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音乐教育教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921682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音乐教育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幼儿园音乐教育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幼儿园音乐教育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园音乐教育教案(一)(2课时)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幼儿音乐教育的重点是音乐欣赏教育2、掌握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指导方法重点、难点音乐欣赏教育概念。一、 什么是幼儿园音乐欣赏音乐欣赏是指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体验和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目前,幼儿音乐教育仍然侧重于“双基”教学,在音乐教学中较注重培养幼儿学唱歌,学乐器的能力,忽略了对孩子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使我们的孩子感到音乐课较为枯燥,对幼儿的个性发展及创造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今音乐教育提倡适应儿童个性,扩展创造性经验的音乐欣赏教育。美国音乐教育家穆塞尔提出:“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就是为了欣赏而进行的教育。”这种新的教学理念给予我们极大的启示。幼儿音乐欣赏活动(music appreciation in kindergarten) 包括倾听、理解、创造性表达和个人音乐趣味倾向。理想的音乐欣赏活动能够促进这些方面的发展,使幼儿形成有关的初步意识和能力。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的教育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倾听周围环境中的音响。包括倾听活动室内的声音,倾听庭院、活动场所中的声音,倾听厨房中的声音,倾听卧室中的声音,倾听在家庭、社区生活中所听到的声音等等。音乐作品欣赏。包括欣赏优秀的中外少年儿童歌曲、由歌曲改编的器乐曲、专门为儿童创作的简单器乐曲、中外著名音乐作品或其中的片段等。音乐欣赏的简单知识技能。包括了解音乐作品的名称、主要内容和常见表演形式;了解常见乐器的名称;能听出并理解作品的主要情绪、内容、形象及作品的主要结构;能分辨常见人声和乐器的音色;能根据音乐作品的音响展开想像、联想;能运用一定的媒介表达对音乐的感受;等等。 二、选择幼儿园音乐欣赏材料应注意的问题:音乐作品要适合于特定儿童的感知、理解能力发展的实际需要,符合基本的教学要求,内容、形式、风格丰富多样,比例结构布局合理。辅助材料(包括动作材料、语言材料和视觉材料)能帮助儿童增强对音乐的感知和体验,其本身应该与音乐在节奏、旋律、结构、内容、情感等方面相类似。 三、 提高幼儿音乐欣赏能力研究厦门市第九幼儿园陈青雯实验研究对象为厦门市第九幼儿园大三班幼儿34名。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引导幼儿在听觉感知的基础上,发挥视觉感知的作用,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利用宽松和谐的环境,在听觉感知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引导幼儿把声音变成音乐,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实验研究的教学策略1“音画合壁”开拓音乐视野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言简意赅地说出了音乐和绘画的关系:“音乐和绘画有较密切的亲族关系,两门艺术里内心生活的表现都占较大比重,绘画可以越过边境进入音乐的领域。”这充分说明了绘画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绘画的能力。策略1在音画转换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例如,在森林音乐会欣赏教学中,我们采用“音画转换”的方法来施教:我们先不急于告诉幼儿欣赏的主题,而是放录音让幼儿闭目想象,然后让他们“画音乐”,把听到和想到的东西画出来。由于听得真切,想得奇妙,有的幼儿画出了小鸟和太阳;有的幼儿画出了凶猛的狮子和鳄鱼;有的幼儿画出了两个翩翩起舞的少女;还有的异想天开,竟画了一幅小兔拉着大象的鼻子,熊猫站在象身上的动物联欢图维妙维肖地展示了一个富有诗意的音乐会场景。幼儿丰富的想像着实让人吃惊,也充分说明了自由想象是在对乐曲的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中产生的,在音乐欣赏的基础上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增添某些独特的感受。策略2借助简笔画的翅膀,培养幼儿的创造力音乐的声音是通过人的思维活动创造出来的非自然的声音。音乐语言所描述的音乐形象还常带有模糊性,正是这种模糊性给幼儿提供了自由而广阔的想象空间,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是从模仿到创造的阶梯。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创造需要想象,想象又是创造的前提。如果在音乐欣赏中巧妙结合简笔画,不仅能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还能帮助幼儿理解、感受音乐,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以大海和小溪为例,因为这首乐曲是用钢琴和竖琴演奏,整首乐曲旋律亲切,优美,富有歌唱性,像潺潺流水在流动,很有诗意。目的是通过欣赏使幼儿能感受并区别两种不同的音乐情绪,但对幼儿来说,理解大海的“汹涌澎湃”和小溪的“柔和舒展”两种音乐情绪有一定的难度。这时,我们就引导幼儿运用听音乐画旋律图谱的方法来理解;通过听和画,幼儿把“汹涌澎湃”画成一群大鱼,把“柔和舒展”画成飘动的水草,每一个音符,每一条旋律,每一句歌词在孩子们的手中变成了看得见、有内容的画面,简笔画帮助幼儿更充分地理解了音乐的内涵。