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文化建设意义.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947261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0.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文化建设意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文化建设意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文化建设意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是党的十六大在我国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部署前两步的情况下,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有两方面基本含义,一是要惠及十几亿人民,二是要在更高水平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根据形势发展变化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这次全会根据十七大精神和新的形势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文化繁荣发展从来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事业,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大支柱之一,承担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的重要任务。没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没有正确思想理论的武装,就没有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强大动力和合力;没有主流价值舆论的影响,就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昂扬正气、蓬勃朝气、浩然正气;没有繁荣发展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就没有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七大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这既是深刻的历史哲理,也是重要的工作要求。所以,必须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来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来理解文化改革发展的战略意义,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更好承担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历史使命,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从中汲取丰厚滋养,大力弘扬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从中获取强大动力,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文化领域形成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风尚,不断焕发青春朝气,大胆吸收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发展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大胆学习运用一切最新文化理念和科技成就,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时代性,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社会建设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的价值和地位越来越突出。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和特点,既不能把它作为经济、政治、文化的简单相加,也不能仅仅看作经济、政治、文化运动的外部条件,它本身就应当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正是基于这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认识的不断深化,我们党逐步把社会建设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第一次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提出来。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全面部署,并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扩充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一过程,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四者既紧密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又有各自的独特地位和发展规律。其中,经济是基础,只有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为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对于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保证作用。只有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才能为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对经济和政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才能为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提供精神支撑。社会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在社会领域的综合体现。只有大力加强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显著标志。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就是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因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大学学习的需要都拥有自己的电脑,作为走在信息潮流前端的我们充分了解网络的便捷。然而网络就像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隐患。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存在着矛盾论即辨证论的思想。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的联系之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将之运用到网络之中,即是网络的利与弊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联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首先,诸多网上学校的建立,为大学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和广阔的空间,互联网为学生们获得信息提供了新渠道。据调查,获取信息是青少年上网的第一目的,因此互联网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最佳来源。那与之相矛盾的就是网络内容虽丰富却庞杂,却良莠不齐,学生们在互联网上频繁接触西方国家的文化思想,使得他们头脑中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突,使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倾斜。长此以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会因网络而受到威胁。以上网络信息全面和信息内容就构成了矛盾但却也构成了一个整体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然后,互联网有助于加强交流,增强学生社会参与度。上网的学生处于和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在思考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对事物的分析判断力;网络的无边无际也极大程度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其潜力能有效地开发出来。与之相矛盾的就是网络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甚至荒废学业。虚拟使得青少年不愿面对现实生活,这将对日常学习、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以上网络带来的沟通方便和虚拟世界就构成了矛盾但却也构成了一个整体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最后,互联网有助于青少年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美国的一些专家学者将计算机技能作为未来成功青年所必须掌握的五项基本技能之一,对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的青少年来说,网络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与之相矛盾的就是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的危害和威胁。一是某些人实施诸如诈骗或性侵害之类的犯罪;另一方面就是黄色垃圾对青少年的危害。以上就是网络专业与不健康内容构成了矛盾但却也构成了一个整体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三)正确处理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的关系。 促进人的个性发展。网络给人提供了虚拟化的网络空间,有利于人的自由交往,从而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但网络空间毕竟不同于现实社会,人是现实的人,要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人们就不能一味地沉湎于网络交往中,甚至以网络交往取代现实交往。人们必须正确处理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的关系,要以现实交往为主,网络交往为辅;以现实交往为目的,网络交往为手段。网络交往作为现实交往的辅助手段,对现实交往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人们可以网络交往的成功经验应用于现实交往中,促进现实交往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咨询现实交往中所遇到的问题或障碍,并根据建议改进现实交往的方式,保证现实交往的顺利进行J。总之,只要正确处理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的关系,将网络交往作为改进现实交往的途径、手段、辅助方式,就可以摆脱由于片面沉湎于网络交往而对人个性发展所造成的束缚,在现实交往与网络交往的有效结合中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