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语文说课.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967727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二年级语文说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小学二年级语文说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小学二年级语文说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秋天的图画说课稿 秋天的图画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教材中的一篇描写秋天丰收美景的散文。作者用色彩浓艳的笔墨为读者勾勒出了秋天山野中的丰收、喜庆和热闹。整篇课文句式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很适合低段儿童的朗读训练。特别是中间四句:“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不仅读来有滋有味,它整齐对仗的句式,更是孩子们进行模仿说话写话极好的训练点。 秋天是美丽的、可爱的、喜悦的,为了孩子们能感受真正的秋天,投入地、尽兴地、愉悦地学习课文,我对教材做了如下处理:.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文的过程中能真切地感受浓郁的秋色,针对富阳的气候特点,我进行了重组教材,将第一单元的课文后置到了十月份,这样我们就可以一边学文一边带孩子们去大自然中找秋天,画秋天,写秋天,颂秋天,真正达成情感目标和知识能力目标同步发展的目的。.适量的从课外引进一些学生喜爱的描写秋天的古诗、儿歌和散文,在拓宽学生的阅读面的同时,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形式。.与音乐老师商量是否能与此同时教一些赞美秋天的歌曲,让孩子们多维的感受秋天美丽与喜悦。根据文本的语言特点和孩子们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会认本课个生字,会写个生字。体会秋天的美丽和喜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够仿照课文中的一些句式,写一写秋天的其他景物。、通过拓展阅读,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秋天的特点,积累更多的语言表达形式。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秋天,愿意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秋天。 为了突破重难点,我结合教学目标,计划用三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理解了课题,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学会了生字,并理解了部分词语,完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第三课时带学生走进春秋公园观察秋天、欣赏秋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赞美秋天:如画秋天、写秋天、唱秋天等。今天我所执教的是第二课时,通过这一课时的教学,我预设要帮助学生达成的是第二、第三和第四个目标。为了能较好的达成这些教学目标,我采用今天这样一个教学设计,下面我就这个设计来谈谈我的设计理念和课堂教学的反思。整个课可以分为四大部分:第一步:以诗导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秋天的图画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切地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和文中意境的美,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因此,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迅速走入文本成了我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李吉林曾经说过:“教师的情感对于儿童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学生在完成了第一课时的教学后,对秋天的美丽和喜悦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如何才能让这种感受进一步升华,让他们不仅有对秋天美景的喜爱,更有对文中优美语句的喜爱。课后我反复地研读了课文,读着读着,我发现这篇散文读起来更像一首优美的诗歌,于是我以中间四句为主基调对其他的几句进行了修改,果然读来更朗朗上口了,而且这样的修改也突出了重点句式,便于学生的朗诵和仿写。后来我便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当舒缓优美的钢琴曲响起时,教师开始动情地朗诵小诗,将学生带入那幅诗意的秋天的图画中,如果孩子们的情感已完全投入,他们会情不自禁地为老师鼓掌,当老师问:“想读吗?”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像老师一样去朗诵诗歌,这时学生情感就得到了真正地激发,因为他们朗诵时的表情是投入的、幸福的、诗人的。在让学生反复地动情地朗诵之后,再让学生来谈读后的感受就比较到位了。第二步:赏读重点句,发挥想象,指导朗读。 如果说前面的教学是朗读指导的第一步,学生通过仿读对课文的朗读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那么朗读教学的第二步就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一些朗读技巧,来品味经典语句,体味文本意境。所以在前一环节让学生动情朗读和谈感受之后,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从那些句子感受到了这份快乐?”将学生的思维从感性逐渐带入理性,孩子们很聪明很快就找到四个重点句。这时问题出现了,孩子们整首诗都已经读得很有感情了,接下来我又该如何指导朗读这四个句子,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呢?这时我想到了爱因斯但的一句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对,动用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眼中的文字活起来,不仅能帮助孩子更深入地感受秋天美丽的图画,而且还能潜移默化渗透比喻句的教学,为学生奠定写的基础。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再读读这四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从今天的课堂教学看来,这一环节确实还是挺出彩的,孩子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所以后面读这四句的时候,情感上更多了一份有趣和可爱。第三步:发现规律,欣赏文外景,读写结合。