在音乐欣赏中,通过简笔画的加入,不仅提高了幼儿的音乐感受力,而且能让幼儿借助简笔画的翅膀飞翔,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使他们的绘画作品越来越具有个性化。2“音语合壁”把声音变成音乐策略3唤起共鸣,自由感受,培养幼儿的自信心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音乐教学的超级任务是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因为音乐教育不纯粹是音乐方面的教育,不仅仅是让每个学生在音乐上得到发展,它肩负着培养和发现其他方面的潜能。音乐是种听觉艺术,在欣赏活动中让幼儿听音乐,用自己的声音、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内心的体验,幼儿将自己的感受,内心体验通过语言自由的表达出来,投入音乐的情感之中进行自由想像。我们不断地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肯定他们的看法,从而激起孩子们“说”的欲望,达到培养自信心的目的。如在欣赏摇篮曲中,摇篮曲的旋律起伏不大,长于抒情,节奏均衡,略有摇荡感,速度徐缓,力度较弱,音乐形象亲切而温存。于是我们先让幼儿听音乐感受“你感觉怎么样?在梦里你们见到了什么?”然后请幼儿闭上眼睛欣赏,每听完一次让幼儿将感受说出来,“我看见妈妈抱着我,在月亮上飞啊飞。”“我做了个美妙的梦,有甜甜的冰淇淋,美丽的糖果屋”。我们让幼儿自由地说出自己奇妙的想法。同样的音乐,不同的幼儿就有不同的感受,他们会按自己不同的想象随音乐进行创造性表现。不同年龄的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也会使幼儿的艺术表现出差异。通过一段时间的欣赏活动,在我们的鼓励、肯定下,平时不爱开口的幼儿或者缺乏自信心的幼儿都能逐步参与其中,唤起共鸣,自由感受。策略4直观激发,自由创作,培养幼儿的创造性音乐欣赏包括欣赏性和创造性。我们在音乐欣赏中尽量放手给幼儿一个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使每个幼儿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喜好、特长、原有的程度来进行自由想象、自由的表现和自由的创作。例如,在欣赏歌曲两只老虎之后,引导幼儿按照音乐的旋律,仿编歌词。有的幼儿编出:“两只兔子,两只兔子,蹦蹦跳,一个采蘑菇,一个在旁玩耍,真可爱。”有的幼儿编得离奇,充满童趣:“两只螃蟹,两只螃蟹,横着爬,一只变成石头,一只变成海螺,真奇怪。”这样幼儿在仿编过程中,学唱的兴致更高。在此基础上,我们引导幼儿用已学过的do re mi fa so 5个音,用不同的长短来表现可爱的动物。幼儿兴奋极了,自由地边唱边表现出来,有的唱着短短的do做兔子跳,有的唱着长长的mi做着老鹰飞,有的唱着短短的re 做着小猴搔首异姿一跳一跳的样子等等,孩子们一个个情绪高昂,乐此不彼,完全陶醉在充满乐趣的想象创作活动中,在创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心和创造力。结果证明,实验后幼儿想象能力的总体水平比实验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证实了音乐欣赏活动不但能发挥幼儿想象力而且能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四、 提高幼儿音乐欣赏能力的方法:1创造良好的音乐欣赏环境,激发幼儿从不同角度感受音乐卡尔奥尔夫认为:“完全没有音乐感觉的孩子是罕见的,几乎每个孩子都能理解和享受音乐。”所以我们应注意随时让幼儿在各种环境下体验音乐,理解音乐,活跃他们的音乐思维,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2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音乐欣赏教育应该遵循艺术本身规律,充分重视审美体验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应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注重多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来参与,体验音乐,从而表达他们的独创性,促进想象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发展。3注重因材施教,有计划地指导由于年龄、智力发展等方面的原因,使幼儿在欣赏音乐中存在差异,这会造成他们对音乐的表现和感悟不太一样,也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具有很强的观察能力,针对实际情况提出要求,随时帮助他们感悟音乐,理解音乐,在所有的教学策略中都体现一个特点“兴趣”,贯穿着一个字“现”,揭示出一个目标“创造”。4因势利导,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想象欣赏音乐不能只停留在音响的好听与不好听上,教师要因势利导幼儿的审美情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用设问让幼儿讨论,或用色彩表现音乐,或用图画表现音乐,或用诗歌吟咏音乐,或用故事讲述音乐,或用舞蹈展现音乐等等,使他们既有创造性想象,也有音乐之外的创造性活动。每一部欣赏作品都是一个用声音编织起来的艺术品,让我们带着孩子仔细的聆听,用情感去体验美,创造美,努力实现素质教育的艺术教育目标。一、首先得引起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是幼儿愿意听、愿意想象让幼儿欣赏的音乐,内容可分为歌曲和器乐曲两大类。一开始,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具体情况,可选择歌曲欣赏。因为歌曲有歌词,能时幼儿感到内容具体,好理解,可谓以后欣赏器乐曲打下基础。如:有欣赏歌曲跷跷板时,教师可引导幼儿一边欣赏,一边感受。幼儿对强弱音的感受,犹如自己再玩跷跷板,会感到高兴快乐。教师不但要让幼儿用耳朵去感受音乐,更重要的是要用身体去感受音乐。二、创设欣赏音乐的环境为幼儿创设欣赏音乐的环境指的是两方面的准备,一是物质及音乐环境的准备;二是做好欣赏前的心理准备,它是欣赏活动获得较好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听音乐前排除一切干扰,要用形象化的主要语言、图片和有关教具等辅助手段,唤起听音乐的兴趣。巧妙的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到音乐上来。例如:在欣赏羊和狼的乐曲前,通过观看图片、幻灯片等活动加强幼儿对狼和羊的生活习性、体型特征、行动特点的了解,并且教给一些狼走路和羊走路的模仿动作,以次作为幼儿表达内心感受的动作准备。