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9941591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教学难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学具准备试管、带弯管的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铁架台(带铁夹)、研钵、药匙、镊子;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水教学过程 引言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板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讲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1-1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2说明首先展示胆矾晶体,再把蓝色块状固体研碎成为蓝色粉末 ,然后进行实验。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以上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板书一、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演示实验13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 演示实验14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板书(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10页1、2。引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板书二、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 讲解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例如,我们刚刚做的实验3、4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 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 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 小结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 讲解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 例如: (1)木柴燃烧化学变化 ;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 。(2)铁生锈化学变化 ;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 ;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 。(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 ;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过渡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板书(二)物理性质 讲解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下面我们就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作一简单介绍 板书1、熔点我们知道,当温度升高时,固态的冰会变成液态的水。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板书2、沸点 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水就会沸腾。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升高。 板书3、密度 两块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有经验的人只要用手分别“掂量”一下,就可以鉴别出哪是铁,哪是铝。这是由于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它们的质量是不相等的。我们把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演示实验15讨论与交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分清哪是物理变化,哪是化学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两者的本质区别,多做一些练习。 布置作业 习题1、2、3、4、5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一)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二、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1、熔点 2、沸点 3、密度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东坪中学 李启旭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表达实验现象的能力。 2、情感与价值观: (1)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3)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并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 3、程与方法:通过教师提出课题,而后进行师生讨论、确定方案,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最后总结交流,填写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学会表述实验现象。 教学模式:探究式 教学准备:实验用品:蜡烛、火柴、烧杯(或玻璃杯)、玻璃导管、澄清石灰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世界是物质的,化学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手段。同学们,你做过蜡烛燃烧这个实验吗?你仔细观察过燃烧的蜡烛吗? 【学生阅读】P7活动与探究 【学生讨论及猜想】1、蜡烛燃烧时可能发生哪些变化? 2、蜡烛燃烧后的物质到哪里去了?如何验证? 3、蜡烛会有哪些性质?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 【教师点拨】 1、 点燃前:观察蜡烛的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学生积极讨论,放开思路,并设计实验说明物质的性质。 2、 燃着时:关注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1) 观察火焰; (2) 火焰三部分温度的高低比较; (3) 燃烧后的物质是什么?学生分组实验(二人一组): 共同合作:一边实验,一边记录。 火焰分外焰、内焰、焰心 设计实验说明火焰温度的高低。(学生讨论,并且按照方案,进行实验) 用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并且倒置过来,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并且推断生成物是什么。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表达能力。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熄灭后 观察现象: 而后点燃蜡烛刚熄灭的白烟 (如果实验不成功,学生可以多实验几次)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不断的追求的精神。 教师提示:还有什么有关蜡烛的实验吗?