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切实把握好语言训练的点,扎扎实实地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这篇课文中的四个重点句,句式整齐,对仗工整,是很好的仿写载体。在第二环节想象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四个重点句的句式规律。再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秋天的美丽图景,让学生在感叹之余,用手中的笔,模仿课文的句式尽情书写一番,可谓水到渠成。针对一些中下学生即兴访写难度教大的特点,我采用了小组合作,选择其中的一幅或几幅写一写,让孩子们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愉悦地学习知识。第四步:拓展阅读,走出课堂,丰富积累。语文专家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孩子仅仅学会课本上的几篇文章,这些文章再怎样经典,它也不过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一个摹本,要真正的学好语文必须阅读大量的书籍,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和习惯,指导他们做个细心观察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所以我在课的最后一环节,将学习语文的触角伸向了课外,不仅插入了课后的选读课文学习,让学生在不同文章的比较中,感受语言表达的多样性,秋天景物的神奇有趣。还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去感受秋天,寻找秋天,画秋天、写秋天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赞美秋天。这一活动将安排在第三课时,希望到时孩子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2、黄山奇石一、设计理念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因此,新时代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不再是以获取知识为重点,开始转向追求个体的自由。人们要求教育提供个体发展的广阔空间,高效率的认知新事物、获取新知识的方法,科学的思维方式,有效地改进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的途径,使他们达到能在终身学习中不断认识自我、调整自我、提高自我、拓展自我,从而适应并推动社会发展的目标。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一门重要学科,其听说读写领域中含有大量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的因素,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挖掘这些因素,进行系统训练,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探索的品质。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综合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呢?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实行语文课程改革以来,笔者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在积极开发课外资源的同时,也充分挖掘、利用“书本知识”及“现代网络技术”,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黄山奇石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所设计出来的一次由“书本知识”走向“综合性学习”的典型课例,力求体现综合性学习的四大特点: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探究性。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可充分借助网络,让儿童参与收集资料、发现问题、主动学习和思考、独立判断,养成主动性地、创造性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并开始学会思考自己生活的意义,在学生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二、设计思路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内容也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我在课前就让学生与我一起去搜集资料,并整理归类。这样既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也激发了孩子们参与的兴趣。由于学生没有汇编的能力,在网络教材中也想设计一些新颖的东西,所以第一次由学生们邀请计算机老师协助。2、问题是综合性学习的核心,是凝聚、汇集、激活学生知识技能的“触发点”。问题的产生,依赖于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悟、把握和理解。语文学科的有些课文内容不是学生能直接面对的现实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在本文中,学生在提问阶段便可通过阅读网络教材,在脑海中再现黄山的真实场景,通过网络技术,把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创造出足以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3、探究问题阶段,我通过网络教室、教学网络、网络教材等,构建出一个研究的平台,开展伙伴间的合作学习,提供一个场所,实现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影响,从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构建。在这个环节中,着力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教材提供的资料阅读课文、解决问题的能力。4、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要想把自己的想法和作品展示、发表出来,会受到时空和途径的制约。所以我便在最后创造、运用阶段借助信息技术给学生虚拟一个展示自己的生活空间。从而真正展现了综合化学习的风采,也满足了学生的需要,提高了自我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5、第二次创造性的搜集、整理、汇编作品,我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做,教师只给适当的帮助,与第一次截然不同的原因旨在让学生在一个较长的实践过程中掌握“利用网络搜集、整理资料;将资料进行内化积累;将自己的亲身体验与搜集的资料进行整合”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三、教学过程(一) 收集资料,齐制网络教材1、收集阶段:课前,教师与学生共同去搜集有关黄山的各类资料,可以是图片、文字,也可以是影片、录像。