在欣赏时可设置情境用幻灯打出一片青草地的背景,通过音乐形象的出现,引导幼儿联想和想象,帮助他们进入音乐欣赏的情景,把注意力吸引到听音乐中来。听前还应做好与音乐情绪相适应的心理准备,启发幼儿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头脑一定要有联想、想象的内容,在情感上有相应的情绪体验。欣赏中教师可以提示;在这片草地上什么小动物出现了?他在干什么?还可以启发幼儿三五成群的扮小羊,听着音乐合拍地学小羊做动作。描述小羊的音乐停止,要求幼儿动作也停止。教师用语言提示:“你们听,这时候又有什么小动物来了?”当小朋友能辨别出是狼来了时,教师可带着小羊们赶快藏起来,不让狼发现,扮狼的幼儿随音乐做出狼的凶狠样子,到处寻找小羊,狼没有找到小羊,灰溜溜的走了,描述羊的音乐恢复后,小羊重新回到草地上吃草,并表现出非常高兴的样子,结束音乐欣赏活动。这个过程说明,在一定的场合、环境下,教使用语言引导、提示,幼儿可以把感受、体验及联想到的情节与内容用动作表达出来。三、音乐欣赏活动要引导幼儿首先感受音乐的基本情绪和情绪的变化和发展,促进幼儿通过联想、想象了解内容例如:欣赏娃娃这首两段体乐曲,第一部分音乐稍慢而柔和,旋律平和,有摇荡感,表现娃娃睡觉的情景,紧接一段间奏,对前后两段的内容,情绪起衔接、转换作用,开始的音乐是中速,表现鸟教,然后是一段比较连贯的,由强到弱的音乐,继之渐强渐慢,表现娃娃醒来时的欢畅情绪。第二部分音乐稍快,情绪欢快,旋律跳跃性较大,表现娃娃在欢快的跳舞。在欣赏时,教师可以告诉孩子,“今天老师请小朋友听一个音乐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小娃娃高兴的一天,请你们仔细听,想想娃娃开始干什么?后来又干什么?你们是怎么听出来的?”这些启发性的语言可以使孩子专心听音乐,并抓住作品的基本情绪进行分析、联想,通过音乐的表现去描述音乐的情绪变化的发展,在要求幼儿描述音乐作品内容时,应当注意抓住基本内容,不要描述那些不符合音乐表现特点的细节,此外,还要注意引导幼儿从听辨音乐的高低、强弱、快慢、音色变化中感知音乐情绪的变化和发展。四、从音乐欣赏中启发幼儿对音乐进行描写音乐是擅长抒发感情的艺术,幼儿在感受音乐时,思维、想象能力能得到充分发展,音乐形象不是视觉不是形象,而是通过听觉感受,在人的头脑中唤起联想、想象中的形象。人们要感知,要理解音乐艺术形象,需要用语言、动作、或者其他方式将内容表现出来,孩子的思维有着具体形象性特点。因此,在欣赏音乐中要启发幼儿用不同的方式将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描绘出来。例如:在欣赏德尔松的春之歌后,幼儿可用三种不同方式进行形象描述1、语言描述有个幼儿是这样描述的:春天来了,小河里的冰融化了,河里的水慢慢的流着,小青蛙生下的卵变成了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地上长了青青的小草,小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春天可美了!2、动作表达教师为幼儿准备有关描述春天景象的头饰,如:太阳、小花、蝴蝶、小草、小蝌蚪、蜜蜂等等,幼儿自己选择要扮演的角色。听了几遍春之歌后,幼儿对音乐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体验,他们头戴头饰随音乐各自表达出角色对春天的感受蝴蝶、蜜蜂在花丛中愉快的飞舞,太阳公公站在高出点头微笑,小蝌蚪在小河里自由的游来游去,充分展现出一幅春意盎然的美丽景象。3、用绘画表现让幼儿通过绘画表现出对春之歌的理解和感受,用彩色的花笔勾画出春天的美景:金黄色的迎春花同粉红色的桃花争相开放,小朋友到小河边去捞蝌蚪,柳树爷爷抽出了新的枝芽,地上的小草长出来了这些不同形式的描写,是幼儿表达音乐感受的一种独特方式,反映出幼儿对作品的了解和感受,教师要正确的引导他们,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为他们创造条件,满足幼儿对音乐感受的情感抒发。五、欣赏与分析曲目供幼儿欣赏的歌曲、乐曲曲目是极其丰富的,题材也相当广泛,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有现代的也有古典的。在选择欣赏内容时,我们首先应考虑的是要让孩子从中得到什么,是了解音乐的基本情绪,还是使幼儿感受音乐的性质,树立起音乐的形象等等。这就是说首先应明了选用这首作品的目的,在教学目的明确的基础上,还要对其内容进行认真的分析,分析内容首先抓住难点和重点,进行推敲,然后考虑活动方式,怎样诱发幼儿对音乐内容很好的理解和表达,怎样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才能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总上所述,我们必须发挥欣赏活动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用高质量的音乐艺术作品去陶冶情操,激发情感,开发智力,这也是当今素质教育所必需的。发展幼儿音乐欣赏能力的方法主要有:选择最好的音乐作品;选择最好的音乐音响;让幼儿有机会利用更多的感知觉通道进行音乐的感知;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在伴随音乐进行表演过程中进行感知体验;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利用不同的符号体系来表达自身的音乐感受。 幼儿园音乐教育教案(二)(2课时)教学目的要求 能进行反思,提高指导幼儿音乐欣赏活动能力重点、难点提高幼儿音乐欣赏活动能力的方法五、 对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中几个问题的反思 一、对音乐欣赏过程中“音乐”的反思(一)主体还是媒介目前多媒体和大量教学辅助手段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广泛应用,如录音、录像设备的采用,flash制作的和音乐相匹配的动画软件,配套的图片、图书等。也正是因为这些辅助手段的广泛应用,使得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活动已不再是单纯的音乐欣赏。然而,在这样的音乐欣赏活动中,孩子们的注意力往往只专注于画面所带来的视觉享受,音乐似乎倒成了一个背景,大有喧宾夺主之感。我在幼儿园观看了“野蜂飞舞”和“赛马”活动的全过程,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都很兴奋,视觉和运动觉的参与淹没了音乐本身作为听觉艺术的本质。孩子们的耳朵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倒成了可有可无的,她们的兴奋、激动、手舞足蹈不是来自于音乐本身的体验和感悟,而是由音乐欣赏活动中所采用的一些辅助手段而引起的。