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教案(付卫平).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922665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武传》教案(付卫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苏武传》教案(付卫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苏武传》教案(付卫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武传教学设计广水市一中付卫平 2014.09.10【教学目标】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4、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教学重难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第一课时 一、早自习预习:理解文意二、导入: 欣赏歌曲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三、作者作品及背景。 1作者简介: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家庭父亲: 班彪(史学家,文学家) 弟弟: 班超(投笔从戎) 妹妹: 班昭(续写汉书) (注:班昭是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作品史书:汉书 辞赋:两都赋 诗:咏史诗注:两都赋:汉代京都大赋中的名篇,分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后来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在形式上皆颇受其影响。咏史诗则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2简介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汉书与史记的对比【课件】 内容项目汉书史记体裁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时间跨度230年左右3000多年体例本纪、列传、表、志本纪、世家、列传、表、书注:断代史: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史记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 3、我国史书体例简介: (1)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例: 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左丘明) 资治通鉴(司马光) (2)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刘向) (3)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例: 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4、苏武出使背景:解说: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四、整体感知 1、人物传记是古代典籍中常见的文体,那应该怎样为一个人立传呢?本文是不是苏武的生平大事年表呢?明确: (1)传记的一般写法: 先写人名,籍贯,品性综述 然后按时间顺序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具体材料1、2、3) 最后为作者评说 【解说】:读懂文言文段的关键是材料,即第点;而材料无非是人的“言”和“行”,即看他(她)说什么做什么。 (2)本文不是苏武的生平大事年表,只 2、理清思路:苏武为何入胡?有何遭遇?结局如何?(请列出作者的思路提纲)缘由: 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1)虞常谋反,牵涉苏武(2-3)卫律逼降,苏武不屈(4-5)苏武传 遭遇 流放北海,杖节牧羊(6)李陵劝降,完全失败(7-8)结局: 历尽磨难,终归汉朝(9-10)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8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五、具体研习课文第1-2段,明确重点词语,翻译句子 1.第一段重点词句: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y)中厩(ji)监。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置币遗单于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2.第二段重点词句: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以货物与常。6、 【堂堂清】:课后练习第一题17、 作业:长江作业本第二课时一、导入: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释:甲帐:武帝帐 ,“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 冠剑:指出使时的装束。丁年:壮年。 逝川:喻逝去的时间。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里指往事。茂陵:汉武帝陵。 译文: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 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 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 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逝去华年。二、具体研习课文第3-6段,明确重点词语,翻译句子: 1、第三段重点词句 其一人夜亡,告之。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2、第四段重点词句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 而收系张胜 3、第五段重点词句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连坐? 复举剑拟之,武不动。拥众数万,马畜弥山 空以身膏草野 君因我降 若知我不降明 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4、第六段重点词句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 匈奴以为神 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三、课文探究: 苏武入胡遭遇变故曾两度欲引刀自决,后来被困地窑、牧羊北海时却又千方百计要活下去。这前后不一的做法是否矛盾?会不会影响他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呢? 【明确】不会。引刀自绝是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维护尊严。坚强地活下去是打消匈奴摧毁其肉体、征服其意志的念头,同样是在维护尊严。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四、【堂堂清】:课后练习第二题五、作业:长江作业本第三课时一、导入:复习上堂课内容二、学习课文7-10段,疏通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第七段重点词句 1、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2、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 3、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 4、扶辇下除 5、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 6、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7、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8、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 9、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10、皆为陛下所成就 11、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第八段重点词句 1、子卿壹听陵言! 