2、整理阶段:由学生将所集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如分成怪石、奇松、云海、温泉、天下第一奇山等。3、制作阶段:让孩子们自己去邀请计算机老师帮助汇编资料,协助制成网络教材,根据学生分类,把课文内容与黄山的资料进行链接,只需在分类词上(如怪石)轻松一点,就进入集文字、图片、影片于一体的丰富的网页中。(二) 浏览教材,提出研究问题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内容。2、结合网络资料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3、肯定学生所提问题,同时也从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供学生在课堂上研究。如:黄山奇石奇在哪儿、为什么会称黄山是天下第一奇山、为什么黄山松与别处松不一样等。 对于学生提出的其它问题,可引导他们在课后进一步研究。(三) 利用网源,合作深入探究1、学生自主选好一个或几个自己感兴趣、适合自己,并有价值的问题。2、围绕自己研究的问题去朗读课文,进行“超媒体”阅读,利用网络教材提供的图片、影片、文字资料,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四) 品味课文,交流点拨提高1、学生对自己研究的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的结果,心中也已经有了丰富的语言和情感的积淀之后,让他们互相间进行一下交流。2、自由汇报,充分展示探究成果。如学生在汇报“黄山奇石奇在哪儿?”这个问题时,完全可让学生充当讲解员的角色,先把有关的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读出来,再借助大屏展示的各种资料进行随机演示解说。这样通过图、文、声对照,让大家体会到语言的生动传神,情感也得到充分渲染,问题也在一种美的享受中自然解决了。3、教师借助网络教材进行激情渲染,学生再次品味朗读,尽情表达出自己对该问题的理解、感悟和情感。(五) 整理素材,自主创造积淀1、让学生点击“网络教材”中的“创造天地”一栏,激起创造意向。在点击之后,会出现这样的激励语:通过我们自制的网络教材黄山奇石的学习,你是否已被这丰富的内容、精美的图片、生动的影片、秀美的文字打动了呢?你是否已经按捺不住心中的冲动,产生一种强烈的创作激情了呢?我们的家乡新登也有很多景点,把自己的亲身体验与网络提供的资料结合起来,先向别人介绍一下这个景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历史、典故、传说、习俗等),也可以结合身边的特色事件,如我校的百年校庆,再把它写下来。并在网络上发表,让世界各地的朋友了解我们的家乡-新登。2、教师启发:学习黄山奇石一文简直就是一种美的享受。文章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我们不仅要感受美,还要学会像这位作者那样去创造美。请你根据“创造天地”的提示,去研究,去完成。3、请计算机教师将学生所要研究的内容-“新登风光”模拟网站和网络教材链接起来。4、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搜集与整理资料,从而让慢慢学会这类方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1)确定自己研究的主题,即研究家乡的哪一个景点,根据主题去广泛地阅读有关资料。(2)搜集自己需要的有关资料,并做必要的记录,可以摘录原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加概括、整理。(3)根据自己研究的主题,把描写家乡景点的自然景观与搜集整理的人文景观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作品。(六) 架设平台,鼓励充分展示1、学生自行设计出一个能充分展示自己成果的方式,加以准备。2、教师为学生的交流提供机会与必要的帮助,架设出较好的一个平台,使得这种交流不再局限于面对面,而可以是跨越时空的。如:用E-mail将自己的作品发送给朋友,将作品在网络上发表,制成电脑小报在校内外发行,也可刻成光盘提交给老师、父母欣赏。 3、 植物妈妈有办法 一、 说教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植物妈妈有办法,它是北京版第三册上的课文。这篇文章从题目到内容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科学知识用韵文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语言朗朗上口,我个人认为是一篇让我百读不厌的科普文章,在教学时我就引领学生多读,在读中去感悟课文的韵律美,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精妙,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科学知识。根据课文语言的跳跃性这一特点及新课标要求重视朗读这一教学建议,我觉得本课的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理解课文内容相对刚进入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困难。二、 教学目标这课的教学,我准备达成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认12个生字,写10个生字。2、 技能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 情感目标:产生观察植物知识,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三、 设计理念(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其中以“多形式地读”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因为我个人认为语文教学主要就是教会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去实践,而读不可置疑是一种非常好的语言实践的方法。同时,我也采用实物观察、创设情境、联系生活等多种方法来进行教学,必要时,我也采用多媒体来更好地教学。四、 说课时本课我准备分两课时完成,今天我着重讲第一课时,下面我所讲的就是这课时的教学流程。五、 教学流程(一) 联系实际,揭示课题 一进课堂,我便在黑板上写下“旅行”这两个字,问学生有谁认识这两个字,让他们谈谈是怎么认识这两个字的。说完之后,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平时都去过什么地方旅行?怎么去的?旅行的感觉怎么样?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可能会说很多很有趣的旅行,也会畅谈多种有趣的旅行方式。这时,我便置疑,那如果植物也想去旅行,该用什么办法呢?揭示课题植物妈妈有办法。我想带着疑问学生会对文本充满好奇,会更有兴趣朗读课文的。(二) 读通课文,认读生字这环节我分三步完成1. 让学生自由读,边读边圈出文中要认的字与同桌相互读准字音。2. 出示词语指名读,此时我只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个别字说说识字方法(苍耳读音比较难掌握,采用跟读来帮助读准字音)。不打算逐一逐一地认字,因为我觉得二年级的学生已经通过一年的识字训练,对于一般的字已经能够自己识字了、3. 