此外,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还有一个值得老师们注意的问题:即如何表达和感悟音乐。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工具,儿童如果不把其从音乐中感悟到体验到的情绪、想像、沉迷、留连、感动用语言表达出来,音乐便不能分享,成为大家共同的依托。然而能够用语言表述可能不是音乐欣赏的最根本要求,音乐欣赏中似乎更应该关注儿童的融人、迷恋和感动,而这些可能是一些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这就类似伯兰尼提出的“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1成人在对音乐、散文、美的感悟中,也会时时感受到语言的苍白,而且“语言一经说出,它往往会成为异已的存在”。如果教师过多地关注儿童用语言去说出他对音乐的理解,这似乎是对儿童提出的一个极大挑战,毕竟儿童的经验是有限的,而语言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就认为“想像一种语言就是想像一种生活方式”。2孩子的生活经验能用语言描述出来的东西哪有成人世界那么丰富。我认为对于幼儿园的孩子而言,当孩子不能用语言去流畅表达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更多地引导幼儿运用身体语言来反馈。(二)整体还是片断音乐欣赏活动应该是一种整体性的感知、审美活动,它有赖于儿童的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包括动作的,语言的,想像的,画面的,符号的,情感的等。如果把音乐片断化、局部化,难免有分割之嫌孩子无法从中获得一个整体的完整的享受,可能会导致儿童对音乐的片面理解。当然音乐欣赏在整体展开的过程中,还要提醒幼儿去注意音乐中的细节,增强幼儿对音乐细微变化的敏感,做到点面结合。如果教师只注意音乐的整体性而忽略音乐的细节,这样的音乐欣赏又会趋于平面化、单维化,而关注细节,关注音乐中情绪、节奏、速度、力度的转折起伏能够使音乐立体化丰满化,达到一种“混响”效果。教师可采用动作、表情、语言、图片的变化来提示幼儿感悟音乐中的细节,切不可为了突出细节而割断音乐,这样必然得不偿失。二、对音乐欣赏过程中“教师”的反思教师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这是值得我们去关注和反思的问题。在幼儿园的音乐欣赏过程中,认知、审美、情意目标如何运作?教师们如何合理地进退,何时走向中心,处于“前台”,何时退向边缘,处于“后台”?3在这两方面都存在问题,具体表现为:(一)目标意识:关注认知,忽视审美教师在活动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关注认知,忽视审美。即便在目标的制定上关注了两者,而在实施中却不由自主地向“唯智”倾斜,始终关注的是孩子们在活动中是否理解了音乐本身,是否能对音乐进行描述和动作展现而孩子们在音乐中是否获得情绪的渲泻、是否体验到美与感动、是否在音乐中沉迷留连,这些都是教师相对忽略的部分。注重审美的音乐欣赏过程至少要关注到以下几方面的审美要求。首先是生理动作优美而不僵硬。匈牙利著名的儿童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儿童对音乐的反应必须有大肌肉的反应,没有此,是不完善的。教师要帮助幼儿用肌肉的运动、肌肉的涨落来领悟音乐的轻快缓急、张弛有序,在音乐和肌肉运动的和谐契合中感受音乐所带来的美的享受。音乐或是轻柔浪漫的,或是铿锵激昂的,或是悲伤沉重的,但音乐绝对不是僵硬的,动作只有和音乐相融相合才能更好地表达音乐。其次是语言优美而不平白。音乐是诗性化的,而诗性化的音乐只有配以诗性化的语言才能使音乐得到升华。平白的语言只能降低音乐的美和神秘,使孩子的心灵变得麻木、呆板。目前,幼儿园的音乐欣赏似乎过于追求理性,以至于将音乐中所蕴涵的五彩世界无情地“祛魅”,孩子被迫用“客观”的语言描述主观的感受,用僵硬的理性代替鲜活、灵动的感性体验。在这样韵“祛魅”中,艺术原本的、“附魅”了的神人、想像、蒙胧被压至一隅,诗性化的语言变成了客观直白的简单描述。再次是想像丰富而不贫乏。成人不要把孩子们天真大胆的想像引导到千人一面上来,过多地在意儿童想像的合理性。成人要“以儿童为师”。当然,以儿童为师,不是要抹杀儿童的不成熟性,从而把儿童当成“神话”,当成“宗教”,这样必然会物极必反。最后是情感丰富细腻而不无动于衷。审美的体验常常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色彩的,当孩子们融入音乐,进人音乐,成为音乐中的一部分的时候,她所能领悟到的音乐的美和情感的震撼便会自然生成。而幼儿园的音乐欣赏过程中,幼儿的情感体验往往过于肤浅,仿佛“蜻蜓点水,一触即飞”,流于表面和形式,没有实质的内涵。有时甚至就是一种无动于衷,看起来活动过程热热闹闹,而其实孩子们的情绪体验都处于浮躁状态。(二)行动方式:坚守中心,拒退边缘这方面的问题不是音乐欣赏过程中的独有问题,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在欣赏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教师指导语过多,线索过多,发问过多,控制过多。教师在幼儿面前往往充当的是一个全知全能的角色,使用着制度所赋予她们的“话语权”,然而教师在行使自己的话语权的时候,是否也用“符号暴力”4消蚀了儿童的自我表达权?在教师频频发问、频频抛出思考的线索的情况下,儿童主宰自己头脑、主宰自己思想的权利也被老师们所殖民。这不是我们在大力弘扬人的主体性、呼唤创新精神的时代所应出现的情境。我们的老师必须要深入地反思,还儿童思想权、发问权、话语权。要想把儿童的权力还给儿童,教师必须从中心退向边缘,从控制者的“前台”走向引导者的“后台”,并不时根据情况需要在前台、后台、中心、边缘之间游走。只有这样儿童才能成为一个自主学习者。三、对音乐欣赏过程中“儿童”的反思儿童作为音乐欣赏过程中的主体,在教师提供的多种欣赏辅助手段的包装下被一些音乐以外的东西所吸引,因而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游离于音乐之外,并没有融人到音乐中去。此时的音乐成为儿童活动的一种背景而不是主体。要让儿童成为音乐欣赏中的儿童,让音乐和儿童融合在一起,处于交融状态,教师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使儿童回归音乐本身,不再在音乐的边缘徘徊。首先教师要认真选择合适的辅助欣赏手段。所谓辅助其用意也就在帮助,如果帮助者倒成了主人,那自然很难达成我们所设定的目标。其次,教师要让儿童通过扮演角色进入音乐,融人音乐,成为音乐的一部分。孩子是喜欢角色扮演的如果能很好地利用角色“替代”教程,会让孩子成为音乐欣赏中的真正主人。再次是借助想像、动作的参与,让儿童“神人”音乐,化入化出。