2、自分已死久矣! 3、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4、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第九段重点词句 1、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 2、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3、如惠语以让单于。 4、谢汉使曰:“武等实在。”第十段重点词句 1、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2、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三、课文探究: 1、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明确】: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先以副使张胜获罪,苏武“当相坐”,来胁迫他,遭拒绝后,又“复举剑拟之”来威逼,然“武不动”。威逼不成,又以“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来利诱。 而李陵则是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先指出汉朝的薄情,其父兄都被汉武帝害死;再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太夫人已不幸”“妇年少,已更嫁”“独有女弟二人,两男一女,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又以切身体会说明最初与苏武颇有同感;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所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若此?”显得推心置腹,委婉通情。 二人的劝降方式之所以不同,一是两人与苏武的关系不同,二是两人的地位与修养不同。卫律原来是汉朝的武将,被匈奴俘虏后投降的,本是无气节的武夫,希冀献功的小人,并无是非标准,惟利是图,所以丑态百出,遭到苏武的唾弃。而李陵是一代名将飞将军李广之后,曾为汉朝立下战功,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被汉武帝诛灭家族。所以在劝降时用攻心法,而且在看到苏武的大义凛然后能“泣下沾襟”,可见尚存羞恶之心。 2、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词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首先,卫律与李陵和苏武的关系不同。卫律原来是汉人,但已经投降,成为国家民族的罪人,可耻的叛徒,对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是敌人,所以不用客气。李陵虽然也已投降,但原来与苏武“俱为侍中”“陵与子卿素厚”,是亦敌亦友的关系。 二人劝降的方式不同,苏武的回答方式也不相同。卫律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李陵则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文雅方式,“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苏武全然不为所动,称李陵为“王”,划清二人的关系,表明自己的立场。采用的是绵里藏针、有理有节的方式。 对二人不同的回答表现了苏武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四、【堂堂清】:课后练习三五、作业:长江作业本第四课时一、导入:复习式导入二、分析艺术特色及人物形象: 思考:作者如何刻画苏武这个形象的?(写作特色) 详略得当 语言、细节描写 对比反衬 1、详略得当 (1)课文在写人时,有详有略。本文主人公是谁?哪几个人物写得详细?哪些人物写得简略?为什么?主人公:苏武 主要人物:张胜、卫律、李陵 次要人物:单于、汉使者 (2)以上是人物安排上的详略处理,本文在叙事上也做到了详略得当。哪些事详写了?哪些事略写了?详:苏武宁死不降(卫李劝降)、卧雪牧羊略:苏武为於革干王赏识及牛羊被盗 (3)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明确: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4)作用:突出主题,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2、用语言、细节刻画人物 语言描写多集中于:“受审讯”和“劝降”两件事。如: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细节描写,如: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又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小结形象: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苏武?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 3、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描写。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 4、对比反衬:哪些人物对苏武性格起到了对比反衬的作用?试作简要分析。张胜的贪生怕死苏武的大义凛然 卫律的卖国求荣苏武的高风亮节李陵的计较个人苏武的忠君报国 解说: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 一身正气,光明磊落。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反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学生总结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1. 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 2. 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3. 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 4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四、阅读拓展1、苏武在匈奴坚持民族气节十九年,靠的是什么?明确: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信念与意志忠诚: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2、苏武精神解读:苏武面对“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的诱惑,他心志不乱;面对“绝不饮食”的苦难的磨砺,他十九年如一日地“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是一种坚持,这坚持叫力量,这力量叫精神!这更是一种气节!宁折不弯!我们的民族自古便有这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仁人志士,共同凝聚为一座精神的长城,护卫起我们民族的一片天。岳飞抗金;文天祥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坚决不屈服壮烈殉国,“留取丹心照汗青”。杨靖宇在东北寒天雪地中坚持抗日民族精神在各个国家的体现,民族精神对一个国家的作用:抗战八年,爱国的精神不倒,终于赶走侵略者。 3、苏武不辱使命,荣归故里,请你为为苏武写一段颁奖词。参考: 苏武,他是铁骨铮铮的爱国志士,不畏强权,不辱使命,不放弃坚守的方向。命运向他俯首,黑暗向他投降,正义向他挥手致敬,一位可歌可泣的忠诚义士,以他的青春年华,以他的苍颜白发,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见证了他高洁的灵魂;用他顽强的生命力,用他坚定的意志力,在中原大地上,树立起一座不倒的丰碑永远不死的爱国心 。十九年的执着,十九年的信仰,换来的是十九年的永垂不朽!苏武的执着,李陵不懂,卫律不懂,单于不懂。那执着是对爱国一种伟大的诠释,但是我们记住了苏武,历史记住了苏武! 在他的生命里,国家为重,生命私利为轻。十九年的苦难与折磨,他的头发白了,胡须长了,但他依旧手持汉节,但他依旧心存家国。一颗坚贞不屈的爱国之心温暖了无边的荒野,富贵不动心,威武不屈膝,他用行动捍卫了民族的尊严。5、 【堂堂清】:检测文言现象板书: 苏武传 班固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5、饮雪吞毡,此志不渝。6、李陵劝降,忠贞如一。7、武帝驾崩,恸哭数月。8、汉匈和亲,请还苏武。9、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