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目的还是读通课文,整体把握课文。(三) 精读课文,感受旅行快乐。在学生读通课文之后,我便设计了这样的题目:文中你认识了哪些植物宝宝?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蒲公英苍耳。学生回答完后,我便追问植物妈妈用什么办法让它的孩子旅行的呢?让学生带着这问题读读课文2-4小节,(有人说,教是为了不教。师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环节我采用了扶放结合的方法,重点教学第二小节,简要教学3、4小节)让学生说说蒲公英是用什么方法让自己的宝宝旅行的?学生说出了乘着降落伞纷纷出发时,我出示降落伞的实物图,让学生说说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出乘降落伞旅行的有趣。当学生理解到这一层面时,我带着学生继续往课文的深处走,采用理解纷纷一词,感悟出这种旅行的美和快乐。我在黑板上画出一朵蒲公英,用富有童趣的话语说:“你看这一朵蒲公英出发了,这一朵叫纷纷出发吗?”学生会说不是,我就在黑板上画很多的蒲公英,追问:“这样叫纷纷出发了吗?那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纷纷吗?”语言训练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如此感悟“纷纷”,我想会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动感,使语言活起来。接着,我让学生欣赏蒲公英纷纷出发的动感画面。(设计多媒体)看完后,请学生谈谈感受,要求把这种感受放到课文中读出来,学生感受到美丽了,也就能有感情地把这一段文章好好地读出来,我继续带着学生往下走:蒲公英纷纷出发,他们都会到什么地方去呢?学生会说:田野、山沟。蒲公英去这么多的地方,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叫“四海为家”。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培养学生说话的契机,同时也是非常好的理解“四海为家”的语文情境。学完了第二小节,我把课文的3、4小节按类似的教学方法进行。其中有几点不太一样的我来说说。“苍耳”对于学生来说其实是熟悉的,但可能不是很清楚它的学名。我便出示实物让学生摸摸看看,同时让他们联系实际谈谈平时在生活在衣服或头发被苍耳挂住的事情。想象苍耳妈妈带着孩子旅行的乐趣。第4小节中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东西,我只是让学生用动作来表达“蹦着跳着”,感受豌豆去旅行的快乐。在这两个小节的教学中,我都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些宝宝都会去什么地方旅行呢?如何理解“四海为家”这个词语。(四) 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教完了2-4小节,我便准备结束这课时的阅读教学。我是这样结课的。小朋友,生活中还有许多像这样的植物宝宝,它们的妈妈有各种各样的办法来让它们快乐地旅行。这时,我布置学生课后要搜索还有哪些植物用什么办法来旅行。这一设计主要为了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去观察,同时也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埋下伏笔。4古诗两首赠刘景文 山行 5一株紫丁香 6 我选我 7 一分钟 8 难忘的一天 9 欢庆 10 北京 11 、我们成功了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我们成功了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围绕“爱祖国”这个专题编写的。通过对本组课文的学习提升孩子们的爱国情感及民族自豪感。我们成功了这篇课文描写的是2001年7月13日的夜晚,北京申奥成功后人们兴奋、自豪的心情和欢乐的场面,表达了人们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2、教学目标:本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力图体现学为主体的新理念,(1)、进一步巩固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心情。(3)重视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培养。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尽可能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感受,把学生引入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悟语言,学得语言。3、重、难点:a、巩固识字b、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心情。c、增强学生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4、教学准备:因为教学需要我借用了多媒体课件、生字卡来辅助教学。二、说教法:根据以上教材分析结合本班学情,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它成为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的纽带。重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尽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全面实现教学目标,重视三维目标的整合。既教书,又育人。如:在阅读教学中,把读放在首位,让学生把课文从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并使学生在读中掌握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人们的快乐、喜悦和自豪的心情,从而增强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三、说学法在教学中,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来练读课文。通过充分的有层次的朗读,使学生渐渐入情入境,读出感情。在小组合作读的过程中,由于老师给予了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点燃了他们富有灵性的思维火花。在读中逐渐领会文中蕴涵的浓浓的爱国热情。四、说教学过程针对课文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一)巩固字词(二)巩固识字是教学的难点。由于认字量大,学生认过的字必须及时的复习巩固,并不断的巩固。因为低年级学生好表现,好胜心比较强,所以我采用了抢读、赛读、开火车读、选词说话等巩固字词的方式。让学生不仅会读、会写还要学会运用。(三)朗读感悟,引发共鸣。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确实,学生年龄小,很难把握人物的心理动态,老师也不可能完完全全地帮助学生进行分析,那么,如何使学生投入角色,从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呢?