作为妥当吗?对此,你有何看法?_【答案】(1)这个同事的作为不妥当。(2)我的看法是:作为上司,不应该让下级“穿小鞋”,这种“较劲”,只能说明上司心胸狭窄,到头来还是自作自受。(3)作为下级,不管你离开不离开这个环境,找没找到新的老板,都不应该在领导面前“大喊大叫”,这是起码的为人处世原则。若一个人觉得领导给你“穿小鞋”了,他(她)应该做的是:首先自己找找原因,看问题出在哪里,然后找领导讲明原因,以求得彼此之间关系的和谐。这与是否找到了新老板没有关系。四、高考热点15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三个短句。千家诗是一本在历代各种诗歌选本中所选都是律诗和绝句,大部分通俗易懂、诗意天然、语言流畅、便于背诵的较好的青少年学习近体诗的启蒙读物。改写:_ _【答案】在历代各种诗歌选本中,千家诗是一本青少年学习近体诗较好的启蒙读物。它所选的都是律诗和绝句。这些诗大部分诗意天然、通俗易懂、语言流畅、便于背诵。16阅读下面的材料,为新词语“混搭”下一个定义。(不超过40字)材料一:“自由人”的混搭投资:股票、房产、基金、古玩,搭配投资。(大观周刊2007年12期)材料二:采用混搭方式,将头发分为两层,前一层为可爱的直发刘海;后一层为较女人的鬈发。混搭之中呈现出女孩与女人的混合元素。(新民晚报2007. 5. 25)材料三:将武术、杂技、舞蹈、古典音乐、现代音乐混搭在一起,让奥运明星当主角,打造新型歌舞剧,尚属前无古人。帕米尔打造“混搭风”歌舞剧。(新经济导刊2007年4期)混搭:_【答案】混搭:将那些原本不同、不是同类的元素混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的“和谐体”,焕发出令人惊异的效果。(从“混搭”的元素及产生的效果方面入手分析。)17请用“风”“帆”“船”为意象,并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为你的朋友发一条祝贺生日快乐的手机祝福短信。_【答案】心愿是风,快乐是帆,祝福是船,让心愿的风吹着快乐的帆,送着祝福的船,飘向远方的你,轻轻地问候一声:生日快乐!(应在弄清“风”“帆”“船”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找准它们各自的本体,形成与“生日快乐”相吻合的主题。)五、读写创新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一群游客正在兴致盎然地参观一座古老的宅院,他们很纳闷,这座宅院的屋檐为什么特别大?为什么在屋檐下面还做了一间小巧的屋子?他们正在争论,导游告诉他们:这是供路过此地的流浪汉挡风遮雨,歇脚过夜的。游客们哑然了,同时感到一种从远古流传过来的温暖。也许,我们没有能力做一个屋檐,那就在自己的心里搭一个屋檐吧。因为,人心毕竟比屋檐大。请以“心灵的屋檐”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写作指向】这是一道非常好的话题作文。命题形式虽然传统,但话题新鲜引人,富有感染力,且自然深刻。尤其是其结尾部分内涵明显,并富有广度。如“温暖”一词能引发我们的无限联想,再如“在自己的心里搭一个屋檐”明显提示应从“心灵”的角度行文,这跟话题呼应。话题很有意境,给考生营造了一个比较开阔的思维空间。该话题为譬喻类话题,考生必须弄明白“屋檐”一词所含有的象征义(比喻义、引申义),这对考生理解题意、选择最佳切入点、拓展思路、丰富文章内容等方面,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审题层面来看,应从“屋檐”的作用,尤其是“温暖”一词来多角度思考,积极思维,话题中“屋檐”应含有如下内涵与特征:爱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学会关爱、怜爱、博爱,真正的奉献不问对象。容包容、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能原谅、体谅、理解、谅解他人。助援助、捐助,扶助弱者,不唯“回报”是图,不要太吝啬自己的爱心,要保留一份悲悯情怀。经过这样的细化,就可避免“屋檐”内涵的泛化,而使文章的笔力高度集中。从选材层面来看,对“屋檐”的构建者和享用者的选择,应充分注意到两者之间的落差,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落差的大小与文章的震撼力是成正比的。从切入层面来看,应从细节入手,从一言一行入手,于细微处体现主旨和精神会更具有真实感、真切感、真挚感。只要你有细心观察之眼、普施大爱之情、纵横捭阖之思,即可笔下生花。【佳作赏读】屋檐下江苏盐城解放路实验学校徐小龙下雨了!我泡了一杯清茶坐到窗台边,在大自然的喧哗声中,享受着这难得的宁静与凉爽。窗外的雨滴争先恐后地落下,近处的屋顶上,有数不清的雨花溅起,形成一层淡淡的轻烟。渐渐地,家乡小镇那“红砖青瓦”在雨中变得更加清晰,也更加美丽悦目起来。这些“红砖青瓦”,让我倍觉亲切。是啊,我的童年就是在小镇的“红砖青瓦”间度过的。那里不是很大,如要绕完小镇,半小时足矣。整个小镇洋溢着浓郁的朴素气息。记得那时,镇上只有一两幢楼房,更多的是红砖青瓦的平房,每一户人家的屋檐下总有一条走廊。下雨天,在泥泞中玩耍,一定会挨大人们的训斤的,孩子们便在那屋檐下嬉戏打闹。那搬了凳子坐在门口,闲看风雨打发时间的屋子的主人,总是静静地看着我们,一脸浅浅的笑意。 有一次,恰逢镇上赶集日,附近村子里的人们几乎都集中在镇上仅有的一条街上,可是暴雨骤至,于是,集市上各家各户的屋檐下便站满了人。熟悉的彼此问候着,接着便唠开了家常,更多的是谈论今年的好收成,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温馨、喜悦和幸福;屋子的主人热情地搬出凳子让人们坐,自己也和大伙凑着热闹,屋檐下一片欢声笑语;也有一些人干脆在屋檐下摆起小摊做起了生意 屋檐外的风雨再大,也丝毫不能冲淡他们纯真、朴素、友善的情怀。 后来我们家搬到了城里。这里很少见到平房,满眼高楼林立,偶尔在老居民区看到平房,但它的屋檐也被围墙和大门给堵在了里面。一个夏日的中午,也是一场暴雨。路上到处是躲雨的行人,可是在这偌大的城市里,此时竟然一下难觅避雨之处。我终于躲进一家商店的屋檐下,那里已站了不少避雨的人。我拍拍身上,突然觉得环境很安静,我看了看身边的人,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冷漠的表情,没人说话,只是每当路上出现一辆出租车时,人们便一拥而上商店的老板阴沉着脸,走到门口:“让一让!别堵住门口,妨碍我做生意了!”这样的气氛跟天气一样让人感到沉闷。 生活的屋檐啊,什么时候变得那么窄了?又为什么越来越少了?那么我们心中的屋檐呢?别让冷漠占据了我们的心灵,不要让爱没有了避风的港湾,在心中为自己也为别人留下一道屋檐吧!【名师点评】本文突出的特点就是联想开阖自如,语言晓畅朴实,富有真情实感,文字含情动人;同时也涉及当今一些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思想情感真诚深刻,引人共鸣,尤其是结尾段,对世事人情的体悟和认识,言简意丰,发人深省。另外,文中有关今昔“屋檐下”的场面对比描写,生动地刻画出微妙的人性和人情的“反差”,语言质朴而有文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