四、对音乐欣赏过程中“师幼关系”的反思传统的师幼关系是以“控制一服从型”为主的,这实际上反映出教师作为成人、作为制度规范的代表对未成年人、对需要社会化的儿童的一种“教化”和“征服”。而其实从终身教育的角度来说,社会化是延续人的一生的活动。教师也是一个需要继续社会化的人,而儿童作为教师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对教师起着文化塑造的作用:由此说来,我们应从传统的师幼关系“控制一服从型”向“相互建构型”发展。教师和儿童在活动中应该是相互建构、共生互长的。儿童的知识经验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提升日益精细化、丰富化、多维化,教师则通过对儿童反馈的敏锐的觉知和借鉴达到对儿童的理解和尊重,使师幼双方都能达到一个新质的生成、飞跃。参考文献:1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232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1021354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227(蔡红梅 江苏南京晓庄学院教科院)六、 怎样使幼儿音乐教学更为自然英Dr.jane Boyce-Tillman 任晓芳编译我们的音乐能力究竟是如何发展的?通过哪些活动可以使我们的音乐能力得以发展?是否孩子越小,给他们做的节奏及旋律练习就越简单呢?换句话说,在孩子的不同的年龄阶段,这些活动的性质是不同的吗?如果允许孩子们自由地使用乐器的话,他们会做些什么?从这些讨论中,我们是否能够推断出哪些活动适合于幼小的孩子? 当我开始进行此项课题的研究的时候,我最关注的是上面所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有许多不同的结论。我在南伦敦小学组织了一个有40个儿童的小组,在课题研究开始时,他们的年龄是37岁。每个学期,我为孩子们的9项音乐活动做一次录音,看他们的音乐能力是如何发展的。 1、用一对沙球编配一个节奏型。 2、用一个铃鼓编配一个节奏型。 3、用一个没有固定音高的乐器编一个节奏型。 4、有节律地用E、G、A三个音奏出一种音型,模仿编钟的效果。 5、用两根音乐棒在木琴上奏出五声音阶。 6、用两根音乐棒在金属琴上奏出C大调音阶。 7、选择任何一种乐器,把诸如“天气晴朗,我很愉快”的节奏表现出来。 8、为一个游戏小组编一个小乐句。 9、编一首歌。 在这个活动结束之际,我将上百个即兴创作的乐曲录在了磁带上,从这些表演中可以得出一个音乐发展的螺旋式模型,我把它们分成了8个阶段,即:感觉阶段、操作阶段、个体表现阶段、运用音乐语言阶段、自编阶段、个性阶段、象征阶段和系统性阶段。 在感觉阶段,3岁的幼儿易被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音色所吸引,如轻轻摇晃的沙球及敲击后发出声音的三角铁。他们试着敲打各种乐器,发出各种声音,但这些声音听起来杂乱无章。 在操作阶段,45岁的幼儿对声音的控制能力有所提高。他们逐渐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可能正确控制较长的节拍。但是当他们用鼓槌打乐器时,常常表现出两手回机械式地设防敲打乐器,而非演奏乐曲。 在个体表现阶段,在4岁幼儿的歌曲声中开始表现出强烈的个人感情。一支有关太阳闪耀的歌曲利用不断地重复和跳跃的旋律使孩子们最终被歌曲中的阳光所感染。器乐曲可以利用音色和强弱来表现音乐效果,孩子们能随着音乐做出各种动作。 在音乐语言阶段,7岁左右,孩子们开始进入规范音乐表现的阶段。此时,他们不再随意地演奏,而是通过一些固定的节奏和结构来表现自己的感情。他们演奏的乐曲越来越短,并不娄重复,乐曲以固定音型为基础。换句话说,孩子们对固有的音乐语言发生了一定的敏感。 采用音乐语言,进一步促使孩子们进入了依照规范音乐的创作模式尝试创作的第一个阶段。他们可以依照一定的模式创编乐曲,这是进入理论阶段的基础。 在个性阶段,个人探索的欲望要求孩子们去确认已被大家广泛接受的一些音乐模式(如摇滚乐、流行乐等),并企图在此基础上有新的进展。他们通常对和声和具有某一特色的正确音乐结构感兴趣。 在象征性阶段,孩子们逐渐增加了对音乐表现力的理解,并且逐渐学会如何运用音乐表现力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系统化阶段,音乐作品是根据重新组织音乐素材的基本原理创作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年纪小一点的幼儿注意的是物质声音。这种阶段划分在评估儿童的音乐能力发展上是有用处的,并且孔能帮助制定适合儿童各个发展阶段的系统的课程安排,继而使他们在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成熟的音乐家。 所以,对于3至5岁的幼儿来说,我建议搞一些辨别乐器音色的活动,有许多种方法可以做这样的活动。其中之一是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可以自由地辨别到种声音的“声音角”,这些音乐活动,应以小组的方式进行,例如:一个叫做“魔鼓的游戏”,孩子们一边说:“魔鼓、魔鼓,你能发什么声?”一边传递铃鼓,念完以后,正好拿着铃鼓的幼儿必须辨别一个他(或她)所希望听到的声音。4岁孩子对这类游戏非常感兴趣,这种游戏适用于各种乐器来进行。 猜谜游戏也很有趣,例如,我们可以收集一些可以取下盖的式样一样的容器,装入不同的东西,如石头、大米等等,让孩子摇一摇,听一听,如果听出有两个盒内装的东西完全一样,就组成一对,这是一个很好产活动,每个星期换一下盒内的东西。 孩子们在玩过辨别音色的游戏后,通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怎么能够组织这些声音?”这种活动可以让幼儿以最自然的方式进行,一个通常有过这样的经历,他的孩子拿着两个锅盖敲,或者长时间地有节奏地敲搅拌器。一些人过去认为这是一种干扰人的无目的的行为,实际上,它是音乐能力发展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孩子们能敲出他自己的节奏,是韵律活动的开始,也是能够随着别人的节奏敲打的前提。如果用鼓来进行这种辨别活动可能会显得混乱。较明智的做法是用一些发声轻柔的乐器来做。这种节奏辨别活动是将来节奏感的基础。我敢肯定,那些缺乏韵律的孩子,都会有他们早年被父母禁止敲东西的经历。 做这个活动的能力与移动技巧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这一阶段音乐课上的移动训练是很重要的。我们上音乐音标经常从教室搬到大厅里,我们用这段时间有节奏地走路,一边走一边唱。行走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活动,与之相比,拍手发声容易一些,许多唱歌游戏不仅有蹦和走,而且还拍手、跳舞。 我经常玩的一个游戏是孩子们发明一个他觉得能做的动作,用这个动作领着全班同学做。