于是在这里,我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在初读的过程中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简介申奥背景,让学生明白,申奥的成功不仅证明了我国正日益强大,申奥成功也会为我国以后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知道“北京申奥成功”对我国有着深远的意义。(播放录像)单凭课文中的描述是抽像的,但北京申奥成功的实况录像却将孩子们带入了2001年7月13日那个不眠之夜。让他们亲眼目睹全国人民的欢呼,切身感受所有华人的激动和自豪。由此激发出孩子们心底深深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指导学生逐段的抓住提示性的语言去朗读,如第一自然段中“人们不约而同地涌上街头,北京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不约而同”的意思,从中体会:听到北京申奥成功的喜讯,所有的中国人都满怀激动、满怀喜悦,纷纷涌向街头,想要庆祝这激动人心的一刻。抓住描写人多的语句,如:“天安门广场上聚集了几十万人” “人如海,歌如潮”这些句子 ,理解并体会全国人民的心情都是一样的激动。抓住人们表达喜悦的方式,如“人们挥舞着国旗,在欢庆的锣鼓声中,一遍一遍高呼我们成功 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人们相互击掌,相互拥抱,任激动的泪水尽情流淌” 这几句,体会每个人都为北京申奥成功而欢呼,为祖国越发强大而自豪的感情。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来练读课文。如自由读,分组读,男女生对读,加动作读,表演读等等。每次读完后,老师都会及时的点评反馈。通过充分的有层次的朗读,学生渐渐入情入境,他们逐渐的读出人们为申奥成功而激动,为祖国强大而骄傲,为身为一个中国人而自豪。学生逐渐的读熟,读出感情,甚至能够熟读成诵。特别是在小组合作读的过程中,由于老师给予予了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所以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学会感悟课文内容,学会在读中体会领会文中蕴涵的爱国热情。(三)再创情境,升华情感对文本有了一定的理解,再次回到2001年7月13日的夜晚,感受全国人民用不同的方式尽情地表达心中的喜悦之情。从而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得到升华。带着骄傲,带着自豪向全世界人民宣告“我们成功了”,师生一起以饱满的激情朗读课文。(五) 学习采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相信学生,为学生创设轻松、自由、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孩子们的思维在无拘无束中发展、飞越、撞击。在这时我设计了一个模拟采访活动。师先采访学生:再过两年,北京将迎来奥运会,请问同学,作为新时期的少先队员,我们能为奥运做些什么?然后 再由学生担任小记者进行采访。采访活动不仅重视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也重视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四)总结:最后在大家深情的祝愿中结束本课学习:“让我们祝福北京,更加美丽富饶;祝福祖国,更加繁荣强大”。12 看雪 13 坐井观天 14 我要的是葫芦 15 小柳树和小枣树 16 风娃娃 17 酸的和甜的 18 称赞 19 蓝色的树叶 20 纸船和风筝 21 从现在开始 22 窗前的气球 23 假如 24 日记两则 25古诗两首回乡偶书 赠汪伦 赠汪伦说课稿 我是 ,今天说课的课文是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25课赠汪伦这首古诗,该课文教学用一个课时,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内容及地位 赠汪伦这首诗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李白游览泾县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体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全诗语言自然质朴,明白如话,感情真挚,诗意极浓,是训练二年级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人感情的极好作品;这首诗是唐诗中的极品,它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可见一斑。(二)教学目标: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诗歌教学的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突破生字词,理解古诗的大意。 2、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想象情景,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引导学生懂得珍惜友情。(三)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感情,有感情朗。二、说教法为了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整个教学过程采用谈话法、朗读感悟法等来完成教学目标的。众所周知,读是理解感悟的最好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我以读代讲,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诗人情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熏陶情感。因此我有目的的安排三个层次读,达到教学目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细读课文,理解感悟”,“精读课文,情感内化”,这样逐层递进地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诗中蕴涵着朋友之间美好真挚的友情。三、说学法 为了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教给学生整体理解诗歌的方法,我采取多种形式和步骤,反复引导学生朗读,通过“初读总体把握诗意细读具体理解诗情精读全面体会感情”三个步骤,边读边想,品诗中字词,悟诗人感情,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全面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四、说教学程序(一) 复习导入,巩固旧知1、抽查背诵上节课所学的古诗回乡偶书(这样既可以巩固旧知,又可以让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新课中来。)2、提问:有谁学过或读过李白的诗?(用学生所熟悉的知识进行导入,可以消除学生的陌生感,使学生在旧知的基础上很自然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让新旧知识连贯起来,使知识系统化。