学生可以进行设计实验。小结: 1、 关注物质的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石蜡能否燃烧、其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 关注物质的变化。 3、 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包括变化前、变化时、变化后)。学生讨论,信息反馈。 填写实验报告。 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板书设计: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 蜡烛燃烧 探究步骤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点燃前燃着时熄灭后注;本教学设计为网上下载。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东坪中学 李启旭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了解化学实验对探究的重要性及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2) 认识化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实验的注意事项。(3) 了解常用仪器的名称、使用范围。(4)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了解操作要求。2、过程与方法:(1)通过参观化学实验室,了解实验室规则、仪器名称。(2)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并学会一些实验基本操作技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注重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2)通过对化学家们研究过程的了解产生探究的欲望。(3)通过本节的动手实验、实践获得乐趣,真正体会严谨的科学态度、合理的实验步骤和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二、重点:仪器的识记。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滴管的使用、加热试管里的液体药品。难点:滴管的使用。三、课前准备学生教师预习教材内容,课余时间分组参观实验室、仪器室、药品室,了解实验室实验规则、仪器的名称和用途、药品的贮存准备实验所用仪器、药品及多媒体课件附:实验仪器及药品试管、镊子、药匙、量筒、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刷、大理石、碳酸钠、稀盐酸、硝酸银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四、教学设计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走进化学实验室展示化学家的实验室图片,介绍科学家取得的成功与无数的实验是分不开,让学生知道实验的重要性。观看、思考。你已经知道什么?播放违规实验造成的实验事故的课件或实物表演,使学生认识安全实验的重要性。观看课件、演示实验。(交流与讨论):参观实验室后,对实验室的实验规则、仪器、药品的认识,形成认识。内容1、固体药品的取用(展示药品):大理石、碳酸钠 (提出问题):1、 要将大理石放入试管内而不打破试管底,应如何操作?应用什么仪器取用?2、如何将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内而不沾在试管壁上?应使用什么仪器?注意指导学生,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让学生互教互学,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实验,学会分析实验成与败的原因。观察药品,关注药品的性质阅读教材P14-15,交流、讨论,得出正确的操作方法。(实验探究)1、用镊子夹取一块大理石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2、用药匙取少量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交流与讨论)对实验成败进行总结。内容2、液体药品的取用展示药品:稀盐酸(提出问题):1、 回忆日常生活中,我们怎样将一种饮料从瓶子倒到杯子中而不滴洒?2、 如何将稀盐酸倒入试管内?(练习与实践):1、 细口瓶的瓶塞为什么要倒放在桌子上?2、 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应快速倒还是缓慢地倒?3、 拿细口瓶倾倒时,为什么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要朝向手心?4、 倾倒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观察药品(联想与启示):回忆日常生活经验,交流与讨论,结合教材P15液体的倾倒,得出液体取用的方法。(实验探究)1、 取少量稀盐酸于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交流与讨论)对实验成败进行总结。完成练习,交流、讨论,形成认识。内容3、量筒的使用(提出问题):1、 回忆初二物理学过的知识,如何使用量筒量取液体的体积?2、 量筒量取液体时,为什么要使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采用仰视或俯视,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实验探究):1、 用10毫升的量筒量取2毫升的稀盐酸。2、 量筒量取液体时,仰视或俯视,对读数产生影响。3、 将量好的稀盐酸倒入放有大理石的试管中,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交流实验结果。内容4、滴管的使用(提出问题)1、 取少量的液体应使用什么仪器?2、 使用胶头滴管应注意什么事项?注意指导学生实验规范。阅读教材P16滴管的使用,思考、讨论。(实验探究)1、 用滴管向盛有碳酸钠粉末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2、 用滴管向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交流、总结。内容5、物质的加热(1)酒精灯的使用(2)给物质加热(提出问题)1、 正确使用酒精灯应注意实验事项是什么?2、 酒精灯的火焰各部分颜色为什么不同?3、 怎样熄灭酒精灯?(提出问题)1、 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能否将试管口对着人,为什么?2、 如果试管外壁有水的话,能否直接加热,为什么?3、 将液体加热到沸腾的试管,能否立即用冷水冲?为什么?4、 如何给试管里的液体进行预热?阅读教材P16-17酒精灯的使用,思考、回答。(实验探究)点燃酒精灯,观察火焰的分层,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1-2秒后取出,观察发生的变化,记录现象,分析原因。学生联想生活中见到的现象:1、 烧开水时,水装得过多,沸腾时水会溢出。2、 装过热开水的玻璃杯马上放入冷水中,杯子很容易破裂。思考、交流、讨论、归纳给物质加热的方法。(实验探究)1、 取三支试管,各加入3毫升的水,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3厘米、灯芯、外焰上加热,记录加热的水沸腾分别所需的时间。2、 用量筒取2毫升的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用滴管滴入硫酸铜溶液,观察、记录现象,再加热试管里的液体,观察现象。内容6、洗涤仪器(提出问题)做过实验的仪器为什么要洗涤?如何洗涤试管?阅读教材P1819后,交流、总结。(实验探究)将实验中所用的试管、量筒等洗干净,并整理实验桌和实验室。学完本节你应该知道什么?指导学生总结,对学生的总结给予引导和鼓励。思考、总结。布置作业1、 书面作业:素质教育学案:P6-122、家庭小实验:利用家中的杯子、瓶子、筷子、匙、食盐、冰糖、水、吸管、盆子等,进行固体取用、液体倾倒、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操作练习。学生完成作业。第16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