领头的人领着全班做,其他人边唱边模仿这个动作。 这个游戏的优点在于领头人能够选择任何他发现的简单的动作,而且每个孩子想的动作都有所不同,看到小的孩子做领头人是很好的事,这可能是他们生命中第一次做领导,即使他们发现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由于时间短,所以大家都能胜任。赋于5岁的孩子权力是非常有益的作法。 其它的节奏活动包括和着音乐摇呼拉圈,你会清楚地发现孩子们不同的音乐发展水平,也会发现一些孩子开始能,后来又不能有节奏的摇圈。以上所述,是基于我自己的研究提出的适合36、7岁幼儿的活动。这些活动可能对工作在许多文化背景中的人们都很熟悉。最重要的是根据孩子们自身音乐能力的发展,在课堂上举办一些有趣而轻松的活动,人们是通过被大众接受而成为音乐家的,许多受过音乐教育的人,由于当时提供给他们的活动并不适合他们音乐能力的发展,只是告诉他们哪些地方是错的,现在主这些人没有成为音乐家,其中一些人再也没有接触过音乐。只有被接受、友好和充满希望,我们才能让每个人发展音乐水平;因为这是我们学校中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权力。七、音乐欣赏和语言教学巧妙结合的尝试丁晓燕 音乐欣赏历来是幼儿艺术教学的难点,音乐语言基本上是情感性的特 殊语言,没有一定素养 的成人都难以理解和鉴赏的,更何况幼儿。如何采用巧妙的教 学方法,使幼儿从音乐欣赏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幼儿各方面素质发展得更好,关 系到幼儿艺术教育的质量,更关系到幼儿在后继学习中的后劲。 我在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尝试把语言教学引入其中,做到两者有机融合,收到了良好的教 学效果。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在音乐欣赏教学活动首先做到精心选材。尽量选择一些比较 接近幼儿日常生活的、节奏较缓慢抒情的、有歌词的音乐让幼儿欣赏,如“摇篮曲”、“小月船”等。 这些曲目很适合他们,歌词能帮助他们理解音乐形象。此时的提问设计很重要,要既精炼又 有启发性,并让更多的幼儿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如,你听了这个音乐有什么感觉?弯弯月亮 像什 么?可允许大多数幼儿有不同的答案,以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老师对幼儿的答案给予肯定 并 加以表扬时,最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特别是平时在语言课上不“显山露水”的一群, 在音乐的 启发下,可得到了表现自己的机会,在鼓动中,幼儿的语言表达力很自然地提高了。 对中班幼儿特别要重视音乐的整体感觉,不需要把整首乐曲分得很细去让幼儿比 较、理解。这就好像一朵美丽的玫瑰花,如把它分成一瓣一瓣花瓣来欣赏,那还有什么美感 可言? 在大班音乐欣赏活动中,可选择一些民族音乐,甚至是世界名曲。实践证明,对此幼儿也很 感兴趣,并能初步理解。 当然,提问设计仍然很重要。如“瑶族舞曲”第一段,我的提问很简单:你听了音乐好像看 到 了什么?这是什么季节?幼儿回答很精彩:我好像看到春天来了,小草在慢慢地生长;我觉得 阳光温暖地照在我身上,真想伸个懒腰!第二段音乐欣赏后,同样的问题,幼儿的回答更精 彩:马儿在轻轻地跑,鱼儿在快快地游,调皮的孩子把车骑得很快,夏天的风很凉快!幼儿 的语言描述很细致精确,能较好地理解音乐节奏所创造的氛围。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一般采用从动作到语言的方法让幼儿理解音乐。开始只让幼儿沉醉在 音乐的优美氛围中感到轻松、愉悦,再让幼儿用面部表情、舞蹈动作等直观方法让幼儿表达 音 乐,然后开始提问,让幼儿通过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感受、体会。在音乐动作的配合下,幼儿 的语言表达水平有效地得到了提高。 在语言教学中,我也注意音乐的作用,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形象鲜明、节奏明快的音乐,巧妙 地穿插在教学过程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大班看图讲述在森林里,我就选择 了 三段不同性质、节奏的世界名曲让幼儿欣赏,这三段音乐是“四小天鹅舞曲”、“加沃特舞 曲”、“狮王进行曲”,在音乐的启发诱导下,幼儿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森林里的各种小动物 的形象,创编了一连串在森林里发生的有趣故事。这是“就音乐教音乐,就语言教语言” 等常规单项手段所不可企及的。走出幼儿园音乐教育的误区,让幼儿享受快乐的音乐 淄博市教育局学前教研室 张帅 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幼儿园音乐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但是随着音乐教育的功利化和世俗化,单纯的音乐教育很难让孩子享受到它的快乐,至于培养孩子的音乐素养,效果可想而知。而音乐的产生就是让人们感受到它的快乐。因此如何改革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幼儿园幼儿音乐素养,达到较好的音乐教学效果,是幼儿教育专家和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师们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一、现阶段音乐教育存在的误区(一) 注重音乐知识、技能的获得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在评论一堂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的标准之一是孩子有没有学会老师教的这首歌,节奏打得准不准,会不会表演老师教的舞蹈等等。忽略了幼儿对音乐感受力、欣赏力、表现力和理解力的获得,而这些往往都是隐性的,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不是立即就能表现出来的,但是这些往往对于培养幼儿真正的艺术能力和素养都是不可或缺。更有甚者,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常常会把一些乐理知识灌输给孩子。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很多音乐活动中老师会不厌其烦的对幼儿说“这叫做2/4拍,小朋友跟我一起说”等等,纵然是孩子当时记住了,他能理解“2/4拍”的真正含义吗?当然简单的乐理知识是可以教给幼儿的,但老师要学会探索教的方法和艺术性,而不是一味的传授。