赠汪伦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学生已经学过一些李白的诗了。因此,上课时我先让学生说说已经学过的李白的诗,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2) 讲授新课 1、学习生字词,读准字音,认准字形,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先自由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正确,读通顺;然后齐读,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诗中写谁送别谁?(从整体上初步感知古诗内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3、细读课文,理解感悟(1)指名读第1、2句诗,并提问:从“忽闻”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从这两句诗中同学们知道汪伦是怎么送李白的吗?(2)齐读三四句诗,并理解诗人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的作用及体验诗句“夸张”的写法。(3)再齐读一遍古诗。(细读课文,让学生体会诗中的感情思想。) 4、精读课文,情感内化师生合作探究学习,想象情景,根据诗句描写的景物,说说此画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李白与汪伦的比桃花潭水还更深的深厚友情,为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打下基础。)(三) 读背感悟,体会感情 1、老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感情思想。 (教师范读可以用自己的感情朗读来感染学生,为学生提供可借鉴和模仿的“声音形象”。) 2、在学习全诗和范读的基础上,再加以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3、熟读古诗,然后背诵古诗(让学生在诵读和背诵中反复感悟李白与汪伦的真挚友情。)(四)古诗新唱,升华感情 欣赏并学唱儿歌赠汪伦,让学生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中升华感情。(五)作业布置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收集其他古人离别诗句。(引导学生查找、搜寻、扩展相关材料,积累语言,拓展知识面。)(六)板书设计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水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情更深(板书的内容是诗歌加上“水深情更深”简洁明了,将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使学生便于理解李白与汪伦之间真挚而深厚的友情。)26“红领巾”真好 27 清澈的湖水 28 浅水洼里的小鱼 29 父亲和鸟 30 我是什么 31 回声 32 太空生活趣事多 33 、活化石一、说教材地位活化石是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三册第八单元五篇科学小品文中的第四篇。它处于由知识的学习向知识的运用转化的过渡位置,因此,它是本单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中的一步棋子,是从掌握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架桥梁。本文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银杏树、国宝大熊猫、水中元老中华鲟,这些古生物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生存到今天,被人们称为活化石”。这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课文洋溢着时代气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贴近儿童的生活,语言平实、通俗易懂,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够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同时学习本课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增强他们关注科学、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二、说教学目标 在仔细对教材进行分析解读的基础上,依据课文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第二课时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掌握第一课时所学的生字词,能够迅速、准确读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三种活化石的不同写法。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读书,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增强他们关注科学、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三、说重点、难点阅读学认为: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目标的陶冶思想情操。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的综合能力是阅读技能的分项训练逐步形成的。活化石这篇课文是小科普文,语文味不够浓厚。因此,我认为文章的重难点是:(1)引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中三种活化石的知识,让孩子通过朗读去表现每种化石的不同之处。(2)适当地进行知识拓展,补充课外活化石知识。培养学生有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四、说教法学法1、说教法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明确提出了“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这一要求,在教学中,让读贯穿始终,以读带讲,在读中发现问题,在读中探究,加深情感体验是本课主要的教学方法。我重点抓住每种化石的特点,让孩子通过朗读去表现出每种化石的不同之处。紧扣教学目标,尊重孩子的已有经验和已有的语文水平,通过“读通、读顺、读好、读懂”的过程循序渐进,抓住重点词句,既品悟了语言文字,提炼了相关信息,受到情感的熏陶,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发展语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习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习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我在讲授第三四小节时,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化石读一读,再让小组间交流自己喜欢的活化石,并让他们说出理由。