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学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910023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归去来兮辞》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归去来兮辞》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归去来兮辞》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归去来兮辞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陶渊明及山水田园诗派的有关知识,从作品中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及创作风格。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3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预习导学】 一、背景知识 陶渊明41岁时(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二、文学常识 陶渊明大约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他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后弃官归隐。后世称靖节先生。有陶渊明集。作品题材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抒发厌恶官场、洁身自好的情怀。如归园田居、饮酒、移居等;另一类为咏怀诗,如泳荆轲、读山海精.精卫填微木等,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首推桃花源记,辞赋归去来兮辞称著文史。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陶渊明 隐逸文化总的风格有三:其一是柔(弱),其二是淡,其三是远 。 三、字音字形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怅然()一稔()轻飏() 熹微() 眄庭柯() 流憩() 出岫() 翳翳() 盘桓() 棹孤舟() 寻壑() 耘耔() 参考答案:chngrnyngxminqxiyhunzhohz 四、整体感知 梳理结构层次 (一)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1)“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做官; (2)“觉今是而昨非”认为以前所为是错的。 (二)归家之后的情状。 (1)心情愉快小舟轻飏,和风吹衣; (2)归心似箭“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3)家人欢迎“童仆迎接,稚子候门”; (4)修身养性饮酒、游园、观景。 (三)回归田园的愉快生活。 (1)远离官场,享受天伦; (2)读书抚琴,颐养天;年 (3)驾车乘舟,寻幽探胜。 (四)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 (1)人生苦短,淡薄名利; (2)乐天安命,顺其自然。 五、问题呈现 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1)骈散结合,音韵和谐 行文注意对仗骈偶,且又灵活多有变化。既讲用韵辞采,又简洁清新,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感情充沛强烈 作者的感慨、追求、心志等借助于景物描写而自然流露,全辞情真意切,沁人心脾。 (3)结构谨严,不蔓不枝 首段直接抒情,照应序文;二、三段借物抒情,表达情怀;末段属总结,卒章显志。 【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反映出陶渊明恬适宁静的生活情趣,平和的田园生活让他心情舒畅,自由的乡野万物令他感到赏心悦目,妙趣横生,陶渊明为找到了身心的归所而欢欣鼓舞。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作者为以上的获得付出了埋葬青年时代“大济苍生”的现实奋斗的代价,在抛弃让他彻底失望的官场时,他也告别了自己昨日的梦想。所以陶渊明一面痛下决心“归去”。一面要安慰自己“奚惆怅而独悲”。当他饱览山川秀色时,焉知一朵“无心”出岫的云不会令误入“迷途”的作者触景伤怀;当他在遁世的隐居生活中怡然自得时,有时也要用琴和书来“消忧”。这位自认“寓形宇内复几时”的诗人,需要忍受因调整失落的心理、重新为理想和现实定位而带来的痛苦,尽力说服自己乐天知命,“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总之,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表露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 【一课一得】 【积累运用】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乃瞻衡宇(_通_,_) (2)景翳翳以将入(_通_,_) 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园日涉以成趣( ) (2)时矫首而遐观( ) (3)策扶老以流憩( ) (4)或棹孤舟( ) (5)生生所资( ) (6)幼稚盈室( ) (7)眄庭柯以怡颜( ) (8)悦亲戚之情话( ) (9)乐琴书以消忧( ) 3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在句中的意思。 (1)悦亲戚之情话 古义:_;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2)将有事于西畴 古义:_;今义:泛指,范围扩大。 (3)既窈窕以寻壑 古义:_;今义:(女子)文静而美好,(妆饰、仪容)美好。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复驾言兮焉求()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3)乐夫天命复奚疑() (4)农人告余以春及() (5)将有事于西畴() (6)既自以心为形役() (7)遂见用于小邑() (8)稚子候门() (9)寓形宇内复几时() (10)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B.乃瞻衡宇/乃设九宾礼于廷 C.策扶老以流憩/云无心以出岫 D.门虽设而常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6下列表述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寄身于天地之间,不过是短暂的一瞬,应该顺应自己的心意来决定行止,不要违背自己的心愿,整日生活在痛苦之中。 