(二)过分强调音乐教育活动过程的表现形式记得曾看过这样一个音乐教学活动:在一个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首先让孩子学盘腿(大概5分钟),而这一过程与后面学习的内容却毫无关系;然后教幼儿盘腿坐在椅子上表演音乐律动(大约10分钟);接下来又让孩子做声势练习(6分钟);在给幼儿将音乐欣赏的故事大概(2分钟);教幼儿脱鞋,引起孩子争吵(5钟);最后让幼儿学画图谱,进行表演(6分钟)。小班的教育活动上了接近35分钟,但是整堂课下来参观的老师都在问这堂课的内容究竟是什么?重点和难点又是什么?就笔者而言,这堂课的最大不足就是:过分看重教学活动过程的形式,整个教学过程在盲目的“整合”,而忽略了活动的主体学科是什么,没有做到其他学科的科学合理的渗透。而这堂教学活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过程表现出来的热闹,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实现。二、让孩子享受快乐的音乐找出误区,是为了更好的改革我们现阶段的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更多、更好的培养具有良好音乐素养的人才。因此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点:(一)加强对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科研探索 作为幼儿园音乐活动的施教者,老师们要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在一定的学前音乐教育理论和教育原则的指导下,积极探索适合音乐教学活动设计的教学结构,将其与相关的教学策略等因素进行优化组合从而形成相对稳定而又概括的幼儿园音乐教学课程模式。作为上级主管部门,要积极参加进去,对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改革和探索进行大力的支持、鼓励和调研,并展开相关音乐教学活动的评选活动,包括征集音乐教学活动改革的论文和教学案例等。从整体上形成重视幼儿园音乐教育科学探索的良好氛围,促进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课程模式的不断改进,引导幼儿园音乐教育科学探索向更先进的方向发展。(二)注重教师音乐素养、理论知识的不断更新 可以说教师对音乐的态度决定着幼儿音乐素养和能力的发展。因此积极提高幼儿教师的音乐素养和音乐理论知识对于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幼儿园,要积极鼓励老师走出去进行深层次的进修和学习,多向幼儿音乐教育专家、幼儿园音乐名师学习,提高幼儿园教师整体的音乐素养。同时要组织教师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和音乐教学观摩,只有从理论上接受了先进的幼儿园音乐教育,才会有的放矢的进行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才能指导和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幼儿园可以通过定期组织一次全园音乐教育观摹活动,评选优秀教师等方式方法,检验音乐教学活动的发展和改革成果。(三)积极进行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水平反思性教学以及如何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是近年来教师培养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中经常被专家和园长们提到的问题。教师在学习了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之后,要会“扬弃”,要会进行积极的教学反思。反思,是让幼儿教师提高自己专业素养、改进教育实践的必经之路。因此教师要学会在幼儿园先进音乐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积极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对自己的音乐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提升幼儿园音乐教育实践的合理性,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其实,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反思,你就会发现:原来枯燥无味的的节奏练习可以通过拍屁股、摸鼻子就能学会;整堂音乐教育活动中的音乐原来也可以用嘴唱出来,而不只是磁带、光盘等现成的音乐;以前老师在音乐活动中说得太多等等经过教学反思从而提高自己的音乐教学水平。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是引导幼儿表达心灵和心理感受的语言。对幼儿来说,音乐能促进智力、社会性、身心的健康发展,能提高对情感的感受和体验能力,陶冶幼儿的情操,提高幼儿的文化和音乐修养等。作为幼儿园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未来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课程模式,并发掘一切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种种因素,使孩子成长为具有良好音乐素养、适合未来社会需要的人。两组国外幼儿音乐教育活动及评析 许卓娅一 以下活动选自德国奥尔夫学院教师来华讲学的现场教学范例,执教者是一位德国青年女教师,她所擅长的 是幼儿律动。(介绍时略有删改) (一)一颗豌豆(热身活动) 、教师用吉它弹奏一首温柔的摇篮曲,让幼儿想象自己是一颗圆圆的小小的豌豆种子,正静静躺在泥土 中睡觉。 、教师边用吉它弹奏一首轻快优美的舞曲,边用语言暗示幼儿想象:下小雨了,小豌豆醒了,喝下了甜 甜的雨水;小豌豆慢慢地发芽、长叶、伸展枝蔓;叶蔓爬上豆架,在微风、细雨、阳光中越长越粗壮,越长越 茂盛;新开出的花朵和蜜蜂、蝴蝶一起跳舞;胖鼓鼓的豆荚长出来了,越长越多,终于把豆架压倒了;最后, 许许多多的新豌豆一颗颗地从开裂的豆荚中滚出来 、教师弹奏起一首温柔的摇篮曲,并用温柔的语调说:下雪了,小豌豆们盖着暖和的雪被子,做着甜甜 的梦,等待着下一个春天 (整个活动中,教师怎么说,幼儿就自由地按教师的暗示去怎么想、怎么做) 分析:对于正式的舞蹈练习来说,这仅是一个准备性活动。其目的是让幼儿将全身的肌肉、关节都活动开 。但这个活动,充满了浪漫的艺术气息,充满了天真的体验和主动的表达。