让学生们从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一步步进入到课文中。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加强思维训练是因为,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思维又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言能力的基础。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特点,我在教学第三小节时设计了让学生看着大熊猫的图片,根据“大熊猫的耳朵,眼睛,鼻子,四条腿,身子”用自己的话来描绘大熊猫的外貌,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2、说学法根据我所执教的学生情况,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识水平,我确定运用“朗读感知法自主合作,探究合作法口语练习法写话练习法”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不但能领悟课文的情境和主要内容,而且能培养他们熟读能力、想像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合意识。在教学中,我尊重孩子已有的经验和语文水平,让学生欣赏有关古生物的资料,拓展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以读为主线,以悟为手段,引导学生见缝插针练说话,发表一点新思想,吐露一点新见解。五、说教学过程(1)、复习生字词,巩固知识。在这一课时,我简单帮学生复习第一课时已学过的生字词, “博、珍、孙、悉、绝、肉、史、核、缺、乏、稀”,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展示银杏树图片,请学生介绍银杏树。目的是帮学生巩固第一课时所学的内容。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小节,从朗读中感知银杏树的美。(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并让学生说说“有什么好办法可以保护这种稀有的鱼种?”以此,培养学生保护珍惜动物的意识。整个课的设计都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课前,我先介绍一点有关化石及活化石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布置学生回去收集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收集什么,范围我不加限制,可以是这课里面介绍的三种活化石: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可以是其他的珍稀动、植物,也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但对收集的资料要求进行整理,能流利地给同学作介绍。在课堂上,我安排学生进行自主交流,交流他们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个个都争着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给同学听。在学习课文时,我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在三种活化石中,让他们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进行自学,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又让学生在听别人介绍时,保持对还没重点学习的一种活化石的好奇心。(3)总结课文,拓展延伸。现代信息社会,学生会利用网络资源,是他们今后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本领。这一环节的设计,激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学习,激发他们爱护珍稀动物的意识。总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力图体现以下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六、说板书设计板书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晶。我板书设计很简单,它既展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体现了文章的叙述顺序,突出教学重难点,更是学生思维的升华和感悟。 银杏树活化石 大熊猫 生存年代久远、珍贵稀有 好好保护 中华鲟34农业的变化真大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农业的变化真大,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一、说教材 农业的变化真大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本单元是以爱科学为专题编排的。本课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寒冷的冬季,百花盛开,瓜果飘香;彩色的棉花,纺出五彩线,织出五彩带,无土的水中,栽培出茁壮的植物;只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却养活了占世界百分这二十二以上的人口先进的科学技术,给农业带来如此巨大的变化,令人惊叹,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学生一定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把课文读好,使孩子们在了解科学技术的同时接受语言文字的训练。.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本组课文训练的主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农”“致” “勃” “技”等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积累“兴致勃勃”“引人注目”等四字词语。(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借助插图了解一些农业知识,初步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图文的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图画指导学生识字、读书,并渗透观察、想象能力的培养。(2)教学难点: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学习了解,感受农业技术的发达,增强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二、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观察法、谈话法、讨论法、情感朗读理解法,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形成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合作学习的局面.