B作者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是既不愿到处奔走以求荣华富贵,也不期望到皇帝的故乡游玩。 C作者的人生态度是顺随死生变化,一切听其自然,乐天知命地享尽其余生。 D最后一段文字虽不免消极,但确是发自内心的,包含着从庸俗险恶的官场脱身引退后的痛苦反省与体验。 7文学常识填空。 陶渊明(365427),名_,字_,_(朝代)诗人,世称_。他以写_诗为主,著有陶渊明文集。 8名句填空。 (1)_,奚惆怅而独悲?_,_。 (2)实迷途其未远,_。 (3)_,鸟倦飞而知还。 (4)木欣欣以向荣,_。善万物之得时,_。 参考答案:1(1)衡横横木(2)景影日2(1)名词作状语,每天(2)名词作状语,有时(3)名词作动词,拄着(4)名词作动词,用桨划(5)动词作名词,生活(6)形容词作名词,小孩(7)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快(8)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愉快(9)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光3(1)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2)指耕种之事(3)(宫室、山水)幽深曲折的样子4(1)、(2)、(3)是宾语前置句。(4)、(5)是介词结构后置句。(6)、(7)是被动句。(8)是省略句,“稚子”后省略“于”;(9)是省略句,“寓形”后省略“于”。(10)固定句,载载;一边一边5D解析:D项前者是连词,表转折;后者是连词,表修饰。A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项,副词,于是。C项,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6B解析:“皇帝的故乡”错,“帝乡”在这里应指仙境。7潜元亮东晋靖节田园8(1)既自以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2)觉今是而昨非(3)云无心以出岫(4)泉涓涓而始流感吾生之行休(5)登东皋以舒啸 【美文选读】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注:俦(chu):辈、同类。无怀氏、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此指古朴淳厚的古代社会。参考译文: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说的就是五柳先生这一类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来使自己的心志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逍遥游鉴赏马叙伦先生为庄子义证成率题绝句中云:“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读庄子先应读懂逍遥游,是人们所公认的。但从晋代郭象、向秀与支遁直至时贤所论,对逍遥游主旨的理解分歧至大。我们姑且撇开诸家诉讼,披文人情,探索一下作者的本意。篇首以奇特的想象,展现了大鲲化为大鹏,大鹏由北冥徙于南冥的壮观图景:“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极形容其声势之磅礴、飞之高、去之远。接着就从“上者九万里”一句荡开两笔:一写自天上九万里看地面,只见“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自地下看天空,苍茫一片,“其远而无所至极”。抽象的九万里,成为可感的景象。二是以连类譬喻的手法,解说大鹏高飞九万里的缘故。水浅不能承大舟,风九万里之厚才能负大翼,其理显而易明。这些都似说得很随意,但前可证之天文,后可证之物理,蕴含了光辉的科学思想。说理完全寓于形象之中。蜩与学鸠之笑大鹏,是大鹏展翅的一种反衬。两相对比之后,以“小知不及大知”结上,以“小年不及大年”启下。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众人年寿的排比,植物与动物,自然界与社会界皆囊括其中。汤之问棘与上述内容有所重复,但并非多余。“是已”一词表示这有引证的作用,而且把小雀笑大鹏之事加以铺张扬厉,突出“小大之辩”的结论,为下文铺垫。“故夫”是承上之词,表明所说之事承斥笑大鹏而来。“知效一官”者流,实为社会上德才兼备之佼佼者,可算人中之杰。“其自视也”非凡。但作者以为,“亦若此矣”,只不过如斥之自以为“飞之至也”一样可笑。他们累心于一官、一乡、一君、一国,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非自适其适者也”(庄子大宗师)。宋荣子就比他们强,全社会的人夸奖他也不会因而更加努力,全社会的人非议他也不会为之沮丧。物我、是非、荣辱都有冷静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人间毁誉的牵制。还有列子,能乘着风飞行,飘飘然超乎凡人。比之于“知效一官”者流,他们有更高的境界,犹大鹏之比于斥,均属小大之辩也。上已明言“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不及”意味着绝非如郭象所云“小大虽殊,逍遥一也”那种无差别境界,而是有大小高下之分的。列子之有待,待于风,待于“旬有五日”,有环境、时间等条件的限制、依赖。大鹏之乘风九万里亦相类似。而“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顺乎自然的变化,不受一切条件的局限,时间无穷、空间无穷。“游无穷者”与大鹏、列子非小大之辩,而是有待无待之别。小大之辩只是量之差,在“有待”一点说,斥与大鹏、知效一官者流与宋荣子、列子并无二致;“有待”与“恶乎待”是质之异,有待是有限之游,非无穷之游;无穷之游才是逍遥之游,才是绝对的自由。能够得到这种无穷之游的是至人、神人、圣人。常人悲乎!“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庄子齐物论),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视功名为乌有,心中没有个“我”在,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何游而不逍遥!后篇几个寓言皆以阐发无功、无名、无己为义。故“至人”三句被称作全篇之眼。人的本性是追求自由的,逍遥游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可现实生活里,人们皆“游于羿之彀中”(庄子德充符),何游而逍遥?在极不自由的环境中去追求极端的自由,不可能成为现实中奋斗的目标,只不过是内在欲望的一种自我满足罢了。鲲鹏以下,至于列子,纷繁错落,虚实交辉。或连类铺陈,或对比裁断,叙有分合,藕断丝连。所谓“烟雨迷离,龙变虎跃”(胡文英庄子独见),只是主角出场的前奏。“至人”一出,烟消云散,万籁俱寂。接着有请读者漫步的,是“无何有之乡”!(曹础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