因此,它完全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十 分独立、完善的创造性形体律动教学活动。另外,教师即兴弹奏的吉它音乐,简单而富于表现力,为幼儿的想 象和表现,提供了一个充满美和激情的背景。 (二)雾(创造性合作表演) 、教师有感情地朗诵一首小诗: 雾慢慢地落下来了轻轻地盖在猫咪的爪子上在雾里小河睡了小桥睡了小树睡了小鸟睡了 教堂的塔尖也睡了雾慢慢地升起来了轻轻地离开教堂的塔尖阳光里小鸟醒了小树醒了小桥醒了 小河醒了猫咪的爪子也醒了。 、教师请一部分幼儿自由结伴,想象自己是小桥、小河,小树、小鸟,以及其它各种相依相伴的事物并 造型。另一部分幼儿想象自己是雾,从天上轻轻地、慢慢地飘落,温柔地“盖”在小河、小桥上最后轻轻 地、慢慢地升起、退走,和阳光融在一起。 、教师让几个幼儿志愿者尝试用钢片琴、碰铃、铃鼓等打击乐器来即兴表现上述情景,为表演者创造背 景。 、教师组织幼儿分组随音乐表演,并相互观摩。(教师可根据表演内容用“雾”一样轻柔的音调弹奏音 阶、琶音或和弦;也可以选用情绪风格类似的现成音乐与表演相配) 分析:这是一个非常优美细腻的体验和表现活动。要求表现的是一种非常动人的宁静、温柔的情境和感觉 :雾与大地,雾与阳光之间;小河与小桥,小树与小鸟之间,充满温情和依恋。所以,该活动不仅具有很高的 审美教育价值,情感教育价值,而且有着很高的人际关系方面的教育价值。 (三)用小铃和自己说话 、教师手持串铃上的一只小铃,在幼儿面前表演如何用小铃和自己说话,并让幼儿猜:小铃对我说了什 么?是甜蜜的话?还是抱怨的话?它告诉我的是一件伤心的事?还是一件滑稽的事?(教师用手的姿态和小铃 发出的声音表达各种意思,并用脸部表情表现对小铃听说内容的反应,帮助幼儿理解“小铃所说的意思”) 、教师发给幼儿每人一只小铃,让幼儿自由地自己尝试。教师也鼓励幼儿之间相互同小铃“说话”。 、教师让幼儿志愿者轮流在大家面前表演,并组织幼儿相互观摩、交流。 、教师用小铃对自己的肩膀、肘关节、膝关节、脚指、小拇指等各种不同部位说话,并用相应的部位回 答。 、让幼儿对自己或朋友自由尝试做这件事。 、一位幼儿担任指挥者。面对全体幼儿,全体幼儿每人拿一只小铃(或其他任何打击乐器)。指挥者分 别做出柔和的指挥动作;轻快的指挥动作;强有力的指挥动作(可以无规律,但速度不能太快,也可以有一定 的节奏型),演奏者根据指挥者动作暗示的表情(包括节奏)进行演奏。 、播放性质不同的背景音乐,指挥者即兴根据音乐的情绪(包括节奏)做出相应的指挥动作,演奏者根 据指挥者的动作暗示和音乐性质进行演奏。 分析:表达是一种重要的人际交往能力。更有效的表达往往可以获得更好的理解、同情、响应或支持。该 活动的目的就是培养幼儿这方面的能力,使幼儿获得更好的心理素质和技能。无障碍地自由表达,不但是艺术 工作者的必要能力,同时也是一个人社会生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人际协调能力入门从律动入手 、幼儿自由结成两人一组,脸向同一方向,站一前一后位置。后面的人将一只手轻轻搭在前面人的肩上 。 、前面人自由走动,前进、后退或拐弯,后面人跟随。前面人必须在不回头看的情境下,用肩膀去感觉 后面人的反应,并力争照顾到后面人,以使其在跟随自己时能比较轻松自由。 、前面人继续走动,不必照顾后面人,甚至可以故意让后面人跟不上自己。后面人力争跟上,并力争与 前面人保持和谐的关系。 、幼儿自由结成两人一组,面对面站好。事先商定以谁为主,然后配合着做即兴的镜面模仿动作。 、教师引导幼儿尽量做出新颖、有趣的动作。 、教师用较慢速度播放背景音乐(音乐可以是任何情绪、风格的)、舞蹈音乐,并鼓励幼儿在尽力做配 合动作的同时注意与音乐相协调。 、幼儿组成若干小组,每组人,在背景音乐伴随下做多人模仿一人的活动。被模仿者由小组内事 先协商确定。 、按小组活动,一人为独舞者,其余人为伴舞者。独舞者独立即兴地做幅度较大,变化较复杂的动作; 伴舞者做多人模仿一人的活动,动作要幅度小而少变化。 、按小组活动。一人领舞,其他人伴舞。谁想出吸引人的动作,就走出队列表演,若赢得大家的默认, 谁就是领舞者。其余人自由即兴地用小幅度动作配合。评价标准是:小组内整体协调,主次分明。 分析:奥尔夫教学法体系一向把发展人际协调能力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目标。在这一组活动中,我们可清 楚地看到:教师看重的是人际协调的态度和技能。相比之下动作技能本身在这里显得不太重要。 (五)小灰老鼠的故事 、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故事梗概:在一座高高的大桥下面,有一所小小的灰房子,在这所小小的灰 房子里,住着一只小小的小灰老鼠。朋友们来啦,大家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小灰老鼠感到很快活。小灰 老鼠在家里等着朋友再来作客。大力先生从桥上走过,发出沉重的咚咚声;皮球小姐从桥上走过,发出轻柔的 沙沙声;小灰老鼠们从桥上走过,发出愉快的迪多声 在一座高高的大桥下面,有一所小小的小灰房子。在这所小小的灰房子里,住着一只小小的小灰老鼠。朋 友们来啦,大家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小灰老鼠感到很快活。 、教师引导幼儿回忆故事中的人物,并用嗓音来表现三种人物的不同脚步声。 、教师用大鼓、铃鼓(摇奏)、木鱼演奏,来表现三种人物的脚步声让幼儿听辩并用动作来表现。 、教师用琴声模仿三种人物的脚步声,让幼儿听辨并用动作表现。 、教师请幼儿用绘画的方式来表现三种人物走路的脚步声。(注意:要求表现脚步声) 、教师用琴声表现小灰老鼠等待朋友时的寂寞心情和与朋友在一起时的快乐心情,让幼儿听辨并自由表 现。(音乐可选用同一首曲调,教师在弹奏时用速度、力度、音区等变化,弹奏出不同表情;也可专门选用两 种不同性质的乐曲) 分析:该活动有三个方面的具体目标。第一,区别三种人物走路的声音。第二,了解用不同的艺术手段来 分别表现三种人物走路的声音。第三,深化幼儿对归属和爱的情感体验。 总体评析: 从这组活动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奥尔夫体系作为一个在世界上获得广泛认可的体系,十分重视情感细化 、深化的教育和思维灵活性的教育,并重视帮助幼儿学会运用各种艺术表达的工具:语言文学、嗓音、乐器、 身体动作和绘画等。同时,在社会协调能力培养方面,该体系不仅十分有意识地去做,而且也考虑得十分细致 周到。(未完,下期介绍一位美国黑人女教师的音乐活动设计)二 以下活动选自一张公开出版的教学唱片,活动设计和执教者是一位美国黑人女教师。(介绍时略有删改) (一)木头熊 儿歌大意: 木头熊 木头熊 踏一踏 木头熊 木头熊 转一圈 木头熊 木头熊 拍一拍 木头熊 木头熊 手碰地 木头熊 木头熊 坐一坐 木头熊 木头熊 举起小脚来 活动程序: 教师和幼儿一起用较慢的速度复习儿歌。 教师一边用慢速说儿歌,一边鼓励幼儿边说儿歌边根据儿歌的意思自由做动作。 教师和幼儿一起用正常速度说儿歌和做动作。坐下后,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