教具准备: 录音机、挂图、字卡。三、说教学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师导入(出示巨型茄子、特长丝瓜图片)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很有意思的图片,想看看吗?这是什么?(生猜)像房子一样大的茄子,多有意思呀!农业科技成展中有好多这样的新产品呢!想去看看(农业科技成就展)吗?3孩子们都那么充满期待,都那么感兴趣,课文第一自然段有个词写出来了,是什么呢?打开书,读一读。4是个什么词?生说,师出示兴致勃勃让学生反复读,联系实际说。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因此,新课的导入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看到图片时,会有一种新奇的感觉,随之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便会自然产生。)(二)、层层递进、引导读文 1初读(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要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抽读这几段中的生词(注意提示词语连读)(带拼音自读,去掉拼音抽读,齐读) 读好四字词语:兴致勃勃 引人注目 百花盛开瓜果飘香 十分茁壮 科学技术生字掌握了吗?(带拼音读提醒易错字音鼻音、边音、翘舌音归类读齐读)这些字在哪些地方见过?能组什么词?(识字途径与组词结合起来)这些生字,你怎么记住他们?(注意识字方法及归类)(2) 练读长句:(生练读抽读师示范读齐读)A我们用世界上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袁爷爷立了大功。B这种棉花在吐絮时就有红、黄、绿等不同颜色,棉纺厂可以直接用它纺出五彩线,织出五彩布 ()汇报(每人读一自然段) ()评价 重点评价学生读时字音是否准确,句子是否通顺。设计意图(*初读课文应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能力提出要求,不必要求过高,这样便于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2再读同学们非常想了解农业有哪些变化,老师相信小朋友们读了课文一定会明白的,有信心吗?好,用你喜欢的方法读一读课文吧!(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2)反馈学生阅读信息,抽说你都看到些什么?然后逐一用简笔画画出:杂交水稻 温室大棚彩色棉花 无土栽培的植物我看到这些农业产品,不禁发出赞叹:农业的变化真大!。(师板书:杂交水稻 温室大棚 彩色棉花 无土栽培)设计意图(过渡语的设计,亲切而又简单,起到激发、鼓励学生阅读的欲望。要求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读书,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体现了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3图文结合,朗读感悟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的第二幅插图,思考一下问题:()图上画了些什么 (2)引人注目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借助图画和语境理解)()为什么说袁爷爷的杂交水稻最引人注目?(生自由说师小结)是啊,世界上很少部分的耕地,却养活了全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中国人,袁爷爷培养的杂交水稻立了大功,袁爷爷立了大功。所以最-生:引人注目。自主学习35自然段。老师依次出示挂图,请小朋友们给它配上相应的文字,介绍温室大棚、彩色棉花、无土栽培的科学技术。配得好就选为“最佳讲解员”。学生通过几次读课文,不但在阅读方面有了收获,而且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图文结合、朗读感悟,会收到更好的效果。)4展示读 (1)小组内读,然后评选代表。 (2)展示读。(对大棚模型感兴趣的同学在交流时,引用了书上的词语:百花盛开、瓜果飘香,把收集的有关资料和丰富的想象融汇在一起,描述了寒冬时节大棚内百花盛开的美丽景色和瓜果飘香的丰收景象“大棚装进了春天和秋天。”对杂交水稻感兴趣的孩子把以前水稻的产量和现在杂交水稻的产量进行了对比,认识到了袁隆平的伟大成就的确引人注目。我也相机把在网上收集的有关袁隆平的照片展示给孩子们看,孩子们对科学家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孩子们交流的过程既增加了对农业新科技的知识,对课文中的四字词语理解得很准确。(1)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学生学习书面语言,其主要途径是范文语言的内化,教学时,教师应该让学生体验直接参与的角色意识。每个人都希望获得成功,获得成功后的感觉别有一番滋味,这一读书过程的安排,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提供了机会。)、强化词语积累,总结全文:袁隆平爷爷培育的杂交水稻,贡献最大,是那么-引人注目;、蔬菜大棚里生:百花盛开 瓜果飘香(是那么神奇!);、彩色棉花-令我好奇;无土栽培的植物 生:十分茁壮;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了先进的 生:科学技术;所以农业的变化真大!参观前,我们是那样的兴致勃勃,参观后,我们还是这样的兴致勃勃,这都是因为我们感受到农业的变化真大!(三)、认读生字 展示交流1借助拼音认读生字。2去掉音节认读生字。3.范写“纺”“织”,指导写好绞丝旁,写好两个撇折4交流识字方法。 (有层次性、有梯度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识字能力,在语言环境中学到的字词是活的,带着感情去记忆的东西是牢固的,老师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使教师极具亲和力,营造了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认为学习是一种乐趣。)(四)、拓展延伸 鼓励想象(1)小朋友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2)假如你是农业科学家你会有那些想法,把你想到的画下来再说给大家听听(巩固新知,落实新知,还可以激发灵感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虽然想象五花八门,异想天开,但随着科技的发展,这样想象是可能成为现实的呀!我对孩子们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四、说板书设计34 农业的变化真大杂交水稻温室大棚 得益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彩色棉花无土栽培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